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艾灸什么穴位好
摘要:时入三月,春雨连绵,空气中挥之不去的缠绵湿意,不仅衣服晾不干,脸上油腻腻,就连身体也变得滞重酸痛,容易出现各种不适“湿症”。在这个潮湿的季节,用传统的艾灸疗法祛除体内湿气效果最理想,可以起到预防各种疾病的作用。那么,春季艾灸什么穴位好呢?如命门穴、关元穴、神阕穴、天枢穴等等,具体内容一起来了解下吧!春季艾灸的好处
春天阴雨绵绵,空气中湿度高,湿气容易入体,造成身体湿气重,引起一些疾病。而在春季艾灸能够有效的排除掉身体内的湿邪,并且对防治相应慢性病是有效果的。
春天艾灸会上火吗
平时肝火旺的人和阴虚体制的人,在艾灸的时候,短期内会有上火的迹象。尤其是在这里万物复苏的季节艾灸,可能会有火上浇油的现象。如果感觉上火严重,频繁上火,可以停灸,或灸太溪或涌泉穴引火下行。
但是也有人,自己用艾灸调理,慢慢适应火气,逐渐给人体阳气和能量,这样可以以阳克阴,或以阳化阳,用艾灸的纯阳来克制您体内的阳火,达到逐渐适应的程度,达到阴阳平衡。
如果感觉几次上火,几次重复艾灸也不能消除火气,那么就只好以拔走罐或督脉刮痧的方式来做这个“消防员”。
春季艾灸什么穴位好
1、命门穴
取穴: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命门穴是人体督脉上的要穴也是强腰补肾壮阳的长寿大穴。可强腰膝,固肾气,能治疗腰部虚冷疼痛、遗尿、腹泻,男性遗精、阳痿,以及女性的虚寒性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等症,并能延缓人体衰老。可谓是人体“生命之源”。
2、关元穴
取穴:脐下3寸,腹中线上。
功效:关元穴不仅是小肠经的募穴,而且是脾经、肝经、肾经、任脉的交穴,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等作用,是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男性艾灸关元穴可以缓解肾虚、腰膝酸软、脱发等问题。女性可以调理和缓解痛经、子宫虚寒不孕等妇科病。
3、神阕穴
取穴:位于脐窝正中。
功效:利尿消肿,畅达气机,对有泌尿系疾病或伴有水肿的患者效果较好。
4、天枢穴
取穴:脐中旁开2寸。
功效:天枢是大肠之募穴,可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是腹部调理脾胃和减肥的要穴。艾灸天枢穴对于改善肠腑功能,消除或减轻肠道功能失常而导致的各种证候具有显著的功效。有双向性疗效,不仅通便,还可止泻。
5、气海穴
取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功效:有培补元气,益肾固精,补益回阳,延年益寿之功。对于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的妇科疾病也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6、足三里穴
取穴: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功效:该穴可以调理脾胃,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可以改善心功能,调节心律,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7、血海穴
取穴: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屈膝取穴。
功效:缓解女性月经不调,痛经等;治疗膝盖疼痛、膝关节疼痛等;还能美容起到祛斑、润肤等作用。
8、涌泉穴
取穴: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2、3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
功效: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所以,涌泉穴在人体养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个方面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
春季艾灸注意事项
1、经期,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2、颜面五官,心脏大血管处,心经区,阴部及重要经腱,关节活动处,不宜施直接灸,以防危险或留疤痕影响功能;
