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所谓的十二时辰如何划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古代所谓的十二时辰如何划分?,第1张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循环、四季的变化等等是人类最早建立起来的时间观念。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又需要根据时间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逐渐利用日影的移动、燃料的燃烧、物质的流动等原理制成了早期的计时工具。 圭表是中国人最早创制出的利用阳光下影子移动的规律,测定二十四节气和回归年长度的天文仪器。所谓“表”,就是一根直立在平地上的标竿或者石柱,汉代后,改用铜制;“圭”是一根与表垂直的正南北方向平放的尺,汉以后,改用石制或铜制,它们共同组成“圭表”。用圭表测出表影随着太阳的视运动在一日之内的长短变化。中午,表影最短,落在“圭”面上,指向正北方。从正午表影长短变化的周期,可以确定一个回归年的长度,并能推算出“24气”。后来几经改进,为了使表影不落到圭外,人们又在圭的另一端立了一个相对较短的“小表”,相当于圭的延伸,叫“立圭”,冬季时长的表影可以在立圭上反映出来。 日晷是在圭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计时器,能够更准确地测定不同时刻的时间。日晷有一根固定的臂或针,还有一个刻有数字和分度的盘,将盘分成许多份,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15分钟) 如果将圭表和日晷结合起来,就成为既能测定节气,又能测定时刻的“节气日晷”。古代人还利用某些物质的流动现象来计时,如利用水从带有漏孔的容器或漏壶中流出的量计量时间。 我国古代的刻漏是在竹木制的刻箭上,按其一昼夜在水面上浮沉的长度,分刻成100个间距,每个间距即为一刻,故有“百刻”之称。自西汉起,用12个时辰表示一昼夜的变化,每一时辰合今天的2小时。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名。从夜间十一时起到一时为子时,一时至三时为丑时,其余类推。 古埃及人表示一昼夜的变化是把白天定为10小时,夜晚定为12小时。由于四季的变化,白天和黑夜的长短不一样,后来把一昼夜变化均匀地分为24小时,每小时为60分,每分为60秒。这种计时方法一直沿用到今天,成为全世界公用的时间计量单位。 古人记录时间的方法,主要包括纪日法(包括一天之内的纪时法)、纪月法、纪年法以及节气、节日等。 11 纪日法 日是最早出现的计时单位。 干支的概念:天为干,地为支。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六十甲子: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单位,组合的方法是以天干的单数配地支的单数,天干的双数配地支的双数,从甲子始,至癸亥终,称为六十甲子。干支纪日法:大约产生于殷商时代。从春秋战国开始,干支纪日便成为历代史官纪日的传统方法。世界上迄今应用时间最长的纪日法:春秋时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公元前720年2月10日)起的干支纪日,一直到清代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计二千六百多年,从未间断。天干纪日法:早在夏代可能已产生,即用甲、乙、丙、丁等十个字来纪日。后逐渐不用。 《黄帝内经》中多数只用天干纪日,如《素问�6�1藏气法时论》:“肝病者,愈在丙丁,丙丁不愈,加于庚辛,庚辛不死,持于壬癸,起于甲乙。”句中四组天干都是指日而言。 某些日子在古代有特定的名称:即根据每月月相(月球明亮部分的各种不同形象)来纪日。例:望不补而晦不泻,弦不夺而朔不济。(金�6�1窦汉卿《标幽赋》) 12 纪时法 一天之内的纪时法:日出时叫做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做夕、晚、暮、昏。太阳正中时称日中,将近日中时称隅中,太阳西斜称日昃,太阳落山称日入。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食时;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就叫做晡时。以上划分时段的方法,通用于周代。 汉太初以后,开始用十二地支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小时,即小时辰之意)。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等分了。 《内经》中还有一些特定称谓,如:大晨,指天大明之时;早晡,指将近晡时的一段时间;下晡、晏晡,均为晡时之后,但下晡在前,晏晡在后;合阴,指夜半之后的一段时间;合夜,指鸡鸣之前的一段时间。《内经》以外,后世医书一般都按十二地支纪时。[注意]“小时”(表中写“钟点”)的概念是到二十世纪初才慢慢通行起来的,因此古代医书里所说“隔二时服”,是指间隔两个时辰,即四小时。 