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神记》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搜神记》主要讲了什么内容?,第1张

《搜神记》-简介

该书作者为晋朝人干宝,官拜散骑常侍。不过目前流传的二十卷本,并非干宝原著,后人增改的地方相当多,这是民间传说经常发生的事。他的原著也有许多不是自己写的,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即说,第六卷第七卷全抄〈续汉书五行志〉。

《搜神记》

整本《搜神记》并不全是有价值的民间传说,妖狐鬼怪的记录相当多,因此旧文学家将它看成谈神说怪的小说,而摒弃在主流文学门外。新文学家沿此观念,世不屑一读。事实上有点冤枉,书中若干记载不仅真实,而且可当研究史料,价值颇高。

干宝,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关汉卿的《窦娥冤》,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等许多传奇、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很多人不一定信鬼神,但是鬼怪故事一直很有市场。人们对另一个世界的同行者都颇为好奇,在现实中看不见的、得不到的,不妨把他们安排在另一个世界实现,就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于是往往奇幻,全能,甚至残忍。《搜神记》有一则《韩凭妻》,比较著名,说夫妻俩人不畏强权,抵死相守,嗣后遂不能合葬,但是两个人得坟上长出一棵大梓树,盘根错节在一起,树上又有鸳鸯交颈悲鸣,让人心生悲慨,借用一个滥俗的套语,就是“柔情也疯狂”,背后一阵凉风,胸中一阵蜜意,不知如何是好。不过,变孔雀也好,变蝴蝶也罢,人间若真有是情,何苦化去?

《搜神记》,东晋干宝(?-336年)撰写的志怪小说集。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晋书》卷八十二〈干宝传〉说他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有感于生死之事难以把握,「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晋书‧干宝传》载此书为二十卷,《隋书》卷三十三〈经籍志〉则着录为三十卷。《搜神记》共有大小故事四百五十四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还有一些灵异色彩的民间传说,如紫玉显魂、南斗注生等,对道教的仙化理论、星斗崇拜有一定影响。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十卷、北宋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模仿《搜神记》而撰写。《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文献多征引此书。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聊斋志异》,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联系。《搜神记》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今有汪绍楹校注本《搜神记》较为流行。

晋‧干宝撰,汪绍楹校注:《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1979)。

1 其妻乃阴腐其衣中 哪些句子表现爱情忠贞

这句话出自东晋干宝的《搜神记》。

原文: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怒,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河大而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相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桓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声音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句子: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河大而深,日出当心。”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

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相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桓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声音感人。

译文:

这句话出自东晋干宝的《搜神记》。原文: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怒,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河大而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相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桓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声音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句子: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河大而深,日出当心。”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

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相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桓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声音感人。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 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

取自干宝《搜神记·韩凭妻》。

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

译文: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

原文: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

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妻遂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

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相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相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宋人哀之,遂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南人谓此禽即韩凭夫妇之精魂。

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译文:

宋康王的舍人韩凭,娶何氏为妻,何氏貌美。宋康王把何氏夺过来。韩凭心怀怨恨,宋康王把他囚禁起来,并定罪判韩凭服城旦这种苦刑。韩妻何氏暗中送信给韩凭,故意使语句的含义曲折隐晦,信中说:“久雨不止,河大水深,太阳照见我的心。”不久宋康王得到这封信,把信给亲信臣子看,亲信臣子中没有人能解释信中的意思。臣苏贺回答说:“久雨而不止,是说心中愁思不止;河大水深,是指长期两人不得往来;太阳照见心,是内心已经确定死的志向。”不久韩凭就自杀了。

韩妻于是暗中使自己的衣服朽烂。宋康王和何氏一起登上高台,韩妻何氏于是从台上往下跳自杀;宋康王的随从想拉住她,因为衣服已经朽烂,经不住手拉,何氏自杀而死。韩妻何氏在衣带上写下的遗书说:“王以我生为好,我以死去为好,希望把我的尸骨赐给韩凭,让我们两人合葬。”

