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是哪个朝代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曹植是哪个朝代的,第1张

曹植是三国朝代的,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 

曹植,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为太子。及曹丕、曹龊为帝,备受猜忌,郁郁而死。

他是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曹植的诗歌善用比兴,辞采华茂,比较全面地代表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对五言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扩展资料

曹植,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华美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文学批评家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并在《诗品》中把他列为品第最高的诗人。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的创作以220年(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他的诗歌,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窕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应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曹植的诗又有自己鲜明独特的风格,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曹植的作品收录在《曹子建集》中。《曹子建集》共10卷,收录了曹植的诗文辞赋。其中收录较完整的诗歌有80余首,一半以上为乐府诗体。其代表作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曹植

七步诗

朝代:两汉

作者: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译文

锅里煮着豆子,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版本一)

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

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

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 !(版本二)

注释

⑴持:用来。

⑵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⑶漉:过滤。

⑷菽(豉):豆。这句的意思是说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⑸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⑹釜:锅。

⑺燃:燃烧

⑻泣:小声哭

⑼本:原本,本来。

⑽煎:煎熬,这里指迫害。

⑾何:何必。

洛神赋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词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 ,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是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瓌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

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 尔乃众灵杂遝,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叹匏瓜之无匹兮,咏牵牛之独处。扬轻袿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转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于是屏翳收风,川后静波。冯夷鸣鼓,女娲清歌。腾文鱼以警乘,鸣玉鸾以偕逝。六龙俨其齐首,载云车之容裔。鲸鲵踊而夹毂,水禽翔而为卫。于是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领,回清阳,动朱唇以徐言,陈交接之大纲。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宵而蔽光。

于是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遗情想像,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

白马篇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名编 一作:名在)

铜雀台赋

朝代:魏晋

作者:曹植

从明后而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天云垣其既立兮,家愿得而获逞。

扬仁化于宇内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晖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年寿于东王。《三国志》版

从明后以嬉游兮,登层台以娱情。

见太府之广开兮,观圣德之所营。

建高门之嵯峨兮,浮双阙乎太清。

立中天之华观兮,连飞阁乎西城。

临漳水之长流兮,望园果之滋荣。

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

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

俯皇都之宏丽兮,瞰云霞之浮动。

欣群才之来萃兮,协飞熊之吉梦。

仰春风之和穆兮,听百鸟之悲鸣。

云天亘其既立兮,家愿得乎双逞。

扬仁化于宇宙兮,尽肃恭于上京。

惟桓文之为盛兮,岂足方乎圣明?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

翼佐我皇家兮,宁彼四方。

同天地之规量兮,齐日月之辉光。

永贵尊而无极兮,等君寿于东皇。

御龙旗以遨游兮,回鸾驾而周章。

恩化及乎四海兮,嘉物阜而民康。

愿斯台之永固兮,乐终古而未央!

曹植的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如《白马篇》赞赏幽并游侠儿的高超武艺和爱国精神,寄托了诗人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在抒情中穿插以叙事写景,将诗人备受迫害的感情凝聚起来,痛斥小人挑拨曹丕与他们的手足之情,对任城王的暴卒表示深切的悼念。

古风流曹子建

三国时代,我最喜欢的人物,文是曹子建,武是陆伯言。

今晚一个人独自翻开《三国志》,看了两个人的传记。想不到时间一下子就刷到了凌晨两点三十分了。写完这篇,该马上去睡觉,不然,明天又得完蛋蛋。

陆逊,我现在还不想说。现在,只来说说曹子建。

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两位纯粹的文学家,令我心疼不已。一个是曹子建,另一个是李煜。曹子建死在他四十一岁的时候,而李煜则是三十九岁生日的那天,七月七日,宋高宗赐毒酒而亡。两人同是死在文学创作最颠峰的时期。曹子建死于忧郁,李煜死于遭遇。这两个人同时出生于帝王之家,完全有可能君临天下万人下伏。然而都是文字这个玩意儿毁了他们的前程。

《三国志》中云,“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在行军打仗的途中,居然还饮酒过度,以至于延误军机。曹操此时再怎么疼爱这个儿子,也不放心把整个天下交给他吧。命中注定他只能用他的文采发泄自己的郁闷。正所谓“志大才疏”是也。文人往往都是如此,空有志而无才,如李白,如文天祥就是如此。

然而,从另一面来说,这却成就了曹子建千古风流的名声,李白的诗词如此称赞道“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斟取与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唤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而在曹子建之后的另一位著名的诗人,谢灵运也说,天下才分十斗,曹子建八斗,他一斗,天下人共分一斗。故后人常用“才高八斗”才形容才子们的才华横溢。

