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从起源传承方式相关传说特点
6
抟黄土作人,是后人的加工,在远古时候,女娲造人的传说,说的则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人
类。
《说文解字》云:
“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
在中国古文字里,娲、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
蛙字,又是由“鼋”字发展而来的,河南郑州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鼋”字形的蛙
形图案。
《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源于天鼋”
,天鼋,就是大青蛙、大蛤蟆。意思是说,姬族是
大蛤蟆的后代。而女字加一个鼋字,即是古代的孕字。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的《女娲考》写道:
“女娃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
蛤蟆口,或蛙口(娃口)
。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子称作“娃子”
。
女娲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是有显示变化的。情况大致是:最初只是母
亲神,所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力,尔后演变为男女婚姻之神,其事迹不再是抟黄土造人,而是主持婚
配和炼五色石补天。或者说,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所反映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而后者所反映的
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后的婚姻形态。
《风俗通》
:
“女娲祷神祠,
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
”
《淮南子》
又云: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其实,
“置昏姻”与补苍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这里的关键是对“五色石”的理解。
“五色石”
是一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
。
《山海经·南山经》曰: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石之美者曰玉,佩玉,起初是
用作护身符的,其作用不是为了避邪,而是为了长生。
《南山经》记载,黄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
以升天。
《博物志》说:
“名山大川,孔穴所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
”西王母的不死之
药也就是这些石或玉,就是男根。嫦娥偷吃的就是这种不死药。
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玄思和文学色彩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曰:
“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
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
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贾宝玉这个情种就是
这块石头,他“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
《说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而且,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在《红楼梦》里,宝玉为阳之精,黛玉为女之精,宝玉有顽石一块,而黛玉却没有。第三回描
写“摔玉”情景,作者更是直接将之称作“劳什子”
。在中国民间,
“劳什子”历来是男根的代名词。
2
、昆仑山和泰山
中国有两座名山,昆仑山和泰山。
昆仑山,黄河、长江都源于昆仑山。在中国先民的信仰里,昆仑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
母的居所,是女阴的象征。
昆仑,在古代传说里又名“虚门”
,所以“昆仑之丘”亦名“昆仑之虚”
。
“虚”的原义相当于玄
牝。
《大荒西经》说西王母“穴处”
,还有一意思就是昆仑山本身就是一个洞穴一样的东西。山是凸
形,穴是凹形,在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里,凹凸无甚本质不同,都是生殖器的象征,具体说来,女
阴之象,既可理解为山峰,也可理解为洞穴。
昆仑,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其本义为圆。李善注,
“昆仑,轮转之貌。
”所以,传说中
昆仑山上有瑶池、瑶台、旋室,与圆、摇动、转动有关。
昆仑,同时又是“葫芦”
、
“苦砻”
、
“窟窿”的音转。在初民那里,葫芦被视为生命之源,视为
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阴户。葫芦为瓜属,故女子破身,俗称
“破瓜”
。苦砻即蛤蟆、蟾蜍、蛙,都是女阴之象。窟窿的词义为“孔”缓读为窟窿,急读为孔,故
7
昆仑就是一个孔洞。
昆仑山为生命之山,主要还是西王母的象征意义。在后来道教的诸神谱里,西王母为雍容华贵、
端庄美貌的王母娘娘,但在先民的眼里,
西王母非但无美貌可言,而且丑陋无比,人面虎身,一口
虎牙,还拖着一条豹子尾巴。
《
山海经·西次三经》
: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
《大荒西
经》曰:
“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
由以上文字可知,西王母实为虎神,体现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虎
为女阴的隐喻。
《易·乾·文言》曰:
“云从龙,风从虎。
”顾炎武解释道:
“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
从虎则为坤从虎。
”在我国古籍和传统造型艺术里,龙虎并称或龙虎同时出现,往往都是隐喻男女性
事的。
《周易参同契》云:
“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又说: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
贪。
”显然,这些文字是对男女性行为的描述。龙与虎,既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也可理解为男根与
女阴。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
,
西王母的传说常常与鸟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王母有关的鸟是“三青鸟”
。
《山海经·海
内北经》云: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三青鸟亦为三足
鸟或三足乌。
在先民的信仰里,鸟是太阳神的象征。古人的造型艺术,鸟常常同太阳画在一起,
,或为鸟负日
而飞,或为鸟站在太阳里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
,画面左上角的太阳图案,里
面就有一支大黑鸟。古代文献,三足鸟又写作“
足峻
cun
”
,
《淮南子·精神训》云:
“日中有
cun
足
俊
乌”
。
足俊
与
月俊
音同义通,古时当为一字。
《说文》
:
“
月俊
,赤子阴也。
”
“赤子阴”是男子灵根
的古老说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说:
“未知牝牡之合而
zui
月俊
作,精之至也。
”牝牡之合即男女的
生理结合。老子的这句话将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得明明白白。俗语:小鸟、小鸡、小鸡鸡。
与昆仑山对应的是泰山。
泰山常与古代帝王的封禅相联系。所谓封禅,实则是件简单的事,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问题是我国幅员辽阔,何处不可以祭天
地,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后汉书·祭祀志》曰:
“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
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
“不崇朝而遍雨天
下”
,即是说不用祭拜男女性器,天地也可在此交感,其方式便是“触石,肤寸而合”
。这是很形象
的描写。因为天地交感,不像匹夫匹妇之所为,它们只是“肤寸而合”就够了。
泰山为生命之山,仅从一个“泰”
,亦可探其奥妙。泰山之泰即《易经》泰卦之泰,其卦象为
乾下坤上,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
”
《序卦》释泰:
“泰者,通也。
”乾坤之通,亦即男女之通。
北京故宫,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而二者中间还夹有一个泰和殿。强调天地之交、阴阳之合、
乾坤之合。
3
、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称谓,探究它们的本来面目,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
助。
①、
“帝”
是什么?
