江南十大最美古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3浏览:1收藏

江南十大最美古镇,第1张

如下所示:

1周庄镇:

庄享有“天下第一庄”的美誉。中国中国第一水乡世界各地,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它是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镇、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首批国家特色景区之一。它已经被选为世界十大最美城镇被美国CNN报道,并获得了全球优秀生态景区由联合国。

2同里古镇:

同里被称为水乡郑春,老江南。因为古镇四面环水,家家都被水包围,家家户户都连着一条船,小桥流水,老街幽深的小巷,就是旧时水乡的生活,构成了一幅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美丽画卷。她是江苏省最早也是唯一一个把全镇作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镇。

3f智谷镇:

f一直被称为五湖会馆和奔六泽。五湖会馆意味着它面临胡成湖,南部的万千湖,西部的独墅湖和金鸡湖,北部的阳澄湖。刘泽智冲意味着它有六个渠道:吴淞江,青小港,溥杰,张岭港,东塘和大直港。f境内笔直,水流自由,小桥密布,街道积水,人睡江边,小镇看起来古朴,风情幽僻。

4唐玺古镇:

西塘位于浙江嘉善,典型的江南水乡。西塘烟雨蒙蒙,踩在青石铺成的小径上,白墙白瓦,小桥流水。

5乌镇古镇:

乌镇是中国首批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中国十大魅力城镇之一,全国环境优美城镇之一,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枕水家族。2003年,乌镇被联合国授予亚太遗产保护杰出成就奖;2006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后备名录和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2010年,乌镇旅游荣获嘉兴首届国家AAAAA景区称号;中国黄金周二十大预测景点,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6南浔镇:

南浔镇位于湖州市南浔区,江浙两省交界处。明清时期,这里是江南著名的丝绸之乡。曾是江南古镇,人文资源丰富,中西合璧。

7安昌古镇:

昂古镇位于绍兴县,是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江南古镇。绍兴是浙江省四大古镇之一和首批历史文化名镇。

8广府古镇:

光镇是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苏州城西25公里,太湖之滨,灯尾山脚下。它是镶嵌在太湖中的一个半岛。主要景点有通坎农吉、司徒寺、圣恩寺、师府寺、香雪海等。还有广府核雕等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9木渎古镇:

木渎古镇,又名都川、胥江、湘西,位于江苏省东南部,苏州古城西部。它位于太湖流域,是江南著名的风景区。它被称为吴中第一镇和江南第一秀。木渎古镇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汉族文化古镇,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8年8月,它被评为国家AAAA风景名胜区,也是太湖十三景之一。

10朱家角古镇:

苍九峰北麓,浩瀚的淀山湖畔,有一座47平方公里的折扇形状的小镇,镶嵌在湖光山色之中。有人把她比作上海的威尼斯,黄金水道曹刚河穿城而过,也有人把她比作淀山湖畔的一颗明珠,象征着上海的魅力

