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淋证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各类淋证临床上有何特征?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中医淋证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各类淋证临床上有何特征?,第1张

  以小便频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出不畅,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淋证多因嗜酒太过,或多食肥甘之品,酿成湿热,结于下焦,或情志不畅,郁怒伤肝,气火郁于下焦,或年老体弱,久病不愈,导致脾肾亏虚,中虚气陷为气淋,遇劳即发者为劳淋,肾亏精室不固者为膏淋,阴虚火旺,迫血妄行者为血淋。临床虽将淋证分为五科(即气淋、血淋、膏淋、石淋、劳淋),但辨证时应详辨虚实。气淋实证,兼胸胁胀满,舌青脉弦。虚证多兼气短面白,舌淡脉细。分别治以利气行水和补中益气,方用沉香散加味和补中益气汤加减。血淋除尿中带血外,实证尿色紫红,苔黄脉滑。虚证则尿血色淡,舌淡脉细,分别治以清利湿热,凉血止血和滋阴清热。方用小蓟饮子和知柏地黄丸。膏淋尿如泔水,实证兼舌红脉数。虚证则舌淡脉细。分别治以清利湿热,分清泌浊和补肾固涩。方用萆薢分清饮和六味地黄丸加减。石淋:尿中挟砂石,甚则带血,舌红苔黄脉数。治以清热利湿排石,用八正散加味。劳淋:淋久不愈,遇劳即发,舌淡脉弱。治以健脾益肾,方用无比山药丸加减

原则上是可以的,以前的手术中有胆囊切开取石,但效果并不好,复发率很高,一般1-2年就会有新的结石形成。目前的研究发现,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一个诱发因素,胆囊癌是一种恶心度极高的肿瘤,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死亡率极高,综合以上因素,目前胆结石治疗的最好方法就是外科切除。因此建议该患者及早行手术治疗,避免胆囊结石刺激胆囊,反复的刺激可成为瓷化胆囊,癌变率很高。

目录 1 拼音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石龙子 21 石龙子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使用注意 26 化学成分 3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龙子 31 拼音名 32 石龙子的别名 33 来源 34 性味 35 功能主治 36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37 备注 38 摘录 4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中华本草》·石龙子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石龙子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栽培 49 石龙子的药理作用 410 炮制 411 性味 412 功能主治 413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414 注意 415 各家论述 416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石龙子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石龙子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石龙子 1 拼音

shí lóng zǐ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石龙子

石龙子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1]。

21 石龙子的别名

蜥蜴、四脚蛇、马蛇子[1]。

22 来源及产地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的全体[1]。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1]。

23 性味归经

咸,寒,有毒[1]。入肾经[1]。

24 功能主治

解痉,破结,行水[1]。

1治癫痫,瘰疬,石淋,乳腺癌[1]。内服:煅存性研末,1~15g[1]。

2治臁疮久不愈[1]。熬膏或浸桐油外搽[1]。

2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1]。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脂肪中主含油酸[1]。

3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石龙子 31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32 石龙子的别名

四脚蛇、草龙

33 来源

石龙子科动物铜石龙子Sphenomorphus indicus (Gray)或同属其它种石龙子的活体或干燥全体。春夏秋皆可捕,晒干或烘干。

34 性味

咸,寒。

35 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镇痉祛风。用于淋巴结结核,乳癌,肺痈,癫痫,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36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05~1钱。作散剂或熬膏。

37 备注

(1)同属动物花楔蜥Sphenomorphus maculatus (Blyth)。亦同供药用。

3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中华本草》·石龙子 41 出处

出自1《本经》。

2陶弘景:石龙子,其类有四种,一大形纯**为蛇医母,亦名蛇舅母,不入药。次似蛇医,小形长尾,见人不动,名龙子。次有小形而五色,尾青碧可爱,名断蜴,并不螫人。一种喜缘篱壁,名yan蜒,形小而黑,乃言螫人必死,而未尝闻中人。

2《纲目》:诸说不定,大抵是水旱二种,有山石、草泽、屋壁三者之异,《本经》惟用石龙,后人但称蜥蜴,实一物也。且生山石间,正与石龙、山龙之名相合

42 拼音名

Shí Lónɡ Zǐ

43 英文名

Chinese Skink

44 石龙子的别名

蜥易、易蜴、蜥蜴、山龙子、守宫、石蜴、猪蛇婆、四脚蛇、五寸棍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或蓝尾石龙子除去内脏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1Eumeces chinensis(Gray)2Eumeceselegans Boulenger