在甲骨文中,
“帝”写作
或
。此字的下部似为三根木棒构成的三角架,其上一个置放东
西的平台;上部为正三角形或倒三角形符号,明显出是女性生殖器的符号,即女性人体三角区的形
象描写。在古代世界,用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阴的不独中国汉民族,巴比伦早期的象形文字,日本
新石器时代的石刻文,都是用倒三角形符号表示女阴的。据西方著名的艺术史家格罗塞在他的《艺
术的起源》
中报道:
南美洲恒格河巴西印第安人以倒三角形符号代表女子的遮羞布,
名为
“乌鲁里”
。
8
当一个白人在他们面前画一个等腰三角形时,他们哈哈大笑起来,叫道“乌鲁里”
、
“乌鲁里”
、
“乌鲁里”
!
据此字形,许多学者认为,
“帝”的初义是女阴。尽管此说未被学界普遍接受,但“帝”具有生
殖或化生万物之义,则是很少有异议的。汉代的郑玄说过:
“因其生育之功谓之帝。
”近人詹先生根
据音韵,亦证明“帝”与万物化生有关。
“根据义由声得的道理,应考察其语族。可以发现,古音与
帝相似的字多有根基、
原始等义。
如
‘蒂’
表示花的基,
‘柢’
表示根基,
‘底’
表示房屋的基础,
‘胎’
表示人之所由生,
‘始’表示氏族之发源。蒂、柢、底、胎、始都与双声。由此看来,至尊神所以称
为‘帝’
,本来表示昊天是天地万物所由生的根本和原始。
”
(参见中国文明史上
P190
)
近人王国维、郭沫若、闻一多、刘半农、马叙伦诸先生都认为“帝”为“花蒂”
,
“帝”为
“蒂”
之初文。故可以说,帝是人得以化生的始基,帝崇拜就是女性先祖的崇拜。
帝、花蒂、阴蒂。
②“王”是什么?
“王”字的书写颇为简单,三横一竖,即人们常说的“一贯三为王”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
道通三》云:
“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文。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
取天、地与人之中以为贯而参通之,非王者孰能当是?”我们说,董仲舒的解释只是穿凿附会,以
之说明他的天人感应说,与“王”的本义不合。更何况,在甲骨文里,
“王”字并不是“一贯三”
,
而是一贯二,很像个“土”字,与“土”字不同的是,
“王”字的一竖,起笔为重写,呈大黑点状,
颇像个大头针,而“土”字则没有大头,一竖直贯下去。
“王”与“土”大同小异,说明“王”的崇
拜与先民的土地崇拜很有关系。
土地崇拜不仅仅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在此之前就有。此前,土地神既是大地之神,又是生命之
神;既是农业神,也是生殖神。由于两者的互联关系,在农业发明之前,人们崇拜土地,用意乃是
将土地同女子的生殖力作互参的理解。今天,我们常说,大地啊母亲!大地与母亲具有同等的意义、
同等的功能,什么功能?都能无中生有。没有听说大地啊,父亲!
在古文字里,
“土”与“地”的含义是一样的。
《白虎通·五行》谓:
“地,土之别名也。
”
《说文》
亦云:
“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
”
“地”从土从也,
“也”字,
《说文》的直接解释是“女阴也,象形。
”
其形状为一椭圆形的圆圈,两边有一“丫”形的线条相夹而下,实为女子阴部的门户与外轮廓线组
合而成。
也就是说,最早的“王”字同“土”字,而“土”为女阴之象,可以想见,
“王”亦同女性崇拜
有关。
③、祖是什么?
祖庙、祖先崇拜。道教、佛教前,中国没有神庙,只有祖庙。
先看几个有关祭祀的文字。
“祀”
,
《说文》
:
“祀,祭无已也,从示,已声。
”实际上,古代的“祀”就是由“示”和“已”
两字组成的,
“示”为男根,
“已”为女阴。
“祀”之本义即对男女性器的崇拜。
“已”
,
《说文》谓:
“为蛇,象形。
”说得明白点就是,
“已”像一条蛇。蛇,古文字写作“虫也”
,
从虫从也。
《说文》云:
“也,女阴也,象形。
”可知,蛇为女阴之隐喻。
《尚书·洪范》云:
“蛇者,
阴之所在。
”
《诗·小雅·斯干》
:
“维虺
hui
维蛇,女子之祥。
”朱熹注云:
“虺蛇,阴物穴处,柔弱隐
伏,女子之祥也。
”正因为蛇为女阴之隐喻,故古代传说的女神,女娲、伏羲、西王母都是人首蛇身。
美女蛇。
“示”
,
《说文》释为:
“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从二。三垂,日、月、星也。观乎
天文以察时变。
”但从甲骨文卜辞看,最早的
“示”字多作“
T
”形,上不必从二,下不必垂三。以
郭沫若的看法,
“示”
,即上古的“
T
”字,亦即“
I
”之倒悬。而“
I
”在上古文字里,也就是“且”
,
9
即男根的象形字。
“祖”字为
“且”的演进,亦为男根之象,男根加男根。
“祭”
,在甲骨文中有从示的祭或从匕的祭,前者祭祀男神,后者祭祀女神。男权确立后,从
匕的祭废而不用了。
④、宗是什么?
