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的遭遇,说明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1收藏

《天工开物》的遭遇,说明的实际问题是什么?,第1张

控制一个国家,控制一个民族,奴役一个民族 先要愚化他们的思想, 愚化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 刚柔并进, 刚为杀伐,杀尽一切反对的声音,文为毁书,借编辑四库全书之名,销毁无数著作的独本,对中国历代书籍进行编篡,销毁。然后在以官方形态把篡改的垃圾著作下发全国供新一代人民学习。 天工开物只是其中之一。也是找到的其中之一,还有很多书 和名著可惜没有逃过此劫!

《典籍里的中国》第二期《天工开物》,却一度引发热议,原因就是其中生活在明末清初宋应星,晚年的发型变成了清朝的辫子。。。老实说,TF老Boys之一的李光洁演得还真不错,但宋应星三分之二的人生时光在明朝度过,《天工开物》也是明末成书,而且晚年也拒不仕清,结果直接给人整个辫子头,虽然历史上晚年的宋应星应该梳辫子了,但这种节目既然想表达宋应星的伟大,至少该尊重一下这位明朝遗老吧,真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

从《天工开物》去了解,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到底有多严重

宋应星出生的那一年,恰好是万历十五年。57年之后,崇祯皇帝吊死在煤山殉国而亡,不久清军入关。明朝中晚期,城市发展充分,出现了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却是政治僵化,土地兼并严重,这固然有自由的氛围,但是明清易代,一切“近代化”也就戛然而止,清朝让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大踏步后退。

从《天工开物》去了解,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到底有多严重

《天工开物》这本科技著作,其中记载的大量的明朝科技成果,比如煤矿开采过程中如何排除瓦斯的技术,再比如锌矿冶炼技术,蚕种杂交技术,提花织布机等等,尤其是锌矿冶炼,在当时的世界是只有明朝的中国人才掌握的技术。这本书现在应该说非常有名,中学的课本里就有对这本书和他的作者介绍。可是述说完这本书的经历之后,我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会感到辛酸。

从《天工开物》去了解,清朝对中华文明的摧残到底有多严重

燔石(中篇五)

原文

宋子曰:五行之内,土为万物之母。子之贵者①,岂惟五金②哉。金与火相守而流,功用谓莫尚焉矣。石得燔而成功③,盖愈出而愈奇焉。水浸*而败物,有隙必攻,所谓不遗丝发者。调和一物以为外拒④,漂海则冲洋澜,粘甃则固城雉。不烦历候远涉⑤,而至宝得焉。燔石之功,殆莫之与京矣。至于矾现五色之形,硫为群石之将,皆变化于烈火。巧极丹铅炉火,方士纵焦劳唇舌,何尝肖像天工之万一哉⑥!

注释

①子之贵者:大地中所产之可宝贵者。

②五金:古以金、银、铜、铁、锡为五金,此泛指各种金属。

③石得燔而成功:石头被火烧之后而各成其功用。

④外拒:抵御外物之渗漏。

⑤历候远涉:历时很久而远行万里。

⑥“巧极丹铅炉火”句:在炼鼎烧汞的过程中,炉火与诸石的相互作用已经巧妙到了极致,那些炼丹方士就是费尽千言万语,也是无法表述大自然妙用的万分之一。

译文

宋子说:在水、火、木、金、土这五行之中,土是产生万物之根本。从土中产生的众多物质之中,贵重的岂止有金属这一类呢!金属和火相互作用而熔融流动,这种功用真可以算是足够大的了。但是石头经过烈火焚烧以后也都有它的功用,而且越来越奇特。水会浸坏东西,凡是有空隙的地方,水都可以渗透,可以说水连一根头发大小的裂缝都不放过。但是,有了石灰这一类填补缝隙的东西,用它来填补船缝就能确保大船安全漂洋过海,用来砌砖筑城也能使城墙坚固。这种宝物,并不需要经过长途跋涉的艰苦努力就能得到。因此,大概没有什么东西比烧石的功用更大的了。至于矾能呈现出五色的形态,硫能够成为群石的主将,这些也都是从烈火中变化生成的。炼丹术可以说是最巧妙的了,然而,尽管炼丹术士唇焦舌烂地吹嘘,又怎能比得上自然力的万分之一呢!

麸子心语:

很多时候我们越是想要证明自己多强大,越是在暴露我们某种程度的渺小。

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的存量不及一滴水。

在大自然面前,我们更是如恒河沙数。

即便如此,我们很多时候还不能周全的管控好自己。

如:情绪、欲望、习惯等等。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摘抄如下:

1、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典籍,凝结着民族的智慧,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

2、典籍不能只活在图书馆里,也不能只活在学者的论述中,一定要活在我们年轻人的心目中。唯有文化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

 3、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天工开物》的光芒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或伏生,都是用生命去接续和守护这盏灯火的人。

4、“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并非隔着一道鸿沟,历史文化、经典古籍、高雅艺术也不只是小众专属。

5、为家国天下,为黎明百姓写一部实用之书,不做溢美之辞,不做浮夸文章,书中要包罗先人之智,书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艺,贵五谷而贱金玉,此书与功名毫不相关也。

《典籍里的中国》天工开物观后感

读《天工开物》有感  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

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

写作要点:

1、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

2、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

陶埏(一)

原文

宋子曰:水火既济而土合②。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③,民用亦繁矣哉。上栋下室以避风雨,而瓴建④焉。王公设险以守其国,而城垣雉堞⑤,寇来不可上矣。泥瓮坚而醴酒欲清,瓦登⑥洁而醯醢⑦以荐。商周之际,俎豆⑧以木为之,毋亦质重之思耶⑨。后世方土效灵,人工表异,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⑩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岂终固哉?

