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灸散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7收藏

内灸散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灸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经验良方》 31 组成 32 主治 33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34 制备方法 4 《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41 组成 42 功效 43 主治 4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45 加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内灸散 1 拼音

nèi jiǔ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灸散

21 处方

茴香、藿香、丁香皮、熟干地黄(洗焙)、肉桂(去粗皮),各一两半;甘草(炙赤)、山药、当归(去芦洗)、白术、白芷,各八两;干姜(炮)、川芎、黄蓍(去苗),各二两;木香一两,陈皮(去白)四两,白芍药十两。

22 炮制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气逆呕吐,冷血、冷气凝积,块硬刺痛,泄下青白,或下五色,腹中虚鸣,气满坚胀,沥血腰疼,口吐清水,频产血衰,颜色青黄,劳伤劣弱,月经不调,下血堕胎,血迷、血运、血瘕,时发疼痛,头目眩运,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恶露不干,体虚多汗,手足逆冷,并宜服之。

2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钱,水一大盏,入生姜五片,艾一团,同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热服,温酒调下亦得。

如产后下血过多,蒲黄煎服。

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煎服。

水泻,加肉豆蔻末煎服。呕吐,加藿香、生姜煎。

上热下冷,如荆芥煎。

但是腹中虚冷,血气不和,并宜服。

产后每日一服,则百病不生。

丈夫虚冷气刺,心腹疼痛,尤宜服之。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医方类聚》卷二一八引《经验良方》 31 组成

莪术、良姜各等分。

32 主治

妇人血气刺痛不可忍。

33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热酒调服,不拘时候。

34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 《局方》卷九(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41 组成

茴香1两半,藿香1两半,丁香皮1两半,熟干地黄(洗,焙)1两半,肉桂(去粗皮)1两半,甘草(炙赤)8两,山药8两,当归(去芦,洗)8两,白术8两,白芷8两,藁本(去芦)2两,干姜(炮)2两,川芎2两,黄耆(去苗)2两,木香1两,陈皮(去白)4两,白芍药10两。

42 功效

温经理气和血。

43 主治

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腹胁(疒丂)痛,气逆呕吐,冷血冷气凝积,块硬刺痛,泄下清白,或下五色,腹中虚鸣,气满坚胀,沥血腰疼,口吐清水,频产血衰,颜色青黄,劳伤劣弱,月经不调,下血堕胎,血迷、血运、血瘕,时发疼痛,头目眩运,恶血上心,闷绝昏迷,恶露不干,体虚多汗,手足逆冷,但腹中虚冷,血气不和,并宜服。丈夫虚冷气刺;心腹疼痛,尤宜服之。

44 内灸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水1大盏,加生姜5片,艾1团,同煎至7分,空心、食前热服;温酒调下亦得。

45 加减

产后下血过多,加蒲黄煎服;恶露不快,加当归、红花煎服;水泻,加肉豆蔻末煎服;呕吐,加藿香、生姜煎服;上热下冷,加荆芥煎服。

4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47 附注

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代灸散”。

古籍中的内灸散 《女科证治准绳》:[卷之一调经门]血崩

。和剂暖宫丸内补当归丸熟干地黄丸济阴丹禹余粮丸内灸散皱血丸紫石英丸上诸方并治崩中带漏,并见前通治门

《医学入门》:[外集·卷七]妇人小儿外科用药赋

及冬月生产、寒气入于产门,脐下胀满,此寒疝也。内灸散藿香叶、丁香皮、茴香、肉桂、熟地各一两半,甘草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调经门]血崩

。和剂暖宫丸内补当归丸熟干地黄丸济阴丹禹余粮丸内灸散皱血丸紫石英丸上诸方并治崩中带漏,并见前通治门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四胎前门]胎产大法

色黑及遍身生黑靥者,乃败血入皮肤,万无一瘥矣。内灸散治妇人产前产后,一切血疾,血崩虚惫,腹肋痛,气

《证治准绳·女科》:[卷之一]治法通论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复元通气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活法机要》:复元通气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医学正传》卷六引《局方》:复元通气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45 摘录 5 《医方类聚》卷八十八引《管见良方》:复元通气散 51 处方 52 制法 53 功能主治 5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55 摘录 6 《普济方》卷一八二:复元通气散 61 处方 62 制法 63 功能主治 6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65 摘录 7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复元通气散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医学入门》卷八:复元通气散 81 复元通气散的别名 82 处方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8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86 摘录 9 《直指》卷二十三 91 方名 92 复元通气散的别名 93 组成 94 主治 9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96 制备方法 97 附注 10 《局方》卷八(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01 方名 102 复元通气散的别名 103 组成 104 主治 10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106 制备方法 107 附注 11 《秘传外科方》 111 方名 112 复元通气散的别名 113 组成 114 主治 11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116 制备方法 117 附注 12 《赤水玄珠》卷三 121 方名 122 组成 123 功效 124 主治 12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126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复元通气散 1 拼音

fù yuán tōng qì sǎn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复元通气散

21 处方

舶上茴香(炒)、穿山甲(蛤粉炒去粉),各二两;南木香(不见火)一两半,延胡索(擦去皮)、白牵牛(炒取末)、陈皮(去白)、甘草(炒),各一两。

22 炮制

上为细末。

23 功能主治

治疮疖痈疽,方作赤,初发疼痛,及脓已溃、未溃,小肠气、肾痈、便毒,腰痛气刺,腿膝生疮,及妇人吹奶。

2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大钱,热酒调。

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

不饮酒人,煎南木香汤调下。

25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 《活法机要》:复元通气散

31 处方

青皮 陈皮各120克 甘草90克(生熟各半)穿山甲(炮)栝楼根各60克 金银花30克 连翘30克

32 制法

上为细末。

33 功能主治

治诸气涩闭,耳聋,腹痈,便痈,疮疽无头。

3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热酒调下。

35 摘录

《活法机要》

4 《医学正传》卷六引《局方》:复元通气散

41 处方

当归5钱,穿山甲(煨脆)5钱,川芎1两,天花粉(炒)1两,青皮1两,陈皮1两,大黄5钱,甘草5钱,黑丑(取头末)5钱。

42 制法

上为细末。

43 功能主治

诸疮。

4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酒调下。

45 摘录

《医学正传》卷六引《局方》

5 《医方类聚》卷八十八引《管见良方》:复元通气散

51 处方

木香3钱,大黄(煨)3钱,粉草(炙)3钱,皂角刺(锉,炒)3钱,瓜蒌子(炒)半两,青木香半两,天花粉半两,黄荆子半两,穿山甲(地灰炒焦)半两,白芷半两。

52 制法

上为细末。

53 功能主治

痈疖,发背,恶疮,遍身生疮,气不顺,胸膈刺痛,挫气腰疼,肾气发动。

5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温酒调下。

55 摘录

《医方类聚》卷八十八引《管见良方》

6 《普济方》卷一八二:复元通气散

61 处方

陈皮2两,青皮(去白)2两,白药子1两半(半两炒),广木香半两,甘草1两8钱(半生半熟),川山甲1两3钱(酥炙),牡蛎(烧)半两,乳香半两(另研),江米5钱,白僵蚕5钱。

