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第一个是有关圣僧圆寂后变成肉身菩萨的故事,原来记得是出自纪晓岚的笔记,后来搜了一下出自袁枚的《续子不语·凡肉身仙佛俱非真体》 ,原文如下:余每游刹院,见肉身菩萨,大概浑身用生漆灰布,叩之橐橐有声。虽腿筋盘屈,隐隐可见,而脰颈总歪。在武夷山,见草鞋仙姓程名艮,坐石洞中;在九华山,见无暇和尚,皆两目下垂,无睛,摇其头尚动,扣其齿皆蛀朽脱落。惟广西永州无量寿佛,虽肉身而头独端正,心常疑之。 后有人云:“顺治间有邢秀才,读书村寺中,黄昏出门小步,闻有人哀号云:“我不愿作佛。”邢爬上树窃窥之,见众僧环向一僧,合掌作礼,祝其早生西天。旁置一铁条,长三四尺许。邢不解其故。闻郡中喧传“某日活佛升天,请大众烧香礼拜”,来者万余人。邢往观之,升天者即口呼“不愿作佛”之僧也,业已扛上香台,将焚化矣。急告官相验,则僧已死,莲花座上血涔涔滴满,谷道中有铁钉一条,直贯其顶。官拘拿恶僧讯问,云:“烧此僧以取香火钱财,非用铁钉,则临死头歪,不能端直故也。”乃尽置诸法。而一时烧香许愿者,方大悔走散。 作为一名僧人,无法选择有尊严体面的死法,不是自愿的寿终正寝的圆寂,而是被一群利欲熏心的僧人包围捕杀做成了供人展览的人体标本,这样的佛,你愿做么?所谓的圣僧圆寂端坐不倒,原来是用铁钉爆固定(不知道什么是“谷道”的可以自行百度下),台下信徒们纷纷膜拜,以为肉身成佛显了神通,却看不到莲花台下涔涔滴血,仔细想想,多么的恐怖。
一、冥冥中的800年一轮回
中国历史上有四个齐名的盛世: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以及明朝的“仁宣之治”。而令人称奇的是,几次太平盛世的时间间隔都约是800年。
首先是周朝的成康之治,公元前1020年-前996年。成康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太平盛世。史家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
然后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公元前180年-前141年。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成康之治的公元前996年算起,到文景之治的公元前180年,约是800年。
再然后是唐朝的贞观之治,627年-649年。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从文景之治的公元前141年算起,到贞观之治的627年,也约是800年。
最后是明朝的仁宣之治,1403年-1435年。仁宣之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其与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并称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盛世”。
而从贞观之治的649年算起,到仁宣之治1403年,也约是800年。
二、刘邦兴于蛇而亡于“蟒”
刘邦斩蛇起义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刘邦在芒砀山起义,路遇白蛇,遂拔剑斩之。后来,这被史学家渲染为神话故事,说刘邦是赤帝之子,而白蛇是白帝之子。这一故事普遍存在于艺术作品中,京剧里面的《白蟒台》、《萧何月下追韩信》、《大保国》对此均有描述。
起义后的刘邦,虽是一伙不起眼的草台班子,但却率先攻进咸阳城,从秦朝的子婴手中接过降表,并宽宥了子婴。后来,遂仍有波折,但终于还是建立了大汉王朝。
刘邦想不到的是,200年后出了个王莽,他是汉元帝王皇后的侄子。驾崩后,王莽立汉宣帝两岁的玄孙广陵侯子婴为皇太子,并改命曰“孺子”,史称“孺子婴”,不久王莽就篡改国号,封子婴为安定公。
刘邦从秦朝的子婴处夺得了江山,王莽亦从西汉的子婴处夺得了江山,且两位子婴都得到了宽宥。可见冥冥中自有天意。
红楼梦作为中国经典的四大名著之一,很多红学家专注从事研究红楼梦的学术工作。下文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红楼梦中的奥秘,供参考!
