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贾黄中沧州南皮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文言文阅读贾黄中沧州南皮人,第1张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此句译为: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贾黄中也特授 为礼部侍郎“会建储宫”译为“适逢立太子时”句意完整,为一句,排除AD“以久疾”译为“因久病”,为一句,故选C 参考译文贾黄中,沧州南皮人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写文章,能赋诗吟咏父亲经常让他粗茶淡饭,说:“等到学业完成,才能吃肉”十五岁进士及第,授校书郎,升为著作佐郎开宝八年,通判定州,判太常礼院贾黄中通晓典故,每次审定礼文,增减适当,人们称他称职岭南平定后,任贾黄中为采访使,他廉洁正直 宽厚,远方的人为此感到安逸回朝上奏利弊数十项,都符合旨意选任宣州知州,这一年闹饥荒,百姓大多成为强盗,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米煮成粥,赖以保全性命的数以千计,又设法禁盗,于是流民全部散去太宗即位,升为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作了升州知州当时金陵刚归附,贾黄中为政简单平易,州内秩序井 然一天,巡视州府,见到一个房间锁得非常牢固,命令打开察看,得到金银珠宝数十柜,价值数百万,是李氏宫廷中遗留之物,马上写表章献上皇上阅读表章对侍臣说: “不是贾黄中廉洁 谨慎,亡国的财宝,就要玷污法典而害人了”赐钱三十万有人举荐贾黄中博学能文,召赴中书考试,授为驾 部员外郎、知制诰端拱二年,兼任史馆修撰共两次掌管贡部,大量选拔寒门才俊,任免官吏,鉴定精当贾黄中早就看重吕端的为人,适值吕端出朝镇守襄阳,贾黄中极力向皇上推荐,因而留在 朝中任枢密直学士,于是参知政事当世能文有德的贤士,多是贾黄中所举荐提拔,然而他未曾说出,人们并不知道这些但是他小心谨慎太过,中书政事常拖延不 决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贾黄中入选因久病,改命李至、李沆兼宾客,贾黄中也特授为礼部侍郎贾黄中一向酷爱文献典籍,官居内阁以后,很是欣慰至道二年,贾黄中因病去世,时年五十六岁皇帝听说他一生贫困,特别赐钱三十万在翰林 时,太宗召见 ,询问时政得失,贾黄中只说:“我的职务是掌管文书诏令,所思不超出本职,国家军政大事,不是臣所清楚的”皇上却更加重视他,认为他谨慎忠厚等到他在处理政务时,最终却没有什么建树,当时的评论并不称许他。

2 《贾黄中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小题。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唐相耽四世孙。父玭严毅,善教子,士大夫子弟来谒,必谆谆诲诱之。

黄中幼聪悟,方五岁,玭每旦令正立,展书卷比之,谓之“等身书”,课其诵读。 六岁举童子科,七岁能属文,触类赋咏。

父常令蔬食,曰:“俟业成,乃得食肉。”十五举进士,授校书郎、集贤校理,迁著作佐郎、直史馆。

岭南平,以黄中为采访使,廉直平恕,远人便之。还奏利害数十事,皆称旨。

会克江表,选知宣州。岁饥,民多为盗,黄中出己奉造糜粥,赖全活者以千数,仍设法弭盗,因悉解去。

太宗即位,迁礼部员外郎。太平兴国二年,知升州。

时金陵初附,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一日,案行府署中,见一室扃钥甚固,命发视之,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上览表谓侍臣曰:“非黄中廉恪,则亡国之宝,将污法而害人矣。 ”赐钱三十万。

黄中素重吕端为人,属端出镇襄阳,黄中力荐于上,因留为枢密直学士,遂参知政事。当世文行之士,多黄中所荐引,而未尝言,人莫之知也。

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明年,知襄州,上言母老乞留京,改知澶州。

辞日,上戒之曰:“夫小心翼翼,君臣皆当然;若太过,则失大臣之体。”黄中顿首谢。

上因谓侍臣曰:“朕尝念其母有贤德,七十余年未觉老,每与之语,甚明敏。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

因目参知政事苏易简曰:“易简之母亦如之。自古贤母不可多得。”

易简前谢曰:“陛下以孝治天下,奖及人亲,臣实何人,膺兹荣遇。 ” 二年,以疾卒,年五十六,其母尚无恙,卒如上言。

赠礼部尚书。上闻其素贫,别赐钱三十万。

既葬,其母入谢,又赐白金三百两。上谓之曰:“勿以诸孙为念,朕当不忘也。”