采收和储藏:夏、秋间捕捉,处死,除内脏,置通风处干燥。

46 原形态

1石龙子,头体头103125mm,尾长144189mm。眶上鳞第2枚显著大于第1枚;额顶鳞发达,彼此相切,有上鼻鳞;无后鼻鳞;第2列下颞鳞楔形,后颏鳞前、后2枚。耳孔前缘有23个瓣突,鼓膜深陷。体较粗壮,环体中段鳞2224行;肛前具1对大鳞;尾下正中行鳞扩大。前、后肢贴体相向时不相遇,指、趾侧扁掌足冰粒鳞大、小不一。背面灰橄榄色;头部棕色;颈侧及体侧红棕色,雄性更为显著,体侧有分散的黑斑点;腹面白色。幼体背面黑灰色,有3条浅**纵纹向后直达尾部,随个体成长而消失或隐约可见。雄性颞部显著隆肿。

2蓝尾石龙子,头体长7090mm,尾长130160mm,吻端顿圆;上鼻鳞1对,左右相切,无后鼻鳞,前额鳞1对,不相切;额鼻鳞与额鳞相接,左右顶鳞为间顶鳞所隔开,颊鳞2,眶上鳞4,耳孔前缘有23枚锥状鳞,上唇鳞7,后颏鳞1枚,体鳞平滑,环体中段鳞2628;肛前鳞2,股后缘有1簇大鳞,雄性肛侧各有1棱鳞。背面深黑色,有5条**纵纹,正中条在顶鳞分叉向前达吻部,其余分别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向后沿体侧达尾部,在尾后端浅纵纹消失。尾部为蓝色,腹面色浅。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1生活于海拔2001000m的山区、平原耕作区、开阔地、住宅、路旁杂草乱石堆中捕食昆虫。

2生活于海拔6001500m左右山间路旁杂草间。捕食昆虫。

资源分布:1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2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

48 栽培

本品野生。

49 药理作用

本品有抗癌作用,其醇提取物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的呼吸;体内试验,可延长移植肿瘤动物的寿命。

410 炮制

捕得后处死,割除内脏,洗净,置通风处干燥,或晒干。

411 性味

味咸;性寒;小毒

412 功能主治

利水通淋;破结散瘀;解毒。主癃闭;石淋;小便不利;恶疮;臁疮;瘰疬

413 石龙子的用法用量

内服:烧存性研末,153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熬膏涂;或研末调敷。

414 注意

孕妇禁服。

415 各家论述

1《本经》:主五癃邪结气,破石淋,下血,利小便水道。

2《纲目》:消水饮阴,滑窍破血。

3《本草求原》:偏助壮火,阳事不振者宜之。

4《四川中药志》:治九子烂疡,乳癌,肺痈,风湿,皮肤发痒及疮毒。

416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四脚蛇 21 四脚蛇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归经 24 功能主治 25 使用注意 26 化学成分 3 鳞目飞蜥科草绿攀蜥的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四脚蛇 31 拼音名 32 四脚蛇的别名 33 来源 34 生境分布 35 性味 36 功能主治 37 四脚蛇的用法用量 38 摘录 4 鬣蜥科动物草绿龙蜥的全体·《中华本草》·四脚蛇 41 出处 42 拼音名 43 英文名 44 四脚蛇的别名 45 来源 46 原形态 47 生境分布 48 性味 49 归经 410 功能主治 411 四脚蛇的用法用量 412 摘录 5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四脚蛇 2 用到中药四脚蛇的方剂 3 用到中药四脚蛇的中成药 1 拼音

sì jiǎo shé

2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的全体·《中医大辞典》·四脚蛇

四脚蛇为中药名,出自《四川中药志》,为《神农本草经》记载的石龙子之别名[1]。 、

21 四脚蛇的别名

蜥蜴、四脚蛇、马蛇子[2]。

22 来源及产地

石龙子科动物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 (Gray)的全体[2]。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2]。

23 性味归经

咸,寒,有毒[2]。入肾经[2]。

24 功能主治

解痉,破结,行水[2]。

1治癫痫,瘰疬,石淋,乳腺癌[2]。内服:煅存性研末,1~15g[2]。

2治臁疮久不愈[2]。熬膏或浸桐油外搽[2]。

25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2]。

26 化学成分

本品含蛋白质、肽类、氨基酸、脂肪。脂肪中主含油酸[2]。

3 鳞目飞蜥科草绿攀蜥的全体·《全国中草药汇编》·四脚蛇 31 拼音名

Sì Jiǎo Shé

32 四脚蛇的别名

草绿龙蜥

33 来源

有鳞目飞蜥科草绿攀蜥Japalura flaviceps barbour et Dunn,以全体入药。

34 生境分布

四川。

35 性味

咸,寒。有毒。

36 功能主治

主治瘿瘤结核,瘰疬等。

37 四脚蛇的用法用量

1~2只,泡油或研末用。

38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4 鬣蜥科动物草绿龙蜥的全体·《中华本草》·四脚蛇 41 出处

