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汉陶瓷都有哪些品种?
陶瓷品种,日用器仍以灰陶为主,新创烧的有暗纹陶及主要用作明器的彩绘陶和铅釉陶。南方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在战国得到发展,而在东汉晚期使青瓷的烧制趋干成熟。在陶瓷品种增多的同时,装饰方法也丰富多彩起来,日用器有印纹、划纹、堆贴等,明器有堆贴、彩绘、雕镂等。总的看来,日用器简朴,明器华丽。这时期取得突出成就的还有陶塑和建筑用陶,建筑陶器属于陶瓷工艺,但它在艺术上的成就和建筑工艺关系也相当密切。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黏土经过淬取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全干可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一成分
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 陶瓷
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的成份主要是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钾、氧化钠、氧化钙、氧化镁、氧化铁、氧化钛等。常见的陶瓷原料有粘土、石英、钾钠长石等。陶瓷原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陶瓷原料是地球原有的大量资源粘土、石英、长石经过加工而成。而粘土的性质具韧性,常温遇水可塑,微干可雕,半干可压、全干可磨;烧至9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其用法之弹性,在今日文化科技中尚有各种创意的应用。
二背景
陶瓷是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以及各种天然矿物经过粉碎混炼、成型和煅烧制得的材料以及各种制品。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的传统概念是指所有以粘土等无机非金属矿物为原料的人工工业产品。它包括由粘土或含有粘土的混合物经混炼,成形,煅烧而制成的各种制品。由最粗糙的土器到最精细的精陶和瓷器都属于它的范围。对于它的主要原料是取之于自然界的硅酸盐矿物(如粘土、石英等),因此与玻璃、水泥、搪瓷、耐火材料等工业,同属于“硅酸盐工业”的范畴。
三历史
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4500年至前2500年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年,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看,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地得出归类结论。
四陶瓷与文化
陶瓷的文化性的特殊之处,不仅在于它反映广泛的社会生活、大自然、文化、习俗、哲学、观念,而且在于它所反映的方式。它是一种立体的民族文化载体,或者说是一种静止的民族文化舞蹈。这是由陶瓷的特性决定的。一件件作品,无论题材如何,风格如何,都像一个个音符,在跳动着,在弹奏着,合成陶瓷文化的旋律。这些旋律,有的激越,有的深沉,有的热情,有的理智,有的色彩缤纷,有的本色自然,构成一部无与伦比的摄人心魄的中国陶瓷文化大型交响乐曲! 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在民族母体中孕育、成长与发展,它以活生生的凝聚着创作者情感、带着泥土的芬芳、留存着创作者心手相应的意气的艺术形象,表现着民族文化,叙述着一个个动听的故事,展现着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记录着芸芸众生的悲欢离合,描述着民族的心理、精神和性格的发展与变化,伴随着民族的喜与悲而前行。 新石器时期彩陶中的陶塑作品,记录着先民生存的愿望。那陶塑的猪、牛、狗,模仿着打猎而来或者豢养而食的动物形象,演示着与大自然搏斗的酷烈,表达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摩娑这些与实物逼真无二的作品,想象着先民的困惑、喜悦和奋争,那在洪荒、野蛮中奔突与呼叫的景象,撼人心魄。 秦兵马俑,那刚毅肃然的将军,那牵缰提弓、凝神待命的骑 《定窟鱼耳炉》
士,那披坚执锐、横眉怒目的步兵,那持弓待发、目光正视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风神骁骏、横空出世的战马,共同组成的方阵,张扬着力量,张扬着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烟四起的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想象着秦国军队那种风卷残云、吞吐日月、横扫大江南北的军威。它尽管是一个军阵,但它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记录着那个时期的历史。 “唐三彩”所表现的那种激扬慷慨、瑰丽多姿、壮阔奇纵、恢宏雄俊的格调,正是唐代那种国威远播、辉煌壮丽、热情焕发的时代之音的生动再现,宋代陶瓷艺术的俊丽清新,正是那个时代审美习尚、哲学观念的反映,明清时期的斑斓与柔丽,是社会生活与审美观念使然(熊廖《陶瓷美学与中国民族的审美特征》),改革开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这个时期的政治、思想、观念、生活综合作用的结果。 所以说,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
五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
陶瓷文化与绘画、书法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这些艺术部类,都是最为典型的中国民族艺术。从其实质来说,都是共同的,都是共通的。
1陶瓷文化与绘画