黄中端谨,能守家法,廉白无私。多知台阁故事,谈论亹癖①,听者忘倦焉。

在翰林日,太宗召见,访以时政得失。黄中但言:”臣职典书诏,思不出位,军国政事非臣所知。

“上益重之,以为谨厚。及知政事,卒无所建明,时论不之许。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四》,有删节)①亹癖:亹wěi,美好;癖:癖好。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展书卷比之 比:等B远人便之 便:方便 C仍设法弭盗 弭:平息D黄中顿首谢 谢:道歉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3分)A因悉解去 因留为枢密直学士B课其诵读 上闻其素贫C俟业成,乃得食肉 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D则亡国之宝 则失大臣之体7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贾黄中“廉直平恕”的一组是( )(3分)①还奏利害数十事 ②黄中出己奉造糜粥 ③黄中为政简易,部内甚治④得金宝数十匮,计直数百万,乃李氏宫阁中遗物也,即表上之 ⑤而未尝言,人莫之知 ⑥上言母老乞留京A。

①②④ B。 ①②⑤ C。

③④⑤ D。 ③⑤⑥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贾黄中的父亲对他要求很严格,贾黄中五岁的时候,他父亲每天要他早起学习,督促他诵读,并告诉他学业未成,只有粗茶淡饭。 B贾黄中担任宣州知州的时候,遇上饥荒,很多老百姓都去当盗贼,贾黄中上奏了数十条利弊,还拿出自己的俸钱买米煮成粥,保全数千名百姓的性命。

C贾黄中处理政事简便易行,将升州治理得秩序井然,并把可能玷污法律、害人的前朝数百万珍宝如数上缴朝廷,得到皇帝的嘉赏。 只是他有时行事不能当机立断。

D贾黄中的母亲被皇帝召见,皇帝对贾黄中的母亲评价甚高,认为她七十余岁未觉年老,每次与她交谈,贤德明敏,可与古代孟子的母亲相媲美。9。

翻译下面句子。(10分)①然畏慎过甚,中书政事颇留不决。

(3分)②黄中终日忧畏,必先其母老矣。(3分)③多知台阁故事,谈论亹癖,听者忘倦焉。

(4分)。

3 贾黄中,字娲民,沧州南皮人,唐相耽四世孙

小题1:C小题2:C小题3:A小题4:B小题5:① 但是 为人太过小心谨慎,中书省的政事常 拖延 得不得解决。

(然,然而或但是,1分;留,拖延或拖拉,1分;大意,1分,共3分)②贾黄中终日忧虑,必定 在 他母亲之 前去世 (先〔于〕其母,在他母亲之前,1分;老,老去,去世,1分;大意,1分。共3分)③(贾黄中)知道台阁过去许多事情,谈论成癖,十分动听,听的人都忘了疲倦。

(补充出主语,1分;亹癖,动听,成癖,各1分;大意1分,共4分) 小题1:点评:本题中的虚词都在常考的十八个虚词之列,在翻译及理解言语意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所以考生平时一定要多加训练。另外,本题要求选出“不相同的一项”与平常的“选出相同的一项”不同,考生不能先入为主,要看清题目要求。

小题3:试题分析:③是写贾黄中处理政事得法;⑤是先贾黄中推荐贤士,不为人所知;⑥是写贾黄中孝敬母亲。点评:本题题干所选信息很巧妙,考生要选出正确选项必须先理解“廉直平恕”的含义,而“廉直平恕”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所以本题既考到了筛选信息的能力,更考到了理解重要句子的能力。小题4:试题分析:上奏利弊不是他担任宣州知州时的事情。

点评:本题通过几个选项将文本中较难理解的句子进行了解释,符合本题的命题意图。考生在平时的练习中,一定要学会利用文意理解题来理解文本。

这类题的错误选项错误点的设置很小,比如本题仅仅是在时间上设了陷阱。小题5: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①然:然而、但是。

留:拖延、拖拉。②先其母:省略句,先〔于〕其母,在他母亲之前。

老:老去,去世。③故事:古今异义词,过去的事情。

亹癖,动听,成癖。点评:本题句子选得较好,有古今异义词(故事),有常见词的不常见意义(留、老),还有省略句等,但本题有的词还是过于生癖,如“亹癖”,这不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A2D3D4B5(1)张知白已经打开了粮仓,又招募百姓拿出粮食加以救济。

(2)就任命他纠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坚决请求,任青州知州。?11分 析: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一般刻意回避考纲规定的120个实词,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A项,权,暂时主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分 析:此题需要逐项分析。A项前一个“以”,连词,表目的;后一个“以”,介词,按照。

