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三结义的主要人物。重要内容。及性格特点?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入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推其致乱之由,殆始于桓、灵二帝。桓帝禁锢善类,崇信宦官。及桓帝崩,灵帝即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共相辅佐。时有宦官曹节等弄权,窦武、陈蕃谋诛之,机事不密,反为所害,中涓自此愈横。
建宁二年四月望日,帝御温德殿。方升座,殿角狂风骤起。只见一条大青蛇,从梁上飞将下来,蟠于椅上。帝惊倒,左右急救入宫,百官俱奔避。须臾,蛇不见了。忽然大雷大雨,加以冰雹,落到半夜方止,坏却房屋无数。建宁四年二月,洛阳地震;又海水泛溢,沿海居民,尽被大浪卷入海中。光和元年,雌鸡化雄。六月朔,黑气十余丈,飞入温德殿中。秋七月,有虹现于玉堂;五原山岸,尽皆崩裂。种种不祥,非止一端。帝下诏问群臣以灾异之由,议郎蔡邕上疏,以为堕鸡化,乃妇寺干政之所致,言颇切直。帝览奏叹息,因起更衣。曹节在后窃视,悉宣告左右;遂以他事陷邕于罪,放归田里。后张让、赵忠、封谞、段珪、曹节、侯览、蹇硕、程旷、夏恽、郭胜十人朋比为奸,号为“十常侍”。帝尊信张让,呼为“阿父”。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因入山采药,遇一老人,碧眼童颜,手执藜杖,唤角至一洞中,以天书三卷授之,曰:“此名《太平要术》,汝得之,当代天宣化,普救世人;若萌异心,必获恶报。”角拜问姓名。老人曰:“吾乃南华老仙也。”言讫,化阵清风而去。角得此书,晓夜攻习,能呼风唤雨,号为“太平道人”。中平元年正月内,疫气流行,张角散施符水,为人治病,自称“大贤良师”。角有徒弟五百余人,云游四方,皆能书符念咒。次后徒众日多,角乃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称为将军;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令人各以白土书“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家家侍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角遣其党马元义,暗赍金帛,结交中涓封谞,以为内应。角与二弟商议曰:“至难得者,民心也。今民心已顺,若不乘势取天下,诚为可惜。”遂一面私造黄旗,约期举事;一面使弟子唐周,驰书报封谞。唐周乃径赴省中告变。帝召大将军何进调兵擒马元义,斩之;次收封谞等一干人下狱。张角闻知事露,星夜举兵,自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申言于众曰:“今汉运将终,大圣人出。汝等皆宜顺天从正,以乐太平。”四方百姓,裹黄巾从张角反者四五十万。贼势浩大,官军望风而靡。何进奏帝火速降诏,令各处备御,讨贼立功。一面遣中郎将卢植、皇甫嵩、朱□,各引精兵、分三路讨之。
且说张角一军,前犯幽州界分。幽州太守刘焉,乃江夏竟陵人氏,汉鲁恭王之后也。当时闻得贼兵将至,召校尉邹靖计议。靖曰:“贼兵众,我兵寡,明公宜作速招军应敌。”刘焉然其说,随即出榜招募义兵。
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祭罢天地,复宰牛设酒,聚乡中勇士,得三百余人,就桃园中痛饮一醉。来日收拾军器,但恨无马匹可乘。正思虑间,人报有两个客人,引一伙伴当,赶一群马,投庄上来。玄德曰:“此天佑我也!”三人出庄迎接。原来二客乃中山大商:一名张世平,一名苏双,每年往北贩马,近因寇发而回。玄德请二人到庄,置酒管待,诉说欲讨贼安民之意。二客大喜,愿将良马五十匹相送;又赠金银五百两,镔铁一千斤,以资器用。
玄德谢别二客,便命良匠打造双股剑。云长造青龙偃月刀,又名“冷艳锯”,重八十二斤。张飞造丈八点钢矛。各置全身铠甲。共聚乡勇五百余人,来见邹靖。邹靖引见太守刘焉。三人参见毕,各通姓名。玄德说起宗派,刘焉大喜,遂认玄德为侄。不数日,人报黄巾贼将程远志统兵五万来犯涿郡。刘焉令邹靖引玄德等三人,统兵五百,前去破敌。玄德等欣然领军前进,直至大兴山下,与贼相见。贼众皆披发,以黄巾抹额。当下两军相对,玄德出马,左有云长,右有翼德,扬鞭大骂:“反国逆贼,何不早降!”程远志大怒,遣副将邓茂出战。张飞挺丈八蛇矛直出,手起处,刺中邓茂心窝,翻身落马。程远志见折了邓茂,拍马舞刀,直取张飞。云长舞动大刀,纵马飞迎。程远志见了,早吃一惊,措手不及,被云长刀起处,挥为两段。后人有诗赞二人曰: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众贼见程远志被斩,皆倒戈而走。玄德挥军追赶,投降者不计其数,大胜而回。刘焉亲自迎接,赏劳军士。次日,接得青州太守龚景牒文,言黄巾贼围城将陷,乞赐救援。刘焉与玄德商议。玄德曰:“备愿往救之。”刘焉令邹靖将兵五千,同玄德、关、张,投青州来。贼众见救军至,分兵混战。玄德兵寡不胜,退三十里下寨。
