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的演变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茶文化的演变,第1张

在中国500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无数璀璨文明的随之产生,又随之消失,而茶文化不仅没有被人忘记,反而越发蓬勃生机,更是走向世界。那么茶文化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怎样演变和发展的呢?接下来就让茶能成事带领大家从历史中学习茶文化知识吧!

一、茶文化的来源

文化:文化一词源自我们的“大道之源”《易经》,贲卦彖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二、茶字演变

1茶在古时称:

荼:出自《荀子·大略》,原意指古书上说的一种苦菜和茅草的白花。古同“涂”。

槚:来源于唐·陆羽《茶经》,指楸树或茶树。

荈(chuǎn):出自《尔雅》。晋·郭璞:“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

蔎(sh):是古书上说的一种香草,也是茶的别称。

茗:《说文解字》时补:茶之嫩芽也。从草名声,以茗专指茶芽

2唐代陆羽《茶经》真正统一使用茶字,沿用千年至今。

3茶:人在草木间、茶字象征长寿,把108岁老人称为:茶寿老人

4茶是人木之和:从茶树上采摘下来的芽叶,经过不同的工艺制成的成品或半成品。

5茶道的定义是没有定义的,因人而异。作为茶文化金字塔的最顶端,道,首先是走出去,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茶道,它一直在变,也一直未变。

6与茶相关的字

a和、静、怡、真(林治)

和:坚实的思想核心,是儒佛道共通的哲学理念

静:必经的修习之道

怡:怡悦的心灵享受,怡目乐口、怡心乐意、怡神乐志

真:茶道的终极追求,物之真、情之真、性之真、道之真

b清、敬、怡、真(台湾)

c和、敬、清、寂(日本)

d和、敬、俭、真(韩国)

三、中国的两种茶

中国有2种茶,上至皇宫贵族、下至黎民百姓。中国的茶可高可低、可雅可俗,雅的是:内心所求。俗的是:民间之食。而正是这雅俗,至今千年,烙印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传承不朽。它博大而宽广,是物质和精神的代表。

四、中国茶简史

1、传说时期

三皇五帝时代(公元2000年前)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者,茶也。这是我们关于茶的最早的传说。

2、形成时期

汉魏晋南北朝

a殷周时代(公元前1000年左右)

东晋常璩在《华阳国志巴志》中曾有如下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伫、鱼、盐、钢、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

b西汉(公元前200年)

①西汉辞赋家王褒,在他写的一份劳工契约《憧约》中,规定佣人要“武阳买茶”、“烹荼尽具”。武阳位于现在的四川省彭山县,当时已是一个颇有规模的茶叶集散地。

②《四川县志》荼祖吴理真,有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种植茶树的人。

c三国(公元200年)

《吴志书曜传》“孙皓每飨宴,坐席无不悉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浩初礼异,密赐荈代酒。

d晋代南北朝后(公元400年)

张楫在《广雅》中描绘说:“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于苇之。这是正式有文字记载饮茶已不再将新鲜茶叶或嫩梢煮作羹饮,而是进入制茶饮茶新的时代。②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浦而已。”以茶养廉也标志着中国茶文代的起源。

3、兴盛时期

唐代公元600-900年

茶始有字-在中唐时期,“茶”字开始广泛地使用

茶始作书-陆羽著的《茶经》不仅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茶的专门著作,也是世界上第一本茶书,是茶文化绝对经典

茶始销边-唐朝的茶叶生产充裕,在满足自身消费的同时,南方的茶叶产区以各种途径把茶叶远销边疆。

茶税-茶叶开始作为全国的一种社会经济,除其具有的商品性内容以外,主要反映在茶税的课征上。

对当时生活的影响

a饮茶之风大盛,宫廷盛行,民间效仿,文人热衷,达到了“"比屋皆饮”、“投钱取饮”的程度。唐代佛教兴盛,禅茶一味。僧人打坐与茶解乏益神的功效的完美结合。

b文成公主嫁藏,带去了茶叶和饮茶的习俗,使茶与佛教和藏族同胞的生活进一步融合。西藏喇嘛寺中出现了空前规模的茶盛会,饮茶的地域进一步扩大。

c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其中有一套大唐系列茶器。根据同时出土的《物账碑》记载:有“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4、鼎盛时期

