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是中国棋类的鼻祖
围棋是中国棋类的鼻祖
古人夸人风雅聪慧时,一般会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这里的“棋”指的就是围棋,它是古代“文人四友”之一。学下围棋不是什么难事,但是要将围棋下好,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围棋是中国棋类的鼻祖,古人将其称为弈。据说是尧帝创造了围棋,用来教他的儿子丹朱。后来舜帝觉得儿子商均不够聪明,也教他下围棋来锻炼思维能力。
由此可见,围棋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春秋战国时,围棋已经传播开来,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比如孟子笔下的弈秋。秦汉魏晋时期,围棋的局道和难度逐渐增加。人们甚至将围棋场看成战场,三国时期便有不少将领以“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为乐。
隋唐时期,十九道棋盘取代了之前的十七道棋盘。此时中国的围棋走出国门,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家。明清时期,全国形成了三个围棋流派:以永嘉人为首的永嘉派,以新安人为首的新安派,以北京人为首的京师派。每派布局攻守方式迥异。其中最有名的棋手当属“棋圣”黄龙士,他和范西屏、施襄夏并称“清代三大棋圣”,他的棋风不拘一格,为此还留下了著名的十局名局“血泪篇”。
围棋难吗不懂围棋的人,会觉得围棋很简单,可是也有人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围棋易学不易精,主要原因是它的变化和不确定情况太多了,蕴藏着无限的可能。它不仅需要玩者有全局的观念,更需要具备运筹帷幄的能力,否则,一招不慎,满盘皆输。
围棋有多少颗棋子呢标准的围棋黑白棋各有一百八十子。棋盘上多分为纵横十九条平行线垂直相交。双方对弈,先黑后白,交替下子。输赢规则较多,最典型的判定方式是数子法。
围棋以它博大精深的内涵和难以言喻的趣味令人爱不释手,传承至今。现在围棋的职业段位共分九段,初段最低,九段最高。在国内的围棋比赛中,冠军往往被尊称为“天元”“新人王”“棋王”“棋圣”。
如今的围棋,流行于中、日、韩、朝几个国家,起源于中国,具体时间无从考证,大约是在四千多年前,上古帝尧时期,属于传统的“四艺”琴棋书画之一。之所以还会在日、韩、朝等国流行,得益于隋唐时期与外界的文化交流,先是传入日本,而后流传到欧美各国。
围棋被称为是世界上最复杂的棋盘游戏,原因就在于它的变化多端。围棋的棋盘,很多人都见过,纵横各十九条,整个棋盘上也就是三百六十一个交叉点。棋盘的盘面上会标有九个小圆点,最中间的称为“天元”,因为围棋中有一句术语“金角银边草肚皮”,“天元”一般不认为是第一个应该落子的地方,毕竟棋盘就是要比较谁占据的地域最多,因此大家都会抢先占据棋子围空效率最高的四个角,其次是四条边,最后才是中腹地带。
不过,有常规,自然就有打破常规的人。总有些人能够在占据中心地带,看似劣势的情况之下,最终取得胜利。如果是这样,只能说明一点,这个胜利者的棋艺水平,绝不是一般高手能够对抗的。
在古代,下棋被称为“对弈”,围棋也是后来产生的各种棋类的鼻祖,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采用了先秦典籍《世本》记载的“尧造围棋,丹朱善之”这种说法,将围棋诞生的具体年代定位公元前2356年。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经是一种流传很广泛的棋类运动了,而且在《孟子》中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有名字记载的专业棋手,弈秋。
秦到东汉初期有过一段时间的沉寂,直到东汉中晚期又再一次兴起。此后,历朝历代都对围棋有一些发展,诸如规则上的变化,棋盘的变更等,还有很多在围棋方面很有名的人物,例如过目不忘,能够将看过的棋局摆出来而不出错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明清时期围棋界的四大家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等。
围棋作为一项流传了数千年的文化,可以作为比赛,一争高下,显示自己的能力水平,也可以作为一种陶冶性情的闲暇游戏,毕竟流传了这么多年,其中不仅包含着无数的智慧,更是有非常多的益处,作为经典,自然有它成为经典的道理。那么,下围棋会给你带来什么呢?