62 制法

上为末。

63 功能主治

诸风诸气,气滞不通,肢节烦痛,半身不遂,口眼斜,语言謇涩。

64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3钱,酒调下。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如大便燥,后服通气丸。

65 摘录

《普济方》卷一八二

7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复元通气散

71 处方

木香、青皮、白芷、贝母、金银花、陈皮、穿山甲(炮)、紫苏、当归、川芎、连翘、甘草节、木通、瓜蒌仁。

72 功能主治

乳发。

73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内服。

74 摘录

《疮疡经验全书》卷二

8 《医学入门》卷八:复元通气散

81 复元通气散的别名

复元通气汤

82 处方

陈皮1钱,白丑1钱,甘草1钱,玄胡索1钱,茴香1钱半,穿山甲1钱半,木香1钱半,当归1钱半,乳香5分,没药5分。

83 制法

上为末。

84 功能主治

一切气不宣通,瘀血凝滞,周身走痛;并跌坠损伤,或负重挫闪,气滞血分作痛。气疝作痛。

8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复元通气汤(《保命歌括》卷十六)。

86 摘录

《医学入门》卷八

9 《直指》卷二十三 91 方名

复元通气散

92 复元通气散的别名

复原通气散

93 组成

穿山甲(酒浸,炙焦)2两,天花粉(酒浸1宿,焙)1两,白芷1两,舶上茴香(炒)1两,白牵牛末(炒)1两,延胡索(擦去皮)1两,南木香1两,当归1两,甘草(炙)1两,青木香半两。

94 主治

便毒初发。

9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食前温酒调服;不饮酒,南木香煎汤送下。

9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97 附注

复原通气散(《准绳·疡医》卷四)。

10 《局方》卷八(续添诸局经验秘方) 101 方名

复元通气散

102 复元通气散的别名

复元通圣散

103 组成

舶上茴香(炒)2两,穿山甲(锉,蛤粉炒,去粉)2两,南木香(不见火)1两半,延胡索(擦去皮)1两,白牵牛(炒,取末)1两,陈皮(去白)1两,甘草(炒)1两。

104 主治

疮疖痈疽,方作焮赤,初发疼痛,及脓已溃、未溃,小肠气、肾痈、便毒,腰痛气刺,腿膝生疮,及妇人吹奶。气不宣流或成疮疖,并闪挫腰胁,气滞疼痛。

10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1大钱,热酒调服。病在上,食后服;病在下,食前服;不饮酒人,煎南木香汤调下。

10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07 附注

复元通圣散(《万氏家抄方》卷三)。本方方名,《准绳·类方》引作“复原通气散”。

11 《秘传外科方》 111 方名

复元通气散

112 复元通气散的别名

复原通气散、复元通气汤

113 组成

木香、茴香、青皮、川山甲(炙酥)、陈皮、白芷、甘草、漏芦、贝母(去心,姜制)各等分。

114 主治

发乳、痈疽及一切肿毒。打扑伤损作痛及乳痈、便毒初起,或气滞作痛。

11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南酒调服;若为(口父)咀,水煎服之亦可。

116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

117 附注

复原通气散(《正体类要》卷下)、复元通气汤(《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与关节损伤》)。方中漏芦、贝母用量原缺,据《保婴撮要》补。

12 《赤水玄珠》卷三 121 方名

复元通气散

122 组成

青皮4两,陈皮(去白)4两,甘草3寸半(炙),连翘1两。

123 功效

止痛消肿。

124 主治

诸气涩耳聋,腹痈,便痈,疮疽无头。

125 复元通气散的用法用量

热酒调下。

126 制备方法

上为末。

古籍中的复元通气散 《张氏医通》:[卷八七窍门下]耳

头痛耳聋颊肿。四物汤加肉桂吞龙荟丸降火。及复元通气散调气。耳聋有湿痰者。滚痰丸下之。耳聋面颊黑者。

《普济方》:[卷二百八十六痈疽门]便痈

随病左右。乳香定痛膏(出经验良方)治便痈先服复元通气散。黑神散打和。酒调服。以药调涂。南星半夏僵蚕

《济阴纲目》:[卷之十四乳病门]吹乳痈肿

谓之乳痈。未溃者,仍服栝蒌散、内托升麻汤,或复元通气散加漏芦;虚者,托里消毒散;将溃,两乳间出黑头

《杂病广要》:[身体类]胁痛

按∶当单味煎汤)下红丸子。痛连小腹发欲死,新复元通气散、葱汤调下神保丸。兼肿,二十四味流气饮下神保

《外科心法要诀》:[卷七内痈部]肝痈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十药神书》方之太平丸 41 太平丸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44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5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太平丸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主治 54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55 运用 6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方之太平丸 61 太平丸的别名 62 处方 63 制法 64 功能主治 65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66 摘录 7 《古今医统大全》卷三十五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太平丸 71 组成 72 主治 73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74 制备方法 8 《修月鲁般经》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太平丸 81 太平丸的别名 82 组成 83 功效主治 84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85 制备方法 86 附注 9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太平丸 91 组成 92 功效主治 93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94 制备方法 95 用药禁忌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太平丸 太平丸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tài píng wán

2 英文参考

Peace Pil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太平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六首。

4 《十药神书》方之太平丸 41 太平丸的别名

宁嗽金丹[1]

42 组成

天门冬、麦门冬、知母、贝母、款冬花各二两,杏仁、当归、熟地黄、生地黄、黄连、阿胶珠各一两五钱,蒲黄、京墨、桔梗、薄荷各一两,白蜜四两,麝香少许[1]。

43 制法

上药为细末,用银石器先下白蜜,炼熟后下诸药,搅匀再上火,入麝香略熬二沸,作丸,弹子大[1]

44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食后薄荷煎汤化下,日三次;临卧时如痰盛,先服饴糖拌沉香消化丸,然后再服本药[1]。

45 功能主治

《十药神书》方之太平丸功能清热润肺,化痰止血。治久嗽肺痿、肺痈[1]。

5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太平丸 51 组成

陈皮、厚朴、木香、乌药、白芥子、草豆蔻、三棱、煨莪术、干姜、炒皂角、泽泻各三钱[1]。

52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另用巴豆(开水泡去心、膜)一钱,微火煮后捞出研末,并加此汤与前药同研匀,蒸饼糊为丸,绿豆大[1]。

