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楚墓详细资料大全
东周时期楚国墓葬。史籍记载江陵为楚国郢都所在地。今湖北省江陵县城北5公里处的纪南城即郢都故址。纪南城遗址周围分布有大量楚墓,其年代为从春秋早期到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江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市博物馆等单位在纪南城内及其外围的调查中,发现各类楚墓2800座以上,已发掘的有800余座,有多重棺椁的贵族墓和小型的平民墓。出土文物7000余件,为研究东周时期楚国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基本介绍 中文名称 :江陵楚墓 地理位置 :湖北省江陵县城北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时间 :春秋早期 分期与特点,墓葬形制,随葬器物,今后探索的问题, 分期与特点 江陵楚墓可分为春秋、战国两大阶段,每一阶段又可分早、中、晚 3期。春秋时代的墓比战国时代的少,春秋早、中期的更少,且以小型墓居多,随葬品以实用陶器为主,组合主要为鬲、钵、豆、罐。春秋晚期主要为鬲、钵、长颈壶。长颈壶很有特色,为其他地点所少见。战国以后随葬品以陶明器为主,种类和数量均较丰富, 战国早期已较多地用鼎、 □、壶或鼎、敦、壶一类的仿铜陶礼器陪葬。战国中期以后,小墓多使用一套陶礼器,等级稍高者在两套以上。江陵楚墓中不仅有高级贵族墓,也有一般贵族墓,还有所谓士和平民墓葬,数量多,类别齐全,为其他地区所少见。 墓葬形制 贵族墓均有大型封土堆,墓坑有台阶和斜坡墓道,椁多室,棺多重(层)。其中天星观1号墓封土残高71米,墓口长412米,宽372米,斜坡墓道长188米,从墓口至椁盖板深89米,墓壁有15级台阶。椁的四周填白膏泥。椁分7室,室间用整木料垒成隔墙。椁内三棺层层套合。一般士和平民的墓,规模较小,均为土坑竖穴,无封土和台阶。多为一棺一椁或单棺无椁。一棺一椁的墓,有的在椁室内棺首或棺侧留有空隙,放置随葬品,习称头箱或边箱。木棺有3种形制,第1种为长形弧棺,即盖板与两侧棺板都为弧形的,底板不落地;第2种盖板与两边壁板都为平直的,底板亦不落地;第3种为长方盒状棺,但很少见。棺内一般有竹席裹尸,死者为仰身直肢。马山1号墓死者衣衾保存完好,面部覆盖有“□目”,双手各握一卷绢团,即所谓“握手”,这些都反映了当时的葬俗。 随葬器物 已发掘的墓 出土文物7000余件。主要有青铜礼器和兵器、陶器、漆木器、丝绸、竹器、玉器和竹简等。青铜礼器多出自中等以上的贵族墓,主要有鼎、□、敦、尊、盏、壶、缶、盥缶、盘、□、勺等。青铜兵器数量多,品种全,制作相当精致,常见的有剑、戈、矛、戟、镞等,以剑为最多,凡成年男性几乎都用剑随葬,贵族墓中随葬铜剑尤多,如天星观1号墓随葬铜剑达32件。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出自望山1号墓,剑长557厘米,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十一道极细小的同心圆圈,剑格正面用蓝色玻璃,背面用绿松石镶嵌出美丽的花纹,剑身饰菱形暗纹,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出土时寒光闪闪,仍很锋利(见彩图越王勾践剑)。马山5号墓出土的吴王夫差□也有菱形暗纹,器身有八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乍(作)用□”。其他如“楚王孙渔之戈”,“□之宝戈”,“鄂君用宝”戈、“越王州句自作用剑”等,也都很珍贵。多数墓中随葬陶器, 常见的陶器有两类, 一类为日常生活用具,如鬲、钵、罐、豆、长颈壶等;另一类为仿铜陶礼器,如鼎、敦、□、壶、□壶、盘、□、豆、□等。漆木器出土数量多,品种全,有豆、耳杯、盒、樽、奁、梳、篦、俎、案、几等生活用具;有鼓、瑟、笙等乐器;有木俑、镇墓兽、虎座飞鸟等丧葬用具;有木鹿、雕花座屏等工艺品及其他装饰品等。其中虎座鸟架鼓、镇墓兽、虎座飞鸟等为楚地所特有。望山 1号墓所出的彩绘木雕小座屏,通高15厘米,长518厘米,其上雕镂出蛙、鹿、鹰、蛇等51个动物,是一件难度很高的艺术珍品(见彩图木雕小座屏)、虎座鸟架鼓(复制品))。 丝织品常有发现,且往往保存完好。马山1号墓出土丝制品有裹尸的衣着15件,丝衾(被子)4床。包括绣、锦、罗、纱、绢、绦等多种品种,质地精良,保存完好。衣被上用朱红、绛红、茄紫、深赭、浅绿、茶褐、金黄、棕黄等色彩的丝线绣出或织出对称的蟠龙、凤鸟、神兽、舞人等与几何纹相间的各种图案,色彩柔和,显示出楚国纺织业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见彩图龙凤纹绣绢衾(局部)、龙、凤、虎纹绣绢罗禅衣(局部)、绣衣上的凤纹)。有5座楚墓共出土竹简约700枚,其内容一般为遣策、“祷辞”或“卜筮记录”之类。九店56号墓所出竹简则近于云梦秦简中的《日书》,主要为选择吉凶日之类的记载。 今后探索的问题 江陵楚墓的发掘和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江陵楚文化的源渊,为什么江陵多战国墓而少春秋早中期墓,尤其是迄今未见类别较高的春秋早中期墓等,这些都有待于今后探索。