宋康王发怒,不听从韩妻何氏的请求,使韩凭夫妇同里之人埋葬他们,让他们的坟墓遥遥相望。安康王说:“你们夫妇相爱不止,假如能使坟墓合起来,那我就不再阻挡你们。”很短时间内,就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十天之内就长得有一抱粗。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又有一雌一雄两只鸳鸯,长时在树上栖息,早晚都不离开,交颈悲鸣,凄惨的声音感动人。宋国人都为这叫声而悲衷,于是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相思的说法,就从这儿开始。南方人说这种鸳鸯鸟就是韩凭夫妇精魂

变成的。

现在睢阳有韩凭城。韩妻何氏作的歌谣至今还在流传。

这个就是“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由来。

3 鸳鸯古指什么

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骨肉缘枝叶”等诗句,这是一首兄弟之间赠鸳鸯别的诗。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鸳鸯》的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远兄弟的。以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以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取此鸟“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自古以来,在“鸳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词语中,都含有男女情爱的意思,“鸳鸯戏水”更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年画题材。基于人们对鸳鸯的这种认识,我国历代还流传着不少以它为题材的,歌颂纯真爱情的美丽传说和神话故事。晋干宝《搜神记》卷十一《韩妻》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古时宋国有个大夫名韩 ,其妻美,宋康王夺之。怨,王囚之。遂自杀。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自投台下,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遗书于带曰:愿以尸还韩氏,而合葬。王怒,令埋之二冢相对,经宿,忽有梓木生二冢之上,根交于下,枝连其上,有鸟如鸳鸯,雌雄各一,恒栖其树,朝暮悲鸣,音声感人。

鸳鸯经常成双入对,在水面上相亲相爱,悠闲自得,风韵迷人。它们时而跃入水中,引颈击水,追逐嘻戏,时而又爬上岸来,抖落身上的水珠,用桔红色的嘴精心地梳理着华丽的羽毛。此情此景,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翩蹁联想,唐朝李白有:“七十紫鸳鸯,双双戏亭幽”,杜甫有“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孟郊有“梧桐相持老,鸳鸯会双死”,杜牧有“尽日无云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苏庠有“属玉双飞水满塘,菰蒲深处浴鸳鸯”,以及“只成好日何辞死,愿羡鸳鸯不羡仙”,“鸟语花香三月春,鸳鸯交颈双双飞”等等。崔珏还因一首《和友人鸳鸯之诗》:“翠鬣红毛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暂分烟岛犹回首,只渡寒塘亦并飞。映雾尽迷珠殿瓦,逐梭齐上玉人机。采莲无限蓝桡女,笑指中流羡尔归。”而名声大振,被称为崔鸳鸯。

鸳鸯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永恒爱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甚至认为鸳鸯一旦结为配偶,便陪伴终生,即使一方不幸死亡,另一方也不再寻觅新的配偶,而是孤独凄凉地度过余生。其实这只是人们看见鸳鸯在清波明湖之中的亲昵举动,通过联想产生的美好愿望,是人们将自己的幸福理想赋予了美丽的鸳鸯。事实上,鸳鸯在生活中并非总是成对生活的,配偶更非终生不变,在鸳鸯的群体中,雌鸟也往往多于雄鸟。

4 干宝的《相思树》原文

宋康王舍人韩凭娶妻何氏,美,康王夺之凭怨,王囚之,论为城旦 妻密遗凭书,缪其辞曰:"其雨**,河大水深,日出当心"既而王得其书,以示左右,左右莫解其意臣苏贺对曰:"其雨**言愁且思也河大水深,不得往来也日出当心,心有死志也"俄而凭乃自杀其妻乃阴腐其衣,王与之登台,隧自投台左右揽之,衣不中手而死 遗书于带曰:"王利其生,妾利其死,原以尸骨赐凭合葬"王怒弗听,使里人埋之冢想望也王曰":尔夫妇相爱不已若能使冢合,则吾弗阻也"宿昔之间,便有大梓木,生于二冢之端,旬日而大盈抱,屈体向就,根交于下,枝错于上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 宋人哀之,隧号其木曰"相思树"相思之名,起于此也 南人谓:此禽即为韩凭夫妇之精魂今睢阳有韩凭城,其歌谣至今犹存 ——晋·干宝《搜神记》 原文题为《韩凭夫妇》。

