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名方副作用及危害—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为医者,只言其效如神,不言禁忌之用,轻则伤身,重则促亡也。
学医必读古籍,用药必遵古法。用古法解读被滥用的千古名方!
《补中益气汤》—— 误用最多的脾胃之方!
百病皆伤脾胃,脾胃之疾也最易察觉,所以仲景之书,皆以固护脾胃为本。
李东垣以脾胃立论,创《补中益气汤》,以理脾胃之虚,升下限之阳。虽有偏颇,但不失为良方。
奈何今之医者,见虚弱萎靡,不以详查,便以补中益气治之。病者不查而妄服,轻者重,重者痼也。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现在有脾胃问题的人很多,感觉自己所谓“气虚无力”“少气懒言”的也十分多。这种所谓的功能主治,可以让90%有以上情况的人对号入座。但是中医之理甚深,这些类似“脾胃”“气虚”的问题,可能由十分复杂的情况引起,而并非都可以用“补中益气”治疗。
不过,由于某些原因,补中益气滥用的情况十分严重,光我见过的中医,就有很多,见到脾胃问题,看到少气懒言的症状,便书方:补中益气加减治之。
举几个我身边人的真实经历,我母亲曾经因为失眠去看过一个80多岁的“名医”,诊断为胃下垂,缺血,气虚发热,云云。于是书方补中益气加补血套药,安神套药,结果吃的满嘴起泡,严重发热,头晕心悸。
另外一个亲戚,也是常年的胃下垂,甚至有点子宫下垂,找老中医诊断,最后医嘱自购补中益气丸,起初略有改善,但胃下垂依旧。继续吃下去,就开始头晕,恶心,呼吸困难了。最后症状没解决,还修养了很久,才勉强恢复。
所以,中药滥用,副作用绝对比西药大的多,补中益气就是如此,如果只看到其效果,而忽略其影响,再加上诊断的偏差,那么可能造成不小的伤害。
其实,补中益气的诊断并不复杂,而不能使用的情况,古书中也有详细的记载和说明。身为医者,不查古籍,盲目滥用,何能以医者自居。
《医方论》
即如此方,于主治注中,治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之症。临后二语,明白了当,本无谬讹。若使东垣,遇阴虚发热及上实下虚之症,亦断不用此方。乃不善学人,每有先入之见,胶执于中,一遇发热,不论阳虚阴虚,不论上实下实,遂谓甘温能除大热,动辄参、芪 、升、柴,为害非小。
《医贯》“读伤寒书而不读东垣书,则内伤不明而杀人多矣;读东垣而不读丹溪书,则阴虚不明而杀人多矣。”此诚持平之论也。夫学医而知宗仰东垣,不可谓非有志之士,然尚不可预有成心,又况峻烈之品,险怪之法,岂可轻试乎哉?
此两段以审证论之,百病皆可见气虚,皆可见发热, 薛生白谓:“人须修到半个神仙身份,方可当得名医二字。”可见中医审病查证之妙。
以气虚论之,以现在的饮食情况来看,单纯气虚的人少之又少,更别提气虚下陷了。而且,很多种不是气虚的情况,会引起“气虚”的表象。肝郁,肾虚,肺气不行,胆虚等等。我这么说是因为容易看明白,而这些问题也并不是根本,具体可以参考我写的“疾病根源”系列文章。
《景岳全书》
补中益气汤,东垣用治劳倦内伤寒热等证。虽曰为助阳也,非发汗也。然实有不散而散之意。若全无表邪,而但中气亏甚者,则升、柴大非所宜。盖升、柴味兼苦寒,性专疏散,惟有邪者固可用之;使或无邪,能不因散而气愈耗乎?且凡属补阳之剂无不能升,正以阳主升也。用其升而不用其散,斯得补阳之大法。要之,能散者,断不能聚;能泄者,断不能补。而性味之苦寒,断非扶阳之物。如表不固,汗不敛者,不可用;外无表邪,阴虚发热者,不可用;阳气无根,格阳戴阳者,不可用;脾、肺虚甚,气促似喘者,不可用;命门火衰,虚寒泄泻者,不可用;水亏火亢,吐血衄血者,不可用;四肢厥逆,阳虚欲脱者,不可用。总之,元气虚极者不可泄,阴阳下竭者不可升。今人但知补中益气汤可以补虚,不知关系判于举指之间,纤微不可紊误者,正此类也。
再举个例子,有一个外地的朋友,从外相来看,别提多气虚了。看了不少医生,吃了不少药,自己也养生调理,最后问题越来越复杂,然后找到我,网诊结果明显的下虚上实。汗出如洗,手足不温。我简单用了一些食疗方法帮他改善了一些。但是他终究太关注于症状本身,总想找到办法治疗。于是经朋友介绍,他又去了本地一家比较有名的中医院。
抓了药以后,他把药方给我看,结果是补中益气汤,再加川芎,香附。因为这个医生在当地很有名,所以我也很好奇,因为如此的脉相,断没有补中益气的道理,于是,在服了5天药以后,之前的症状又回来了。而且比之前更重。其实,这种类型的问题,不难解决,但是自己的想法不改变,真的是药石无灵。不过这不是今天讨论的范畴,接着说补中益气吧。
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也。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再一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拨其本也。
柯韵伯曰∶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者.更不宜升也.
