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三山符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什么是‘三山符箓’,第1张

  自张陵创教以来,道教即有了符箓、丹鼎两大派系之分,张陵四世孙张盛于江西龙虎山首创 “正一宗坛”,世传天师符箓;继起者有杨羲、许谧建“上清宗坛”于江苏茅山;葛玄创“元始宗坛”于江西临江军的阖皂山。是为道教符箓的三大派系。元代指令三山共辅皇图,因称三山所传为三山符箓;此后又敕令三山共演“上清”,于是诸山符箓遂又合归“正一”。

  1.龙虎山正一宗坛 龙虎山在今江西省贵溪县西南上清镇,为张氏世居之地。相传张陵曾建草堂于此,居此炼丹者三十余年。后张氏赴蜀,建教于鹄鸣,及至西晋永嘉间(公元307—312年),其第四世孙张盛再返龙虎,建祠堂于张氏当日炼丹处,并在附近建立了传箓坛,每于三元之日传授法箓,是为正一宗坛之始。唐玄宗时因嘉许天师符箓,册封张陵为太师,于京城建授箓院,龙虎山置传箓坛。武宗会昌中(841—846)赐帑于龙虎山立宫,额其传箓坛曰“真仙观”。这是龙虎山最早的道教宫观。

  宋代,该观屡经修缮,端平二年 (1235) ,又兴建了“三清”、“真风”等六殿、二阁三馆、二堂及方丈并左右道院等数百楹。景定间建上清宫门楼,额曰“龙虎福地”并敕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为“观妙先生”,龙虎山掌教,提举三山符箓;兼御前诸道观教门公事,主领龙翔宫。

  元代皇帝多次拨款修缮上清宫,并召见了第三十一代至三十四代天师,于龙虎山之恩迂,逾于历代,明清之世,一仍元代之旧,龙虎山天师道系迄为我国道教中心。上清宫是他们的宣教胜地。

  明洪武元年 (公元1268年)朱元璋又拨款兴建了龙虎山的天师府,光大天师门楣,清康煦间曾另建天师府于北京正阳门外,雍正间再改建于地安门外。天师府第逐与曲阜孔府媲于天地间矣。

  2.茅山上清宗坛 茅山是江南名山,道教正一派上清宗坛的所在地,三山符箓之一。《洞天福地记》中,它是十大洞天的第四洞天,“句曲山,周回一百五十里,名曰 金坛华阳之洞天,在润州(今镇江)句容县属,紫阳真人治之。”又为七十二福地之第一福地,“地肺山,在江宁府(今南京市)句容县界,昔陶隐居幽栖之处,真人谢允治之。”

  它原名句曲山,古名已山,又名冈山,以山形曲折得名。秦时曰华阳之天,山中群峰耸立,大者有大茅、中茅、小茅三峰。故又称茅山,三峰亦名茅峰。

  它从来就是道教有名的道场,古代有名的神仙茅初成即在此山得道,西汉时茅盈兄弟来居本山,行医学道,遗爱在人,并留下了后来的茅山道派:大茅、二茅、清微等道派。

  东晋时候,南岳魏夫人 (华存) 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建立了“上清宗坛”,道教中以经箓授受就是从他们开始的。

  道教中有名的大师如:陆修静、臧矜、陶弘景、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人即都是他们的法裔,所以到了唐代,茅山道便发展成为了道教第一大宗,后来连龙虎山也都要共演上清符箓,于是茅山在道教中的声望更为脍炙人口了,因此茅山也成为道教中最负盛名的名山。

  茅山宫观素以甲于天下著称,据说在太平天国军兴之前,全山曾有二百五十七观之盛;军兴之后,仅余三宫五观矣。即:元符万宁宫亦称上宫,又名印宫;宁禧万寿宫,亦称下宫;九霄万福宫,即顶宫,在大茅峰顶。五观为玉晨观、乾元观、仁佑观、德佑观、白云观。

  其最负盛名的上清宗坛,相传原建于雷屏山下的许谧宅中,今元符万宁宫,宗坛九层,山中之伟建也。其它名胜亦多,类皆杨许之遗。

  3.合皂山元始宗坛 合皂山,在今江西省清江县,以山形如合、山色如皂得名。自汉以来,张陵、葛玄、丁令威皆有坛井在焉。故《寰宇记》谓为“神仙之宅”。《洞天福地记》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六福地,太极左仙公葛玄得道处,东峰卧云庵有坛灶,仙公炼丹处。山中所传《灵宝经箓》即仙公遗教也。宋以后,朝庭允许授箓者,唯广信之龙虎、金陵之茅山与此三者而已。徽宗朝给“元始万神”铜印,至今用之。故道教中遵为“元始宗坛”,为有名的三山符箓之一。