六大古镇介绍

六大古镇是江南水乡的代表,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秀丽婉约的水乡古镇特色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而闻名遐迩。现在,让我来看看这六个古镇的特点。六大古镇介绍:周庄镇说起周庄,他能不能不说桥梁。周其桥古朴,造型各异,耐人寻味:贞丰桥声韵宜人,富一桥有墙,最有名的桥是双桥。位于双桥周庄市中心,位于河流交汇处,呈直角排列,被称为关键桥梁被当地人。这座桥是著名油画家陈逸飞画的,曾被美国石油巨头收藏。后来,当这位石油大王访问中国时,他把这幅画送给了邓小平。从此,周庄以双桥闻名于世。周s嗯形的河道构成了水乡的魅力。所有的水巷都挤满了游客,所有的河流都荡漾着独木舟。周人依水而建,深宅白墙黛瓦,水榭雕梁画栋比比皆是。尤其是深堂和张堂,气势非凡。百年之后,魅力依旧。元末明初,家住周庄的江南首富沈万三曾经出资为明朝修建了1/3的南京城墙,但最终还是得罪了朱元璋皇帝,被流放到云南,在那里终老。时至今日,沈会馆还在,主人公在这座有分量的古民居中的悲壮故事让人浮想联翩,为周庄的流水小桥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气息。六大古镇介绍:同里古镇同里古镇有很多民居。虽然不像周庄,都是沿河而建,但是给人一种空间感。这里的河比较宽,是青石铺成的。同里最有名的是一园两厅三桥,都是仿古造型。一、退隐园江南名园,在一个不大的区域内,布置得很精致,让小花园给人一种换景的感觉。两殿指崇本殿和甲寅殿。三桥是指太平桥、李记桥和长庆桥。同里的房子和花园都很漂亮,但是同里我最喜欢的还是桥。该镇被五个湖泊环绕,有蜿蜒的街道和河流,因此留下了许多不同时代建造的古桥。在古镇里,最古老的桥是思本桥。它建于7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虽然遭受了风雨,但它依然屹立不倒,用四川美丽的水跨过河港。这座桥的名字想着这个意味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同里,最小的桥应该是位于环翠山庄荷花池上的一步桥。这座桥的桥面总长不到五英尺,但宽度只有三英尺。两个人相遇,需要侧身通过。它小巧玲珑,单拱,是一绝。最能体现同里人勤奋好学的桥是蒲安桥,又名小东西桥。建于明初郑德元年(1506年),西侧岩壁上刻有一对醒目的对联。第一副对联是有规则和阴影的月光,第二联是海峡两岸的书和上榜歌曲。最神秘的古桥是观复桥。在这座桥的龙门石上,有一幅生动的石雕浪中桃花,龙里鱼。武进桥位于古镇西北郊,是苏州到同里的必经之路,也是古镇的重要入口。那一年,古镇的人们连夜修建了这座桥,迎接太平军。在桥面的方石上,有一幅立刻传达好消息是特意刻来祝太平军胜利成功的。当然,最著名的古镇是前面提到的三座桥。三桥位于镇中心,以三足鼎立的姿态矗立在三条小河的交汇处。清澈的水

六大古镇介绍:位于苏州东25公里的交趾镇,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时候叫富力。唐朝以后,因为河道形状像一个号角。支角镇是江南水乡,以罗汉像和古商业街为主。镇内河流纵横,被誉为五湖(胡成湖、万顷湖、金鸡湖、独墅湖和阳澄湖)和六条河流的奔流(吴淞河、清水江、南塘河、溥杰河、东塘河和大支河)。镇上有一条2000多米的古街和近2000米的护岸,沿岸有许多雕刻着精美图案的护柱。角落里有许多古桥,被称为三步两桥。1平方公里的古镇区域内,有宋、元、明、清石桥72座半,现存41座。其中,最古老的桥和乔峰桥建于宋代,做工精细,至今仍保存完好。镇上有许多文物古迹,如白莲寺、孙飞墓、武宫、宝圣寺等。其中,建于公元503年的宝生寺有九尊唐代塑罗汉像,是唐代塑圣杨辉所制。该雕像表情生动,表现细腻,是古代雕塑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六大古镇介绍:南浔镇南浔镇,位于浙江和江苏交界处,是著名的江南古镇。镇上有许多著名的花园和历史遗迹。历史全盛时期有大小园林20余座,包括小连庄、迎园、嘉业堂图书馆等。在明朝,有数百座各具特色的建筑。在清代,张世明和张静江的故居有不同的感受。江南水乡南浔,不仅外表美,内在也美,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南浔虽然也是浙江的古镇,但与其他古镇不同的是,这里很少有老房子长廊和幽深的石桥。南浔的卖点是江南有很多著名的园林,这些园林大多是中西合璧的风格。最著名的是江南名园小莲庄和叶嘉图书馆。贾图书馆其实是江南的一个小花园。园中的荷塘、假山、亭台,处处透露着江南园林的小巧与独特。它的主要建筑是西式的修道院图书馆。这座图书馆是江南四大图书馆之一。它是由清代学者刘承干于1920年至1924年建造的。在其鼎盛时期,其藏书达到60万册。这是浙江图书馆的古籍书库。与叶嘉图书馆相邻的是孝廉庄。莲花山庄与图书馆同年建成,主人对赵上的莲花山庄赞赏有加的页面,所以它被命名为小连庄。花园外院有一个10亩的荷花池,池旁有一条蜿蜒曲折的中式长廊和一座尖顶的西式刺绣**楼。中西建筑在这里完美结合。晓庄的景色和江南其他园林差不多,有扇亭、石牌坊、假山、竹林。比较有特色的是园西几十棵古樟树组成的古树长廊。六大古镇介绍:唐玺古镇西塘,古称徐塘、斜塘,又名平川,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在春秋战国时期,西塘是吴越与中国的边界,因此也被吴根称为拐角的交叉。西塘地势平坦,河流纵横交错,自然环境非常安静。一座石桥拱如月,流水荡桨无处不在,青瓦灰墙的人家处处荡漾,家家被水包围。镇上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群落,廊子和古巷堪称双重独特,有着不一样的魅力。只是唐别忘了,在一个又一个迷人的风景中,注意平凡的圣