13 纪月法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世常以春秋作为一年的代称。 开始时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素问�6�1八正神明论》:“四时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气所在,以时调之也。”西周中期之后,四时之称就规范为春夏秋冬了。长夏:因为四时与五行相配缺少一位,故加上一个“长夏”以配土。 下面介绍古代对十二个月的几种特殊称谓。 (1) 名纪月 先秦时期每个月有特定的名称。后世医家仿之,如清�6�1汪昂《医方集解�6�1序》“康熙壬戌岁阳月”的“阳月”即指十月。 (2) 季纪月 古人把四季的每一季节都分成孟、仲、季三个阶段,然后再依次分别代称月份。这种纪月法,常见于序跋。如明�6�1吴昆《医方考�6�1自序》“皇明万历十二年岁次甲申孟冬月”的“孟冬月”即为十月。 (3) 月建纪月 月建纪月又称地支纪月,即用十二地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纪月。月建的“建”指“斗建”,即北斗七星斗柄所指的时辰,由子至亥,每月迁移一辰,故称月建。 三正:春秋战国时代有过三种不同的历法制度,即所谓夏历、殷历、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也就是正月的月建不同,所以叫做“三正”。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冬至后二月,相当于现今夏历正月)为正,殷历以建丑之月(即冬至后一月,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二月)为正,周历以建子之月(即冬至所在的月份,相当于现今夏历十一月)为正。 由于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区使用不同的历法制度,先秦古籍所据以纪时的历法制度也就不能统一,《黄帝内经》是三正兼用,甚至有用秦历(秦始皇时以建亥之月即夏历十月为岁首)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起使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此后大约二千年间,j基本上都是用的夏正。所以辛亥革命后,对于旧用的历法称为“夏历”,俗称“阴历”、“旧历”,也称为“农历”。 (4) 律吕纪月 律吕是六律、六吕的合称,即十二律。律本来是古代用竹管制成的校正乐律的器具,共有十二个名称,后来被借用为十二月的代称。六律用以指单月,六吕用以指双月。如《类经�6�1序》“岁次甲子黄钟之吉”的“黄钟”即指阴历十一月。 在中医古籍中,也有用别称异名纪月的。如宋�6�1杨士瀛《仁斋直指方�6�1自序》题作“景定甲子良月朔”,良月即指阴历十月。清�6�1张志聪《侣山堂类辩�6�1自序》题作“康熙岁次庚戌正阳月”,正阳月即指阴历四月。 14 纪年法 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比较复杂,现择其要,依次介绍年号纪年、星岁纪年、干支纪年、生肖纪年。 (1) 年号纪年 我国古代最初是按照君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如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等等。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历史上使用过的年号,约有八百多个。古医书有不少是用这种方法来纪年的,如宋�6�1刘昉《幼幼新书》李庚序题作“绍兴二十年九月几望”。绍兴是南宋高宗赵构的年号。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是我国古代最基本的纪年方式之一。最早的记载见于《淮南子�6�1天文训》,但西汉时这种方式还不通行。自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开始干支正式用于纪年。干支纪年在中医古籍中有广泛的应用。如清�6�1柯琴《伤寒论注�6�1自序》题作“时己酉初夏也”,据柯琴的生活年代,可查得“己酉”当为公元1729年。当然,更常见的是皇帝年号加上当年干支的合记方法,如明�6�1陈实功《外科正宗�6�1自序》题作“万历丁巳之秋七月既望”,金�6�1段成己《肘后备急方�6�1序》题作“至元丙子季秋”等,都是年号与干支并用。还有再加上年次的,如唐�6�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6�1序》题作“时大唐宝应元年岁次壬寅”,元�6�1危亦林《世医得效方�6�1自序》题作“至元三年岁丁丑七月既望”等即是。两法并用纪年的长处是不易错乱。 (3) 星岁纪年 战国时代,天文占星家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星岁纪年法。星指岁星(即“木星”),岁指太岁(古代天文占星家设想出的假岁星,又叫岁阴、太阴)。故有岁星纪年法和太岁纪年法。宋�6�1夏竦《铜人腧穴针灸图经�6�1序》题作“时天圣四年岁次析木秋八月丙申”,“析木”就是用岁星纪年。金�6�1张从正《儒门事亲》“颐斋引曰”题作“岁在单阏阳月晦日”,“单阏”就是用太岁纪年。

