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 ”。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汉族三大节日(春节、端午、中秋)之一。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
一、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
二、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三、“中秋”秋天中间的意思,农历的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十五日又是这个月中间的一天,所以中秋节可能是古人“秋报”遗传下来的习俗。
四、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构思,成功发明月饼,并广发军中作为军饷,成功解决因大量吸收反隋义军而衍生之军粮问题。
扩展资料: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
中秋最早见于《周礼》,节日介绍如下:
一、历史背景:
1、中秋节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商朝晚期和周初时期,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农业这个非常重要的事实,他们会在秋季丰收时期庆贺,在唐朝和宋朝时期,中秋节被正式定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2、中秋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彩的习俗传说,我们应该珍视这些传统文化,继承并发扬光大。
二、文化内涵:
1、中秋节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最主要的莫过于“团聚”二字,每年都有许多人回到家中,与家人一起庆祝节日。
2、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月饼”,它已经成为了中秋节必备食品之一,此外还有观赏月亮放烟火等活动,让中秋节更加丰富多彩。
三、习俗传说:
1、中秋节有很多习俗和传说,比如欣赏月亮,猜灯谜,赏桂花,嫦娥奔月等。其中嫦娥奔月是最著名的一个传说,讲的是古代的神话,后羿射下太阳九个日子之后,获得了神仙的仙丹,并让他的妻子嫦娥把它偷偷吃下。
2、而后嫦娥飞升至月宫,并成为了月亮女神,每到中秋节这个时候,她便会回到人间,与人们一起庆祝,这也是中秋的美丽故事。
最早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出自哪本书呢?是如何记载的?
中秋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中秋节 "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中。到了魏晋,又有 "诰命镇牛,中秋夜而绕河 "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实录》记载 "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普及始于宋代,至明清时期,与元旦齐名,成为主要节日之一。它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 "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按照中国古代历法,因为秋天的第二个月叫中秋,又因为农历八月十五,在八月中旬,所以叫 "中秋节"。在唐朝初期,中秋节成为一个固定的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节。此时正值秋季,故称中秋节。在中国的农历中,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三个部分。孟、仲、季,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为仲秋。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所以也被称为 "月夕"、"八月节"。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祭月的习俗,据《礼记》记载,周代就有 "秋夜寒"、"秋分月(拜月)"的活动;在农历八月中旬,正是秋粮收获的时候。人们为了感谢神灵的保佑,举行一系列的仪式和庆祝活动,称为 "秋包"。
《礼记》上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帝王就已开始祭月、拜月了。后来贵族官吏和文人学士也相继仿效,逐步传到民间。关于中秋节的起源,说法较多。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礼记、月令》上说:"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说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中秋"一词最早出自哪里?
本文2023-10-14 11:08: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