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简论》读书笔记
《训诂学简论》一书是中国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张永言先生所著,其书从各个方面介绍了训诂学的相关知识,让我们对训诂学这门学科有了一个简单的了解,现将我的笔记整理如下:
第一章先从训诂的概念开始,解释了什么是“训诂”和为什么需要它。接着,就正式提出了训诂学的概念和需要它的理由。此外,又说明了训诂学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
“训诂”,是了解训诂学的基础。训,简单说来,就是解释字、词、句。诂,即解释古籍中的古语。随着范围的扩大,用任何方式对古书上任何语言事实加以解释说明,几乎都可以称为训诂。训诂的内容包括八个方面:1解释字义、词义2串讲句义3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4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5申述篇章旨意6说明典章制度7引证史实、故事8评论原文。训诂之所以需要,主要是因为人们对古书的语言有了不懂的地方,必须加以解释。而不懂的原因又有以下几个方面:语言上和非语言上。语言:1古语。(某个时代通行的词语后世不用了所以难以理解;一个词语的某一意义或用法后世不通行了所以容易误解)2方俗语。(见于历代各类作品的方言、俗语)3音译的外来语。4代语。指的是为了修辞等目的用来代替某一事物或事情的本来说法的词语。5双关语。根据词的多义性或同音现象构成的词语。6成语。7典故。古代诗文用典多,除了指示典故出处、词语来历外,还需说明作者的用典命意,否则容易产生“释事而忘义”。8语法。分为词法、句法和修辞。9句读。古书中没有标点符号、没有分词连写,所以就需运用训诂学来研究。非语言有以下原因:1古字的写法与今字不同。2通假字。3讹误字。4避讳字,比如历代都有因避讳黄帝名讳而更改文字的做法。5还有一些外部原因:名物、思想、风俗习惯等。训诂学,中国传统语文学的一个部分,侧重于字义和语义的研究。学习训诂学的必要性包括:1词典的释文和古书的注解需要训诂学知识。2词典中解释字、词的意义很多,需要去取得当。3词典释文中错误、不确之处需要训诂学知识来辨别。4古书注解中众说纷纭,需要用训诂学知识择善而从之或求正解。5许多词义在词典和古书中查不到,需要运用训诂学知识探讨来寻求答案。6某类词语的特殊含义靠词典不能明了,需要训诂学知识加以阐明。训诂学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1训诂的目的在于通古语,那就得先明了古音和古今语音的转变,这就需要音韵学。2语义与语法密切相关,运用语法学知识解释时才能做到文从字顺,切合原意。3训诂学与修辞学同样联系紧密。比如:互文、对文。了解了修辞,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词义。4语言的发展变化在不同地域是不平衡的,在一些地区已经消失的语言变化在另一些地区可能还继续保存。现代方言词汇的研究有助于印证古词、古义,阐明古今词汇、语义的传承关系。5训诂学探讨古词、古义除了利用汉语材料,还得参考跟汉语临近的语言,这就需要比较语言学。6文字从古至今形体有所变化,训诂学要想追寻本义,需要文字学的帮助。7古书中的一些错误,只有经过校正,才能顺释文义,这就需要校勘学。此外,与史学、自然科学等联系同样紧密。
第二章,从不同朝代进行训诂知识论述。
先秦时期,春秋时代萌芽,战国时代进一步发展。如:解释《诗经》的《毛诗故训传》,解释经文词句意义和事理的《公羊传》。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尔雅》在先秦时代已有雏形。
此外,还有形训、声训和义训。这一时期,训诂的范围已经很广,方式也很多样了。两汉时期训诂工作有很大发展,表现在:1语言的变化。由于语言的发展,汉代学者对先秦的典籍有些已经难以读懂。2文字的不同。这主要体现在今文和古文的差异上。3师说的各别。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一些新的著作、呈现了一些新特点。魏晋时期经注的特点是喜欢发挥义理。南北朝时出现了一些疏通经义的“义疏”和“讲疏”,还产生了不少其他古籍的注解和训诂专书。训诂工作发达在唐代,重要的经书有了新式的注解,即“正义”。它不仅解释经书正文,而且同时解释注文。宋代,学者们为诗文集做注的兴趣大大提高,他们不但为前代作家的集子做注,还为本朝作家的集子做注,语录用口语,做注时一般仍用文言。元明两代的经传训诂,内容多空疏肤泛,数量大但可观者少,解释时为“直解”,学术价值不高。清代训诂工作达到最高峰。清儒所做的古籍注释和训诂学专书数量很大,分为:经部、史、子、集部、礼记、训诂专书,还有三本康熙年间产生的字典辞书——《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和《骈字类编》。
1《毛传》和《郑笺》。《毛传》是现存最早和最完整的一部传注。其内容包括:解释题意,寓析章句,说明章旨,解释词义,解释语句,记述典章制度和引证故事、史实。《郑笺》的内容包括:注释《诗序》,申术《毛传》与补正《毛传》。2《尔雅》和群雅。《尔雅》是我国第一部有系统的训诂专书,对后世训诂学有很大影响,在古汉语和汉语史研究上有很高的价值。其撰著宗旨是“释古今之异言,通方俗之疏语”。它解释词语的方式分为三大类:1汇集具有相同、相近意义的或者具有某种相关性的一组词,用一个比较普通的词来作释。2以共名释别名,以俗语释文言3用语句说明词义。《尔雅》对后世训诂书的编撰影响很大,模仿它的著作历代都有,成为“群雅”,包括:《小尔雅》、《广雅》、《埤雅》、《尔雅翼》、《骈雅》、《通雅》、《别雅》、《比雅》、《拾雅》、《叠雅》、《支雅》、《说雅》、《选雅》和《毛诗传义类》。《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方言》的编者曾从《尔雅》中取材,体例上也有所改进。不仅说明了一组同义词中各个词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同,有时还对同义词在意义上的差别也有所解释。书中涉及的地域很广,从收录的词来看,不仅包括汉语方言,可能还有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分五类:通语,某地某地之间通语,某地语,古今语和转语。它的学术价值也很好,体现在:书中对一些同义词有所辨析,有助于认识古汉语中这些词的异同2书中采录并解释了不少先秦和汉代的方言、口语词,有助于印证古代作品中的一些词义。3书中收载名物词不少,助于了解古代名物。4书中记有不少方言同源词,助于研究古汉语的“声转”等问题。5本书所记方言与现代汉语比较,可看出古今语的联系,助于汉语词汇史的探讨。《释名》是一部专门解释词的词源义和同源关系的词典。其声训法分2类:以同音字为训和以音近字为训。
