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茂陵》原文及翻译赏析
茂陵原文: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茂陵注释1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在长安西。诗以汉武帝指唐武宗,因二人在武功、畋猎、求仙、好色等方面均有相似处。作于会昌六年八月武宗葬端陵之后。2蒲梢:良马名。《史记·乐书》载,汉武帝伐大宛,得千里马,名蒲梢,作歌曰:「天马来兮从西极。」3苜蓿:豆科植物。据《史记·大宛列传》,宛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博物志》谓张骞使西域还,得安石榴、胡桃、蒲桃。4凤觜:传说仙人煮凤喙及麟角作胶,名为续弦胶,见《十洲记》。又传武帝时西国王使臣献此胶。帝至华林苑射虎,弦断,使者用口濡胶以续弦。含凤觜,指用嘴含胶将其濡湿融化。含,全诗校:「一作衔。」此句讽其好游猎。5属车:皇帝侍从的车。鸡翘:皇帝出行,属车前插编有羽毛的鸾旗作标志,民或谓之鸡翘。句指出行不用皇帝仪仗而喜微行。6《博物志·史补》:汉武帝好仙道,西王母来,索仙桃,以五枚与帝。时东方朔从窗中偷窥,西王母说:「此窥墉小儿常三来盗吾此桃。」此讽其好神仙。东方朔指方士一流。7金屋贮娇事,此讽其好女色。8苏卿:苏武字子卿,汉武帝天汉元年出使匈奴,扣留十九年后,于昭帝始元六年春始归国。诏武奉一太牢谒武帝园庙。事见《汉书·苏武传》。此借苏武自况。 诗词作品: 茂陵 诗词作者: 唐代 李商隐 诗词归类: 咏史怀古、讽刺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筹笔驿,古驿站名,在今四川省广元县北,是川、陕间的交通要道。相传诸葛亮伐魏,曾在此筹划军务,起草命令。李商隐于唐宣宗大中十年(856)途经筹笔驿(据张采田《玉溪生年谱会笺》),写下这篇怀古诗,缅怀诸葛亮的才智功业;慨叹西蜀的衰亡。
作者来到筹笔驿,见到了自然界的猿(一作鱼)鸟、风云,但他一落笔却即景怀人,想象着当年诸葛亮军命禁严、指挥若定的情景。猿鸟好似还敬畏地听着军令,风云也永远呵护着藩篱寨栅。“简书”,文书,这里指军令。“储胥””,藩篱,这里指寨栅。这起首两句,展示了当年的历史现实,为下面抒发感慨作了铺垫。
三、四句概括西蜀后期盛衰的历史。“上将”指诸葛亮。“挥神笔”,谓挥动如神之笔,起草军令。诸葛亮多次兴师伐魏,希图恢复汉室的统一,与魏军在陕南一带,打过不少有声有色的战役,最后,鞠躬尽瘁,死于军中。自此,西蜀即一蹶不振。“降王”,指西蜀后主刘禅。“走传车”是说刘禅作了俘虏,只落得乘坐传舍(古代的驿站)的车子,到魏都洛阳而去。以“徒令”、“终见”两句组成流水对,一方面惋惜诸葛亮的功业未成,一方面慨叹刘禅昏庸无能,感慨殊深,语意甚畅。五、六句紧接三、四句,推求西蜀覆亡的原因。《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谓诸葛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管乐有才”,意即有管、乐之才。这种为属对而颠倒语序的情况,在诗词中是常见的。作者认为诸葛亮真正不愧有管乐之才,然而为什么又没有能恢复汉室呢因为蜀中名将如号称有万人之敌的关羽、张飞早已死去,诸葛亮已没有足够调遣的武将,不得不使用马谡之流有明显缺点的偏才,因而时常捉襟见肘,致有贻误。这一断语,正指出西蜀军事上一个致命的弱点。第三句用肯定语气,“真不忝”,对诸葛亮的才智作了充分的赞扬。第四句用疑问语气,“欲何如”犹言“有什么办法呢”,对西蜀的覆亡,表示深沉的慨叹。这种寓议论于抒情的手法,读之令人一唱三叹。
最后两句,作者回忆过去在成都南郊锦里曾经拜谒过诸葛武侯庙,景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吟诵他的遗作《梁父吟》。当时,诗人即已感到很深的遗憾。“他年”,可指过去,也可指将来,这里指五年前。作者谒庙后,曾作有《武侯庙古柏》一诗。“恨”(遗憾),是贯串全篇的思想,恨的是诸葛亮出师未捷;恨的是刘禅亡国被俘。到篇末点明“恨”字,有画龙点睛之妙。《梁父吟》亦作《梁甫吟》,古乐曲名。《三国志·诸葛亮传》: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这“为”字可作弹奏解,也可作写作解。但从“好”(喜欢)字看来,应该理解为弹奏。后有人把它理解为写作,并认为乐府古辞《梁父吟》“步出齐城门”一首为诸葛亮所作,实属牵强附会。《梁父吟》讲的是“二桃杀三士”的故事,与诸葛亮的主要思想不符。李商隐这里说“梁父吟成”,显然也沿袭了这一错误的理解。