B项前一个“其”,代词,他;后一个“其”,副词,表祈使语气。C项前一个“于”,介词,对于;后一个“于”,介词,表比较。

做此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分 析:本题考查归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句是说其才匏;⑥句是说其清廉。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44分 析: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B项,“得罪了很多人,最终被外放为青州知州”属于无中生有。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5分 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既”“募”各1分,大意1分;(2)“狱”“固”各1分,大意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张知白字用晦,沧州清池人。幼年酷爱学习,考中进士,经多次升迁任河阳节度判官。

咸?平年间上疏,议论当今最重要的事务,真宗认为他不同一般,奉召应试舍人院,代理右正言。?敬献《凤康箴》,出京任剑州知府。

过了一年,奉召考试中书,兼任直史馆,真宗亲自给他赐予五品官服,判三司开拆司。江南发生干旱,张知白与李防分路安顿抚恤。

回到京师后,暂时主管京东转运使事。周??伯星出现,司天将它作为祥瑞上奏,大臣们跪伏在阁下相庆贺。

张知白认为人君应当实行德?政来符合上天的旨意,而星象的出没与此没有任何关系,张知白于是就陈述治国之道的关键。?真宗对宰相辅臣说:“张知白可以说是关心朝廷了。”

真宗东封泰山,张知白任右司谏。张知白?又进言说:“成平年间,河湟还没有平定,我曾经请求罢除郡国所敬献的祥瑞。

如今天下平安,?神灵赐福一起到来,希望将《泰山诸瑞图》放置在玉清昭应宫,将副本收藏在秘阁。”?陕西发生饥荒,朝廷命令他按察巡视。

不久任邓州知州。正值关右流民到达邓州,张知?白已经打开了粮仓,又征求百姓拿出粮食加以救济。

提升为龙图阁待制、知审官院,再升任尚?书工部郎中,出使契丹。张知白认为朝廷的官制,重视京官而轻视外官,给朝廷推荐唐李峤建?议让台阁主管属国郡县的做法,就自己上疏请求出京补官,未获批准,(朝廷)就任命他纠察在?京的刑事案件,他坚决请求离开京师外补,于是任青州知州。

回到京师,请求主管国子监。真?宗说:“张知白难道是厌倦处理烦难事务了吗?”宰臣说:“张知白历任朝廷内外官职,不曾为自?己作过任何谋划。”

于是张知白被升任为右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授予给事中、参知政事。?当时王钦若任宰相,涨知白与王钦若的意见经常不一致,于是声称有病而辞去官位,被免?为刑部侍郎、翰林侍读学士、知大名府。

等到王钦若分管南京,宰相丁谓一直讨厌王钦若,就?将张知白调任南京留守,以期他报复怨恨。张知白到任后,对王钦若却更加优厚。

丁谓十分?气愤,又将张知白调任亳州,升为兵部。仁宗即位后,张知白进升尚书右丞,为枢密副使,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会灵观使、集贤殿大学士。

当时呼名召见登弟进士,赐《中庸篇》,?中书递上本子,就命张知白进行讲读,讲到修身治家的道理,他一定反复陈述。?张知白任宰相,谨慎地对待等级仪制,没有一丝一毫的私心。

常常以盛满作为警戒,虽然?身为显贵,但清廉简约如同贫寒之士。张知白身体一向虚弱,忧虑畏惧日渐侵袭,在任中书时?突然中风目。

5 贾黄中,沧州南皮人

岭南地区平定以后,任命黄中做采访使,他廉洁正直,处事公平,待人宽恕,使边远地区的人民感到安适。

回朝后,上奏了几十条兴利除害的事,都符合皇帝的心意。适逢宋军攻克江南,贾黄中被选拔任宣州的知州。

饥荒之年,百姓有很多人沦为盗贼,贾黄中拿出自己的俸禄熬粥给饥民吃,靠这个办法保全活下来的有上千人,一面继续想办法禁止盗贼,于是盗贼全部解散离去。太平兴国二年,任升州知州。

当时金陵刚归附宋朝,贾黄中治理政务简便易行,所辖区域内治理得很好。一天,巡视府署之中,见有一间屋子锁闭得很牢固,他就命人打开屋子看一看,得到金宝几十柜,计算一下,价值几百万两白银,是南唐李氏宫中的遗物,他立即写好表章把这些金宝进献给皇上。

皇上看了表章后对侍臣说:“如果不是贾黄中廉洁恭谨,那么南唐的这些亡国之宝,就将玷污法律并且害人犯罪了。” 太平兴国八年,贾黄中与宋白、吕蒙正等共同主管科举,又提升为司封郎中,充任翰林学士。

雍熙二年,又主管科举,不久又掌管吏部对官吏的选拔。贾黄中前后两次掌管科举考试,多选拔出身寒微而又才能杰出的人,除授拟定官吏,品评鉴定等级,十分恰当。

淳化二年秋天,与李沆一起官拜给事中、参知政事。宋太宗召见他的母亲王氏,让她坐下,对她说:“把孩子教育成这样,您真可以和孟子的母亲相比了。”