杜预为何成为晋灭吴之战的统帅之一?他到底有什么本事?
(一)杜预的身世和学识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军事、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都颇有研究。世人赞赏他博学多通,就像座武器库里面什么都有,誉称其为“杜武库”。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63岁逝世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他是明代之前唯一跻身“两庙”(文庙和武庙)之人。
(二)杜预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军事指挥才能
公元265年,西蜀被灭后,魏国皇帝曹奂禅让帝位,大部分天下归晋,司马炎正式称帝,国号大晋,年号泰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元277年,司马炎决定将20万兵马分五路攻伐吴国,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亲率一路,协调其余四路。
杜预一到任,首先安排修缮军中破损的铠甲,士兵们穿上完好的铠甲后,个个显得十分威武,士气迅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他挑选精锐士兵组成别动队,偷袭吴国西陵都督张政的军营,抓获了不少俘虏。
张政感到羞耻瞒报军情。杜预侦查得知这情况,立即使用离间计,将俘虏全部释放,俘虏回国将消息公开了,吴主孙皓知悉后十分恼怒,下令刘宪接替张政。临阵换帅使吴军人心涣散,战斗力锐减。
杜预抓住这有利时机,开始正式向吴国用兵。他明里将一些部队布置在吴国的门户江陵一带,暗地派周旨伍巢二将率军突袭乐乡,并在四周插旗帜放烟花,扰乱敌人军心。吴军都督孙歆出战中埋伏被俘。不少晋军士兵高兴地叫道:以计代战,以一当万。
杜预紧接着率主力部队紧逼江陵,守城的吴国大将伍延诈降,杜预发现了伍延的诡计,不露声色地将计就计,一举占领了江陵,然后势如破竹一路向南长驱直入,吴国的不少州郡纷纷望风投降。
这时其他四路的将领提出雨季就要来了,疾病也会流行,应该暂缓进攻,等到冬季再用兵。杜预力排众议做好协调工作,率军继续进攻,三个月内将吴国灭亡。
《晋书》记载,杜预连骑马都不会,十足一个文人,但吴国人非常痛恨他,痛恨到哪种程度呢杜预不是有大脖子病吗他们就给狗脖子上套上各水瓢,意思很明白,把杜预比喻成狗。
吴国人为何那么痛恨他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军队或斩杀,或俘虏了很多吴国的高官。整个灭吴一役,杜预所统共斩杀、俘虏吴国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省部级)官吏14人,郡守、将军一类的中级(厅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三)杜预是发展经济的行家里手
司马炎登基不久,匈奴右贤王刘猛叛晋,司马炎准备讨伐刘猛,令时任度支尚书(度支尚书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户部尚书,主管国家财政)的杜预起草一份征讨方案。
第二天,杜预交给司马炎的却是一份尽快恢复生产建设的建议书。
由于连年征战,国家的财力根本无力承担一场新的战争。司马炎虽然有些不快,但还是单独召见了杜预,准备说服他。杜预抓住时机详细的分析利弊,司马炎被他的深谋远虑折服,同意了杜预提出的优先发展经济的方案,同时也打消了马上去讨伐刘猛的念头。
“以农为本”是中国传统的基本国策,为了更进一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杜预建议司马炎向汉文帝刘恒学习,每年春耕时节亲自带领皇族们耕种皇家的自留地“籍田”。
为了在战争时期运送军需物资,当时朝廷及各地官府养了很多的牛。据晋书记载,当时大约养了四万五千头左右。杜预建议,在没发生战争的农忙季节,可将这些闲置的牲畜以合适的价格租给无牛的农户使用,这样国家不仅可以取得租金增加收入,还可以节省大笔购买饲料的开支。
