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丽江西族创造的什么文字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云南丽江西族创造的什么文字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第1张

在我国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创造的东巴文字,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象形文字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态十分原始,甚至比甲骨文的形态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但亦能完整纪录典藏。东巴文是居于西藏东部及云南省北部的少数民族纳西族所使用的文字。东巴文源于纳西族的宗教典籍兼百科全书的《东巴经》。由于这种文字由东巴(智者)所掌握,故称东巴文。

东巴文是一种原始的图画象形文字,主要为东巴教徒传授使用,书写东巴经文,故称东巴文。纳西话叫“思究鲁究”,意为“木迹石迹”,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留记在木头石头上的迹印”;二是“木石之痕迹”,可引申为见木画木,见石画石。因这种文字大多只由东巴掌握,用来撰写经典,所以又称它为"东巴特额",意即东巴文。

西藏发源:7世纪,吐蕃王朝兴起,统一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所以唐代汉文典籍用“吐蕃”来称呼吐蕃王朝,同时也指吐蕃王朝所占有的地域,有时还指吐蕃王朝的各部落作为族称。 (1)“吐蕃”一词的含义和来历至今在学术界还有不同的解释,或认为源于藏语,或认为源于吐谷浑语,或认为源于突厥语,或认为源于汉语对南凉秃发氏的称呼,仍然难以得出结论 (2)不过从敦煌出土的藏汉对照的词语文书看,至少在吐蕃王朝的中期以后,“吐蕃”似乎应是藏文中吐蕃王朝的自称bod的对应词,是bod的音译。实际上,bod作为地域和部族的名称,在吐蕃王朝之前即已出现,最初可能是对苯教的法师的称呼,后来成为对苯教的称呼,再后来成为某些部落联盟的名称,以后又成为这些部落居住的地域的名称。藏文史籍中说,在吐蕃王朝之前,曾有十二种部落集团统治过,其中有两次是用bod khams来称呼其统治的地域 (3)吐蕃王朝兴起后,用bod作为自称,在与唐朝的交往中,吐蕃王朝以bod chen po(大蕃)来对应唐朝的自称“大唐” (4)由于吐蕃王朝的统一青藏高原,高原的各个部落集团形成为一个民族,后来,吐蕃王朝的自称bod演变成为藏族的自称。

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1994年,中国科学家们对大峡谷进行了科学论证,以综合的指标,确认雅鲁藏布干流上的这个大峡谷为世界第一大峡谷。据国家测绘局公布的数据:这个大峡谷北起米林县的大渡卡村(海拔2880米),南到墨脱县巴措卡村(海拔115米),全长5046公里,最深处6009米,平均深度2268米,是不容置疑的世界第一大峡谷。曾被列为世界之最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深1800米,长440公里)和秘鲁的科尔卡大峡谷(深3203米),都不能与雅鲁藏布大峡谷等量齐观。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及时报道了这一消息,全球为之轰动。

雅鲁藏布江发源于喜玛拉雅冈底斯山脉之间的杰玛央宗冰川,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也是西藏人民的母亲河。她拥有世界上最长、最深的大峡谷,流经地球上唯一一块未被开发的处女地。

她拥有热带低山半常绿季风雨林,亚热带中山常绿、半常绿阔叶林,亚高山常绿针叶林,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冰缘等5个垂直顶级生态组合系列,有重点保护动物40余种,包括羚牛、孟加拉虎、金钱豹、赤斑羚、长尾叶猴、熊猴、小熊猫以及多种虹雉、棕颈犀鸟和蟒蛇等,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

雅鲁藏布大峡谷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南迦巴瓦、加拉百垒等著名山峰,有被评为“中国十大徒步线路”之首的徒步墨脱线路,有具有悠久传统的转加拉宗教之旅。雅鲁藏布大峡谷徒步更是世界上最艰苦的徒步科考线路。

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一大拐弯位于派镇转运站与直白村之间,江水自西向东奔腾,在大拐弯出被山体阻挡转而向南,做180°转弯后继续向东奔去。

雅鲁藏布大峡谷第一大拐弯处目前建有观景台,可观赏第一大峡谷的同时观赏南迦巴瓦峰。

在美丽的墨脱境内还有着更为壮丽的景观:世界上最高的河流雅鲁藏布江拦腰切开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弯弯曲曲流经西藏南部。而在雅鲁藏布江九十度的大拐弯处耸立着极为险峻但神秘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上再没有哪个峡谷比他更长、更深,也没有哪个地方比它更加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1990年,西藏日喀则吉隆县。

一支考古研究队艰难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他们此行的任务,是去“拜访”当地人口中的“神石”。