陶瓷艺术与绘画,无论是从艺术本质、特征,还是从表现手段来看,都有共通之处。绘画艺术讲究"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讲究"骨法用笔"、"画龙点睛",着重形象的刻划和意境美的追求,讲究兼工带写,以浑然天成、本色自然、含蓄蕴藉为品位,遵循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大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的创作原则,强调艺术家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获取创作营养,并反映生活。绘画艺术所要求的这一切,陶瓷艺术无一例外要遵循。传统派是如此,学院派也毫不例外。 绘画性的彩绘作品是这样,即使是陶瓷雕塑作品也和绘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我们知道,线条、无论是对于国画,还是陶瓷雕塑以及书法,都是非常重要的表现手段。
2陶瓷艺术文化与书法
书法艺术,同样讲究和强调线的表现力。它在艺术特征方面,与陶瓷艺术的联系,初看似乎不相关。实际上,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首先,从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来看,它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再现与表现、状物与抒情相统一的艺术。它无色而具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来自自然形象而又远离了自然形象。人们将自己的精神意蕴、生命情丝、审美趣味化为或纵或收、或枯或润、或粗或细、或刚或柔的线条,并通过这些笔墨线条的枯润、浓淡的个性因素,反映出人的审美经验。"在造型过程中,作者的感情就一起和笔力融合在一起活动着,笔所到处,无论是长线短线,是短到极短的点和由点扩大的块,都成为感情活动的痕迹"。中国古代美学家对书法的这种特性早有精辟的论述。汉代的扬雄在《法言》中说:"言,心声也;书,心画也"。蔡邕在《笔论》中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唐代孙过庭认为书法艺术可以见出书法艺术家的情感,即"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羲之写《乐毅》则情多怫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怪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清代刘熙载更是一语破的:"写字者,写志也"、"书法,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 另外,绘画艺术、书法艺术和陶瓷艺术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它们都不适宜于表现持续性的情节性的事件,而长于表现一动作瞬间,并在动作瞬间内创造出颇富生命力和表现力以及想象力的艺术形象。黑格尔曾经指出:绘画"只能抓住某一顷刻",把"正要过去的和正要到来的东西都凝聚在这一点上。"莱辛说得更加具体和明确,他说:"绘画在它同时并列的构图里,只能运用动作中的某一顷刻,所以就要选择最富于孕育性的那一刻记得上,使得前前后后都可以从这一顷刻中得到清楚的理解。"这虽然说的是绘画,但适用于陶瓷艺术和书法艺术,而且,这正是这两种艺术的特征之一,书法艺术表现得更甚,尽管书法要求"每为一字,各象其形,"要"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站,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尽管要求书法艺术要有如"悬针垂露之异,奔雷附石之奇,鸿飞兽骇之姿,鸾舞蛇惊之态,绝岩身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崩云,或轻如蝉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但它毕竟是一种抽象性、表现性、虚拟性的艺术。 陶瓷艺术家们,或许从这种比较中,获得对陶瓷艺术特征的更深入、更完整的理解,以加强陶瓷的表现性和抒情性,创作出更加有审美力度和审美价值的作用。
在下不才,不能详细列举,就我仅有的一点收藏经验,给您谈几点:
唐:
秘色瓷器,法门寺地宫出土。这个目前仅有13件,应属孤品。根据史籍记载,盛唐时期宫廷令越窑烧制过一种秘色瓷,一时间秘色到底是什么色,引得收藏圈以及学者纷纷猜测,直到法门寺地宫出土了秘色瓷,世人才知道秘色的具体发色。
五代十国:
后周:柴窑。
说到孤品瓷器,就不能不提到柴窑,地位更在汝窑之上,是后周世宗,柴荣亲自参与烧造的一批瓷器,目前,只见古籍记载,却未有传世器物留到现今。是孤品中的孤品。显得更加神秘,更让“雨过天晴云破处,者般颜色做将来”的柴窑发色特征,成为当代藏家永远的想象。
宋:
毫无疑问,喜爱瓷器收藏的藏友没有不喜欢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的,这五大名窑除定窑外,汝,官,哥,钧这四大名窑传世精品,几乎各个是孤品,几乎没有一模一样的(除一只汝窑天青色大碗,目前存世2只,一只在故宫,一只在英国)其中钧瓷更有以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窑变釉特征,获得了钧瓷无双的美誉。
元:
说到元,必须要说到元青花,目前仅存的至正型元青花的一对青花龙纹象耳盘口瓶。现藏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瓶上有文字,至正十一年,一个叫张文进的向一个寺庙捐了一对大瓶,一对香炉,祈求平安。因为有明确的纪年,因此我们要感激张文进,不然没有证据证明如此精美的青花出自于元朝。此对大瓶现在已经成为研究元青花的标准器,标本。实在是孤品中的孤品。
元青花还有十余个人物故事纹大罐传世,各个是孤品,如:除了05年拍出全世界艺术品最高价格2亿3千万的鬼谷下山外,还有锦香亭大罐,三顾茅庐大罐,除罐外,还有83年江西高安出土的窖藏,“六艺”梅瓶,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各个都是孤品。
明:
明朝时期,青花瓷,彩瓷,单色釉蓬勃发展。我说说孤品。
永乐青花压手杯:这个不能算孤品,但存世量很少,目前仅北京故宫收藏4只
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这是五彩瓷的开山鼻祖,以前仅见文献记载,未见实物,80年代初,有学者去西藏萨迦寺,发现了这2只宣德五彩碗,当时轰动了世界。这两只碗在萨迦寺摆了近600年,实物与史籍记载吻合了。孤品!!!