宗、宾,郭沫若认为,宗宾的含义相近,宗是祭祀男根的,宾是祭祀女阴的。
⑤、吉、凶
“吉”字
是结合的“结”的初文。在初民那里,结即男女的结合。
“吉”
字从士从口。在甲骨
文中,
“士”作男根状,形似一箭头由此而引申为男子的代称。男子之为男子,就在与他们都有一个
士。
“口”
,甲骨文作
U
状,实乃女阴之象。意思是洞坑。弗洛伊德认为,洞穴、洼地都是女阴的象
征,相应的,
“入穴出穴都是性交的象征。
”
男女结合就是“吉”
。
《诗》有“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句。历来注经家都把“吉士”释为“善
士”
,谬。应为性冲动的男子。
“凶”
,交叉的符号都历来表示禁止,做不得,世界上几乎所有民族都是用这个符号表示上述意
思。为什么后有这样的巧合呢?原来,
“叉”这个符号的初义是表示不能性交。把一把“叉”一样的
东西放在女子的体内,自然是要不得的,更谈不上达到媾和的目的。中国的“凶”字实则表达的就
是这样的一个意思。
“
U
”为女阴,将“叉”置于完成中,当然要不得。
⑥、祸福
如果说吉凶二字所含的生殖崇拜信息尚为中性的话,即无性别歧视,那么祸福二字则含有男尊
女卑的思想。祸福二字的本义分别对男根与女阴的崇拜,男权确立后,观念发生变化,崇拜男根为
福,
,为吉祥,为好事,而崇拜女阴则为祸,为凶,为坏事。后来的女人是祸水,大概源于此说。
祖,祖宗,且、示、
社稷、社会、社,稷,
社,祭祀土地神的土堆。崇拜无中生有,期盼生命旺盛、生产丰盛。
稷,
《说文解字》释为“五谷之长”
。事实上,稷是中原人一种最古老的作物名称,后来,稻麦
黍菽成为中原的作物后,人们将稷神的表义包括了稻麦黍菽诸种作物,作为一种五谷神的象征。
《风
俗通义·祀典》云:
“五谷众多,不可遍祭,故立稷而祭之。
”
五、文明的标志
人类繁衍:
早期:
“杂交群婚”
30
万年前,
“血缘家族”
,同辈人可以互为夫妻、性伙伴。
2
、
3
万年前,
“普那路亚婚”即族外婚,
新石器时代,
“对偶婚”
群婚制的性行为可以在众目睽睽下进行,没有回避的必要,而对偶婚由于一夫一妻制的相对稳
定性,性行为必须有所回避。而这就是文明的起点是真正意义上的文明曙光。正如科维《新科学》
中所说,
男人一旦把女人拉出山洞,即标志着文明的诞生
。
因为:
有了房子建筑物;
有了村落、城市以致国家;
有了私有财产和私有制;
有了遮掩材料和服饰;
6
抟黄土作人,是后人的加工,在远古时候,女娲造人的传说,说的则是她用自己的身体孕育人
类。
《说文解字》云:
“娲,古之神圣女,化生万物者也。
”
在中国古文字里,娲、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动物者为蛙,用于人类者为娲或娃。而古代的
蛙字,又是由“鼋”字发展而来的,河南郑州出土一件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上面有“鼋”字形的蛙
形图案。
《国语·周语下》有“我姬氏源于天鼋”
,天鼋,就是大青蛙、大蛤蟆。意思是说,姬族是
大蛤蟆的后代。而女字加一个鼋字,即是古代的孕字。我国著名的民族学家杨堃的《女娲考》写道:
“女娃为孕,岂不是女娲抟土造人身神话在文字上的落脚吗?有趣的是,中医界仍把女性阴口叫做
蛤蟆口,或蛙口(娃口)
。
”时至今日,我国许多地方仍把小孩子称作“娃子”
。
女娲作为先民的崇拜对象,随着时代的发展,角色是有显示变化的。情况大致是:最初只是母
亲神,所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力,尔后演变为男女婚姻之神,其事迹不再是抟黄土造人,而是主持婚
配和炼五色石补天。或者说,抟黄土造人的神话所反映的是母系社会的婚姻形态,而后者所反映的
则是一夫一妻制产生后的婚姻形态。
《风俗通》
:
“女娲祷神祠,
祈而为女媒,
因置昏姻。
”
《淮南子》
又云: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
”
其实,
“置昏姻”与补苍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这里的关键是对“五色石”的理解。
“五色石”
是一神秘的东西,女娲补天,用的是五色石,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玄鸟之卵也是“五色甚好”
。
《山海经·南山经》曰:能使人长生不死的就是“五色发作”的玉;石之美者曰玉,佩玉,起初是
用作护身符的,其作用不是为了避邪,而是为了长生。
《南山经》记载,黄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
以升天。
《博物志》说:
“名山大川,孔穴所向,和气所出,则生玉膏,食之不死。
”西王母的不死之
药也就是这些石或玉,就是男根。嫦娥偷吃的就是这种不死药。
将石头比作男根,最富玄思和文学色彩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
,曰:
“却说那女娲炼石补天之
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十二丈,见方二十四丈的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那娲皇只用了三万
六千五百块,但剩下一块未用,弃在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
大可小,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
”贾宝玉这个情种就是
这块石头,他“自经锻炼之后,灵性可通,自去自来,可大可小”
,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周易》和