这个神奇的草花,居然是夜间休眠状态,长见识了。

注释

①陶埏:《老子》:“埏填以为器。”《荀子·性恶》:“夫陶人埏埴而生瓦,然则瓦埴岂陶人之性也哉。”陶:制瓦器。埏:以水和泥。

②水火既济而土合:《易·既济》:“水在火上,既济。”此处活用为,经过水和火的交互作用,黏土便凝固而成器了。

③万室之国,日勤千人而不足:《孟子·告子下》:“万室之国一人陶,则可乎?”此变一人为千人,乃不仅言陶事也。大意谓:万户之国,各方面的事务很繁多,就是每天有一千个人在忙碌,也仍然不够用。

④瓴建:《史记·高祖本纪》:“譬犹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瓴:本指盛水瓦器,此处指瓦。

⑤雉堞(dié):即女儿墙,城墙上远望呈锯齿状的小墙。

⑥瓦登:瓦做的登。登:高脚器皿。盛食物做祭祀神鬼时用。

⑦醯醢(xī hǎi):醯:即醋;醢:肉鱼所做的酱。此泛指祭祀时所用的调料和食物。

⑧俎(zǔ)豆:盛食物的豆。豆:亦高脚器皿。

⑨毋亦质重之思耶:莫非是考虑到其质地之重厚。

⑩素肌、玉骨:此形容瓷器之洁白。

文明可掬,岂终固哉:可掬:多得可以用手来捧。此言文明是不断进步的,旧的观念岂是可以永远固守的。意指瓷器之代替木器。

这是草花早晨采回来的样子,哇哇呜,不可思议,它的收纳能力如此的强。希望它能成为水培植物。

译文

宋先生说:水与火都成功而协调地起到了作用,泥土就能牢固地结合成为陶器和瓷器了。在上万户的城镇里,每天都有成千人在辛勤地制作陶器却还是供不应求,可见民间日用陶瓷的需求量是真够多的了。修建大的小的房屋来避风雨,这就要用到砖瓦。王公为了设置险阻以防守邦国,就要用砖来建造城墙和护身矮墙,使敌人攻不上来。泥瓮坚固,能使甜酒保持清彻;瓦器清洁,好用来盛装用于献祭的醋和肉酱。商周时代,礼器是用木制造的,无非是重视质朴庄重的意思罢了。后来,各个地方都发现了不同特点的陶土和瓷土,人工又创造出各种技巧奇艺,制成了优美洁雅的陶瓷器皿,有的像绢似的白如肌肤,有的质地光滑如玉石。摆设在桌子、茶几或宴席上交相辉映,所显现的色泽文雅十分美观,让人爱不释手,难道这仅仅是因为它们坚固耐用吗?

仔细看看,她是不是开的蛮精致的!

期待明天早晨的再度盛开。

《天工开物》从选题上讲,其实是一般的。不能说坏,但是也说不上有多好。

宋应星出生那一年,恰好是万历十五年,57年之后,明清易代。实际上,明朝中晚期,城市发展充分,出现了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但是另一方面却是政治僵化,土地兼并严重,城市贫困问题成为了城市发展的另外一面。这固然有自由的氛围,但是明清易代,一切“近代化”戛然而止,清朝让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形态大踏步后退。

一方面,宋应星到底是因为六次科举不第才要转向手工技艺,并且著天工开物,并且著书的目的就是要“我要写个和科举功名毫不相关的东西”,还是就是凭兴趣,“我偏喜欢”,还是兼而有之的原因,还是其他的原因。以及,这个原因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其实说个人原因,认为是兼而有之的,节目的潜台词大概也是兼而有之。但是节目没有说这种时代的大背景。宋应星还是属于地主阶级的一分子的,而且家族和他本人,都做过基层公务员甚至是县令这种基层长官的。虽然晚年因为家道中落和政局动荡,变得贫穷。但是至少到崇祯年间,他们家还算是衣食无忧的。

第二,评价《天工开物》,固然,他是17世纪的中国技术领域的百科全书。但是无论是事实层面,还是节目层面,到这里就截止了。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的代表者是伽利略,伽利略的著作是《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把宋应星和伽利略放在一起比较。

实际上就涉及到了所谓的李约瑟之问——中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如此之高,但是在科学方面却又如此落后。并且明清易代之后,更落后了。当然了,也可以把责任都推给清朝。但是这个追问的过程,是有益的,也是有必要的。

但是很显然,无论是《尚书》还是《天工开物》,节目的主旨就是就是“这书就是好+新时代更加好”。除了好,有没有别的方面的思考,其实还挺重要的。不是说非要批判什么,哪怕你给出不同的侧面,或者是更大的信息量,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另一方面,也能理解,如果一档节目,要获得更多的观众,就必然要降低他的维度,面向和信息量。降到了极致,就是15秒短视频。但是降还是升,都是一个相对的决策考量。就看节目组怎么取舍了。但是无论怎么取舍,去套路化,都是这个节目必须要做的。

《天工开物》的遭遇,说明的实际问题是什么?

控制一个国家,控制一个民族,奴役一个民族 先要愚化他们的思想, 愚化思想最好的方法就是 刚柔并进, 刚为杀伐,杀尽一切反对的声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