在中国的历史上,治河治水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杜预针对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地常常发生水灾的实际情况,向朝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水建议,得到批准后,他亲自去作具体安排。经过努力,这些地方后来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富庶之地。
杜预积极建议制造一种由人力排风的鼓风机,这种鼓风机在当时算非常先进的,对炼铁业有极大促进作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杜预建议朝廷增设常平仓,常平仓不仅用于储备粮食,还可以用于平抑粮价。此外,杜预还建议把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权力统统收归国有。
杜预上述的一系列建议实施后,均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杜预在治学方面卓有收获,后世专家根据其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出千古奇书《守弱学》
杜预博学多才,自称为“左传廦”,有《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等著作传世。
现代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根据杜预有关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出《守弱学》一书。
《守弱学》论述的主要道理是:强弱之分世之恒理。但弱与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一生有时会处于强势,有时也会处于弱势。守弱的作用就是“强者守弱,使强者恒强;弱者守弱,可由弱变强”。
全书分九卷,句句皆精典。
如说“智”:原文是: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意思是:智者用其智慧作为取胜之道,若用智不当就会事与愿违。
笔者试作分析:世上没有万全的智计,再高明的智者也有失算的时候。智者要明白,不少事无法胜算在握。智者如果背上沉重的必胜包袱,一旦遭受挫折,就会直接导致其失败。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智者如果心态不正,心理脆弱,他的命运终究不妙。
如说“愚”:原文是: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意思是:愚人用其愚拙作为胜利之法,愚拙十足也能达到目的。
人们最易忽视愚拙的正面作用。不少人做事只想取巧,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管白猫黑猫,能逮住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达到了目的,愚拙也就不愚拙了。
不少历史上的成功者,他们不但不聪明,相反却十分愚拙。正因为自知其愚拙,做事不投机取巧,韧劲实足,面对聪明人难以完成的事业,自拓一条道路,取得了成功。从某种角度说,成功最需要一种心无旁骛的“愚拙”。
杜预的“守弱”理论,与其一生成功的践行分不开。不言而喻,《守弱学》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大学问。有人云:《守弱学》系千古奇书,研读一遍,受益一生。
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炙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在我国北方,由于气候、土质、水位和埋葬方法等因素,墓葬的棺椁及部分有纤维质的随葬品,都保存不好甚至没有保存下来。但是,江陵楚墓却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江陵楚墓完整地保存着大量青铜器、陶器、竹简、帛书、帛画等。楚墓随葬品类齐全,很多青铜器上的铭文甚至清晰可见,有的陶器连封泥、印章也有留存。一些漆木、竹器、丝麻织品等仅见于楚墓。
江陵楚墓中的青铜器占遗物总量的30%左右,器类涵盖了楚青铜器的大部分器类,不仅反映了该墓葬的等级和葬俗,更体现了楚国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灿烂的文化特色。
在江陵楚墓当中,青铜礼器多出自中等以上的贵族墓,主要有鼎、敦、尊、盏、壶、缶、盥缶、盘等。