出自《四川中药志》。

42 拼音名

Sì Jiǎo Shé

43 英文名

Lizard

44 四脚蛇的别名

公蛇

45 来源

药材基源:为鬣蜥科动物草绿龙蜥的全体。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Japalura flaviceps Barbouret Dunn

采收和储藏:夏、秋季捕捉,捕后处死,鲜用或烘干。

46 原形态

草绿龙蜥,体长75mm左右,尾长约为体长的2倍。吻钝圆,吻长为眼径的15倍;鼻孔在鼻鳞的中央;鼻鳞、吻鳞与第1枚上唇鳞之间各介有23枚小鳞;鼓膜处覆以细鳞。头部鳞片大小不一,均具棱,颞部上方有数枚分散的锥鳞;背鳞小,体侧鳞更小;背脊鬣鳞起向后越小,至尾基部消失;鬣鳞两外侧有一纵行棱鳞,尾略侧扁,末端成鞭状;背腹鳞片均具棱,四肢的棱鳞较大。咽喉部有横沟褶,褶部的鳞细小,后肢前伸时可达眼后方,雄性在生殖季节有喉囊,鬣鳞发达。生活时体色斑纹有变异最常见者为草绿色或棕绿色;头部有56条深横纹;背部有45条宽横纹;四肢肯横纹;尾部有20余条深浅相间之环纹;腹面白色,喉部微带灰黑色纹。指、趾侧扁,各5指、趾端均具锐爪。

4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栖息于山边、路旁的草丛及乱石中以昆虫为食。

资源分布:分布于陜西、甘肃、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

48 性味

味咸;性寒;有毒

49 归经

肝;肾经

410 功能主治

解毒消瘿;软坚散结。主瘿瘤;结核;瘰疬未溃;痈肿疮毒

411 四脚蛇的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油浸或酒泡,涂敷。内服:焙研,每次12g。

412 摘录

  有个排石“核桃+鸡内金”——治尿路结石简效方

  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膀胱结石)属中医学中的“石淋、砂淋”范畴。当尿路结石较小时,中药治疗常能收到较好效果,可避免手术带来的痛苦。现介绍一个治疗尿路结石的自制简效方———“核桃+鸡内金”。此方对肾结石、输尿管结石有较好效果。

  方药制法:取生鸡内金250g(或干品50g),洗净,晒干,研末;核桃仁500g,研碎。混合后加入蜂蜜500ml,充分搅拌均匀,入瓷容器中备用。每次服用以上配方两汤匙(约30g),温开水送服,早晚各1次。

  患者同时多饮水,维持尿量在2~3L/天,必要时可适当口服利尿药物。如伴有泌尿系感染,可加用抗生素。每次服药后患者可做适度的跳跃运动或上下楼梯,或者拍击腰部,以利于结石排出。连续服用2周为1 个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1周。

  疗效特点:此方适用于:1结石较小(直径小于08cm),且形状规则,表面光滑者;2泌尿道无明显畸形、狭窄和感染者;3肾功能尚好者。

  方解:方中核桃性温,味甘,入肾、肺经, 具有补肾固精、润肺止咳等功效。近代名医张锡纯认为,胡桃治疗石淋、砂淋效果好,而《本草纳目》中也“石淋用胡桃肉煮粥多食甚效”的记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核桃仁中含有的丙酮酸能促进泌尿系结石和胆管结石溶解、消退和排泄。故核桃当是方中排石之主药。鸡内金性平,味甘,归脾、胃、小肠、膀胱经,长于健脾消积、通淋化石。临床证明,鸡内金通淋化石以生用为好,炒制后则健脾消积作用较强。蜂蜜性味甘、平,主要有“清热、解毒、润燥、止痛”功效,方中能起辅助治疗作用。三味合用,具有化坚消石之功,对促进结石排出、消除尿路炎症、解除肾绞痛均有良好的效果。此方适用于尿路结石较小的患者试用。

  经方感想治疗尿路结石关键在解痉,急性期常用的经方为四逆散合猪苓汤合桂枝茯苓丸加怀牛膝、当归、川芎等,黄师临证治疗多例,有排石的功效。对于慢性期患者也可以使用猪苓汤、当归芍药散、大柴胡汤、四逆散等。核桃仁加鸡内金作为配合使用食疗方可以试用,其疗效如何,有待观察研究。

  凡是杀过鸡的人都知道,鸡“胃”里有一层金**角质内壁,那就是“鸡内金”。将其剥离后,洗净晒干,可入药。药用时,研末生用或炒用。当然,鸭内金、鹅内金也可入药,但效果都不及鸡内金。