李商隐是晚唐诗人中最善于学杜甫的。清代杨守知评论这首诗说:“沉郁顿挫,绝似少陵。”可谓的评。杜甫也写过好些关于诸葛亮的诗篇,最有代表性的是《蜀相》、《咏怀古迹五首》之五(“诸葛大名垂宇宙”)两首七律。这两首诗对诸葛亮的品德、功业也推崇备至,对他的终于未能克捷也表示深深的慨叹,但对西蜀最后遭致灭亡的原因,却未深入推究,只说“运移汉祚终难复”(《咏怀古迹》),把西蜀覆亡的原因归之于国运已尽。此不仅浮泛,还似乎有点宿命论的味道。李商隐指出“关张无命”,谓蜀中后继无人,较之杜甫,见识更高一层。如果说《筹笔驿》是李商隐怀古诗的压卷之作,当不算过分。
文章贵众中杰出。如同赋一事,工拙尤易见。余行蜀道,过筹笔驿,如石曼卿诗云: “意中流水远,愁外旧山青。”脍炙天下久矣,然有山水处便可用,不必筹笔驿也。……惟义山诗云: “鱼(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长为护储胥。”简书盖军中法令约束,言号令严明,虽千百年之后,鱼鸟犹畏之也。储胥盖军中藩篱,言忠谊贯神明,风云犹为护其壁垒也。诵此两句,使人凛然复见孔明风烈。至于“管乐有才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属对工切,又自有议论,他人亦不及也。
( 〔宋〕范温《潜溪诗眼》)
猿鸟、风云,千古下犹觉神责俨在。(姚培谦《李义山诗集笺注》卷九)
议论固高,尤在抑扬顿挫处,使人一唱三叹,转有余味。(何焯《义门读书记》)
起二句极力推尊。三、四句忽然一贬,四句殆自相矛盾,盖由意中先有五、六二句,故敢如此离奇用笔。见若横绝,乃稳绝也。(纪昀《点论李义山诗集》)
霜月原文: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楼高 一作:楼南 / 楼台)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霜月翻译及注释翻译 刚开始听到远行去南方的大雁的鸣叫声,蝉鸣就已经销声匿迹了,我登上百尺高楼,极目远眺,水天连成一片。霜神青女和月中嫦娥不怕寒冷,在寒月冷霜中争艳斗俏,比一比冰清玉洁的美好姿容。
注释 1征雁:大雁春到北方,秋到南方,不惧远行,故称征雁。此处指南飞的雁。2无蝉:雁南飞时。已听不见蝉鸣。3楼南:一作「楼台」。4水接天:水天一色,不是实写水。是形容月、霜和夜空如水一样明亮。5青女:主管霜雪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训》,青女乃出,以降霜雪」。6素娥:即嫦娥。7斗:比赛的意思。8婵娟:美好,古代多用来形容女子,也指月亮。
霜月鉴赏仅从文本看,诗写深秋月夜景色,然不作静态描写,而借神话传说宛言月夜冷艳之美。首句以物候变化说明霜冷长天,深秋已至。次句言月华澄明,天穹高迥。三四句写超凡神女,争美竞妍。诗以想像为主,意境清幽空灵,冷艳绝俗。颇可说明义山诗之唯美倾向。
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它的特点在于即景寓情,因象寄兴。诗人不仅是写生的妙手,而应该是随物赋形的画工。最通常的题材,在杰出的诗人的笔底,往往能够创造出一种高超优美的意境。李商隐的这首《霜月》,就会有这样的特点。
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在一座临水高楼上观赏霜月交辉的夜景。它的意思只不过说,月白霜清,给人们带来了寒凉的秋意而已。这样的景色,会使人心旷神怡。然而这诗所给予读者美的享受,却大大超过了人们在类似的实际环境中所感受到的那些。诗的形象明朗单纯,它的内涵是饱满而丰富的。
秋天,草木摇落而变衰,眼里看到的一切,都是萎约枯黄,黯然无色;可是清宵的月影霜痕,却显得分外光明皎洁。「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尽管「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是冰肌玉骨的绝代佳人,愈是在宵寒露冷之中,愈是见出雾鬓风鬟之美。她们的绰约仙姿之所以不同于庸脂俗粉,正因为她们具有耐寒的特性,所以才经得起寒冷的考验。
写霜月,不从霜月本身着笔,而写月中霜里的素娥和青衣;青女、素娥在诗里是作为霜和月的象征的。这样,诗人所描绘的就不仅仅是秋夜的自然景象,而是勾摄了清秋的魂魄,霜月的精神。这精神是诗人从霜月交辉的夜景里发掘出来的自然之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在混浊的现实环境里追求美好、向往光明的深切愿望;是他性格中高标绝俗、耿介不随的一面的自然流露。当然不能肯定这耐寒的素娥、青女,就是诗人隐以自喻;或者说,它另有所实指。诗中寓情寄兴,是不会如此狭隘的。王夫之说得好:「兴在有意无意之间。」(《姜斋诗话》)倘若刻舟求剑,理解得过于窒实,反而会缩小它的意义,降低它的美学价值。
