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宋体”的由来:直接仿照宋版书的雕版字体而来
如今的书籍印制及各种文印字体异常丰富起来,仿宋体已不可能再独领 ;但其端庄挺秀的面目,仍然让曾经使用或看到过这种字体的人们,怀恋与难忘。
如今,在电脑上打字,还可以选择仿宋体的字体,曾几何时,这种字体风靡一时,曾在标语横幅、图书内页、**字幕上,占据着国人的视野。那么,这种字体究竟何时创始,其来龙去脉如何?
仿宋体
既名仿宋体,当然是仿照宋代的风格而制,但这并不是完全仿照宋代某个文士、书法家、名人的字体,而是直接仿照宋版书的雕版字体而来。那么,又为什么要仿宋,而不往前走,仿隋唐,或往后走,仿明清呢?仿隋唐,那时没有大规模雕版印制的书籍,在字样选取上样本明显不足;仿明清,则不如直接仿宋,因为明清的雕版字体大都是仿宋,或间接源自宋版书字体而创制。当然,仿宋的风气,还来源于宋版书本身的珍贵难得。
宋版书一页难求,早在明代就已蔚然成风。明代末年的藏书家毛晋,可说是宋版书价值发现的始作俑者,宋版书以页论价之风由此人始。于是,宋版书成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天价奢侈品。
当宋版书按页论黄金作价的社会风尚渐起,对宋版书的复制随之兴起。人们开始倾向于完全完整的复写制造,要求逼真到纤毫毕肖,要求不动分毫的形似与笔意流畅的神似相统一。这种艺术体系上的复制,转化为一种纯临摹式的技巧,在明清两代乃至递延到民国的印制工艺中,出现了影宋这一特殊的刻印门类。
实际上还是从两三百年来刻意仿宋者们的影宋工艺着手,并从中得到启发,清代末年,曾任西泠印社社长的丁辅之、丁三在兄弟决定广征宋版书籍,亲自仿写,刻制活字,然后拼版印刷。到1916年,这种经过两兄弟加工设计之后的楷体字,这种经过模仿欧体(欧阳询的书体)的统一改型的字体,由于字体原形均出自宋版书籍,他们将这一字体暂名为仿宋体。后来,丁氏兄弟在仿宋前边又加了一个聚珍的修饰语,称之为聚珍仿宋。聚珍就是活字印刷的意思,这始于清乾隆帝的称谓,也是认为活字一说不雅而替之以聚珍,聚珍有聚拢字模印就珍本之意。
1920年,聚珍仿宋体获得 批文,成为中国第一个获国家认可的字体专利。1921年,中华书局并购了丁氏兄弟的聚珍仿宋印书局,正式收购了已铸成的头号、二号、四号,三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共五种铜模铅字和已摹写样本陆续刻铸的顶号、初号、三号、五号及头号、四号长体夹注及长短体字及西夏字体共八种铜模铅字。紧接着,中华书局用聚珍仿宋体印制《四部备要》大型古籍整理丛书,全套丛书达到了一万一千三百零五万卷,分订为二千五百册;这套丛书的问世,更进一步扩大了聚珍仿宋体的社会影响力与品牌价值。随后,聚珍仿宋体铅字印制的各类图书、文件、名片,逐渐风行于中国各大城市。1929年,中华书局还将此专利输出至日本名古屋的津田三省堂;此后,东南亚各地的中文书籍印制,开始普遍采用仿宋体铅字印刷。
当然,研制仿宋体的并不只聚珍仿宋体一家,只是无论技术成熟度还是应用规模,都无法与之抗衡。直到上世纪初,在激光照排印书之前,以仿宋体铅字排印书籍,仍然是一成不变的铁律。如今的书籍印制及各种文印字体异常丰富起来,仿宋体已不可能再独领 ;但其端庄挺秀的面目,仍然让曾经使用或看到过这种字体的人们,怀恋与难忘。
(1)老宋体 我国明代所创造的印刷字体(也称明朝体),特点是横轻竖重,横线尾和直线头呈三角状,字形端正、刚劲有力,常用于正文。
(2)黑体 特点是笔画粗壮,横直均匀,突出醒目,常用于内文标题、封面和广告设计,具有现代感。
(3)楷体 古朴秀美、历史悠久,常用于儿童读物和小学教科书籍。
(4)仿宋、长仿 仿宋为正方形,长仿呈长方形,笔画均匀,起笔和落笔呈倾斜形,常用于古书封面和传统的包装设计及报刊标题。
(5)隶书 笔画圆润,起笔和落笔有顿挫,隶书和楷书也可列入书法类。隶书在印刷字体中常用于古书封面和传统的包装设计及报刊标题。
(6)长牟 实际上是长形宋体,常用于书籍标题和报纸标题。
(7)新照相字体 它由上述几种基本字体演变和创造而来的,大致可归纳为四大类型。
A、宋体类 B、黑体类 C、圆体类 D、书体类以及创新字体共有100余种。
宋体类有细宋体、仿宋体、秀丽体、中宋体、宋体、粗宋体、特粗宋体等。
黑体类有细黑、中黑体、黑体、粗黑体、特粗黑体、综艺体、广告体、方广告体、兵卫体、方透视体等。
圆体类有细圆体、中圆体、粗圆体、特圆体、圆新书法体、肥仔体、空心肥体、圆珊瑚体等。
书体类有楷书、特大行楷、行书、隶书、细隶书、淡古印、新印体等。
阿拉伯数字仿宋字体如下图:
仿宋体各笔画等粗,不似宋体般的横细直粗。字体较为瘦长。仿宋体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横竖粗细均匀,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一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
仿宋体的特点:
1拥有楷体的笔型,这使仿宋体较像手书体而不是宋体所属的印刷体。
2各笔划等粗,不似宋体般的横细直粗。
3各笔划等粗,不似宋体般的横细直粗。
仿宋和黑体的区别如下:
仿宋为正方形,笔画均匀,起笔和落笔呈倾斜形,常用于古书封面和传统的包装设计及报刊标题。黑体,特点是笔画粗壮,横直均匀,突出醒目,常用于内文标题、封面和广告设计,具有现代感。