  中医学认为,鸡内金的功能主要有三:消食积、止遗尿、化结石。小儿暴食以后,腹部胀满,不思饮食,呕吐腹泻,可以用鸡内金两个,微微妙黄,研成极细末,用开水分5次冲服;小儿遗尿,则可用鸡内金15克、桑螵蛸15克、黄芪15克、牡蛎10克、大枣5克,煎水服,每日1剂,3~5日即可见效;胆结石、膀胱结石,凡是颗粒不大的或泥沙性结石,用开水冲服生鸡内金粉,每次3克,每日3次,不到1个月,便会有显著的效果。不过,如果使用金钱草煎汁冲服,效果会更佳。

淋病(Gonorrhea)

淋病是主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在我国,目前其发病率排在性传播疾病之首,每年呈迅速增加的趋势。根据不完全统计,美国每年大约有2500万淋病患者。主要发生在尿道和子宫颈粘膜,也可累及眼、咽、直肠和盆腔。淋菌偶尔也可从粘膜进入血循环,引起广泛的病变,称为播散性淋菌感染(DGI)。淋病是一种随着人类性活动产生的疾病,是泌尿系统化脓性的感染。在开放的年代,人们的性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淋病逐年增多。淋病传播速度很快还是因为,许多淋病患者临床表现轻微或者根本就没有症状,患者得了性病却不自知,进而又将淋病传播给其他人。淋病患者如不早期发现,耽误了治疗,可以发生许多严重的合并症。

淋病是一种较为古老的疾病,在2000年前的医书中就有类似症状的记载,一般讲淋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淋证”、“淋浊”、“毒淋”范畴。但是出现淋病的确切年代还不能肯定,中医学中的淋证,指排尿不畅,点滴而下,甚或茎中作痛。“淋”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如“小便赤黄甚则淋也”,但此处淋主要是指泌尿系感染。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一书把淋证分为石淋、痨淋、血淋、气淋、膏淋五种,很多人认为此处膏淋已包括了一部分淋病的内容,但颇有争议,某些学者认为膏淋是指乳糜尿或前列腺炎,并不包括淋病。中医文献中首次肯定记载淋病的是明·孙一奎《赤水玄珠》,他说:“若小便行将而痛者,气之滞也;行后而痛者,气之陷也;若小便频数而痛,此名淋浊。”这里不但记录了淋病的疼痛、尿浊等主要症状,而且分析了它的病机。近代中医多将淋病称为“毒淋”或“花柳毒淋”,如《医学衷中参西录》就记载有治毒淋的“毒淋汤”。

[病原体]

淋病的病原体是淋病双球菌,属奈瑟菌属。1879年,Neisser首次分离出淋病双球菌,所以淋病双球菌又称为奈瑟双球菌(Neisseria Gonorrhoeae)。1885年Bamm在凝固血清培养基上培养淋球菌获得成功。

淋球菌的形态与脑膜炎双球菌相似,呈园形,卵园形或肾形,常成对排列,邻近面扁平或略凹陷,大小为06μm×08μm,革兰氏染色阴性,呈粉红色。美蓝染色呈蓝色。急性期病人淋球菌常见于分泌物白细胞的细胞内,而慢性期多在白细胞外。淋球菌的抵抗力较弱,怕干燥,喜欢在潮湿、温度为35~36℃、含25%-5%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在完全干燥的环境中只能存活1~2小时,在微湿的衣裤、毛巾、被褥中能生存18-24小时,而在50℃时仅存活5分钟。淋球菌对常用的杀菌剂抵抗力很弱,1:4000硝酸银7分钟可将其杀死,在1%的石碳酸内3分钟死亡。

淋球菌的外膜由脂多糖、外膜蛋白及菌毛组成,且有寄生和致病作用。

菌毛(Pili)由多肽组成,有抗原性,其终端的氨基酸排列较恒定,而中段及羧基端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常发生改变而决定不同菌株的菌毛的抗原多样性。菌毛与淋球菌的粘附性有关,同时也有抑制白细胞吞噬的作用。培养20小时的菌落,其细胞表面具有菌毛,具有传染性。菌落衰老时菌毛亦消失,接种尿道不产生尿道炎。

淋球菌的外膜蛋白至少有三种,其中蛋白I为主蛋白,占外膜蛋白的60%,不同淋球菌的蛋白I的抗原性不同。该抗原性质稳定,故可以以此制成单克隆抗体对淋球菌进行血清学分型。它以两种形式表达即PIA和PIB。它可在细胞膜上形成孔道。使水溶性物质、其他对细菌代谢有重要作用的物质及某些抗生素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蛋白Ⅱ与淋球菌同人类上皮细胞、白细胞的粘合及细胞间的粘合有关,具有热修饰性。蛋白Ⅲ具有还原修饰性,又称Rmp,有强免疫原性,与同种其他奈瑟氏菌有交叉反应,能阻断其他抗体的杀菌作用。近年还发现有铁调节性蛋白称Frp,在缺铁时表达铁的受体。