《说文》所描写的龙的特征:
“其静也专,其动也直”
;
“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
”而且,
在曹雪芹的笔下,贾宝玉这块顽石同样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在《红楼梦》里,宝玉为阳之精,黛玉为女之精,宝玉有顽石一块,而黛玉却没有。第三回描
写“摔玉”情景,作者更是直接将之称作“劳什子”
。在中国民间,
“劳什子”历来是男根的代名词。
2
、昆仑山和泰山
中国有两座名山,昆仑山和泰山。
昆仑山,黄河、长江都源于昆仑山。在中国先民的信仰里,昆仑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
母的居所,是女阴的象征。
昆仑,在古代传说里又名“虚门”
,所以“昆仑之丘”亦名“昆仑之虚”
。
“虚”的原义相当于玄
牝。
《大荒西经》说西王母“穴处”
,还有一意思就是昆仑山本身就是一个洞穴一样的东西。山是凸
形,穴是凹形,在先民的生殖崇拜意识里,凹凸无甚本质不同,都是生殖器的象征,具体说来,女
阴之象,既可理解为山峰,也可理解为洞穴。
昆仑,以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的说法,其本义为圆。李善注,
“昆仑,轮转之貌。
”所以,传说中
昆仑山上有瑶池、瑶台、旋室,与圆、摇动、转动有关。
昆仑,同时又是“葫芦”
、
“苦砻”
、
“窟窿”的音转。在初民那里,葫芦被视为生命之源,视为
生殖力的象征,而象征的原型或是孕妇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阴户。葫芦为瓜属,故女子破身,俗称
“破瓜”
。苦砻即蛤蟆、蟾蜍、蛙,都是女阴之象。窟窿的词义为“孔”缓读为窟窿,急读为孔,故
7
昆仑就是一个孔洞。
昆仑山为生命之山,主要还是西王母的象征意义。在后来道教的诸神谱里,西王母为雍容华贵、
端庄美貌的王母娘娘,但在先民的眼里,
西王母非但无美貌可言,而且丑陋无比,人面虎身,一口
虎牙,还拖着一条豹子尾巴。
《
山海经·西次三经》
: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
”
《大荒西
经》曰:
“有神,
人面虎身,
有文有尾,皆白处之·
·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
由以上文字可知,西王母实为虎神,体现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实际上是一种生殖崇拜,虎
为女阴的隐喻。
《易·乾·文言》曰:
“云从龙,风从虎。
”顾炎武解释道:
“云从龙则曰乾为龙,风
从虎则为坤从虎。
”在我国古籍和传统造型艺术里,龙虎并称或龙虎同时出现,往往都是隐喻男女性
事的。
《周易参同契》云:
“龙阳数奇,虎阴数偶。
”又说:
“龙呼于虎,虎吸龙精,两相饮食,俱相
贪。
”显然,这些文字是对男女性行为的描述。龙与虎,既可理解为男人和女人,也可理解为男根与
女阴。
龙腾虎跃,龙争虎斗
,
西王母的传说常常与鸟有关。但值得注意的是,与西王母有关的鸟是“三青鸟”
。
《山海经·海
内北经》云: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
”三青鸟亦为三足
鸟或三足乌。
在先民的信仰里,鸟是太阳神的象征。古人的造型艺术,鸟常常同太阳画在一起,
,或为鸟负日
而飞,或为鸟站在太阳里面。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非衣帛画”
,画面左上角的太阳图案,里
面就有一支大黑鸟。古代文献,三足鸟又写作“
足峻
cun
”
,
《淮南子·精神训》云:
“日中有
cun
足
俊
乌”
。
足俊
与
月俊
音同义通,古时当为一字。
《说文》
:
“
月俊
,赤子阴也。
”
“赤子阴”是男子灵根
的古老说法。
《老子》第五十五章说:
“未知牝牡之合而
zui
月俊
作,精之至也。
”牝牡之合即男女的
生理结合。老子的这句话将鸟的象征意义揭示得明明白白。俗语:小鸟、小鸡、小鸡鸡。
与昆仑山对应的是泰山。
泰山常与古代帝王的封禅相联系。所谓封禅,实则是件简单的事,
“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问题是我国幅员辽阔,何处不可以祭天
地,为什么要到泰山去呢?《后汉书·祭祀志》曰:
“岱者,胎也;宗者,长也。万物之始,阴阳之
交,云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为五岳之长耳。
”
“不崇朝而遍雨天
下”
,即是说不用祭拜男女性器,天地也可在此交感,其方式便是“触石,肤寸而合”
。这是很形象
的描写。因为天地交感,不像匹夫匹妇之所为,它们只是“肤寸而合”就够了。
泰山为生命之山,仅从一个“泰”
,亦可探其奥妙。泰山之泰即《易经》泰卦之泰,其卦象为
乾下坤上,卦辞为“小往大来,吉,亨。
”
《序卦》释泰:
“泰者,通也。
”乾坤之通,亦即男女之通。
北京故宫,前有乾清宫,后有坤宁宫,而二者中间还夹有一个泰和殿。强调天地之交、阴阳之合、
乾坤之合。
3
、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国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称谓,探究它们的本来面目,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很有帮
助。
①、
“帝”
是什么?
蛊毒,指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