玄德谓关、张曰:“贼众我寡;必出奇兵,方可取胜。”乃分关公引一千军伏山左,张飞引一千军伏山右,鸣金为号,齐出接应。次日,玄德与邹靖引军鼓噪而进。贼众迎战,玄德引军便退。贼众乘势追赶,方过山岭,玄德军中一齐鸣金,左右两军齐出,玄德摩军回身复杀。三路夹攻,贼众大溃。直赶至青州城下,太守龚景亦率民兵出城助战。贼势大败,剿戮极多,遂解青州之围。后人有诗赞玄德曰:运筹决算有神功,二虎还须逊一龙。初出便能垂伟绩,自应分鼎在孤穷。
龚景犒军毕,邹靖欲回。玄德曰:“近闻中郎将卢植与贼首张角战于广宗,备昔曾师事卢植,欲往助之。”于是邹靖引军自回,玄德与关、张引本部五百人投广宗来。至卢植军中,入帐施礼,具道来意。卢植大喜,留在帐前听调。
时张角贼众十五万,植兵五万,相拒于广宗,未见胜负。植谓玄德曰:“我今围贼在此,贼弟张梁、张宝在颍川,与皇甫嵩、朱□对垒。汝可引本部人马,我更助汝一千官军,前去颍川打探消息,约期剿捕。”玄德领命,引军星夜投颍川来。
时皇甫嵩、朱□领军拒贼,贼战不利,退入长社,依草结营。嵩与□计曰:“贼依草结营,当用火攻之。”遂令军士,每人束草一把,暗地埋伏。其夜大风忽起。二更以后,一齐纵火,嵩与□各引兵攻击贼寨,火焰张天,贼众惊慌,马不及鞍,人不及甲,四散奔走。
杀到天明,张梁、张宝引败残军士,夺路而走。忽见一彪军马,尽打红旗,当头来到,截住去路。为首闪出一将,身长七尺,细眼长髯,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曹嵩生操,小字阿瞒,一名吉利。操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变。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时人有桥玄者,谓操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南阳何见操,言:“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许劭,有知人之名。操往见之,问曰:“我何如人?”劭不答。又问,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操闻言大喜。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设五色棒十余条于县之四门,有犯禁者,不避豪贵,皆责之。中常侍蹇硕之叔,提刀夜行,操巡夜拿住,就棒责之。由是,内外莫敢犯者,威名颇震。后为顿丘令,因黄巾起,拜为骑都尉,引马步军五千,前来颍川助战。正值张梁、张宝败走,曹操拦住,大杀一阵,斩首万余级,夺得旗幡、金鼓、马匹极多。张梁、张宝死战得脱。操见过皇甫嵩、朱□,随即引兵追袭张梁、张宝去了。
却说玄德引关、张来颍川,听得喊杀之声,又望见火光烛天,急引兵来时,贼已败散。玄德见皇甫嵩、朱□,具道卢植之意。嵩曰:“张梁、张宝势穷力乏,必投广宗去依张角。玄德可即星夜往助。”玄德领命,遂引兵复回。到得半路,只见一簇军马,护送一辆槛车,车中之囚,乃卢植也。玄德大惊,滚鞍下马,问其缘故。植曰:“我围张角,将次可破;因角用妖术,未能即胜。朝廷差黄门左丰前来体探,问我索取贿赂。我答曰:‘军粮尚缺,安有余钱奉承天使?’左丰挟恨,回奏朝廷,说我高垒不战,惰慢军心;因此朝廷震怒,遣中郎将董卓来代将我兵,取我回京问罪。”张飞听罢,大怒,要斩护送军人,以救卢植。玄德急止之曰:“朝廷自有公论,汝岂可造次?”军士簇拥卢植去了。关公曰:“卢中郎已被逮,别人领兵,我等去无所依,不如且回涿郡。”玄德从其言,遂引军北行。行无二日,忽闻山后喊声大震。玄德引关、张纵马上高冈望之,见汉军大败,后面漫山塞野,黄巾盖地而来,旗上大书“天公将军”。玄德曰:“此张角也!可速战!”三人飞马引军而出。张角正杀败董卓,乘势赴来,忽遇三人冲杀,角军大乱,败走五十余里。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玄德出,张飞大怒曰:“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便要提刀入帐来杀董卓。正是: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毕竟董卓性命如何,且听下文分解。
