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痹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骨痹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骨痹 41 病因病机 42 症状 43 辨证分型 431 骨痹·风寒湿阻证 432 骨痹·风湿热郁证 433 骨痹·瘀血闭阻证 434 骨痹·痰瘀互结证 435 骨痹·气血两虚证 436 骨痹·肝肾阴虚证 437 骨痹·肾虚髓亏证 438 骨痹·阳虚寒凝证 44 治疗 5 肾痹·骨痹 51 病因病机 52 症状 53 治疗 6 寒痹、痛痹·骨痹 61 病因病机 62 症状 63 分型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骨痹的穴位 2 治疗骨痹的方剂 3 治疗骨痹的中成药 4 骨痹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骨痹 1 拼音

gǔ bì

2 英文参考

bone bidisease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one bi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

骨痹:1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证;2肾痹;3寒痹、痛痹。

4 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骨痹

骨痹(bone bidisease[1]、bone bi[2])为病证名[3]。又称肾痹,是指以肢体麻木无力,骨骼疼痛,大关节僵硬变形,活动受限等为主要表现的痹病[2][1]。

41 病因病机

骨痹多由骨髓空虚,邪气乘隙侵袭所致[3]。

《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

42 症状

骨痹症见骨节疼痛,四肢沉重难举,有麻冷感[3]。

43 辨证分型 431 骨痹·风寒湿阻证

骨痹·风寒湿阻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windcolddampness[2])是指感受风寒湿邪,以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2 骨痹·风湿热郁证

骨痹·风湿热郁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winddampheat stagnation[2])是指风湿热邪郁于体内,以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兼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3 骨痹·瘀血闭阻证

骨痹·瘀血闭阻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blockade of static blood[2])是指瘀血阻滞,经脉不通,以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关节畸形,活动不利,或腰弯背驼,面色晦暗,唇舌紫暗,脉沉或细涩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4 骨痹·痰瘀互结证

骨痹·痰瘀互结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intermingling of phlegm and static blood[2])是指痰浊与瘀血相互搏结,以局部肿块刺痛,或肢体麻木、痿废,胸闷多痰,或痰中带紫暗血块,舌紫暗或有斑点,苔腻,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5 骨痹·气血两虚证

骨痹·气血两虚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deficiency of both qi and blood[2])是指久病耗散气血,以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6 骨痹·肝肾阴虚证

骨痹·肝肾阴虚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2])是指肝肾阴虚,虚热内扰,以关节疼痛,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头胀胁痛,视力减退,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7 骨痹·肾虚髓亏证

骨痹·肾虚髓亏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marrow insufficiency and kidney deficiency[2])是指肾精亏虚,精髓不足,以关节隐隐作痛,腰膝酸软,腰腿不利,俯仰转侧不利,头晕耳鸣,耳聋,目眩,舌淡红,苔薄白,脉细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38 骨痹·阳虚寒凝证

骨痹·阳虚寒凝证(bone bi with syndrome of yang deficiency and cold congelation[2])是指阳气不足,阴寒凝滞,以肢体关节疼痛、重著,屈伸不利,天气变化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稍减,舌淡,苔白,脉沉细缓等为常见症的骨痹证候[4]。

44 治疗

骨痹的治疗宜补肾祛邪,用安肾丸、附子独活汤等方[3]。

5 肾痹·骨痹

骨痹指肾痹[3]。 出《黄帝内经素问·痹论》。《症因脉治》卷三:“肾痹之症,即骨痹也。”

51 病因病机

由骨痹发展而成,亦有称为骨痹者[5]。

《圣济总录·肾痹》:“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是为肾痹。其证善胀,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盖肾者胃之关,关门不利,则胃气不行,所以善胀,筋骨拘迫,故其下挛急,其上蜷屈,所以言代踵代头也。”

52 症状

《症因脉治·肾痹》:“肾痹之症,即骨痹也。善胀,腰痛,遗精,小便时时变色,足挛不能伸,骨痿不能起。”

53 治疗

可用远志丸、防风丸、白附子丸、河车封髓丹、家秘滋肾丸等方[5]。

6 寒痹、痛痹·骨痹

骨痹指寒痹、痛痹[3]。《医宗必读·痹》:“骨痹即寒痹、痛痹也。”

61 病因病机

《黄帝内经灵枢·贼风》:“此皆尝有所伤于湿气,藏于血脉之中……腠理闭而不通,其开而遇风寒,则血气凝结,与故邪相袭,则为寒痹。”

