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东巴文化的摘要
摘要
云南纳西族东巴文化与西藏雍仲本教文化是同一或同源文化,雍仲本教曾在一定历史时期对东巴教产生过深远影响。”西藏自治区社科院原副院长、藏学家巴桑罗布的这项研究成果,印证了古代西藏与周边地区文化交融的历史。
东巴文化是中国纳西族古代文化的重要内容,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雍仲本教是印度佛教传入藏地之前西藏古老的本土佛教,崇拜万物有灵。
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今天的西藏和云南在文化上已经有交往和共同性,到了公元前一千年藏族先民已经分布在滇西北广大地区。
纳西族学者陶占琦也指出,从民族发展历程看,纳西族东巴教与西藏本教息息相关。从东巴教和雍仲本教的世界观、崇拜对象、宗教观念、宗教活动形式等看,它们的宗教形态十分相似,当是同源异流的原始宗教形式。
首先,二者共同崇拜同一祖师说明了其同一性或同源性。雍仲本教的创始人和导师是敦巴幸饶幸饶弥沃如来佛祖,东巴教的创始人是丁巴什罗。据考证,东巴教徒所崇拜的祖师,就是雍仲本教祖师。
丽江古城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丽江古城又名大研镇,坐落在丽江坝中部,与同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阆中、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是因为丽江世袭统治者姓木,筑城势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丽江古城的纳西名称叫“巩本知”,“巩本”为仓廪,“知”即集市,可知丽江古城曾是仓廪集散之地。丽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古城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积达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远近闻名的集市和重镇。古城现有居民6200多户,25000余人。其中,纳西族占总人口绝大多数,有30%的居民仍在从事以铜银器制作、皮毛皮革、纺织、酿造业为主的传统手工业和商业活动。
丽江古城内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铺的大多都是红色角砾岩,雨季不会泥泞、旱季也不会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与整个古城环境相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丽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与新城交界处的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古城大水车旁有一块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欢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纳西净地是较为出名的歌曲之一。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符合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理由。
这种文化的演变在汉化程度最高的丽江古城反映的尤为明显,在96年地震和随之而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后,汉语的云南方言逐渐替代纳西口语成为古城社区的主流语言,而年轻纳西夫妇也开始用汉语对子女进行教育。而在1990年以前的丽江,纳西的口语在古城是一种缺省的社会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学校接受汉语的教育,但是纳西家庭中和纳西少年之间却都用纳西语进行交流。1996年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给丽江的民众带来信心,而在商业利益驱动下汉语的方言替代纳西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这则使纳西传统文化的前途显得更为严峻。不过随着打跳歌、纳西净地、东巴吉日经等纳西语歌曲风靡古城,意味着纳西本土文化的回归潮流正在兴起。
2003年8月,丽江东巴古籍文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
简称“东巴古文献”。少数民族档案。,保存在丽江东巴文件研究所。东巴古籍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祭司即东巴使用的宗教典籍,有近一千种古籍,它们分别应用于东巴教各种仪式。
东巴文化是指纳西族古代文化,因保存于东巴教而得名。
东巴文化是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东巴教为载体,以东巴教所用经书为主要记录方式而存在于纳西民众中的独特的民族文化。
东巴文化形成于唐宋时期,有近千年的历史。
东巴文化体系
东巴文化包括几个部分:
一、图文:画象形文字,东巴经、东巴画;
二、艺术:东巴舞蹈;东巴音乐;
三、文化:东巴的各种道场就是祭祀活动,这部分也包含有民族心理素质的很多内涵在里头,东巴文化就是指包括宗教文化、音乐、东巴文字及东巴艺术品的一个文化体系。
我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纳西族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他们不仅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且还创造了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东巴文化。
纳西东巴文化的摘要
本文2023-10-14 18:42: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