一、宋体的介绍
仿宋字体分为多个版本,其中常用的有GB2312、GB/T12345和GB13000等版本,这些版本的字形、笔画和字体风格有所不同,但都保留了宋体的基本结构和风格,同时加入了仿宋体的特点,具有简朴、庄重、清秀、工整的特点。仿宋体横竖笔画均匀,起笔和落笔成倾斜形,笔法锐利,结构紧密,清秀雅致。
相比之下,源于明朝刻本的宋体字笔画有粗细变化。仿宋是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叫仿宋体,仿宋字。仿宋体是仿照宋版书的字体演变而来的,但仿宋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必须有一定的倾斜。仿宋体横竖笔画均匀,起笔和落笔成倾斜形,笔法锐利,结构紧密,清秀雅致。
二、黑体的介绍
黑体,是中文一类字型的名称,与白体相反,特点是没有衬线装饰,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黑体字的特点是:主要笔画粗壮,带有纤细笔触,字形紧聚,不用弧线。
汉字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的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着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内文的黑体字型。黑体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字体,具有较为粗壮的笔画,非常适合于强调标题等重要内容的设计。
仿宋体是指一种类似宋体的文字,而不是指模仿宋朝某个名人的字,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字艺术形态,由于它的美感跟宋体有关系,所以后人称它为仿宋。
01、仿宋体的由来
仿宋体的由来,是根据宋朝时期出品的雕版等文学作品仿做而来,所以仿宋体指的不是特意临摹宋朝时期某个文人雅士的文字而得到一款字体。古代王朝那么多为啥偏偏要仿宋,这是因为在宋朝以前的朝代,没有那么多的雕版印刷作品可供后人借鉴,如果真的去仿制难度是非常高的,宋朝时期的文字雕版作品可以说是琳琅满目,这位后期制作仿宋体提供了有利条件。
仿宋体的历史前前后后加起来有三百多年,等到了大清王朝末年丁辅之等人决定在民间广泛收集宋版书籍,他们下定决心亲自动手制作仿宋体,在业内做一套完整还要具备的字体是一件非常艰巨的任务。首先得先去仿写,其次刻制成活字,最后才能做到拼版印刷。
此后,经过丁辅之等人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初做出一套完整的仿宋体,后期将其命名为聚珍仿宋体。聚珍仿宋体是首个被国家认可的字体,而且国家还特地为这款字体颁发了专利证书。
02、如今的仿宋体
聚珍仿宋体作为我国第一套完整仿宋体,从一开始被使用就引起巨大浪潮,很多人都为仿宋体的美感而惊叹不已。在当时只要从事文化工作的人,没有人不知道聚珍仿宋体的大名,但是花无百日红,任何事物都有走向衰落。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字体的美感要求越来越高,仿宋体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字体库可选字体也变的非常丰富,仿宋体也就没有了往日风光,但是仿宋体的字体魅力,也常常会被人们应用于需要它存在的场合。
1、字体不同
仿宋体是一种采用宋体结构、楷书笔画的一种较为清秀挺拔的字体,笔画横竖粗细均匀,常用于排印副标题、诗词短文、批注、引文等,在些读物中也用来排印正文部分。
楷体又称活体,是一种模仿手写习惯的一种字体,笔画挺秀均匀,字形端正,广泛地用于学生课本、通俗读物、批注等。
2、笔划不同
仿宋体各笔划等粗,不似宋体般的横细直粗,成文横轻竖重,字体较为瘦长。
楷体重在点画、结构、布白,做到点画准确精到,结构疏密得当。
扩展资料:
宋体字是印刷行业应用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字体,根据字的外形的不同,又分为书宋和报宋。宋体是起源于宋代雕版印刷时通行的一种印刷字体。宋体字形方正,笔画横平竖直,横细竖粗,棱角分明,结构严谨,整齐均匀,有极强的笔画规律性,从而使人在阅读时有一种舒适醒目的感觉。在现代印刷中主要用于书刊或报纸的正文部分。
草书是为了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字体。始于汉初。当时通用的是“草隶”,即潦草的隶书,后来逐渐发展,形成一种具有艺术价值的“章草”。汉未,张芝变革“章草”为“今草”,字的体势一笔而成。唐代张旭、怀素又发展为笔势连绵回绕,字形变化繁多的“狂草”。
隶书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字体
-仿宋体
-楷书
华文宋体:接近方形,横细竖粗
华文仿宋:长方形,横竖粗细一样,横画稍上斜
其实仿宋和华文仿宋也是两种字体,两者之间也有一些小区别,但不明显,不细看的话看不出来
三种字体的样式实例见图
“仿宋体”的由来:直接仿照宋版书的雕版字体而来
本文2023-10-14 11:54:0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