3、饭后1小时内不宜艾灸;过饥、过饱、酒醉禁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禁用;身体发炎部位禁灸;
4、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用冷水洗手或洗澡;
5、艾灸后要喝较平常多量的温开水(绝对不可喝冷水或冰水),有助排泄器官排出体内毒素。
6、艾灸时一定要注意与皮肤的距离2-3cm最适宜,如不慎烫伤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睛明穴,为何又被人称之为眼睛保健的首选穴位。中医师指出:不论是青中年人用眼过度导致的眼睛疲劳,还是小孩的近视预防保健,还是老年性白内障所致的视物模糊,选用睛明穴治疗,均有不错的疗效。今天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下睛明穴。
睛明穴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又名精明、泪孔、泪空、目内眦等。睛明穴因其位于目内呲,近于睛,能治目视不明,可以明目而得名。其睛者,穴所在部位及穴内气血的主要作用对象为眼睛也。明者,光明穴之意也。本穴为太阳穴膀胱经之第一穴,其气血来源为体内膀胱经的上行气血,是膀胱经经气上行所化。血由本穴濡养于眼睛,所以眼睛可变得明亮清澈。本穴又是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脉、阴跷脉五脉之会,是主治眼部疾患的常用腧穴。
本穴定位:
《针灸入门》言:“睛明在目内呲红肉陷中”。《铜人》也记载“睛明一名泪孔,在目内呲头外一分”。《针灸学》则载“睛明穴位于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本穴在眶内缘睑内侧韧带中,深部为眼内直肌;有内眦动、静脉和滑车上下动、静脉,深层上方有眼动、静脉本干;布有滑车上、下神经,深层为眼神经,上方为鼻睫神经。”
穴位作用:
人眼睛之所以可以视万物,辨五色,都是有赖于五脏六腑精气上行濡养眼睛。这里面又以肾、膀胱经的经气尤为重要。《黄帝内经》有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也是说明了人体水精的运行,是有赖于膀胱经气的推动的。睛明穴,为足太阳膀胱经的起始穴,本穴可调节膀胱经精气,让水谷精微化生为血,更好的濡养眼睛,所以本穴为眼部保健的重要穴位。睛明穴能补能泻,不论是属实热之眼病或者寒虚之疾,均有一定疗效。
《针灸大成》指出:“睛明主固远视不明,恶风泪出,憎寒头痛,目眩”。《针灸甲乙经》也记载:目不明,恶风,目泪出憎寒,目痛目眩,内眦赤痛,眦痒痛,*肤白黯,晴明主之。”远视不明,恶风泪出,多见于老年性白内障及老花远视。老年性白内障、远视等,中医多数是认为肝肾不足,难以濡养眼睛所致。睛明穴为膀胱经连接眼睛的重要穴位,刺激本穴可以调整膀胱经精气,更好的濡养于目。所以,本穴对于老年眼花远视,视物模糊等有良好疗效。临床上多使用睛明穴、攒竹穴、肾俞、肝俞综合治理。不过属虚之病收效缓慢,需时常按摩保健。
《玉龙歌》则言:睛明主治两眼红肿痛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这个主要说的是睛明穴主治眼睛红肿热痛(主要为天行赤眼及暴风客热),现代医学上的急性结膜炎。但由于急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其传染性强,所以现在临床上已经很少使用本穴来治疗本病。急性结膜炎反而应该勤洗手(采用流动水),避免传染,做好个人卫生,切记不要用手揉眼睛。
睛明穴还是预防近视及缓解眼部疲劳的要穴。其中我们熟悉的眼保健操第二节,就是按压睛明穴。用双手食指分别按在两侧眼窝穴位处,按节奏上下按压,做四个八拍。随着伏案工作及电脑工作者越来越多,眼部疲劳者常见,平时大家可以在工作之余揉按睛明穴,可以起到缓解眼睛疲劳,预防近视的作用。
本穴保健方法:
针刺法:《针灸学》载,嘱患者闭目,医者左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左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 1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注:由于本穴为眼部穴位,错误操作可损失眼睛,所以非医者不要针刺本穴。
按摩法:我们可以参考眼保健操按压方法。用双手食指螺纹面分别按在两侧穴位上,其余手指自然放松、握起,呈空心拳状。有节奏地上下按压穴位,每拍一次,做四个八拍。
注:行本穴按摩保健前需要清水洗手,擦干。有条件者,可用酒精湿巾行手部消毒。
艾灸法:本穴禁灸!!!