青铜龙纹镂空杯发现于江陵九店东周墓,口径0122米,底径0103米,通高0147米,重077千克。整件器物呈上大下小的圆筒状,口微侈,斜直壁,外底有三兽蹄足内侧有凸榫,圆形镂空平底置于器内凸榫上。杯外壁上下分别饰以错银装饰的带形二方连续勾连夔龙纹。
镂空杯中部由6组对称的镂孔夔龙纹图案组成,每组对称排列,龙头相对,身体蜷曲,姿态生动,其上铸有细密的三角卷云纹和鳞片纹。
镂空凤纹铜镜直径011米,整镜构图精巧,形象生动。镜面与镜背是用两种合金成分不同的青铜分铸,再合为一镜。背面为三弦钮,圆形钮座,斜边,窄平缘。镜背自然分为四区,每区各饰一组对称镂空凤纹图案,每组两凤躯体做蜷曲形,曲线自然、柔和。
镂空凤纹铜镜以圆形小镜钮为中心,按十字将文饰分为4个单元。每个单元由一对头相对、身体弯曲、尾部向外翻卷的凤鸟组成。
每两只凤鸟之间的中部和尾部又以卷云纹相连,使整个画面浑然一体、构图匀称。因为是镂雕,故立体感特别强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镂空凤纹铜镜高冠回首,体态活泼,两凤之间颈、翅相连,成双成对翩然飞舞。凤身饰有精美的羽毛纹饰。
带钩是束腰带上的钩扣。在楚国贵族看来,带钩不仅仅是服装的饰物,也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江陵望山1号墓中有一件带钩,弧长0462米,宽0065米,如此大的带钩,在先秦诸国的带钩中可算是绝无仅有的。
在江陵楚墓中还发现一架大型青铜编钟组合。大多数纽钟集中堆放在东室的南部,镈钟则按大小有序地直接放置于椁室底板之上,另有几件小型纽钟悬挂于钟架横梁上。
东周时期,随着楚文化的崛起,雕塑艺术异彩缤纷,不仅出现了大量装饰性艺术精品,而且出现了镇墓兽、虎座立凤、木俑等大批专门性雕塑物品。
江陵楚墓中的虎座立凤,又称虎座飞鸟、虎座鹿角鸟,是楚文化具有标志性的物品。圆雕施彩,多为木质,也有少量的陶胎,以伏虎为底座,昂首展翅的凤鸟立于虎背,凤背插一对麋鹿角,雄奇神妙。关于它的意义,有山神、引魂升天神之说,也有说是凤神飞天的。
楚墓中的人物雕塑主要有木俑、人形器座及小型佩饰等。以雕塑的人俑代替活人殉葬在东周时代比较普遍。中原诸国多为陶俑,而楚国的木俑自有其特色。
荆楚木俑多出自贵族楚墓,有侍俑、乐俑、炊厨俑和武士俑。多整木雕塑,有的为榫卯结构。
立俑一般高度在05米上下,跪坐俑高度在03米左右,俑的形象多为平顶、瓜子脸,有的加丝质假发或用真人头发。圆雕彩绘,有的着衣佩饰,还有的身上书有文字。
江陵武昌“义地6号”楚墓的一对木雕彩绘侍俑,木俑正面各绘有两串长长的佩饰,对称地分列左右。木俑高0566米,头与身为整木雕塑,足部以榫卯结构另外安装。一件双手是交叠胸前,另一件双手是安装上去的,作棒物状,长颈细腰,体态秀雅。
着衣俑以江陵“马山1号”楚墓的彩色着衣木俑最佳。共有四件,高矮、大小、体态、容貌、服饰等基本相同。
其中一件女性木俑,身高0596米,身上的绢衣保存最好,整木圆雕,无手脚,面、颈绘肉红色,乌发后梳,双唇朱绘,眼睛传神,身着曲裾锦绣绢袍,细腰束带,袍裙曳地,色彩鲜艳。
另外还有一件持剑武士木俑,身着小袖短衣,衣长及膝,裹腿,威武雄壮。
楚人崇鹿,战国时代流行鹿角饰和木雕鹿。如镇墓兽、虎座立凤,大多插有麋鹿角,许多器物也绘饰鹿纹,而且独立的木雕鹿数量也较多。
江陵拍马山楚墓的木雕彩绘带鼓卧鹿或卧鹿鼓,身长033米,通高028米,做侧卧状,四足内拳,头插双鹿角,向左侧视,全身饰梅花斑纹。后背立一小木鼓,鼓径004米,厚003米。这是一种造型奇特的乐器。
我国最早的根雕作品发现在荆楚。江陵“马山1号”楚墓发现根雕辟邪一件,依据树根自然成形,圆雕彩绘,整体为一长形弯曲的龙形,全长069米,高031米至04米,圆身,高足,卷尾龙首,目、耳、鼻、嘴、须、齿俱全,面目狰狞。
在漆木雕塑艺术品中,荆楚彩绘动物座屏别具一格。在众多的彩绘木雕座屏中,以江陵“望山1号”楚墓的彩绘动物雕屏最有代表性。
该雕屏长0518米,宽012米,高015米,雕屏四周为长方形彩绘框架。雕屏底座中部悬空,两端着地,宽实厚重。整个座屏是凤、鸟、鹿、蛙与蛇搏斗场面。
屏座水域是蛇的天下,有二鸟为蛇所困败。屏内偏下,蛇吞蛙咬鹿,鹿双双奔腾,两组凤鸟奋起啄蛇。底座与屏内内容相连,融为一体,造型复杂,井然有序,50多个动物生死搏斗,场面极为壮观,充满了神奇浪漫的色彩。
楚人生活在一个漆器的王国中,生时使用的日常生活实用器具和娱乐用品多是漆品,死后丧葬用品也多为漆品。
我国发现最早的夹苎胎漆器实物出自楚墓之中,有一件彩绘漆盘,为夹苎胎漆器,器内外均黑地朱绘各种云纹和凤鸟等花纹图案。
江陵望山楚墓的彩绘漆鞘,是一件十分轻巧的夹苎胎漆器,漆鞘全身裸黑漆,朱绘花纹,在鞘的一端绘有云纹和凤纹。
此外,还有皮胎、竹胎、金属胎、陶胎以及丝麻织品髹漆物等。
楚国的竹胎漆器以竹编织物最为精致,是楚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之一。楚国的竹编织物在许多楚墓中都有发现,其中髹漆竹器有竹扇、小型竹笥、圆竹筒等。