上为细末。巴豆(用滚汤泡,去皮心膜)1钱,用水1碗,微火煮至半碗,将巴豆捞起,用乳钵研极细,仍将前汤搀入研匀,然后量药多寡,入蒸饼浸烂捣,丸前药如绿豆大。

53 主治

《景岳全书·新方八阵》卷五十一方之太平丸主治胸腹疼痛胀满及食积,气积,血积,气疝,血疝,邪实秘滞痛极等[1]。

54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至五分,甚者一钱,若治食积白水送下;妇人血气痛,红花或当归煎汤送下;气痛,陈皮煎汤送下;疝气,小茴香煎汤送下;寒气,生姜煎汤送下;欲泻者,用生姜汤乘热下一钱,未利再服,利多不止饮冷水一至二口即止[1]。

每用3分或5分,甚者1钱,随证用汤引送下。凡伤寒停滞,即以本物汤送下;妇人血气痛,红花汤或当归汤送下;气痛,陈皮汤送下;疝气,茴香汤送下;寒气,生姜汤送下;欲泻者,用热姜汤送下1钱,未利再服;利多不止,用冷水12口即止。

55 运用

如欲其峻,须用巴豆2钱。

6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方之太平丸 61 太平丸的别名

噙化太平丸(《寿世保元》卷四)。

62 处方

天门冬 麦门冬 知母 贝母 款冬花 杏仁各90克 当归 地黄 黄连 阿胶珠各45克 蒲黄 京墨 桔梗 薄荷各30克 白蜜120克 麝香少许

63 制法

上为细末。用银石器先下白蜜,炼熟后下诸药,搅匀再上火,入麝香,略熬二三沸,可丸即丸如弹子大。

64 功能主治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方之太平丸功在清热润肺,化痰止血。治劳证久嗽,肺痿、肺痈。

65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每日三次,食后浓煎薄荷汤灌漱喉中,细嚼1丸,津唾送下。如痰盛,先服饴糖烊消化丸100丸,然后再服本药。

66 摘录

《修月鲁般经后录》引《十药神书》(录自《医方类聚》卷一五○)

7 《古今医统大全》卷三十五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太平丸 71 组成

黄连(同茱萸炒,去萸不用)、芍药(炒)减半。

72 主治

《古今医统大全》卷三十五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之太平丸主治泄泻。

73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

74 制备方法

上为末,老米糊为丸服。

8 《修月鲁般经》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太平丸 81 太平丸的别名

噙化太平丸、宁嗽金丹

82 组成

天门冬3两,麦门冬3两,知母3两,贝母3两,款冬花3两,杏仁3两,当归1两半,地黄1两半,黄连1两半,阿胶珠1两半,蒲黄1两,京墨1两,桔梗1两,薄荷1两,白蜜4两,麝香少许。

83 功效主治

《修月鲁般经》引《劳证十药神书》(见《医方类聚》卷一五○)方之太平丸功在益阴润肺。主治劳证久嗽,肺痿肺痈。

84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每日3次,食后煎薄荷汤灌嗽喉中,细嚼1丸,津唾送下,溶化,上床时用。如是痰盛,先用馅糖烊消化丸100吞下,即噙嚼此丸,仰卧而睡,使药流入肺窍,则肺清润,嗽亦退除。

85 制备方法

上药依常法修制净,为极细末,和匀,却用银铛1只,先下白蜜炼熟,取起,下诸药末搅匀,再上火,入麝香,略熬23沸,可丸即丸,如弹子大。

86 附注

噙化太平丸(《寿世保元》卷四)、宁嗽金丹(《十药神书》陈修园注解本)。本方方名,《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引作“宁嗽太平丸”。

9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太平丸 91 组成

胆南星2钱,木香2钱,细辛2钱,羌活2钱,硼砂2钱,冰片2钱,酒化蟾酥2钱,沉香1两,檀香1两,香橼1两,白芷1两,佛手2两。

92 功效主治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之太平丸功在活络止痛。主治风寒时疫,胃肠疼痛,四时痧胀;小儿惊痫,胸膈不开,痰迷晕厥,一切时疫。

93 太平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分,白开水送下。

94 制备方法

除冰片、蟾酥另研外,余则共碾极细末,水泛小丸。

95 用药禁忌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方之玉壶丸 31 玉壶丸的别名 32 处方 33 制法 34 功能主治 35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36 摘录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玉壶丸 41 玉壶丸的别名 42 组成 43 制法 4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45 功能主治 5 《御药院方》卷八方之玉壶丸 51 组成 52 制备方法 53 功能主治 5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6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方之玉壶丸 61 组成 62 制备方法 63 功能主治 6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7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方之玉壶丸 71 组成 72 制备方法 73 功效主治 7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8 《普济方》卷一一七引《卫生家宝》方之玉壶丸 81 组成 82 制备方法 83 功能主治 8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9 《百一选方》卷七方之玉壶丸 91 玉壶丸的别名 92 组成 93 制备方法 94 功效主治 95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96 附注 10 《朱氏集验方》卷五方之玉壶丸 101 组成 102 制备方法 103 功能主治 10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11 《普济方》卷一一七引《广南卫生方》之玉壶丸 111 组成 112 制备方法 113 功能主治 11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12 《医学六要》卷五方之玉壶丸 121 组成 122 制备方法 123 功能主治 12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125 附注 13 《古方汇精》卷一方之玉壶丸 131 组成 132 制备方法 133 功能主治 13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14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玉壶丸 1 拼音

yù hú wán

2 概述

玉壶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十一首。

3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方之玉壶丸 31 玉壶丸的别名

天花粉丸(《奇效良方》卷三十三)、天花丸(《景岳全书》卷五十四)。

32 处方

人参、天花粉各等分[1]。

人参 瓜萎根各等分

33 制法

上药为粗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1]。

34 功能主治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方之玉壶丸主治消渴,引饮无度[1]。

35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麦门冬煎汤送下[1]。

36 摘录

《仁斋直指方论》卷十七方

4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玉壶丸

玉壶丸为方剂名,出自《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方记载的化痰玉壶丸的别名[1]。

41 玉壶丸的别名

玉壶丸[2]。

42 组成

生天南星、生半夏各一两,天麻半两,头白面三两[2]。

43 制法

上药为细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2]。

4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三十丸,将水先煎沸,下药煮至五七沸,候药浮即熟,漉出放温,用生姜煎汤送下,不拘时服[2]。

45 功能主治

《杂病源流犀烛·身形门》卷二十五方之玉壶丸总之风痰吐逆,头痛目眩,胸膈烦满,饮食不下,咳嗽痰盛,呕吐涎沫[2]。

5 《御药院方》卷八方之玉壶丸 51 组成

海藻、昆布、雷丸、海带各等分。

5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烧陈米饭捣和为丸,如榛子大。

53 功能主治

《御药院方》卷八方之玉壶丸主治三种瘿。

5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含化咽津,不拘时候,常令药力不断。

6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方之玉壶丸 61 组成

青嫩皂荚针半斤(拍破,用河水5升浸27日,入砂石器中煮去4升,存1升,又入藕汁半升、白蜜1两,再用慢火熬成膏,稀稠得所,去尽火,放冷),枳壳1两(针扎于灯上烧存性,入酒中浸过),胡桃仁10个(依前法),没药2钱(研),阴地椿根白皮2两(焙干,取1两,末用),乳香2钱(研)。

