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演变的过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孝字演变的过程,第1张

从古至今,中国人,素来重视孝道,也常以“是否孝顺”去衡量判定一个人,是否值得结交或重用。那么,“孝”是怎么样产生,发展,最终在中国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的呢?今天,头条号作者朴品,就跟大家聊一聊。

从上图可以看出,最初的“孝”字,形状像一个人,头顶着谷物或者什么东西,因此,经过历史和考古学家的合理推测,最初的“孝”字,带有浓重的宗教性质,表示祭祀天地鬼神,意思是,人们将收获的食物,奉献给天地鬼神。

后来,历代皇帝为了证明其统治的合理性,常常将自身与天地联系在一起,寓意为“天命所归”‘天选之子’,比如,《商书》中曾有记载: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商代,商王就将天神称之为“帝”或者“上帝”,并且自称为“上帝之子”,这也是祭天、祭祖等祭祀活动的由来,也是宗庙制度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

值得一提的是,以上时期的孝道,都是对鬼神或者是死去祖先的一种孝顺,真正重视对活人的孝顺,是在春秋时期,孔子率先提倡的。春秋时期,社会伦理道德薄弱,臣弑杀君,子弑父常见,孔子发展了早期的孝道思想,将“孝”从宗教层面,上升到伦理层面,“孝”更像一个孩子搀扶着老人的形象,孔子提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一思想,在后期,有利于维护和巩固统治者的秩序,因此,开始被统治者推崇重视,后续更是丰富完善。

在汉代,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更是进一步加固了孝道,大臣忠于君主,儿子孝顺双亲,秦汉时期,更是有《孝经》,用来巩固孝思想。如今,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更是与中国传统的孝道思想相结合,使得孝道不仅贯穿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更是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滋润着中国大地,造福子子孙孙。感谢你的阅读,欢迎关注转发,我们一起成长。

“孝”字的演变过程总共经历了8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甲骨文,第二个阶段是金文,然后是篆文,再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直到现在的标准宋体,共经历了8个阶段。

“孝”字的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一个删繁就简的过程。最初的甲骨文,因为是象形文字,所以笔画最多,最为复杂。后来为了方便书写以及记录,慢慢的“孝”字就开始简化,直到有了现在的标准宋体。

书写提示

笔顺:一(横)丨(竖)一(横)ノ(撇)㇇(横撇)㇁(弯钩)一(横)。

写法:“耂”从上、左包围“子”。“耂”,竖笔在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上方;长撇从竖和长横的接点右侧穿过,撇尖超出上部。“子”,居下半格;(横撇)的横段在横中线;」的竖段在竖中线右侧,钩底在竖中线。

一、关于“孝”字

孝字目前只在甲骨文五期发现一例,(可参考《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

字形从老即“耂”,表示长者老人;从子,在老之下。即顺从侍奉老者长辈当为孝的本义。

“孝”字的上半部分为“老”字的简写,下半部分为子,形为一个孩子扶着(背着)自己的老人。因此尊敬抚养自己的老人即为“孝”。

二、关于“孝子”

“孝子”在今天的语义中是指孝顺的孩子,除此之外再无别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最古老的语义却不是这样,是孔子把“孝”的内涵扩大了。

《礼记》这样定义“孝”:“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父亲或母亲刚去世的时候,非常哀痛,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称作“哀子”;过了一段时间,哀痛慢慢减轻了,停止了哭泣,这时再祭奠去世的父亲或母亲,称作“孝子”。因此,“孝子”是祭奠的时候才使用的称谓。后来一概把居丧的男子称作“孝子”。由此可见,这个词的本义跟“孝顺的子女”并没有关系。

孝字演变的过程

从古至今,中国人,素来重视孝道,也常以“是否孝顺”去衡量判定一个人,是否值得结交或重用。那么,“孝”是怎么样产生,发展,最终在中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