并且作了诗送给她,赏赐的财物也很丰厚。caijinxi。

西汉时期孝景帝的二儿子刘德

献县:献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北靠京津,东临渤海,南通中原,西接石家庄,是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县市区之一。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辖18个乡镇,1个国营农场,500个行政村,2013年,献县总人口62万人。2013年,献县辖4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 

刘德:①(公元前171年―公元前130年),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母栗姬,西汉宗室、藏书家。

②刘德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今河北省献县)。

③刘德对古文化宝贵遗产的保存和延续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分不开的。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现今留传后世的影响很大的《毛诗》和《左传》,应是刘德之功绩。

④后刘德因遭武帝猜疑而终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 "献王",当地人则俗称之为 "献书王"。刘德死后葬于封疆之内,其陵寝即此地的献王陵。

从历史背景上看,宋朝处在一个多民族混战的时期,四周均有番邦外族对中原虎视眈眈,《水浒传》的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北宋末期,那时候,地处中国北部的沧州是大宋朝北部边塞重镇,也是当时犯人被发配的几个重要地方之一。

中国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创造了我国独有的历史文化,有些是以文化艺术形式存在,而有些则是以历史文物的形式存在。通过现存的一些历史文物,我们可以对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的文化进行研究,从而得到更多的历史信息。

而在河北沧州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历史文物,也是1000多年前中国人所创造的一个世界之最,这件文物就是沧州“铁狮子(镇海吼)”。这个大铁狮子自铸造之后屹立千年不倒,但在近百年内经过考古专家专业保护之后反而加速损坏,这到底是为何呢?

“镇海吼”的历史。

“镇海吼”坐落在我国河北的沧州市。根据沧州市本地的历史资料记载,“镇海吼”高一丈七,长一丈六,坐落于开元寺内,在这头“镇海吼”的脑袋上还刻了狮子王三个字,在“镇海吼”身体内外刻录了很多的文字,经过学者辨识之后,认为这是一些佛家的佛典。

这个“镇海吼”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也就是公元953年,距今已经有一千多年历史。

《沧县志》记载:铁狮,在旧州城内开元寺前。高一丈七尺,长一丈六尺。

不过有关于为什么会铸造如此大的“镇海吼”,在当地一共流传了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当年周世宗北伐契丹族,打下沧州城之后为了避免契丹人卷土而来,铸造了这个大铁狮子。其原因就是因为契丹人是以狼为图腾,狼便是契丹的神,狮子又完全可以碾压狼,因此铸造一个狮子就是为了防止契丹族再次崛起影响到后周的边境安全。

不过如此的一个说法,缺少历史事实的支撑,只是存在于一些野史记载之中。从后周的其他史学资料中,很难找到与之相对应的任何内容。

而且当朝皇帝柴荣对于佛教并不感冒,甚至还有一定的排斥之感,大概率不可能在寺庙之内铸造如此大的一个铁狮子,还在上面刻上经文,这一点与他的性格还有历史行为完全不相符。

第二种和第三种都是神话传说,不过其原因可能更为可靠一点。

第二种,当年在开元寺建庙的时候,文殊菩萨见到此地信徒众多,便亲自骑着自己的坐骑狮子前来,当时众多信徒为了纪念文殊菩萨,并且希望他能再次前来,也就铸造了这样的一个铁狮子。

第三种说法则是说,沧州这个地方历史上可能受到过一定的水患影响。当地传说称水患是由一条作恶多端的恶龙故意而为之。在一次恶龙做乱的时候,有一头红色的狮子从西方而来将恶龙制服。当地的百姓为了防止恶龙再次出海作乱,也就铸铁狮子室来镇压恶龙。因此这头铁狮子才会有一个“镇海吼”的名字。

而第三种说法也是目前认可度最高的这种说法,虽然神话传说部分不实,但可以推断铁狮子是当地的百姓为了对抗水患筹钱而造。

“镇海兽”的损坏

“镇海兽”铸造于1000多年前,虽然那个时候的冶金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是还是没办法与现在相比,铁内杂质含量比较高。于是随着时间推移,铁狮子本身出现一定腐锈现象,毁灭性损坏的开始是在1803年。

当时有一次狂风暴雨导致“镇海吼”被风吹倒。

由于“镇海兽”体格庞大,想要重新扶起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当时又刚经历过白莲教之乱,于是当地的政府也就没有资金和钱财将“镇海兽”给“扶”起来,所以迫不得已让“镇海吼”一直躺在地上。

