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江南,江左,江右,江北是指长江流域的哪几个地方?
江南 在“二十四史”中,最早出现“江南”的记载是《史记·五帝本纪》:“舜……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这里所言“江南”的意义实在太浮泛了。 到秦汉时期,“江南”的含义略显明确,主要指的是今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史记·秦本纪》中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黔中郡在今湖南西部。由此可见当时“江南”的范围之大。但据《史记·五帝本纪》,可知其南界一直达到南岭一线。由于江南涵指了湖南、湖北之地,所以王莽时曾改夷道县(今湖北宜都)为江南县。在汉代人的概念中,江南已经十分宽广,包括了豫章郡、丹阳郡及会稽郡北部,相当于今天的江西、安徽及江苏南部地区。以会稽郡北部为“江南”的概念由此产生。当然,在两汉时期,洞庭湖南北地区应是江南的主体,而这一地区又属荆州的范围,所以东汉人常以荆州的大部分地区,包括北距长江很远的襄阳,概指“江南”。《后汉书·刘表传》载“江南宗贼大盛……唯江夏贼张庄、陈坐拥兵据襄阳城,表使越与庞季往譬之,及降。江南悉平”。其中的“江南”说的就是这一地区。至隋代,“江南”也被用作《禹贡》中“扬州”的同义词,但实际上“江南”还有江汉以南、江淮以北的意思。①因此,《史记·货殖列传》中关于“江南豫章、长沙”与“江南卑湿、丈夫早夭”的描述,在清代人看来,都属湖广、江西地区;而《项羽本纪》云“江东虽小,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中的“江东”,事实上就是清人心目中的“江南”。②较为明确的江南概念应当是从唐代开始的。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江南道的范围完全处于长江以南,自湖南西部以东直至海滨,是秦汉以来最为名副其实的江南地区。显然,这个江南道的范围实在太过广泛,在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朝廷将江南道细分为江南东、西两道和黔中道三部分。唐代对于“江南”一语的用法,常常超出长江以南的范围。韩愈所谓“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的“江南”,其实是指江淮以南、南岭以北的整个东南地区。江南东道(简称江东道),包括了浙江、福建二省以及江苏、安徽二省的南部地区。唐代中期,又将江南东道细分为浙西、浙东、宣歙、福建四个观察使辖区。其中的浙西地区完全吻合了以后人们对于江南的印象,包括苏州(含明清时的松江、嘉兴二府地区)、湖州、常州的全部及润州、杭州的各一部分。所以明清时江南的核心地区,在唐代仍是用“江东”来表示的。当然,那时江南最确切的含义是指长江以南地区。该地区的繁盛富庶,在唐代就已出现了。北宋朝廷为了财政的管理方便,设置了转运使“路”。至道三年(997年),全国被分为十五路。唐代的江南东道在此时分为两浙路、福建路、江南东路。③两浙路则包容了以后江南的核心地域,相当于今天镇江以东的江苏南部及浙江全境,也是狭义上的江南。 在历史上,江南是一个被文人墨客美化了的地区,她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们心目中的世外桃源。“江南”一直是个不断变化、富有伸缩性的地域概念,在今天有关“江南”的所有研究论著中,它也从未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南京,苏州,镇江,扬州,常州,无锡,上海,包括浙江北部到杭州,为江南。主要是 江苏浙江两省。 “江南”的含义在古代文献中是变化多样的。它常是一个与“江北”、“中原”等区域概念相并立的词,且含糊不清。从历史上看,江南既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也是一个社会政治区域。 江南有三重涵义:一是自然地理的江南,即长江以南;二是行政地理的江南,唐代设置江南道,宋代有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清代有江南省,江南的概念历代都有所变化;三是文化江南,在近代以前,基本与唐代江南道的概念一致。 江南随着历史的发展重要性日益凸显。六朝之江南是江南之江南,明清时之江南是中国之江南,近代以来的江南则成为世界之江南。江北 (1)指 长江 下游以北的地区。古代一般用指 唐 淮南道 、宋 淮南路 地,境域较广;近代多专指 江苏 、 安徽 两省中位于 长江 北岸的地区。 《三国志·魏志·满宠传》:“﹝ 太和 ﹞三年春,降人称 吴 大严,扬声欲诣 江 北猎, 孙权 欲自出。”《宋史·世家传一·李煜》:“﹝ 乾德 ﹞二年,又诏 江北,许诸州民及诸监盐亭户缘 江 采捕及过 江 贸易。”清 王韬 《瓮牖馀谈·贼中悍酋记》:“ 大纲 恃其猛鷙,屡犯官军, 咸丰 乙卯五月窜 江北。” 陈登科 肖马 《破壁记》第二章:“黑稠稠的 苏州河 里,这样的住家大半是从 苏北 逃难来的, 上海 人叫做 江 北船棚。” (2)泛指 长江 以北。 宋 陆游 《梅花绝句》:“ 蜀王 小苑旧池台, 江北江 南万树梅。” 