宋代公元900-1300年

a贡茶与仕途:皇室十分重视贡茶的质量,且贡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地方官的仕途不仅提高了制茶的水平,更延伸出了特色的“斗茶”。出现御茶园和官营茶园,茶叶种植面积比唐代扩大2~3倍,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b专业的茶师、茶学理论、文学艺术作品涌现:苏东坡、范仲淹、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著名茶人。蔡襄的《茶录》就是专门为仁宗皇帝了解贡荼及其品尝煮饮技巧而写的一部专著。宋徽宗以一种荼叶专家的姿态撰写《大观荼论》

c精细化茶品之龙团凤饼:欧阳修称这种茶“其价值金二两,然金可有,而茶不可得”,宋仁宗最推荐这种小龙团,即使是宰相近臣,也不随便赐赠,只有每年在南郊大礼祭天地时,中枢密院四位大臣才有幸共同分到一团。

5、成熟时期

元明清公元1300-1644年

a元代是茶叶的过渡区,明朝茶叶对外贸易加强,郑和7次下西洋,茶叶输出量大大增加。欧洲文献中最早提到中国茶的是1559年(明世宗嘉靖38年)意大利著名作家拉马司澳《中国茶》、《航海与旅行记》16世纪荷兰、英国等国纷纷到中国贩茶。

b制茶工艺的改变

明太祖朱元璋:废团兴散、改造芽茶,推动了芽茶和叶茶的发展。黄茶、黑茶、红茶也相继出现。

元代《王祯农书》所载的蒸青技术,虽已完整,但尚粗略,明代时,制茶炒青技术发展逐渐超过了蒸青方法。

c茶方式的改变—冲泡法

基于散茶的兴起,散茶容易冲泡,而且芽叶完整,大大增强了饮茶时的观赏效果。明代人在饮茶中,已经有意识地追求一种自然美和环境美。明代文人认为,唐宋人的团茶碾末煮饮,有损荼的真味,茶饮应着重于香、味、色的完美统一。

d清朝在散茶叶茶发展的同时,其他茶类也得到了全面发展。包括白茶、花茶、青茶相继完善。

e鸦片战争-茶叶战争

中国荼叶最早由荷兰传到欧洲,荷兰利用其强大的海军势力以及优良的港口优势,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英国政府为了争夺海上霸权,曾4度对荷兰发起战争,最后英国垄断了海外贸易。

5、成熟时期

元明清公元1644-1912年

一部《红楼梦》全书一百二十回,其中谈及茶事的有近300处,丰富多彩,其内容涵盖茶的类型,品茶要素、茶礼茶俗、茶诗茶联。譬如:林黛玉初进贾府、栊翠庵品茶、王熙凤送茶、贾宝玉侍童。

6、衰落时期

民国1912-1949

辛亥革命后,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其间多次国共内战、以及抗日战争,民不聊生,致使茶叶的发展有所停滞,中国茶叶进入衰落时期。

7、复兴时期

新中国成立至今

a1950年-1988年,是中国茶叶生产的恢复发展期,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大力恢复旧茶园,建立新茶园,改进新品种,推行科学种茶,茶叶经济走向稳定发展阶段。

b2013年2017年,中国茶叶种植面积和产量,已经牢牢稳居世界首位。陈橼教授(1908-1999):1979年撰写了《茶叶的分类理论与实践》,依据加工工艺、发酵程度、品质不同等系统地将茶叶分为六大类。至此,茶叶的分类才正式完善。