首先,在礼仪礼节方面的好处。下围棋自有下围棋的规矩,就像很多其他的体育项目一样,这些规矩都是在无数次的实际比赛和很多年的发展中积累下来的,遵守这些规矩,才是一个下棋之人应有的最基本的素质。静坐,这一点对于很多好动的小孩子们来说可能很难,但是坚持下来,他有了这个习惯,便不会轻易产生烦躁的情绪。而且,知礼懂礼守礼,围观者观棋不语,下棋者落子无悔,即便不是下棋,这些对于一个人来说也都是非常重要的习惯。
其次,直面胜负。下棋,两个人的无声的比赛,结局自然是有输有赢,哪怕是平局,恐怕很多人心里都会不舒服。但是,输了又怎样,你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能力,从不足点出发,慢慢地改变。赢了又如何,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永远都不知道会有多少人比你更优秀,赢这一局,算不得什么。平局就更不要心怀不满或者侥幸。输与赢,都是一时的结果,如果因为这些影响到自己的心情,没有太大的必要,纵然消沉一时,也不要沉迷一世。
然后,是人脑各方面的能力。集中注意力,这一点自然不必解释太多,如果总是分心,不能全神贯注,首先会让对手觉得你的不尊重,其次对于自己下棋也是一种干扰,总会有其他东西跳出来打乱思维,还如何安然面对棋盘上的千变万化?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开发出超强的脑容量的。还有记忆能力,就像是王粲一样,能够在棋局之后,一子不差地将整个棋局复原出来,这样的记忆力,只有极少数的人是天生的,大部分依靠的都是后期的培养,而围棋的复盘,可以进行这种神奇的训练。
还有推算能力,心算能力,全盘控制力。围棋需要在眼睛看着棋盘的情况下,心里计算自己的棋子占据了多少空间,既然讲究落子无悔,那么在落子之前,必然要先进行一番推算,如果下在某个位置,对手有什么样的可能,自己能够怎样继续。有句俗语,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就是说在下棋的时候,如果没有对于全盘的把控能力,下完一子之后,下一步不知道怎么做,或者一个不小心计算或者推算出现误差,那么,结局只能是输。
最后,做事情的条理性和灵活力,总结经验。有了大局的把控,还需要一步一步去落实,但是也不是必须按照自己的步骤来,毕竟你还有一个对手,如果对手的某一步打乱了你的计划,你必须要有灵活的变化能力,应对这一个突如其来的状况。最后,不管是输还是赢,都是值得回忆和总结的一盘棋局,赢自有赢的方法,输也有输的教训。
棋盘,看似只是小小的一块木盘,每颗棋子能够占据的地方也近在咫尺之间,但就是这么不起眼的一块地方,也是寸土必争,毫厘不让。下棋的时候,需要有争夺的决心,棋局之后,也要豁然旷达。围棋能够带给我们的,远远不止于此。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后期古典文化进入烂熟的阶段。当时文化到达了一种顶峰,也是中国围棋史上的一个顶峰时期,围棋高手辈出,群雄纷争。

明朝统治者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他自己本身就喜欢下棋。南京至今还有朱元璋和徐达下棋的胜棋楼。但是在历史上徐达却是以禁棋出名的,他还曾下令在金军官军人中下棋的段首有建造了逍遥楼,专门囚禁下围棋的老百姓。可是他们的皇帝朱元璋却是一个棋瘾。朱元璋曾经赐自己的大臣刘基一个金瓜,遇到急事可随时进宫。刘基经常半夜进宫,与刘朱元璋下棋对弈。并且明朝还有不少皇帝曾禁止下围棋。但是明代的发展繁荣为围棋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的基础。虽然刚开始还保留了棋待诏,但是统治者对此并不重视,所以围棋棋待诏的制度已经对社会的影响力大大的消弱了,但是官宦阶层大力参与围棋活动,宴请棋手,推动了围棋的热潮。城市的市民,对娱乐的需求更为棋类提供了市场,使围棋棋手没有在皇室供养的情况下,也能凭着一技之长自谋生路。