凌力 《星星草》第一章四:“我们是太平军在 江南江 北打散了的老兄弟。” (3)泛指江水的北面。《国语·吴语》:“於是 吴王 起师军于江北。” 韦昭 注:“江, 松江 。”《文选·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李善 注:“ 永嘉江 也。” (4)特指 北魏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南齐书·魏虏传》:“﹝ 拓拔宏 ﹞甚重 齐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宏 大慙。”江左 [south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the Changjiang River] 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也指东晋、宋、齐、梁、陈各朝统治的全部地区。 即长江以东, 即江东,因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而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可指南京一带,也可指安徽芜湖以下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皖南部分地区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 古地区名。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名江左。魏禧《日录杂说》云:“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东晋及南朝宋、齐、梁、陈各代的根据地都在江左,故当时人又称这五朝及其统治下的全部地区为江左,南朝人则专称东晋为江左。江右 江右,即今江西。 唐贞观间属江南道,开元中分置江南为东、西两道,主属江南西道,“江西”之名缘于此;宋称江南西路,元代设江西等处行中书省,“江西省”之名始此;明代改设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沿明制。故知“江西”实为“江南西道”或“江南西路”之省称,并沿用至今。而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西”又别称“江右”。 清魏禧《日录·杂说》:“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何也?曰: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耳。”也有学者认为,江西位于江南地区西部,江右一称应该来自传统中国“东为左,西为右”的文化观念。南北朝时,当时人习惯以江右称呼西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北面),也可指江北。以江左指代东晋(统治地域主要在长江南面),也可指江南。
1 古文中的地理知识 比如河东河西河南河北和内河外,江东江西江南江北
中国古代文献中一般江河专指长江黄河。
河东 河东代指山西。因黄河流经山西省的西南境,则山西在黄河以东,故这块地方古称河东。
秦汉时指河东郡地,在今山西运城、临汾一带。唐代以后泛指山西。
河西 河西泛指黄河以西之地,其意在古代有过变化。春秋战国时,指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约在陕西省的韩城、合阳、大荔一带。
汉、唐时多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现在的河西指的是甘肃省武威(古称凉州)、张掖(甘州)、金昌、酒泉(肃州)和嘉峪关,即河西五市。
河南 古称中原(现在有时亦以中原代指河南),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
唐贞观元年(627)置河南道,辖境在黄河之南,故名,东尽海,西距函谷,南滨淮,北临河。领虢、陕、汝、郑、滑、汴、许、陈、蔡、颍、亳、宋、徐、泗、宿、海、濮、曹、登、莱、密、青、沂、兖、淄、齐、郓、棣、濠和河南府,共30个州府。
辖境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河南省全境,江苏省北部和安徽省北部。治洛州洛阳县(现在河南洛阳市东北)。
河南道是今河南省名的由来。河北 河北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张家口涿鹿的黄帝城位于涿鹿县矾山镇西2公里处。河北在战国时期大部分属于赵国和燕国,所以河北又被称为燕赵之地。
河北古属冀州(古九州之一),故简称冀。历史上向来为京畿重地。
唐贞观元年(627)置河北道,辖境在黄河之北,故名,东并海,南临于河,西距太行、常山,北通渝关、蓟门,(渝关即今山海关,蓟门即今居庸关),领怀、魏、博、相、卫、贝、邢、洺、恒、冀、深、赵、沧、德、定、易、幽、瀛、莫、平、妫、檀、蓟、营24州和安东督护府。为今河南江河以北及山东、河北之地,包括河北大部、河南、山西、北京、天津的一部分,治魏州,在今河北省大名县东。
河北道是今河北省名的由来。河内 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