62 制备方法

上药除前膏外,后5味为末,入在前膏内为丸,如梧桐子大。

63 功能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四三方之玉壶丸主治肠风病,年深不效。

6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肠风,煎木贼汤送下;痔疾,荆芥汤送下;常时泻血,米饮送下;空心,日3次。

7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方之玉壶丸 71 组成

乌头(大者。炮裂,去皮脐)15枚,硇砂(水飞,研)1两,阳起石(煅,研)1两,硫黄半两(研)。

72 制备方法

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73 功效主治

《圣济总录》卷一八五方之玉壶丸功在益真气,进饮食,壮筋骨,驻颜色。主治元脏久冷。

7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5丸,空心盐汤送下;妇人醋汤送下。

8 《普济方》卷一一七引《卫生家宝》方之玉壶丸 81 组成

硫黄1分,寒水石1两半,石膏(煅)1两半,盆消1两半,甘草1两半,绿豆粉1两半,太阴玄精石1两。

8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弹子大。

8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一七引《卫生家宝》方之玉壶丸主治暑气。

8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与生姜同嚼,新水下。

9 《百一选方》卷七方之玉壶丸 91 玉壶丸的别名

白龙丸

92 组成

舶上硫黄1两,焰消1两,滑石1两,白矾1两。

93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入上等白面6两,拌和令匀,用新汲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94 功效主治

《百一选方》卷七方之玉壶丸功在消暑毒,止烦渴。主治中暑。

95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新汲水吞下;如闷乱欲死者,以水调灌之。

96 附注

白龙丸(《诚书》卷九)。《医方类聚》引《简易》本方用法:每服五十丸,用人参煎汤放冷吞下。

10 《朱氏集验方》卷五方之玉壶丸 101 组成

大半夏25两,雪白南星15两。

102 制备方法

上药用野外地上清洁水满满浸,逐日换水,浸10日;将半夏切作2片,南星大者切作6片,中者作4片,再逐日换水浸,5日足;每5两研细末,生白矾1两,添半夏、南星,则亦添矾,却用井水浸,须令水满,只以此水浸1月,日取些半夏或南星尝看,以不麻为度,如尚麻,更浸。候不麻,滤取晒干,和脚下水浸矾,碾细收之。每末7两,入全蝎7个,炒白附子2钱半,炒为末;甘草2钱,炒;和匀,用炊饼干末3两半;用生姜半斤研取自然汁,煮炊饼末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或干,添些白汤为丸。

103 功能主治

《朱氏集验方》卷五方之玉壶丸主治一切痰饮。

10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30丸,随意咽下亦可。此药不问是何证候,痰涎作壅,或有异证、风证、小儿惊痫之类,应手而愈验,多服之勿妨,勿拘2030丸之说,以姜汤、白汤或药咽下皆可;无病人咽服2030丸亦佳,永无痰证。

11 《普济方》卷一一七引《广南卫生方》之玉壶丸 111 组成

白面4两(白者),白矾半两(生用),硫黄半两(生用)。

112 制备方法

上为末,新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113 功能主治

《普济方》卷一一七引《广南卫生方》之玉壶丸主治中暑伏热,昏困不省人事。

11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50丸,新水送下,不拘时候。

12 《医学六要》卷五方之玉壶丸 121 组成

雄黄1钱,南星(煨裂)2钱,半夏(炮7次)2钱,天麻2钱,白芷2钱。

122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姜汁炊饼为丸,如绿豆大。

123 功能主治

《医学六要》卷五方之玉壶丸主治风热头痛;痰厥。

12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1钱,食远白汤送下。

125 附注

天花粉丸(《奇效良方》卷三十三)、天花丸(《古今医统大全》卷五十二)

13 《古方汇精》卷一方之玉壶丸 131 组成

白芍5钱,当归5钱,赤苓3钱,枳壳5分,槟榔2钱,甘草2钱,车前子2钱,萝卜子1钱。

132 制备方法

上药各为末,蜜水为丸,如梧桐子大。

133 功能主治

《古方汇精》卷一方之玉壶丸主治下痢危症。

134 玉壶丸的用法用量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瘫缓风的方剂 2 治疗瘫缓风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瘫缓风 1 拼音

tān huǎn fēng

2 注解

瘫缓风 病名。见《肘后备急方》卷三。一作摊缓风。即摊缓。详该条。

治疗瘫缓风的方剂 金虎丸

为末,共和匀,炼蜜为丸,如鸡头大。功能主治:治瘫缓风。用法用量:每服一丸,嚼细,茶酒下。若用牛胆丸

龙脑天麻煎

搓为挺子。每服一皂荚子大。功能主治:治一切风及瘫缓风,半身不随,口眼斜,语涩涎盛,精神昏愦。或筋脉

如圣煎丸

,云母末1两半,金箔10片,银箔10片。主治:瘫缓风疾。用法用量:服时先取清酒3升,膏子1两,煅过

踯躅丸

细研,水飞过),金箔50片,银箔50片。主治:瘫缓风。手足不遂,心神烦闷,睡卧不安。用法用量:每服

僵蚕丸

捣罗为末,酒煮面糊和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瘫缓风,手足不随,言语不正。用法用量:每服10丸,薄

更多治疗瘫缓风的方剂

治疗瘫缓风的中成药 天麻丸

荆芥穗1两。主治:《圣济总录》卷七之天麻丸主治瘫缓风。用法用量:每服半丸或1丸,用生薄荷3叶同嚼,

更多治疗瘫缓风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瘫缓风 《卫生易简方》:[卷之一]诸风

煎令味尽,去渣,澄清,入黄蜡三两,熬成膏。每治瘫缓风及诸风手脚不遂,腰腿无力用阿胶、驴皮熬者,炙令

《幼幼新书》:[卷第十三]一切风第二

两丸。如卒中,研四丸,用皂角、白矾温水下立效。瘫缓风,每日服三、五丸;常服一丸,茶、酒任下。小儿惊

《普济方》:[卷一百十五诸风门]诸风杂治

、毒鱼、猪肉。龙脑天麻煎(出和剂方)治一切风及瘫缓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涩涎盛。精神昏愦。或筋脉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治诸风]龙脑天麻煎

治一切风及瘫缓风,半身不遂,口眼斜,语涩涎盛,精神昏愦。或筋脉痹,百节疼痛,手足颤掉。及肾脏风毒上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三十三果部中品]果之草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方之小七香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小七香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之小七香丸 41 方名 42 小七香丸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主治 45 小七香丸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附注 5 《杨氏家藏方》卷六方之小七香丸 51 方名 52 组成 53 功效主治 54 小七香丸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6 《痘疹金镜录》卷一方之小七香丸 61 方名 62 组成 63 功能主治 64 小七香丸的用法用量 65 制备方法 66 附注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小七香丸 1 拼音

xiǎo qī xiāng wán

2 概述

小七香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

3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方之小七香丸 31 处方

炒甘松八十两,炒益智仁六十两,炒香附、丁香皮、炒甘草各一百二十两,煨莪术、砂仁各二十两[1]。

甘松(炒)25克 益智仁(炒)188千克 香附子(炒去毛)丁香皮 甘草(炒)各325千克 蓬莪术(煨,乘热碎)缩砂仁各600克

32 制法

上药为末,水浸蒸饼为丸,绿豆大[1]。

33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方之小七香丸功能温中快膈,化积和气。治中酒吐酒,呕逆吞酸;气膈食噎,饮食不下;冷涎翻胃,腹胀脾疼;茶酒食积,眼睑俱黄;赤白痢疾,脾毒泄泻等症。[1]

