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这句话是谁说的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这句话是谁说的,第1张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这句话是张仲景说的。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的《灵枢·五邪》篇。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的意思是,在诊断疾病时,如果发现患者腹部满胀,但是没有疼痛感,这种情况就被称为痞。痞是指腹部满胀、按之柔软无痛的一种症状,多见于脾胃虚弱、气滞血瘀等情况下。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古代医学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总结而成的医学理论体系,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灵枢·五邪》篇是《黄帝内经》中的一篇,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来诊断疾病。

在中医中,望、闻、问、切是四种重要的诊断方法,被称为四诊。望诊是指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体征等来了解病情;闻诊是指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咳嗽等声音来了解病情。

问诊是指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等来了解病情;切诊是指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皮肤等来了解病情。这四种诊断方法各有特点,综合运用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情,为治疗提供依据。

张仲景在医学上的成就:

1、撰写《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撰写了《伤寒杂病论》,这部著作是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经典,被后世尊为众方之宗、群方之祖。

2、确立辨证论治原则: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即根据病情的变化和症状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这一原则成为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之一。

3、创制经典方剂:张仲景创制了许多经典方剂,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等,这些方剂至今仍在临床广泛应用。

4、提倡预防疾病:张仲景提倡预防疾病,强调治未病的思想,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预防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5、发展针灸疗法:张仲景在针灸疗法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他提倡针灸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扩大了针灸疗法的应用范围。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黄帝内经》

1、“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

扼要来说,《黄帝内经》,它不只是一部医书,它是包括“医世、医人、医国、医社会”,所有心医的书。

我们一般翻开《黄帝内经》,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第一篇《上古天真论》(有时简称《天真论》),好像是从中国的玄学、哲学讲起,读也难读懂,看也不想看了。

其实,读中国古典的书,千万不要以十七世纪以后,大家学了一点西洋文化文字逻辑的皮毛来看它,那就牛头不对马嘴,愈读愈远愈糊涂了。中国古典文化的习惯性,以平常散说对话为主,自有它的逻辑,而不是先立前提,再加发挥、申辩,然后再做结论。如果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来看中国古典文化,就会完全反感。如说西洋文字的逻辑是完整的,那也不然,你只要取印度文化佛学的因明来看,如玄奘法师等所翻译的《瑜伽师地论》等一读,便可知西洋中古文化以后的逻辑文字,还只是后辈新兴的小儿科了。

2、“《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

《黄帝内经》真正的宗旨要点,多处散见于各篇的内涵中,或一二句,或多句,其中更重要的,即在《举痛论篇》中所说的三要义:

“黄帝问曰:(一)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二)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三)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读此,《内经》全书的中心,它是“医(寿)世、医(寿)人、医(寿)国、医(寿)社会”为中心,不过是先从如何养生寿人来切入而已。

3、“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譬如说,什么是“天人合一”的内涵。它便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如果只说抽象的天文,或有形的天体,而对人生生命生活了不相关,那是学问上的空谈理想,不是没有用,而是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了,它必须要在人事上有实际应用,及实验经历才对。

再说“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博古必要通今,任何学问,如果只讲现在,不通古今绵延演变的因果关系,都容易落入偏见,那是不可以的。

所以“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从政或从医,一切的一切,治理他人,医治他人,第一学问,必须先从本人自己身上实验做起。“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

总之,这一段话,《黄帝内经》的中心,也是黄老之学的要点,它是通于政治、经济、教育、军事任何一门学科的大原则。

4、“要了解《黄帝内经》,必须先要读好,每个字都不能放过”

今天我要做的是一件荒唐的事,因为我也没有学过医,也不懂科学,为什么讲这个《黄帝内经》呢?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站在今天生命科学发展的立场,我是倚老卖老,必须要献丑,贡献给大家。目前西医跟中医闹分歧,这是很严重的问题;而我们自己国家的中医,依我外行的来看,也成了问题。对于基本的医学《黄帝内经》,学中医的好像没有真正好好地去读。原因是现代的教育,大家从简体字入手,不懂繁体字,所以读古书也成了问题。我们自己的文化很广很多,诸位都轻视了它,因此我不管自己的年龄,愿意来跟大家讨论这个问题。