古籍《铜人》、《外科密要》、《医学入门》等书均记载,睛明穴不可灸。教材《针灸学》同样记载,本穴不可灸。有医学杂志曾报道,本穴灸之可能导致热性白内障。
风池穴为足少阳、阳维脉交会穴,而阳维脉维系诸阳经,主一身之表。又足少阳经和足厥阴经相表里,肝胆内寄相火,为“风木之脏”,极易化火动风。此穴的治疗特点是既治外风又治内风引起的各种病证。
风池穴出自《灵枢·热病》篇,别名热府,属足少阳胆经,为手、足少阳,阳维和阳跷脉之会,是临床最常用的穴位之一。据文献记载,风池穴可主治多种疾病,尤其对风邪引起的疾患更佳。临床应用也很广泛,如治疗感冒、头痛、颈椎病、三叉神经痛、高血压、中风、神经衰弱、癫痫、视神经萎缩、近视、耳鸣、足跟痛等。
关于风池穴的针刺角度和进针深度,各家说法不一。多数古籍记载风池穴宜直刺3-7分,《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提出可针1寸2分,《循经考穴编》提出透刺1寸5分。
风池就是护城河
中国文字的含义是很深刻的,绝对不能随便用一个代号来代替。现在我们就先来看“风池”这个穴位。我们把“风池”叫“合谷”行不行呀?如果是代号就可以。但,实际上不行。为什么不行?我们今天就要来讨论这个问题,先看风池的池,“池”是什么?是蓄水的地方。这是一个共通 的涵义 。但,池在古代还有一个专指,就是护城河。
护城河在我们今天已经看不到了,不过,只要我们看一看电视上的 历史 剧,就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在古代,城市的周围都有一条环绕的河,要想进城,必须先过河,所以它有护卫城市的作用。敌人要想攻城,我就把吊桥拉起,这样他就难以奈何,所以护城河对于城市来说,就是一道保护的屏障。护城河又叫池,所以,城池城池总是联起来称呼。
风池穴的主治疾病有哪些:
风池穴缓解头晕头痛
风池穴是一个祛风散寒、疏解头部经络、治疗头晕头痛的要穴,它在耳后稍下的位置(即颈后凹陷处)。
其能治疗揉眼、眨眼等由颈椎病引起的眼睛供血不足、减缓偏头痛、治疗鼻塞晕眩等症状。
减缓偏头痛
突发偏头痛时,可以用自己的两个中指重力按压双侧风池穴,一边按一边揉,连续按压3分钟,再配合按压患侧的太阳穴3分钟、合谷穴1分钟,偏头痛的症状即可缓解。
治疗眩晕
颈动脉供血不足常会导致头晕头涨、恶心欲吐、耳如蝉鸣、不敢睁眼等,头部侧转活动时症状更为严重。这种情况也可以用指压自己治疗。指压双侧风池穴3分钟,然后再按压头顶部的百会穴3分钟,即可减轻头晕症状。
耳鸣
风池穴在耳鸣的治疗过程中配合董氏奇穴的三重穴和驷马穴效果非常好,但是治疗时间会长一些一定要有耐心才可以。
风池穴在针灸过程中进针的方向和深浅是很有讲究的
③针向对侧耳屏或耳屏前缘方向,最易进入颅腔,此方向与椎动脉从枕骨大孔进颅腔方向相对应。针向对侧耳屏至颅腔的深度如下。
风池穴在治疗针灸过程中一定要小心不可大意,一定要安全放在第一位上。
1、支沟穴。支沟穴位于腕背侧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按摩的时候用手指按压15分钟,每天两次,支沟穴属于手少阳三焦经,具有清三焦热、通关开窍、舒筋活络的功效,比较适合习惯性便秘的人。
2、上巨虚穴。上巨虚穴在小腿前外侧,足三里穴下三寸的位置,按摩时可以用拇指点按,一按一松按压36次,两个腿交替进行,上巨虚穴是大肠的下合穴,具有调和肠胃、通经活络的功效,是最为治疗便秘的最佳穴位,按摩这个穴位应在饭后一小时后进行为宜。
3、天枢穴。天枢穴在肚脐左右,旁开两寸及三横指宽的位置。便秘的人每天早上排便前,可以用一只手先按右侧穴位一分钟,然后再按左侧穴位一分钟。天枢穴属于足阳明胃经,具有调理肠胃、行气活血的功效,特别适合气滞所导致的便秘。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常用配穴法 41 本经配穴法 42 表里配穴法 43 阴阳配穴法 44 上下配穴法 45 前后配穴法 46 左右配穴法 47 远近配穴法 5 古代文献中的配穴法 51 主客原络配穴法 52 八脉八穴配穴法 53 子母补泻法 54 泻南补北法 6 特殊的按时配穴法 61 子午流注法 62 灵龟八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配穴法 1 拼音
pèi xué fǎ