例如嘉靖年间至万历年间,围棋形成了永嘉派,新安派,京师派三大流派相互鼎驰的局面。这三派鼎驰名手辈出,他们纵横棋坛数十年,促进了明代中叶江苏,北京,浙江,安徽一带的围棋活动的兴盛繁荣,并对整个晚明时期的围棋发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明清两代涌现出的一批无愧于时代的棋手,直到康熙乾隆年间以黄龙士、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中中国古代的围棋推向了巅峰。

明末清初最著名的棋手应当是过百龄。过百龄出生于无锡的一个颇有名望的家庭。11岁过百龄看别人下棋,很快就明白了虚实先后进退退守的道理,以后他与人下棋就经常取胜。后来过百龄的棋力提高。他决定出去闯一闯。于是他来到了京城。遇到了骄狂一时的著名棋手林福清。林福清见过百龄仅仅是一个少年,所以比较轻视他。后来两人下了一局,结果林福清输了又下了两盘,林福清还是输了。从此过百龄独霸棋坛的时代开始了。清初的围棋在过百龄的带领下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其后的棋手争相向这位高手挑战。形成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局面。

清朝一个有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清统治者一方面继承了明代的绝对君主,另一方面又实施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实行了文化的高压政策。文字狱大多为镇压汉人的民族意识而起。而由于我们围棋不带政治和民族色彩,能为各民族各阶层的人所接受,反而获得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发展空间。在清代围棋在士大夫阶层和民间广为普及。例如我们经常看到的电视,康熙,乾隆,雍正,电视里经常有下棋的场面。
清朝有一棋手也是围棋上历史唯一一个被称为棋圣的棋手,黄龙士他的棋风犀利,计算缜密,而且控制全局能力非常好。曾被日本誉为中盘有13段的。围棋最高不过九段,足以证明他的中盘作战能力有多强。黄龙士还著《弈括》 《黄龙士全图》二书。他在《黄龙士全图》中的《自序》中对布局、防攻、形势判断战略战术做了比较全面的论述,这是他棋艺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不仅如此,黄龙士还曾和自己的徒弟著名围棋棋手徐星友下过棋,黄龙士曾让徐星友三子下了十局,这时局十分精彩。教师殚精竭虑,学生静思斗奇,被人称为血泪篇。

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初年。当时的围棋主要以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为代表,成为围棋四大家。这四个人可以说是代表了我国古代棋艺的最高。由此而形成了棋坛空前盛世的局面。其中这四大家中呢,又以范西屏和施襄夏水平最高。围棋中的范师两人被誉为和诗中的李杜同等地位。范西屏和施襄夏两人同属一门老师俞长侯名下。范西屏在12岁的时候已经与他的老师俞长侯齐名。后成名的施襄夏在成名之后,曾著有《弈理指归》。曾经在那儿对弈了13局,留下11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当湖十局。范西屏和施襄夏高超的棋艺使他们不到40岁便有棋圣之说。大家对他们的赞扬如:君今海内退棋圣、还有:善围棋者,世谓之棋圣,若两先生者,真无愧棋圣之名、还有人说范诗驰誉在雍乾,如日中天月正圆,棋圣古今推第一,后无来者亦无前、还有人拿他们与孔子周公比较,昔阎百诗以黄龙士为十四圣人之一,和黄南雷,顾亭林诸大儒并称。若范,施二先生于弈,犹人伦之有周,孔乎!可见他们当时的影响是多么的巨大呀!