竹扇制作精细,保存完好,色泽如新,扇面成梯形,经篾红色,纬篾黑色,用三经一纬的细篾编织而成。
楚国漆器中,彩绘漆器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如雨台山楚墓有272个漆耳杯,没有纹饰的素面耳杯只是少数,绝大多数是彩绘耳杯,耳杯上的纹饰颜色有金、黄、红等。
江陵望山楚墓的耳杯上有白色的花纹,彩绘木雕座屏上的彩绘花纹色有红、绿、金、银等多种,其中绿色甚为鲜明。
雨台山楚墓中的漆器以黑、红漆为地色,一般在器表髹黑漆,器内髹红漆。表明当时楚国的漆工艺中,已经采用了多种颜色的色漆。要获得有色漆,必须与植物油配合使用。
楚漆器反映的主要对象不出乎自然与神怪。楚人崇尚自然,对自然界生命的运动、自然界的万物和谐都具有强烈的赞美之情。
因此,楚国艺术家通过雕塑造型的手段逼真传神地摹写自然界的生灵,大至鹿、虎,小至蛇、蛙都是他们表现的对象。这些形象以形写神,栩栩如生。
楚人是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存在的泛神论者,因而神灵也成为他们造型艺术形象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神的形象是对自然生灵的另一种方式的表现。
装饰性的纹饰多为龙凤纹和云雷纹,龙凤是楚艺术的母体。楚漆器上的凤纹变化多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有些凤纹甚至有符号化了的凤头或凤尾纹。
在楚漆器的装饰中,云雷纹占有重要地位。楚漆器上的云雷纹舒云漫卷、灵活自如。江陵雨台山楚墓有彩绘云雷纹木梳和彩绘云雷纹蛇。
楚漆器上的漆绘内容客观反映了当时楚国的宗教生活与社会生活。如信阳“长台关1号”墓中的彩绘瑟上的巫师图、燕乐图、狩猎图等。
在江陵“天星观2号”楚墓当中,漆木器多为楚墓中常见的器形,但也有数件新器形。其中一件叫“羽人”的漆器非常有特色。
这件羽人漆器是楚墓中的唯一发现。它通高0655米,人高0336米,翅展034米,由蟾蜍状器座、凤鸟和羽人三部分组成,蟾蜍匍卧,羽人上身外裸,体型肥胖,人面鸟喙,鸟爪形足踏于凤鸟之上,凤鸟为展翅飞翔状。
全器通体黑漆为地,用朱红、黄、蓝等色绘制花纹。此器是一件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的罕见漆器艺术品。
这件器物反映的可能是楚人与凤鸟的亲密关系,该器物是人和凤鸟彼此转型的造像,人们可以转化成凤鸟或通过凤鸟而飞至天界,也可能是巫师进行祭祀时使用的法器,或者是楚人心目中个女娲的形象,或者是三苗后裔雕刻的驩头神像。
江陵楚墓中常有丝织品发现,而且往往保存完好。江陵“马山1号”楚墓中有各类衣物35件,其中有刺绣的衣物有21件。这些衣物由8个品种的丝织物制成,另在4件竹笥中装有12个品种的452片丝织物碎片。
其中,有裹尸的衣着15件,丝衾4床。其他包括绣、锦、罗、纱、绢、绦等多种品种,质地精良,保存完好。
衣被上用朱红、绛红、茄紫、深赭、浅绿、茶褐、金黄、棕黄等色彩的丝线绣出或织出对称的蟠龙、凤鸟、神兽、舞人等与几何纹相间的各种图案,色彩柔和,显示出楚国纺织业已达到相当高的工艺水平。
最能反映当时丝织技术水平的织物是锦。锦是一种经线提花织物,在古代要具有高级身份的人才能服用锦衣、锦衾和锦帽。
锦的提花技术是相当复杂的。花纹越大,技术也越复杂。楚墓中有大量彩锦,江陵“马山1号”墓的锦最多,不同花纹的就有10余种,充分说明当时已有了先进的提花织机和熟练的织造技术。
楚国丝织品的色彩,以红色、棕色为主,这与楚人崇尚火的风俗相一致。仅江陵“马山1号”墓的丝织品的色彩,就有深红、朱红、橘红、红棕、深棕、棕、金黄、土黄、灰黄、绿黄、钴蓝、紫红、灰白、深褐、黑等。
“马山1号”楚墓中的一件绦带上的田猎纹是一个完全写实的纹样,描写的是贵族进行田猎活动的场面。田猎纹绦用棕色、土黄、钴蓝色相间织出两人御车追逐猎物、奔鹿仓皇逃命、武士执剑与盾搏兽等戏剧性的生活场景。
另一件具有代表性的编织纹丝织品是“马山1号”墓的动物舞人纹锦,花纹由7组不同的动物和舞人构成,其中长袖飘拂的歌舞人物、长尾曳地的峨冠凤鸟,以及两组姿态不同的爬行龙,都显得意趣盎然。
江陵“马山1号”墓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刺绣品,刺绣题材以动物、植物为主,而动物中又以龙、凤为主,刺绣品花纹有10多种。包括蟠龙飞凤纹绣、舞凤舞龙纹绣、花卉蟠龙纹绣、一凤二龙相蟠纹绣、一凤三龙蟠纹绣、凤鸟纹绣、凤鸟践蛇纹绣、舞凤逐龙纹绣、花卉飞凤纹绣、凤龙虎纹绣、三首凤鸟纹绣、花冠舞凤纹绣、衔花凤鸟纹绣、凤鸟花卉纹绣等。
在龙、凤主题之外,有的纹样还有虎。动物纹样伴以花草、枝蔓,或为纹样的有机组成部分,或作为纹样的间隔、填充,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和谐。