古代泛指黄河以北的地区,约相当于今河南省。河外 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南为河外(相对于黄河以北为河内)。
亦以黄河之西为河外。《左传僖公十五年》:“赂秦伯(穆公)以河外城五。”
即说的是晋惠公以河西五城贿秦穆公。江东 长江在安徽境内向东北方向斜流,以此段江为标准确定东西和左右。
江东所指区域有大小之分,主要指芜湖 南京一带,也可指以芜湖为轴心的长江上下游南岸地区,文化意义上也包括江北临江的滁县、六合、来安等地,即今皖南、皖东、苏南、浙江以及今江西赣东北(东部)称作江东。《史记·项羽本纪》:“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李清照诗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赤壁之战》:“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江西 对应于上面的江东。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以江南道分置,分江南道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江南西道治洪州,领宣、饶、抚、虔、鄂、江、洪、袁、吉、澧、朗、岳、潭、衡、郴、邵、永、道、连诸州,共19州。
相当于今江西全省及湖南、安徽、湖北的一部分。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
江南 江南,字面意义为江之南面。在人文地理概念中特指长江以南。
在不同历史时期,江南的文学意象不尽相同。江南最早出现在先秦两汉时期是以楚国为背景所指的长江中游今湖南省和湖北南部、江西部分地区。
狭义的江南现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南岸、濒临长江沿线组成的江南地区。苏杭为中心的小江南经济更为发达。
广义江南涵盖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南岭、武夷山脉以北,即湘赣浙沪全境与鄂皖苏长江以南地区。江北 长江以北地区,相对江南而言,主要指江苏、安徽两省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区。
唐代为淮南道地区,宋代为淮南路地区。泛指 长江 以北。
宋 陆游 《梅花绝句》:“ 蜀王 小苑旧池台, 江 北 江 南万树梅。” 泛指江水的北面。
《国语·吴语》:“於是 吴王 起师军于江北。” 特指 北魏 及其统治下的地区。
《南齐书·魏虏传》:“﹝ 拓跋宏 ﹞甚重 齐 人,常谓其臣下曰:‘ 江南 多好臣。’伪侍臣 李元凯 对曰:‘ 江南 多好臣,岁一易主; 江北 无好臣,而百年一主。
’ 宏 大慙。” 江表 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表,作外来解释),故称江表。
江表就为长江之外的意思,相对于古人居住的中原地区,长江之外包括了江南江东等大部分地区。三国里的江表,专指荆襄地区刘表势力,区别于江东孙氏。
2 有哪些古文中含有地理知识古诗词在地理学习中的妙用 [ 作者:杨正义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51 更新时间:2004-4-8 文章录入:qqqqqq ] 在我国浩翰的文学海洋里,有许多描述地理景观、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名诗佳句。
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已学了不少的古诗词。因此,在学习地理知识时,若能将古诗词进一步深化理解,便会惊奇地发现古诗词中也包含大量的诸如气候、地形、水文等有关地理知识。
下面略举数例,以供同学们参考。 一、古诗词与气候 古诗词中描写气候的句子 很多,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反映了冷锋过境时先刮风后降水(雪)的天气变化特征;“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气温垂直分布的特点,正是因为气温随地势的上升而降低(地势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这一特点,才造成了山上、山下的桃花花期早迟不一这种地理现象;“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睛”是对流雨的极好写照,从诗句中我们能体会对流雨的特点是:降水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等。
二、古诗词与地形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类型多样,其成因各有不同。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也有地壳运动等内力作用。