茶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漫入骨子里,尤其是茶文化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演变成现在的茶道,只要茶文化在,茶道便会永远的传承下去,茶能成事,好茶相伴,成事而来!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是中国的韵味。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也是中国茶文化萌生发展的历史。世界上有很多人喝茶,但是最懂茶文化的民族,还是中华民族,毕竟,这里是茶文化的起源地,也是茶文化的故乡,这里还住着许多喝茶、爱茶、懂茶的人。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中国是十分普遍的事情。在古代中国,茶就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到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中国茶文化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它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不过,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它只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茶文化的核心,在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在上下五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茶文化从无到有,从萌生到发展,几经演变,这段历程,本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去了解。

起源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利用和栽培中国茶树的国家,中国也是世界茶道的宗主国,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茶被人类发现和利用,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而最早利用茶的,便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传说中神农氏为了给百姓治病,不惜以身犯险,亲身验证各种草木的药性,“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经》)上古传说的真实性有待商榷,但是透过这些传说和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在上古时期,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茶的药理作用。

当然,这时候的茶更多的是用于药用价值,还不是一种日常引用的饮料。日常生活中时常饮茶的习惯,应该来源于巴蜀人。在古代,巴蜀地区多“烟瘴”,容易让人郁积瘴气,患上热毒。巴蜀人后来发现,茶有清热解毒、除瘴气的功效,所以他们常常喝茶,久服成习,以至于将茶当做一种日常饮料。《竺国游记》当中就曾记载:“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病。”

秦人入蜀以后,茶逐渐被带向全国,人们对于茶越来越重视,“茶”(cha)音正式诞生。郭璞注《尔雅·释木》“槚”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

萌芽

饮茶是茶文化诞生的基础,没有日常饮茶的实践活动,茶文化也不可能诞生。不过,关于中国从何时开始饮茶,一直没有定论,各种说法莫衷一是。古籍记载,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茶,西汉已有饮茶之事的记载,东汉华佗《食经》就说:“苦茶久食,益意思”记

可以看出,连名医华佗也已经注意到茶的“意思”,人们不再拘泥于茶的药理作用,有一部分人平时也喜欢饮茶。这正是中国茶文化的萌芽。

确立

魏晋以后,随着文人饮茶日益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不断问世,茶不再仅是一种饮料,它开始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和载体,起着一定的精神和社会作用。

在晋朝,茶被赋予了重要的精神和价值追求。当时门阀世族已经形成,他们把持朝政,富可敌国,争相炫富,不论是官员还是士子,都以浮夸斗富为荣。针对这种情况,陆纳、桓温等有识之士提出“养廉”、“朴素”的价值倡导,并以茶代酒,表明自己的心志。

南齐武皇帝不喜奢侈浪费,他留下遗诏,自己的葬礼一切从简,不准铺张浪费,不要以三牲为祭品,只放些干饭、果饼和茶饭就可以了。武皇帝还说,“天下贵贱,咸同此制”。

不论是陆纳、桓温等人以茶倡导“养廉”、“节俭”,还是南齐武皇帝以“茶”作为祭品,都说明茶不再仅是一种清热解毒、提神解渴的饮料,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它都已经进入了精神和文化领域,寄托着人们的思想。

随着佛教兴起,道教兴盛,饮茶又与宗教活动联系起来。道家认为,茶可以帮助修炼“内丹”,升清降浊,达到长生不老;在佛家看来,茶可以帮助禅定入静。姑且不论茶是否真的有这些功效,佛道两家客观上确实促进了茶文化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到隋朝时,饮茶不再只是上层社会的事情,由于茶的成本并不算高,下层百姓也可以饮茶,社会中形成全民饮茶的习惯。同时,这时的饮茶也不仅是局限于茶的药理作用,这也就代表着到这时,中国茶文化已经正式确立。

发扬至今

当然,隋朝时全民饮茶,大多数人还是奔着茶对于身体的益处去的。直到780年,陆羽著《茶经》,中国茶道文化终于发扬光大。《茶经》中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学双重内容,它还探讨了饮茶艺术,并将儒、道、佛三教的文化精神内涵融入饮茶当中。