“看不懂汉人的文字,但知道是讲一位英雄的功绩,当地人喜欢到这里拜一拜,相信英雄会赐予好运。”

带路的藏族青年露出一口大白牙,“看前面这条河。”

被称为“鲁玛清久”的河流,千百年来环绕山崖汩汩流动,青年说,看到它就说明快到了,他还兴致勃勃地指着南面的公路给队员看,“从那里可以直接抵达尼泊尔国境。”

研究队一路向上攀爬,终于来到“神石”面前,历经1400多年的风吹日晒,这块石壁早已斑驳不堪,上面的刻字也已经模糊不清,唯有“大唐天竺使出铭”七个大字熠熠生辉。

海拔4000多米的高地上,队员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石壁,将存留的文字拓印后带回研究所,专家们对这222个文字进行了解译,铭文成书于公元658年唐高宗时代,讲述的是王玄策出使天竺的经过,让“王玄策”这个名字再度重现于世间,也揭开了史书寥寥数行记载中隐匿的传奇故事……

《旧唐书》——

《新唐书》——

今天要介绍的,就是大唐贞观年间的融州黄水县令王玄策。

融州黄水县位于岭南道,在现在的广西一带。由于少数民族较多,又距中原较远,因此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大多都是官员犯事才有一定的存在感:

“流放岭南!”

从官职来看,王玄策本人没什么根基,不然也不会授官到边境,一个读书人去管理民风未开的彪悍边民,实在有些欠缺考量,但王玄策硬是靠自己的能力度过了这段尴尬期。

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大,不仅掌握了少数民族的多种语言,还很擅长居中调解,沟通力和威信力极佳,“蛮夷爱之”,县令当得风生水起,年年官员考评都是优,朝廷很快就发现了这块璞玉,于是王玄策被调回京中“留职待任”,简单说就是另有安排,一般都是加官进爵的前奏。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鸿胪寺向这个才华横溢的年轻人伸出了橄榄枝。

锻炼新人就要从基层做起,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太宗皇帝亲自任命王玄策担任副使,跟着使团一起把婆罗门国的使者护送回家。

王玄策第一次来到天竺,使者的本职工作做得有声有色,异域风情也让他眼界大开,回国述职的报告让皇帝看了很满意,于是大手一挥,给王玄策换了个岗位:东宫左卫率长史。

官职不大,也就正七品,但其中的含义很深刻:

1、贞观十七年,储位之争尘埃落定,十五岁的晋王李治戴上了太子的冠冕;

2、现在的东宫官都是将来的天子近臣,左卫率长史是个不折不扣的实权官,相比边远地区的小县令,简直就是天上地下的差异。

得遇明主,王玄策感激涕零,对李唐皇室的忠心毋庸置疑,此后他在东宫和鸿胪寺之间不知疲倦的两头工作,不出意外,这辈子也就是偶尔出差去各国体验风土人情,回国后按部就班的升职加薪,这也是每一个读书人的终极梦想。

“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

不过,天将降大任总是在出其不意的时候,此时的大唐万邦来朝,天可汗的声威震慑宇内,身为大唐的使者每到一国,当地都是以最高规格接待,又有谁能想到,就在不久的未来,竟然有一国胆敢扣押大唐使者?

而这个倒霉的使者,就是王玄策。

天竺就是如今的印度,当时多国林立,和大唐保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也承认巨唐的国际地位,王玄策的使团一路向西,进入天竺后周游各国,受到了热烈欢迎。

原本行程安排得很好:

1、去一个国家,被当地人民热烈欢迎;

2、来到国王的宫殿,在出使文书上盖个章,表示我来过了;

3、天竺太热了,需要宴席酒乐放松一下;

4、国王依依不舍的送别,把自己人也送到大唐使团里,珍贵的礼物准备好了,让我国的使者去给大唐皇帝送朝贡吧;

5、依依惜别,准备向下一个国家进发。

不过,等王玄策到了中天竺,迎接他的就不是美酒佳肴了,而是一排排锃亮的刀枪,中天竺的现任国王站在城墙上大手一挥,“把这群使者拿下!”

虽然王玄策的使团总人数查无史据,但根据贞观年间倭国与唐的往来、“遣唐使”的团体数量推测,基本也就五十到一百人左右。

随行的武官和士兵共有30余人,双拳难敌四手,被斩杀殆尽,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的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锒铛入狱,做了异国的阶下囚。

王玄策在狱中多方打听消息,凭借自己多年历练出的外交能力终于弄清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中天竺的戒日王去世了!