范元实云:「义山诗,世人但称其巧丽,至与温庭筠齐名。盖俗学只见其皮肤,其高情远意,皆不识也。」他引了《筹笔驿》、《马嵬》等篇来说明。(见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五引《诗眼》)其实,不仅咏史诗以及叙志述怀之作是如此,在更多的即景寄兴的小诗里,同样可以见出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叶燮是看到了这点的,所以他特别指出李商隐的七言绝句,「寄托深而措辞婉」(《原诗》外编下)。于此诗,也可见其一斑。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一点值得注意:诗人的笔触完全在空际点染盘旋,诗境如海市蜃楼,弹指即逝;诗的形象是幻想和现实交织在一起而构成的完美的整体。秋深了,树枝上已听不到聒耳的蝉鸣,辽阔的长空里,时时传来雁阵惊寒之声。在月白霜清的宵夜,高楼独倚,水光接天,望去一片澄澈空明。「初闻征雁已无蝉」二句,是实写环境背景。这环境是美妙想像的摇篮,它会唤起人们脱俗离尘的意念。正是在这个摇篮里,诗人的灵府飞进月地云阶的神话世界中去了。后两句想像中的意境,是从前两句生发出来的。
霜月创作背景此诗作年无考,冯《注》以为艳情诗。这首诗是诗人在深秋月夜,登楼远眺所观赏到的景色时所写下的。 诗词作品: 霜月 诗词作者: 唐代 李商隐 诗词归类: 秋天、月亮、抒情
河阳诗原文:
黄河摇溶天上来,玉楼影近中天台。龙头泻酒客寿杯,主人浅笑红玫瑰。梓泽东来七十里,长沟复堑埋云子。可惜秋眸一脔光,汉陵走马黄尘起。南浦老鱼腥古涎,真珠密字芙蓉篇。湘中寄到梦不到,衰容自去抛凉天。忆得蛟丝裁小卓,蛱蝶飞回木绵薄。绿绣笙囊不见人,一口红霞夜深嚼。幽兰泣露新香死,画图浅缥松溪水。楚丝微觉竹枝高,半曲新辞写绵纸。巴西夜市红守宫,后房点臂斑斑红。堤南渴雁自飞久,芦花一夜吹西风。晓帘串断蜻蜓翼,罗屏但有空青色。玉湾不钓三千年,莲房暗被蛟龙惜。湿银注镜井口平,鸾钗映月寒铮铮。不知桂树在何处,仙人不下双金茎。百尺相风插重屋,侧近嫣红伴柔绿。百劳不识对月郎,湘竹千条为一束。 诗词作品: 河阳诗 诗词作者: 唐代 李商隐
代赠二首·其一原文: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月中钩 一作: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代赠二首·其一注释1、芭蕉不展:芭蕉的蕉心没有展开。2、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3、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诗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代赠二首·其一赏析这是一首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作,诗中的女子,深居高楼,黄昏时分,她因百无聊赖而思念起情人来了。对其思念越浓,就越渴望和他想见,恨不得他立刻出现在楼前,她按耐不住自己焦急的心情,走到楼头前,想去眺望远处,看看他来了没有。可是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他怎么知道自己在思念他呢?就算知道又如何能这么快就来到跟前呢?她只得止步,折回楼内,欲望还休,欲见而无法相见,这种复杂的心情折磨得她坐立难安,满楼徘徊。此句把女子复杂矛盾的心理和孤寂无聊的失望情态完全表现出来了。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里,这样的环境有很强的暗示性,往往用来点染离愁与相思。如李白的「瞑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就是在这样一种意境中展开。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欲望休」一本作「望欲休」。「休」,即停止、罢休之意。为什么欲望还休呢?答案隐藏在下一句里。
「玉梯」,楼梯、阶梯的美称。「横绝」,即横度。南朝诗人江淹《倡妇自悲赋》写汉宫佳人失宠独居,有「青苔积兮银阁涩,网罗生兮玉梯虚」之句。「玉梯虚」是说玉梯虚设,无人来登。此诗的「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情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原来,主人公渴望见到心上人,情不自禁地要上楼眺望;突然想到他不能前来,于是停下了脚步。唉,不望也罢,免得再添一段新愁。就在这迟疑进退间,天上一弯新月洒下淡淡的清辉,将她的无限思念与失望投射在孤寂的身影中。「月如钩」,一作「月中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情人的不得会合。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春风"反衬了"愁"。愁人眼里无春色,抬头望月,新月如钩。低头近观,只见芭蕉树的蕉心还未舒展,丁香树上尽是缄结不开的花蕾;它们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各自含愁不解。这既是主人公眼前实景的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隐喻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