在陆羽的《茶经》问世以后,茶书大量问世,比如《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文人们崇尚饮茶,大量关于茶的文学作品也纷纷诞生,仅古诗词一项,总数就在2000首以上。我们熟悉的杜甫、白居易、范仲淹等人都是品茶行家,他们客观上也带动了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此后,中国茶文化经历了宋代的“宫廷化”、“文人化”,元代的“简约化”,到明清时,茶文化已经十分繁荣。直到现在,茶对于中国人来说依旧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茶文化对于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不论是英国茶文化、韩国茶文化,还是日本的茶道,都起源于中国。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不仅是茶的从无到有,也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精神文化的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结晶,这才是中华茶文化最珍贵的地方。

  中国茶是对地球人健康的巨大贡献。中国茶茶祖是神农,神农也是世界茶的茶祖。中国茶传播到世界各地,增进健康,增进快乐,增进身心和谐,为健康理念和禅茶文化增添了无限魅力。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人人言殊,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谓:“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但多非史实。纵是史实,非加申述,亦不易明。

  《茶经》云:神农《食经》“茶茗久服,有力悦志”(刘源长《茶史》卷一)。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然《食经》为伪书,尽人皆知,不足为据。

  《尔雅》有“苦荼”之句,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谓“晏子相齐,衣十升之布,食脱粟之食,五卵、苔菜而已”,以为饮茶(即茗)始于春秋时代。然《晏子春秋》亦非齐晏婴所作,根本难以成立。且万蔚亭辑《困学纪闻集证》卷八下云:“(槐按)今本《晏子春秋·内篇杂下》作三弋五卯苔菜,考《御览》卷八百六十七引作茗茶,载人茗事中……”虽作茗,然既言茗茶,恐非茗饮之茗。故茗饮之事不见于经。世又以诗之“谁为茶苦”,为饮茶之证,不知此茶乃苦菜之荼,非“荼苦”之茶,不能张冠李戴。似此春秋战国恐无饮茶之风,故《周礼·天官·家宰第一》言浆人供王之六饮,一曰水,二日浆,三曰醴,四曰凉,五曰医,六曰酉①。尚未见饮茶。 自汉以后,饮茶之记载,时有所闻,三国时吴孙皓每饮群臣酒,率以七升为限,韦曜不过两升,或为裁减,或赐茶茗以当酒(《三国志·吴志·韦曜传》),以时茶茗,恐已为招待宾客之用,不然,宴会中,何以有茶 晋张华尝谓“饮真茶,令人少眠”(张华《博物志》),是晋亦有饮茶之风,所以茶茗之起,由来已久,宋裴汉《茶述》谓:“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宋朝)。”