不知道曹植为什么如此好酒,哪怕是连他未来的前程也不顾了!对于建功立业,一直是曹植心中的梦想所在。哪怕是他被曹丕贬为鄄城侯后,依然不断上书,请求曹丕容许他带兵打仗,并希望能与曹丕一起讨论国家大事,这都遭到了曹丕的残酷拒绝。后人好捕风捉影,将他与甄妃牵扯在一起。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也只能避而不谈。喝酒纵性,我想这跟他才华横溢有关。《三国志》中云“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沦,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爵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

而事实上,历史上多半能够成就大业的人,少时一般都是命运坎坷,人生艰难,最终才会能够忍辱负重,能忍常人之不能忍,能为常人不能为之事,如陆逊少时就是孤儿,诸葛亮出生平民百姓,曹操自己几欲生死,才最终成大业。曹植是他过早过多的才华,伤害了他的政治才能。也许,正应了那句话,“天纵奇才,天妒英才”。

在今晚我读到曹植的任性而为的时候,内心不禁为之一恸,而到“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时,眼睛里几乎就闪满了泪花。

千古风流曹子建,文章千古万世芳,

为人任性酒疏狂,莫问去路是何方?

空负才名难酬志,此生得叹幽路长。

我辈自有孤蓬意,开如梅花一缕香。

从艺术风格方面:

古诗十九首奠定的感伤情调“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像建安诗人直接继承了古诗十九首的风格,以慷慨悲凉为美,曹植诗也深受其影响,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古诗十九首追求自然美的艺术风格,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谢灵运的山水诗最具“清新自然”之美感,受到很多推许,他还继承了古诗十九首师法自然的诗歌传统。

曹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词采华茂"和"体被文质"是其诗歌创作的鲜明风格,"词采华茂"既指其诗歌创作用词华丽、讲究文采,语言整饰、凝炼生动,又指其文学表现手法的丰富性、优美性等。它体现了曹植诗学思想的文质观,即情文并茂、文质兼顾,内容和形式并重。曹植诗歌艺术风格的高度及其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开启了六朝诗歌乃至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繁荣。

从创作方法方面比较:

《古诗十九首》为文人五言诗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路,创作出了一种雅俗相间的文人五言新诗体。这一抒情诗的艺术典范为魏晋六朝诗歌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更为唐诗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古诗十九首》是我国诗歌由“言志”向“缘情”的方向发展的开端,由叙事向抒情方向转变的伊始。《古诗十九首》尽情地毫不掩饰地抒写个人情怀,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描写领域。”

曹植代表了整个建安文学的时代风格和最高成就,他的作品分为两个时期,以曹丕称帝为界。前期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后期主要表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前期代表作有《白马篇》等,后期代表作有《七哀诗》《赠白马王彪》等。曹植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汉乐府古辞多以叙事为主,至《古诗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占重要地位。曹植发展了这种趋向,把抒情和叙事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五言诗既能描写复杂的事态变化,又能表达曲折的心理。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汉族,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中国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代魏国的奠基人和主要缔造者

1曹操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父亲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中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忽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观察,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明白是因为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是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死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由于误会,现在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必定告官,追杀我们!”

“你这样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2曹操遇马超——割须弃袍

话说曹洪中了西凉战将马超的计,丢了军事要地潼关,曹操大怒,曹操带领三寨大小将校,向潼关杀来,正巧遇上西凉兵马。两边都布下阵势。曹操部将于禁、张郃、李通先后迎战马超,均败下阵来。马超把枪往后一招,西凉兵一齐冲杀过来。曹军大败。西凉兵来势凶猛,曹军将士都抵挡不住,只听得西凉军大叫:“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就马上急脱下红袍。又听得大叫:“长胡子的是曹操!”曹操惊慌,拿着佩刀马上割了胡子。军中有人把曹操割胡子的事,告诉了马超。马超又叫人大喊:“短胡子的是曹操!”曹操听见喊声,立即扯起衣角包着下巴逃跑。后人有诗说:

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仓惶脱锦袍;剑割髭(zī)髯(rán)应丧胆,马超声价盖天高。

3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区讨伐张秀,天气热的出奇。到了中午,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附近有没有水源曹操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加快速度感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了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4曹操梦中杀人

为防止别人暗算,曹操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侍从们说:“我有个毛病,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要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马上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今后当我睡着、尤其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靠近我,以免误杀。”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自己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态。

一个平日深受曹操喜爱、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童,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突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童即刻身亡。曹操杀人之后,一言不发,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侍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能动。很长时间才清醒过来,但谁也不敢再靠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床尾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谁敢杀我所爱之人?!”