东汉末年,朝政衰败,豪杰纷争,民不聊生。但张飞私人庄后的桃园却蜂蝶纷飞,桃花灼灼,一派喜气景象。与外面环境相比,正可谓冰火两重天。此时此处的“桃园”或许为了追求梦想中“陶园”,正在孕育着对今后极具影响的重大革命。
桃园里,踌躇满志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伫立在摆放乌牛白马禁品的台前,三人指天跪地明誓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后一仰脖子,把那碗红彤彤的鸡血酒一次而尽,从此义结金兰,定为生死兄弟。
刘备想拯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张飞、关羽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位仁人志士,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这样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焚香礼拜,祭告天地,按年岁结成异姓手足。刘备性情宽和,个性又好,善于结交,还深谙酒肉之魅力。这不,在招募义兵的榜文前,张飞在后面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这示好一拍,两人便自然到村边酒店吃酒去了,几番推杯换盏,你敬我干,双方很快热络了。
看来酒真是润滑剂。有了酒的助兴,三位本来素昧平生的好汉,敞开心扉说真话,那可真是一壶浊酒喜相逢,三柱清香结金兰。话越投机,越说与来劲,一是牛气冲天,均觉相见恨晚,有意无意都是天意。酒酣耳热之际,三位豪杰定下了共举大事。
《三国演义》精彩大幕由此徐徐拉起启。祭毕,按年龄大小尊刘备为长,关羽为次兄,张飞为弟,桃园结义的铁三角关系由此建立。奠定了蜀国开疆拓土的领导班子,从此刘备便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争当董事长的大业。
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反正乱世出英雄,纷争有豪杰。同样,历史也给了刘关张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妙时间。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之中,三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
这就是著名的“宴桃园豪众三结义”。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1、刘备,字玄德,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他本是东汉皇帝的远亲。自从桃园结义后,请出诸葛亮,才和魏、吴三足鼎立,三分天下。刘备于公元221年称帝,国号为汉,建都成都。公元223年,刘备病死在蜀国。
2、关羽,字云长。公元200年刘备战败,关羽被曹操俘虏,极受优礼,并被封侯,但关羽身在曹营心在汉。当得知刘备下落时,过五关斩六将,携刘备家眷返回,成为封建社会忠孝仁义的楷模。他虽在三人中排行老二,但却死得最早,于公元219年孙权袭荆州时被杀。
3、张飞,字翼德,是鲁莽英雄的代名词。不过,他在长坂坡上的壮举,至今仍是美谈。遗憾的是他在公元221年刘备发兵攻吴为关羽报仇,临行前被部将刺杀,留下一世英名。
《三国演义》百度网盘高清免费资源在线观看:
fonb
桃园三结义是《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故事。提起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是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人们一直传诵着这个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着焚香结义。梁启超在一篇文章中便谈到:"今我国民绿林豪杰,遍地皆是,日日有 桃园之拜……"(《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清代一些会党如三合会等,在他们颇为庄重 的入会仪式上,必定不会忘记插上桃枝,以此象征他们是在桃园结义。
