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经典语句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古人经典语句,第1张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

4、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5、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

6、黄金然桂尽,壮志逐年衰。

7、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8、坐上客恒满,樽中饮不空。

9、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10、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1、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12、一年两度锦城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1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4、忆昔西池池上饮,年年多少欢娱。

1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

17、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18、十年重见,依旧秀色照清眸。

19、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公卿。

20、观书老眼明如镜,论事惊人胆满躯。

21、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22、擢擢当轩竹,青青重岁寒。

23、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

24、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

25、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26、今四十年,朱已死,人无知此词者。

27、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

28、念故人,千里至此共明月。

29、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30、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31、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32、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33、去年上巳洛桥边,今年寒食庐山曲。

34、寄语东阳沽酒市,拼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35、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36、珠袍曳锦带,匕首插吴鸿。

37、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

3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39、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40、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41、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42、为惜故人去,复怜嘶马愁。

43、重冈已隔红尘断,村落更年丰。

44、风枝惊暗鹊,露草覆寒蛩。

45、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46、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

47、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48、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49、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50、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是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以下是我整理的国学经典推荐语的相关资料,供大家欣赏学习!

国学经典推荐语精选篇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2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3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宋欧阳修

  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宋朱淑真生查子

5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宋 柳永凤栖梧

6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宋柳永雨霖铃

7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宋柳永雨霖铃

8 兼听则明,偏信则闇。 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9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宋司马光 训俭示康

10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1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12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宋朱熹中庸集注

13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朱熹春日

14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宋朱熹观书有感

15 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宋曾公亮宿甘露寺僧舍

16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17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泊船瓜州

18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宋王安石元日

19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宋王安石

20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宋苏轼 赠刘景文

国学经典推荐语热门篇

1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宋苏轼蝶恋花

2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宋苏轼冬景

4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题西林壁

5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6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宋苏轼

7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苏轼后赤壁赋

8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宋苏轼

9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10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宋苏轼水调歌头

11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之战

12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宋苏舜钦淮中晚泊犊头

13 残雪暗随冰笋滴,新春偷向柳梢归。 宋张耒春日

14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宋李清照渔家傲

15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16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宋李清照五陵春

17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宋李清照声声慢

18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宋李清照醉花阴

19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宋李清照如梦令

20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宋秦观鹊桥仙

国学经典推荐语经典篇

1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宋秦观春日

2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宋陆游文章

3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宋陆游游山西村

4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5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 大作

6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宋陆游 病起书怀

7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宋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9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宋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10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宋陆游书愤

11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宋陆游

12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宋陆游

13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杨万里小池

14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15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 宋杨万里竹枝词

16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游园不值

17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宋祁玉楼春

18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19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20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宋文天祥扬子江

太多了,随便举些例子: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明了物质在先、意识在后,没有物质就不会产生反映物质的意识。充分体现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2、掩耳盗铃 违背了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试图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又如,“画饼充饥”、“望梅止渴”、“郑人买履”、“削足适履”等,亦属此义。

3、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说明了意识正确与否,与一个人看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又如,“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等,也是这个道理。

4、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说明同一事物,由于个人的知识结构不同,看法也就不同。例如,一张《清明上河图》,画家是从美学角度看的,经济学家是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史学家则是从社会历史角度看的。

5、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说明物质和运动是密不可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也离不开物质。

6、刻舟求剑 是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违背了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观点。又如,“守株待兔”等亦属此类。

7、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说明客观事物是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与此相反,有人提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走向了极端,否定了相对静止,是一种不可知论。

8、天行有常,不为饶存,不为桀亡。 意指自然界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它不因为饶是圣王而存在,也不因为桀是暴君而消亡。又如,“鸿雁出塞北,举止万余里。冬季食南稻,春日复北翔。”表明生物的运动都是遵循着自然选择、适者生存的规律。“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沈括)

9、揠苗助长 说明生物成长过程是遵循一定规律的,试图用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规律性,必然要受到惩罚。又如,“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等亦属此类。

10、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 说明规律是客观的,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否则,就不能成功。

1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说明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样才能在规律的指导下,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12、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关系。局部离不开整体,否则,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所以想问题、办事情,必须着眼整体、顾全大局。又如,“国兴则家昌,国破则家亡“等,同属此理。

13、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这是说全局与局部不可分割,既要顾全大局,也不可忽视局部联系对整体的影响作用。否则,往往因局部的失败而酿成全局的失败。又如,“一只老鼠害了一锅粥“也是这个意思。