在老昆明人为中蛊之人以蛋"滚蛊"的咒词里,曾提及—长串蛊名,如金蛊、银蛊、长虫蛊(蛇蛊)、编短蛊、蝴蝶蛊、妈里儿蛊(蜻蜓蛊)、居家养的蛊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种蛊。据悉,古籍记述或民间传说的蛊的种类,还有金蚕蛊、蛤蟆蛊、蜈蚣蛊、蜮盎(水蛊)、羊蛊、鱼盅、牛蛊、犬蛊、鸡蛊、鹅蛊、草蛊、菌蛊、虱盅、蝎子蛊、鬼蛊、马蜂蛊、大象蛊、蚂蚁蛊、猪蛊、蜘蛛蛊、鳖蛊、青蛙蛊、服妈蛊、麻雀蛊、乌龟蛊、稻田蛊、树蛊、烦踢蛊、皖螂蛊、挑生蛊、石头蛊、篾片蛊、溶蛊、肿蛊、牛皮蛊、犁头蛊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善变化以至无穷,让人防不胜防,恰如晋干宝《搜神记》所说:"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猪狗,或为虫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状。常行之于百姓,所中皆死。")
一般而言,被谈论得较多的蛊毒如下几种:
蛇蛊
明王世恐《闽部疏》:
闽地颇蔷蛊。其神或作小蛇.毒人无有不能独泉之惠安最多。
清甘雨撰《姚州志》(《甘志》)
彝人有养蛊者,其术秘,不与人知。或云养大蛇而取其涎,暴干为末,投食物中,人误食之,七八日即病,不治则死矣
云南剑川白族认为,养蛊人是祖传的,蛊药放在放蛊者的拇指指甲缝内,在别人吃饭喝水时,趁人不各把药弹进碗里,吃到蛇蛊的人总觉得肚子气鼓气胀的,吐出像蛇一样的吐沫。
蛇蛊又分几种:阴蛇蛊的害人是子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则吐、泻,继则肚胀、减食、口腥、额热、面红;重的,脸上、耳、鼻、肚有蛊行动翻转作声,大便秘结,加上颓肿等,更是没有治好的希望。生蛇蛊的害人中毒的情况.与阴蛇蛊害人相似,但也有些异点。即肿起物,长二三寸,能跳动,吃肉则止。入则成形,或为蛇,或为肉鳖,在身内各处乱咬,头也很病,夜间更甚。又有外蛇随风入毛孔里来咬,内外交攻,真是无法求治。
犬蛊 晋干宝《搜神记》 部阳赵寿,有犬蛊,时陈半诣寿,忽有大黄犬六七群出吠早。后余伯妇与寿妇食,吐血几死。
公鸡蛊: 流行于滇中某些民族地区据说中此蛊者,体内疼痛如鸡啄。
骡蛊 这也是以症状测定的蛊,据说中此蛊者,疼起来就像骡子
虱子蛊 吃着虱子蛊的人全身奇痒,用手一抓便到处起泡,泡抓破就有三五成群的虱子爬出来。
姑蛊(水蛊) 晋干宝《搜神记》: 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日"短犯",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江人以术方抑之,则得沙石于肉中。《诗》所谓"为鬼为域,则不可测"也,今俗谓之没毒。先儒以为男女同川1 而俗,*女为主,乱气所生也。 蜮不仅伤人,也伤魂。《楚辞‘大招》云:"魂乎无南,蜮伤躬只。"马王堆汉代帛画下部水中小虫,或为蜮蛊,故亦画白犬以镇"水蛊"。
蝶蛤蛊 陶潜《续搜神记》: 判县有一家事蛊,人咬其食饮,无不吐血死。人下食,一双蜈蚣长丈余于盘中走出。
蜘蛛盎 据晋人《灵鬼记》述 秦孝王杨俊病重时,通过口中含银而变色知道受了蛊毒,但一时不能明白是中了什么毒。至死后,文帝及皇后发现棺框中爬出大蜘蛛,经过追究,才知道是崔妃下的蛊毒。
金蚕蛊 清张混《滇南新语》- 蜀中多蔷蛊.以金蚕为最,能战人之生,掇其魂而役以盗财帛,富则遗之,故有嫁金蚕之说。 民间传说,金蚕盅性喜洁净,凡养蛊人家家中尘埃绝无。金蚕是有灵魂的,它能帮主人害死仇敌,又能使养蛊人发财致富。金蚕的害人是能使人中毒,胸腹搅痛,肿腹如瓮,七孔流血而死。
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神秘、KB之巫术,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谷子储藏在仓库里太久,表皮谷壳会变成一种飞虫,这种古人也叫它为蛊。左传昭公元年说:“谷之飞,亦为蛊”、“谷久积,则变为飞蛊,名曰蛊”。从谷壳变成的飞虫与米糠不同:飞虫会飞,米糠不能飞。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本草纲目》里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此即名曰蛊。”
哀牢山是云南风景区。提这样的问题很无聊。
贴一篇养蛊的文章,供参考。
蛊毒,指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
在老昆明人为中蛊之人以蛋"滚蛊"的咒词里,曾提及—长串蛊名,如金蛊、银蛊、长虫蛊(蛇蛊)、编短蛊、蝴蝶蛊、妈里儿蛊(蜻蜓蛊)、居家养的蛊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种蛊。据悉,古籍记述或民间传说的蛊的种类,还有金蚕蛊、蛤蟆蛊、蜈蚣蛊、蜮盎(水蛊)、羊蛊、鱼盅、牛蛊、犬蛊、鸡蛊、鹅蛊、草蛊、菌蛊、虱盅、蝎子蛊、鬼蛊、马蜂蛊、大象蛊、蚂蚁蛊、猪蛊、蜘蛛蛊、鳖蛊、青蛙蛊、服妈蛊、麻雀蛊、乌龟蛊、稻田蛊、树蛊、烦踢蛊、皖螂蛊、挑生蛊、石头蛊、篾片蛊、溶蛊、肿蛊、牛皮蛊、犁头蛊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善变化以至无穷,让人防不胜防,恰如晋干宝《搜神记》所说:"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猪狗,或为虫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状。常行之于百姓,所中皆死。")