从嘉庆道光年间直到鸦片战争前后,人们一般称之为晚清,而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在历史上则被称为近代。自乾隆后期一施襄夏,范西屏为代表的圣卿国手去世之后,中国古代的围棋就由盛而衰。这个时候虽然还有一些棋手活动于棋坛,但是水平已经成为下降趋势。人们一般把活动于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的18位著名棋手称为18国手。在18国手之后,道光到光绪年间。棋坛出现了一对双峰并持的国手周小松和陈子仙,他们并称为晚清两大国手。据说呀,曾国藩曾经和周小松下过棋中,周让过曾九颗棋子,而且把曾的棋子裂分为的九块,曾因此大怒不赠一文。但是即使如此,周小松和陈子仙的棋力跟范施两人相比差的太远。曾经有人说过:棋法自范西屏而精,亦自范西屏而坏。

在清末宣统年间,我国棋手已经开始废除座子制的探索性对局。什么是座子呢?座子就是黑白双方先在角上星位放两颗对子棋子。然后白棋先下,随着座子制的废除和一些其他棋规如还棋头之类的也相应的被废止,标志着咱们中国现代围棋的诞生。
纵观明清围棋在走到巅峰之后却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下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但是反观一下与我国相邻的日本,同样也经历了重大的社会变革,但是日本的围棋却在变革之中积极地寻找出路。后来得到了新的发展。这其中的原因还是由于中国的围棋一直处于分散的状态,没有固定的比赛制度等等。因此在社会出现动荡的时候,围棋变得不堪一击。
围棋基本术语
气:在棋盘上与棋子紧紧相邻的空交叉点,单独一个棋子的气数不超过四气,但两个或两个以上相连的棋子则可以有四气以上。在对方棋子的活路上落子紧迫,称为“紧气”。
提:无气的棋子要被提子,拿离棋盘。提吃对方的棋子,称为“提子”。
目:棋盘上,被一方棋子所围的空白交点,称为“目”。
地:活棋所包围的目数和活棋本身之总和,称为“地”。
空:用棋子围成的地域。
劫:双方可以轮流提取对方棋子的情况。围棋规则规定,打劫时,被提取的一方不能直接提回,必须在其他地方找劫材使对方应一手之后方可提回。
扩展资料:
围棋的起源:
围棋,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称为弈,可以说是棋类之鼻祖,围棋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先秦典籍《世本》记载,尧造围棋,丹朱善之。晋张华在《博物志》中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说法:“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若白: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
1964年版的《大英百科全书》就采纳这种说法,甚至将其确切年代定在公元前2356年。唐代诗人皮日休所作的《原弈》认为:弈之始作,必起自战国,有害诈争伪之道,当纵横者流之作矣。岂曰尧哉!
明朝陈仁锡在《潜确类书》中又提出“乌曹作博、围棋”。乌曹相传是尧的臣子,有的人又说他是夏桀的臣子。后来,董斯张的《广博物志》、张英的《渊鉴类函》等也采录了这种说法。
明朝林应龙在《适情录》中认为,围棋是容成公发明的。据《列仙传》记载:容成公者自称黄帝师,见于周穆王,能善辅导之事。
—围棋术语
尧舜以棋教子
琴棋书画,中国古代四大艺术,源远流长。
琴棋书画之棋,指的就是围棋。
晋朝人张华在他写的《博物志》中说:“尧造围棋以教子丹朱。”还提到,舜觉得儿子商均不甚聪慧,也曾制作围棋教子。
《路史后记》写得更为详细。尧娶妻富宜氏,生下儿子朱,儿子行为不好,尧很难过,特地制作了围棋,“以闲其情。”(注一)
按照这种说法,制造围棋,是为了开发智慧,纯洁性情的。
不过也有另一种看法,认为“夏人乌曹作赌博围棋。”(注二)
唐朝人皮日休在其《原弈》一书中则说,围棋始于战国,是纵横家们的创造。他的根据是,围棋“有害诈争伪之道。”(注三)
这样一来,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这些说法都不过是推测而已,尧、舜之说只是编织的美妙传说。乌曹在《古史考》中被认为是造砖的先祖。在造围棋方面找不到更多的佐证。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更不足为信。早在春秋时,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
也是一种推测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出上的原始社会末期的陶罐,不少绘有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线条均匀。纵横交错,格子齐整,形状很象现在的围棋盘,但纵横线条只有十至十二道,而不象现在是十九道。考古学家讽称之为棋盘纹图案。
湖南省湘阴县挖掘出一座唐代古墓,随葬品里有围棋盘一件,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十五道。
在内蒙发掘的一座辽代古墓里,挖出围棋方桌,高十厘米,边长四十厘米,桌上画有长宽各三十厘米的围棋盘。棋盘纵横各十三道,布有黑子七十一枚,白子七十三枚,共一百四十四枚。另有黑子八枚,白子三枚空放着。想必墓主生前好弈,舍不下一盘残局,带到九泉之下琢磨去了。
这些只是众多考古新发现中的几件古物,但足以说明几点:首先,不容置疑的是,围棋在原始社会时,已具雏形。纵横交错的棋盘图形已经基本形成。