脂多糖为淋球菌重要的表面结构之一,为淋菌的内毒素,与粘膜下和体内补体协同引起炎症反应、与淋球菌的毒力、致病性和免疫性有关。现已鉴定6种抗原性不同的淋球菌脂多糖。

[发病机理]

正常情况下尿液应该是无菌的,由于尿液不断的冲洗尿道使浸入的微生物很难在泌尿道定居,而淋球菌容易在尿路上寄生,主要是由于淋球菌有菌毛,使得淋球菌对单层柱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如前尿道、子宫颈、后尿道、膀胱粘膜敏感,极容易粘附在上述细胞之上。淋球菌在酸性尿中(pH<55)很快杀死,因而膀胱和肾脏不易被感染,而前列腺液含有精胺及锌,故可受淋球菌感染。

尿道及阴道内的寄生菌群对淋球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这些菌群的存在给体内提供了一些自然抵抗力。粘膜表面存在有乳铁蛋白,铁对淋球菌的长生繁殖是必需的,如环境中铁的浓度处于低水平时,则淋球菌的生长受限。淋球菌对不同细胞敏感性不同,对前尿道粘膜的柱状上皮细胞最敏感。因而前尿道最容易被感染,后尿道及膀胱粘膜由移行上皮组成,淋球菌对其敏感性不及柱状细胞,因而被淋球菌感染的机会比前尿道差。舟状窝粘膜由复层鳞状细胞组成,而多层鳞状上皮细胞不易被淋球菌所感染。淋球菌借助菌毛,蛋白Ⅱ和IgA分解酶迅速与尿道、宫颈上皮粘合。淋球菌外膜蛋白I转至尿道的上皮细胞膜,淋球菌即被柱状上皮细胞吞蚀,然后转移至细胞外粘膜下,通过其内毒素脂多糖,补体及IgM的协同作用,在该处引起炎症反应。30小时左右开始引起粘膜的广泛水肿粘连,并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当排尿时,受粘连的尿道粘膜扩张,刺激局部神经引起疼痛。由于炎症反应及粘膜糜烂,脱落,形成典型的尿道脓性分泌物。由于炎症刺激尿道括约肌痉挛收缩,发生尿频、尿急。若同时有粘膜小血管破裂则出现终未血尿。细菌进入尿道腺体及隐窝后亦可由粘膜层侵入粘膜下层,阻塞腺管及窝的开口,造成局部的脓肿。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局部及全身产生抗体,机体对淋球菌的免疫表现在各个方面,宿主防御淋球菌的免疫主要依赖于IgG和IgM,而IgA也能在粘膜表面起预防感染作用。患淋球菌尿道炎的男性尿道分泌物常对感染的淋球菌的抗体反应,即为粘膜抗体反应。这些抗体除了IgA外还有IgG和IgM,血清抗体反应方面,在淋球菌感染后,血清IgG、IgM和IgA水平升高,IgA为分泌性抗体,从粘膜表面进入血液,这些抗体对血清的抗体-补体介导的杀菌作用相当重要,它们对血清敏感菌株所致的淋球菌菌血症具有保护作用。一般炎症不会扩散到全身,若用药对症、足量、局部炎症会慢慢消退。炎症消退后,坏死粘膜修复,由鳞状上皮或结缔组织代替。严重或反复的感染,结缔组织纤维化,可引起尿道狭窄。若不及时治疗,淋球菌可进入后尿道或宫颈,向上蔓延引起泌尿生殖道和附近器官的炎症,如尿道旁腺炎、尿道球腺炎、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子宫内膜炎等。严重者可经血行散播至全身。淋球菌还可长时间潜伏在腺组织深部,成为慢性淋病反复发作的原因。这些被感染器官炎症消退后结缔组织纤维化可引起输精管、输卵管狭窄、梗阻,继发宫外孕和男性不育。

[流行病学 ]

淋病是一种在世界上广泛流行的性病。我国解放前,淋病的流行十分严重。解放初期淋病占性病的第二位,到60年代中期,淋病在我国基本消灭。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80年代淋病又重新传入我国,从沿海城市向内陆城市蔓延。而且每年发病率增长很快。淋病在性病的发病中属首位。我们基因诊断中心性病专家门诊每年接诊性病患者20000多人,而淋病占60%左右,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多为“**”。淋病的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在7-10份发病率最高。12-3份发病率最低。目前高收入阶层发病下降,普通收入阶层发病率增加,大城市人口感染逐渐下降,中小城市人口感染增加,淋病从城市走向农村,农村病人增多。