要了解《黄帝内经》,必须先要读好,每个字都不能放过。开始第一篇《上古天真论》,题目就要注意了。天真这个“天”字,不是上天的天,这个“天”字,有时候代表宗教的天,有时候代表哲学的天,有时候代表天文学的天等等,学中文要搞清楚。

5、“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西方哲学讲人类世界的来源,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到现在还下不了结论。换句话说,先有男人还是先有女人?如果说西方有哲学中国没有哲学,你完全错了。中国上古就是探索这个问题,从我们唐朝的古诗就看得出来,可惜大家年轻没有好好读。我们当年是读来的,所谓读是唱歌一样念。

有一个故事在唐人的《春江花月夜》这首古诗里,有很多好句子,其中有些名句,是关于哲学科学的——“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等,世界上哪个人先看到月亮?天上的月亮是几时开始照的?这个是哲学科学哦!大家却随便把它当文学看过去了。

6、“文史哲不分”

所以我常常批评自己,也批评学西方哲学的朋友,你们西方讲哲学、科学,又分家又分类的,我们中国不是;我说中国的文化没有哲学家,因为中国文化是文哲不分,大文学家都是哲学家。第二是文史不分,哲学家都是史学家,都是懂历史的。

譬如司马迁,大家认为是史学家,我说你们完全错了;司马迁除了写《史记》以外,他的八篇大文章“八书”的学问,包括了天文、地理、经济,什么都有。他是个哲学家,走的是道家的路线。又譬如讲到《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既是文学家,又是哲学家,也是政治家。所以中国文化哲学、经济、政治、文学是不分的。

7、《上古天真论》

刚才讲了这两句诗的感言,这跟我们讲《黄帝内经》有什么关系呢?有绝对的关系。所以文字搞不清楚,历史搞不清楚,就有些麻烦。譬如说《上古天真论》这一篇就是讲天。我们晓得“一”是一画分天地,上面代表形而上的,再加一笔和一个人字,就是天字了,天地人是这样来的。所以“一”的上面是“上”,下面是“下”,文字的来源是由画图象形,包含了很多内容。《上古天真论》的“天真”两个字,就是形容孩子“天真”那两个字,我们已经用了五千年还在用。这个天真的“天”代表了本体论,表示真实生命的第一个来源。

8、“科学本身没有定论,新的发明会推翻了前面,永远没有止境,这也是科学的精神”

《黄帝内经》是黄帝为了生命科学,请教医学老师的对话记录。这一本书考据者有所怀疑,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己闹的;外国人更要批评,认为这本书的内文不是上古的,好像汉朝以后魏晋的文章那么漂亮。上古时期会有这样好的文章吗?看来学者要把自己的祖宗看瘪了。

这个属于考据学,我一辈子注重考据,但不赞成考据。考据学要注意学问,但是不要迷信。现代人最讨厌的是太迷信科学,比迷信宗教还可怕。因为科学本身没有定论,新的发明会推翻了前面,永远没有止境,这也是科学的精神。这是有关《上古天真论》篇名要注意的。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1、“昔在黄帝,生而神灵”

我们上古的老祖宗黄帝,“生而神灵”,旧的记载是“生而能言”,生出来就会说话了,这里还客气一点说他神灵。现在有人说,这是中国历史乱扯,其实印度也有这种记载,说释迦牟尼佛刚生下来,站起来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讲了两句话:“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印度人的扯谎同我们一样吧!很多啊!历史上也有记载,说有人生下来就知道前生的事。其实,这些都是讲生命的神奇。

这里《黄帝内经》改了一下,客气地说“生而神灵”。这两个字严重了,神不是神经病,是通神了,非常灵明。简单地说,他生来就有先知,什么都知道。

2、“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

“弱而能言”,这个弱不是体质弱哦!我们古文叫弱小,年轻少年叫弱小。所以我们的文学上二十岁称为“弱冠”。中国的规矩礼貌,男人到了二十岁,开始梳头发戴帽子叫弱冠之年,这个要注意。弱而能言,如果你中文不懂,看成黄帝身体很弱,那可不是古文讲的。

“幼而徇齐”,幼小的时候,作人非常规矩严肃,就像大人一样懂事。

“长而敦敏”,长大成人了,二十几岁,非常厚道而且绝对地聪明。

“成而登天”,黄帝活了一百多岁,在我们的历史上,尤其道家,认为黄帝是升天的,所以古文有一句话“鼎湖龙去”。鼎湖要考据了,有的说在黄山上,有的说在浙江。黄帝活一百岁不干了,走了,变成神仙骑上一条龙就飞升了。历史记录很有趣,像皇帝死了叫“登遐”,是说皇帝要飞升了;因为不好说死了,只好拿这个话来恭维他。