这在我国古诗词中也有描述。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可理解为流水侵蚀地貌,即在地壳抬升的情况下流水深切河谷,使得“两岸青山相对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说明蜀道崎岖,自古闭塞的四川盆地地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典型的山地地形的描写佳句,反映出庐山的雄奇秀丽。
三、古诗词与水文 描写水文方面的诗句也不少。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对庐山瀑布的描绘;“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展示了奔腾不息的长江流经三峡时水流湍急、一写千里、气势磅礴的壮观景象;“海潮随月生,江水应春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既展示了钱塘潮汹涌澎湃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而且也描绘了潮汐最壮观的时间(八月十八)及潮汐形成的天文因素(月球的引力)。 像上述能表现出如气候、地形、水文、人文等有关地理知识的诗句还有很多,只要同学们在学习中善于发现,善于思考,能将古诗词与地理知识联系起来,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我们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
既复习了古诗词知识,又加深了对地理知识的理解,一箭双雕,岂不快哉!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史公的名言在北魏郦道元的身上再次得到体验,他在自己的一生中,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翻阅了大量地理、水文著作,订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并以优美的笔调写成了著名的水文地理著作一《水经注》。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缺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俊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段优美的描述,短短百余字,把长江三峡的水光山色、四季晴晦写的绘声绘色,可与长幅巨轴媲美。其作者即为中国南北朝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涿县)人。其出生年月,史书无明文记载,据近人推算,可能生于北魏天安元年(公元466年),或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其父郦范官至平东将军,青州刺史。郦道元自幼就热爱大自然,少年时期随父赴任,旅居山东,曾遍游^水、巨洋水(今猕河)之间。祖国秀丽雄奇的山河,深深地吸引着少年的郦道元。成年以后,他继承父爵,开始了仕宦生涯。时值北魏孝文帝亲政,锐意中魏晋南北朝时代兴的时期。
作为皇帝的侍从,在孝文帝出巡时,他得以随行。第一次自平城至洛阳、邺城、后返平城;第二次南巡朔州、北巡阴山,直抵五原城。一路之上,他纵览历史遗迹,访问当地老人,眼界大开。尤其山西境内的汾水、文水、晋水等水道,因为靠近平城,是往来必经之路,因此,郦道元了解的特别详细。在蒲地渡河时,他回溯尤门之险,写道孟门,即尤门之上口也。实为河之巨膜、兼孟津之名矣。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游历见闻,不仅使郦道元丰富了地理知识,更激发了他研究山水地理科学的兴趣。
公务之余,鄄道元仍潜心向学。凡宦游之处,对见到的河流山川,脉其枝流之吐纳,诊其沿路之所缠,访渎搜渠,缉而缀之。积累了丰富了经验和素材。为以后著述《水经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道元为什么要写《水经注》呢?据他自己说:天地之间,水在人们生活中地位异常重要。他东亲自考察地理和阅读古籍时,对以往的地理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作品,总感觉非常简略,没能把水道的来龙去脉说清楚。同时,随着岁月的流逝,地理现象不断发展变化。远古时代的情况非常渺茫,而城邑的兴衰、河道的变迁,名称多不相同,记述也不一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产发展对水的需要,也要求有新的著作加以说明。所以,他感觉有必要根据地理变迁的考察,古籍的考证,把古来的经常变#着的地理面貌尽量准确、详细地记载下来,使后人有所了解。为此,他立志从事地理学的研究。他以《水经》为纲,写成了《水经注》这部综合性的地理巨著。
《水经注》共记水道1252条,比《水经》增加近十倍。全书共40卷,今存约30万字,比《水经》增加近20倍。书中不仅记述了河道的发源和流向,还记载了河道经流地区的山岳、丘陵、陂泽,以及重要的关塞亭障、古城遗址、土地物产及河道变迁等。对古书记载有分歧的地方,详加考订,《水经注》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再创造的一部科学著作。他特别注重实地考察,如关于汝河源头的记述各书不同,郦道元任鲁阳郡守时,亲自带人进行探,终于在岩障深高,山岫邃密,石经崎岖人迹罕至的大盂山蒙柏谷找到了汝河的源头。