在江陵九店楚墓104号墓北37米处,有车马坑一座。车马坑与104号墓处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当为其陪葬坑,坑内葬车两辆,马4匹。
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方向正南北。车辕、马头向北。坑长59米,宽39米,深08米。
坑底挖有半圆形轮槽4个,放置车轮。车位木制,髹褐色漆,均已朽,只存痕迹。其中2号车痕保存较好,剔剥后结构较为清楚,车位单辕两轮。
在江陵九店楚墓中,有5座楚墓共发现竹简约700枚,其内容一般为遣策、祷辞或卜筮记录之类。竹简经破竹修削而成,黑褐色。
“九店56号”墓中的竹简近于云梦秦简中的《日书》,主要为选择吉凶日之类的记载。这批楚简说明选择时日吉凶的书籍早在战国时期的楚国就已经流行了。
在江陵天星观楚墓也发现了很有价值的铭文以及大量的竹简。简文共计450字,字迹大部分清晰,多次记录为“邸阳君番乘力”,而且全部简文内容没有出现一处是为他人占卜的。
楚国历法以大事记年,秦客公孙鞅使楚,是楚国这一年中外交活动的重大事件。简文中“秦客公孙鞅”的年代应是商鞅在秦受封之前,即公元前361年至公元前340年。
此外,结合墓中的竹简和随葬器物推测。墓主人生前可能是一位武官,爵位当为上卿,官职在令尹、上柱国之列。
在江陵楚墓当中,尤以青铜兵器品种全,制作精致,常见的有剑、戈、矛、戟、镞等,以剑为最多,凡成年男性几乎都用剑随葬,贵族墓中随葬铜剑尤多,如“天星观1号”墓随葬铜剑达32件。
许多重要的吴越兵器相继出于楚墓,是列国争霸的重要反映。佩剑在各阶层之广,是他国无法比拟的,体现了楚人的尚武精神。
江陵的一般楚墓中都有兵器,其中尤以青铜剑为最多,占随荆兵器总数的35%左右。其中,有20多座小墓,其他随葬品一无所有,唯独都随葬一把青铜剑。
江陵张家山楚墓最出名的是勾践之子所用的“越王鹿郢剑”和“越王勾践剑”,并称“越剑双绝”。
楚墓出土的青铜器皿
楚墓内镂空凤纹铜镜
勾云纹龙首带钩
春秋战国时期楚墓陪葬木俑
楚墓中的木雕彩绘侍俑
曾侯乙墓铜鹿角立鹤
楚墓内的漆器
楚墓竹制篾席
九连墩楚墓群出土的漆器
古青铜器上的云雷纹传奇墓葬江陵楚墓越王
楚墓内的羽人漆器
真丝织锦大褂
马山楚墓出土的服装
楚墓内的车马坑遗址
楚墓中的青铜剑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孝武帝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安帝义熙元年 (405)41岁。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安帝义熙二年(406)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病故。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
首,五言诗116首。他的四言诗并不太出色。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陶渊明死后 100多年,萧统搜集他的遗文,区分编目,编定了《陶渊明集》 8卷,并亲自写序,作传。后来,北齐阳休之又在萧本基础上,增加了别本的《五孝传》和《四八目》,合序目为10卷本《陶潜集》。阳本隋末失其序目,为9卷本。此后,别本纷出,争欲凑成10卷,北宋时宋庠又重新刊定10卷本《陶潜集》,为陶诗最早刊本。以上各本都没有传下来。今能看到的最早版本是几种南宋至元初本。主要有:曾集诗文两册本,南宋绍熙三年刊,有清光绪影刻本;汲古阁藏10卷本,南宋刊,有清代影刻本;焦□藏 8卷本,南宋刊,有焦氏明翻本,今《汉魏七十二家集》中《陶集》5卷亦即焦□翻宋本。此外,还有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本和元刊苏写大字本等。最早为陶诗作注的是南宋汤汉。元以后注本、评本日增。元初刊本有李公焕《笺注陶渊明集》10卷:常见有四部丛刊影印本。清代陶澍注《靖节先生集》10卷,有家刊本及文学古籍刊行社排印本。近人古直《陶靖节诗笺》,有“隅楼丛书”本,“层冰堂五种”本,后者称为《陶靖节诗笺定本》。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