生之来谓之精——明代张介宾《类经》注云:“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阴阳二气,各有其精。所谓精者,天之一、地之六也。天以一生水,地以六成之,而为五行之最先。故万物初生,其来皆水,如果核未实犹水也,胎卵未成犹水也,即凡人之有生,以及昆虫草木无不皆然。易曰∶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此之谓也。”意思是,生命最初的状态是“精”。

两精相搏谓之神——《类经》注云:“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交结也。易曰∶天数五,地数五。 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凡万物生成之道,莫不阴阳交而后神明见。故人之生也,必合阴阳之气,构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所谓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也。”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精对神而言,则神为阳而精为阴;魄对魂而言,则魂为阳而魄为阴。故魂则随神而往来,魄则并精而出入。“意思是,神、魂都是无形之物,精、魄都是有形之物。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是后人根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总结而来,并非《内经》原文。

《内经》对“治未病”的观点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上工治未病”等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它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名称由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黄帝内经: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

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1求《黄帝内经》中有关养生的名句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

2求《黄帝内经》中有关养生的名句

《黄帝内经》荟萃先秦诸子百家养生之道,从医学角度探讨养生与长寿,创造了不少养生理论和方法。

自然观 “天人合一”。人体要顺应自然规律,才能维持正常生命活动。“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苟疾不起,是谓得道。”根据四时不同,采用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以及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方法,即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取得人与自然的整体统一。

防治观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扰温饱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提出了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外避六*之邪,内免精神刺激,情志变动,达到未病先防。

动静观 “能动能静,解以长生。”主张形神兼养。按四时不同,养形调神。春天“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天“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天“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天“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提倡“饮食有节”,维护后天脾胃之源。如“饮食自倍,脾胃乃伤”,伤则化源不足,易生百病。同时谆谆告诫人们,谨慎地调和五味,切忌偏嗜。

3《黄帝内经》关于饮食养生有什么精辟观点

《内经》特别重视饮食调理,认为饮食是人体营养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食饮有节”;“全面配伍,五谷为养”等养生观。

这些养生观的内容具体如下:“饮食有节”是“尽终其天年”的关键。《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F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不妄劳作,固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全面配伍,五谷为养。《素问•脏气法时论》指出: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 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饮食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关于饮食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素问•五常政大论》是这样 论述的: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 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 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不尽,行复如法……谨和五味。《素问•五脏生成篇》认为,多食成,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疼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故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成,此五味之所合也。 食物的归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夫五味人胃,各归所喜攻。酸先人肝,苦先人心, 甘先人脾,辛先人肺,成先人肾。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天之由也。饮食宜忌。

《灵 枢•五味》指出:五禁。即肝病禁辛,心病禁成,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饭、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犬肉、麻、李、韭皆酸;脾色黄,宜食成,大豆、豕 肉、栗、箱皆成;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食物在人体的消化、输布。

《素问•经脉别论》认为,食气人胃,散精于肝,*气于筋。 食气人胃,浊气归心,*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4按《黄帝内经》养生理论,四季该如何饮食

我国传统医学对饮食营养的认识有悠久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周礼》中,就有食医的记载,并“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

《黄帝内经》在饮食治疗和养生方面有明确的治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五十二病方》中有大量食物入药的记载,《神农本草经》记载有50种左右的药用食物,《伤寒杂病论》中的食疗内容也很丰富,其中的当归生姜羊肉汤、猪肤汤等,至今仍是临床常用的食疗处方。唐代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列有食治篇,是现存最早有关饮食疗法的专述;孟诜著有《食疗本草》,收集了本草食物200余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饮食疗法专著。

宋代陈直《养老奉亲书》对牛乳的食养有详细的说明。元代忽思慧著有《饮膳正要》,是我国第一部营养学专著,直到今天,在饮食搭配、合理进食和某些慢性疾病的治疗方面,仍有指导意义。

明清时期,食疗本草有了进一步发展,有的还从营养学角度阐述食物的营养价值和治疗价值。近代对营养成分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尤其是将食物进行分子量化、计算热量等,给古老的中医营养学注入了现代科学的内容。