62 症状

其证痛苦切心,四肢挛急,关节浮肿[3]。

《证治准绳·杂病》:“寒痹者,四肢挛痛,关节浮肿。”

63 分型治疗

《症因脉治》卷三:“寒痹之症,疼痛苦楚,手足拘紧,得热稍减,得寒愈甚,名曰痛痹……寒痹之治,寒伤太阳,在营分无汗,麻黄续命汤;伤卫有汗,桂枝续命汤;寒伤阳明,干葛续命汤;在少阳,柴胡续命汤。今家秘立十味羌活汤通治之。”亦可用茯苓汤、五积散等方[6]。痛甚者,可用五灵散[6]。

7

关节痛不一定都是关节炎。

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痛风,这是引起关节痛的三大常见原因。

许多人将关节炎错误地认识就是:“风湿”病。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有很多疾病都有关节炎的表现。常见病种如下: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风湿热等等。

关节炎的概念

关节炎(arthritis)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可分为数十种。我国的关节炎患者有1亿以上,且人数在不断增加。临床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及关节畸形,严重者导致关节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据统计我国50岁以上人群中半数患骨关节炎,65岁以上人群中90%女性和80%男性患骨关节炎。我国的患病率为034%~036%,严重者寿命约缩短10~15年。

英文名称 arthritis 就诊科室:骨科;常见病因: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常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及关节畸形。

病因

关节炎的病因复杂,主要与自身免疫反应、感染、代谢紊乱、创伤、退行性病变等因素有关。根据病因可将关节炎分为骨性、类风湿性、强直性、反应性、痛风性、风湿性、化脓性等。

分类

很多疾病可引起关节炎性病变,临床较为常见的关节炎有以下几种:

1骨关节炎

又称退行性关节病、骨关节病。骨质增生,与人体衰老密切相关,多数老人都可能伴有骨质增生,自然容易得骨关节炎。临床数据显示,45岁以下人群骨关节炎患病率仅为2%,而6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达68%。在医生看来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

2类风湿性关节炎

该病常表现为小关节(手指关节、腕关节等)疼痛,且发病关节呈对称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80%在35~50岁之间,但老人、幼儿同样可发病。因其病因与遗传、感染、环境、免疫有着复杂关系,临床尚无法彻底根治,只能通过药物治疗控制病情,维持关节功能。

3强直性脊柱炎

多表现为脊柱、骶髂关节等中轴关节病变。病因不清,一般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该病男性多见,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前,严重者可导致脊柱和关节畸形而影响日常生活。

4反应性关节炎

因肠道系统、泌尿系统等关节外感染因子触发的炎症性关节病变。降低感染率、提高免疫力有一定防治作用。

5痛风性关节炎

因尿酸盐结晶、沉积引起的关节炎。发病多为急性单侧关节炎,以脚部大脚趾突然红肿、疼痛为主要症状,痛时“痛不欲生”,病程持续一周左右可缓解,像一阵风一样过去,因此叫“痛风”,但易复发。预防方法是有效的抗氧化,防止核酸被氧化分解,从而减少内源性嘌呤(占80%)产生,继而减少尿酸的产生。同时改变生活饮食习惯,少吃动物内脏、海鲜、啤酒白酒等外源性嘌呤,从而减少尿酸产生。

临床表现

多数关节炎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治疗颇为棘手。因此,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有利于防止关节炎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的预后。

1关节疼痛

是关节炎最主要的表现。不同类型的关节炎可表现出不同的疼痛特点。

2关节肿胀

肿胀是关节炎症的常见表现,也是炎症进展的结果,与关节疼痛的程度不一定相关。一般与疾病成正比。

3关节功能障碍

关节疼痛及炎症引起的关节周围组织水肿,周围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和关节结构被破坏,导致关节活动受限。慢性关节炎患者由于长期关节活动受限,可能导致永久性关节功能丧失。

4体征

不同类型的关节炎体征也不同,可出现红斑、畸形、软组织肿胀、关节红肿、渗液、骨性肿胀、骨擦音、压痛、肌萎缩或肌无力、关节活动范围受限及神经根受压等体征。

检查

1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血常规、尿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生化(肝、肾功能,A/G)、免疫球蛋白、蛋白电泳、补体等。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标一般在正常范围。伴有滑膜炎的患者可出现C反应蛋白(CRP)轻度升高和血细胞沉降率(ESR)轻度增快。继发性关节炎患者可出现原发病的实验室有关检查异常。