5 “鸳鸯”在古代有什么含义

鸳鸯比作兄弟鸳盟一词应缘于鸳鸯之好。

以鸳鸯之好来比订盟约,最初用以喻兄弟之义,后渐引申为男女之情。 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骨肉缘枝叶”等诗句,这是一首兄弟之间赠 别的诗。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鸳鸯》的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

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远兄弟的。以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以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

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

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取此鸟“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

详细解释引自1 鸟名。似野鸭,体形较小。

嘴扁,颈长,趾间有蹼,善游泳,翼长,能飞。雄的羽色绚丽,头后有铜赤、紫、绿等色羽冠;嘴红色,脚**。

雌的体稍小,羽毛苍褐色,嘴灰黑色。栖息于内陆湖泊和溪流边。

在我国内蒙古和东北北部繁殖,越冬时在长江以南直到华南一带。为我国著名特产珍禽之一。

旧传雌雄偶居不离,古称“匹鸟”。 《诗·小雅·鸳鸯》:“鸳鸯于飞,毕之罗之。”

毛传:“鸳鸯,匹鸟也。”晋崔豹《古今注·鸟兽》:“鸳鸯,水鸟,凫类也。

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思而死,故曰疋鸟。”清唐孙华《渔父词》之三:“湖上鸳鸯亦竝头,鳏鳏鱼目夜长愁。”

2 指饰物上的鸳鸯图案。 南朝梁简文帝《和徐录事见内人作卧具》:“衣裁合欢襵,文作鸳鸯连。”

后蜀顾夐《甘州子》词:“禁楼刁斗喜初长,罗荐绣鸳鸯。山枕上,私语口脂香。”

曹禺《王昭君》第三幕:“单于,您来看,这是一床合欢被。上面绣着双鸳鸯,里面放着‘长相思’。”

3 比喻夫妻。 汉司马相如《琴歌》之一:“室迩人遐独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

唐温庭筠《南歌子》词:“不如从嫁与,作鸳鸯。”《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鸳鸯错配本前缘,全赖风流太守贤。”

鲍昌《庚子风云》第二部第九章:“话说回来,要是咱们远远飞出去,做一对野地鸳鸯,以后也不好回来见我的娘亲了。” 4 喻志同道合的兄弟。

三国魏曹植《释思赋》:“况同生之义绝,重背亲而为疏。乐鸳鸯之同池,羡比翼之共林。”

三国魏嵇康《赠兄秀才入军》诗:“鸳鸯于飞,肃肃其羽。朝游高原,夕宿兰渚。

邕邕和鸣,顾眄俦侣。俛仰慷慨,优游容与。”

5 比喻成双配对的事物。参见“鸳鸯剑”。

6 比喻贤者。 汉王逸《九思·怨上》:“鸳鸯兮噰噰,狐狸兮徾徾。”

《文选·曹植诗》:“树木发青华,清池激长流。中有孤鸳鸯,哀鸣求匹俦。”

李善注:“鸳鸯,喻粲也。” 7 比喻艳妓。

清王韬《淞隐漫录·三十六鸳鸯谱下》:“露草忘尘事,风花畅艳怀。鸳鸯三十六,死便逐情埋。”

8 汉武帝时宫殿名。 《三辅黄图·未央宫》:“武帝时,后宫八区,有昭阳、飞翔、增成、合欢、兰林、坡香、凤皇、鸳鸯等殿。”

南朝陈徐陵《序》:“陪游馺娑,骋纤腰於结风,长乐、鸳鸯,奏新声於度曲。” 9 水名。

在河北省境内。 《文选·左思》:“生生之所常厚,洵美之所不渝,其中则有鸳鸯、交谷,虎涧、龙山。”

李善注:“鸳鸯水在南和县西。” 10 战阵名。

明吴易《少保戚公继光》诗:“变化开精心,什伍为‘鸳鸯’。”原注:“少保所结阵名。”

参见“鸳鸯阵”。 11 指鸳鸯瓦。

唐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殿瓦鸳鸯坼,宫帘翡翠虚。”仇兆鳌注引《邺中记》:“邺城铜雀台,皆鸳鸯瓦。”

12 指形制像鸳鸯的香炉。 唐李白《清平乐令·翰林应制》词之二:“玉帐鸳鸯喷沉麝,时落银灯香灺。”