红楼梦隐藏的恐怖秘密
《红楼梦》开篇就引出《题石头记》诗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首诗其实是有言在先告诉读者,这部书表面上是写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是“荒唐言”,可是书的真正意义,却并不在这里,男女之间的爱情只不过是“荒唐言”而已,而“其中味”并没有明示,这是要读者自己去理解的。这是作者曹雪芹在提示人们阅读《红楼梦》的方法。
贾雨村和甄士隐是《红楼梦》中最早出现的两个人物。“贾雨村”谐音“假语存”,“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两个名又一次提示:存在这本书表面上的是假语,真的思想是隐藏着的。曹雪芹是用这两个人的名字再一次提醒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书的真实内涵。
作为全书总纲的“护官符”,提到的四个姓氏,这本身就是一种密码。“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是以“贾”谐音“假”。“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史”本是一种官名,这里是用了双关,实指史家。“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金陵王”本是一种封号,这里也是用了双关,实指王子腾家。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是以“雪”谐音“薛”,指薛家。是这四大家族之间的种种复杂关系,交织出了这部《红楼梦》的主要矛盾。
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中的“葫芦僧”得名于贾雨村当年出家的葫芦庙,也就是贾雨村潦倒时寄居的地方。“葫芦”本来是当时的俗语,就是不清不白、糊里糊涂的意思,这与文中贾雨村的断案方式正好一致,用“葫芦僧”这个名的作用是提示中心。
被拐卖的甄士隐的女儿名“英莲”,“英莲 ”谐音就是“应怜”,这个人的命运,真是应该可怜。被薛蟠打死的小乡宦之子名为“冯渊”,“冯渊” 谐音“逢冤”,逢上了薛蟠这个薛家的呆霸王,可真是逢上了冤家。作者使用“英莲”、“冯渊”两个名,是利用谐音寄寓着对两个不幸有情人的深切同情。
“霍起”这个人物一出现,就是“祸起”,甄家就丢了女儿,继而遭了火灾。甄家丫环娇杏,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侥幸”做了贾雨村的夫人。贾府的清客詹光、单聘人、卜固修,是一帮子“沾光”、“善骗人”、“不顾羞”的家伙。而粮房书办则是詹会,这个人只知道“沾惠”,贾芸的舅舅干脆就叫卜世仁,也就是 “不是人”。贾化则是满口的“假话”。贾家的四位**: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元、迎、探、惜”就是“原应叹惜”。
宝玉、黛玉、宝钗,这三个人是最为关键的人物。“宝玉”二字寄托着贾府这个贵族世家的期望,可是这个期望却是“假”的。“贾宝玉”这个名中暗示着叛逆的性格。“黛玉”中有“宝玉”的“玉”,意在取其清纯、洁净;“宝钗”中有“宝玉”的“宝”,意在取其富贵。三个人的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牵连,这已经说明了三个之间纠葛不断、不可分割的关系。
红楼梦里的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红楼梦》的主角林黛玉,常年吃人参养荣丸。此处脂批写道:人生自当自养荣卫。可见,《西游记》的人参果本是人生果,而《红楼梦》的人参,亦是隐写人生。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 美优伶斩情归水月”,回首写的是中秋之后事。凤姐之病,大夫又开了丸药方子来配调经养荣丸,需用上等人参二两。
原来,凤姐同黛玉一样,也吃人参养荣丸。冯紫英推荐给秦可卿治病的张先生,所开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的药方,也以人参为主。
《红楼梦》原著中,贾瑞病重,也说要吃“独参汤”,王夫人命凤姐秤二两给他,凤姐却只凑了几钱渣末泡须,命人送去。
话接上文,凤姐配药,需用人参,王夫人只寻了几枝簪挺粗细的,集一大包须末出来。而凤姐处,也只有些参膏芦须。
贾母处倒有上好的人参,然而,周瑞家的却说:“这东西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如今这个虽未成灰,然已成了朽糟烂木,也无性力的了。请太太收了这个,倒不拘粗细,好歹再换些新的倒好。”
《红楼梦》原著中,周瑞家的不过是王夫人的陪房,但是戏份非常足,连带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也十分抢镜。
后来,王夫人吩咐买去,宝钗乃笑道:“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枝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掺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夥计过去和参行商议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参兑二两来。”
有人说,按中医的说法,人参与须末药效恰恰相反,凤姐给贾瑞吃人参渣末泡须,所以导致贾瑞死亡,细思恐极。
姜子倒不这么认为,按现代医学的说法,似乎人参与萝卜药效相似,若论药效好坏,人参须末反而是药效更好的部位。
姜子认为,人参就是人生,就如周瑞家的所说“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便自己就成了灰了,再无性力了。”
原来,黛玉与凤姐乃至于可卿贾瑞等人所需续命人参,是自身命运的折射。荣国府找不出人参,可不就是贾府无参(贾府无生)细思极恐!