(2)自身抗体 类风湿因子、抗环状瓜氨酸抗体、类风湿因子IgG及IgA、抗核周因子、抗角蛋白抗体,以及抗核抗体、抗ENA抗体等。

(3)遗传标记 HLA-DR4及HLA-DR1亚型。

2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 关节X线片可见软组织肿胀、骨质疏松及病情进展后的软骨下骨硬化和(或)关节面囊性变、侵袭性骨破坏、关节面模糊、非对称性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融合及脱位。关节边缘增生和骨赘形成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关节积液,部分关节内可见游离体或关节变形。

(2)CT检查 包括关节CT和胸部CT检查。

(3)MRI检查 关节的MRI检查对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早期关节病变很有帮助。

(4)超声 关节超声是简易的无创性检查,对于滑膜炎、关节积液以及关节破坏有鉴别意义。

3特殊检查

(1)关节穿刺术 对于有关节腔积液的关节,关节液的检查包括:关节液培养、类风湿因子检测等,并做偏振光检测鉴别痛风的尿酸盐结晶。

(2)关节镜及关节滑膜活检 对关节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诊断

1风湿性关节炎

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可反复发作并累及心脏。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疼痛为特征。属变态反应性疾病。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多以急性发热及关节疼痛起病。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常见由一个关节转移至另一个关节,病变局部呈现红、肿、灼热、剧痛,部分病人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不典型的病人仅有关节疼痛而无其他炎症表现,急性炎症一般于2~4周消退,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若风湿活动影响心脏,则可发生心肌炎,甚至遗留心脏瓣膜病变。

2类风湿关节炎

该病是慢性关节炎最常见的类型之一。与遗传、细菌及病毒感染、环境因素包括吸烟有关。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40~60岁女性更多见。美国风湿病学会1987年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的诊断条件(≥4条可以确诊):

(1)晨僵至少持续1小时(≥6周)。

(2)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受累(≥6周)。

(3)手关节(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受累(≥6周)。

(4)对称性关节炎(≥6周)。

(5)有类风湿皮下结节。

(6)手部关节X线片改变(表现为关节及其邻近骨质疏松或明显的脱钙现象,关节间隙的狭窄)。

(7)血清类风湿因子阳性(滴度>1:32)。

3骨关节炎

多见于中、老年人,起病过程大多缓慢。手、膝、髋及脊柱关节易受累,而掌指、腕及其他关节较少受累。病情通常随活动而加重或因休息而减轻。晨僵时间多小于半小时。双手受累时查体可见Heberden和Bouchard结节,膝关节可触及摩擦感。不伴有皮下结节及血管炎等关节外表现。类风湿因子多为阴性,少数老年患者可有低滴度阳性。

4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是嘌呤代谢异常致使尿酸合成增加而导致的代谢性疾病。肾功能异常时由于肾脏的尿酸清除率下降也会引起尿酸水平上升。血浆中的尿酸达到饱和,导致尿酸单钠结晶沉积在远端关节周围相对缺乏血管的组织中。这种结晶的出现可导致单关节或者多关节的急性炎性滑膜炎。痛风在男性中较为多见,拇趾是最常见的受累区域。多数痛风患者在其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发生第一跖趾关节受累。其他可能受累的足部区域有足背部、足跟以及踝部。

5强直性脊柱炎

青年男性多发,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以中轴关节如骶髂及脊柱关节受累为主,也可出现外周关节受累,但多表现为下肢大关节,为非对称性的肿胀和疼痛,并常伴有棘突、大转子、跟腱、脊肋关节等肌腱和韧带附着点疼痛。病变严重时可出现脊柱僵直,颈椎、腰椎、胸椎活动受限,出现“驼背”,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关节外表现多为虹膜睫状体炎、心脏传导阻滞障碍及主动脉瓣闭锁不全等。X线片可见骶髂关节侵袭、破坏或融合。90%以上患者出现HLA-B27阳性,而类风湿因子阴性。

6反应性关节炎

本病起病急,发病前常有肠道或泌尿道感染史。以大关节(尤其下肢关节)非对称性受累为主,一般无对称性手指近端指间关节、腕关节等小关节受累。可伴有眼炎、尿道炎、龟头炎及发热等,HLA-B27可呈阳性而类风湿因子阴性,患者可出现非对称性骶髂关节炎的X线改变。