王琦注:“鸳鸯,爇香器也。” 编辑本段比喻意义 中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南朝梁萧统编著的《文选》中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商”,“骨肉缘枝叶”等诗句,这是一首兄弟之间赠 鸳鸯别的诗。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鸳鸯》的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

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远兄弟的。以鸳鸯比作夫妻,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以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

崔豹的《古今注》中说:“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也说它“终日并游,有宛在水中央之意也。

或曰:雄鸣曰鸳,雌鸣曰鸯。”也有人认为“鸳鸯”二字实为“阴阳”二字谐音转化而来,取此鸟“止则相偶,飞则相双”的习性。

自古以来,在“鸳侣”、“鸳盟”、“鸳衾”、“鸳鸯枕”、“鸳鸯剑”等词语中,都含有男女情爱的意思,“鸳鸯戏水”更是我国民间常见的年画题材。基于人们对鸳鸯的这种认识,我国历代还流传着不少以它为题材的,歌颂纯真爱情的美丽传说和神话故事。

晋干宝《搜神记》卷。

  1、搜神记简介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集,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干宝,东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编传作者为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全书共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搜神记·自序》)。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除《山海经》、《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

  2、作品成就

  《搜神记》不但内容丰富,而且语言也雅致清峻、曲尽幽情,确是"直而能婉"的典范。其艺术成就在两晋志怪中独占鳌头,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不但成为了后世志怪小说的模物,又是后人取材之渊薮,传奇、话本、戏曲、通俗小说每每从中选材;至于其中故事被用为典故者,更是不可胜计。《搜神记》的续作、仿作很多,最著名的当推署名陶潜的《搜神后记》,十卷。这部书是否真为著名的大诗人陶渊明所作,尚难以确定。该书除少数故事与《搜神记》、《灵鬼志》等书相重外,绝大部分采自当时的民间传闻。书中多爱讲神仙故事,其中不乏佳篇,如卷五的海螺女故事和"阿香推雷车"故事等,都十分优美,历代传诵,广为引用。但也得承认,在艺术方面,尚处于小说发展的初期阶段,一般是粗陈故事的梗概。

  3、作者简介

  干宝(~336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启《海盐县图经》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又云:“干莹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杂存》云:“干宝……海盐人也。按武原古志云,其墓在县西南四十里,今海宁灵泉乡。真如寺乃其宅基,载在县志,盖古地属海盐也。”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古代志怪小说集  作者简介

  干宝(~336年),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启《海盐县图经》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又云:“干莹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杂存》云:“干宝……海盐人也。按武原古志云,其墓在县西南四十里,今海宁灵泉乡。真如寺乃其宅基,载在县志,盖古地属海盐也。”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名称由来

  《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

  这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大部分故事带有迷信成分,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

  内容

  《搜神记》原本已散失。今本系后人缀辑增益而成。20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引。

  故事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有托名陶潜的《搜神后记》10卷和宋代章炳文的《搜神秘览》上下卷,都是《搜神记》的仿制品。《搜神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材料来源

  干宝,晋新蔡人,初为著作郎,以平杜弢功,封关内侯,是一个有神论者,他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杂糅佛道。大多篇幅短小,情节简单,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其实这些神话故事不是人们的想象,“有的比恶梦还要真实”。

  另附:搜神记新序

  搜神记,人家都知道他是中国小说界里一部名著。不过,人家误认他是文人编造的“神怪小说,”其实,他是一部古代的民间传说,是一部古代的神话。

  我们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民间传说及神话,除了楚辞,淮南子等几部书而外,就要说到他了。他中间所收的传说,有许多至今还流传在平民口上。例如“蚕神的故事,”(卷十四)如“盘瓠的故事,”(卷十四)“如颛顼氏二子的故事,”(卷十六)如“细腰的故事:”(卷十八)或至今整个的流传于民间,或经过许多变化,而演成今日流行的传说。我们只要留心考察,就可以看得出。总之:他是古代民间传说的总汇,而有一部分是后来民间传说的根源。