刘焉出榜招募义兵。榜文行到涿县,引出涿县中一个英雄。那人不甚好读书;性宽和,寡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专好结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姓刘名备,字玄德。昔刘胜之子刘贞,汉武时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遗这一枝在涿县。玄德祖刘雄,父刘弘。弘曾举孝廉,亦尝作吏,早丧。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贫,贩屦织席为业。家住本县楼桑村。其家之东南,有一大桑树,高五丈余,遥望之,童童如车盖。相者云:“此家必出贵人。”玄德幼时,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曰:“我为天子,当乘此车盖。”叔父刘元起奇其言,曰:“此儿非常人也!”因见玄德家贫,常资给之。年十五岁,母使游学,尝师事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
及刘焉发榜招军时,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当日见了榜文,慨然长叹。随后一人厉声言曰:“大丈夫不与国家出力,何故长叹”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玄德见他形貌异常,问其姓名。其人曰:“某姓张名飞,字翼德。世居涿郡,颇有庄田,卖酒屠猪,专好结交天下豪杰。恰才见公看榜而叹,故此相问。”玄德曰:“我本汉室宗亲,姓刘,名备。今闻黄巾倡乱,有志欲破贼安民,恨力不能,故长叹耳。”飞曰:“吾颇有资财,当招募乡勇,与公同举大事,如何。”玄德甚喜,遂与同入村店中饮酒。
正饮间,见一大汉,推着一辆车子,到店门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唤酒保:“快斟酒来吃,我待赶入城去投军。”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其人曰:“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倚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今闻此处招军破贼,特来应募。”玄德遂以己志告之,云长大喜。同到张飞庄上,共议大事。飞曰:“吾庄后有一桃园,花开正盛;明日当于园中祭告天地,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玄德、云长齐声应曰:“如此甚好。”
次日,于桃园中,备下乌牛白马祭礼等项,三人焚香再拜而说誓曰:“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誓毕,拜玄德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桃园结义
掌故轶闻:
东汉末年,朝政腐败,再加上连年灾荒,人民生活非常困苦。刘备有意拯救百姓,张飞、关羽又愿与刘备共同千一番事业。三人情投意合,选定张飞庄后一桃园。此时正值桃花盛开,景色美丽,张飞准备了青牛白马,作为祭品,焚香礼拜,宣誓完毕;三个人按年岁认了兄弟。刘备年长做了大哥,关羽第二,张飞最小做了弟弟。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桃园结义”。
历史上有没有桃园三结义
说到刘备、关羽和张飞,人们总会联想到他们早年在涿郡张飞庄后那花开正盛的桃园,备下乌牛白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结为异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那么,三国历史上有没有过桃园结义这件事
历史上的刘、关、张三人关系确是非同一般。《三国志·关羽传》记载,关羽亡命奔涿郡, 刘备正在乡里聚合徒众,关羽、张飞便投其门下。后来刘备为平原相,又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刘备和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关羽经常于稠人广坐,侍立终日,后来徐州失守,关羽被擒,曹操派人劝降,关羽也说:"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张飞传》也记载:"张飞……少与关羽俱事先主,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
从关羽 "誓以共死"一句看,似乎他们当年有过某种誓愿,但史书只说他们"若兄弟",并没有说他们已结拜为兄弟。