7感染性关节炎

与细菌感染有关。常见的病原菌包括金**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淋球菌、链球菌、结核杆菌。发病机制包括直接细菌感染所致和感染过程中细菌释放毒素或代谢产物致病包括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后关节炎等。直接细菌感染所致的关节炎表现为关节红肿热痛,并出现关节功能障碍。下肢负重关节不对称受累。大关节受累多见,如髋关节和膝关节。关节腔穿刺液常呈化脓性改变。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细菌。结核杆菌感染的关节炎好发于青年,有其他部位结核的证据包括肺或淋巴结结核。可有结节性红斑,血清类风湿因子阴性。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细菌代谢产物或毒素所致的关节炎1~2周可以自愈,关节症状呈游走性。

8其他

如创伤性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肠病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硬皮病及肿瘤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常常出现关节炎的表现。

治疗

1药物治疗

依据关节炎的种类、症状的特点、伴发疾病等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1)非甾体类抗炎药 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迅速产生抗炎止痛作用,对解除疼痛有较好效果,能缓解头痛、肌肉痛,包括骨关节炎伴随的关节疼痛,这类药物起效快,在体内代谢较快,一旦代谢完毕疼痛马上又开始,维持时间很短。不能改变疾病的病程。临床上常用的有布洛芬、青霉胺、双氯酚酸、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软骨保护剂 如硫酸氨基葡萄糖能促进软骨的合成、抑制关节软骨的分解,同时还具有抗炎作用。硫酸氨基葡萄糖中富含的硫酸根本身也是合成软骨基质的必需成分之一。此类药物能够缓解疼痛症状,改善关节功能,长期服用(2年以上)还能够迟滞关节结构的破坏。硫酸氨基葡萄糖起效较慢,但药物安全性佳,适合作为基础治疗用药长期服用。

(3)慢作用抗风湿药 多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对病情有一定控制作用但起效较慢。常用的有金合剂(肌注或口服)、青霉胺、柳氮磺胺吡啶、氯喹等。

(4)细胞毒药物 通过不同途径产生免疫抑制作用。常用的有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金独春等。它们往往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和血管炎的二线药物,副作用虽较多且较严重,但对改善这些疾病的愈后有很大的作用。

(5)肾上腺皮质激素 是抗炎、抗过敏药物,明显地改善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的愈后,但不能根治这些疾病。其众多的副作用随剂量加大及疗程延长而增加,若长期使用可加剧关节软骨的损害以及骨关节炎的症状。故在应用时要衡量它的疗效和副作用而慎重选用。

(6)抗生素等 链球菌感染可引起风湿热的关节炎表现,急性期使用青霉素是控制链球菌感染的最有效的药物,急性风湿热患者长期使用长效抗生素以预防远期风湿性心脏炎的发生,成人预防不得短于5年,儿童至少维持到18岁。结核性关节炎、真菌性关节炎需积极有效的抗结核或抗真菌药物治疗。

(7)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 包括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包括大剂量非甾体类抗炎药或者秋水仙碱及缓解期的降尿酸治疗。降尿酸药物主要包括抑制尿酸生成类的别嘌呤醇及促进尿酸排泄类的苯溴马隆。

(8)中医药治疗。中医对于关节炎治疗的传统理论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中药治疗一般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能使僵硬的关节肌肉得到放松,解除肌肉痉挛,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我们临床应用三十多年的养亲关节汤就是主治各种颈肩腰腿痛,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关节肿涨等,尤其对于老年人晨起关节僵硬的“老寒腿”有特效。EMS速递三五天内即可送达国内大江南北。

2外科疗法

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关节腔穿刺、滑膜切除、关节置换、关节矫形、关节融合等。

3骨髓移植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确实有显著的疗效。通过恢复免疫系统功能来促使患者痊愈的自身骨髓移植法,治疗儿童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4免疫及生物治疗

此类治疗是针对关节炎发病及导致病变进展的主要环节,如针对细胞因子的靶分子治疗、血浆置换、免疫净化、免疫重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等,主要应用于其他治疗无效、迅速进展及难治性重症关节炎患者,主要为类风湿关节炎。

5其他治疗

包括物理、康复、职业训练、心理等治疗。物理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直流电疗及药物离子导入、低频脉冲电疗、中频电流疗法、高频电疗、磁场疗法、超声疗法、针灸、光疗法即红外线、紫外线、冷疗。康复、职业训练以功能锻炼及生活方式的调整为重点,有条件的医院,应在康复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功能锻炼。