《说文解字》是许慎写的一部体大思精的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头等重要地位。《说文》解释字义有5种方式:天然定义、属中求别、由反知正、描述、着况。清代学者研究《说文》也有很多著作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说文》的注本之一,主要目的在于阐明每个字在古书中的各种意义以及词和词、词义和词义间的各种联系。陆德明的《经典释文》是一部“音义”书,按照经典原文顺序编排的、以注音为主兼及释义和校勘的读经字典。《一切经音义》音义并重,侧重于义,在训诂研究上具有很大价值。《经籍篡诂》是一部规模巨大的古汉语训诂资料汇编,收集的材料包括:1群经、诸子本文中的训诂2群经旧注3古史、诸子和群书旧注4史部、集部书旧注5训诂专书。此外,《辞通》、《连绵字典》、《经传释词》和《古书疑义举例》等书也需要有所了解,值得研读。
第四章主要讲述了一些训诂方式和训诂用语,也是要重点导读的。
训诂方式:形训:通过字形分析来解释字、词义,有助于解释词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声训: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3个作用:追溯语源;探求本字;说明词的通转。义训:其体例很多,分为:1从词义的广狭看:以大名释小名;以小名释大名,以狭义释广义2从同义、反义、多义角度看:同训;互训;递训;反训;歧训3从时地关系看:以今语释古语;以俗语释文言;以通语释方言4从表述方式看:代语;界说;类别;描述;比较;举例;申述;参证。训诂用语有:1某,某也。直言某词训某。训释词和被训释词有时只是单纯的同义关系,有时兼有音同、音近关系。2曰,为,谓之。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叫做”。既用于一般释义,又用于通过对比以辨析同义词。3谓。多用于具体释抽象、狭义释广义、别名释共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指”。4斥,“指”的意思。5貌,一般加在动词、形容词后,说明被训释词表示的是某种状态,相当于现在的“……的样子”。6犹,相当于现在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近义词作释,有时也用于以同源词作释。7言,相当于“说的是”,一般用于“随文立训”,申明词语在特定上下文中的含义,也用于串讲句义或阐发文意。8之言,之为言,属于声训,训释词与被训释词有音同、音近的关系。9读曰、读为,一般用于本字解释假借字10读若、读如,一般用于注音,“读如”往往同时兼带释义。11当为、当作,用于纠正误字。
附录部分为张永言先生写的两篇论文——论郝懿行《尔雅义疏》和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这对我们关于训诂学方面著作的表述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古籍的编排顺序应考虑作品产生的朝代。
古代书籍的分类:
古书最流行的分类方法是“四部”分类法。它起源于三国时代,完备于清代。清朝乾隆年间,编《四库全书》,将所收书籍分为经部、子部、史部、集部,就是所谓“四部”。
经部以儒家的“十三经”为主干,“十三经”就是:《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解释经书的著作,都在经部。研究语言文字的著作,如《说文解字》、《广韵》、《经典释文》等,也归在经部。
丹顶鹤属于鸟类。
丹顶鹤是长寿的象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丹顶鹤也叫仙鹤、白鹤、__,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它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
丹顶鹤是鹤类中的一种,因头顶有“红肉冠"而得名。是东亚地区所特有的鸟种,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这一地区的文化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象征,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也叫仙鹤、白鹤(其实白鹤是另一种鸟类)、__,中国古籍文献中对丹顶鹤有许多称谓,如《尔雅翼》中称其为"仙禽",《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胎禽"。
《尔雅翼》在《释草》里对兰和蕙加以区分,认为它们虽然都是香草,但有明显区别:“兰茎叶似泽兰,广而长节,节中赤,高四五尺”,“兰之叶如莎,首春则茁生芽,长五六寸,其杪作一花,花甚芳香,大抵生深林之中”,“蕙,大抵如兰,花亦春开,兰先而蕙继之,皆柔荑。其端作花,兰一荑一花,蕙一荑五六花,香次于兰。”
罗愿在南宋淳熙元年(1174)编著的《尔雅翼》,是继《埤雅》之后,对动、植物研究更为深入的重要专著。罗愿字端良,徽州歙县人。后学方回说他7岁就写过青草赋,“即冠,数日不妄下一语,精思如此”。孝宗时,为鄂州守,淳熙十二年卒。《尔雅翼》是他39岁时写成,96年后由王应麟刊印。
《训诂学简论》读书笔记
本文2023-10-14 14:56: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