可能就是根据三人"恩若兄弟"这一点,加以想象发挥,民间便有了桃园结义的传说,而元 人则根据民间传说把故事写进了《三国志平话》和杂剧。一般认为,《三国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在这之前,元代至治年间(1321-1323)刊行的《全相平话五种》之一的《三国志平话》,虽然只有8万字,但已初步具有《三国演义》的主要轮廓。其中就有"桃园结义" 一节,先是关羽杀了贪财好贿、酷害黎民的本县县令,逃往涿郡,张飞见他状貌非俗,谈吐有志,遂邀至酒店共饮。恰好刘备卖履后也进了酒店,几杯酒共饮之后,三人情投意合,遂共邀至张飞庄后桃园,各序年甲,"宰白马祭天,杀乌牛祭地","同行同坐同眠,誓为兄弟"。这与《三国演义》的描写已大同小异。据傅惜华《元代杂剧全目》统计,以三国故事 为题材的元人杂剧已有四十多种,几乎是三国的主要人物都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对《三国演 义》的成书也起了重要作用。其中也有专门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一出戏,情节与《平话 》又有不同,写关羽杀了趁乱图谋立为王的州尹,逃到涿郡范阳,一日到张飞的肉店买肉下 酒,屠刀却被张飞事先用千斤巨石压住。关羽搬动巨石,让张飞钦佩不已。张飞往客店相访,先拜关羽为兄,后又遇见刘备,见他容貌堂堂,有富贵之相,又是帝王后裔,于是与关羽共拜备为兄,三人共到城外桃园,杀牛宰马,祭告天地,誓共生死,同扶汉室。
桃园结义的故事,也有现实生活的影子。三国时代有杀白马为盟的习俗。建安七年(202),曹操攻破南皮,杀了袁谭。袁熙的部将焦触、张南背袁向曹,他们起事时,就是杀白马盟誓 ,见于《三国志·袁绍传》。不过这只是盟誓,并不是结拜兄弟。后来很多农民起义的头领在起事结拜兄弟时就用这种形式。比如,元代刘福顺等人的红巾起义,《元史·顺帝本纪》描写他们结义的情况就是"杀白马乌牛,誓告天地,欲同起兵为乱"。
《三国演义》写桃园结义,可能根据民间传说,又吸收农民起义的事迹,可能还与作者自身经历有关。《演义》作者罗贯中,据鲁迅考定,约生活在1330-1400年间。他的生平事迹多不可考,有说他是太原(今山西太原)人,有说他是东原(今山东东平)人,有说他是钱塘(今 浙江杭州)人。只知道他生逢乱世,阅历丰富。值得注意的还有两点:一是明王圻《稗史汇编》说他是"有志图王者",一是清徐渭仁、徐徐鈵所绘《水浒一百单八将图题跋》说他曾与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张士诚有关系。他现存有杂剧《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小说除《三国演义》外,还写有《小秦王词话》、《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 ,并参加编写了《水浒传》,这些小说戏曲作品,都以乱世英雄事迹为题材,这与他的经历抱负应当有关系。《三国演义》的大量描写,首先是对桃园结义的描写,也应与他的这种经历有关。
从《三国演义》全书的艺术构思来说,写桃园三结义,既引出全书的三位主要英雄,又揭示全书将要从多方面加以表现的忠义主题,这可能也是作者在《演义》开篇就写桃园结义的一个缘由。
一家之言
『煮酒论史』 『野史乱弹』刘备才是借刀杀关羽的真凶
最近一本名叫《诸葛亮的真面目: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的书相当火爆,作者朱子彦在书里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关羽的死是诸葛亮造成的。他认为,就是因为关羽在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直到走麦城的过程中,诸葛亮未发一兵一卒,袖手旁观,这才造成了关羽最终的失败和掉了脑袋。
而在作者朱子彦看来,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孙权的刀来杀关羽,原因就是关羽的地位太高,和刘备的关系太近,所以一旦刘备死了,诸葛亮手里可能就没权了。
虽然阿元也并不认为诸葛亮特别的高尚,虽然阿元并不认为诸葛亮是一个忠臣的榜样,但阿元更不同意把关羽的死,强加在诸葛亮身上。
说关羽的死不是诸葛亮干的第一个理由是,即便是诸葛亮看出来关羽是他权力争夺中的第一大障碍,他也没有能力把借刀杀关羽。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是诸葛亮投靠了刘备之后,并不向〈三国演义〉里头写得那样,一开始就手握大权。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到了刘备那里之后,虽然和刘备处得不错,让刘备感觉到如鱼得水,但刘备并没有给他任个什么官,还是白丁一个。到了赤壁之战后(公元208年),才给了诸葛亮一个杂号将:“亮为军师中郎将”,而且也不是全面负责的人,仅仅是管制荆州的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征调这三郡的赋税,用来扩充军中的粮饷。等到了刘备拿下益州之后,给诸葛亮的也不过是军师将军,秩二千石,相当于东汉的太守,也就是市长级别的一个官。