34 小七香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二十丸,温酒或姜汤或热水送下;若气胀满,磨乌药水煎汤送下;酒食过度,头眩恶心,胸膈满闷,先嚼服二十丸,后吞二十丸,生姜、紫苏煎汤送下[1]。

35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之小七香丸 41 方名

小七香丸

42 小七香丸的别名

七香丸

43 组成

甘松(炒)80两,益智仁(炒)60两,香附子(炒,去毛)120两,丁香皮120两,甘草(炒)120两,蓬莪术(煨,乘热碎)20两,缩砂仁20两。

44 功效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绍兴续添方)之小七香丸功在温中快膈,化积和气。化积气,消宿食,止泻痢。主治中酒吐酒,呕逆咽酸,气膈食噎,饮食不下,冷涎翻胃,腹胀脾疼,远年茶酒食积,眼睑俱黄,赤白痢疾,脾毒泄泻。妇人脾血气,小儿疳气。郁怒忧思,或因闪挫扑,一切气滞腰痛。

45 小七香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20丸,温酒、姜汤、熟水任下:或气胀满,磨乌药水煎汤下;或酒食过度,头眩恶心,胸膈满闷,先嚼20丸,后吞20丸,生姜、紫苏汤送下。

46 制备方法

上为末,水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

47 附注

七香丸(《百一选方》卷二引冯仲柔传徐家方)。

5 《杨氏家藏方》卷六方之小七香丸 51 方名

小七香丸

52 组成

香附子(炒)2两,京三棱(炮,切)1两,丁香皮1两,缩砂仁1两,蓬莪术(煨,切)1两,益智仁1两,甘松(洗去土,焙干)半两,甘草(微炙)半两。

53 功效主治

《杨氏家藏方》卷六方之小七香丸功在消化宿食。主治中酒恶心,膈脘不快,呕吐酸水,不思饮食。

54 小七香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5070丸,细嚼1半,吞1半,温熟水送下,不拘时候。

5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煮小粉糊为丸,如绿豆大。

6 《痘疹金镜录》卷一方之小七香丸 61 方名

小七香丸

62 组成

香附(去毛)、缩砂、益智(去壳)、陈皮、蓬术(俱炒用)、丁皮、甘松。

63 功能主治

《痘疹金镜录》卷一方之小七香丸主治小儿诸寒之病。

64 小七香丸的用法用量

口服。

6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黍米大服。

66 附注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八正散 41 八正散的别名 42 处方 4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44 功能主治 45 方解 46 运用 47 现代适应证 471 膀胱炎 472 尿道炎 473 肾盂肾炎 474 急性前列腺炎 475 泌尿系结石 48 八正散的药理作用 48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482 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 483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484 参考资料 49 各家论述 410 歌诀 411 摘录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八正散 51 处方 52 功能主治 5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6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八正散 61 处方 62 功能主治 6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64 摘录 7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八正散 71 处方 72 功能主治 7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74 摘录 8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八正散 81 处方 82 功能主治 8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84 摘录 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八正散 八正散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bā zhèng sǎn

2 英文参考

Bazheng Sa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azheng powde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八正散同名方剂约有四首,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车前子500g、瞿麦500g、扁蓄500g、滑石500g、栀子500g、炙甘草500g、木通500g、煨大黄500g,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湿热淋证,现代常用于治疗膀胱炎、尿道炎、泌尿系结石、急性肾炎、急性前列腺炎、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产后及术后尿潴留、乳糜尿等属下焦湿热者。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方之八正散

临床用八正散治疗泌尿系感染有较好的疗效,治疗肾盂肾炎治愈率可达571%,好转率371%;以木通配伍瞿麦、车前子、扁蓄、栀子、滑石等可有排石作用,排石率可达763%。但临床试验证明八正散对大肠杆菌并无抑制作用,仅是抑制其菌毛的黏附,使大肠杆菌不易黏附在泌尿系统黏膜上。该方剂有较广谱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有利于尿排石及抑制结石生成的作用,但临床应用应结合现代医学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为宜,同时木通不可用量过大或时间过长,以防诱发中药性肾病的发生。[1]

41 八正散的别名

八珍散(《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本方改为汤剂,名“八正汤”(见《宋氏女科》)。

42 处方

车前子、瞿麦、蔚蓄、滑石、栀子仁、炙甘草、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焙干)各一斤[2]。

车前子、瞿麦、扁蓄(亦名地竹)、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一斤。

车前子500g、瞿麦500g、扁蓄500g、滑石500g、栀子500g、炙甘草500g、木通500g、煨大黄500g[3]

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仁、甘草(炙)、木通、大黄(面裹煨,去面,切焙)各9g[4]

4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为粗末,每服二钱,加灯心,水煎,食后、临卧服[2]。

上为散,每服二钱(6g),水1盏,入灯心,煎至七分,去滓,温服,食后,临卧。小儿量力少少与之。[4]

共为细末,每服6g,加灯心少量,水煎温服。亦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3]

44 功能主治

具有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功效。主治湿热淋证。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4]

治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口干咽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热淋,血淋等症。近代常用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属下焦湿热者[2]。

主湿热下注,热淋,血淋,石淋,或小便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心经邪热上炎,口舌生疮,咽干口燥,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咽喉肿痛,舌苔黄腻,脉滑数,现用于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结石,产后及术后尿潴留等。大人、小儿心经邪热,一切蕴毒,咽干口燥,大渴引饮,心忪面热,烦躁不宁,目赤睛疼,唇焦鼻衄,口舌生疮,咽喉肿痛。又治小便赤涩,或癃闭不通,及热淋,血淋。妊娠心气壅,胎气八个月散坠,手足浮肿,急痛下安,难产。小儿伤寒壮热,及潮热积热,斑疮水痘,心躁发渴,大便不通,小便赤涩,口舌生疮。心经实热,或思虑劳神,或饮食太过,致使三焦发热,心火愈炽,目大眦赤脉传睛。阳水为病,脉来沉数,色多黄赤,或烦或渴,小便赤涩,大便多秘。下疳、便毒,小便淋漓,脉证俱实者。妊娠转胞,小便不通者。石淋,尿则茎中作痛,常带砂石,因膀胱蓄热日久所致。