《水经注》是一部水文地理著作。郦道元深入地考察了大江、大河的水系演变过程,通过对河谷地貌的分析,对水系分水和河流改道、湖泊形成等问题,提出了与以往说法完全不同的新观点,对鉴别水系和探讨水体形成等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在《水经注》中,郦道元对水系干、支流分合的记叙尤为详尽,关于源头、流向、支流以及伏流现象、直流现象等的描述,其方向、位置等概念极为清楚,具有极高的认识价值。
《水经注》十分注重对水文现象的著录。他对水位的记载,有具体的时间和高度;对含沙量的记载,注意了与流域内土壤、地质条件间的关系,还反映了含沙量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书中对讯期、水源补给方式和江水倒流等现象都给予了合理的解释3这些见解富于创见性,不仅为后世的水文研究和水利开发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资料,而且他那严谨、科学的研究态度和方法,也给后世的水文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水经注》不仅是我国古代地理学史上最系统、最完备的水文地理著作,而且还记录了大量农田水利建设的工程资料和其它工农业生产方面的经济地理资料,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等都具备极高的史料价值。
郦道元的《水经注》非常注意对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全书共引用书籍多达437种,北魏以前的有关地志,网罗殆尽。书中还收录了不少汉、魏碑刻。这些书籍和碑刻绝大多数现已亡佚,幸赖《水经注》得以保存。
《水经注》中有许多经济地理方面的材料,如在巨洋水注中,写到熏冶泉时,指出:斯地盖古冶官所在,故水取称焉。在胶水注中,写胶水北流经一土山注入海时说:海南土山以北,悉盐聘相承,修煮不辍。在沽水注中,写到沽水流经狐奴县时有开稻田,教民种植,百姓得以殷富。这些对古代冶铁、煮盐、农业等的记载,是经济地理的重要材料,也是研究当时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重要资料。
郦道元对水利工程特别重视。他在《水经注》中,不仅记载了河道沟渠的分布情况,而且尽可能详细描述了战国以后农田水利的兴废情况。如在鲍水注中,就记述了魏晋时戾陵堰的兴建原因、工程细节、灌溉面积及收获情况等。另外,《水经注》中保留了大量民谣、谚语、方言、传说等,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非常宝贵的史料。
清代学者王先谦曾指出《水经注》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因水以证地,而即地以存古。凡郡县、乡关、聚邑,皆以水道确定其方位。既明白易懂又准确无误。如《水经注》的易水篇在记载燕下都武阳时说:易水又东经武阳城南。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左得濡水枝津故渎。武阳大城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经故安城南城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武阳,盖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这段记载与今天燕下都遗址的实际情况完全相符。所以,清代地理学家刘献廷评价《水经注》说:数千年之往迹故渎,如观掌纹而数家宝,确是至论。
郦道元一生治学严谨,但由于《水经注》叙述范围很广,他不可能都身历其境,尤其是时值南北分裂,江南地区的地理著作较少,所以许多记述,特别是有关江汉以南水道的记载错误较多。但这无损于全书的价值。《水经注》仍不失为一部珍贵的历史地理著作。
由于郦道元做官威猛,不避权贵,得罪了汝南王元悦。于是元悦怂恿朝廷派郦道元做关右大使,巡行谋叛的雍州刺史萧宝夤,以便借刀杀人。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赴任途中,被萧宝夤派人杀害。但他在地理学上的贡献和他的脚踏实地的精神却永为后人景仰。
“清明时节雨纷纷”描述的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景象;“黄梅时节家家雨”描述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6月份时的梅雨季节;“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描述的是我国华北平原的景象;“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描述的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景象.