六大古镇介绍:乌镇古镇乌镇不大,但却是水陆交通的重要场所。古镇内部河流交织,石桥交错,高墙深巷,水榭飞檐,处处呈现典型的水乡风光。逛乌镇,满眼都是水的影子。走在百年前的石板路上,周围的人和事仿佛都在水雾做的梦里。乌镇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1896年,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茅盾诞生于此,其故居本身就是一处独特的古民居。这个故居是一栋600平米的日式建筑,据说是老师用《子夜》元的稿酬修建的。历史上,镇上出过64位进士,161位,还有茅盾、沈泽民、严等名人,为镇上增添了几分显赫。乌镇沿河而建的游廊是古镇中的典型建筑,充满水乡韵味。棚子不仅可以为路人遮风挡雨,也是小镇居民聊天休闲的交流场所。清代乌镇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石雕工艺精美。当地居民今天仍然住在这些老房子里。沿着河边走,可以看到居民们在这些老房子里吃饭打麻将。水乡的风土人情在沿江的老房子里延续,形成了一幅独特的江南山水画。乌镇居民的特别之处在于,墙壁经常被涂上类似黑色的油漆。据说这种涂料涂上后可以保护墙壁,黑色被称为黑色在江南的桐乡一带,所以被称为乌镇。附近的农村以种植水稻和养蚕为主,基本保持了江南的一些农村风俗和建筑格局。那些店面和房子的风格也有一种老鲍彤这反映在诗歌和绘画中。猜猜你喜欢什么:1。江南六大古镇介绍;2上海到西塘旅游指南;3古镇旅游推荐;4浙江好玩的景点推荐;5中国十大公路旅行路线推荐。

1 方向略有不同

文学院成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目前本所拥有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学两个博士点暨硕士点。中国古典文献学是国内第二批博士点学科,1984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文学古籍整理与研究、古代文献学研究等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是国内第四批博士点学科,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等研究方向。

古籍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是由原国家教委批准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古籍整理研究机构。该所以整理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元代)文献为主要发展方向。

2 优势不同

文学院从本科到博士都有,除了文献学还有很多其他方向,古籍研究所就那一个专业。

数十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和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形成了深厚的学术传统和良好的学术风气。在学术思想上,两个学科坚持文、史、哲沟通兼容的大文学史观念。在治学方法上,两个学科继承清代学者“义理、考证、辞章”三位一体的优良传统。在研究对象上,两个学科重视文学文本的探幽索隐和作家的心态发微,也重视探求各种文学史现象纵向的传承演变轨迹和横向的错综复杂联系,对各种文学史现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和比较研究。在研究领域上,两个学科在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小说综合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学术史研究等方面,成果丰硕,特色显著。

文献研究不只是个技术活,个人认为文学院体系更完善积淀更深厚,资源更丰富。

3 师资力量

这个我就不多说了,你自己去网站对比一下就明白了。文学院文献学的导师貌似是郭英德教授,郭英德教授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跨世纪优秀人才,致力于中国古代戏曲史和戏曲文献、元明清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有《明清文人传奇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著)、《明清传奇综录》、《明清传奇戏曲文体研究》、《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等著作。基本也属于镇院之宝一级的人物了。其他知名教授还有很多,网站都有你仔细看吧。