曹操的这种伎俩,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做样为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自己的计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死了杨修。

5割发代首

曹操出征张绣途中,为安抚民心,便谕村人父老及沿途官吏,曹军“大小将校,凡过麦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

巧的是曹操正在骑马行军途中,忽田中惊起一鸠,曹操坐骑蹿入麦中,践坏了一大块麦田。曹操立即叫来行军主簿,要求议罪,主簿十分为难,曹操却说: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自己违反了,如果不处罚,怎能服众呢?这时谋士郭嘉引用《春秋》为其开脱,此时曹操便顺水推舟,说“既《春秋》有‘法不加于尊’之义,吾姑免死”,以剑割下自己一束头发,掷在地上对部下说:“割发权代首”。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份,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他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的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打破世族门第观念,罗致地主阶级中下层人物,抑制豪强,加强集权。所统治的地区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精于兵法,著《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本。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曹操简历

魏武帝

姓名: 曹操

庙号: 太祖

谥号: 武皇帝

陵墓: 高陵

政权: 曹魏

在世: 155年--220年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国东汉末年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

生平

曹操出生在官宦世家,他的父亲曹嵩本姓夏侯,因为後来成为中常侍大长秋曹腾的养子,於是改姓曹氏。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魏书》说他「才力绝人,手射飞鸟,躬禽猛兽,尝於南皮,一日射雉获六十三头」。《三国志》说他「才武绝人」,「少机警,有权数」。

公元175年曹操举孝廉,任洛阳部尉。公元177年任顿丘令,公元179年娶卞氏为妻,公元180年升为议郎。公元184年,在东汉王朝镇压黄巾军起义的战争中起家,任骑都尉。由於镇压黄巾军有功,升任济南相。後历任东郡太守、都尉、典军校尉等职。公元189年董卓入京後,逃亡回家乡陈留起兵讨伐董卓。

公元192年,曹操正式组建自己的军事集团「青州兵」,公元196年率军进驻洛阳奉迎汉献帝,「奉天子以令诸侯」并迁都至许昌。公元200年到公元207年间,经官渡之战等战役,打败袁绍和其它割据军阀,统一中国北部。建安十三年(208年)十二月,於赤壁之战中败於孙权和刘备联军,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公元213年,曹操封为「魏公」。公元215年,攻灭汉中的张鲁势力。公元216年,再被晋爵「魏王」,受九锡,设天子旌旗,戴天子旒冕,出入得称警跸,并作泮宫。他名义上虽仍为汉臣,权倾朝野,实际上已具备皇帝的权力和威势,但仍未纂汉自立。曹操死於公元 220年3月15日,享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公元220年长子曹丕立魏代汉,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他是魏国的奠基人。着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着作和《蒿行》、《观沧海》、《龟虽寿》等诗篇。後人并且辑有《曹操集》。

史书评论曹操:「明略最优」,「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资治通鉴》引谋士荀、郭嘉对曹操的评,说曹有十,即“道、义、治、度、谋、德、仁、明、文、武”。着名的《让县自明本志令》作於建安十五年(210年),光明磊落,字字真挚。曹操感性地说:「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事实的确如此。

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里面,因为文学上的需要,而表现出明显的贬曹笔法。然而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後世学者认为,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有意歪曲事实,并没有正确评价曹操。曹操唯才是用,军事上战术战略灵活多变。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维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曹操诗风

曹操手迹曹操的诗歌,极受乐府影响,现存的诗歌全是乐府歌辞。这些诗歌虽用乐府旧题,却不因袭古人诗意,自辟新蹊不受束缚,却又继承了「感於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例如《薤露行》、《蒿行》原是歌,曹操却以之悯时悼乱。《步出东门行》原是感人生无常,须及时行乐的曲调,曹操却以之抒述一统天下的抱负及北征归来所见的壮景。可见曹操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歌,开启了建安文学的新风,也影响到後来的杜甫、白居易等人。

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反映汉末动乱的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汉末大乱,曹操又南征北讨,接触的社会面非常广大,故多有亲身经验和体会如《蒿行》谓汉末战乱的惨象,见百姓悲惨之馀又见诗人伤时悯乱的感情。故後人谓曹操乐府「汉末实录,真诗史也」。

曹操生於官宦,对天下具有野心,故怀有统一之雄图,《短歌行》有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可资明。其进取之心亦可见出,如《龟虽寿》言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一代枭雄,纵风光一世,亦有星落殒灭之时。曹操对此也感到无能为力,只有作诗感,无可奈何。如《短歌行》中「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的感伤,《秋胡行》之低沈情绪,《陌上桑》等游仙作品中都可见他的消极情绪。