45 方解

方中瞿麦、扁蓄、木通、车前子、滑石、清热利水通淋;栀子、灯心草清心利尿,引湿热火毒从小便出;大黄泻火通便,引湿热火毒从大便出,二味相合,使心火清则不下移小肠膀胱;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相合,既可作清热泻火之剂,又可作利尿通淋之方[2]。

本方证是因为湿热蕴于下焦膀胱所致,治宜清热利水通淋之法。方中瞿麦、扁蓄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为君药。木通、滑石、车前子清热利湿通淋,为臣药。栀子、大黄泻热降火,为佐药。炙甘草和中调药,为佐使药。加灯心草可清心泻火,导热下行。诸药相伍,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3]

本方为治疗热淋之常用方剂,其证由于湿热下注膀胱所致。膀胱乃津液之府,湿热阻于膀胱,则小便不利,溲时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而小腹急满;邪热内蕴,故口燥咽干,苔黄脉数。治宜清热利水通淋之法。方中集木通、滑石、车前子、瞿麦、篇蓄诸利水通淋之品,清利湿热。伍以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甘草调和诸药而止茎中作痛,加少量灯心可导热下行。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利水通淋之效。方中木通、栀子、大黄、车前子、灯心等,能泻心火,利小肠,使湿热从二便分消之效,故又以此方治大人、小儿心经邪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烦躁不宁等证。[4]

46 运用

1.本方为治疗热淋的代表方剂。凡临床上出现以尿频尿急、溺时涩痛、舌苔黄腻、脉数等为主要表现者,即可使用本方加减治疗。[3]

2.加减法:临证时凡淋证属湿热者,均可用八正散加减。血淋可加小蓟、大蓟、白茅根等以凉血止血通淋;石淋可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琥珀、冬葵子等以排石通淋;膏淋可加萆薢、石菖蒲等以分清化浊。腰痛者,可加牛膝补益肝肾兼通淋。湿热带下,色黄味腥,腰腹胀痛,口苦咽干,可加苍白术、黄芩、薏苡仁以消除湿热。[3]

3使用注意:本方为苦寒通利之剂,实火者可用,若淋证日久,体质虚弱以及孕妇,均不适宜。本方多服会引起虚弱的症状,如头晕、心跳、四肢无力,胃口欠佳。

4小便不通:一小儿患腹痛,小便不利,大便干实,此形病俱实,先用八正散二剂,二便随通;又用加味清胃散二剂,再用仙方活命饮一剂而痊。

5肾盂肾炎:以八正散随证加黄连、黄柏等治疗辨证为湿热蕴结型的急性肾盂肾炎女性菌尿67例。该组病例经尿菌培养均有不同程度的致病菌生长,其中大肠杆菌35例,菌落计数均在10万以上。结果治愈54例,(临床症状消失,尿检正常,尿菌培养2次均为阴性),临床治愈5例(临床症状消失,尿检正常,尿菌培养尚未转阴),无效8例。

6泌尿系感染:应用八正散加减治疗泌尿系感染属膀胱湿热型者94例。结果痊愈和基本治愈者共86例。

7泌尿系结石:以八正散加减为基本方(海金沙50g,金钱草50g,牛膝30g,滑石50g,大黄2030g,木通15g,车前子20g,扁蓄20g,瞿麦20g,石韦20g,甘草10g),每日1剂,冲服消石散(地龙、鸡内金、琥珀,按3:2:1比例配制,共为细末)15g,治疗泌尿系结石34例。结果治疗后排尿者21例,结石下移2厘米以上者9例,总有效率为883%。本组中,共排出结石28块,平均排石时间为62天,最短3天,最长为108天。

8下疳:尹性初治一患者,小便涩痛,尿血, 肿大,皮破水流,花柳科所谓下疳是也。病属血淋阴肿,系热毒侵入血室,遗入膀胱,郁结不能渗泄故也。治拟仿八正散之旨,清热渗湿,解毒行瘀。萆薢、栀子、车前子、瞿麦、扁蓄各三钱,升麻一钱,大黄、银花各二钱,生甘草梢、琥珀末各一钱。另用黄连末,甘草末各二钱,用白蜜调搽。服四剂肿消大半,再服四剂而愈。

9产后及术后尿潴留:以八正散加减(扁蓄、瞿麦、滑石各15g,木通3g,车前子9g,甘草梢6g,元明粉9~15g分冲),治疗自然产、手术产以及其他下腹部手术所致的尿潴留32例。结果获效者(服药后4小时内自行排尿)15例,缓效(服药后4~8小时内排尿,但不通畅,须服药2~5剂始愈)17例。

47 现代适应证

[5]

适应证:适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古、肾盂肾炎等属湿热者。

471 膀胱炎

膀胱炎以女性多见,是由于女性尿道的特殊解剖特点及周围器官的解剖特点使会 常常寄居大量细菌,只要有感染诱因的存在,在人体抵抗力低下时都可导致上行感染而致膀胱感染。男性常继发于前列腺炎等感染性疾病。膀胱炎主要病理改变为尿道口及膀胱三角区黏膜、黏膜下层充血、水肿、片状血斑、浅表溃疡或脓苔覆盖。临床主要表现为尿痛、尿急、尿频,小腹压痛。严重时可有终末血尿。

472 尿道炎

尿道炎主要是通过性接触传播,由淋球菌或非淋球菌的病原体感染所致。淋球菌所引起的尿道感染常累及泌尿、生殖系的黏膜。淋球菌为革兰氏阴性奈瑟双球菌,感染后尿道口黏膜红肿、发痒和刺痛,尿道排出多为脓性分泌物,排尿不适,进而黏膜红肿延伸到前尿道全部, 肿胀,出现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两侧腹股沟淋巴结呈急性炎症反应,部分病人可继发后尿道炎、前列腺炎等。

473 肾盂肾炎

肾盂肾炎大多是由于泌尿道、膀胱等感染逆行到肾引起的,个别由其他部位感染后经血行感染所致。主要病理改变为肾盂肾盏黏膜充血、水肿,表面有脓性分泌物,黏膜下可有细小的脓肿,严重者肾小管腔内可有脓性分泌物,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坏死、脱落,间质内有白细胞浸润和小脓肿,严重时可广泛出血。临床以发热、尿道 征、腰痛为主要症状。

474 急性前列腺炎

急性前列腺炎大多由尿道上行感染所致,也可由急性膀胱炎、急性尿潴留、急性淋球菌性后尿道炎等感染的尿液经前列腺管逆流引起,一部分来源于血行感染,如疖、痈、呼吸道及其他全身感染性疾病。致病菌多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或假单胞菌,也可有链球菌、淋球菌等以及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主要病理改变为前列腺有多量白细胞浸润及组织水肿。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尿道 征、会 坠胀等。