14、看相知命 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把两种互不相干的事情强拉硬扯在一起,臆造出一种“联系“。又如,“喜鹊报喜,乌鸦报丧”、“彗星,不祥之照”等,同属此类。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历史悠久。汉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人民智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中国古文中。在古文中有很多佳作,而其中很多作品至今仍是我们学习古文的经典之作,比如《劝学》、《子思》、《论语》、《孟子》等著作,这些中国古文曾惊艳了我,他们中有的至今仍被我们沿用着,用来感悟!这些文章不仅丰富了我们历史文化知识,更让我们从中领悟人生哲理。

一、《劝学》

《劝学》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春秋时期的鲁国稷下学宫的学生子夏。全文共计十四篇,分别从学力、品行、修养、德行、道德实践和教育等方面阐述了人生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和提高自身的修养,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习实践。文章语言生动感人,语调平缓短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全文一共分为八个部分,分别是论学理、论志向、论态度。本文最经典的语句:有学则无涯,无以广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学无止境,这句话是从学理上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学有多大收获,学到多深层次的知识。就像大海一样,如果没有深度,就不会有波涛汹涌的气势。人如果没有广泛认知的广度就不会有知识积累。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增长自己的学识经验。所以学习不能满足现在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识,要不断的补充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2、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达到提升自身修养的目的。

学习是没有止境的,学习需要你用一生的时间来坚持。在学习的道路上,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才能达到人生的顶峰。很多人都说,自己没有坚持下来读书的意志,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如果一个人在学习上没有毅力,那他就不会把自己全部精力投入到学习上。一个人如果不坚持不懈地努力工作,而是坐享其成那就永远也不可能有什么成就。只有我们付出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3、告诉我们要善于学习,要勇于探索。

我们在学习上没有尽头,没有止境。只有不断地去发现新的知识才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我们不学习新知识不去探索新知识也就无法开拓自己和发展自己了。“知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学习中“好学、乐学”两全之道,也说明了学习只能是有所发展而不能止步。有涯而知无涯,殆矣!这句话可以说非常好地回答了上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一句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这一命题的实质所在。所以很多时候“知之者不如乐之者”都是一种对学习更高更深层次的认识。

4、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

志向不在远,而在坚。——《论语·卫灵公》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有远大的志向,才能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走下去、走到成功当中去。反之没有志向,那只会迷失方向。

二、《子思》

子路问于君子,曰:“君道在矣!”君子曰:“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于是上道,与之期遇;下道,与之期遇。三年一届然后逢其会,百里之遥隔绝无期遇;三年而不返,则如在梦中矣。这就是《子思》(一作《子路》)的大意:如果上道之前遇到朋友(可能还不太熟),然后又遇到敌人(可能还不熟悉),那么就像人与人之间有过千里之遥隔这样可怕的事情一样。所以我想要有一天我会站在那里等待着你去靠近和守护你。

1、读着读着你就能发现他们有多么纯洁。

子曰:“君子有三,无口而齿,无舌而心。”子曰:“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子不学,不知其善;学而不思其恶,何其欺也!”意思是:君子不学别人说不会说话,不会嘴甜;不说不能听懂别人讲的话;不会去思考别人说了什么,也不会去说别人想说什么说了什么;在别人遇到困难时不会说谎话(即使被别人所利用)。这样的人才会值得信赖。他们都很善良温柔。这样做了是可以使自己不受委屈。这样做了就是有道理。这样做了之后也就没什么怨恨了。

2、你还在犹豫什么时候去见他?

你还在犹豫什么时候去见他,你还在犹豫什么时候去见他吗?不要犹豫了,赶紧去见吧!也许你在这个世界上只看见过他一个人吧,也许你看见过他也会流泪吧?你相信你会遇见那个对你来说可以托付终身,可以说不会让你失望的人吗?当你遇见他之后,你才会知道谁才是那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吧!

3、你还在为他担心吗?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被尊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这篇文章为后世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在这个纷繁复杂、充满变数的世界里,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像孔子那样在人生之路上坚守自己的价值观、理想和信念。正因为如此,有许多事情即便表面上看起来很平常、没有什么可炫耀之处;但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一个人,那我们所拥有的价值也往往与我们自身价值相比。这也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向后看”、“向左看”的原因所在。所以当我们面临着不同诱惑或者面对着不同诱惑时,要想我们能够始终保持清醒和坚定的理想信念、积极乐观进取、持之以恒。

三、《论语》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知而大不知,亦不知而小不知。大而化之,以小果为鉴;中而见好,是谓知足。大而不能专治,亦是不知耻矣。”(《论语》)“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以君子见得仁矣。”