古代对十二生肖的雅称

古代对十二生肖的雅称,十二生肖自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也是我们从小听到大的内容和故事,古人对于十二生肖更加的文艺和有内涵,下面和大家分享古代对十二生肖的雅称。

古代对十二生肖的雅称1

老鼠的雅称

在我国,家鼠除老鼠、耗子的雅称外,还有子神、社君、夜磨子、家鹿、耗虫等称呼,反映了人们对它无可奈何的心态。 在《山海经》中,如《北山经》记有“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的寓鸟,还记有“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名曰耳鼠”的耳鼠,另有“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其名曰飞鼠”的飞鼠。这些动物子虚乌有,全是想象的产物,与动物分类学无关。 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有一些鼠名也很奇特,反映了古人对鼠的分类。鼯(shí)鼠,《尔雅·释兽》郭璞注:“形大如鼠,头似兔,尾有毛,青**,好在田中食粟豆,关西呼为(jué)鼠。”鼢(fén)鼠,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兽三》: “鼢小居田,而鼫大居山也。”鼨(zhōng)鼠,是一种有像豹一样斑纹的鼠。 《新唐书·卢藏用传》:“弟若虚,多才博物。陇西辛怡谏为职方,有获异鼠者,豹首虎臆,大如拳。怡谏谓之鼮鼠而赋之。若虚曰: 非也,此许慎所谓鼨鼠,豹文而形小。’一座惊服。”鼮(tíng)鼠,一种斑纹如豹的鼠。《尔雅·释兽》:“豹文鼮鼠。”郭璞注:“鼠文彩如豹者。汉武帝时得此鼠,孝廉郎终军知之,赐绢百匹。”

牛的雅称

十二生肖以丑为牛,故称牛为丑。汉代王充《论衡·物势》:“丑,牛也。”牛有异名“土畜”。《魏书·礼志一》:“群臣奏,以国家继黄帝之后,宜为土德,故神兽如牛,牛,土畜。”牛牢(牢,乃养生畜的圈)大,故称牛为“大牢”。李时珍《本草纲目》:“《周礼》谓之大牢。牢乃豢畜之室,牛牢大,羊牢小,故皆得牢名。”古时帝王、诸侯祭祀时,牛、羊、豕三牲全备为太牢,后专指牛。《大戴礼记》:“诸侯之祭,牛曰太牢。”古代祭祀所用的牛称“一元大武”或简称“大武”。牛又被戏称“黑牡丹”。宋代苏轼《墨花》诗:“独有狂居士,求为黑牡丹。”也有人将“觳觫”为代称牛。语出《孟子·梁惠王上》:“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原为形容牛的恐惧样,后以为牛的代称。

虎的雅称

老虎,通常人称 “兽中王”。它还有不少雅称——

山君:这是据 《说文》的解释。《说文解字》注:“虎,山兽之君。”

于菟(读作屋途):这是古代楚国人对虎的称呼。(於菟)

李父、李耳、伯都:西汉扬雄所撰 《方言》中说:“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滩南楚之间或谓之李耳,自关东西或谓之伯都。”

大虫:晋干宝 《搜神记》:“扶南王范寻养虎于山,有犯罪者,投与虎,不噬,乃宥之。故山名大虫,亦名大灵。”