等刘备称汉中王了,关羽是前将军,张飞是右将军,都是位次三公,比诸葛亮都差不多。而且当时,刘备更信任的人是法正。在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各种军政大事,诸葛亮都靠不上边。象决计入蜀和攻打刘璋,是法正、庞统出的主意。而攻占汉中,也是法正和刘备一块干的,和诸葛亮也一点关系都没有。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并没有太大的权利,也不大受刘备的信任。象关羽死后,刘备要东征孙权,“以复关羽之耻”,大家伙儿觉得这事没把握啊,就劝刘备别干了,刘备是一概不听。这个时候,诸葛亮说的是啥呢“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意思是啥呢,这法正还活着就好了,因为只有法正的话,刘备才会听。
还有,当时刘备“以(法)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意思是法正同志官很大不说,而且身兼内外要职,得到了刘备的绝对信任。
所以呢,当时的法正也不把人放在眼里,对“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也就是说,把以前得罪过法正的人,哪怕你只是斜楞了他一眼,都报复了个遍。而对此,亮也啥招没有。“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国志》卷三十七《法正传》)意思是啥呢,法正,也就是法孝直是刘备的左膀右臂,我能拿他有啥招呢
这些情况,都说明,当时的军政大权,都牢牢地控制在刘备自个儿的手里,能说上话的,只有一个法正。而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刘备把他定位在一个内政人才上,也就是相当于一个后勤部长。你说这样的情况下,诸葛亮有权力派兵去救关羽吗他又有什么能力借刀杀关羽呢
再说了,当时在权力争取的道路上,对诸葛亮阻碍最大的,是法正而不是关羽。当时,“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三国志法正传》),也就是汉中王的宫廷秘书长,还兼着个将军。而这时候的诸葛亮不过是军师将军,地位也就是个差不多。从这种情况来看,法正如果后来不死,当丞相的可能性比诸葛亮还大,应该是诸葛亮权力之争上的第一块拌脚石。如果诸葛亮真的有那么坏,想把阻拦他前进的石头都搬掉的话,也要先搬法正才对。
而且关羽再怎么样,不过是个武将,岁数也和刘备差不多,你知道他们谁死到谁前边呢所以作者朱子彦的说法,也有把诸葛亮神化的可能性。
到关羽是个武将而在作者朱子彦看来,诸葛亮之所以要借曹操和孙权的刀来杀关羽,原因就是关羽的地位太高,和刘备的关系太近,所以一旦刘备死了,诸葛亮手里可能就没权了。
但关羽的死也确实特别的奇怪。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只有一个兵力不足的关羽在孤军奋战,直到走麦城,掉了脑袋了,也没有盼来一兵一卒。而刘备呢,对这二弟是不闻不问,袖手旁观,好象没事人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真的是有人要借刀杀关羽吗
回答是肯定的,但这个人不是诸葛亮,而应该是刘备。
听了阿元这个结论,可能所有的人都要跳起来,说阿元在瞎扯蛋。这刘备和关羽是兄弟啊,关系好得跟一个人似的,咋可能借刀杀关羽呢这不是胡说八道是啥呢
首先刘备和关羽并不是结义兄弟。成为千古以来义气典范的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瞎编的,在历史上压根就没这么一回事。第二,关羽和刘备的关系也不象人们想象的那么好。象在徐州的时候,关羽就背叛过刘备,而且也不象〈三国演义〉里说的,有甘糜二夫人和有条件投降的说法。在〈三国志-关羽传〉里是这么说的,“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在〈三国志-太祖传〉里说的是“备将关羽屯下邳,复进攻之,羽降。”而且,在孙权最后把关羽抓起来之后,关羽也是要投降的。蜀记曰:“权欲活羽以敌刘、曹,左右曰:“狼子不可养,后必为害。曹公不即除之,自取大患,乃议徙都。今岂可生!”乃斩之。”意思是关羽给抓起来之后,关羽是想投降的,要不就没有权欲活羽以敌刘曹。要是人家连投降都愿意,你怎么能够让他活着来对抗曹操呢