其次,从出土棋盘的十、十三、十五……直至今天通用的十九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着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时间跨越数千年,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形成今天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是我国广大的劳动群众。
由于战事频繁,军事学知识渐渐积累起来。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有几分相似。战争的需要势必加速围棋的发展。两汉时己有人把围棋当作兵法,《隋书·经籍志》还有棋谱收入兵书。
围棋的故乡是中国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不言自明,但是,日本松井明夫先生在其《围棋三百年史》的“发端”一篇中说:“围棋与象棋有它们的共同的祖先,就是中亚细亚的一种‘盘戏’。它流传于西方成为国际象棋,流传于东方而受到中国天文及其他科学的影响,改良成为十六道的围棋。”
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回顾历史,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为流行,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众所周知,那个时候,中国和西域各国还没有交往。直至西汉时方有张骞出使西域,中国才和中亚细亚诸国有了文化交流。而那时,围棋在中国已经有了很久的历史了。
从弈到围棋
现代人说弈,包括围棋、象棋、军棋等等一切棋类。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弈,围棋也。从丌、亦声。”
丌的古文字为两人举手握棋对局的象形。
弈即围棋,还可以在《论语》。《左传》中发现,《孟子》中也提到过。
“围棋”一名也是发展而来的。西汉未杨雄在《方言》中说:“围棋谓之弈,自关而东,齐鲁之间皆谓之弈。”
可见,西汉年间,弈已成了围棋的别称。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部分地区。
到了东汉,围棋已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比如马融著的《围棋赋》,李尤写的《围棋铭》等。
围棋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除了“弈”和“围棋”,还有“许多有趣的名称。晋朝时,有人称围棋为“坐隐”和“手谈”。(注四)不过到最后,还是这概括了围棋着法的“围”字保存了下来。
(注一)《路史后记》
(注二)《潜确类书》
(注三)《原弈》
(注四)《续博物志·语林》《苑委余编博物志》
“鼻祖”弈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
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注一)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举棋不定不得胜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注五)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我。”(注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中国的围棋流派很少听说,日本比较流行流派一词。大体如下:武宫流:落子喜指向中央。这种布局方法和传统重视实利的道理违背,所以特别出名。
治勋流:特别爱好实利,能占的先占。棋士特别重视实利,通常被称为「治勋流」。
加藤流:对局喜杀对方大龙,从棋盘一边杀到另一边。按照棋理,攻击时最好是倚靠或双击,也就是先巩固自己之后再行攻击,借攻取利。但加藤流不吃这一套,有机可趁时,就开始强杀。
秀策流:执黑时以坚实为主,下两循环小目,诱对方挂角,然后趁机占第三个小目(秀策1、3、5布局)。对方若再挂角,便以小目为中心的尖手。一边压迫对方之挂,一方面形成均衡坚实的局面。
中国流:据说是中国大陆棋士所研究出来的布局,先下一星位,再下同边小目,然后第三手拆占边星下一路的三线或四线。利用没缔角的小目引诱对方挂角,然后加以攻击。这是一种故意露出破绽诱使对方攻击的布局。配合前面说过的「加藤流」,会成为一盘攻杀的好棋。
海峰流:又称「二枚腰」。占领两个角星,整体坚实稳定。
小林流:两立小目,然后占据中间边星,类似一个山形的阵势,攻守兼备。这种布局灵活多变,以实利为主。布局的策略是适当的利益交换,让对手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劣势。让别人赚八块,自己赚十块。
高川流:筑厚势,但是拿来交换利益的。和「小林流」很像,都必须精确细算。这种布局避免复杂的定石,用简单平凡的著手,细算而不争先,紧追对方。除非对手有把握从头领先到尾,否则稍有失误,马上逆转。
秀行流:筑厚势,但有时天外飞来一笔,或是见似过缓的著手。等到十几手过后,才让人发现 刚才那手棋的厉害。这种布局必须要有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棋感。一般业余棋士很难学习。
清源流:重视速度及子的效率。
�田流:善长处理做活及寻找对方破绽,又称「剃刀流」。
石田流:以细腻手法处理棋形。
围棋是中国棋类的鼻祖
本文2023-10-14 16:10:5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