个人意见,两院系明显侧重不同,选择一个适合你的,且你喜欢的吧。

陇右文化萌芽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以农耕文明为主的大地湾文化,中经大地湾中晚期和马家窑文化,至齐家文化时期,由于气候变冷,以西戎、氐、羌为主的 畜牧文化代之而起。接着,周人兴起陇东,秦人崛起天水,以农牧并举、华戎交汇为特征的秦文化兴盛起来,奠定了自先秦至隋唐陇右地域文化的基本形态和格局。宋代以来,伴随单一农业经济形态的形成,陇右文化由农牧并举转向农耕文化形态。陇右文化历经千百年来的流变整合和融通积淀,浸润了深深的地域性烙印。它既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 第一,开放性与兼容性。陇右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在水分、热量和植被等地理因素上属于典型的过渡性自然带,这为陇右地区发展农业、经营畜牧或半农半牧经济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陇右地区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因而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碰撞、融合荟萃的舞台和扩散传播的桥梁。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互补,既为陇右文化不断注入新鲜血液和异质养料,又在域外文化本土化进程中使陇右文化得到重塑与改造。这种自然、人文环境,使陇右文化具有了开放、兼容的优势和极强的渗透性与包容性,从而既促进了陇右文化的发展,又为中华文化源源不断注入活力和新鲜血液。 第二,尚武精神和功利色彩浓厚。陇右地区亦农亦牧的自然环境,多民族杂居、文化融合的人文环境,加之中原王朝与周边部族在陇右一带的争夺与分立,使陇右民风以好勇尚武著称。先秦时期的西戎、氐、羌等民族,以游牧射猎和强健勇猛见长。秦人入居陇右后,在长期与西戎的争夺与交往中,形成了粗犷悍厉、劲悍质木、果敢勇猛的民族气质。秦人轻死重义、奖励耕战的价值追求和不畏艰险、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构成秦文化的一大特色和优势,也奠定了陇右地域文化的原生形态。这一文化特征成为陇右地域文化中长期传习和内在积淀的一种文化基因。 第三,质朴性。秦汉以来,陇右文化中的儒学成分和礼仪价值体系,始终是其文化的主体。但是,与中原儒家文化相比,陇右儒学更注重简约实用而较少繁文缛节。长期的文化融合与多民族交错杂居,使陇右文化兼具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长。陇右高原旷野、荒凉苍桑的环境条件和少数民族弛骋游牧、劲悍质直、率真活泼的人文氛围,共同影响和造就了陇右人质朴无华的文化特点。体现在生活习俗中,农业耕牧的简单粗放、房屋民居的窑洞板屋、土房热炕,饮食习惯上的多面少菜、粗茶淡饭,服饰上的简约朴素,无不是朴实风尚的直接反映。 第四,保守性。唐宋以降,伴随中原王朝疆域的拓展和西北边防地带的外移,中原汉文化圈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不断扩大。明清以来人口增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灾害频发等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导致陇右成为“陇中苦瘠甲天下”的贫困落后之区。长期的生存压力和严酷的自然条件,使陇右人在群体心理和文化观念上趋于封闭和保守。恋守故土、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宿命观念和保守心态,浓厚的家族、小农意识,重农轻商、淡泊内向的价值追求,以及淳朴简约的行为习尚,根深蒂固地作用于陇右人,又从他们的观念和行为中一再表现出来。加之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和丝绸之路的衰落,陇右文化既走向趋同,又被边缘化。这既加大了它与中原文化发展的差距,又强化了其封闭性。 伏羲文化及其精神实质 追寻我们民族的根,有几个伟大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他们就是“三皇”——伏羲、神农、黄帝。伏羲位居“三皇”之首,中华文明史上一些重大的发明创造如画八卦、结网罟、兴嫁娶、创乐器等都附着在伏羲身上,因此伏羲也就成了文化的化身,古往今来被尊称为“人文始祖”,民间称“人宗爷”或“人祖爷”。当然,现代意义上的伏羲文化内涵更加广泛,凡和伏羲事迹相关的事或物,诸如祠庙遗迹、民情风俗、轶闻传说、史籍记录等都属于伏羲文化范畴。 关于伏羲的传说至迟在春秋战国之时即口传心授,长久流传于黄河上下、大江南北。秦汉以降,伏羲开天辟地第一帝的地位确立,其事迹及相应的文化通过三个层面传播:其一,典籍传承层面,经、史、子、集各类典籍代不绝书;其二,图像传承层面,伏羲女娲交尾像被广泛采用,频频出现在墓室雕刻、建筑物彩绘、工艺品加工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其三,祭祀传承层面,从官方到民间都是设祠祭祀,绵延不绝。由此,形成了内容博大的伏羲文化,而对伏羲的钦崇自然而然成了几千年来信仰民俗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作为福州名满天下的文化名片之一,三坊七巷历来都是外地游客趋之若鹜之地,就像铜锣古巷之于北京,回民巷之于西安。这里钟灵毓秀,人才济济,让这条古街在中华大地上熠熠生辉。很难说是古街造就了一方才俊,还是这些英才成就了古街的赫赫声名。游客大多走马观花,少有人认认真真地去了解脚踏着的这一方土地和这一块石砖背后的故事,而那些镌刻在石柱石碑上,被充当背景板的那一幅幅妙趣横生,充满文化底蕴的对联更是少有人问津。南后街牌坊高大状阔,是这条古街的标志性建筑,刻在花岗岩上的白底鎏金题字,配上雕花墙裙,古韵古香。