芭蕉未展、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这两句诗移情入景,借景写情,设喻精巧,融比兴象征为一体。
诗人用不展的芭蕉和固结的丁香来比喻愁绪,不仅使得抽像的情感变得可见可感、具体形象,更使得这种比况具有某种象征的意味。不展的芭蕉与固结的丁香,不仅是主人公愁绪的触发物;作为诗歌的意象,又成为其愁思的载体和象征。
这两句意境优美,音情摇曳,把「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两地徘徊表现得兴味悠长,多少情思尽在其中。清人陆鸣皋说:「妙在『同』,又妙在『各自』,他人累言不能尽者,此以一语蔽之。」赞叹的就是这两句诗的含韵不尽。
诗词作品: 代赠二首·其一 诗词作者: 唐代 李商隐 诗词归类: 女子、思念
李商隐的《巴山夜雨》诗词解释是: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
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是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或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诗人给对方的复信。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
诗人简介: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以锦瑟为代表)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州病故,死后葬于故乡荥阳。也有人说他葬于祖籍地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隋宫/隋堤原文:
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 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隋宫/隋堤翻译及注释翻译 隋炀帝为南游江都不顾安全,九重宫中有谁理会劝谏书函。春游中全国裁制的绫罗锦缎,一半作御马障泥一半作船帆。
注释 1张《笺》编此诗于大中十一年(857),时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隋宫:隋炀帝杨广建造的行宫。《舆地纪胜》:"淮南东路,扬州江都宫,炀帝于江都郡置宫,号江都宫。"《嘉庆一统志》:"江苏省扬州府古迹:临江宫在江都县南二十里,隋大业七年,炀帝升钓台临扬子津,大燕百僚,寻建临江宫于此。显福宫在甘泉县东北,隋城外离宫。……江都宫在甘泉县西七里,故广陵城内。中有成象殿,水精殿及流珠堂,皆隋炀帝建。……十宫在甘泉县北五里,隋炀帝建。《寰宇记》:十宫在江都县北五里,长阜苑内,依林傍涧,高跨冈阜,随城形置焉。曰归雁、回流、九里、松林、枫林、大雷、小雷、春草、九华、光汾。"2乘兴句:《晋书·舆服志》:"凡车驾亲戎,中外戒严。"此言不戒严,意谓炀帝骄横无忌,毫无戒备。3九重:指皇帝居住的深宫。省:明察,懂得。谏书函:给皇帝的谏书。《隋书·炀帝纪》载:隋炀帝巡游,大臣上表劝谏者皆斩之,遂无人敢谏。大业十四年(618),在行宫里被其部下宇文化及所杀。4宫锦:供皇家使用的高级锦缎。5障泥:马鞯,垫在马鞍的下面,两边下垂至马蹬,用来挡泥土。《隋书·食货志》:"大业元年,造龙舟,凤榻、黄龙、赤舰、楼船、篾舫……幸江都……舳舻相接,二百余里
隋宫/隋堤赏析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逸。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诗词作品: 隋宫╱隋堤 诗词作者: 唐代 李商隐 诗词归类: 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讽刺
咏史二首·其一原文:
北湖南埭水漫漫,一片降旗百尺竿。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
咏史二首·其一翻译及注释翻译 玄武湖已成了汪洋漫漫,一片降旗挂上百尺之竿。三百余年如同一场短梦,金陵钟山真的有那龙盘?