《红楼梦》原著中,秦可卿与贾瑞死前都吃人参,黛玉与凤姐都靠人参续命,人参可以算得上是最重要的一味药。百年的上等人参再无性力,可不就是预示着赫赫扬扬已将百载的贾府,马上就要“月满则亏、乐极悲生”了吗
《红楼梦》原著中,黛玉与可卿及凤姐需要人参续命,原是因为她们是末世女儿。她们的悲剧,从出生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最可怕的是,从宝钗处所得的人参,其实意味着宝钗代替黛玉,成为了有凤来仪的新凤凰,成为了贾府的新主人。
看过一段历史,可以说这是比我看过的任何恐怖片都恐怖,中国历史上也应该没有人超过这一家子的手段。每次看到石虎一家,总会自然想到他们丧心病狂的一面,心里总会发毛。
西晋灭亡后,中国再次出现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北方是后赵,南方则是成汉和东晋,而石虎则是后赵第二任皇帝。
那个年代的人命如草芥,而石虎一家更是变着花样的残害人命。历史上的石虎非常的残暴嗜杀,这是有目共睹的,而他的儿子石邃比他爹还要变态,他不但喜欢杀人,更喜欢吃人。
中国古代民智未开,周边蛮夷时有吃人,但他们吃人是为了生存下去,对蛮夷之人来说,人也只是食物的一种。而石邃贵为太子,吃人并非肚子饿,他吃人纯粹只是个人兴趣,并且支持弱质美女。
(石邃)
石邃后宫嫔妃众多,除了日常喧*外,讨老婆取妃子,第二目的就是为了吃掉她们,并且还是变着花样的吃。比如他看中了哪个美女,就让她自己梳洗干净,然后在各大臣面前唱歌跳舞,等大家玩的尽兴了,石邃便下令把这个美女带走砍掉脑袋,再把脑袋洗干净放在盘子上,接着侍卫把盘子上美女的脑袋让大臣一个个欣赏,如果有人露出厌恶恶心的表情,那么这个大臣就死定了。
当然,这只是他变态行为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让后厨把美女的肉跟牛肉混在一起煮了让大臣品尝,如果大臣能分的出来人肉和牛肉就有赏,分不出来就会被惩罚。
这样的行为,让我每次想到他,都会觉得如果我生在那个时代,一天都过不下去。然而,如此恶心残暴的行为,在他爹石虎眼里却觉得很正常。直到后来,石邃的欲望和野心越来越大,想把石虎给杀了,可事情败露,反被石虎杀死。
为了皇位有人继承,他就立了二子石宣为太子,但石宣比起他大哥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代继承家业是从大小顺序来,石虎让石宣继承太子之位是无奈之举,他个人更喜欢三儿子石韬。石宣怕自己的位置不保,就把自己的弟弟砍掉手脚、刺烂双眼、割破肚子,折磨一顿后再杀死。
石虎知道此事后怒火中烧,就把石宣用铁环穿过两额锁着,将饭菜倒入木槽,让石宣此后只能像猪一样进食。这里还没完,过些时日后石虎怒气未消,便在邺城堆起柴火,让石韬最喜欢饿宦官,拽着石宣的舌头和头发将其拉上柴堆,再把石宣对石韬的手段重来一遍,用在石宣的身上,烧成灰烬折磨而死。最后下令将灰烬分散在各城门道路上,任由来往车马踩踏。
而石宣的妻儿等全部九人也全部被杀,其中一个石虎的孙子在临死前拼命反抗,拉着石虎的腰带,最后把他的腰带都拉断了,也没有让石虎懂恻隐之心,可见石虎此人心有多狠。
看到这里我想说,当时一部美国**叫《人体蜈蚣》看的我一个月都没缓过来,直到某天看了史书上记载石虎一家人的故事后才明白,**里最多都是演员演出来的,而石虎一家人的手段是历史上真实存在,每当想起他们的故事,心里都极为难受。
汉景帝起先立的太子,并不是历史上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而是长子刘荣。而关于长子刘荣被废到汉武帝刘彻的立为太子,再到刘荣的自杀死亡,《资治通鉴》上的描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里面是这么写的:孝景皇帝下前四年夏,四月,己巳,立子荣为皇太子,彻为胶东王。孝景皇帝下前七年冬,十一月,己酉,废太子荣为临江王。丁巳,立胶东王彻为皇太子。孝景皇帝下中二年三月,临江王荣坐侵太宗庙壖垣为宫,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中尉郅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后竟以危法中都而杀之。这里有3个疑问:1、郅都有什么权利不让皇子刘荣给汉景帝上书申诉呢?2、刘荣究竟到底有没有侵占宗庙?3、即便侵占宗庙,刘荣也罪不至死,那么刘荣为什么会选择陈述自己的冤情后自杀呢?答案是:1、郅都没有权利不让刘荣上书,但有人吩咐了郅都,你上书也没用。2、你侵占没侵占宗庙已经不重要,有人要你死,你无罪也得死。3、刘荣知道是谁让自己死的,这一切那一瞬间刘荣看开了,他只是上书做最后一份自己人生的陈词。一句话,让刘荣死的这个人,就是汉景帝——多么狠心的父亲,为了自己的一个儿子亲手将另一个儿子活生生的绞杀。这也就是为什么“窦太后闻之,怒,后竟以危法中都而杀之”的原因。因为窦太后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将自己的孙子迫害死,而她只能心陨如雨,不能怪罪自己的儿子,那么只能将满腔的愤怒全部倾注到杀人者郅都身上。刘荣死后,史书上居然没有汉景帝对这个儿子的死的描述。可见一个父亲的冷血。在《资治通鉴》中,文字显的那么轻描淡写,仅仅只有6句,让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与他们擦肩而过。而如果你扒下他们的皮看到他们的骨,深深的思索,真相实在是恐怖之极。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细节?
本文2023-10-14 12:41: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3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