曹操的诗歌形式是十分创新的。他尤擅写五言体和四言体。《蒿里行》原是杂言,曹操却以五言重写,非常成功。四言诗方面,本自《诗经》之後已见衰落,少有佳作,但曹操却继承了《国风》和《小雅》的传统,反映现实,抒发情感。例如《短歌行》、《步出夏门行》等均是四言诗之佳作,使四言诗重生而再放异彩。曹操诗文辞简,直抒襟怀,慷慨悲凉而沉郁雄健,华美辞藻并不常见,惟形象鲜明,如《观沧海》一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寥寥数笔,即能以辽阔的沧海景象,表现诗人的胸襟,不加润饰。

家庭

清代安顺地戏面具曹操像曹操有二十五位儿子:

曹昂,年轻时曾举孝廉,为张绣所杀。

曹丕,公元220年迫汉献帝禅让帝位,是为魏文帝。

曹彰,绰号黄儿,为一勇将,曾大破代郡乌丸。公元225年封任城王。

曹植,擅长文学,曾作《洛神赋》。虽然得到曹操宠爱,但最终与其兄曹丕争位失败,从此在政治上无从施展抱负。公元225年立为陈王。

曹熊,早薨。

曹铄,早薨。

曹冲,为着名神童,传说中曾根据浮力的原理为大象秤重。

曹据,公元232年封为彭城王。

曹宇,公元232年封为燕王。

曹霖,公元232年封为沛王。

曹衮,公元232年封为中山王。临终病重时魏明帝曹对其爱护备至,死後又获厚葬。

曹,公元211年封为西乡侯。

曹峻,公元232年封为陈留王。

曹矩,早薨。

曹干,公元232年封为赵王。

曹上,早薨。

曹彪,公元232年封为楚王。公元251年与太尉王凌谋反事,被赐死。

曹勤,早薨。

曹乘,早薨。

曹整,公元217年封为侯。

曹京,早薨。

曹均,公元217年封为樊侯。

曹棘,早薨。

曹徽,公元232年封为东平王。

曹茂,素来与曹操及曹丕不和。公元232年封为曲阳王。

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小名阿瞒,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军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大破军阀袁绍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到了东汉献帝时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后封魏王。从此奠定中国历史上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子曹丕取代汉献帝建魏国,追尊为武帝。 享年六十六岁,

曹操历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在一般人的眼里,是一个坏人、奸人的形象,其实,用真正的历史评价,曹操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一、政治家:曹操年轻时即已文武双全「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三国志对他的评价,可算是魏蜀吴三国君主之中最高者,他对东汉末年中国北方的统一,经济生产的恢复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着重大贡献。在内政方面,曹操创立屯田制,命令不用打仗的士兵下田耕作,减轻了东汉末年战时的粮食问题。

二、军事家:曹操唯才是用。关羽被他抓住时,他很希望关羽降服于他,因为他知道关羽是一个又忠心又骁勇善战的人,但关羽始终都不答应,还恶语相加。最后,宁愿放关羽回去,也舍不得杀了他。可见他是一个很惜才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性格多疑的人,有一次,他想除掉董卓,却被他发现,董卓就派人追杀曹操,正是危急时刻,他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奢救下了他,为了给他压惊,吕伯奢就磨刀杀猪招待他,可没想到曹操却认为是要暗杀他,就先下手,把吕伯奢一家全部杀掉,曹操问为什么要杀他,朋友说是杀猪,曹操虽然明白了事情的真相,还是把他杀了,还说了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曹操的狠毒、残忍。还有一次,有个士兵晚上给他盖被子,他却装成是做梦把士兵给杀了,过后又士兵举行盛大的葬礼。他这样的做法很感动士兵们的心,而他厚葬士兵的目的也在于此。他还是一个很有办法的人,“望梅止渴”这个成语相信大家都知道,

三、文学家:曹操诗的内容大致有三种:

1、反映汉末动乱的,

2、现实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

3、以及抒发忧思难忘的消极情绪。

他的《龟虽寿》之「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言己虽至晚年仍不弃雄心壮志。

曹操:伟大的军事家,有着过人的才干与政治头脑,成功的帝王之才。曹操的不足在于他的手段与价值观不为中庸思想所推崇。直接导致曹操失去了像刘备身边的诸多高手,这是曹操一直扼腕痛惜的事情。作为乱世的造国之才,曹操有勇有某,敢作敢为是他成功的主要因素。对于一个相对成功的人士,我没有过多的评论他的优点与缺点,相信成功之人必有胜人之能。

最后一句,人无完人,只看是否适应了当时的局势。

每晚打完球不论多累,回到公司我都习惯性地看几个小时的《三国》…

记得以前的人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男人别看《三国》,女人别看《红楼》。当时年纪尚小,不明白这话的真谛,现在算是明了一点点。

对于《红楼梦》,我只是在小时候看过**及连环图,但原著我没有看过;《三国演义》及《三国志》呢,我也只是在小时候看过一下电视及看过一下连环图,从没有看过原著或深入地去研究过它的精髓。