直到1893年的时候,当地的民众在他人的组织之下,才将“镇海吼”才给扶了起来。由于“镇海吼”在地上已经躺了90多年,所以“镇海吼”本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腐蚀。

《沧县志》记载:因“有怪风自东北来,风过狮仆”。

从清朝灭亡一直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由于中国一直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状态,所以像“镇海吼”这样的文物,自然没有人主动发起保护,只能继续暴露在自然环境之中。

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沧州地区又发了一层大洪水,导致“镇海兽”就被泡在洪水之中数月,洪水退去之后,“镇海吼”本身更是出现了多处锈蚀。

“镇海兽”的保护

当时我国并没有此类文物的保护经验,所以也就请教了我们的老大哥苏联,但由于苏联的历史底蕴也有限,对于此类的文物也并没有任何保护的经验。后来中国的专家也就在苏联的专家建议之下为狮子修建一个亭子防雨。

亭子修好之后导致地面的积水没办法及时的晾干,而且增加了亭子内的湿度,造成了其的外表腐蚀更快,不但起不到保护,反而损害了镇海吼,在小亭子建立20年之后,我国的文物保护部门就将小亭子给拆了。

等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再一次重视了对于文物的保护,于是专家研究开始针对“镇海兽”的第二次的文物保护,当时为了避免“镇海吼”长期埋在泥土之中,决定为其修建一个水泥台,避免以后再被水浸泡。

修缮一个水泥台这个想法没有错,但由于在操作还有具体的施工过程缺乏一定经验,而且施工太过于简单粗暴,导致“镇海吼”本身又出现了巨大的损害,比如说在用吊车吊装的时候,只是简简单单的起吊,根本没有专家和学者进行专业的力学起吊分析。

结果在吊装“镇海兽”的时候失败,最终导致“镇海吼”全身有42处永久性损伤。

在将“镇海吼”固定的水泥台的时候,因为缺乏一定的经验,施工前也没有提前做任何的实验,结果在施工过程中有大量的施工原料遗留在了铁狮子的一些缝隙之中,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之下,这些材料出现了严重的膨胀,导致铁狮子腿部出现了大量的裂缝。

在20世纪末,虽然说我国也尝试着对于铁狮子进行多次抢救性的维修,但每一次都是越修越坏,反而加速了整体的损坏。专家经过多次抢救无果之后,国家相关部门便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征集抢救性的维护方案,在之后确实也提出了多个计划,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直至现在尚未实施。

在2000年,专家们在经过总计四次大型维护后,也就彻底放弃了对它的修复。

之后,为了防止沧州铁狮子彻底消失,在当地专家的建议之下,当局决定重新铸造一个铁狮子,在2011年的时候仿制的铁狮子重新铸造完成,而且花纹更为漂亮,体积相对于之前的也更为庞大,设计的使用年限也达到了2000年。至于真正的文物铁狮子目前还是搁置之中,慢慢面临着肢解。

不过这件事情也说明了一个问题,没有任何经验的文物修复反而会加快文物的损坏。所以这也使得后来的考古活动越来越谨慎,除非逼不得已是不会对文物进行考古的。

导语:

只说董超、薛霸将金子分受入已,送回家中,取了行李包裹,拿了水火棍,便来使臣房里取了林冲,监押上路。……董超道:“你好不晓事!此去沧州二千里有余的路,你这样般走,几时得到。”

在《水浒传》第八回中,讲述了林教头因中了高俅设下的陷阱,带刀误入白虎节堂,开封府会审,被刺配流放到沧州道的故事。而“流放”作为一种刑罚,则是我国古代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放”之刑在我国历史上,很早便出现了。早在《尚书舜典》中就有记载,传说舜帝曾与周边部落氏族大战,战争胜利以后“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分别把共工、驩兜、三苗、鲧这些周边部落的首领,流放到幽州、崇山、三危、羽山等地,在处罚流放了他们几人之后,其他部落氏族都害怕而臣服于舜。

虽然古籍的真实性难以考究,但是至少证明了“流放”一刑起源很早,而经过秦汉南北朝的发展,隋唐时期“流放”正式成为“笞、杖、徒、流、死”五刑制中最重要的中心部分。从此流传到清朝末年,影响了古代刑法几千年。

一般何罪会被判处流放

“不忍刑杀,流之远方”,流放同样也是刑杀大罪。从我国古代刑法制度的发展不难看出,随着社会形态的改变,处罚手段也在不断进步。秦汉甚至更早以前,刑罚多意味着流血,如果在那时候走在街上你会见到脸上有纹身的人,还能见到没有鼻子,没有脚趾头的坏人。因为当时的刑罚主要以“”墨(黥面刺字);劓(割掉鼻子);剕(斩脚趾头);宫(阉割男性);大辟(斩首砍头)”为主,最著名的受刑者,便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先生。