        前前后后共有四幅楹联。面朝杨桥路这面,中间一对是由郭道鉴撰联、省书协主席陈奋武书写(字体为行草)的:“仁里拂春风,且看锦肆绵延,琼楼轮奂。广衢萦古韵,共赏书香浓郁,雅乐悠扬”。这副对联是说整条街都是店铺,附近高楼壮美。旁边一对是柯云翰书写(字体为行草)的:“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该楹联取材自清朝末年举人王国瑞诗中句子。这位广州诗人所描述的是南后街作为福州古籍书店的集中地,许多古书铺出卖书籍和历代名人字画,。用琉璃厂类比南后街,表现二者都是当地和外地名流学者经常光顾留连的地方。长期的文化润泽、积淀,让这条古街的书香一直能够绵延到现在。牌坊的反面还有当今知名学者、书法家陈章汉、赵玉林、郭道鉴、柯云瀚等联手创作的另外两副楹联:“文事重名区,记曾笔走他州,书藏旧肆。人情欢盛世,看又灯迎元夜,塔展中秋”。描绘了这里人才辈出,文人乐于分享书籍,后两句则是点出当地元宵中秋的民风民俗,雅俗兼具。“城开闽越,源溯昙山,听浩歌一路。凤翥江南,龙腾海左,驰俊彩九州。”这两句则用三坊七巷所处地理位置作对,表现其环境面貌的优越性。

        郎官坊牌坊是门牌样式,上书“课学秋灯,书声喧里巷。温诗春酒,豪语动枌榆。”从画面声音两个维度作对,举例春秋两季巷中不同的场景。末句中的“枌榆”原指故乡,这里可理解为,学子们的这种豪气,足以令乡里的父老震动。透过对联,彷佛可以看见学子们寒窗苦读,饮酒斗诗,可以听见琅琅书声,挥斥方遒。

        塔巷石牌坊门柱上刻林山撰、傅永强书的(字体为篆书):“六子登科,理学融天地。双梅探屋,修文烛古今。”这里用典,分别指陈氏享誉全国的“六子科甲”以及清代翰林、林星章的旧居“二梅书屋”。“理学”与“修文”对仗,指做学问、修文学。“烛”作照亮解释。

        黄巷石牌坊上书卢为峰撰、蒋平畴书的(字体为行书):“科甲蝉联,海峤人文罗福地。声名鹊起,榕垣才望奋清时。”联中“科甲蝉联”指连年科举高中, “海峤”指海边多山,代指福建。“榕垣”释为福州城,“清时”意指当代。