封使君:典出 《太平御览述异记》。据说汉宣城太守封邵,有一天忽然变成老虎而吃城里老百姓,当地有民谣说:“无作封使君,生不活民死食民。”使君,是人们对太守的尊称。这故事反映了人民对贪官的憎恨。

斑子:唐人戴孚 《广异记·斑子》一节说:“山魈下树,以手抚虎头曰:斑子,有客在,宜速去也’。”

寅客、寅兽:十二生肖以寅为虎,故称。

兔的雅称

“兔”字,早在先秦典籍中就已出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描述:“有兔爰爰,雉离于罗。”可见,至少在2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对兔子就有了初步认识,并创造出了“兔”这个字。在一本记述后弈日常生活的书中也有“兔”字:“后弈猎于巴山,获一兔,大如驴,置柙中,中途失去,柙掩如故。”这段描写充满神话色彩,说,这只野兔的形体竟然如同驴子一般大小,被逮住以后关到一只木头笼子里莫名其妙丢失了。

古代神话,相传月中有玉兔捣药,故称兔为“月精”、“月德”。唐代权德舆《中书门下贺河阳获白兔表》:“惟此瑞兽,是称月精。来应昌期,皓然雪彩。”北周庾信《齐王进白兔表》:“月德符征,金精表瑞。”

兔在古代,还有“明视”的雅称。最早见于《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兔曰明视。”孔颖达解释:“兔肥则目开而视明。”

在有些地区,有些民族的语言中,对兔有一些特殊的称呼。比如,元代赵孟頫写过一首《兔》诗:“耳后生风鼻出火,大呼讨来飞鸣。”这里的“讨来”,是蒙古语,指的是兔。东北某些地区,把兔称为“跳猫子”。周立波的《暴风骤雨》里有这么一句话:“一只灰色的跳猫子,慌里慌张望外窜。”在古代印度的一种语言梵语中,则把兔叫做“舍舍迦”。

按照十二生肖的排序,卯属兔,有人便称兔为“卯畜”。至于民间“缺鼻”、“三瓣嘴”等兔的雅称,就很好理解了,那是因为兔的上唇中央有一条裂缝,如鼻有穴。

龙的雅称

中国神话中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

前人分龙为四种:

有鳞者称蛟龙,

有翼者称为应龙,

有角者称虬龙,

无角者称螭龙。

古文中有:"云螭"

文选·郭璞<游仙诗>之四》:“虽欲腾丹溪,云螭非我驾。” 吕延济 注:“云螭,龙也。” 唐 李白《古风》之十一:“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明 高启 《题黄大痴天池石壁图》诗:“池生碧莲花,千叶光陆离。服食可腾化,游空驾云螭。”

马的雅称

马的'代称和别名很多。如“飞黄”,就是马,如果在讲马的成语中用上“飞黄腾达”那肯定是不错的。

飞黄是传说中周穆王巡视天下所乘坐的八骏之一,但在《穆天子传》中,天子之骏却是以下八种:赤骥、盗骊、白义、逾轮、山子、渠黄、华骝和绿耳。明代徐渭《赠陈君》诗云:“王良御八骏,技绝物有神”,可见这八个名字都可以指代马。

秦始皇也有七匹名马,一曰追风,二曰白兔,三曰蹑景,四曰奔电,五曰飞翮,六曰铜爵,七曰晨凫。这七个名字也是马的代称。

除了八骏还有九逸,那是汉文帝的马。据《西京杂记》:“汉文帝有良马九匹……一名浮云,一名赤电,一名绝君,一名逸骠,一名紫燕骝,一名绿螭骢,一名龙子,一名麟驹,一名绝尘,号为九逸。”这九个名字也都代称马。

另外如三国名将吕布乘坐的“赤兔”,一说便知道指马;张飞的马名“玉追”;唐玄宗有马名“玉花骢”;宋仁宗有马名“玉逍遥”;唐魏王李继岌的爱马有“八百哥”“雪面娘”“衔蝉奴”等。苏轼笔下写到过“红妆照日光流渊,楼下玉螭吐清寒”(《韩干牧马图》);“汉家将军一丈佛,诏赐天池八尺龙”(《闻洮西捷报》),这“玉螭”“八尺龙”均指马。

