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等古籍记载,战国魏文侯时什么创建引漳十二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史记等古籍记载,战国魏文侯时什么创建引漳十二堰,第1张

《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 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扩展资料:

引漳十二渠又称西门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在魏邺地,即今河北省临漳县邺镇和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西门豹即发民凿十二渠,引河水灌民田”。引漳十二渠是中国战国初期以漳水为源的大型引水灌溉渠系,灌区在漳河以南(今河南省安阳市北)。

西门豹的建造方法是“磴流十二,同源异口”。“磴”就是高度不同的阶梯。在漳河不同高度的河段上筑12道拦水坝,这就是“磴流十二”。每一道拦水坝都向外引出一条渠,所以说是“同源异口”。据记载,每个磴相距300步,连续分布在二十里的河段上。根据地形考察,这二十里河段应当是安阳县安丰乡渔洋村以下的二十里河段,渠口开在拦水坝的南端,12条渠都在今安丰乡境内。

第一渠首在邺西18里,相延12里内有拦河低溢流堰12道,各堰都在上游右岸开引水口,设引水闸,共成12条渠道。灌区不到10万亩。漳水浑浊有很多泥沙,可以灌溉肥田,提高产量,邺地因而富庶起来。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末年曹操以邺为根据地,按原形式整修,十二堰从此改名天井堰。

《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在西门豹后约 100多年,并批评西门豹不知引漳灌田。《汉书·沟洫志》采用这一说法,和《史记》有矛盾。后人调和两说,说是西门豹先开渠,史起又开。

参考资料:

·引漳十二渠

在《汉书》中记载的沭河,对比《中国历史地图集》可以推断,沭河的源头在沂山南麓。沭河在古代原本是经宿迁市流入泗水后汇入淮河,但后来由于黄河的两次变道,如今已经不再入淮河,而是通过其他河口入海。

一、沭河的源头与尽头在哪里

沭河是山东省南部的较大河流,也是当地主要水源,其源头实位于“大海东来第一山”的沂山南麓。沭河由于黄河水道两次变化,河路被分为新老两路,老河道是南流经过新沂县,最后汇入沂水入海。而新河道则是一路向东顺着大沙河的故道到达临洪口入海。沭河全长400多公里,始于山东,止于江苏,途径山东部分降水丰富地区,故而常有洪灾发生,是我国防洪的重点对象之一。

二、沭河究竟为何不再入淮

沭河的河道复杂,原本河流是从沂山南麓流出,在宿迁市与泗水一同汇入淮水。但是因为公元后1128年至1855年之间,地质变迁导致黄河南迁,淮河主流河道直接流向大海,又因水土流失导致沭河的河床不断升高,沭河水流量逐年下降。

在1855年之后,黄河又向缓慢北移动,导致沭河汇入淮水的河道废弃,自此沭河不再进入淮水。在经过中国人民的不断治理之下,如今沭河可以通过江苏境内的多条河流入大海,大大降低沭河发生洪灾的几率,提高沭河周边地区安全。

三、沭河之名从何而来

沭河在古籍记载中,最早被称为沐水,后来才改名成如今的沭水。在《周礼》中就曾经提到过沭河,在当时沭水与沂水,两条河流多半是一同提及,两条河流都是是山东地区最为主要的用水来源,一度成为当时山东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沭河因为河道复杂,因此被起名为“术河”,意为道路复杂的河流,后来干脆添上水字旁作为专称。不过在民间另有传言,沭河之名是因为当地经常会有巫女巫师在河边举行法术仪式。在现代人看来也许有些讽刺,可在当时巫术成风的时期,是相当尊敬的称呼。

从古至今,人类的聚居和发展都离不开水源。

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都发源于江河流域,古埃及文明发源于尼罗河,古印度发源于恒河,中国发源于长江与黄河等等。

可中国能在古时候就发展得颇为强盛,单从长江和黄河来看显然有些单薄

详细翻看古代的 历史 便会发现,中国古代一共有四条较大的河流,它们与长江和黄河一样都是一方区域的母亲河。

其中长江、黄河和淮河在千百年的 历史 中依然奔流不止,养育一方,可济水却消失在了 历史 的长河中。

虽然济水已经不复存在,但关于它的记载和故事却依然还在流传。

济水是一条水域宽阔的河流,从严格意义上讲,济水其实是从黄河中分离出来的一条支流。

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都在济水的河道两旁,它也是一条真正的母亲河。

关于济水的记载最早见于先秦时期的《禹贡》,济水的北段东流入黄河,济水的南段汇入汶水,东北流入大海。

这里已经有了济水的名字,后世也一直在沿用。

在《水经注》中记载,济水主要流经河北与河南两省,北段与南段的水源分别出自现在的荥泽与济南,而在济水最后入海的河段流经的是山东省,从现在的东营流入大海。

济水虽然养育了两岸的百姓,但它并不是一条温和的大河。

在先秦时期,济水是一条非常有名的凶河,河水水势汹涌,常常发生洪水灾害

面对灾害,中国的先民从来不曾畏惧,有问题便解决问题,在地方官府的带领下,济水的河道被多次拓宽、疏通,从而变成了一条母亲河。

随着古黄河的改道和历代对济水的河道梳理,济水发展中隋唐时期已经变窄了许多

济水的河道与其他大河不同,济水的很多段河道在 历史 变迁中变成地下暗河,在河流奔涌的过程中出现“三起三伏”的奇特景观,而且济水虽然是黄河的一条大支流,但其河水却非常的清澈。