戒日王一统北印,疆域辽阔国力强盛,更重要的是,高僧玄奘取经来到中天竺,戒日王听玄奘讲经,对大唐文化产生了好奇心,和唐太宗书信往来,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还记得王玄策的第一次出使吗?是的,婆罗门国使者就是戒日王派去唐朝的。

王玄策和戒日王会面几次,戒日王的宽和仁厚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戒日王现在去世了,他没有子嗣,国中的大臣为了争夺王位人头打的你死我活,最终阿罗那顺成功攫取了胜利的果实,自称新王,短短几天内,国家大事还没处理完,后宫倒是飞快地完善起来了。

王玄策来得不巧,阿罗那顺刚上位,就接到了大唐使臣抵达的消息,他害怕啊,大唐,强国也,天可汗的大名更是让人胆战心惊。

得位不正的阿罗那顺很焦虑,他担心大唐横插一脚,不承认他的王位,那自己辛苦得来的权势瞬间就会化为泡影,此时,有谋臣给他出了个“好”主意:“何不将使者扣押?”

这个主意一箭双雕:

1、使者远道路上出现什么意外也很正常,王玄策要是回不去,就不会揭露他的篡位事实;

2、大唐使团装满了沿途各国的奇珍异宝,扣押下来完全能够大赚一笔。

于是阿罗那顺一声令下,把使者给关进了监狱。

阿罗那顺为什么不杀掉使者?

因为他觉得自己毕竟是个王者,还是要有点气度,留着两个已经没有反抗能力的大唐人只有好处,也让那些依附唐国的小国家看到自己的能力,不要不识抬举的反抗。

如果王玄策是个普通的书生,阿罗那顺肯定是成功了,史书上对此没有明确记载,但王玄策和蒋师仁硬是通过某些方式,从看守森严的牢狱中逃走了。

逃出来不代表结束,王玄策认为中天竺这是藐视唐国的威严,勃然大怒,发誓要一雪前耻。

怎么一雪前耻呢?王玄策现在可以选择逃回国内,只要往上一汇报,唐朝兵将的利刃一定会出现在天竺的土地上。

但王玄策没有选这个万无一失的选项,他要自己来。

还记得上文有讲,《大唐天竺使出铭》在什么位置吗?

我们倒推一下就知道王玄策的行进路线了,当时的西藏名字叫吐蕃,王是青史留名的干布,尼泊尔还叫泥婆罗,王玄策从中天竺—泥婆罗—吐蕃这样的路线走过一遍,成功的来到吐蕃的地界。

到了吐蕃,王玄策将此时告诉了干布。吐蕃当时和唐国的关系很是要好,双方不仅结了亲,而且经常互通有无,也正因此,王玄策成功的借到了自己想要的:1200名吐蕃精锐士兵,这件事情主要是通过发檄文完成的,毕竟要维护大国尊严。

1200人虽然身经百战,但想和中天竺对抗还是有一定的差距,于是王玄策又请求干布借兵,这次他不算委婉的提醒对方,“素问泥婆罗骑兵骁勇。”

事实上,只要干布开了口,从泥婆罗借兵是完全可行的,因为泥婆罗的现任国王那陵提婆从前是个小可怜,父亲死后叔叔坐上了王位,命悬一线之际是吐蕃伸出了援助之手,也是借了吐蕃的帮助才完美的上演了一出“王子复仇记”,重新登上了王位,自此以后,吐蕃就成为了泥婆罗的宗主国。

干布有什么理由不答应呢?反正又不是自己的兵,不心疼,他立刻修书一封,那陵提婆看到信,二话不说,就拨给王玄策7000名精锐骑兵。

从上述情况我们就能看出王玄策的三个优点:

1、审时度势,灵活应变;

2、消息灵通,善于借势;

3、对地形烂熟于心,不打无准备之仗。

结合最终结果还要再加上一条:

运筹帷幄,允文允武。

不得不让人感慨一句,大唐真是人才济济,随便一个书生,也能挥斥方遒。

带着吐蕃和泥婆罗的精兵,王玄策和蒋师仁信心满满,又从原路返回,进军中天竺,誓要打出唐王朝的风采,让各国见识到唐国的强大实力,重拾尊严!

这场战争一开始就是压倒性的胜利。

王玄策一路行进到中天竺国境,沿途国家因为自己的使者也被斩杀、兼之对强盛的唐国心有畏惧,都大开方便之门,一丝消息也没有透露给阿罗那顺。

此时的阿罗那顺还沉浸在做王的快乐中,虽然得位不正,国民不愿承认他的地位、军队也不听指挥、大臣都阳奉阴违,但阿罗那顺觉得这都不是问题,时间会证明一切,无论如何,他都已经拥有这个国家,浑然不知危险正在逼近。

王玄策一路势如破竹,茶镈、罗城三天沦陷,部队取得了令人骄傲的战绩:斩首三千,溺毙一万。

直到大唐使者兵临城下,阿罗那顺才从美梦中醒来,然而一个篡位的国王在军队中没有任何威信力——大臣毕竟没接受过帝王教育,也没上过军事课,靠瞎指挥打胜仗的概率几乎为零。

奇迹没有发生,阿罗那顺勉强逃过骑兵的追击,收拢士兵准备反抗又被打的落花流水,双方的战力完全不在一个层面,王玄策指挥蒋师仁俘虏了数千中天竺的士兵,阿罗那顺也尝到了阶下囚的滋味。

国王已经被抓了,群龙无首也应该俯首了吧?