这些事情证明,关羽并不是象人们想象的,是个顶天立地,豪气冲天的大丈夫,而是和吕布差不多,一看打不过,立马就乖乖的投降。
而且因为关羽骄于士大夫,也就是看不起有文化的,所以在诸葛亮刚投奔刘备的时候,还和刘备发生过一次矛盾。他看刘备和关羽关系太好了,心里就打翻了醋坛子,撺楞张飞一起找刘备提意见去了。“于是(刘备)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意思是啥呢,对于刘备对诸葛亮太好了,关羽和张飞都不高兴了,说我们都跟你这么长时间了,你咋对个新人这么好呢刘备赶紧劝了半天,关羽这才不唠叨了。
而且关羽是相当的骄傲,在刘备集团里,是谁也不服,估计连刘备都不一定放眼里。这一点,从关羽要杀糜芳,也就是刘备的小舅子可以看得出来。从刘备收了马超之后可以看得出来。刘备收了马超之后,关羽马上就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意思是马超是啥人啊,可以和谁相比啊诸葛亮知道羽小心眼啊,就写信告诉关羽:“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意思马超也就武艺好点,和黥布、彭越啥的差不多,和张飞一起打打仗还可以,但和你关羽咋能比呢
至于说诸葛亮,关羽也没有当回事。联吴抗曹是诸葛亮制定的,刘备同意的国策,但到了关羽那里就变了味道了。当孙权要和他联姻的时候,关羽骂孙权是猪,这实际上已经和东吴公开决裂。
还有,在刘备称汉中王之后,关羽还因为骄傲,还和刘备直接起了冲突。当时,刘备想用黄忠当后将军,和关羽并列。关羽不干了,这个官我不当了。
对于这一点,《三国志·费诗传》是这么写的:“刘备“遣(费)诗拜关羽为前将军,羽闻黄忠为后将军,羽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受拜。”
关羽的不肯受拜,实际上是对刘备的公然对抗。当时可是封建社会,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你这么和你的主子对着干,是不是不想活了呢
不仅如此,在这之后,关羽和刘备的对抗开始升级。这个新的对抗就是,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说关羽发动襄樊战役是和刘备对抗的理由是,在所有的,你能找到的历史书里,没有一条证据能证明,这襄樊战役是刘备想打的。
那么刘备没有下命令,曹操也没有军事行动的情况下,关羽为什么要对曹操动手呢原因之一,可能是关羽没有任何的功劳。
关羽在襄樊战役之前,在战争中唯一建立的功劳就是杀了文丑,还是给曹操杀的,其它的打的全是败仗。你说看着张飞、马超、黄忠等人在伐刘璋、灭汉中的战争中功劳不断,你说心高气傲的关羽受得了吗先是来个孔明,就如鱼得水,来个黄忠,平起平坐。再混下去关羽一点面子也没有了。所以关羽要打。
第二,可能是持宠而骄。觉得和刘备不是外人,咱俩谁跟谁啊,你的不就是我的吗这种思想在关羽伸手要官的时候,已经表现出来了,我是你的兄弟啊,你咋能给我个那么点的官呢咋也得给我个一字并肩王啊。就因为没有把刘备当外人,所以关羽就把自个儿当刘备了,所以一不请示二不汇报,对着曹操是伸手就打。
第三,关羽可能想当荆州王。这个猜测胆子大了点,但刘备可能也是这么想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有兵就是草头王。关羽可能一下子发现,自个儿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在荆州一个人说了算啊,就跟韩信打下了齐国之后差不多,觉得自个儿这么大的能耐,咋不也得封个王呢于是和韩信的表现也差不多,韩信是你不封我王,我就按兵不动,关羽呢,是想把整个荆州打下来,我给你整个既成事实,看你刘备怎么办。你要还不封我,我干脆把你也灭了就完了。
这一点,还有个证据,就是关羽在发动襄樊战役之后,因为糜芳,也就是是刘备的小舅子,运粮不力,也要杀,这对于刘备来说是不是大不敬呢
但不管关羽是咋想的,他不请示就出兵,在刘备眼里就算不是造反,差不多也是叛逆了。这不仅仅是刘备会这么想,任何一个主子都会这么想。当年曹操有一次去打仗的时候,大将于因为后边有追兵,所以没有请示曹操就先结阵,结果马上就有人打小报告,说于禁要造反。那你关羽不打个招呼就出动大军,这不是谋逆又是啥呢
再说了,就算刘备相信关羽不会造反,但这么一个不听话的大将留在手里,早晚不是个祸害吗你关羽不接受前将军的封号,已经叫刘备没面子了,你又使这么一回,叫刘备把脸往哪里搁呢而且,自个儿都整不明白这个兄弟了,刘备百年之后,他儿子刘禅能控制住关羽吗答案是肯定不能!