固误。 《洛阳伽蓝记》谓饮茶始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尤误。所谓饮茶之风,开始于汉魏则可,盛行于汉魏则不可,因南北朝时,此风尚未普遍,何论于汉魏,关此《茶史杂录》引逸事两则如下: 齐王萧初入魏,不食羊肉酥浆,常饭鲜鱼羹,渴饮茗汁,京师士子,见萧一饮一斗,号为漏卮,后与高祖会食羊肉酪粥,高祖怪问之,对日,羊是陆畜之宗,鱼是水族之长,所好不同,并各称珍……唯茗不中,与酪作奴,高祖大笑,因号茗饮为酪奴,他日彭成王掘献谓萧曰:“……卿明日顾我为卿设荼莒之餐(即鱼)亦有酪奴。” 萧正德归降时,元义欲为设茗,先问卿于水厄多少,正德不晓其意,答日:下官生于水乡,立身以来,未遭阳侯之难,坐客大笑。 由前之说,北朝后魏京师士子,见齐王萧饮茶,引为怪异,号为漏卮;由后之说,尤养特欲为萧正德备茶,则一为少见多怪,一非家常用品,最少足以证明其非普通用物,不然,亦非北朝鲜卑族用物,此时饮茶,恐限于某地,行于某阶级,实非普及民众,故只能谓为饮茶之开始时期。而饮茶风气之兴,始于唐代。唐代民众喝茶成癖。东坡诗云:“周诗记苦荼,茗饮出这世。”乃以今之茶为荼。自唐以来,茶以清头目,上下好之,庶民日饮数碗,确成风矣。 饮茶盖起于汉人,尤其是南方汉人,北人饮之,殆在其后,外蕃有此物,尤为晚焉。前引《封氏闻见记》谓“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可为南北嗜好先后不同之证,因而外蕃饮茶,必在北人之后。同书又谓:“(饮茶)……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亦足怪焉。”可知以茶与外蕃易马,不始于宋,实始于唐,亦可见中国茶叶输人外蕃,开始于唐。外蕃嗜好中国之茶盖亦有故。 《宋史·职官志》云:“(宋哲宗)元符末,程元邵言,戎俗食肉饮酪,故茶而病于难得,专以蜀易上乘。” 《明史·食货志》谓:“蕃人嗜乳酪,不得茶,则困以病,故唐、宋以来,行以茶易马法,用制羌、戎。”与此正同。而陆游《南唐书》提及:契丹虽通商南唐,徒持虚辞,利南方茶叶珠贝而已。确系实情。北蕃好食肉,必饮茶,因茶可清肉之浓味。今蒙古人好饮茶,可为例证,不饮茶,多困于病,无怪其常以名马与汉人易茶也。唐宋者名之团茶,蕃人尤嗜之,常以重价买之,宋张舜民《画漫录》云:“熙宁中苏子容使辽姚鳞为副,曰:‘盖载些小团茶乎。’子容曰:‘此乃上供之物。’俦敢与北人,未几有贵公子使辽,广贮团茶,自尔北人非团茶不纳也,非小团不贵也,彼以二团易蕃罗一匹。” 似此唐代之回鹊,宋代之契丹,以至夏金国之藏古,食肉饮酪之民,亦莫不好茶。故至明代,对于挑河西宁一带之西蕃,皆以茶马为羁摩。 明代对于茶之贸易,虽不行专制,但禁止私茶出境,犯者斩,并立茶马司,以便与西蕃交茶易马。同时,又于产茶之地,十株取一,无主茶树,十分取八,其对于茶之需要,可为尽心而为之,而要不外为“制服西戎之术”。由此可知,中国茶叶传于外蕃,一方面因由于外蕃生活上之要求,他方面亦由于中国无力平蕃,或需要外蕃马,不得不投其所好,用茶与之交易或为之羁摩。故茶自唐课税之后,对内既为国库所关,对外复为安危所系。