到了魏晋隋唐时期,社会进步至使砍头越来越少,而“流放”作为一种即能保证处罚力度,又能体现儒家仁爱思想的刑罚方式被广泛采用。

“流”在五刑之中,地位仅次于“死”,就意味着“流放”同样不是简单的小罪。从处罚效果来看,古代人们多是以宗族为依托,个体的生存离不开环境,当一个人被剥夺社会关系,被发配到环境恶劣,物资缺乏的新环境时,往往是很难生存的。

我们重新看回“林教头刺配沧州道”,这林冲本是京城禁军教头,类似于现在的驻京部队教官,因为妻子之事得罪了高衙内。高衙内与杜虞候设计,假以高太尉之名写信传唤林冲,林冲带刀误入白虎堂,被早已埋伏好的士兵拿下。白虎堂对于不了解宋史的朋友来说可能比较陌生,白虎象征战争,白虎堂为古代军机重地,相当于现代的军备司令部。对外作战,一级机密。

“林冲心疑,探头入帘看时,只见檐前额上有四个青字,写着:“白虎节堂。”林冲猛省道:“这节堂是商议军机大事处,如何敢无故辄入!”急待回身,只听得靴履响,脚步鸣,一个人从外面入来。”

中了圈套的林冲被关押在开封府,按理应被判处斩,幸亏开封府尹清正,但又不敢得罪高俅,这才判了林冲“杀威棒”+“刺面金印”+“流放沧州”大罪三件套。

一般流放都会发配到何地

在唐朝,流放会以罪行的程度被分为三等,分别是以首都长安为起点分为流放三千里、两千五百里与两千里三个级别。而地点则以云贵,剑南(四川),岭南(广东广西)三个地方为主,究其原因在那时候,南方被称为蛮夷之地,潮湿、瘴气条件可以说十分恶劣。例如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宠臣李义府晚年失宠,被流放到巂州(四川西昌),他的儿子李湛则被流放到廷州(今属广西)。

“流放”刑罚的高潮,应该算是在宋朝,宋朝用兵较多,流放多为充军。所以在各驻军所在之地都建有府牢,充斥被充军发配之人。在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被发配到的沧州道,宋江被发配到江州,卢俊义被发配的沙门岛等。《水浒传》是以宋仁宗至宋徽宗这段时间为背景,当时的沧州道正是宋辽国境交界的地方,宋太宗年间,人们熟知的杨六郎驻扎于此。由此可见,水浒传中的沧州应该就是今天的河北省沧州市旧城西北处。

明清时期,流放之度趋于平常。由于对北方的控制力度较小,明朝多流放罪人到南方一带;而因为清朝原为女真族根基在关外,则多流放罪人东北一带。最著名的网红流放地“宁古塔”,在清宫剧中耳熟能详。例如《甄嬛传》里面女主角甄嬛的父亲甄远道,就是因为被人诬陷而被流放宁古塔,这宁古塔是黑龙江治下的一个地区。

 

一般都是哪些人被流放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三闾大夫屈原称得上是,除共工等上古被流放人物以外,被流放的第一名人了。因为政见不同,屈原曾两次被流放,可见在古代流放的大多是为官之人。

而文人骚客,作为官员的主要来源,再加上多有个性,逐渐成为了唐宋“流放大军”的中坚力量。没被流放过,你都不好意思说你是个文化人。北宋的诗人王巩因乌台诗案贬宾州(今广西宾阳);唐朝时宋之问被流放钦州(今广西钦州),赐死桂州;北宋的黄庭坚因新旧党争被流放广西;还有北宋秦观因新旧党争被流放横州(今广西横县)……

“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良,称为天下奇才。”——《宋史》

能够有如此高的赞誉,这个人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苏轼是宋朝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还是美食家。他出身名门,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苏轼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凭借一篇文章得到了欧阳修的大加赞赏,一时明噪京城。可是好景不长,因为站在了王安石变法的对立面而被排挤,被贬离京。

在苏轼四十三岁那年,发生了一件改变他一生的事,那就是“乌台诗案”。元丰二年,苏轼被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的他写了一封信给宋神宗。苏轼是个文人,给皇上上奏写文章也不忘带点诗人色彩。可能是诗中抒发个人情感的文字太多,于是被王安石的新党抓住了把柄。新党众人上书神宗,参奏苏轼讽刺政府,愚弄圣上,文字中暗藏讽刺之意。

三个月后,“乌台诗案”案发,苏轼被流放黄州,受牵连者达数十人。但是正是这被流放的日子里,苏轼创作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句。

十九年后,已经六十二岁的苏轼再次被流放到荒凉无比的儋州(海南岛儋州)。据说在当时流放儋州,是仅次于满门抄斩的重罪。

为什么流放途中鲜有人逃跑?