淋球菌在世界的流行情况以欧美和非洲一些国家最高,美国1975年发病率为473/10万,1988年为300/10万;乌干达坎帕拉为10000/10万。亚洲国家发病也较惊人,新加坡1980年为630/10万,秦国1985年为408/10万。在美国,淋病发病率在男性中最高,而在妇女中带菌率最高。性活跃者、青少年、贫民、黑人、受教育较少者、未婚者中发病率最高,这些人对淋病起着传播作用。在美国,自1985年以来,白种人淋病的发病率已持续下降,但黑人中无明显下降或仍有增加。有一些淋病的传播与妓女的吸毒有关,妇女或妓女因吸毒后性交易传播淋病。妓女淋球菌感染率在新加坡和台北市阳性培养率为85%。在美国科罗拉多州阳性培养率为31%,非洲的Bata地区阳性培养率为51%。

传染途径(传播途径):

人是淋球菌的唯一天然宿主,淋病患者是传播淋病的主要传染源,淋病主要通过不洁性交而传染。但也可以通过非性接触途径传播,性接触传播是淋病的主要传染形式,成人特别是男性淋病99—100%几乎都是通过性交感染。男性与患淋病的女性一次性交后可有25%的感染机会,性交次数增多感染机会增加。

目前,我国以暗娼为主要传染源。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在453例女性淋病患者中,382例为暗娼。各国调查资料表明,在淋病患者中男女一次性交感染率为22—35%;男女双方感染率是男性易于传染给女性。一次性交男性传染给女性的感染率为50—90%,女性传染给男性的为25—50%,感染率与性交次数成正比。男性与女性病人性交感染率平均为19—25%,二次为35%,三次为49%,四次为57%。

非性接触传染主要是接触病人含淋病双球菌的分泌物或污染的用具,如污染的衣裤、被褥、床上用品、寝具、毛巾、浴盆、马桶圈和手等间接传染。女性因其尿道和生殖道短,很易感染。

儿童淋病很少见,以3—7岁幼女为主,多因通过接触被淋球菌污染的物品如便器,毛巾,浴盆等而间接传染,也可因性虐待而直接被传染,表现为阴道炎,外阴炎及尿道炎,患者外阴,尿道口红肿,阴道有脓性分泌物,有尿痛,尿急等症状。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多在通过母体产道时受传染。妊娠期妇女淋病患者,可引起羊膜腔内感染,包括胎儿感染。

此外通过医务人员的手和器具引起医源性感染,轻症或无症状的淋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

病理学

西医认识疾病,主要从实验室和病因学入手。淋病是通过性交或其他性活动如接吻等传染而来的,其病原体为淋病双球菌。

淋病双球菌呈卵圆形、肾形或豆形,两个凹面相,大小一致,无鞭毛、无荚膜、不形在芽孢,在脓液中成对排列于脓细胞(多核白细胞)的胞浆内或其外围(少数分布在细胞外),故名淋病双球菌(附图1),革兰氏染色阴性(一种常用的染色方法,可用于检查细菌),又称奈瑟氏双球菌,淋病奈瑟菌(由于淋球菌是1879年由Neisseria Gonorrhoea从急性尿道炎、阴道炎和新生儿结膜炎患者分泌物中首先发现的。),大小为06μm×08μm(05μm×07μm),只有在高倍的微镜下才能看到。淋球菌由核质、细胞浆、细胞膜和细胞壁等构成。它是嗜二氧化碳的需氧菌,在RH65-75,温度35-37℃,含5%-10%二氧化碳环境中生长迅速。淋球菌对理化因子的抵抗力较弱,42℃存活20分钟,50℃仅存活5分钟,100℃立即全部死亡,因此加热即很容易达到消毒目的。干燥条件也不适合淋球菌生长,该菌喜潮怕干,在干燥环境中1—2小时即可死亡,在潮湿的衣物、毛巾上以及脓汁中可生存10-24小时,在厕所坐垫上可生存18小时,在厚层脓液或湿润的物体上,可生存数夭。淋球菌对各种消毒剂也很敏感。1:4000的碳酸银可使淋球菌在7分钟内死亡,1%的石炭酸溶液能使淋球菌在1-3分钟内死亡。01%升汞溶液也可以很快杀灭淋球菌。因此,一般来说,淋病双球菌只能在人体存活。

淋球菌容易产生耐药菌珠,由于细胞染色体的突变和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不合理的用药,逐渐产生耐药菌株。目前临床上发现绝大多数感染者为耐药菌株的感染,即产β-内酰胺酶的耐青霉素淋球菌株(简称PPNG)及染色体质粒介导或染色体基因突变的耐药菌株,这给治疗增加了难度,故得病后一定要找有经验的大夫治疗,以免治疗不彻底。如治疗不彻底,淋球菌可潜伏在腺体内形成慢性淋病反复发作。