2 英文参考point patibilit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points bin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oints association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配穴法(points bination points association)指腧穴配伍的方法[1]。即在选穴原则基础上,根据不同病症的治疗需要,选择具有协同作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腧穴同时配合应用的方法[2]。
4 常用配穴法
常用的针灸临床治病时穴位的配伍方法有:表里配穴法、阴阳配穴法、上下配穴法、左右配穴法、远近配穴法等[3]。古代文献中还有主客原络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子母补泻法、泻南补北法等[3]。此外,子午流注、灵龟八法,则是一种特殊的按时配穴法[3]。
41 本经配穴法本经配穴法(bin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channel bin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 association of affected meridian)指选取同属于一条经脉的腧穴配合应用, 以防治本经及其内脏的病变的配穴方法[1]。即某一脏腑、某一经络发生病变时,就选取这一脏腑、经脉的腧穴配成处方应用[2]。多用于治疗单一的脏腑、经脉病证[2]。如肺病咳嗽,取“中府”(局部),同时取“尺泽”、“太渊”等[2];胃病选天枢(局部),同时取“足三里“等[2];督脉病脊强反折者,可取大椎、腰阳关、筋缩、命门诸穴等[4],均属本经配穴法。
42 表里配穴法表里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5]。指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关系为依据,表、里经穴两相配合应用[5]。即在表里相合的经脉上选配穴位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6]。此法多用于治疗相表里的脏腑、经络病症[2]。一般以原络配穴法(原络配穴法是指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配以表里经的络穴为辅[7])为代表,但不局限于此[6]。表里配穴法适用于一般常见疾病,在临证应用时,既可单选其表经腧穴,也可选里经腧穴[2]。如胃胀满疼痛,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配足太阴脾经的公孙[2];癫、狂、痫,取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和手少阴心经的神门[5];咳嗽取太渊(肺)与合谷(大肠)[6];肝病取太冲(肝)与阳陵泉(胆)[6]等。
43 阴阳配穴法阴阳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指阴经穴与阳经穴的配合应用。如内关配足三里治疗胃病;阴郄配后溪治盗汗;复溜配合谷治疗外感发热无汗等,均是。这种配合的阴阳两经如属表里经,则称之为表里配穴法[8]。
44 上下配穴法上下配穴法(superiorinferior points bination superiorinferior points 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9]。指将上部腧穴与下部腧穴同时应用的配穴方法[1]。上,指上肢和腰以上;下,指下肢和腰以下[9]。即上下部穴位两相配合应用[9]。此法临证应用很广,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症[2]。如失眠,上取神门、心俞,下取三阴交[9];脱肛,上取百会,下取长强[9];牙痛取上肢的合谷,下肢的内庭[10];偏头痛,上肢取“外关”,下肢取“丘墟”[2];头项强痛上取“天柱“,下取“昆仑“[2]。胃痛取上肢的内关,下肢的足三里[10]等。古代文献记载的八脉八穴配穴法,也属本法范围[9]。