羊的雅称

1、胡髯郎,青鸟(太意外了)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上:“古人说:羊一名胡髯郎,又名青鸟。”

2、长髯主簿、髯须主簿、髯须参军

《初学记》卷二九引晋崔豹《古今注》:“羊一名长髯主簿。”

今本《古今注·鸟兽》作“髯须主簿”。

《中华古今注》卷下:“羊,一名髯须参军。”

3、膻根

根据类说中的记载,膻根即是指羊。

4、珍郎

清异录中记载,武后喜欢吃冷羊肉,所以她特赐给张昌宗冷羊肉,并附上信札,上面写着:「珍郎杀身以奉国。」所以后世又称羊为「珍郎」。

5、卷娄

庶物异名疏上说:羊另一名称叫卷娄,庄子称舜为卷娄,便是因为舜的背脊弯曲。

6、夏羊

尔雅义疏中说:黑色的羊又称做「夏羊」,不论雄雌都有羊角。

7、胡须郎

博物志记载:没有羊角的称羖羊,又称胡须郎。

8、白沙龙

清异录上说:冯翊这个地方出产羊,而且取名叫做白沙龙,肉非常鲜嫩,吃过的人,都推说冯翊的白沙龙为世上第一。

9 、白石道人:

事物绀珠上记载:羊另一别名为白石道人。神仙传上说:皇初平十五岁时,家人叫他牧羊,牧羊时遇见一位道士,道士见他品性温良谨慎,就将他带到金华山的石室,有意授道予他。皇初平的兄长见他久日未归,便四处寻访,经过整整一年也未见踪迹,后来有一日在市集上碰到一位道士,就向前问他,道士告诉兄长,金华山有个牧羊的孩童叫皇初平。于是就跟着这位道士前去,果然,皇初平在此,其兄向他问羊群的下落,皇初平回答说:在山的东边,其兄前往去寻视,只看见白石,并没有看到羊,皇初平说:「羊在这里啊!」但他的兄长仍然没有见到,初平于是前去喊羊,果然白石都变回羊群。今称羊为「白石道人」便是出于此。

10、嵩山君

搜神记上说:汉初齐国后裔梁文家中有一个祭神的祠堂,有一天祭祀时,突然从祭祀中放在座上的皂帐里传出人声来,而且自称为嵩山君,从帐中可看出它的须髯长垂颐下,于是便呼叫他,却听到它发出羊鸣声,一看之下,原来是袁公路家中畜养的羊,「嵩山君」的雅称便是由这段记载而来。

11、独笋子

事物绀珠上记载:李栖筠家中畜养的羊,呼名叫独笋子。「独笋子」一名的由来便是出于此。

猴子的雅称

在我国古籍中,猴子的雅称有禺,果然,独,狨等。据《白虎通》记述:“猴,侯也,见人设食伏机,则凭高四望,善于侯者也。”侯,是等待、观望的意思。另外:

马骝:

广东话,大概是因为孙悟空

猢狲:

王孙: 这个比较偏僻

典出于《初学记》二九汉王延寿《王孙赋》:“原天地之造化,实神伟之屈奇。道玄微以密妙,信无物而弗为。有王孙之狡兽,形陋观而丑仪。颜状类乎老公,躯体似乎小儿。”既是狡猾的野兽,脸孔却像个老头子,躯体却只有“小儿”大,当然是指猴子了。

柳宗元《憎王孙文序》:“猿、王孙居异山,德异性,不能相容。”如果猿是猴子,那么王孙应该是和猴子相近的东西,比如说山魈

山花子:这个只在云南有称呼吧 ,在师宗的丹凤、雄壁、葵山三镇结合部的堵杂、大哨、小板桥河、新河等干彝人(彝族的一个支系)居住的村子里,每年春节都要举办一种被称之为“绑山花子”的民谷活动。这种活动十分奇特。“山花子”是师宗民间特别是山区农村群众对猴子的雅称,顾名思义,“绑山花子”就是捆绑猴子,而“猴子”本身却是由人装扮的。