1、《论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儒学经典著作。

相传孔子的弟子曾参、颜渊、子思、曾子、子夏等,为了继承孔子的思想遗产,根据其弟子的言行经验,发挥自己的智慧所写成的一部经典。该书以儒家“仁学”为中心观点,系统地阐述了“仁”在整个人生境界中的作用和意义。《论语》以“仁者乐山”为基本理念。孟子说:“不能以乐忘忧。乐而忘忧者矣。”(《孟子·离娄下》)《论语》之“乐”所表达的思想,如“乐而不*”、“乐而不乱”、“处众人之所恶”等人为“至乐”;亦如“君子”之“乐而不*”、“君子爱人”等人为“至善”;而孔子则以“至善”来形容人所处的“至乐”状态。

2、《论语》有八篇,孔子提出了“仁学”“仁义礼智”等思想。

孔子主张“仁”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宇宙间所有事物的共同之源。“仁”要求人要懂得与人相处,要做到仁爱人、爱人、敬事、守法、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认为人性之善比一切善恶更重要。孔子说:“仁者,人也;义者,人臣之本;智者,人之本也;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人应该如何待人?孔子提出“仁”的六个方面:心存仁,以礼待人;身正无私,心存善待;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知行合一,行善积德;“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3、《论语》也是中国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

儒学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孔子的学问被视为是“大学问”,即所学的东西要比别人多得多。孔子所讲的学习方法和道德修养可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论语。)下而求知),这就是孔子在其所生活国家里所采取的“知其所以然”与所说之“知其所以这样”的思想主张。他所倡导的道德修养方式与思想,后来成为儒家所提倡而不被推崇的价值取向与道德标准。

四、《孟子》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未有不贤而弗能尽其志者。”(《孟子·告子上》)我希望你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不是因为你生在帝王家或者有多么高贵的出身,也不是因为你有多么高尚的志向!而是因为你有足够的知识、足够的信心来做这些事情!要做任何事情,首先要有“仁”这一个思想!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孟子·尽心上》)

人而无志,殆已!君子固穷,而志不穷;穷且益坚,不拔之柱。穷且益坚,又何妨?固穷之要,在穷且益坚。君子以不屈于贫贱而不馁于富贵,以不屈于强权而不挠于强权为怀!

2、“人皆有知而不学矣,或者虽能尽其知能,亦不行也。

是知之愈深,则其不知亦愈明。如是者,虽能尽其知能,亦不能也。知之,不知为不知!”——《孟子·尽心上》注:《孟子·尽心上》,《庄子·天下篇》下传。

3、“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孟子·尽心上》)

孟子曰:“其为人也者,其为人子也者,其行也者。”我不知道你是否听过“子在田边笑,父母在堂上哭”,为什么会这样?难道父母都在田里忙得不亦乐乎吗?难道父母都不关心我了吗?难道我不应该感到高兴吗?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离娄上》)

吾以天下为己任,有老而无少,幼而无猜,老而无依,幼而无友,老而无依,故曰此身不老。吾欲以天下为己任,而无所成;欲成而为人知,亦何难哉!这句话放在最后是因为,孟子要把人的寿命延长到七十岁,把人从“肉食者”变为“肉食者”;把人从饥饿的“吃肉”变成可以同患难、共荣辱、共分享快乐的人;把人从贫穷、疾病、残缺、死亡里解救出来。孟子在其中还加入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一句。这句话其实一直就在强调尊老爱幼,然而现在很多人却把尊老爱幼挂在嘴上!尊老爱幼不只是体现在嘴上,更体现在生活当中!

5、“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纸鸢之死”(《孟子·离娄上》)

天道有常,不虞有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想要有所作为,首先要不断向上、向美。一个人的志向要在什么地方?就是在努力地为自己的人生奋斗!古人云:“君子立志而不立志也,其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不断奋斗啊!

在我看来,虽然古文有很多,但是《劝学》、《子思》、《论语》、《孟子》这些著作是有着积极的意义,学习他们对我们以后人生的修养、谈吐以及成长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不是我们要读完所有的古文,而是要提炼其中的内涵,这样才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有所帮助。

#能力训练# 导语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 分享的经典初中文言文赏析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1经典初中文言文赏析精选

  论语十二章

 孔子及其弟子〔先秦〕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第一章从学习方法讲到个人修养,学以致用,体现学习的价值。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需要自觉,不断实践。有朋自远方来体现学习又是相互切磋,相互交流的事情。人不知而不愠体现个人修养与别人知不知道没有关系,而是不求名利,自我进步。