  搜神记的作者,是晋朝时候的干宝。不过,现在流传的二十卷本搜神记,并非干宝的原书,有后人增改的地方。这是民间传说常有的事。他的原文,也有许多,不是自己写出来的,是抄录他人的作品。这也是民间传说的通例。如四库目录提要说:“第六卷,第七卷,全抄续汉书五行志。”对于他很不满意。其实,当他民间传说看,抄不抄就不成问题。他全书中间,有几个故事,大同小异的,他也兼收并载。这尤可以看得出是民间故事的本色。如“丹阳道士谢非的故事,”(卷十九)和“魏郡张奋的故事,”(卷十八)和“安阳书生的故事,”(卷十八)三个是从一个演绎出来的。“古巢老姥的故事,”(卷二十)和“由拳老妪的故事,”(卷十三)两个也就是一样。“晋时吴兴人父子的故事,”(卷十八)和“北平田琰妻的故事,”(卷十八)两个妖怪:一冒充人父,一个冒充人夫,也是一样的结构。这几个故事,很可以做我们研究的数据,不但供我们的赏鉴。

  当然,全部搜神记中,并不全是有价值的民间传说,而大部份却是好的。不幸为旧文学家当作谈神说怪的小说而屏弃,又不幸为新文学家当作文人编造的神怪小说而不屑一读。这真是冤枉了。

  在搜神记以后,再有一部后搜神记,十卷,旧题为陶渊明撰。这当然是后人假托的。就说不假,也没有前搜神记好,所以我们没有注意的必要。

  搜神记的作者,是干宝,可以说是真的。不过,今二十卷本搜神记,已非干宝的原文,这话也不错。但是我们现在当他是古代民间传说看,只知赏鉴作品,不必问作者;那么,作者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

《搜神记》是一部记录中国古代汉族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的故事集,搜集了古代的神异故事共四百多篇,开创了中国古代神话的先河,作者是东晋史学家干宝。其中大部分故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人民的思想感情,集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之大成的著作。”编传作者为东晋初年史学家干宝,全书共二十卷,共有大小故事454个。作者在《自序》中称,“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

《搜神记·自序》)。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确实存在。故《搜神记》所叙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主角有鬼,也有妖怪和神仙。文章设想奇幻,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鬼神信仰”在中国有悠久的传统,它与山川祭祀、祖先祭祀并列。自商周以来,历代帝王无不亲登祭坛祭祀,而记载神鬼传说的典籍。除《山海经》、《淮南子》外,《搜神记》称得上其中的集大成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为我们保留了不少珍贵的材料,是后人研究中国古代民间传说及神话不可多得的收藏珍本。

蛮荒三部曲

其一是:<<搜神记>>

神农驾崩,天地大乱。 三皇五帝,逐鹿中原。阴谋迭出,战争频仍。少年英雄拓拔野横空出世,演绎一个充满传奇与魔幻的大荒时代。 拓拔野鬼使神差,得神帝秘籍,负神帝之命平天下大乱,得无锋,斩天下妖魅,结大荒游侠,恣意洒脱,旋奔大荒天地,任尔驰骋。

其二是:<<蛮荒记>>

大荒590年10月。黄帝率大军与水妖激战于真陵之野。五族离心,天崩地裂,消失了十六年的皮母地丘重现于世!!这一天,距离神帝驾崩之日,恰好四年零六个月。

大荒汤谷岛,龙神太子拓拔野,转世青帝蚩尤大婚在即,天下群雄前往道贺。烛龙纠集水妖秘密酝酿新的阴谋。东海之上,龙族于水妖狭路相逢,揭开大荒全面战局的序幕!!!!

婚礼前夜,不速之客造访龙妃雨师妾,又引出一段二十年前的隐秘往事来…………

昆仑蟠桃会后,五族分裂,天下离心,大荒风云再起。九州四海,究竟谁主沉浮?洪荒往事,又隐藏了多少玄秘!理想正义,难决难舍;爱恨情仇,如火如荼。拓拔野、蚩尤、姬远玄、烈炎……群雄逐鹿,各领风骚,在这华夏最为瑰丽莫测的破晓,谱写出一曲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洪荒史诗。

其三:待定

《搜神记》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搜神记》-简介 该书作者为晋朝人干宝,官拜散骑常侍。不过目前流传的二十卷本,并非干宝原著,后人增改的地方相当多,这是民间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