鸡的雅称

鸡的雅称和指代词颇多,笔者仅从手头的资料就检索到六七十个之多,现粗加整理,按词语字数的多少排列于后,供广大联友撰写乙酉年新春联时参考:

(1)二字词语:三足·专栖·五德·玉羽·扑虎·司晨·朱公·朱朱·凫翁·充庖·守信·赤帻·花冠·酉禽·兑禽·妒敌·鸣桑·知廉·金禽·金畜·冠胄·祝祝·栖桀·栖埘·积阳·烛夜·啄黍·距锋·衔珠·喔咿·雄父·窗禽·巽羽·锦翅·德禽·翰音·羹本

(2)三字词语:山家凤·见类鸣·东方牲·会稽公·伺晨鸟·呼俦食·鸣必三·鸣地中·知时畜·知将旦·织竹护·秋侯子·钻篱菜·称将军·惊晓梦·惮为牺·傍舍栖·寒上距·德标五·戴冠郎

(3)四字词语:长鸣都尉·玉衡星精·白昼啼云·酉日将军·鸣与风应·拾虫哺狗·绛帻昂然

狗的雅称

犬,戌,尨,庞,豺舅,地羊,黄耳,韩卢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家畜之一。它嗅觉很灵敏,能嗅出一百万多种物质的气味;听觉也很灵敏,能听到振动频率在十万赫兹以上的声音,而人只能听到三万赫兹以下的声音。狗又叫“犬”,但多作书面语。俗以十二地支之戌和十二生肖之狗相配,故以戌称狗。狗古称尨,《诗·召南·野有死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悦兮,天使尨也吠。”毛传:“尨,狗也非礼相陵则狗吠。”马瑞辰通释:“龙,盖田犬,吠大之通名。”又称“庞”。又俗称“豺舅”,《尔雅翼·释兽二》:“豺:也传狗者豺之舅,遇豺狗,辄跪如拜状”。又称“地羊”,是古方言异名。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狗》:“犬,齐人名地羊。” 西晋的陆机,有狗名黄耳,曾为陆机传递家书,所以为狗的代称。又称“韩卢”,原指战国时韩国善跑的黑狗。《战国策·秦策三》:“以秦卒之勇,车骑之多,以当诸侯,譬如驰韩卢而遂蹇兔也。”鲍彪注引《博物志》:“韩有黑犬,名卢。”所以韩卢泛指狗。

猪的雅称

“猪”在我国古代有许多雅称。

使用频率仅次于“猪”的是“豕”。《左传·庄公八年》说:“齐侯游于姑棼,逐田于贝丘,见大豕。”

猪又称“犭屯(tún)”,亦作“豚”或“肫(zhūn)”。本指小猪,亦作猪解。古代方言中“彘”和“豨(xī)”也是指猪,《方言》说:“(猪)有关东西或谓之彘”,“南楚谓之豨”。

猪还有许多有趣的戏称,如因面部黑色而称“黑面郎”。宋代孙奕《示儿编》说:“猪曰长喙参军、乌金。”“参军”是古时官名,猪因喙长,故戏称。“乌金”之名始于唐代,因有人养猪致富而得名。还有一种称法叫“糟糠氏”,乃因猪以糟糠为食,故称。宋代陶谷《清异录·兽》说:“伪唐陈乔食蒸肫,曰:此糟糠氏面目殊乖,而风味不浅也。’”

古代对十二生肖的雅称2

十二生肖的全部别称: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中国古代拿它和天干相配,用来表示年、月、日、时的次序。旧式记时法也用地支表示次序,如子时、丑时等。

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每种动物用一个地支表示。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十二生肖其实就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

扩展资料:

生肖起源:

汉代及汉代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人们往往把动物类统称为“禽”,通常人们生活中所看到的动物都可以称为“禽”。东汉学者王充所著《论衡·物势篇》里讲到四相与十二生肖时说“以四兽验之,十二辰之禽效之”,这“十二辰之禽”就是十二生肖。