陶渊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当时门阀制度森严,他出身庶族,受人轻视,感到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晋书陶潜传》)他辞职回家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安帝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投入桓玄门下作属吏。这时,桓玄正控制着长江中上游,窥伺着篡夺东晋政权的时机,他当然不肯与桓玄同流,做这个野心家的心腹。他在诗中写道:“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对仕桓玄有悔恨之意。“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滋?”(《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对俯仰由人的宦途生活,发出了深长的叹息。隆安五年冬天,他因母丧辞职回家。元兴元年(402年)正月,桓玄举兵与朝廷对抗,攻入建康,夺取东晋军政大权。元兴二年,桓玄在建康公开篡夺了帝位,改国为楚,把安帝幽禁在浔阳。他在家乡躬耕自资,闭户高吟:“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表示对桓玄称帝之事,不屑一谈。元兴三年,建军武将军、下邳太守刘裕联合刘毅、何无忌等官吏,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起兵讨桓平叛。桓玄兵败西走,把幽禁在浔阳的安帝带到江陵。他离家投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一说陶渊明是在刘裕攻下建康后投入其幕下)。当刘裕讨伐桓玄率兵东下时,他仿效田畴效忠东汉王朝乔装驰驱的故事,乔装私行,冒险到达建康,把桓玄挟持安帝到江陵的始末,驰报刘裕,实现了他对篡夺者抚争的意愿。他高兴极了,写诗明志:“四十无闻,斯不足畏,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荣木》第四章)刘裕打入建康后,作风也颇有不平凡的地方,东晋王朝的政治长期以来存在“百司废弛”的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经过刘裕的“以身范物”(以身作则),先以威禁(预先下威严的禁令)的整顿,“内外百官,皆肃然奉职,风俗顿改“。其性格、才干、功绩,颇有与陶侃相似的地方,曾一度对他产生好感。但是入幕不久,看到刘裕为了剪除异己,杀害了讨伐桓玄有功的刁逵全家和无罪的王愉父子。并且凭着私情,把众人认为应该杀的桓玄心腹人物王谥任为录尚书事领扬州刺史这样的重要的官职。这些黑暗现象,使他感到失望。在《始作镇军参军经曲经阿曲伯》这首诗中写道:“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紧接着就辞职隐居,于义熙元年(405年)转入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部任建威参军。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刘敬宣上表辞职。刘敬宣离职后,他也随着去职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十斗米向乡里小几折腰。”遂授印去职。陶渊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辞彭泽县令结束。这十三年,是他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的十三年。最后、赋《归去来兮辞》,表明与上层统治阶级决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
陶渊明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夫人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乐贱,“夫耕于前,妻锄于后”,共同劳动,维持生活,与劳动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关。归田之初,生活尚可。“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满堂前。”渊明爱菊,宅边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从杂诗》)至今脍灸人口。他性嗜酒,饮必醉。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他先醉。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义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县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迁至栗里(今星子温泉栗里陶村),生活较为困难。