45 前后配穴法前后配穴法(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bination anteriorposterior points association )为配穴法之一[11]。又称腹背阴阳配穴法[11]。前,指头面、胸腹;后,指枕项腰背[11]。前后配穴即前、后部穴位两相配合应用,多用于五官及内脏疾病[11]。如舌强不语,前取廉泉,后取哑门[11];咳嗽气喘,前取膻中、天突,后取肺俞、定喘[11];胃脘痛,前选中脘、建里,后选胃俞、脊中[2];胃痛取腹部的中脘、梁门,背部的脾俞、胃俞[12];咳嗽气喘取胸部的膻中、天突,背部的定喘、肺俞[12]等 。
偶刺法及俞募配穴法可归属前后配穴法类[11]。
46 左右配穴法左右配穴法(leftright points bination leftright points association)为配穴法之一[13]。又称双穴并用法[13]。指左右相对两穴同时应用的配穴方法[1]。根据经络循行左右交叉的特点取穴,左病可以右取,右病可以左取,还可以左右同时并取[2]。多用于治疗头面、四肢、脏腑的病症[2]。如左侧面瘫取右侧“合谷“,右侧面瘫取左侧“合谷”[2]。又如心悸、心痛,取两侧的心俞和神门[13];头痛取两侧的太阳和列缺[13];呕吐取两侧内关[14];胃病取两侧胃俞[14]等。呕吐取两侧内关等[14]。
47 远近配穴法远近配穴法(distalproximal points bination distalproximal points association )为配穴法之一[15]。指远离病痛部位的穴与近部穴的配合应用[15]。远近配穴法在临床上被广泛运用,可治疗头面、四肢、躯干、脏腑病症[2]。如胃痛近取中脘、胃俞,远取内关、足三里;腰痛近取肾俞、腰眼,远取委中、昆仑等[15]。
5 古代文献中的配穴法 51 主客原络配穴法主客配穴法(hostguest points bination hostguest points association )为针灸配穴法之一。指主穴为主,客穴为辅,一主一客相配伍的配穴方法[1]。主客配穴法又称原络配穴法[16]。即取主病经的原穴为“主”,再配用与其相为表里经脉的络穴为“客”[17]。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18]。如肺经有病取本经的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的络穴偏历;大肠经有病,取本经原穴合谷,配以肺经的络穴列缺[17]等[18]。因本法以取本经的原穴为主,表里经的络穴为配(客),故又称主客配穴法[18]。其具体配用见下表:
原络配穴表(表格出自《中医大辞典》)
原
太渊
合谷
冲阳
太白
神门
腕骨
京骨
太溪
大陵
阳池
丘墟
太冲
脏腑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
络
偏历
列缺
公孙
丰隆
支正
通里
大钟
飞扬
外关
内关
蠡沟
光明
52 八脉八穴配穴法八脉八穴配穴法为配穴法之一[19]。又名八法配穴法[19]。见《针灸指南》。指以奇经八脉与正经脉气相通的八个穴位两相配合应用[19]。一般是依据八穴所属的阴阳契合八卦的属性,将其分为四对,上、下配合,以治疗本经及有关奇经八脉的病症[19]。如内关与公孙相配,主治心、胸、胃部疾病;外关与足临泣相配,主治目、头侧、面颊部疾病;后溪与申脉相配,主治颈、项、肩胛部疾病;列缺与照海相配,主治咽喉、胸膈部疾病等[19]。
53 子母补泻法子母补泻为针灸补泻法之一[20]。指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视病情之虚实可予以补母或泻子的补泻方法[20][21]。《难经·六十九难》:“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其法将井、荥、输、经、合五输穴按五行相生次序,分属木、火、土、金、水,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根据病情的虚实,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故亦称子母配穴法[21]。人体脏腑经络各分属五行;其五输穴也各配五行,阴经为井木、荥火、输土、经金、合水;阳经为井金、荥水、输木、经火、合土[20]。又依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的规律,用补母或泻子的取穴方法来治疗[20]。其具体运用时又可分二法:一是取病变经脉上的五输穴来进行补泻[20]。如肝经配五行属“木”,肝经虚证,可补本经母穴曲泉(水);肝经实证,可泻本经子穴行间(火);如肺经虚证,可补本经(金)母穴太渊(土),或母经(脾经)的穴位,称虚则补其母(土生金);又如肺经实证,可泻本经(金)子穴尺泽(水),或子经(肾经)的穴位,称实则泻其子(金生水);余类推[20][21]。二是取病变经脉的母经母穴或子经子穴来进行补泻[20]。如肺经配五行属“金”,肺经虚证,可补母经(脾经,属土)母穴太白(土);肺经实证,可泻其子经(肾经,属水)子穴阴谷(水);余类推[20]。临床上,此两法常同时应用,以加强疗效[20]。