正是上边这些原因,让刘备在关羽私自出兵,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好象没事人似的站在一边。关羽打胜了,也不表扬奖励;你打败了,我也不出兵救你。
可能有人说了,刘备咋就一点不讲兄弟感情呢这可能是关羽把兄弟之情太当回事了。对于皇帝,中国封建社会最大的政治家来说,利益决定一切。他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对于自己的亲骨肉,刘备都扔过两次了,(一次在丢徐州的时候,一次在长坂坡)他能对你个外人讲感情吗关羽可能已经忘了,他和刘备之所以关系好,一是因为刘备手里没人,用得着他;二呢是因为当年刘备坐着,他就得站着;刘备站着,他就得撅着。这刘备当个小官时都这么能装,当了王之后可能惯着你吗
所以,在刘备的心里,可能早就藏着要杀关羽的心思了。所以关羽发动襄樊战役的时候,虽然既没有请示,也没汇报,但我也不管你,看你折腾到啥时候。
而刘备之所以这么沉得住气,原因是关羽的部队并不多。专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两次调兵入蜀,荆州的军队不过才三万人。以三万人的力量,挑战曹操,刘备用脚脖子也能想得出来,关羽没有取胜的可能性。
而战争的进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关羽打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之后,终于发现,自个儿是一脚踢到铁板上了。
曹操不仅调集了徐晃、张辽的部队对关羽进行进攻,还亲自出马,率十万大军在后边坐阵。这个时候,关羽想到的调驻守荆州的部队。现在的许多人都把关羽的死赖到吕蒙和陆逊的身上。而实际上,即使东吴不出兵,关羽的下场也只能是失败,当然时间可能长一点,而荆州也可能落入曹操的手里。而这个是东吴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孙权不在顾忌和刘备的联盟,在关羽失败的命运上加了一根稻草。
而这个时候,关羽兵力不足的问题,也暴露了想杀他的人是刘备。在关羽进攻势头猛烈,但兵力不足,蜀中在没有战事的情况为什么不出兵帮一把呢合理的理由只有一个,那就是刘备不肯点这个头。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关羽先是把驻守荆州的部门划拉了一遍,然后又向刘封、孟达求救。为什么不向刘备求救呢因为关羽私自出兵之后,刘备的态度已经让关羽明白,他的这个大哥已经不想要他了。
而刘备之所以在关羽死后,以刘封、孟达不发援军为由头,杀了刘封,不过是装个样子而已。何况杀了刘封,还对刘禅能巩固地位,大有好处。
但虽然我们说是刘备借曹操、孙权的刀杀了关羽,但实际上,杀了关羽的,还是他的性格。如果关羽不是刚愎自用,如果关羽不是骄傲自大,换句话说关羽如果不穷得瑟,老老实实地当自个儿的前将军,这一切将都不会发生,而且历史都有可能为之改变。
一、《三国演义》里的好句子:
(一)《桃园三结义》:
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张飞外貌: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3、关羽外貌: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二)《三顾茅庐》:
1、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2、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3、一天风雪访贤良,不遇空回意感伤。冻合溪桥山石滑,寒侵鞍马路途长。当头片片梨花落,扑面纷纷柳絮狂。回首停鞭遥望处,烂银堆满卧龙冈。
(三)、《空城计》:
1、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2、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
3、孔明见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四)《火烧赤壁》:
1、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2、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3、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
4、遇泥泞,道不通,天又大风,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
二、《三国演义》简介: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东汉末年的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家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本书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名称、地理名称、主要事件和人物性格与《三国志》基本相同,是在固定形象基础上,进行再发挥,这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套路。本书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照顾到读者希望了解真实历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据明朝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夸张、美化、丑化等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105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转化,并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批叱咤风云的三国英雄人物,让现代的人民,感受到三国英雄的人物的特点。
三国演义第一回宴桃园三结义的主要人物。重要内容。及性格特点?
本文2023-10-14 16:10:1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8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