如逢丰收,还可以“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义熙末年,有一个老农清晨叩门,带酒与他同饮,劝他出仕:“褴褛屋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是非不分),愿君汩其泥(指同流合污)。”他回答:“深感老父言,禀气寡所谐。纤辔(回车)诚可学,违已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饮酒》)用“和而不同”的语气,谢绝了老农的劝告。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有的朋友主动送钱周济他。有时,他也不免上门请求借贷。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于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年)任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时,留下两万钱,他全部送到酒家,陆续饮酒。不过,他之求贷或接受周济,是有原则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又病又饿好些天,起不了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你)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馈以梁肉,被他挥而去之。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还清醒的时候,给自己写了《挽歌诗》三首,在第三首诗中末两句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表明他对死亡看得那样平淡自然。
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A |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汉代时期商贩订立的合伙契约,共有十人合伙共贩。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商业贩运已经初具规模,故选A。B、D两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故排除。材料体现了商人的契约意识,而非体现了诚信、道德等,故排除。 |
传世帛画年代最早的出土地点为江陵。
中国现存最早的帛画——马山1号墓帛画,出土于江陵 。马山1号墓的年代当(战国)中期偏晚或(战国)晚期偏早,约公元前枣正340 年之后(晚于望山1号墓),至公元枣正前278年(秦枣正将白起拔郢)之前。春秋战国时代的完整绘画资料,以战国中期以后的帛画为最返芹橡早,现存有江陵和长沙楚墓中出土的4幅,占全部帛画(共24幅)的六分之一。
其余的20幅帛画分别出土于长沙、广州、临沂、武威的汉墓中。帛画的楚文化性质 至今所发现的全部帛画无一不是楚汉墓中随葬的丝织品绘画,究其源头自然蚂消是楚文化。楚文化可以从阶层、时代、时期、地域上分为四对范畴首中。
帛画综述:
帛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一种形式,它是在帛(布)上绘制图案和图像,多用于绘制壁画、屏风、轻幕、挂屏、披肩等装饰品。帛画起源于古代,最早可追溯到返芹橡(汉)代。在(唐)代,帛画达到了高峰,成为首中时代艺术的代表。(唐)代的漏旁帛画主要表现了宗教、神话、历史、漏旁文学等题材,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
(宋)代的帛画则更加注重形式和技巧的表现,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宋画风格”。(明清)时期,帛画逐渐成为了宫廷艺术和民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宫廷帛画”和“民间帛画”两种流派。现代帛画则更加注重创新和个性的表达,融合了各种风格和技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江陵楚墓详细资料大全
本文2023-10-14 15:18:2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7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