预后

关节炎的病因、病程、个体差异及治疗方法不同,其预后也各异。反应性关节炎大多数患者的病程呈自限性,多在3~5个月消退。近十年来,随着慢作用抗风湿药的早期联合应用,对关节外病变的治疗以及新疗法的不断出现,使类风湿关节炎的预后已有明显改善。大多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病情可得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完全缓解。

预防

1避免诱发关节炎发病的环境因素

潮湿的环境有助于某些病原菌生长,与关节炎的发病有一定关系。因此,平时应注意卫生,保持居室通风和空气良好,防潮、保暖,避免病原菌尤其是链球菌传播。除此之外,其他环境因素如紫外线、某些化学物质的接触,可能导致某些易感人群产生异常免疫反应,导致不同关节炎的发生,易感人群应避免强紫外线和某些化学物质的接触。

2合理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

营养缺乏可能导致关节炎加重,而营养过剩、肥胖则可诱发或加重痛风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因此,科学合理的饮食是预防某些关节炎发生的措施,如减少摄入动物内脏、海鲜、禽肉、豆类等富含嘌呤的食物,能有效预防痛风性关节炎。吸烟人群罹患类风湿关节炎的几率明显升高,戒烟已成为类风湿关节炎的预防措施之一。

3适量运动,保持心情愉悦,提高机体免疫力

免疫系统的稳定与情绪具有相关性。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在经历了不良生活事件后出现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因此,保持乐观、稳定的心态,有利于预防由自身免疫病引起的关节炎。

关节炎的治疗

1引起骨关节痛的主要原因: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和痛风是引起关节痛的三大常见原因。骨关节炎为局部关节的退行性病变,以滑膜关节的关节软骨的进行性损害为特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病因尚未清楚的慢性全身性疾病,以周围关节滑膜的持续性炎症为特征。痛风则为尿酸在关节组织内沉积而引起的一种炎症性病变。这些疾病通常是慢性持续性的疼痛,患者有一定程度的耐受,但是当急性加重的时候,疼痛往往难以忍受,甚至一点都不能活动。

2关节炎的治疗目的:疼痛是疾病的一种表现,治疗疼痛的关键在于治疗原发病,但是在有些疾病疼痛是主要的表现,而疾病本身又是难以根治时,疼痛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控制疼痛成为关节炎治疗中最重要的一环。鉴于关节对患者活动能力的重要性,恢复或保持关节功能在关节痛的治疗中是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治疗应从全局出发,始终应重视功能的保护,当全身治疗无法控制疼痛则可根据患者状况,考虑手术治疗。其实关节置换的一大目的就是缓解疼痛。全身治疗的目的在于:减轻疼痛及关节僵硬;增加关节活动度;控制炎症;尽可能恢复关节功能;预防或纠正畸形。对骨关节炎患者,可延缓疾病进展,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由于没有治愈措施,所以重要之处在于恢复患者功能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对于关节炎治疗的传统理论认为“风寒湿邪,痹阻经脉,致使经脉不通,不通则痛”,所以中药治疗一般是以祛风散寒、解痉通络,活血化淤为目的。能使僵硬的关节肌肉得到放松,解除肌肉痉挛,可以达到疏通经络,消肿止痛的作用。我们临床应用三十多年的养亲关节汤就是主治各种颈肩腰腿痛,筋骨肌肉关节酸痛、麻木、重着、伸屈不利、关节肿涨等,尤其对于老年人晨起关节僵硬的“老寒腿”有特效。EMS速递三五天内即可送达国内大江南北。

3关节炎疼痛处理原则:治疗关节炎疼痛应该遵循治疗原发疾病,缓解病情进展,评估疼痛状况,分级治疗疼痛的原则。常用的止痛药有三种,单纯止痛药——只有单纯的止痛效果,而没有消炎功能;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同时具有消炎和止痛作用,适合炎症性疼痛,又分传统型(NSAIDs)和新型(COX-2抑制剂)两种止痛药;阿片类药,强效的制剂包括比如吗啡,芬太尼等,弱效的有曲马多等,合成制剂有对乙酰氨基酚和羟考酮等。这三种基本上分三级,疼痛的严重程度不同,选用的药物不同。如果关节疼痛是由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引起的,则推荐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这一类药物种类很多,疗效也较相似,同一患者可能对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敏感性。当患有胃溃疡或有危险因素时,可以选用COX-2抑制剂,这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抗炎药,其最大的优点在于能够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这一方面明显优于其它药物。这类药物价格较贵,这时可以搭配使用其它传统非甾体抗炎药和抑酸药,也能达到相似的效果。中、重度关节炎疼痛,多采用对乙酰氨基酚(其它名称百服宁;必理通;醋氨酚;扑热息痛;泰诺止痛片),该药不良反应小,购买方便,而且价格低廉,长期治疗带来的经济压力小。