54 泻南补北法泻南补北法为配穴法之一[22]。《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肝),西方虚(肺),泻南方(心),补北方(肾)”。它是根据五行生克关系,提出对肝实肺虚而脾土无恙的病症,要用泻心火,补肾水的方法来治疗[22]。因为火(心)是木(肝)之子,泻心火则可夺肝母之实,又能减去克金(肺)的作用,使金气得复[22]。水(肾)是木之母,金之子,补肾水可资肺母之虚,又可制火之亢,使火不克金,则金气当胜。金胜则能抑木[22]。所以说“子(水)能令母(金)实,母(水)能令子(木)虚。”这种治法是对“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的补充,说明五脏之间相互影响是多方面的,因而治疗方法不能局限于补母泻子[22]。并可据此原理推演;心实肾虚,要泻脾补肝;脾实肝虚,要泻肺补心;肺实心虚,要泻肾补脾;肾实脾虚,要泻肝补肺等[22]。
6 特殊的按时配穴法 61 子午流注法子午流注法(point selection by middaymidnight flowing of qibloodpoint midnightnoon ebbflow acupoint selection)是古代关于针灸取穴方法的一种学说[21]。指以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五输穴进行针刺治疗疾病的方法[1]。
子午流注针法以时间为主要条件,在古代哲学思想“人与天地相参”、“与四时相应”指导下,根据脏腑经脉的气血流注、盛衰开阖的规律,以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为基础,结合阴阳消长、五行生克、天干、地支的理论制订的一种逐日按时的取穴方法[23]。系以日时干支推算人体气血流注盛衰的时间,据此选配各经五输穴进行针刺治疗[23]。见《子午流注针经》。子午,代表时间;流注:指气血循行[24]。认为人体的气血循行,是从子时到午时,从午时到子时,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出现周期性的盛衰开阖,开时气血就盛,阖时气血就衰[24]。因而主张以十二经的五输穴为基础,配合日、时的天干、地支变易,来决定某天某时治病应取的穴位[21]。
《针灸大全》载《子午流注逐日按时定穴歌》,对开穴有具体记载[23]。总的原则:阳日、阳时取阳经五输穴,阴日、阴时取阴经五输穴[23]。即日时干支逢单为阳,逢双为阴[23]。十天干各配合脏腑和经脉,即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戌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三焦、心包络并入壬癸[23]。例如甲日于甲戌时开取胆经井穴足窍阴,丙子时开小肠经荥穴前谷[23]。又如乙日于乙酉时开取肝经井穴大敦,丁亥时开心经荥穴少府等[23]。阳日逢阴时或阴日逢阳时无开穴,则可取用其相合日干的开穴,如甲日与己日通用,乙日与庚日通用等[23]。若相合时均无开穴,则可取十二经的子母补泻穴,称做子母互用[23]。
根据这种理论,按时取穴,如顺水行舟,获得更好疗效[24]。这种学说从总体来看,认识到人体经脉气血的变化受到自然界日、时变异的一定影响,有它合理的因素[21]。但有些内容尚待今后在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中加以整理提高[21]。
本法是以日期的天干为主,因称纳甲法;以时辰地支为主的子母补泻配穴则称纳子法[23]。
62 灵龟八法春季艾灸什么穴位好
本文2023-10-14 16:37: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1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