 第二章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提高自我修养。

 第三章孔子自述一生进德修业的发展过程。随年龄增长,思想境界也逐步提高,这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四章强调思考是学习的关键,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第五章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即学和思要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第六章修身要经受困苦,贫穷的考验,表现了颜回安贫乐道的君子形象。

 第七章体现了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

 第八章讲富贵和仁义之间如何抉择,体现了孔子宁愿贫贱而坚守义,不义之财不可取的观念。

 第九章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请教,取长补短,同时要有端正的态度。

 第十章这句话是孔子对于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告诫人们要珍惜时光。

 第十一章强调坚守志向,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

 第十二章讲提升个人修养的方法,即要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这也是求仁的途径。

2经典初中文言文赏析精选

  陋室铭

 刘禹锡〔唐代〕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赏析

 这篇不足百字的室铭,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高雅志趣和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它向人们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尽管居室简陋、物质匮乏,但只要居室主人品德高尚、生活充实,那就会满屋生香,处处可见雅趣逸志,自有一种超越物质的神奇精神力量。

 有人认为,刘禹锡写此文时已是贬谪生活的后期,心情比较稳定,追求安乐恬淡的生活,同时文中又有读佛经的内容,所以铭文流露了一种避世消闲的消极成分。对此应从两方面分析:当社会处于黑暗时期,文人官吏们有两个出路,一是与腐朽势力同流合污、自甘堕落。一是退一步,如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保持自己的浩然正气和独立人格。相比之下,后者更值得肯定,刘禹锡选择的就是这一条路。同时,人的生活是复杂的,有张有弛,不能一味剑拔弩张,而有时也要休息娱乐。因此,不能简单地批评闲情逸致。另一方面,铭文中也反映了作者的宏伟抱负,他引用诸葛庐和子云亭是有其特殊含义的,诸葛亮是政治家,扬雄是文学家,这也是作者一生的两大理想,早年他在革新中急流勇进、雄心勃勃;贬谪后他就涉足文坛,最后终于以文学家名世。因此,文中还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内。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巧妙地运用比兴手法,含蓄地表达主题,开头四句既是比,又是兴,言山水引出陋室,言仙、龙引出德馨,言名、灵暗喻陋室不陋。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陋室,表达了作者政治、文学的两大理想,最后引孔子的话作结又暗含“君子居之”的深意。其次,大量运用了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排比句能造成一种磅礴的文势,如开头几句排比,使全篇文气畅通,确立了一种骈体文的格局。对偶句易形成内容的起伏跌宕,如中间的六句对偶,既有描写又有叙述,言简意丰,节奏感强。文章还运用了代称、引言等修辞手法。

 总之,这是一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所以能传诵不衰,脍炙人口。

3经典初中文言文赏析精选

  马说

 韩愈〔唐代〕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祗同:只)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马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鉴赏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从正面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说明千里马和伯乐的信赖关系是如此的密切。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不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开篇就奇峰突起,发人之所未发,点明全文主旨。这句话还包含着一个反题,即“无伯乐,则无千里马”,说明千里马的命运与伯乐的依赖关系。换句话说,就是除伯乐而外没有人能识别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具体地描绘了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的可悲的遭遇。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这两句揭示了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不知”,这正是问题的要害。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这一句描述了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不理想。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这是作者的讽刺。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 潮。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4经典初中文言文赏析精选

  出师表

 诸葛亮〔两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赏析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上半部分,分析当时不容懈怠的政治形势,阐述开张圣听、内外同法、亲信贤良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希望后主励精图治,迅速改变龟缩于西南一隅的被动局面;下半部分,回顾自己的一生经历,缅怀先帝“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表明此次北伐务求成功的雄心壮志。

 前半部分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震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蝾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予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谅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邵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已“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分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象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哀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 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由于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此文的语言最显著的特点是率直质朴,表现恳切忠贞的感情。前人特别指出在六百余字的篇幅里,先后十三次提及“先帝”,七次提到“陛下”。“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后主着想,期望他成就先帝未竟的“兴复汉室”的大业。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又不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不失臣子的身份,也切合长辈的口吻。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屈原是在遭谗毁、被放逐的处境中写出《离骚》的,因而采取幽隐诡幻的表现手法。诸葛亮处境跟屈原正相反,但《出师表》感情充沛的特点和所表达的忠君爱国之情却是一脉相通的,率直质朴的语言形式是和文章的思想内容统一的。此文多以四字句行文,还有一些整齐工稳的排比对偶句式,如“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开始兴起的时代风尚。

古人经典语句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3、人生结交在始终,莫为升沉中路分。4、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5、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