重度关节炎患者,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无法控制时,建议使用阿片类药物,也就是常说的麻醉品,但是阿片类药物有成瘾性,不宜长期使用。所以,一般认为,当疼痛到了阿片类药物才能控制的时候,就应该行人工关节置换手术。最好是在畸形和肌肉功能严重退化前进行。

4其他辅助疗法(营养软骨药物,关节腔注射润滑剂等)对于骨关节炎来说,在病变的早期尚可以通过营养软骨的药物缓解病情,氨基葡萄糖是人体可以自行合成的软骨重要成分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关节发生退行性变化,软骨磨损,而自身合成的氨基葡萄糖逐渐不够修复之用,则会加速病情进展。而补充从蟹壳、虾壳提取的类似人体软骨成分的氨基葡萄糖制品,可以帮助软骨修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激素,往往是局部注射到关节腔对抗急性发炎,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多半是短期、小剂量使用,不宜全身使用。局部涂抹药膏或贴膏药,药膏、乳液、凝胶,成分包括薄荷、水杨酸、双氯芬酸盐等,可以暂时缓解关节疼痛。但长期应用可能对这一类疗法产生耐受,效果会逐渐下降。关节腔注射透明质酸,是用生化科技提炼出的关节液重要成分。作用就像是注入汽车发动机的润滑油一样,直接把透明质酸打到关节腔里,可以增加关节液润滑和粘稠度,减轻压力与软骨磨损,同时改善关节软骨的营养状态,以助于修复病变的软骨,是目前保守治疗中效果直接并且成效显著的一种方法。理疗,包括局部热敷、电疗、牵引、水疗、训练下肢肌肉等。热疗和电疗可以促进关节血液循环、改善僵硬、消炎止痛。应当注意,热疗的作用主要是缓解症状,让患者感觉“舒服”,过度的热疗可加重关节的滑膜炎症,反不利于控制病变进展。当关节炎已经影响活动,应利用护膝、护肘或支具等降低关节压力。手杖、助行器可以减轻关节压力,让步态平稳不至于跌倒,避免施力不当造成的关节变形。

5运动疗法合理的运动是改善关节功能,减缓病变进展最长期有效的方式,运动可以增加骨密度、增强肌力、柔软度,帮助稳定关节,减少早晨起床时的关节僵硬症状,增进平衡和耐力,且可以控制体重,更重要的是运动可以改善全身其他系统的功能,例如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生命在于运动”,如果你痛得不能外出锻炼,也别忘记做一些柔软伸展运动,待疼痛缓解或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运动量。

(一)发病原因

1链球菌感染和免疫反应学说风湿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公认风湿热是由于甲族乙型链球菌咽部感染后,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

2病毒感染学说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病毒感染学说较为关注,认为风湿热可能与柯萨奇B3、B4病毒感染有关。

3遗传因素最近发现风湿热患者中有遗传标记存在,应用一种含有称为883B细胞同种抗原(allogeneicantigen)的血清,大约72%风湿热患者呈阳性反应。

4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参与风湿热的发生。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制