上文已经说了,流放可以说是仅次于砍头的重罪,一是路途遥远,一路上说不定就性命不保;再一个是到了目的地还要做苦力,不是开荒种菜,就是战场杀敌。那么就会有人问了,那些一路上为啥不选择逃跑呢?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先讨论讨论其他的。

第一,到底能不能跑?在古代流放可不是开卷考试,不是说靠你的自觉程度,流放犯人无论多少,那肯定是有衙役或者士兵看守的。再加上流放不是徒步旅行,一般犯人都会加上枷锁,甚至会带上脚镣。几十斤重的东西,敢问你如何跑的掉呢?

第二,能跑到哪去?一般的流放之人,脸上都会加上烙印,这就像脸上写上了坏人两个字。再加上古代基层户籍管理还是蛮严厉的,你跑到哪里都躲不过基层“朝阳群众”的眼睛。

第三,有没有后顾之忧?古代一般的流放,大部分都是必须带家眷的,拖家带口一大队人,你说有人愿意舍弃妻儿跑路吗?再说古代是宗族社会,还有门生制度,一个人跑路,一帮人等着一起受罚。所以,没有愿意牵连他人。

再加上古代君臣纲常思想超前盛行,那都是认罪愿罚的好汉爷。例如豹子头林冲,他身为八百万禁军棍棒教头,武功高强。两个看守自然不在话下,甚至一路上两个看守还多次想置他于死地,他却都没有逃跑。一路上老老实实,来到了发配之地沧州,也都是这个原因。

 

结语:

流放作为一种刑法制度,既解决了边远地区戍边将士少和荒废土地开发问题,有是刑法变得不再那么血腥,虽是流放但是遇上大赦天下或者平反戡乱,还能有个东山再起的机会。是社会进步、法治进步的一大体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学领域的发展,毕竟那么多经典诗句都是作者被贬、流放之时所写所作。

另外、据说八仙过海的故事也与流放有关哦。

1、郦道元

郦道元(约公元466,469,470或472年-527年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

他自幼博览群书,年轻时曾随父亲到山东访求水道,后又游历秦岭、淮河以北和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考察河道沟渠,搜集有关的风土民情、历史故事、人物掌故、神话传说,撰《水经注》四十卷。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郦道元。

郦道元一生猎奇涉险,不畏险阻,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把一生献给祖国的大江小河,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著作详细介绍了一千五百多条河流,书写了他壮丽的如水年华。

北魏之后,《水经注》成为历代统治者和治水官员的必修课目。明清两代,对《水经注》的研究已经成为了专门的学科,名为“郦学”。

2、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

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

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与孙权将周瑜等大胜曹操于赤壁,其后得到荆州五郡,后又夺取益州。夺取汉中击退曹操后,刘备于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为汉中王。

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时曹丕已于去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让皇帝位,蜀中又传言汉献帝已经遇害,刘备遂于成都武担之南即皇帝位,年号章武。次年伐东吴兵败,损失惨重,退回白帝城。

3、赵云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再次派遣大军南攻,当时刘表刚死,其子刘琮继位,派遣使者向曹操请降。刘备措手不及,于是率军向南逃往江陵,但是刘备不愿放弃自愿跟随他的人民,每天仅能行走十几里,曹操便派轻骑兵快马追赶,一天之中追袭了三百里,终于在当阳长阪附近追上了刘备。

刘备便丢下妻儿,仅带着数十骑向南逃逸。当时,有人对刘备说,赵云向北投靠曹操去了。刘备闻言便用手戟打那告状的人说:“子龙不会弃我而去。”

不久之后,赵云果然怀抱刘备的幼子刘禅,保护著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到刘备身边。之后,刘备便任命赵云为牙门将军。

赤壁之战后,赵云跟随刘备平定荆州江南之地。刘备任命赵云为偏将军,并取代投降的赵范,兼任桂阳(今湖南郴县)太守。赵范有一名寡嫂名为樊氏,有国色之貌,赵范欲将她许配给赵云,意欲和赵云结亲。但是赵云坚持不同意,并说:“我们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样。”。

当时有人劝赵云接受这名美女,赵云回答说:“赵范是被迫投降,心不可测,何况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后,赵范果然借机逃走,而赵云也就因此不受到影响。

4、祖冲之

祖冲之(429年-500年),字文远,范阳遒县(今河北省涞水县)人

在天文学方面,祖冲之创制了中国历法史上著名的新历——《大明历》。在《大明历》中,他首次引用了岁差,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他还采用了391年中设置144个闰月的新闰周,比古代发明的19年7闰的闰周更加精密。 祖冲之推算的回归年和交点月天数都与观测值非常接近。