一般而言,被谈论得较多的蛊毒如下几种:
蛇蛊
明王世恐《闽部疏》:
闽地颇蔷蛊。其神或作小蛇.毒人无有不能独泉之惠安最多。
清甘雨撰《姚州志》(《甘志》)
彝人有养蛊者,其术秘,不与人知。或云养大蛇而取其涎,暴干为末,投食物中,人误食之,七八日即病,不治则死矣
云南剑川白族认为,养蛊人是祖传的,蛊药放在放蛊者的拇指指甲缝内,在别人吃饭喝水时,趁人不各把药弹进碗里,吃到蛇蛊的人总觉得肚子气鼓气胀的,吐出像蛇一样的吐沫。
蛇蛊又分几种:阴蛇蛊的害人是子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则吐、泻,继则肚胀、减食、口腥、额热、面红;重的,脸上、耳、鼻、肚有蛊行动翻转作声,大便秘结,加上颓肿等,更是没有治好的希望。生蛇蛊的害人中毒的情况.与阴蛇蛊害人相似,但也有些异点。即肿起物,长二三寸,能跳动,吃肉则止。入则成形,或为蛇,或为肉鳖,在身内各处乱咬,头也很病,夜间更甚。又有外蛇随风入毛孔里来咬,内外交攻,真是无法求治。
犬蛊 晋干宝《搜神记》 部阳赵寿,有犬蛊,时陈半诣寿,忽有大黄犬六七群出吠早。后余伯妇与寿妇食,吐血几死。
公鸡蛊: 流行于滇中某些民族地区据说中此蛊者,体内疼痛如鸡啄。
骡蛊 这也是以症状测定的蛊,据说中此蛊者,疼起来就像骡子
虱子蛊 吃着虱子蛊的人全身奇痒,用手一抓便到处起泡,泡抓破就有三五成群的虱子爬出来。
姑蛊(水蛊) 晋干宝《搜神记》: 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日"短犯",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江人以术方抑之,则得沙石于肉中。《诗》所谓"为鬼为域,则不可测"也,今俗谓之没毒。先儒以为男女同川1 而俗,*女为主,乱气所生也。 蜮不仅伤人,也伤魂。《楚辞‘大招》云:"魂乎无南,蜮伤躬只。"马王堆汉代帛画下部水中小虫,或为蜮蛊,故亦画白犬以镇"水蛊"。
蝶蛤蛊 陶潜《续搜神记》: 判县有一家事蛊,人咬其食饮,无不吐血死。人下食,一双蜈蚣长丈余于盘中走出。
蜘蛛盎 据晋人《灵鬼记》述 秦孝王杨俊病重时,通过口中含银而变色知道受了蛊毒,但一时不能明白是中了什么毒。至死后,文帝及皇后发现棺框中爬出大蜘蛛,经过追究,才知道是崔妃下的蛊毒。
金蚕蛊 清张混《滇南新语》- 蜀中多蔷蛊.以金蚕为最,能战人之生,掇其魂而役以盗财帛,富则遗之,故有嫁金蚕之说。 民间传说,金蚕盅性喜洁净,凡养蛊人家家中尘埃绝无。金蚕是有灵魂的,它能帮主人害死仇敌,又能使养蛊人发财致富。金蚕的害人是能使人中毒,胸腹搅痛,肿腹如瓮,七孔流血而死。
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神秘、KB之巫术,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谷子储藏在仓库里太久,表皮谷壳会变成一种飞虫,这种古人也叫它为蛊。左传昭公元年说:“谷之飞,亦为蛊”、“谷久积,则变为飞蛊,名曰蛊”。从谷壳变成的飞虫与米糠不同:飞虫会飞,米糠不能飞。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本草纲目》里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此即名曰蛊。”
春秋战国是红土,西汉回填用黄土,东汉不用黄沙泥,唐宋墓坑多黑土。
“土夫子”口口相传的一句顺口溜,将长沙一带古墓的土质特点描述得明明白白,现代考古学家们也从中获益良多。
一、“土夫子”对古墓断代的秘诀在湖南地区,那些专门从事盗墓勾当的人有一个隐晦而形象的称谓——“土夫子”。早年的土夫子做的是贩卖泥土的正经生意,他们寻找并挖掘一种粘性很高的黄土,作为添加在煤球里的材料,运送并销售到长沙市区。在挖泥的过程中,他们其中有人发现了古墓,从而走上了依靠盗墓发财致富的路线。
既然走上了“专业化”的路线,土夫子们不仅逐渐学会了依照“寻龙点穴”的理论判断古墓的方位,还能根据回填层的土质特点对古墓进行断代,并总结出了不少“行业”内的秘诀。
长沙一带古代贵族的墓穴,为了防潮防腐,往往会用一些特殊质地的土回填。春秋战国时期的墓穴多数是用本坑的红色网纹土回填,也就是土夫子口中所说的“红土”。
网纹红土
到了西汉时期,贵族造墓比较讲究,多用从外地找来的粘性极高的黄土回填,以提高墓穴的密封性,有时候还会在棺椁上下及四周加一层“白膏泥”。白膏泥以景德镇的“高岭土”为最佳,湿润的时候呈青灰色,晒干后呈灰白色,分子结构紧密且黏性好,具有十分优秀的防腐能力。也许是消耗量太大,西汉后期墓的黄泥质量明显下降,里面多含有沙子,黏性和紧密性与纯正的黄土相去甚远,因此被土夫子称作“黄沙泥”。
东汉时期墓穴回填不用黄沙泥,而是用密封性较好的“白膏泥”对墓室的墙壁、地板和天花进行批荡,所以土夫子说“东汉不用黄沙泥”。而到了唐宋,建造墓穴又开始使用黄沙泥回填,但其中的杂质较多,土质偏黑,墓室的做工和密封效果远不及汉代,这种回填土被土夫子称为“黑土”。
白膏泥
二、一座险遭“土夫子”捷足先登的珍贵古墓清朝末年,仲夏的一个深夜里,天气闷热潮湿令人烦躁,厚重的云层遮蔽了月光,善化城外东南五里地的一处山丘上的气氛格外阴森,连附近的蛙虫都纷纷噤声,四周寂静得可怕。南山坡的一片树林里隐隐传来沉闷的沙沙声,在死寂的山林里显得异常诡异。
这是一个仅能容纳一个人进出的方形洞口,声音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洞里有两个人,其中一个叫谢晓初,他正是一名靠贩卖死人陪葬品营生的土夫子,另一个是他刚收的一名“徒弟”。在之前的几个月,两人先后几次来这座山丘“考察”,认为这里极有可能是一处埋藏了珍宝的古墓。
事实上,谢晓初的判断并非空穴来风,当时湖南一带就流传着这里是五代十国南楚国开国君主马殷的墓地的说法,这个传说甚至被清代官方记录在了《湖南省通志·善化县志》中:“马王疑冢,在县东南五里,楚王马殷筑。”