  宗坛所在之处,原名灵仙馆;隋时毁于火,再建草堂;孙道士为殿台,乃名为观。江西李氏改名玄都,再焚再葺,政和八年始赐名为“崇真宫”。

  崇宁三年 (1104)加赐“万寿”,淳佑六年(1246)又加为“大万寿崇真宫”。根据山志所记,它应当是宋代道教宫观中的第一大观。明宣德以后,观中黄冠星散,宗坛不复旧观矣。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

修真小说中的雷诀召唤口诀不同小说写法不同,下面是两种介绍。

雷法先天出,历代变化现。元始天王祖,代代互相连。神霄清微派,天心西河间。眞武北帝派,天雷伏魔仙。内运外感处,先天符篆仙。召请雷部将,还有神霄天。三十六雷处,七十二阴关。总运元始炁,化炁为雷天。

神剑御雷真诀:九天玄刹,化为神雷,煌煌天威,以剑引之痴情咒:九幽阴灵,诸天神魔, 以我血躯,奉为牺牲。 三生七世,永坠阎罗, 只为情故,虽死不悔。

修真小说介绍:

修真类小说题材是从古代游仙,仙侠小说,神魔志怪小说以及近代武侠小说、高武小说发展结合而来,有些夹杂着现实网络流行文化,西方古典文化。

但它和仙侠小说一样依照着中国本土的道教修炼文化发展起来的新型小说体裁,所以有人说它与仙侠小说是一对亲兄弟,有些仙侠小说和修真小说真不好区分。

二、符的分类:阴事:梵气灯符、破狱符、收魂符(由朱元帅(朱产),陶元帅(陶荣),鲁元帅,魏元帅,田元帅,孙元帅(孙乙)等执行)。 阳事:(一)开山符;(二)迁患符:(三)发奏符;(四)传递符:(以上由温琼元帅执行)。(五)拜表符:(六)拜斗符:(七)总召符;(八)镇宅符;(九)镇妖符(由王元帅(王善)石元帅(石成)殷元帅(殷郊)孟元帅(孟山)荀元帅(荀兴善)等执行。(十)解厄符(由马元帅,辛元帅(辛环),庞元帅(庞乔)邹元帅,聂元帅,韩元帅等执行)。(十一)求财符(由赵元帅(赵公明)执行。(十二)祛瘟符,(由康元帅(康席),焦元帅,曾元帅(晏安),应元帅,岳元帅(岳飞)等执行)。(十三)祛邪符(由刘元帅(刘俊),杨元帅(杨彪),肖元帅,艾元帅等执行)。(十四)恶意火符(由邓元帅(邓忠),李元帅(李伏虎)执行)。(十五)报应符(由张使者(张娇)执行)。(十六)催生保产,送子符(由高元帅(高元)执行)。(十七)和合符(使人家庭和睦、散凶)。(十八)护身符(根据人的生辰八字来定符)。(十九)大水符(用于防洪,画在木板上,一般六天才可画成。(二十)五雷符等。现在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在进行守教活动所用的符书计(一)《清微阴阳符录》一卷,内有七十二张符样,用于阴醮,阳醮两种醮事。主要有如天将符、总如符、召功曹符、启师符、发奏符、净坛符、破秽符等。(二)《清微拜表符录》一卷,内有四十二张符,多为做拜表道场时所用。(三)《阴梵 灯符录》一卷,内有符样十二张,主要在打阴醮时使用。(四)《九幽破地狱符》一卷,有符样七十余种,主要给妇女打阴醮时用。(五)《雷霆都诸将符录》一卷,共有符样七十张,主要是三十六天将符,如王灵官符、马元帅符、赵元帅符、朱元帅、康元帅、温元帅、殷元帅、高元帅等符。同一个元帅因使用任务不同,有几张符如温元帅有解厄、治病、传递文书、送子、催生、保产等符。此外还有扫瘟、断瘟、禁瘟、解瘟等符。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