在数学上, 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的真值应该介于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要早一千多年。

在机械制造上,曾制造了铜铸指南车、利用水力舂米磨面的水碓磨、能日行百里的“千里船”和计时仪器漏壶、欹器等。

5、柴荣 

后周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是五代时期后周皇帝,在位六年。邢州尧山柴家庄(今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人。

励精图治,整顿军事、政治、经济,严明军纪,赏有功,斩临阵退却者,检阅禁军,汰老弱,留精锐,募天下壮士。诏群臣直言,撰《平边策》,禁官吏贪污。

停废大批寺院,收购民间铜器佛像铸钱。颁《均田图》,均定河南等地60州田赋,减免租税,招抚流散,兴修水利,发展经济。扩建京城,恢复漕运,修订刑律,改订历法,考正雅乐,纠正科举弊端,搜求遗书、雕印古籍等。

第五届“铁狮杯”散手擂台赛在沧州如期举行。泰山环球贸易公司的总经理冯承斌先生慕名前来观看,而武术大家吴冷天却又一次拒绝了武协的邀请未来参赛。锣鼓喧天的赛台上,吴冷天之女吴梦弟的男友李果与一陌生人杜星仇打得难解难分,最终李被杜打翻而下。梦弟挺身而出与杜激战,她使出祖传绝招“巨蝎献毒针”击败杜,这下引起了各方来宾和记者的注目。吴冷天对梦弟的做法大为恼火,并责令她立即向被打伤的武师赔礼谢罪。李对未来的岳父敬畏非常,不敢贸然提出拜师学艺之事。他和梦弟一道找到吴冷天的师姐李姥姥,从她那里知道了有关《绝招秘本》的故事。吴冷天婉言谢绝了冯承斌请他出面任教的邀请。于是,冯承斌指派武功高超的杜星仇、交际花柳蕙千方百计要弄到《绝招秘本》。出租司机黄庆国被柳蕙的美貌所惑,答应与他们合作。一天,黄庆国以抢救病人为名将吴冷天夫妻骗走,《绝招秘本》落入杜星仇和柳蕙之手。吴冷天带着李果、梦弟终于在盐场找到杜星仇和柳蕙,经过一场紧张惊险的激战,吴冷天等人夺回《绝招秘本》。吴冷天终于决定重新出山,并约定第二天在擂台上与冯承斌一见高低。擂台上,吴冷天以其无招、无形、出神入化的功夫轻取冯承斌,并在众人感召下醒悟,将《绝招秘本》亲自交给体协杨主席,使传统武术得以发扬光大。

《水浒传》中林教头刺配沧州道主要内容如下,接上来就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水浒传》中这一段故事。

在林教头刺配沧州道的时候发生了许多事情。

    第一件事情,押送的两个人想要在押送途中把林教头杀死,这是高俅的旨意,他们要求押送途中让林冲丧命。

    第二件事情,在押送途中进入到了柴静的府里面,与洪教头发生了比试棍法的事件,当时经过柴进府里面,他们进行休息的时候,林冲发现有一个人在练棍法,并且棍法练得不娴熟,于是便说了他几句,没想到那个人不高兴,反倒要与林冲进行比试,比试了好几个回合之后,发现自己的棍法的确不如林冲,就甘拜下风。

    第三件事情,林冲顺利到达沧州之后,去到了一个草料场看守草料。高俅派了第二波刺杀林冲的人去烧草料厂,把里面的草料都烧光借此来烧死林冲,但是林冲恰巧不在草料厂,侥幸活了下来。

       第四件事情,林冲躲在一个破庙里面,偶然间听到了陆谦,也就是陆虞侯奉高俅的指令来烧死自己的事情之后,终于按捺不住自己被多次陷害的悲痛,于是他拿起自己的武器,把陆虞候和两名侍从都杀掉,并且剖开了他们的肚子。

       第五件事情。林冲因为杀了三个人,而且被诬陷火烧了草料场,还不听官府的分配,私自逃离自己被发配的地方。所以官府们贴了许多启示,重赏抓捕林冲,林冲也因为这件事情不得已去投靠柴进,柴进帮助了林冲,写了推荐信,让他去到梁山泊里面与王伦落草。从这几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出仅仅是林冲被发配到沧州的路上就发生了这么多的事情,所以这也就是逼的林冲上梁山的导火线。

以上这个故事情,代表我个人的观点,如果有任何错误,敬请谅解。

文言文阅读贾黄中沧州南皮人

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此句译为:至道初年,贾黄中患病,诏令返回朝廷适逢立太子时,选择大臣中有道德威望的人做宾客僚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