475 泌尿系结石

泌尿系结石是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的总称。结石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清楚,该病男多于女,白色人种多于有色人种,高温作业、飞行员等办公室工作人员多于其他人员,山区、沙漠、热带区域发病率高,与饮食营养因素、水分摄入及本身疾病情况,以及遗传因素也有关。同时,泌尿系统解剖结构异常以及尿液改变也与本病有关,特别是尿酸尿液中钙、草酸排出增加,尿pH值过高或过低均易形成结石;尿中盐类及有机物质过高,尿中抑制晶体形成和聚集物质减少,尿路感染时尿基质增加均为形成尿路结石的主要原因。尿路结石可引起泌尿道直接损伤、梗阻、感染和恶性变。主要症状为疼痛和血尿。

48 八正散的药理作用

[6]

481 对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君药木通醇浸液对革兰氏阳性及阴性杆菌均有抑制作用,如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等,同时对堇色毛癣菌也有抑制作用。车前草冲剂(含车前子)对多种致病菌如金**葡萄球菌、宋内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对钩端螺旋体病也有杀灭作用,对多种皮肤真菌如许兰黄癣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淋球菌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也有抑制作用。滑石对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扁蓄对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浓度100%时其临床疗效与氯霉素相似;100%的扁蓄浸剂对疮癣菌及羊毛状小芽孢菌等有抗真菌作用。栀子除对上述部分细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外,对卡他球菌、淋球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毛癣菌、黄癣菌等真菌也有抑制作用;水煎剂对钩端螺旋体、血吸虫也有抑杀作用;对柯萨奇B3病毒也有抑制作用。大黄对多种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尤其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淋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枯草杆菌较为敏感;同时对肠道厌氧脆弱杆菌也有抗菌活性,对大多数真菌也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乙肝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均有抑制作用,对阿米巴原虫、 滴虫也有抑制作用。使药甘草对金**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结核杆菌、幽门螺旋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还有广谱抗病毒作用。甘草多糖可抑制水疮口炎病毒、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牛痘病毒等,甘草酸可抑制柯萨奇病毒、腺病毒、合胞病毒,甘草酸单胺能灭活艾滋病病毒;甘草甜素不仅可抑制上述病毒,而且可抑制肝炎病毒。

由此可见,该方剂有广谱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482 对泌尿系统功能的影响

君药木通水煎剂有显著利尿作用,其作用稍弱于双氢克尿噻;木通水煎醇沉剂1g/kg可使家兔尿量成倍增加,同时使尿中Na+、K+、Cl离子排出显著增加;木通甙有利尿作用,并使尿酸与电解质排泄增加;王叶木通醇浸剂05g/kg腹腔注射作用较01mg/kg汞撒利为强。车前子煎剂可使水分、NaCl、尿素、尿酸排出增多而呈利尿作用,并认为其作用与含桃叶珊瑚苷有关,可使输尿管蠕动频率增加,输尿管上段腔内压力增高,紧张性压力增高,从而有利于输尿管结石的下移;车前子提取液口服能降低肾钙含量,并降低尿草酸浓度及尿石形成危险性;车前子乙醇提取物可抑制肾脏Na+K+ATP酶活性,且呈剂量依赖性,因而具有很强的利尿作用。瞿麦煎剂具有明显利尿作用,并使氯化物排出明显增加,同时对沙眼衣原体活性有抑制作用;瞿麦提取物对草酸钙结石的形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并对肾组织细胞有保护作用。扁蓄有显著利尿作用,但必须大剂量才起作用,大鼠皮下注射1g/kg(生药)利尿强度相当于02μg/kg的双氢克尿噻。大黄所含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对肾髓质Na+K+ATP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从而产出较强的利尿作用及使尿液pH值恢复正常;同时大黄还能抑制肾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肾系膜细胞生长,增加尿素氮及肌酐排出量,保护肾功能。使药甘草可保护急性缺血性再灌注肾损伤。

由此可见,该方剂各味中药一致的利尿作用,部分药味可增加尿钙、尿酸等易结石物质的排泄,抑制结石形成,促进结石排出;且滑石所含MgO、FeO2、AI2O3等对黏膜有保护作用,所含维生素A也有利于黏膜的修复,大黄还有止血作用,这些均能抑制泌尿系结石的形成和排出。

483 抗炎、抗氧化损伤作用

车前草水煎剂能清除氧自由基及羟基,水提取物能抑制血栓素B2和12羟基二十碳四烯酸生成,选择性抑制环氧化酶及脂氧化酶活性,醇提取物可抑制NO产生。栀子有抗炎消肿作用。大黄对炎症的水肿、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WBC游走等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还能清除超氧阴离子、H2O2和其他活性氧,抑制脂质过氧化;大黄素可抑制白三烯B4生物合成,激活单核细胞分泌IFNα和IL1、IL6、IL8,抑制内毒素转导的上述炎性因子的分泌,协调植物血凝素激活单核细胞分泌IL2及INFα。甘草具有保泰松及氢化可的松样抗炎作用,对炎症的Ⅰ、Ⅱ、Ⅲ期均有抑制作用,对免疫性炎症也有抑制作用,同时甘草酸、甘草次酸还具有抗氧化损伤作用。

484 参考资料

抑菌作用 《中医杂志》(1985;8:57):八正散的实验研究表明:在体外无明显抑菌和杀菌作用,但能显著地抑制尿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凝集人的P型红细胞及粘附尿道上皮细胞的作用,后者的抑制率达95%(P<0.001)。

49 各家论述

1《医方集解》:此手足太阳、手少阳药也木通、灯草清肺热而降心火,肺力气化之源,心为小肠之合也;车前清肝热而通膀胱,肝脉络于阴器,膀胱津液之府也;瞿麦、扁蓄降火通淋、此皆利湿而兼泻热者也。滑石利窍散结;栀子、大黄苦寒下行,此皆泻热而兼利湿者也。甘草合滑石为六一散,用梢者,取其径达茎中,甘能缓痛也;虽治下焦而不专于治下,必三焦通利,水乃下行也。

2《医略六书》:热结膀胱,不能化气,而水积下焦,故小腹硬满,小便不通焉。大黄下郁热而膀胱之气自化,滑石清六腑而水道闭塞自通,瞿麦清热利水道,木通降火利小水,扁蓄泻膀胱积水,山栀清三焦郁火,车前子清热以通关窍,生草梢泻火以达茎中。为散,灯心汤煎,使热结顿化,则膀胱肃清而小便自利,小腹硬满自除矣。此泻热通窍之剂,为热结溺闭之专方。

3《医方论》:此方治实火下注小肠、膀胱者则可。若阴虚夹湿火之体,便当去大黄,加天冬、丹参、丹皮。琥珀等味,不可再用大黄,以伤其元气。

4《成方便读》:此方以大黄导湿热直下大肠,不使其再下膀胱,庶几源清而流自洁耳。其既蓄于膀胱者。又不得不疏其流。以上诸药,或清心而下降,或导浊以分消,自然痛可止热可蠲,湿热之邪尽从溺道而出矣。

410 歌诀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栀滑研;草梢瞿麦灯心草,湿热诸淋宜服煎。[3]