水谷精微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 水谷精微,又称谷气、食气,泛指各种饮食所提供的精微物质,是饮食营养的主要来源。正如《医宗必读》所说:“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为生者也。”

《千金要方》说:“安生之本,必资于食,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身也。”可见饮食是营养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

关于饮食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比较详尽的阐述:“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指出了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即食物经过胃的受纳腐熟之后,转化为水谷精微,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谷精微输布于五脏六腑、筋经皮毛,对各脏腑组织进行滋润濡养。

其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则指出了水饮在人体的输布代谢过程,即水饮进入胃腑,通过脾的散精作用,将水饮精微上输于肺,通过肺朝百脉的作用,宣发水液以濡润周身,肃降水液以下输膀胱,如此水饮精微布达一身上下内外,全面地对人体进行滋养。 气血精津液是饮食营养的基本物质 饮食进入人体,经过胃纳脾运的消化吸收后,转变成水谷精微,水谷精微进一步化生为气、血、精、津、液等营养物质,对人体进行滋养,使生命活动得以延续,所以气血精津液是发挥营养作用的基本物质。

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营养作用,主要指气为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提供营养物质的作用,“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卫气具有温养肌肉、筋骨、皮肤、腠理的作用,营气更是富含营养精微的水谷精气。 血同样来源于水谷精微,由中焦脾胃运化而来。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灵枢·决气》),《难经》概括血的功能为“血主濡之”,即血在脉的“壅遏营气”作用下,循行于脉道之中,通过经络系统,将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各脏腑组织,使“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听,手得之而能摄,掌得之而能握,足得之而能步,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是以出入升降,濡润宣通者,由此使然。”

(《金匮钩玄》),所以血是营养人体不可缺少的物质,同时,血还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 精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精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生殖之精,后天之精是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精是胚胎形成和发育的物质基础,人出生后,有赖于精的充养,才能维持人体生长发育。

肾藏精,精生髓,脑为髓之海。肾又主骨,齿为骨之余。

所以肾精充足,则脑髓充足,骨髓盈满,骨骼得到髓的滋养而强健有力,运动敏捷。牙齿得到髓的滋养,则坚固而有光泽。

《灵枢·决气》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为液”,可见津液是人体富有滋润濡养作用的正常液体。其中清稀者为津,浊厚者为液。

津的流动性较大,主要分布于皮肤、肌肉、孔窍等部位,并能渗入脉中,以滋润周身;液的流动性较小,主要充养于骨节、脏腑、脑髓等部位,以滋养脏腑组织。 四气五味是饮食营养的基本性质 中医营养学认为食物也有“四气”和“五味”。

四气五味理论,不仅是用药治疗的依据,也是饮食养生和饮食治疗的重要依据。 1四气 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性质,其中寒与凉、热与温有其共性,只是程度上的不同,温次于热,凉次于寒。

寒、热、温、凉四性,是与病性的寒、热相对而言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这是治疗用药之大法,同样也是选择食物时的重要依据。从常见食物来看,平性食物居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更次之。

温热性质食物多有温经、助阳、活血、通络。

5民以食为天的问题黄帝内经中提出的“饮食有时”“饮食有节”“无使

“饮食有时”“饮食有节”“无使过之”是指饮食应该有节制,有规律,不可过量“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其中 五谷:麦、黍、稷、麻、菽 五菜:韭、薤、葵、葱、藿五畜:牛、犬、羊、猪、鸡五果:李、杏、枣、桃、栗五谷是主食五畜是肉类食物,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可以弥补植物蛋白质的不足蔬菜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所以,意思就是谷物(主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而水果、蔬菜和肉类等等都是作为主食的辅助、补益和补充其实在现在就是指合理全面的膳食 所谓全面膳食,就是要长期或经常在饮食内容上尽可能做到多样化,讲究荤素食、主副食、正餐和零散小吃,以及食与饮等之间的合理搭配既不要偏食,也不要过食与废食但另一方面,对特殊人或患者,也不主张采用与常人一样的饮食模式,可据其不同的体质、职业、信仰与病情,做到审因用膳和辨证用膳。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明梦龙《警世通言》

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运动的需要》

治急性病要有胆有识,治慢性病要有方有守。--岳美中

久立伤骨,久坐伤血,久视伤神,久行伤筋,久卧伤气。--朱丹溪《格致余论》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忽略健康的人,就是等于在与自己的生命开玩笑。--陶行知