《善化县志》里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不是马王墓,甚至连是不是真正的墓都不能下定论,所以用了“疑冢”两字。但这就足以令那些心术不正的人趋之若鹜了,自古以来就有不少土夫子来这里试探过,这两座类似马鞍形状的山丘上,留下了好些盗洞。
谢晓初就是其中之一,凭借十数年土夫子的敏锐嗅觉,他有七成把握在这里找到古墓。他与徒弟花了几个晚上在这里开了一个盗洞,今晚只要再继续往里掏几下,说不定就能找到墓室。
谢晓初的铁铲在盗洞壁上凿着,他精神亢奋,因为他发现这里的土就是土夫子口中描述的“黄泥”,而且质地细腻,杂质极少,里面有墓是必定的了,而且看来墓葬的年代比传说中的还要久远,至少是汉代的墓葬。忽然,谢晓初发现赭红色的泥土上显现出星星白色,他心中一喜,这是挖到了白膏泥,说明这墓主的身份极为尊贵,也说明离他们要找的墓室不远了!幻想着马上就有一笔横财入袋,谢晓初按捺不住激动,手上的铁铲挥舞得更快了。
盗墓洞
谢晓初和徒弟在盗洞内忙活着,他们没有留意到,此刻盗洞外的环境正在发生着巨变,天空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山林里顿时狂风横生,夹杂着凄厉的悲鸣呼啸而来。暴雨转瞬即至,雨水如同瀑布般倾泻在这片山林中,闪电如同利斧般撕裂长空,惊天的雷声响彻四野。谢晓初和徒弟专心掏着盗洞,丝毫没有受到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
突然,一阵毁天灭地的巨响落下,只见一道粗大的白光自天而降,不偏不倚正好劈在谢晓初挖的盗洞口,霎时间巨大的声浪击得盗洞里的两人眼冒金星,血气翻涌,脑袋如被重锤敲击嗡嗡作响,两人瞬时瘫在了洞内。
过了好一会儿,谢晓初才缓过神来,恢复了一些意识,他感觉喉头腥腥的,头痛得厉害,一摇头似乎脑浆都在晃荡,耳朵里犹如塞满了棉花,还有金属的嘶嘶声。他发现之前点的蜡烛已经熄灭了,盗洞内的空气也变得稀薄起来。他推了推身后的徒弟,徒弟也回过神来。
经过一番摸索,谢晓初发现,刚才的雷击把盗洞口的泥震塌了,几乎将他和徒弟活埋在了里面。于是,他立即指挥徒弟去挖开盗洞口。所幸的是,封住洞口的泥还比较松散,他们努力了一会便呼吸到了新鲜的空气。
挣扎着从盗洞里爬出来,他们发现盗洞周围的几棵树都被刚才的雷劈裂了,若不是躲在洞里,恐怕自己的下场就如同这几棵树一般。谢晓初有了一种劫后余生的窃喜,回头看看自己脚下的盗洞,贪婪的神色逐渐收敛了。他摇了摇头,招呼徒弟收拾工具,打道回府了。
雷电
三、马王堆里埋的不是马王?辛追夫人到底是谁的夫人?善化县自古就和长沙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本来就是一体,上面所说的马鞍形状的山丘就是今天著名的“马王堆”。然而,马王堆果真如民间传说中一样,埋的是南楚君王马殷吗?
1971年,长沙市政府决定在这座马鞍形的小山丘里开凿一个防空洞。负责开挖的战士们发现了谢晓初当年留下的盗洞,并没有太过在意,因为在这座山丘上,类似的洞有好几处。战士们也挖到了白膏泥,却也只是觉得好奇,没当回事继续往里挖。
防空洞工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一个小战士忽然觉得自己铁锹挖下去的地方,喷出一股凉气,便举起蜡烛,打算看看怎么回事。当蜡烛刚一靠近气体,一股蓝光倏地喷薄而起,瞬间舞出了一股火舌,把小战士吓得一屁股跌坐在地上。众人闻讯,立马赶过来齐心协力把火扑灭了,随后都围着这个喷着凉气的洞口议论纷纷,也同时向相关部门作了通报。
赶到现场的考古专家看到这个现象,内心的震撼无以复加,“火洞子!”专家神色激动,说话的声音都有些颤抖了。“火洞子”也是土夫子口中对一类古墓的称呼,这种古墓密封性较好,里面的部分有机物陪葬品腐化后形成了沼气,充满了整个墓室。一旦当墓室壁被凿穿,里面的沼气泄露出来,遇到火就会燃烧。
火洞子
这种“火洞子”不仅对墓室密封性要求极高,还要在数千年里都没有遭受破坏。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的数千座墓,都没有一个是“火洞子”,马王堆这真是一座万里挑一的珍贵古墓啊!
正因如此,古墓里保存的物品都十分完好,据说考古学家们在挖掘白膏泥时还发现了2000多年以前的新鲜树叶,这些树叶刚出土时宛如当年一样鲜活脆嫩,但一接触到空气便迅速腐败了。
众所周知,马王堆里出土了一具女尸,随葬的印章昭示了墓主的身份——“妾辛追”,她就是震惊世界的“辛追夫人”。同时根据墓中的陪葬品,专家们也判断出,这座古墓的年代应该是汉初,这比五代十国的南楚还要早了近千年,因此这个墓葬群自然不可能是南楚开国君主马殷所建的,里面当然也不会埋着马王了。
但这辛追夫人究竟是何人之妻?历史上没有记载,而辛追夫人的丈夫所在的墓室早就被历代盗墓贼洗劫一空,几乎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这让考古学家的研究陷入了僵局。
辛追夫人
四、昔日“土夫子”凭盗墓经验揭示墓主身份在考古队里,有一名身份特殊的队员,人称“李夫子”。在民国时期,由于战乱连年,李夫子为了养家糊口,于是做起了盗墓倒斗的营生。建国后,他终于有了自己的田地,于是金盆洗手,过上了正经的日子。当时长沙要成立专门的考古机构,看中了李夫子数十年与古墓打交道的经验,于是数次三番请他出山,为中国考古事业出力。李夫子盛情难却,便加入了考古队。
在主墓室已严重被毁的情况下,鉴于对辛追夫人身份认定的艰巨任务,考古队夏队长郑重地找来李夫子,看看他有什么办法能找到相关线索。李夫子围着腐朽的棺椁转了几圈,迟疑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夏队长,有一个法子,倒是可以试试看。”夏队长眼睛一亮,连忙说:“哦?你说说看!”