宣德蛐蛐罐:本来这类藏品应当传世很多,无奈宣德的母后,十分厌恶儿子“不务正业”把宫廷所藏很多的蛐蛐罐全部砸毁,致使目前存世蛐蛐罐都是民间所藏,不能称为孤品,但传世极少。
成化:明看成化,清看雍正。这两个朝代的瓷器,我是太喜欢了。成化朝的斗彩鸡缸杯,孤品!!!目前存世不超过10个。
还有天字罐,也是极其稀少。
弘治:说到弘治朝瓷器,就不能不说鸡油黄,存世量极少。
清代:
康熙,康熙朝的传世器物几乎不存在孤品,但我要提到康熙朝珐琅彩,存世极少,是珐琅彩的始祖,属于创烧期。
康熙后,几乎就不存在什么孤品一说了,但传世官窑器物都十分精美,也屡创市场新高,为市场所认同。其中以雍正朝器物最为知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给出楼主十大拍卖成交器前十位,供楼主参考:
1元青花鬼谷下山。伦敦佳士得2005年7月12日,成交价(均为不加佣金):
228,341,978 RMB
2乾隆御制珐琅彩古月轩题诗花石锦鸡图双耳瓶。香港苏富比2005年10月23日,成交价:122,408,800 RMB
3南宋官窑粉青釉纸槌瓶。香港苏富比2008年4月11日,成交价:6000万港币
4元青花锦香亭大罐。香港佳士得200511月28日,成交价:49,989,600
5元青花双葫芦纹瓶。Wooley & Wallis 英国一个乡村拍卖行。2005年7月15日,该拍品成交价格为3345万英镑,按当日国际牌价折合人民币约49026万元。
6乾隆外粉青釉浮雕芭蕉叶镂空缠枝花卉纹内青花六方套瓶。香港苏富比2005年5月2日,成交价:47,615,220RMB
7乾隆青花缠枝花卉龙凤争珠图双龙耳扁壶。2005年10月23日,成交价:36,336,800英镑
8明永乐青花折枝花果纹墩碗。2005年5月30日,成交价:32,181,600英镑。
9明宣德青花云龙纹葵口洗。2005年10月23日,香港苏富比,
成交价:29,807,200RMB
10乾隆粉彩仿珐华莲池水禽纹盖罐(一对)。香港佳士得,2005年5月30日。
成交价:25,652,000RMB
商代到汉代属于瓷器的发展成熟期,与陶器区别不大,
汉代到唐代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但是一般是单色青瓷,有所谓的秘色瓷
唐代开始,瓷器的辉煌时代来临了,主要还是单色,俗称南青北白,北方邢窑,南方越窑为代表。
宋代,公认的中国瓷器艺术成就最高的年代,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窑口,除五大名窑外,龙泉窑的青瓷,湖田窑的影青,磁州窑的剔花,各有擅长。
五大名窑指的是,逗汝官哥钧定地,宋代主要还是单色瓷,追求意境。
元代,元代开始,景德镇名扬天下,成为瓷器中心,青花瓷虽然唐宋时期也有萌芽,但是从元代开始发扬光大,至此以后数百年,青花瓷成为瓷器制造的主流。元代青花瓷,大都晦暗不鲜,最好的也有呈宝石蓝色的,
明朝前期也遗留着元代的风格,灰暗,随后便浓艳欲滴,中期,清新淡雅,后期走下坡路,变得灰暗
清朝主要指的是最辉煌的逗清三代地,(康熙,雍正,乾隆),青花瓷发色变得鲜蓝,瓷器制作的制法上也推陈出新,出现玲珑瓷等新巧瓷器。
说实话,瓷器鉴赏包含的内容太多了,从明代的《天工开物》里面的瓷器篇开始,到清代、民国,介绍瓷器的书太多了,图文并茂的书很多,建议去上海的新华书店和古玩市场、集邮市场去买,因为可以自己选择中意的书籍。如果不方便前往,在《收藏》、《中国收藏》、《收藏家》等杂志上有函购的信息,都是不错的书。培训班的信息上面也经常有刊登。
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冯先铭《中国陶瓷史》
汪庆正《青花釉里红》
孙灜洲《陶瓷的世界》等
战国、秦汉陶瓷都有哪些品种?
本文2023-10-14 11:31:2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