(1)链球菌感染和免疫反应学说:虽然风湿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但目前公认风湿热是由于甲族乙型链球菌咽部感染后,产生自身免疫性疾病。业已证实,人体组织和链球菌的某些结构有交叉抗原性,因此机体可错将链球菌误认为是“自体”,而不产生正常免疫反应将其清除;一旦机体免疫功能发生改变,链球菌作为抗原进入人体可产生相应抗体。目前已能检出多种自身抗体,如抗心肌抗体、抗M蛋白抗体、抗心瓣膜多糖抗体、抗神经元抗体等。该类抗体不仅与链球菌有关抗原发生反应,同时也可作用于自身心肌、心瓣膜、神经组织及结缔组织的有关抗原,造成自身免疫反应,导致相应组织损伤,引起风湿热的发生。在风湿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细胞免疫机制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证实风湿热病灶以T淋巴细胞浸润为主。风湿热患者血循环中有淋巴细胞反应增强以及一系列细胞免疫反应标记物激活,如白介素(IL-1、IL-2)、肿瘤坏死因子-γ(TNF-γ)增高,白细胞移动抑制作用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和单核细胞毒性增高,T淋巴细胞对链球菌抗原反应加强,吞噬细胞产生自由基,外周血和心脏组织细胞中促凝血活性增高等,均表明细胞免疫在风湿热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2)病毒感染学说:近年来有关学者对病毒感染学说较为关注,认为风湿热可能与柯萨奇B3、B4病毒感染有关,其根据是:①在部分风心病患者血清中柯萨奇B3、B4抗体滴定度明显升高;②风心病患者左房及心瓣膜上曾发现嗜心病毒;③当爪哇猴感染柯萨奇B4病毒后,可产生类似风心病的病理改变。但此学说尚未被普遍接受,且难以解释青霉素确实对预防风湿热复发有显著疗效。不少学者认为,病毒感染可能为链球菌感染创造条件,在风湿热发生过程中起诱因作用。

(3)遗传因素:最近发现风湿热患者中有遗传标记存在,应用一种含有称为883B细胞同种抗原(allogeneicantigen)的血清,大约72%风湿热患者呈阳性反应。针对B细胞同种抗原也已产生出单克隆抗体D8/17,急性风湿热患者80%~100%呈阳性,而对照组仅15%阳性,因此有可能采用单克隆抗体来筛选急性风湿热易感人群。通过免疫遗传学的研究,发现风湿热患者及其亲属中,其免疫系统的细胞上有特殊的抗原表达,多数报告伴同HLA-DR4频率增高,此外也有HLA-DQAl和DQB1某些位点出现频率增高。该研究的进展有可能在广大人群中发现风湿热和易患者,以进行针对性防治。多数学者认为,遗传因素可作为易患因素之一,但同一家庭中多个成员的发病,最可能原因还是与生活环境相同和易于互相感染有关。

(4)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状态的变化也可能参与风湿热的发生。在风湿热和风湿活动时常有免疫球蛋白IgG、IgA和IgM升高;血中虽有白细胞增多,但其吞噬能力降低,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向原淋巴细胞转化率降低,表明有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此外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在本病病程中也很重要。

至于营养不良学说、微量元素与风湿热的关系(目前发现缺锌与风湿热及风心病的免疫病理学机制有密切关系)、内分泌障碍等,还在继续探索中。总之,风湿热的发病机制错综复杂,它是链球菌咽部感染后和机体免疫状态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病理风湿热是全身性结缔组织炎症,根据病变发生的过程可以分为3期。

(1)变性渗出期:结缔组织中胶原纤维分裂、肿胀、形成玻璃样和纤维素样变性。变性病灶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炎症反应的细胞浸润。本期可持续1~2个月,恢复或进入第2、3期。

(2)增殖期:在上述病变的基础上出现风湿性肉芽肿或风湿小体(Aschoffbody),这是风湿热的特征性病变,是病理学确诊风湿热的依据和风湿活动的指标。小体中央有纤维素样坏死,其边缘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有风湿细胞。风湿细胞呈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呈嗜碱性,胞核空,具有明显的核仁,有时出现双核或多核形成巨细胞,而进入硬化期。此期可持续3~4个月。

(3)硬化期:风湿小体中央的变性坏死物质逐渐被吸收,渗出的炎症细胞减少,纤维组织增生,在肉芽肿部位形成瘢痕组织。

由于本病常反复发作,上述3期的发展过程可交错存在,历时需4~6个月。第1期和第2期中常伴有浆液渗出和炎症细胞浸润,这种渗出性病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临床上各种症状的产生。在关节和心包的病理变化以渗出性为主,而瘢痕的形成则主要限于心内膜和心肌,特别是瓣膜。

风湿热的炎症病变累及全身结缔组织的胶原纤维,早期以关节和心脏受累为多,而后以心脏损害为主。各期病变在受累器官中有所侧重,如在关节和心包以渗出为主,形成关节炎和心包炎。以后渗出物可完全吸收,少数心包渗出物吸收不完全,极化形成部分粘连,在心肌和心内膜主要是增殖性病变,以后形成瘢痕增殖。心瓣膜的增殖性病变及粘连常导致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

骨痹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风寒湿邪内搏于骨而致的痹·骨痹 41 病因病机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