注释 1北湖:即金陵(今南京)玄武湖。晋元帝时修建北湖,宋文帝元嘉年间改名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在玄武湖边。埭(dai),水闸,土坝。「北湖南埭」统指玄武湖。2「一片」句:刘禹锡《金陵怀古》:「一片降旗出石头。」指吴主孙皓投降晋龙骧将军王浚,也指陈后主投降隋庐州总管韩擒虎。百尺竿,高的旗竿。3三百年:指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建国年代的约数。4钟山:金陵紫金山。龙盘:形容山势如盘龙,雄峻绵亘。张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乃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
咏史二首·其一创作背景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时李商隐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盐铁推官任上,商隐在江东一带创作的咏史诗,如《南朝》二首、《齐宫词》、《吴宫》等,主旨基本为讽刺君王耽于酒色佚乐,荒*误国。这些诗提炼典型史事,分咏各朝,而这首诗则包容了对整个六朝兴亡的感受,可以说是以上分咏各朝的一个总结。这个总结不再胶着于讽刺议论,而是将这段历史化为深沉叹息,出以无穷感慨,表达了诗人合上史书后的心情。
咏史二首·其一赏析首句「北湖南埭水漫漫」突出了六朝的故都的典型景色。北湖即玄武湖,南埭即鸡鸣埭,是六朝帝王寻欢作乐的地方。可是经过了改朝换代,同一个「北湖」,同一个「南埭」,过去曾经看过彩舟容与,听过笙歌迭唱,而此时只剩下了汪洋一片。诗人怀着抚今感昔的情绪,把「北湖」「南埭」这两处名胜和漫漫湖水扣合起来写,表现出空虚渺茫之感。第一句「北湖南埭水漫漫」,诗人是把六朝兴废之感融汇到茫茫湖水的形象之中,而第二句「一片降旗百尺竿」,是通过具体事物的特写,形象地表现了六朝王运之终。在此「一片降旗」成为六朝历代王朝末叶的总的象征。「降旗」的典故原来和石头城有关,但诗人写了「降旗」不算,还用「百尺竿」作为进一步的衬托。「降旗」「一片」,分外可嗤;竿高「百尺」,愈见其辱。无论是从「一片」的广度或者是从「百尺」的高度来看历史,六朝中的一些末代封建统治者,荒*之深,昏庸之甚, 之极,都可想而知了。
第三、四句「三百年间同晓梦,钟山何处有龙盘?」是一个转折,诗人囊括六朝三百年耻辱的历史。从孙吴到陈亡的三百年时间不算太短,但六朝诸代,纷纷更迭,恰好似凌晨残梦,说什么钟山龙蟠,形势险要,是没有什么根据的。钟山即紫金山。传说诸葛亮看到金陵形势之雄,曾说:「钟山龙蟠,石城虎踞,帝王之宅也。」然而在李商隐看来,三百年间,孙吴、东晋、宋、齐、梁、陈,曾先后定都于此,全都亡国,可见「国之存亡,在人杰不在地灵」(屈复《玉溪生诗意》卷七)。前二句的「北湖」、「南埭」已经为下文的「龙盘」之地伏根,而「一片降旗」偏偏就高高竖起在石头城上,则更证明地险之不足凭了。「钟山何处有龙盘?」诗人用反问的形式,加强了否定的语气,真是一针见血的快语。这一快语之所以妙,妙在作者是带着形象来判断的。诗人对「龙盘」王气的思考,不但扣合著六朝的山,扣合著历史上的「一片降旗」,还扣合著眼前的漫漫北湖;不但扣合著某一朝代的覆亡,还扣合著三百年沧桑。他的「王气无凭论」,实际上是「三百年间」一场「晓梦」的绝妙的艺术概括。诗作熔写景、议论于一炉,兼有含蓄与明快之胜。诗人巧妙地使典型景象的层层揭示与深切意蕴的层层吐露相结合。他描写了一幅饱经六朝兴废的湖光山色,而隐藏在背后的意蕴,则是「龙盘」之险并不可凭。「水漫漫」是诗人从当今废景来揭示意蕴;「一片降旗」是从历史兴亡来揭示意蕴。「三百年来」则是把「一片降旗」所显示的改朝换代,糅合为「晓梦」一场,浑然无迹,而又作为导势,引出了早已盘旋在诗人心头的感慨「钟山何处有龙盘」的沉着明快之语,形成了诗的 。看来「龙盘」无处寻觅,六朝如此,正在走向衰亡的晚唐政权亦是如此。
诗词作品: 咏史二首·其一 诗词作者: 唐代 李商隐 诗词归类: 咏史怀古
李商隐《茂陵》原文及翻译赏析
本文2023-10-14 14:25: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