到了清代,又有了“十二禽象”的称呼。李光地等奉旨编纂的《星历考源》一书卷二中云:“十二辰禽象: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我们比较熟悉的“十二相属”的叫法,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列有一条,题名就为“十二属相起于后代”。

古代对十二生肖的雅称3

十二生肖代号:

鼠无牙、牛运粮、虎山君、兔捣药、龙四灵之首、蛇食鹿神君、马虎妻、羊叱石、鸡司晨、猴献果、狗迎客、猪黑面

十二生肖别称:

鼠:子神、社君、夜磨子、家鹿、耗子

牛:土畜、大牢

虎:山君、于菟、大虫

兔:玉兔、月精、月德、明视

龙: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蛇:小龙、长虫

马:骒、母马、驹,小马 、骟、飞黄、玉螭、八尺龙、赤兔

羊:膻根、珍郎、卷娄、夏羊、白沙龙、嵩山君

猴:禺、果然、独、狨

鸡:司晨、时夜、司夜、德禽

狗:尨、豺舅、地羊、韩卢

猪:豕、印忠、汤盎、黑面郎、黑爷、彘、豨,刚鬣

原文:

孙卿曰:“夫谈说之术,齐庄以立之,端诚以处之,坚强以持之,譬称以谕之,分别以明之,欢欣愤满以送之,宝之珍之,贵之神之,如是则说常无不行矣。”夫是之谓能贵其所贵。

赵使人谓魏王曰:“为我杀范痤,吾请献七十里之地。”魏王曰:“诺”。使吏捕之,围而未杀。痤自上屋骑危,谓使者曰:“与其以死痤市,不如以生痤市,有如痤死,赵不与王地,则王奈何?故不若与定割地,然后杀痤。”魏王曰:“善”。痤因上书信陵君曰:“痤故魏之免相也。赵以地杀痤而魏王听之,有如强秦亦将袭赵之欲,则君且奈何?”信陵君言于王而出之。

孟尝君寄客于齐王,三年而不见用,故客反谓孟尝君曰:“君之寄臣也,三年而不见用,不知臣之罪也?君之过也?”孟尝君曰:“寡人闻之,缕因针而入,不因针而急,嫁女因媒而成,不因媒而亲。夫子之材必薄矣,尚何怨乎寡人哉?”客曰:“不然,臣闻周氏之喾,韩氏之卢,天下疾狗也。见兔而指属,则无失兔矣;望见而放狗也,则累世不能得兔矣!狗非不能,属之者罪也。”

孟尝君曰:“不然,昔华舟杞梁战而死,其妻悲之,向城而哭,隅为之崩,城为之阤,君子诚能刑于内,则物应于外矣。夫土壤且可为忠,况有食谷之君乎?”客曰:“不然,臣见鹪鹩巢于苇苕,着之发毛,建之女工不能为也,可谓完坚矣。大风至,则苕折卵破子死者,何也?其所托者使然也。且夫狐者人之所攻也,鼠者人之所熏也。臣未尝见稷狐见攻,社鼠见熏也,何则?所托者然也。”于是孟尝君复属之齐,齐王使为相。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咎犯与赵衰孰贤?”对曰:“阳处父欲臣文公,因咎犯,三年不达;因赵衰,三日而达。智不知其士众,不智也;知而不言,不忠也;欲言之而不敢,无勇也;言之而不听,不贤也。”

译文:

荀子说:“劝说的方法,必须庄重谨慎地树立自己观点,端正诚实地处置一切,坚毅牢固地坚持自己的态度,运用比喻方法使对方理解事理,分清是非利弊优劣使对方明白道理,讲到高兴时欢欣鼓舞,讲到气愤时慷慨激昂,务必使对方觉得你的话非常宝贵难得,神妙莫测,如果能够这样,那么劝说没有行不通的了。”这就叫做重视他所应该重视的。