随着自己年纪的增长,电视连续剧及**我却不喜欢看了,但会看一些关于营销方面的培训影视教材,而其中中央十台的《百家讲坛》就是我最喜欢看的一个科教栏目。

看这样的说教节目有什么好处呢?你会从中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这段时间我就无药可救地迷恋上了胡雪岩及曹操。胡雪岩我已有多篇日记写过此人了,现在体会一下曹操的处世方式。

从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讲解中得知,其实曹操是一个挺可爱的人物。这几晚我天天都会通过易中天先生的口中去了解曹操。当然,在商言商,我只能从一个商人的角度去了解曹操,从他身上去学到一些对我经商有用的东西,例如:

做令人感动的事。嗯,这点很重要。经商其实就是打温情牌,今后我要好好运用这一招。

壮大自己。这更是一句大实话。弱国没外交。男人如没有钱,你和鬼去说吧!

得意时不能忘形,要夹着尾巴做人。这点我要引起重视,因为我为人比较张扬,在这方面得学一下曹操的处世方法才行!

在失败及成功时汲取教训及总结经验。这又是一句大实话,相信三岁小孩都会明白这话。

有了成绩时,将功劳归于别人;有损失时,责备自己。嗯!看来曹操能成就一番霸业并不是靠侥幸得来的,他为人处世真的很有一套。在这一点上我应该学习他的大度及胸襟!正所谓舍得舍得,有舍便有得啊!

洞悉人性,洞察人心。天啊!这话是说着容易做着难啊!这招比较高深,要想弄懂这招,得会琢磨对方的心思、看透人性及人心才行!啧啧!曹操不愧是曹操啊,我真的佩服他到五体投地了!

处世低调,不招惹是非。又是一句大实话,弄懂就是受益终身!

对部下要好!别人为何会给你卖命?当然你要有所付出才行的!所以你想别人对你好,当然你要对别人也好呀?是不?

意志是胜利的根本,万事贵在坚持!太对了!

曹冲字仓舒,东汉末年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由曹操的小妾环夫人所生。少年时就敏于观察,十分聪慧。曹冲出生五、六年,智力心思所达到的,就像成年人那样聪明。

曹冲称象雕塑

当时孙权曾送来一只很大的象,曹操想要知道象的重量,询问众部下,都不能拿出办法来。曹冲说:“把象放在大船上面,在水痕淹到船体上刻下记号,再称量物品装载在船上,那么比较以后就可以知道了。”曹操十分高兴,马上施行了这个办法,果然知道了大象的重量。[1]

智救库吏

当时军队国家事务繁多,施用刑罚又严又重。曹操的马鞍在仓库里被老鼠啃啮,管理仓库的吏役害怕一定会死,琢磨想要反绑双手去自首罪过,但仍然惧怕不能免罪。曹冲对他说:“等待三天,然后你自动去自首。”曹冲于是拿刀戳穿自己的单衣,就像老鼠咬啮的一样,假装作不乐意,脸上一副发愁的样子。曹操问他,曹冲回答说:“民间风俗认为老鼠咬了衣服,主人就会不吉利。现在单衣被咬了,所以难过。”曹操说:“那是瞎说,用不着苦恼。”不久库吏把老鼠咬马鞍的事情汇报了,曹操笑着说:“我儿子的衣服就在身边,尚且被咬,何况是挂在柱子上的马鞍呢?”一点也没责备库吏。

曹冲心地仁爱,识见通达,都像这件事情所表现的那样,本应犯罪被杀,却被曹冲暗中分辩事理而得到帮助宽宥的,前后有几十人。曹操几次对众大臣称赞曹冲,有想让曹冲继承大业的打算。

不幸夭折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曹冲十三岁时,曹冲得了重病,曹操亲自为他向天请求保全生命。到了曹冲死去时,曹操极为哀痛。曹丕宽解安慰曹操,曹操说:“这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啊。”一

曹冲

说就流下眼泪,为曹冲聘了甄氏已经死去的女儿与他合葬,追赠给他骑都尉的官印绶带,命宛侯曹据的儿子曹琮做曹冲的后代。

公元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封曹琮为邓侯。

公元221年(黄初二年),曹丕追赠谥号给曹冲为邓哀侯,又追加称号为邓公。

公元232年(太和五年),加给曹冲谥号为邓哀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阳武,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才气逼人

初平三年(192年),曹植出生于东武阳。曹植是曹操与卞夫人所生第三子(卞夫人为曹操生了四个儿子:丕、彰、植、熊)。[3] 当时曹操在北方尚未站稳脚跟,缺乏固定的根据地,家属常随军行止,因此幼年的曹植同众多兄弟们一样,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这种戎伍生活一直到建安九年(204年),曹操击败了劲敌袁绍集团,攻克了其经营多年的邺城(今河北临漳),方才有所改变。

曹植

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曹操曾经看了曹植写的文章,惊喜的问他:“你请人代写的吧?”曹植答道:“话说出口就是论,下笔就成文章,只要当面考试就知道了,何必请人代作呢!”