淋球菌侵入细胞的第一步是借助其外膜上的菌毛和蛋白Ⅱ粘附到阴茎、阴道的前尿道粘膜或子宫颈粘膜表面上皮细胞(柱状上皮细胞和移行上皮细胞)上,然后直接侵入上皮细胞或刺激上皮细胞吞噬而逐渐侵入粘膜下组织。菌体表面的菌毛、外膜蛋白和lgA分解酶,使淋菌得以粘附在宿主细胞表面并发挥其毒力。淋球菌进入上皮细胞后就开始大量繁殖增殖,并使上皮细胞变性、溶解,进而进入粘膜下层间隙,从而突破粘膜屏障,引起粘膜上皮的皮下感染,通过淋菌内毒素、脂多糖、补体和lgM等的作用,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出现充血、水肿、化服、粘连,使粘膜上皮细胞,甚至粘膜下及浆肌层等都遭到破坏。病变在各腺管及窝的开口尤为明显,并可因各腺管及窝的开口阻塞,分泌物引流不畅而形成脓肿,脓破溃后可形成尿道瘘。感染严重时甚至可侵及尿道海绵体、阴茎海绵体,产生尿道周围炎及腹股沟淋巴结炎。部分淋球菌可越过尿道外括约肌进入后尿道引起急性后尿道炎,主要侵袭前列腺及精囊的开口,引起前列腺炎、精囊炎及附睾炎,导致不育。如果淋球菌从粘膜感染部位侵入血液,可在各个组织中引起淋球菌感染,称为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正常成年男性尿道长15-18厘米,舟状窝粘膜由鳞状细胞组成,前尿道粘膜由柱状细胞组成,后尿道及膀胱粘膜由移行上皮细胞组成。细胞的排列及层次以细菌的抵抗力各不相同,舟状窝系复层鳞状细胞重叠组成,对淋病双球菌抵抗力最大。前尿道柱状细胞是成行排列而且是单层结构,一遇感染,病菌即可由细胞间隙进入粘膜下层,引起严重病变。后尿道及膀胱三角区的移行上皮由于受解剖结构上的限制,不能伸缩自如,也易受侵袭。膀胱壁除三角区具有很大伸缩性,移行上皮能起鳞状细胞的作用,从不受淋病双球菌的影响。

淋病双球菌进入尿道后,借助于菌毛,蛋白Ⅱ和lgAl分解酶迅速与尿道上皮粘合,淋病双球菌外膜的蛋白转至尿道的上皮细胞膜,继而淋病双球菌被柱状上皮细胞吞食,然后转至细胞粘膜下层,通过内毒素脂多糖和补体,lgm等的协同作用,于该处造成炎性反应。36小时后,即引起严重的粘膜红肿,并有脓液出现,白细胞均集中于细菌丛的周围。细菌进入尿道腺体和隐窝以后同样可自粘膜层深入下层组织。各腺窝及套开口,为细菌进入要道,病理变化较其它部位更为严重。腺管及窝开口常被阻塞,分泌物不能外泄,造成腺和窝的脓肿。

经过炎性反应以后,尿道粘膜大半坏死,反应严重的,粘膜下层组织,甚至海绵体也受影响,因而发生尿道周围炎、脉管炎、淋巴结炎和腹股沟淋巴结炎等。修复时所有被破坏的细胞均为鳞状细胞所替代,修复的粘膜增厚、增硬、容易出血。粘膜下层、腺窝及其它周围组织受到侵袭时,多为结缔组织所替代。感染严重或反复发作的,可出现纤维化,引起尿道狭窄。

在50年代时,曾有人主张采用局部冲洗疗法治疗淋菌性前尿道炎,但局部冲洗效果并不好,而且可能使前尿道炎向后尿道扩散,形成急性后尿道炎。细菌主要侵袭尿道嵴、前列腺及精囊的开口,从这些管道,淋球菌进入前列腺和精囊,所谓淋菌性后尿道炎实际就是急性淋菌性前列腺炎和精囊炎,少数患者合并附睾炎。潜伏于这些腺组织的细菌成为慢性淋病的主要病灶。

人类对淋球菌几乎没有免疫力,也没有预防疫苗。有10%男性和50%以上的女性无明显症状的带菌者的传播。

淋球菌感染引起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感染的程度,机体的敏感性,细菌的毒力,感染部位及感染时间的长短。同时和身体的健康状况

临床表现

淋病分急性和慢性两种,病程在2个月以内者属于急性淋病,超过2个月者属于慢性淋病。临床上,可表现为单纯性尿道炎,主要症状为尿频、尿急、尿痛及脓尿;也可表现为除尿道炎外并发前列腺炎、精囊炎、盆腔炎等,症%