      安民巷石该牌坊有抱鼓石,中匾刻坊名。门柱上有翁绳馨撰、余险峰书的 9 言(字体为行草):“驿馆驻车,枕戈同卫国。省垣揽辔,张榜且安民。”下联引用了黄巢路过此地时,约束兵马、张榜安民的典故。这里的“辔”,是指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揽是拉的意思。

    宫巷石牌坊该牌坊有亭盖,抱鼓石,中匾刻坊名。柱上有丘幼宣撰、吴乃光书的 12 言(字体为行书):“紫极祀三清,仙家日月超凡俗。吴兴遗甲第,船政风云耀简编。”前一句,“紫极”指巷中的紫极宫,“三清”代指道教。后一句, “吴兴”是沈葆桢的故乡,“简编”是历史的意思。清代福州著名官员沈葆桢曾世居于此。

    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曾经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欢笑和泪水,它曾经演绎了多少历史故事、再现了多少人的一生。门外的对联成为了它过往的生命的生动、全面而又深入的高度概括:“天涯海角平方地可走万里河山,古往今来顷刻间演遍千秋世事”。过去的时候,在这一方小小的戏台上,演员在举手投足间,在深情唱腔中,借助着乐器的演奏,把故事一一呈现,将广阔天地里、漫漫时光中发生的故事都集中在这方圆之地,演绎得淋漓尽致。

    早在 2006 年,楹联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清代,楹联几乎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形式,国学家南怀瑾就将“清对联”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不少清代文学史学者也认为“清代的主流文体是楹联”。国师苑外的对联书有“坊载儒风巷载春,州涵福气街涵古。”这些年代悠久的建筑赋予这些楹联历史的底蕴,同样的这些文采斐然的方块汉字组合又增添了建筑的文化内涵。三坊七巷坐拥“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的美名,依附着这些街巷而生的楹联不但是华丽的装饰,也是这条古街文化精神的印证。

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有省、部重点科研机构16个。有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8个省级和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2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国家级高中化学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高中地理骨干教师培训基地,1个国家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科研平台如下:(省部级、校级) 序号 科研机构名称 建立时间 依托单位 负责人 备注 1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2001年 安徽师范大学 丁放 教育部省部共建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2 皖南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世华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3 旅游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陆林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4 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 2003年 安徽师范大学 钱广荣 省高校重点文科研究基地 5 功能性分子固体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魏先文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6 化学生物传感重点实验室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伦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7 安徽省重要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聂刘旺 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8 生物环境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2004年 安徽师范大学 席贻龙 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 9 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7年 安徽师范大学 焦华富 省级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安徽遥感考古工作站 2002年 安徽师范大学 王心源 中科院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分站 11 教育科学研究所 1985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守恒 教育厅批准 12 安徽省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 1993年 教育科学学院 王清 省电教馆批准 13 教育技术综合实验室 2001年 教育科学学院 张克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14 美育研究所 2002年 美术学院 巫俊 学校批准 15 数学研究所 1982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宋卫东 学校批准 1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所 1998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章昭辉 学校批准 17 原子与分子物理实验室 2001年 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崔执凤 校级重点实验室 18 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 2003年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魏先文 校级重点实验室 19 生物多样性研究重点实验室 2001年 生命科学学院 聂刘旺 校级重点实验室 20 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2001年 国土资源旅游学院 查良松 校级重点实验室 21 分析测试中心 1986年 环境科学学院 赵广超 学校批准 22 环境科学研究中心 1987年 环境科学学院 吴孝兵 学校批准 23 女性研究会 2006年 教育工会 俞晓红 学校批准 截至2012年安徽师范大学有41项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获批经费2397万元,项目立项数和获批经费均创同期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较2011年同期增长25%和164%,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国旅学院陆林教授获重点项目资助,资助经费290万元,这是继2008年王绍武教授获得重点项目资助后该校再次获得该类项目资助。

这是国家基金委自1986年成立以来资助的我国第2个旅游地理类重点项目。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第三批重大招标项目立项名单,文学院院长、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主任丁放教授的《唐诗学研究》获准立项,资助经费80万元。 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