赵国派人对魏王说:“替我们杀掉范痤,我们就献上七十里的土地给你们。”魏王说:“好的。”于是派遣差吏前去捉拿范痤,将他包围起来但还没有杀害他。范痤自己爬上屋顶,骑在屋脊上,对差吏们说:“与其用死的范痤和赵国交易,还不如用活的范痤做交易。假如我范痤已死,而赵国不把土地给君王,那么君王将怎么办呢?所以不如赵国完成割地的手续,然后再来杀我。”魏王说,“好的。”

范痤就上书给信陵君说:“我范痤原是魏国从前免了相位的人。现在赵国用土地贿赂魏王来杀害我,魏王听信了;假如今后强秦也仿效赵国的办法来杀掉你,那么您将怎么办呢?”于是信陵君就劝说魏王,救出了范痤。

孟尝君托付他的门客给齐王,经过三年而不被重用,于是这位门客就回来对孟尝君说:“您将我托付给齐王,三年还没有得到任用,不知是我臣下的过错,还是您的过错?”孟尝君说:“我曾经听说,丝线依靠针而穿入,不依靠针而绷紧;嫁女儿要依靠媒人而成功,不依靠媒人而夫妇和睦。你(未能够获得任用),才干一定不够,还有什么理由埋怨我呢?”

门客说:“不是这样的,我听说周氏的喾,韩氏的卢,都是天下善跑的狗。看见兔子就指点给它,那么兔子绝对逃不掉;如果远远望见才放开狗,那么经过几世也不能够得到兔子。狗并非没有能力,而是指点人的过错。”

孟尝君说:“不是这样的,从前华舟和杞梁作战而死,他们的妻子悲痛欲绝,对着城墙痛哭,城角为她们而倒塌,城墙也为她们而崩裂,君子如果能够在家里做出榜样,那么在外就能够顺应万物了。你看土壤尚且效忠于人,更何况食五谷的君子呢?”

门客说:“不是这样的,我看见鹪鹩在芦苇上筑巢,用毛发粘得很坚固,那些建筑房子的女工尚且做不到,可以说完整而牢固了。(可是)大风吹来,芦花折断鸟卵摔破小鸟摔死,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它所依托的地方使它这样啊!而且狐狸是人们所攻杀的,老鼠是人们所捕杀的。(可)我并没有看见谷神庙里的狐狸被攻杀,土地庙里的老鼠被熏杀。为什么呢?这是所依托的地方使它这样啊!”

于是孟尝君又指点他前往齐国,齐王任命他为相。   晋平公向师旷请教说:“咎犯与赵衰比较谁贤能呢?”(师旷)回答说:“阳处父想做文公的臣子,依托咎犯推荐,三年没有实现愿望;依托赵衰推荐,三天就实现了愿望。(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的手下,是不聪明的;了解而不汇报给自己的上级,是不忠贞的;想说而不敢说,是没有勇敢精神的;已经报告了,但上级不采纳,是自己不贤能。”

扩展资料

《说苑》,西汉刘向编。成书于鸿嘉四年(公元前17年)。原20卷,78。按各类记述春秋战国至汉代的遗闻轶事,每类之前列总说:事后加按语。其中以记述诸子言行为主,不少篇章中有关于治国安民、家国兴亡的哲理格言。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思想、政治理想以及伦理观念。

由于书中取材广泛,采获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所以,给人们探讨历史提供了许多便利之处。书中记载的史事,有的可与现存典籍互相印证;有的记事与《史记》《左传》《国语》《战国策》《列子》《荀子》《韩非子》《管子》《晏子春秋》《吕氏春秋》《淮南子》等书相出入,对考寻历史者足资参考。有些古籍已经散佚,但《说苑》中却保存一二,吉光片羽,尤为可贵。

古代所谓的十二时辰如何划分?

白天和黑夜的自然循环、四季的变化等等是人类最早建立起来的时间观念。人们在同大自然的斗争中,又需要根据时间更好地进行生产劳动。人类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