故选:C.
最早有关黄河源的记载是战国时代的《尚书·禹贡》,有“导河积石,至于龙门”之说。所指“积石”,在今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附近,距河源尚有相当的距离。
唐太宗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侯君集与李道宗奉命征击吐谷浑,兵次星宿川(即星宿海)达柏海(即扎陵湖)望积石山,观览河源。唐穆宗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刘元鼎奉使入蕃,途经河源区,得知河源出紫山即今巴颜喀拉山。
正式派员勘察河源,是在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世祖命荣禄公都实为招讨使,佩金虎符,往求河源,历时4个月,查明两大湖的位置(元史称“二巨泽”,合称“阿剌脑儿”),并上溯到星宿海,之后绘出黄河源地区最早的地图。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命拉锡、舒兰探河源。探源后他们绘有《星宿河源图》,并撰有《河源记》,指出“源出三支河”东流入扎陵湖,均可当作黄河源。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遣喇嘛楚尔沁藏布、兰木占巴等前往河源测图。乾隆年间齐召南撰写的《水道提纲》中指出:黄河上源三条河,中间一条叫阿尔坦河(即玛曲)是黄河的“本源”。
长江源头,明代以前一般皆沿用了2000年前战国时代的一部地理书籍《禹贡》,说“岷山导江”,这所说的岷山,不是四川的岷山,而是指甘肃省天水县境内的一座山,当然这个说法跟实际情况差之千里,因为这个地方只是长江支流嘉陵江的源头而已。
明代徐霞客写下“江源考”,指出江源应属金沙江,但按照「河源唯远,水流顺直」的原则,沱沱河才是真正的源头。
除正源外,长江还有一个北源,一个南源。
错!
“江”字在中国早期文献中是特指今鲁西地区的东平湖—南阳湖—独山湖—昭阳湖—微山湖一线的河湖系统。后来逐渐演变为专指长江(比如江左、江东等等)。再其后随着语言习惯的进一步推广,又泛指中国南方的河流。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上海市崇明岛注入东海。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公里,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公里,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364公里;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公里;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公里,流域面积68万平方公里。湖口以下为下游,长938公里,流域面积12万平方公里。
地貌特征:
江源位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许多山峰海拔达6000m以上,终年积雪。金沙江段河流强烈下切,形成约2000千米长的高山峡谷。河床比降大,滩多流急,水力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著名的虎跳峡全长17千米,落差达210m。
金沙江在四川省新市镇以上,只有部分河段可季节性通航。新市镇以下进入四川盆地。两岸为低山和丘陵,河谷展宽,水流平缓,可全年通航。
金沙江在攀枝花市左岸有大支流雅砻江汇入。雅砻江,上游海拔在4000m以上,呈高原景观,河谷宽阔,径流以雪水补给为主。中下游高山峡谷,两岸山高达1000~1500m,河宽100~150m。
——长江
长江(the Changjiang River)(changjiang)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300公里(3915英里);它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是世界第三长河,仅次于尼罗河与亚马逊河。水量也是世界第三,流域总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流域介于北纬24°30′~35°45′,东经90°33′~112°25′,面积180余万平方公里(不包括淮河流域),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1/5。
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在文化体系上同属中国南方文化体系。长江文化是一种以长江流域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占优势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基础的具有认同性、归趋性的文化体系,是长江流域文化特性和文化集结的总和和集聚。从其生存空间来说,除传统所谓的长江流域包括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七省二市外,还应包括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等省区,这不仅因为这些地区是长江水系的干流或支流流经区,而且在文化体系上也同出一辙,同属中国南方文化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江文化是一个时空交织的多层次、多维度的文化复合体。
古代的江南,江左,江右,江北是指长江流域的哪几个地方?
本文2023-10-14 13:19:0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