泌尿系统结石的微创手术及中医药排石,前列腺疾病、男性不育症、性功能障碍、性传播疾病,及其他各种男女泌尿系统疾病。出诊时间:光华院区:周一下午、周四上午滇池院区:周三上午尿石症是什么?是石头长在尿道吗?尿石症,是泌尿系统各部位结石病的总称,也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根据结石所在部位的不同,分为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

尿石症折磨人的表现形式腰腹绞痛、血尿,或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梗阻和感染的症状。

对于“绞痛、尿频、尿急、尿痛”这些症状,不用我说,你懂的~

尿石症不仅让人痛苦,并且复发率极高,并发症多,常易造成尿路梗阻或尿路感染,后期会导致肾功能破坏引起尿毒症而危及生命。因此,一定要谨慎对待尿石症!

为什么会得尿石症?是体质?是水质?还是饮食?这些因素会导致尿石症饮食结构习惯泌尿系统局部疾患遗传全身代谢紊乱自然环境社会生活条件尿石症不是单一原因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关报道指出饮食是一个主要的外部因素。因此,管住嘴非常重要!

△高糖饮食尿石症那么恐怖,怎么才能有效预防?说到预防,我们首先要知道结石的成分是什么,才能科学的改变我们的饮食习惯。不同石头,不同预防方式 尿酸结石1、可采用碱性饮食,避免过多食用嘌呤丰富的食物。如家禽肉类、甲壳动物、扁豆、鱼、红茶、可可、咖啡和酒类等。2、限食肉、鱼类,每日不得超过100 g。3、忌多吃海鲜。如海参、海鱼、海带、海菜等海产品以及菜花和动物内脏。4、多吃富含维生素B和维生素C的食物。 草酸盐结石1、 避免草酸含量高的食物。如浓茶、咖啡、菠菜、香菜、大葱、土豆、西红柿、草莓等。2、 可食用牛奶、玉米、全谷、小麦,辅以尿石清冲剂或枸橼酸合剂,玉米须提取液等。 磷酸镁胺结石预防泌尿系统感染,服用食醋,酸化尿液。 磷酸钙结石忌食南瓜子、咖啡、浓茶。 胱氨酸结石减少膳食中含蛋氨酸的食物,少食奶酪干、海米、虾米、干贝等。蔬菜、水果、面类、糖等不受限制。

无论是哪种结石,这些方式可通用。从饮食结构上预防结石低蛋白、低脂肪、低嘌呤及高纤维饮食蛋白质含量不超过1 g/(kg·d)、多吃粗粮。低钠饮食建议低钠饮食,低于10 g/d为宜。 少饮含糖及酒精饮料

当糖的摄入量增加时,糖可进肠道吸收钙,尿钙含量增加,并相应增加草酸吸收。

酒精饮料含有钙、草酸盐和鸟嘌呤核苷,后者经代谢形成尿酸,使尿量减少;长期饮酒使高钙尿、高磷酸尿都变得更为突出。

限制草酸摄入含草酸多的食物有巧克力、浓茶、腌制品、竹笋、菠菜、草莓等。枸椽酸盐是一种尿石症形成抑制物质,可预防结石的形成,提倡患者多吃富含枸椽酸盐的食物,如柑橘、葡萄、柚子等。 正确摄取钙高钙食品与肾结石发病率呈正相关。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晚餐宜早,就寝前应将尿中各种晶体物质排出体外。除了这些外,最重要的就是饮水习惯饮水习惯重要的事说三遍:多饮水多饮水多饮水饮水总量

饮水量要分布在全日

成年男性饮水2500~3000 ml/d

女性、心肺肾功能正常的老年为2000~2500 ml/d

小儿酌减,夏季或活动后适当增加饮水量

保持每日尿量在2000 ml

以上尿液肉眼无色或淡**

结石成分的排泄多在夜间和清晨出现高峰,因此,除白天饮水外,睡前、睡眠中起床排尿后也须饮水。注意 :餐后2~3 h饮水一般1次饮300~500ml

— 提醒!—很多人认为睡前喝牛奶可有助睡眠,其实,泌尿专家告诉你睡前慎喝牛奶!因为睡眠后,尿量减少、浓缩,尿中各种有形成分增加,饮牛奶后2~3h,正是钙通过肾脏排泄的高峰。钙通过肾脏在短时间内骤然增多,容易形成结石。

中医淋证的共同特征有哪些?各类淋证临床上有何特征?

  以小便频数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出不畅,或小腹拘急,痛引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淋证多因嗜酒太过,或多食肥甘之品,酿成湿热,结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