411 摘录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六

5 明·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八正散 51 处方

大黄、瞿麦、扁蓄、车前子、木通、山栀子、甘草,各一钱。滑石(二钱),加木香(加一钱尤佳)。

52 功能主治

方贤著《奇效良方》之八正散功在火证通治。

5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上作一服,水二钟,灯心二十茎,煎至一钟,不拘时温服。

6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八正散 61 处方

瞿麦、滑石、木通、扁蓄、甘草、车前子、山栀、赤茯苓。

瞿麦、滑石、山栀、木通、甘草、车前子、泽泻、赤苓、淡竹叶。

62 功能主治

《症因脉治》卷四方之八正散具有清热利湿之功效,主二便皆滞,湿热痢,无表邪,腹痛后重。

6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应下者,加大黄。

64 摘录

《症因脉治》卷四

7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八正散 71 处方

木通、赤茯苓、滑石、甘草、连翘、升麻、猪苓、淡竹叶、瞿麦、灯心。

72 功能主治

《痘疹全书》卷上方之八正散主治痘疹小便不通。

7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水煎服。

74 摘录

《痘疹全书》卷上

8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八正散 81 处方

大黄(酒炒)、滑石、甘草、赤芍、瞿麦、车前子、木通、赤茯苓、扁蓄。

82 功能主治

《片玉痘疹》卷三方之八正散主治痘疹发热,小便不通者。

83 八正散的用法用量

灯心、水竹叶引,水煎,热服。

如人事虚者,去大黄,加泽泻。白术、猪苓。

84 摘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32 标准编号 33 处方 34 制法 35 性状 36 鉴别 37 检查 38 功能与主治 39 用法与用量 310 规格 311 贮藏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41 方名 42 组成 43 功效 44 主治 45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46 制备方法 47 用药禁忌 5 《医方易简》卷六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追风膏 追风膏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zhuī fēng gāo

2 英文参考

rheumatalgiarelieving plaster

3 中药部颁标准 31 拼音名

Zhuifeng GaO

32 标准编号

WS3B393998

33 处方

麻黄 525g 独活 525g 羌活 525g 藁本 525g 木瓜 525g 生川乌 525g 生草乌 525g 防风 525g 白芷 525g 荆芥 525g 当归 525g 川芎 525g 香加皮 525g 赤芍 525g 柴胡 525g 牛膝 525g 杜仲 525g 枳壳 525g 香附 525g 桂枝 525g 高良姜 525g 连翘 525g 陈皮 525g 地黄 525g 大黄 525g 小茴香 30g 肉桂 30g 木香 60g 乳香 60g 没药 60g

34 制法

以上三十味,除小茴香、肉桂、木香、乳香、没药分别粉碎成细粉外,其余麻黄等二十 五味,酌予碎断,用麻油 100800g同置锅内炸枯,去渣,滤过,炼至滴水成珠,每 1500g炼油加入红 丹 500g,搅匀,收膏,将膏浸泡于水中。取膏用文火熔化,将小茴香粉、木香粉、乳香粉、没药粉、 肉桂粉加入搅匀,分摊于布上,即得。

35 性状

本品为摊于布上的黑膏药。

36 鉴别

取本品2张,除去背衬,剪成小块,置索氏提取器中,加氯仿200ml,加热回流至完全, 残渣置显微镜下观察:石细胞类圆形或类长方形,壁一面菲薄。草酸钙簇晶细小,直径约5μm,一个 细胞含多个簇晶。

37 检查

应符合膏药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附录 I P)。

38 功能与主治

追风散寒,舒筋活血。用于受风受寒,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腰酸腿软,手足拘 挛,肩背疼涌,行步艰难。

39 用法与用量

外用,加热软化,贴于患处。

310 规格

每张净重 21g

311 贮藏

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北京市药品检验所 起草

4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41 方名

追风膏

42 组成

牛膝2两,桃仁2两,麻黄2两,当归2两,生草乌2两,良姜2两,独活2两,肉桂2两,赤芍2两,海风藤2两,红花2两,威灵仙2两,大戟2两,天麻2两,羌活2两,生山甲2两,细辛2两,乌药2两,蛇退5钱,苏木1两,蜈蚣5钱,生地1两,熟地1两,生川乌5钱,川断1两,白芷2两,五加皮5钱。

43 功效

舒筋活血,追风散寒。

44 主治

筋骨疼痛,四肢麻木,行步艰难,腰膝无力。

45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微火化开,贴患处。

46 制备方法

上切,用香油192两,文武火炸枯,去滓过滤,炼至滴水成珠,再入黄丹72两成膏,取出放入冷水中出火毒后,加热溶化,另兑细料丁香1钱,没药3钱,雄黄3钱,檀香3钱,血竭3钱,麝香1钱,乳香3钱,冰片1钱(研细和匀)。每大张重1两,小张5钱。

47 用药禁忌

孕妇忌贴腰腹部。

5 《医方易简》卷六 51 方名

追风膏

52 组成

生黄花椒子1两,苍耳子2两,生五月艾2两,豨签草叶2两,老姜1两,生薄荷2两,生耳艾2两,老干樟木3钱,紫苏叶2两,葱头2两(捣烂,晒干,研末),丁香5钱,木香5钱,胡椒5钱,苍术5钱,砂仁5钱,白芨5钱,半夏5钱,豆蔻5钱,南星5钱,石菖蒲5钱,蛇床子5钱,蓖麻子5钱,羌活3钱,萆薢1两。

53 主治

男女远年瘀痛,天将风雨,周身骨节酸软。

54 追风膏的用法用量

外用。

55 制备方法

将此药加跌打草药末2两和匀,芝麻油1斤煮老,滴水成珠,即抽锅离火。先下松香片4两,洋白松香1斤,搅匀溶透,再下各药末,若软,随时稍下飞黄丹,搅至合式,然后再上炉,文武火煎滚,搅匀,滴水试,合式为好,待冷,外用油纸摊开。

古籍中的追风膏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之一〔续添诸局经验秘方〕]追风散

芥(各二两)川乌(炮,去皮脐)防风(去芦、叉)石膏(研,各四两)川芎(三两)麝香(研,一两)上为细

《焦氏喉科枕秘》:[卷一]焦氏喉症图形针药秘传

日久不得消。千金内托。外敷金箍散。或以火针去脓。膏贴自愈。兜腮风毒因风热。左右腮边多肿结。口内肿甚

《外科十三方考》:[下编]疮

、平口。如疮不红活而现乌色,兼出腥水者,宜以除湿追风之剂主之∶赤芍防风荆芥白芷薄荷紫苏黄芩黄柏蒺藜苍

《本草纲目拾遗》:[卷九兽部]野狼脂

,而本草不录,亦一欠事。按∶周礼,冬献野狼,取其膏聚也。内则,食野狼去肠,古人以为食品;纲目兽部野

《寿世保元》:[卷九·外科诸症]癜风

内灸散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内灸散 21 处方 22 炮制 23 功能主治 2...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