  茶为中国特产,或即原产地,后始传播于东西洋,先述东洋日本饮茶风俗之起源。中国茶未入日本之前,传说日本之高千穗椎叶七山,肥前,玖磨八代山鹿,筑波之生叶上妻,丰前之上毛由川,丰后之大野直人诸郡,皆有野生之茶。唯日本人取为饮料与否及种植之与否寂然无闻。日本之有茶种系自中国传人,当平安朝初期,桓武平城嵯峨诸帝之间,传教弘道之请益僧留学僧不断来唐,乃传人茶种。前引当时来唐之最澄上人,归国时,台州司马口口曾煮茶为之饯别,即携茶种至日,栽于江州阪本。或谓在奈良朝之圣武天皇治下,僧行某曾携茶于参州药王府内,顾其种得自中国与否,则不敢断定。当茶种输人之始,日人种之固少,饮之尤少。当时,营公作诗虽有“东方明未睡,闷饮一杯茶”之句,但自平安朝至仓时代约百八十年间,饮茶风气乃未开,它仅为贵族僧侣中之消费品。及仁安文治间,前后两次入宋,荣西禅师回国,茶树之栽植与饮茶之风气,始遍及全国。禅师入宋,第一次在仁安夏季,当其上浙江台州之天台山,深感茶之灵液,及秋归国。携茶以随,种于肥前之福冈佐贺县境雷振山坊前庭,称为岩上茶,同县三井郡山本材丰田之千光寺,亦有茶园种植。第二次在文治建久之时,归国之船,先到长崎之平户苇浦,民部大辅清贯迎之建小庵,开道场,禅师即于庵之附近种茶, 今日日本之九州嬉野,茶乃产于长崎县之彼杆与佐贺县之东西嬉野。饮水思源,皆系荣西禅师之赐。禅师曾著《吃茶养生记》,并以茶医好当时诗人将军宫朝宿醉,有名于世。其后明惠上人,亦栽茶于山城大和,人工种植既多,饮茶之风乃盛,上人曾说:“茶道之幽玄,复授北条泰时以治道俭素之要义。”间接上予日本政治,莫大影响。自此而后,至德川八代吉宗将军时代,日本饮茶之风更盛,茶店林立,时人作诗曰:“随处开茶店,一钟是一钱,生涯唯简里,饥饱委天然。”足见当时风气矣。 次述西洋饮茶之始。欧人知道茶叶,始于十六世纪葡萄牙东来,而传人欧洲,约在十七世纪初期,欧洲之东洋贸易,着先鞭者,为葡萄牙人,根据地在广东澳门。澳门人,为欧人最初见到之饮茶之人。唯广东非产茶之地,其于茶之传播,殆无若何影响。后荷兰人继之东渡,达到中国南方之福州,亲见中国产茶之地,时为西历一六00年之事。欧人最初用茶,当作药品,斯时荷兰东印度公司,输极少之茶叶入欧洲,为西洋有茶叶之始,欧洲医学,深信茶之功能,一如中国人最初之饮茶。法国贵族,对中国之茶视作一宝,极珍贵之,且当时茶价昂贵,有以砖茶纳入黄金之箱,以作赠品之传说。英国之输入茶叶,约在西历一六六0年,喝茶店建于伦敦,大约亦于此时,一六六二年英王查理十三世迎娶葡萄牙皇女为内亲王皇后时,皇后之礼物中,即有茶叶。此为英国皇室与茶发生首次因缘。及后,饮茶之风次第及于民众。时有英人彼皮,受人赠予茶叶,且作日记云:“为中国人所饮之饮料,余未尝见之,此恐系药物学家巴苓帖尝谓有治感冒或脑充血症功效之药用饮料乎”茶初作药用,中国日本四洋,前后如出一辙。其后,一六六四年,东印度公司进献茶于英王。当时茶价,一磅值六十先令,极为昂贵。咖啡之输人欧洲约在西历一五八0年,比茶早二十年,初由阿拉伯商人输入。虽是先人为主,但在英国,后进之茶实有凌驾之势。至一七00年,输人之茶每年平均两千磅,自后十年,平均约在十四万磅。至一七八0年全欧输入五百五十万磅,而英一国突进至一千二百二十万磅,咖啡之输入瞠乎其后。继而英领印度,相竞植茶,与中国颉颃,以输入税之关系,印度红茶种植迅猛发展,一八八八年输出到英国的数量遂超中国茶之上。英人有朝茶、午后茶。家居外出,默思会谈,皆不离茶。每人每年平均消费茶九磅,可谓“嗜茶之国民”也。 在俄罗斯,在格鲁吉亚,茶叶名字就叫“中国茶”或“刘茶”。连发音也和中文“茶”字相同。这是因为1893年汉家刘氏茶坊29代传人刘峻周,将中国茶成功种植到格鲁吉亚黑海沿岸。

茶文化的演变

在中国5000年的漫长历史长河中,无数璀璨文明的随之产生,又随之消失,而茶文化不仅没有被人忘记,反而越发蓬勃生机,更是走向世界。那么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