人类所能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拿健康来换取其他身外之物!--叔本华

健康的开始在于知道自己的疾病,在于愿意服医生开给他的处方。--塞万提斯

长寿之道在于我有快乐的性格。--阿巴斯•哈萨

疾病是逸乐所应得的利息。--培根

酩酊是暂时性的自杀。--罗素

生命在于运动。--卢梭

身体是你终身必须携带的行李。行李超重越多,旅程越短。--AHG

疾病有成千上万种,但健康只有一种。--白尔尼

有这么三位医生:第一位叫节食,第二位叫安静,第三位叫愉快。--毫厄尔

健康是人生第一财富。--爱默生

预防胜于治疗。--狄更斯

健康是这样一个东西,它使你感到现在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光。--亚当斯

“病非人体素有之物 能得亦能除”这一句不是《内经》原文,也不太符合经旨,应该是后人的发挥。“言不可治者 未得其术也”出自《灵枢·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原文摘抄: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说也。夫善用针者,取其疾也,犹拔刺也,犹雪污也,犹解结也,犹决闭也。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译文:有人认为病久了就不能治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善于用针的人治疗疾病,就像拔刺、涤洗污点、解开绳结、疏通淤塞一样。病的日子虽久,仍然可以治愈,说久病不可治,是因为没有掌握针刺的技术。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灵枢》一名,始见于王冰《素问》序及王冰的《素问》注语中。王冰在注《素问》时,曾两次引用“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络”这句话,在《三部九候论》中引用时称“《灵枢》曰”,在《调经论》中引用时又称“《针经》曰”,可知《灵枢》即《针经》。

灵枢目录:卷一、九针十二原第一,本输第二,小针解第三,邪气藏府病形第四;卷二、根结第五,寿夭刚柔第六,官针第七,本神第八,终始第九;卷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

参考资料:

-黄帝内经

灵枢·本藏 《黄帝内经》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寒温和则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节得安矣。此人之常平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注释〕 奉:养也。周:周全、维护之意。营:营运。阴阳:指三阴三阳经脉。温:温养。分肉:肌肉有分理,故又称分肉。肥:肥沃,引申为滋润。腠理:泛指皮肤、肌肉、脏腑的纹理。司:掌管。开合:指腠理汗孔的开合功能。志意:指人体的自控调节功能,属于神气。御:统管、驾驭。魂魄:精神意识的一部分,中医认为“肝藏魂”,“肺藏魄”。营:营运。复:往复。阴阳:指内外。解利:通利。专直:专心致志。化谷:消化谷物。常平:即正常人。

(王庆其)

 

〔鉴赏〕 本篇节选自《灵枢》。经文阐述了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此四者是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它们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

经脉是血气运行之道,通过经脉将血气敷布到全身,从而达到濡润筋骨、滑利关节的作用。卫气行于阳,具有温煦肌肉、充善皮肤、滋润腠理、主司开合的作用,所以卫气可以抵御外邪的侵入。志意在此概括了神气的作用。神气不仅可调节、控制精神魂魄的活动,还能调节机体对外界寒热变化的适应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本节蕴含了《内经》作者对健康的深刻理解。

原文中“人之常平”,即指健康无病之人。健康的标准是什么?本篇提出了一个“和”字,即“血和”、“卫气和”、“志意和”、“寒温和”。其中“血和”、“卫气和”,可概括为血气运行和畅;“志意和”,可以理解为精神活动正常;“寒温和”,意指人能适应外界寒温环境。从中可以领悟《内经》关于健康的标准有三条:一是人体机能活动正常,以血气运行和畅为标志,具体表现在“经脉流行,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二是人的精神活动正常,即“志意和”,具体表现在“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三是人体能适应外界的环境,即“寒温和”,具体表现在“六府化谷,风痹不作,经脉通利,肢体得安”。此三条内容,联系世界卫生组织(WHO)1946年提出的关于健康的定义,即躯体无异常;心理活动正常;能适应外界环境。其与《内经》所述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一个“和”字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内经》的作者告诉我们:健康的本质是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心与身的和谐,气与血的和谐。和则健,不和则病。养生就是维护它们的和谐。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这句话是谁说的

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这句话是张仲景说的。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这句话出自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的《灵枢·五邪》篇。但满而不痛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