这与古人对君子的定义非常接近,因此,济水的香火非常鼎盛。

到了唐太宗时期,唐太宗对济水产生了怀疑,对祭祀济水也有不小的疑问。

济水并不是一条大河,在 历史 上也没有特别的地位,却为何要对它进行祭祀? 而大臣以君子的品德进行比拟,令唐太宗非常高兴。

随着皇帝对济水的肯定,对济水的祭祀更加繁盛,连文人也常常去观瞻,还留下了“清济”的雅称

也正是这君子的象征,让济水与长江黄河齐名,稳居古代“四渎”的名单。

有关济水的地名和传说非常多,而其中也大都有些关联。

在古时候,济水在人们的心中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还赋予了济水神明的地位。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639年,在济水河畔的须句被灭国,后逃亡鲁国寻求帮助,最后得以复国。

鲁国之所以会帮助须句,是因为济水河畔的诸侯国都有着共同的信仰,他们视济水为神明,而须句被灭国,打破了诸侯国对济水神的祭祀,所以要出兵帮助其复国。

隋唐时期,唐太宗对济水君子之像非常地推崇,曾下旨封济水为“清源公”,而后世的各朝代也都对济水进行了封号。

宋代和元代都对济水给予了更高的评价和地位,都以王号册封

到了明朝时,朱元璋对济水以官方的角度进行了神化,将济水封为北渎大济之神,而从康熙开始就有祭祀的记录,而且已经出现了济渎庙。

翻看 历史 ,济水承载的是古代生活在济水两岸的百姓对自然的敬畏,他们依靠济水而生活,对济水更多的是感激和崇拜。

然而,随着 历史 的变迁,济水因为种种原因已经彻底成为 历史 ,而我们对济水的了解,也只能通过古籍的记载。

在“四渎”之中,命运最为坎坷的当属济水了。

济水本身是黄河的一条分支,受到黄河的影响非常严重,只要黄河略有变化,济水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

历史 上,黄河曾经大规模地改道有二十余次,每次都对济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除了自然的影响,人为的影响也非常的严重。

济水自古就多发水患,从先秦时期开始,人们就不断地对济水进行修整。

到隋唐时期,因为京杭大运河的修建,济水的水位降下非常多,到了宋朝时期,济水的规模已经与平常的小河流无异。

根据史料记载,1855年,黄河再次决堤,黄河两岸百姓苦不堪言,而此时的朝廷因为战败赔款,已经无力治理水患,只能任由黄河泛滥。

于是,在黄河奔涌的浪涛中,济水的河道被不断地侵蚀和兼并,待黄河水位回归时,济水的河道已经消失,彻底与黄河融为一体。

自此,奔流了上千年的济水退出了 历史 舞台,留给世人的只有关于它无尽的传说

虽然济水已经消失不见,但关于济水的痕迹至今依然存在。

如今济源、济南、济宁、济阳、济阴、惠济、济北、齐河、阳武等地名都是因为济水而得名 不知这些地名中是否有你的家乡呢?

《水经注》的内容非常简略,全书不过1万多字,仅记载了137条河流的发源、流程和归宿。书中用于记载黄河的文字,只有578字,用于长江也只418字,语言十分简略。而郦道元的《水经注》对祖国辽阔疆域内的大小河流一一加以介绍,所收河流达1252条,字数扩大了20余倍。例如浙江水,《水经注》只有“浙江水出三天子都,北过余杭东入于海”16字。

首先很高兴为您解答,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语常见于报章,口头儿使用更广。下面就说说这句话的来龙去脉。 “弱水”一词最初为古代河流的名称,古籍记载甚多, 但所指不一,《尚书·禹贡》载“弱水既西”“导弱水至于河黎”,这是有关弱水的最早记载,此弱水即今甘肃张掖河,俗称黑河;《山海经·西山经》中“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该弱水即今陕西北洛河上游的支流。另外,弱水还是古代传说中的河流的名字,其水不能负芥,不通舟楫,不胜鸿毛。汉东方朔《西洲记》云:“风麟洲在西海中央……洲四面有弱水绕之,鸿毛不浮。”也正因如此,后来那些羸弱而不能载舟或浅而湍急的河流都泛称弱水了。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弱水又由“不通舟楫,不可渡过”嬗变为险而遥远之意。如宋苏轼《金山妙高台》诗:“我欲乘飞车,东访赤松子。蓬莱不可到,弱水三万里。”苏轼所言“弱水三万里”就是取自《神仙传》所说的“蓬莱隔水三万里,非飞仙不可到”。又如宋胡继宗《书言故事》说:“远不能到,云如有弱水之隔。”这两处都是用弱水来表示险远的意思。“弱水三千”的提法当源自《西游记》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木叉奉法收悟净》,该回描写流沙河之险要诗曰:“八百流沙河,三千弱水深。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弱水三千”便由“三千弱水”而来,其中的“三千”盖出自佛家的“三千世界”之说。佛经《严华经》称,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界合起来即为广阔无边的世界——三千世界,如唐武元衡《春题龙门香山寺》诗云:“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以后,弱水三千便慢慢地成了“多”的文学说法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一语,最早见于《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该回里宝玉有一句“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以示其感情专注之决心。这里的弱水三千已引申为爱河情海之意。后来,“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就成了风流男子们“尽管美女如云,我只爱你一个”的信誓之言了。今天,“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又有引申为多中取一、杂中取精的倾向,已不再专用于感情了。如《考试报·读写版》(高中版) 2005年9月16日版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多话头话题作文写作导引”,此处就是将“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当作多里取一来使用的!希望能帮到您!

史记等古籍记载,战国魏文侯时什么创建引漳十二堰

《史记》等古籍记为战国魏文候时邺(治今临西南四十里的邺镇)令西门豹创建(公元前422年)。《吕氏春秋乐成》记渠为魏襄王时邺令史起创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