再加之性情坦率自然,不讲究庄重的仪容,车马服饰,不追求华艳、富丽,这自然很合曹操的口味。渐渐地,曹操开始把爱心转移到曹植身上。

建安十一年(206年)八月,15岁的曹植第一次随父东征海贼管承到达淳于(今安丘东北)。

建安十二年(207年)一月回师邺城,他在《求自试表》中所说“东临沧海”即指此事。九月,16岁的曹植随父北征柳城(今辽宁朝阳),他在《求自试表》中说“北出玄塞”即指此行,《白马篇》就是曹植对此期间随父征战的写照。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17岁的曹植随父南征刘表至新野,后又随父与孙权战于赤壁。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植随父征战第一次回到家乡亳州。

太子之争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在邺城所建的铜雀台落成,召集了一批文士“登台为赋”,曹植也在其中。在众人之中,独有曹植提笔略加思索,一挥而就,而且第一个交卷,其文曰《登台赋》。从此曹操对曹植寄予厚望,以为他是最能成就大事的人。

建安十六年(211年)秋,刚行冠礼的曹植暂时告别了在邺城宴饮游乐、吟诗作赋的优游生活,慨然请缨,随父西征。一路上跋山涉水,晓行夜宿。当西征大军辗转到帝都洛阳时,曹植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饱受战火的洗劫,洛阳城往日的繁华消逝得无影无踪,到处都是残垣断壁,荆棘丛生,昔日气势雄浑的皇宫已成一片废墟,湮没在杂草间,片片黄叶满城乱舞。满腔热血的曹植怀着一颗立功垂名的心,随西征军离开洛阳,继续向西进发。经过一年多的兼并战争,西部最终结束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迎来了它的稳定与安宁。凯旋的曹植不久即被封为临淄侯。

三国志12的曹植

在邺城时期,有一件对曹植来说是至关重要、并影响到他一生的事,这就是世子之争。

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植改封临淄侯。这一年,曹操东征孙权,令曹植留守邺城,告诫他:“当年我担任顿邱令的时候二十三岁,回想起那时候的所作所为,至今都不曾后悔。如今你也是二十三岁,怎能不发奋图强呢!”曹植既因为有才而受宠,丁仪、丁讷、杨修等人便都来辅佐他。曹操有些犹疑,好几次几乎要立曹植为太子。然而,曹植文人气、才子气太浓,常常任性而行,不注意修饰约束自己,饮起酒来毫无节制,做出几件让曹操很是失望的事。

尤其是在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他在曹操外出期间,借着酒兴私自坐着王室的车马,擅开王宫大门司马门,在只有帝王举行典礼才能行走的禁道上纵情驰骋,一直游乐到金门,他早把曹操的法令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曹操大怒,处死了掌管王室车马的公车令。从此加重对诸侯的法规禁令,曹植也因此事而日渐失去曹操的信任和宠爱。十月,曹操召令曹丕为世子。从此,曹植告别了昂扬奋发的人生阶段,陷入难以自拔的苦闷和浓浓的悲愁中。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困,曹操让曹植担任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带兵解救曹仁。命令发布后,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后悔,不再重用他。

洛水感怀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严加防范。后来,曹丕碍于母后卞氏的压力,只好将曹植数次徙封。曹植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

曹植的全身画像,顾恺之《洛神赋图》。

黄初二年(221年),30岁的曹植被徙封安乡侯(今河北晋州侯城),邑八百户;当年七月又改封鄄城侯(今山东鄄城县),是年作《野田黄雀行》,这次改封成为曹植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黄初三年(222年)四月,31岁的曹植被封为鄄城王,邑二千五百户,也就是在这次被封王之后回鄄城的途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洛神赋》。在《洛神赋》中,诗人描摹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神形象,把她作为自己美好理想的象征,寄托了自己对美好理想的倾心仰慕和热爱;又虚构了向洛神求爱的故事,象征了自己对美好理想梦寐不辍的热烈追求;最后通过恋爱失败的描写,以此表现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归于破灭。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

曹植,字子建,沛国谯县人,生于东武阳,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曹植是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曹植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扩展资料:

曹植七步成诗:

曹操死后长子曹丕继位。曹丕唯恐几个弟弟与他争位,便觉得先下手为强。夺了二弟曹彰的兵权。此时就剩下老三曹植,曹丕深恨之。便命令曹植在大殿之上走七步,然后以《兄弟》为题即兴吟诗一首,但诗中却不能出现“兄弟”二字,成则罢了,不成便要痛下杀手。