始建于1928年,先后经历了省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国立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学院图书馆、安徽工农大学图书馆、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时期。截至2014年6月,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由花津校区敬文图书馆、赭山校区图书馆和皖江学院图书馆组成,馆舍面积达46911万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800多席;

截至2014年6月,馆藏文献总量270多万册,涵盖所有学科。中外文期刊保持在1000种以上,电子图书120余万册,数据库40余种。图书馆以馆藏古籍为特色,古籍总量19万多册,其中,善本古籍1万余册,尤以地方志收藏最为见长,藏有方志19万余册。拥有省内高校图书馆最丰富的解放前报刊(7000余册)、图书(35万余册),世界著名的《科学文摘》(英国)、《生物文摘》和《化学文摘》(美国)、《文摘杂志》(前苏联)均有收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学报编辑部是校直属期刊出版机构,下设文科编辑室、理科编辑室、办公(资料)室。现有专职工作人员8人,其中正高职6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3人、博士生导师3人),副高职2人。编辑出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和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的祖先用劳动和智慧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延续不绝,一直影响到今天的生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力量的客观要求,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现实需要。全面、系统地挖掘、整理和介绍中华传童文化,则是中国学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有鉴于此,几十位对于传统文化素有研究的学者通力协作,编纂了这部《中华传统文化大观》,奉献给各位读者。

文化是人类精神活动和实际活动的方式及其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由于人们生活实践的复杂多样,文化也相应地具有不同的内容、形式和层次。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数千年以前,中国就以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而闻名。其后,经过炎黄子孙长期的创造和积淀,中华文化愈丰富多姿、博大精深,其成就、其影响,举世罕见。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相互贯通,相互影响。只有在比较全面了解中华文化各个门类形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其总体特征与实质获得较深入的理解。事实上,整体性把握文化,本身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历史上的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众多领域均有重要建数、树的文化全才。世界级文化大师孔子所推崇和追求的“成人”,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深邃的智慧,而且还具有出色的文字表达能力、政治管理经验以及艺术、体育、军事等多方面的技艺。孔子本人正是这样一位全面发展、多才多艺的伟大人物。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孔子对于音乐等艺术领域、射御之类技能甚至烹饪与服饰的原则等,都曾提出过非常精妙的见解。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对于文化的全面追求,启发本书作者将不同门类的知识融汇贯通,集为一帙。

本书内容涉及的时间范围因门类而略有差别,一般说来,上起原始社会,下至近现代。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人物、汗牛充栋的古代典籍、星罗棋布的文物遗存,本书没有采取编年体的中国文化大事记的写作手法和按词条分门分类的文化词典的编纂形式。大量人物、著作、术语、事件的简单堆砌并不能揭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蕴。在有限的篇幅内,本书为读者奉献的是系统的而不是支离破碎的知识。本书努力把寻找中华传统文化各个门类的发展线索放在首位,力图达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同时,本书也试图分析每一文化门类的基本特点,阐释这些文化门类在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中所处的位置。最终展现给读者的,除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历史画卷以外,还包含对各方面知识的整合与品味,包含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整体性总结与反思。相信这种撰写方式能帮助读者获得清晰、明了和系统的知识。

强烈的时代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大特征。文化的本质不是既成的事物而是流变的过程。本书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传统文化一直处于《周易》所形容的“生生不息”的继承与变易的对立统一发展之中,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代替,但在新的形式中又包含着持久恒常的民族精神。例如,被视为“国粹”的京剧实际上是一门非常“年青”的艺术,它的真正成熟距今不过百年上下。自宋代以来,主导戏曲舞台的艺术形式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繁荣。然而,这种变革并非脱离历史的独立创造,而是继往开来,在吸收过去遗产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正在于此。尽管许多旧的形式已随着历史变迁而失去生命力,但却可以通过改造,使之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继续发展。因此,本书在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各门类历史发展的同时,也尽可能地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作出预测。