不,还有一股势力在负隅顽抗,阿罗那顺的王妃在乾陀卫江又召集了一批战士,希望能够打破王玄策所部的攻击,救回国王,蒋师仁再次无情的破坏了她的梦想,这一战尘埃落定,王妃、王子、宫人、士兵……一万多人统统做了俘虏,大唐使者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四方。

这一战打破了天竺各国的胆子——中天竺的五百八十座城池不敢反抗,很快就递上了降书;东天竺国王担心自己也成为使者的攻击目标,赶紧带着三万牛马来犒劳军队,奇珍异宝一车车的拉到使者的军营里;迦没路国的国王不甘示弱,不仅献宝还把自己的国家地图给送上门了,只为了求一张老子的画像。

这个举动政治意义浓厚,李唐王朝向来对外宣称自己是老子李耳的后人,献地图这个操作更是明明白白的表示臣服。

打了一个最强盛的中天竺,东西南北四天竺的国王就全都变成了鹌鹑,王玄策满意的看着国王们敬畏的神情,带着一大堆奇珍异宝和俘虏回国献俘给皇帝,《旧唐书》记载——

这就是王玄策“一人灭一国”的传奇故事。

回国后,太宗皇帝晋升他为朝散大夫,从正七品升到从五品,越级晋升的王玄策可以看出深受皇帝的器重,不过,后世很多人为他鸣不平,认为荡平一个国家这样的大功仅仅只封了一个官职,是否过于刻薄?

事实上,这个我们要结合当时的国情背景来看:

贞观年间的太宗皇帝,自己就是南征北战的武将出身,大小战争立下功勋无数,天竺本身就是帝国精英们眼中的“蛮夷之地”,一个微末小国的胜利,皇帝虽然开心,但并不放在眼里。

所以,虽然王玄策立下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世功勋,以一己之力使天竺震颤,俯首称臣,但太宗奖励的也只是破格提拔,相当于“你出远门辛苦了!这次做得很好!跳级晋升一下,我很看好你!”

那为何王玄策的故事很少为人所知呢?

这一点其实也很简单——大唐年间的故事太多了,名臣名将,奇闻异事数不胜数,就连出使天竺,也被同一时期担任了《西游记》主角的玄奘法师光芒给掩盖了。

王玄策当时只是一名普通的官员,没有在史书单独立传的资格,于是,这个“一人灭一国”的大英雄就湮没在 历史 的长河中,直到90年代,才因为一篇铭文再度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这一块石碑也证明了,关于他“一人灭一国”的传说是真的。

从整体上认识西藏宗教,应该从了解雍仲本教开始,因为本波教是青藏高原固有域性文化特色。同时,本波教又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印度佛教未传入青藏高原之前,本波教文化乃是藏族地区唯我独尊的正统宗教文化。生根于远古时代的本波教,经历了藏族古代社会所经过的一切历史和演变过程,对早期藏族社会的文明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样,在后期藏传佛教的形成过程中,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的本波教,也充当了不可替代的主要角色。西藏本土古老佛教雍仲本教的文献被专家称为“象雄密码”。《吐蕃王统世系明鉴》记载:“自聂赤赞普至墀杰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本教护持国政。”而当时的古象雄文字,主要用于本教经书典籍的书写。据《西藏王统记》《朵堆》等典籍记载,象雄幸饶弥沃如来佛祖对过去原始本教进行了许多变革,创建雍仲本教,被称为西藏最古老的古象雄佛法。幸饶弥沃如来佛祖首先创造了象雄文字,并传授了“五明学科”:工巧明(工艺学)、声论学(语言学)、医学、外明学(天文学)和内明学(佛学)。古象雄文明就以“雍仲本教”的传播为主线而发展起来评价古象雄文明及本教的历史意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要了解西藏文明,必先了解古象雄文明;要研究藏传佛教,也必先研究本教。否则探究愈深,离真相可能愈远。

云南丽江西族创造的什么文字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

在我国云南丽江的纳西族,创造的东巴文字,被称为活的象形文字。 东巴文象形文字东巴文是一种兼备表意和表音成分的图画象形文字。其文字形...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