曹植不假思索,立刻脱口而出:“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这便是赫赫有名的“七步成诗”。

曹丕听了以后潸然泪下,没能下得了手,只是把曹植贬为安乡侯。 故事赞扬了曹植的才思敏捷,同时揭露了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夺利、相互残杀的黑暗场景。

参考资料:

-曹植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一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鄄城。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曹植名人名言: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飞观百余尺,临牖御木需轩,远望周千里,朝夕见平原。

愿欲一轻济,惜哉无方舟!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难。

立功立事,尽力为国。

皇佐扬天惠,四海交无兵。

自顾非金石,咄咄令心悲。

孤魂翔故城,灵枢寄京师。存者忽复过,亡殁身自衰。

人生一世间,忽若风吹尘。

自家王与太子及余兄弟,咸以为调笑,不信之矣。

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

披我丹霞衣,袭我素霓裳,带我琼瑶佩,漱我沆瀣浆。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枝枝自相值,叶叶自相当。

隐然长寝,其乐无逾。

雄飞窜北朔,雌惊赴南湘。

弃之必憔悴,惠之则滋荣。

慷慨对嘉宾,凄怆内伤悲。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傥终顾盼恩,水副我中情。

弦急悲声发,聆我慷慨言。

形影忽不见,翩翩伤我心。

路人尚酸鼻。何况骨肉情。

周公下白屋。天下称其贤。

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天称其高者,以无不覆;地称其广者,以无不载;日月称其明者,以无不照;江海称其大者,以无不容。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五岳虽高大,不逆垢与尘。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愿为西南凤,长逝人君怀。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霞。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唏。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都蔗虽甘杖之必折,巧言虽美用之必灭。

清代文学家纪晓岚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纪晓岚 即纪昀(1724年6月-1805年2月),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清代文学家。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献县)人。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六月份,卒于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享年八十二岁。

四岁开始启蒙读书,十一岁随父入京,二十一岁中秀才,三十一岁考中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总纂修官,撰写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嘉庆帝御赐碑文),故卒后谥号文达,乡里世称文达公。代表著作《阅微草堂笔记》。

纪晓岚名人名言:

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

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不老泉。

生我的,我不敢。我生的,我不*。其余无可无不可。

牛皮拧鞭鞭打牛,苇草织席席盖苇。

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塞北,一天一地一圣人。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光清圆;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半夜归心三径远,一囊秋色四屏香;床前未觉黄金尽,镜前难教白发长。

忆息花间初识面,红袖半掩,石榴裙带,故将纤纤玉指偷捻,双凤金线;碧梧桐,深深院,谁料得两情何日教缱绻。

谁种潇潇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不随妖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君子不党,遇难必有人周济之。

唐代文学家陈子昂名人名言警句大全摘抄

陈子昂(659到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汉族,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射洪)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

陈子昂名人名言警句:

天下之政,非贤不理;天下之业,非贤不成。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怀挟万古情,忧虞百年疾。

无为空自老,含叹负生平。

自古皆有死,徇义良独稀。

达兼济天下,穷独善其时。

辞家壮志凭孤剑,报国先声震两河。

好贤而不能任,能任而能信,能信而不能终,能终而不能赏,虽有贤人,终不可用矣。

贤人于国,亦犹食之在人,固不为噎而绝糇粮,亦不可以谬贤而远正士。

浮荣不足贵。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孤松宜晚岁,众木爱芳春。

青蝇一相点,白壁遂成冤。

官人惟贤,政之所治。

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圣人不利己,忧济在元元。

逢时独为贵,历代非无才。隗君亦何幸,遂起黄金台。

明朝文学家吕坤名人名言大全摘抄

吕坤(1536年10月24日1618年7月24日),字叔简,一字心吾、新吾,自号抱独居士,明代归德府宁陵(今河南商丘宁陵)人。明朝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与沈鲤、郭正域被誉为明万历年间天下三大贤。主要作品有《实政录》、《夜气铭》、《招良心诗》等,除《呻吟语》、《实政录》外,还有《去伪斋集》等十余种,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刑法、军事、水利、教育、音韵、医学等各个方面。吕坤思想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代表作《吕坤全集》是文化典籍整理中的原创性之作。现在宁陵有吕坤篆盖于慎行的墓志铭。

吕坤名人名言:

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

奋始怠终,修业之贼也;缓前急后,应事之贼也;躁心浮气,蓄德之贼也是;疾言厉色,处众之贼也。

安而后能虑,止水能照也。

把意念沉潜得下,何理不可得,把志气奋发得起,何事不可做。

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

处人不可任己意,要悉人之情;处事不可任己见,要悉事之理。

处人只要个谦逊,居家只要个和平,教子只要个学好,吃穿只要个温饱,房舍家伙只要个坚实有用,冠婚丧祭只要个合理。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多病无完身,久病无完气。