中华传统文化的另一重大特征是突出的地域性。中国国土辽阔、地大物博,自周秦以来除个别分裂割据时期外,在大部分时间内保持着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这一政治机构。因而,在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体系之中,既有源自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作为主体,也有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补充,相得益彰。中华传统市场早在数千年前就与异国文化开始了交流。汉唐时代,中国文化是相当开放的。在许多方面,中华民族的祖先曾非常勇敢地、毫不犹豫地吸收外来文化因素,并加以改造,不断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从意识形态方面看,中国接受了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这是世界主要文明体系之间的最大规模的交流之一。从艺术方面看,中国大量吸收了沿丝绸之路传来的异国音乐、舞蹈,并使之中国化。“胡琴”是中国民族乐器中的重要代表,但如同其名称所示,它原来是外来品。从饮食、服饰、民俗等方面看,中国所吸收的异国文化内容也十分惊人。与此同时,中国也将自己的文化向外输出,如造纸等四大发明、丝绸与瓷器等工艺制作等,都对世界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人类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华传统文花的许多精华,如中医、气功、武术等,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比较,是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需要加以专门研究。因内容和篇幅所限,本书只是约略地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若干文化的交流必将进一步扩大,具有悠久传统的中华文化,必将以崭新的资态迈进未来的世界文化体系之中。

篇章目录

·儒家学说

古典儒学

两汉经学

儒道释的交会与融通

义理之学

考据之学

·道家道教

老子哲学

庄子哲学

早期道教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

道教的鼎盛

金元时期新道教

道教的衰落

·中国佛教

教义教规

历史源流

教下诸宗

教外别传

礼仪制度

藏传佛教

·诗歌词曲

先秦诗

两汉魏晋

南北朝诗

唐诗

宋诗

元明清诗

·文章骈赋

散文

骈文

辞赋

·章回小说

形成与演变

流派与名著

民族风格

·书法篆刻

先秦书法

秦汉书法

魏晋南北朝书法

隋唐书法

五代两宋书法

元明书法

清代书法

书论与欣赏

篆刻

·中国绘画

教化人伦——人物画

山境水情——山水画

花鸟精神——花鸟画

玄妙之门——绘画理论

·雕塑造像

明器雕塑

陵墓表饰雕塑

宗庙造像

石窟造像

寺庙造像

建筑雕塑

工艺雕塑

·传统音乐

民歌

乐器和器乐

舞蹈音乐

曲艺音乐

戏曲音乐

乐论、乐志和乐律学

·古代舞蹈

原始舞蹈

周代乐舞

秦代百戏

隋唐乐舞

宋代队舞

元、明、清舞蹈

·古典戏曲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宋元南戏

元杂剧

明清传奇

清代地方戏

京剧

传统戏曲理论

·史官史学

史官史家

史书体裁

历史思想

史学理论

·汉字的形质

汉字的基本类型

汉字的起源与发展

汉语方言

汉语语音

汉语词汇

汉语语法

·书简典籍

古籍形态

古籍整理

古典书目

·教育科举

教育制度

教育思想

科举制度

·中华武术

拳术

武术器械

对练

集体项目

攻防技术

·中华气功

渊源探踪

历史发展

门类划分

研究方法

理论基础

要领简述

应用价值

外气研究

·棋艺博戏

围棋

象棋

·兵家韬略

韬略的形成与发展

韬略的理论原则

国防韬略

治军韬略

用兵韬略

·政治谋略

政治谋略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条件及其作用

政治谋略的类型

·刑名律令

渊源与发展

理论基础

形式特征

主要罪名及处罚

刑罚体系

主要适用原则

·中医中药

基础理论

临床基本原理

针灸学

中药学

养生学

名医名案

·建筑园林

构造与材料

色彩与布局

传统居住建筑

城市和城市公共建筑

宫殿建筑

礼制与祠祀建筑

陵墓建筑

佛教建筑传统园林建筑

·古玩器皿

陶器

玉器

铜器

瓷器

漆器

金银器

文房四宝

·衣冠服饰

起源与初步发展

周礼缙绅与汉官威仪

从魏晋的日月改易到唐代博采兼收

宋代的守古尚简与明代的恢复汉俗

满汉并存的清代服侍

·美食名饮

斗茶品茗

琼浆美酒

玉盘珍馔

·中国民俗

鬼神

丧葬

婚姻

宗法

礼仪

节日

禁忌

相术

风水

算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