原来,李夫子发现这个墓室里的棺椁早已腐朽不堪,里面填满了腐败的烂泥,不过正因如此,有些原本与墓主贴身陪葬的物品就极有可能陷入到了棺材的腐泥中,这时用清水清洗,就很有可能找到一些珍贵物品。这也是李夫子在多年的盗墓中积累下来的经验。
听了李夫子的建议,夏队长立刻让人找来清水,对棺椁进行清洗。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一遍遍地仔细洗刷,考古学者们终于在棺材底部的缝隙里找到了三枚印章,分别刻着“利苍”、“轪侯之印”和“长沙丞相”。
利苍的印章
这一下,墓主的身份就明确了,“利苍”在《史记》和《汉书》里都有记载,他早年追随刘邦四处征战,是汉代开国功臣,在长沙国任丞相,后来又被封为第一代轪侯。
因此,真相大白于天下。马王堆里埋的并不是南楚国王马殷,而是西汉长沙王的丞相利苍的一家三口。令世人瞩目的不腐女尸“辛追夫人”,就是利苍的夫人。
蛊毒,指以神秘方式配制的巫化了的毒物。
在老昆明人为中蛊之人以蛋"滚蛊"的咒词里,曾提及—长串蛊名,如金蛊、银蛊、长虫蛊(蛇蛊)、编短蛊、蝴蝶蛊、妈里儿蛊(蜻蜓蛊)、居家养的蛊以及五方五地的各种蛊。据悉,古籍记述或民间传说的蛊的种类,还有金蚕蛊、蛤蟆蛊、蜈蚣蛊、蜮盎(水蛊)、羊蛊、鱼盅、牛蛊、犬蛊、鸡蛊、鹅蛊、草蛊、菌蛊、虱盅、蝎子蛊、鬼蛊、马蜂蛊、大象蛊、蚂蚁蛊、猪蛊、蜘蛛蛊、鳖蛊、青蛙蛊、服妈蛊、麻雀蛊、乌龟蛊、稻田蛊、树蛊、烦踢蛊、皖螂蛊、挑生蛊、石头蛊、篾片蛊、溶蛊、肿蛊、牛皮蛊、犁头蛊等。不仅种类多,而且善变化以至无穷,让人防不胜防,恰如晋干宝《搜神记》所说:"盒有怪物,若鬼,其妖形变化,杂类殊种.或为猪狗,或为虫蛇,其人皆自知其形状。常行之于百姓,所中皆死。")
一般而言,被谈论得较多的蛊毒如下几种:
蛇蛊
明王世恐《闽部疏》:
闽地颇蔷蛊。其神或作小蛇.毒人无有不能独泉之惠安最多。
清甘雨撰《姚州志》(《甘志》)
彝人有养蛊者,其术秘,不与人知。或云养大蛇而取其涎,暴干为末,投食物中,人误食之,七八日即病,不治则死矣
云南剑川白族认为,养蛊人是祖传的,蛊药放在放蛊者的拇指指甲缝内,在别人吃饭喝水时,趁人不各把药弹进碗里,吃到蛇蛊的人总觉得肚子气鼓气胀的,吐出像蛇一样的吐沫。
蛇蛊又分几种:阴蛇蛊的害人是子人中毒的,不出三十日,必死。初则吐、泻,继则肚胀、减食、口腥、额热、面红;重的,脸上、耳、鼻、肚有蛊行动翻转作声,大便秘结,加上颓肿等,更是没有治好的希望。生蛇蛊的害人中毒的情况.与阴蛇蛊害人相似,但也有些异点。即肿起物,长二三寸,能跳动,吃肉则止。入则成形,或为蛇,或为肉鳖,在身内各处乱咬,头也很病,夜间更甚。又有外蛇随风入毛孔里来咬,内外交攻,真是无法求治。
犬蛊 晋干宝《搜神记》 部阳赵寿,有犬蛊,时陈半诣寿,忽有大黄犬六七群出吠早。后余伯妇与寿妇食,吐血几死。
公鸡蛊: 流行于滇中某些民族地区据说中此蛊者,体内疼痛如鸡啄。
骡蛊 这也是以症状测定的蛊,据说中此蛊者,疼起来就像骡子
虱子蛊 吃着虱子蛊的人全身奇痒,用手一抓便到处起泡,泡抓破就有三五成群的虱子爬出来。
姑蛊(水蛊) 晋干宝《搜神记》: 汉光武中平中,有物处于江水,其名曰"蜮",一日"短犯",能含沙射人,所中者,则身体筋急,头痛发热,剧者至死。江人以术方抑之,则得沙石于肉中。《诗》所谓"为鬼为域,则不可测"也,今俗谓之没毒。先儒以为男女同川1 而俗,*女为主,乱气所生也。 蜮不仅伤人,也伤魂。《楚辞‘大招》云:"魂乎无南,蜮伤躬只。"马王堆汉代帛画下部水中小虫,或为蜮蛊,故亦画白犬以镇"水蛊"。
蝶蛤蛊 陶潜《续搜神记》: 判县有一家事蛊,人咬其食饮,无不吐血死。人下食,一双蜈蚣长丈余于盘中走出。
蜘蛛盎 据晋人《灵鬼记》述 秦孝王杨俊病重时,通过口中含银而变色知道受了蛊毒,但一时不能明白是中了什么毒。至死后,文帝及皇后发现棺框中爬出大蜘蛛,经过追究,才知道是崔妃下的蛊毒。
金蚕蛊 清张混《滇南新语》- 蜀中多蔷蛊.以金蚕为最,能战人之生,掇其魂而役以盗财帛,富则遗之,故有嫁金蚕之说。 民间传说,金蚕盅性喜洁净,凡养蛊人家家中尘埃绝无。金蚕是有灵魂的,它能帮主人害死仇敌,又能使养蛊人发财致富。金蚕的害人是能使人中毒,胸腹搅痛,肿腹如瓮,七孔流血而死。
蛊是一种以毒虫作祟害人的巫术,是一种较古老的神秘、KB之巫术,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各地和一些少数民族中。谷子储藏在仓库里太久,表皮谷壳会变成一种飞虫,这种古人也叫它为蛊。左传昭公元年说:“谷之飞,亦为蛊”、“谷久积,则变为飞蛊,名曰蛊”。从谷壳变成的飞虫与米糠不同:飞虫会飞,米糠不能飞。孔颖达《十三经注疏》曰:“以毒药药人,令人不自知者,今律谓之蛊毒”。《本草纲目》里说:造蛊的人捉一百只虫,放入一个器皿中。这一百只虫大的吃小的,最后活在器皿中的一只大虫就叫做蛊。可知蛊本来是一种专门治毒疮的药,后来才被人利用来害人——“取百虫入瓮中,经年开之,必有一虫尽食诸虫,此即名曰蛊。”
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从起源传承方式相关传说特点
本文2023-10-14 15:11:26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