凡听言,要先知言者人品,又要知言者意向,又要知言者识见,又要知言者气质,则听不爽矣。

方严是处人大病痛,圣贤处人,离一温厚不得。

防欲如挽逆水行舟。才歇力,便下流。

富以能施为德;贫以无求为德;贵以不人为德;贱以忘势为德。

厚时说尽知心,提防薄后发泄;恼时说尽伤心,再好有甚颜色。

久立先养足,久夜先养目。

老不足叹,可叹是老而虚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无补。

理直而出之以婉,善言也,善道也。

轻言骤发,听言之大戒也。

取人之直恕其戆;取人之朴恕其愚;取人之介恕其隘;取人之敏恕其疏;取人之辩恕其肆;取人之信恕其拘;所谓人有所长,必有所短也,可因短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侍人要丰,自奉要约,责己要厚,责人要薄。

懒惰二字,立身之贼也。千德万业,日怠废而无成,千罪万恶日横恣而无制,皆此二字为之。

无伤二字,修己者之大戒也。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贪欲之为狂。

先众人而为,后众人而言。

修身以不护短为第一长进。人能不护短,则长进者至矣。

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

以患难时,心居安乐;以贫贱时,心居富贵;以屈局时,心居广大,则无往而不泰然。以渊谷视康庄,以疾病视张健。以不测视无事,则无往而不安稳。

以至公无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

欲理会七尺,先理会方寸;欲理会六合,先理会一腔。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

赏及*人,则善者不以赏为荣;罪及善者,则恶者不以罚为辱。

好面上炙个疤儿,一生带破;白衣上点些墨儿,一身带涴。

大凡做一件事,就要当一件事;若还苟且粗疏,定不成一件事。

一向单杉耐得冻,乍脱棉袄冻成病。

仇无大小,只怕伤心;恩若救急,一芥千金。

人不自爱,则无所不为;过于自爱,则一无所为。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

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

代表作有《送应氏》《白马篇》《赠白马王彪》《杂诗》等。

曹植是建安文学中最负盛名的作家。他前期的一些作品从汉乐府民歌中汲取营养,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抱负。诗的基调开朗豪迈,俊逸刚健,如《送应氏》《白马篇》等。后期的作品多反映自己受压抑的苦闷心情和壮志不能实现的激愤,词情慷慨,如《赠白马王彪》《杂诗》等。曹植的诗善用比兴手法,语言精练,词采华茂,代表了建安诗歌的成就,对五言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也善辞赋和散文,其《洛神赋》文情兼美,且富于神话色彩,是建安时期抒情赋的代表作。

一、曹植著名的文章有:《七哀诗》、《白马篇》、《赠白马王彪》、《门有万里客》等。其中《洛神赋》写洛川女神的仙姿美态,是文苑奇葩。

二、曹植的文章如下:

三、曹植名篇简介(节选):

1、《七哀诗》是魏晋诗人曹植作的一首五言闺怨诗。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恨,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

2、《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3、《洛神赋》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创作的辞赋名篇。曹植模仿战国时期楚国宋玉《神女赋》中对巫山神女的描写,叙述自己在洛水边与洛神相遇的故事,在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描写上多有借鉴宋赋。此赋虚构了作者自己与洛神的邂逅相遇和彼此间的思慕爱恋,洛神形象美丽绝伦,人神之恋飘渺迷离,但由于人神道殊而不能结合,最后抒发了无限的悲伤怅惘之情。全篇大致可分为六段:第一段写作者从洛阳回封地时,看到“丽人”宓妃伫立山崖;第二段写宓妃容仪服饰之美;第三段写作者非常爱慕洛神,她既识礼仪又善言辞,作者虽已向她表达了真情,赠以信物,有了约会,却担心受欺骗,极言爱慕之深;第四段写洛神为“君王”之诚所感后的情状;第五段为全篇寄意之所在;第六段写别后作者对洛神的思念。全赋辞采华美,描写细腻,想象丰富,情思绻缱,若有寄托。

四、曹植简介: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东汉豫州刺史部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出生于东武阳(今山东莘县),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作为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与集大成者, 他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被推尊到文章典范的地位。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曹植的散文同样亦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作为《诗品》全书中品第最高的诗人、中国诗歌抒情品格的确立者,在诗史上具有“一代诗宗”的历史地位。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曹植是哪个朝代的

曹植是三国朝代的,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 曹植,他是曹操的第四子,曹丕的同母弟,封陈王。因富于才学,早年曾受曹操宠爱,一度欲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