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来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寒食节来历,第1张

寒食节和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有关,是因介子推而来。

因为重耳(就是后期的晋文公)的父亲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小儿子,所以重耳只能流亡国外。重耳在外流浪19年,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生活的磨难让他坚定了回国图霸的决心。后来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自己的国家当上了国君。

介子推是重耳的大臣,重耳流亡国外逃到卫国,卫国不敢收留,于是逃往齐国,在从卫国去齐国的路上他断粮了,只好野菜充饥。这时,他的手下介子推,就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肉粥给重耳,骗他是麻雀汤。在逃亡的路上重耳坐车,而介子推是一瘸一拐徒步走的。重耳看到后一问才知真正原因。重耳很感动,承诺只要他当上国君,一定重重报答介子推。

后来,重耳当上了国君,成为晋文公。当年跟他一起逃难的人都受到了封赏,唯独忘记了介子推。介子推就带着老母亲躲到了山里,不要封赏。但很多人写诗为其鸣不平,讽刺晋文公忘恩负义,最后这些诗传进了晋文公耳朵里。晋文公觉得内疚,就亲自带着大臣,到介子推藏身的大山迎请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经心灰意冷,拒绝出山。晋文公手下有几个大臣看到晋文公那么尊重介子推,非常嫉妒,就出了个阴险的主意,说:“介子推是个孝子,他带着老母亲上山,我们放火烧山,介子推为保护母亲一定会下山,放火的时候只要三面放火,流出一面不放火,这样烧不坏他,他肯定会逃出来的。”晋文公认为这是个好主意,可以实行。哪知这几个人四面放火,没有预留出口。等晋文公带着下属到山上的时候,发现介子推和他的母亲抱着一棵大柳树已经被活活地烧死了。晋文公非常悲痛,就下令每年的那一天都不许点火,不许煮饭,只能吃寒食,所以叫寒食节。—— 这就是寒食节的来历。

不仅如此,第二年的寒食节,晋文公素服来到这棵柳树下祭奠介子推。晋文公突然发现,这颗柳树没死,居然活着。所以,晋文公就下令,把这课柳树封为清明柳,后来又有了清明节。

由来: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习俗:禁烟冷食:冷食节在古代也被称为“禁烟节”。每个家庭都禁止生火。所有的人都吃冷食。但是,由于人们对先人的不懈追求,从东汉到南北朝,它屡禁屡盛,唐朝皇室也承认并参与其中。

祭祖:寒食节被认为是南北朝前至唐代的“野祭”。唐朝时,它被编入《开元礼》第八十七卷,成为继国王崇拜(寒食拜扫附)之后,正式承认和提倡的吉祥仪式之一。后来,这里成了皇家陵墓。

政府为孔庙、先祖和人民上坟献祭。当时,一家人或一伙人一起到祖坟祭奠、添土、挂纸钱,然后把儿子吐岩和蛇盘兔铺在坟顶上滚下来。他们把它们放在柳枝或柳针上,放在房间的高处,意思是触摸祖先的德泽。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主要的节日方式是祭奠,踏春跟游玩等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寒食节已经跟清明节满满融合了,很少人记得这个节日。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寒食节的故事:

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有功之臣。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逼其下山。谁知介子推母子宁愿被烧死也不肯出来。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修庙立碑。同时,还下令在介子推遇难的这一天,“寒食禁火”,举国上下不许烧火煮食,只能吃干粮和冷食。

扩展资料:

寒食节的意义:

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

发展到现代,寒食节已成为缅怀革命先烈,教育青少年重要形式。同时,每逢寒食节,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回乡扫墓祭祖,成为传承中华民族根祖文化,体现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的重要节日。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晚唐、宋以后,禁火冷食的习俗日趋淡化、消衰。到了元代,许多人基本上已不再沿用此习俗。明清时期,寒食节期间已经不再禁火,也不要求人们寒食了。

-寒食节

寒食节是由纪念介子推忌日发展而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晋文公归国后,分封群臣,介子推不愿受赏,于是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还是不愿为官。晋文公放火烧山,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寒食节习俗:

1、禁火、吃冷食

寒食节不能起火,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2、祭祀祖先

祭祀扫墓是寒食节的主要内容。寒食节扫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视为“野祭”。到了唐代,寒食扫墓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

3、踏青郊游

寒食节,正值春天,天朗气清,春和景明,是踏青游玩的好时节。蹴鞠、荡秋千、踏青、咏诗,在这一天,尽享春日风光,此时的热烈欢快不输清明和上巳。

寒食节来历

寒食节和战国时期晋文公重耳有关,是因介子推而来。 因为重耳(就是后期的晋文公)的父亲把国君的位置传给了小儿子,所以重耳只能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