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取自哪一个故事?
1、《送别》的背景:
《送别》曲调取自约翰·庞德·奥特威作曲的美国歌曲《梦见家和母亲》,音乐也仿照黑人歌曲的格调创作而成。这是因为李叔同在日本留学时,日本歌词作家犬童球溪采用《梦见家和母亲》的旋律填写了一首名为《旅愁》的歌词。而李叔同作的《送别》,则取调于犬童球溪的《旅愁》。
2、《送别》的故事:
弘一法师在俗时,“天涯五好友”中有位叫许幻园的;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的传世佳作。
扩展资料:
1、《送别》不涉教化,意蕴悠长,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堪称完美。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
2、《送别》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描绘了长亭、古道、夕阳、笛声等晚景,衬托也寂静冷落的气氛。第二乐段第一乐句与前形成鲜明对比,情绪变成激动,似为深沉的感叹。
唐人好诗,多是征戌、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多情自古伤离别”,“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别是一般”的“滋味”,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要是送别的千古名片非王维《渭城曲》莫属, 又题《送元二使安西》 或《阳关曲》,经后人改变有《阳关三叠》都是反复咏唱,有“飞花三叠”,“一串珠三叠”,“飞花滚三叠”,都是由王维《渭城曲》为核心内容改变而来。
此首诗把人的送别时的心酸凄凉表达的极致,让人读起来不免感伤,早在唐朝就有人用古琴谱曲唱起了送别歌,到了宋朝失传了,后来明朝又重新改变了这首古琴曲,这首曲子在舞台剧上可谓是唱遍大江南北,听哭了多少迷在曲中的人。你就是王维要送的人,此情此景又该做何感想。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渭城的清晨下起了一场小雨,把通向遥远的西区的晨路湿润的少了许多飞扬的灰尘,青瓦白墙的馆驿旁的翠绿的杨柳,随着清晨的微微的春风轻轻的摇荡,似乎在挥手示意告别。
请君多喝一杯酒,喝吧,喝了这最后一杯酒,恐怕这一别,不知何时在相逢,喝吧,西去阳关的路途遥远,千里寂寥四处风沙飞扬,到了阳光就在无故人喝酒诉衷肠了,喝吧喝断了愁肠隔断了天涯,从此只能从书信中得知君的生活状况,从此你的生活我参与不了,你的苦你的乐我也不能知晓,你写信给我的时候是哭还是笑的,我也只能是揣测,你悲伤的时候又该找谁诉说,这一切我都不得而知。来吧请君在喝这最后一杯酒,请君莫悲莫惆怅。
还有这些: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出自: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出自: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出自: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出自:杜牧《赠别》。“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出自: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高适《别董大》。“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出自: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出自:许浑《谢亭送别》许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出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等等。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
[编辑本段]原诗
渡荆门送别
(唐朝)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韵译
自荆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我来到了楚地去游玩。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像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作者:李白 朝代:唐 体裁:五言律诗
选自:《李太白全集》
-------------------------------------
[编辑本段]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编辑本段]注释
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
荆门:荆门山,在现在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对峙,形势险要。
楚国:古楚国之地,泛指今湖北、湖南一带。
大荒:广阔无际的原野。
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因诗人从小生活在四川,把四川称作故乡。
远:远自。
江:长江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
仍:频频
[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押韵的字有游、流、楼、舟。题材:送别诗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而又初次离别的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
这首诗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诗以浓重的怀念与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
[编辑本段]简评
这首诗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并且容量丰富:诗人选取日、月、江、天,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这样瑰丽大气的意象,显得大气磅礴,风格雄健有力;而描写又逼真如画,意境高远,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故此诗成为李白描绘祖国壮丽河山著名的诗篇之一。
--------------------------------
[编辑本段]其他
诗人李白
李白 李白 (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李杜”。唐代还有一位诗人叫李贺,号“诗鬼”,和李白有的一比。两人统属浪漫主义风格,想象奇伟,用词夸张。但相比而言,李白诗多信笔挥撒,自然天成。李贺则多引用典章故事,刻意雕琢,用尽心机,可谓“呕心沥血”。从成就来看,二人不可同日而语。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隋朝末年,迁徙到中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李白即诞生于此(另说见后)。五岁时,其家迁入绵州彰明县(今四川江油县)。二十岁时只身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和抱负。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他又继续北上太原、长安,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山东任城(今山东济宁)。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天宝初年,由道士吴人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权贵的谗毁,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 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此后,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极度烦闷。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叛乱,他这时正隐居庐山,适逢永王李遴的大军东下, 邀李白下山入幕府。后来李遴反叛肃宗,被消灭,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夜郎(今贵州省境内),中途遇赦放还,往来于浔阳(今江西九江)、宣城(今安徽宣城)等地。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病死于安徽当涂县。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词语解释
远:远自。
下:移下。
海楼:海市蜃楼
送别取自哪一个故事?
本文2023-10-14 14:01:1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