简单一查,就知道,补中益气最大的禁忌便是肾虚。但是肾虚也必须依靠脉象做确实的判断,而不是现在大多数人觉得的那样。出现一点怕冷怕热的问题,或者性方面的问题,就是肾虚。这种大大的曲解,甚至会对身体造成比中药更大的伤害。
补中益气不是什么平和的补药,更不是调理用药,所以在这里我只说危害,而不说什么人能吃。以免危害过多。如果真的觉得补中益气适合你,请小量试服。再慢慢增加。更加稳妥。
如果真的对中医有兴趣,不妨研读古籍,求知真相。切莫听信某些“专家”一家之词。即使读古书都要博众家所长,方可不失偏颇。
人行天下,笑谈众生,人生本应无拘无束,何必自寻烦恼。
海纳百川,学贯古今,知识本应融汇贯通,何必诸多限制。
健康,心理,修行方面有任何问题,可以联系我。
如果觉得本文有助于你,请把知识分享给其他人。
《脾胃论》解读
主讲人:湖南中医药大学谢雪娇老师
小孩因为医生发汗过度,或者大量使用抗生素而伤及孩子之阳气包括表阳和脾胃之阳。表阳虚的孩子经常容易出汗,稍微活动就大汗淋漓,睡一晚有时需要换几身衣服,而且很容易感冒扁桃体也经常性肿大,有的人索性拿掉扁桃体。(这是现代人经常犯的错误,不去寻找根源而只是头痛医头,南辕北辙离真相越来越远,岂不悲乎!)此皆是医之过也,李东垣在《脾胃论》中也感叹“粗工不解读,妄意使用,本以活人,反以害人”。记得彭坚老师在谈到他临床经验时也提到“抗生素儿童”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谢老师还提到切不可见咳止咳,对于咳嗽应该辨证论治,有的咳嗽是因为表阳不固或者因为误治伤及表阳,如果不先固护表阳,却服用一些治疗咳嗽的中药(不少治疗咳嗽的中药如百部,都有发汗解表的功能),这样只会虚者越虚,咳嗽成为迁延日久的慢性病。只有表固则阳自密,咳嗽自然能逐渐好转。
春天万物复苏,生发之气日益增长,人体之阳气会被春生之气扰动,容易走向两个极端。阳气壮盛之人脾气更暴躁,可用柴胡疏肝解郁,这里用柴胡非用其升阳之功也;而阳虚之人则更加容易犯抑郁症所谓“但欲寐”,可用升阳三宝——葛根、柴胡、升麻治之。夏天暑气炎上,无病都三分虚,更需要注意固护阳气。
在用柴胡疏肝解郁时,要注意不可一味疏散,还需要用芍药收敛,一收一放阴阳平衡。这也是名方“逍遥散”之妙也
小柴胡汤使用“人参”,主要是用人参助少阳胆气以胜寒邪,所谓寒热往来正是“正邪交争”之像也,扶正祛邪乃正法也。
素问、灵枢经、难经本义、类经、内经知要
伤寒论、类证活人书、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伤寒论注、伤寒贯珠集、长沙方歌括
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方论衍义、金匮要略心典、金匮方歌括
瘟疫论、痧胀玉衡、广瘟疫论、外感温热病、疫诊一得、温病条辨、温热经纬、随息居重订、霍乱论、六因条辨、伤寒瘟疫条辨、时病论
脉经、濒湖脉学、诊家正眼、脉诀汇辨、四诊抉微、三指禅、望诊遵经、察舌辨症心法、辨舌指南
神农本草经、雷公炮炙论、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汤液本草、本草备要、得配本草、本草纲目拾遗 、本草纲目
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普济本事方、济生方、世医得效方、医方考、名医方论、医方集解、重校汤头歌诀、串雅内编、串雅外编、串雅补
素问玄机原病式、宣明方论、内外伤辨、脾胃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阴证略例、十药神书、内科摘要、杂病论治准绳、济阳纲目、痰火点雪、症因脉治、理虚元鉴、傅青主男科、金匮翼、风劳臌膈四大证治、医醇胜义、血证论、中风斠诠 、刘涓子鬼遗方、卫济宝书、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理例、解围元薮、疮疡经验全书、外科启玄、外科正宗、霉疮秘录
洞天奥旨、外科证治全生集、疡科心得集、外科真诠、疡科纲要
理伤续断方、跌打损伤妙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伤科补要、救伤秘旨、救伤秘旨续刻、伤科大成
女科万金方、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妇人大全良方、济阴纲目、陈素庵妇科补解、傅青主女科、达生编、妇科玉尺、女科要旨
小儿药证直诀、小儿斑疹备急方论、婴童百问、幼科发挥、幼科铁镜、幼幼集成、幼科释谜、遂生编、福幼编
原机启微、银海精微、秘传眼科龙木论、审视瑶函、目经大成、咽喉脉证通论、重楼玉钥、白喉全生集、口齿类要
针灸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子午流注针经、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针灸聚英、奇经八脉考、针灸大成、厘正按摩要术
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素女经、养性延命录、新刻奉亲养老书、三元参赞延寿书、养生类要、饮膳正要、遵生八笺、内功图说
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医经溯洄集
推求师意、医贯、医旨绪余、质疑录、医学真传、医学读书记、医学源流论、重庆堂随笔、冷庐医话、医原、存存斋医话稿、西溪书屋夜话录、名医类案
寓意草、临证指南医案、古今医案按、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诸病源候论、华氏中藏经、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医学启源、洁古家珍、儒门事亲、洗冤集录、卫生宝鉴、此事难知、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玉机微义、证治要诀及类方、名医杂著、医学纲目、医学正传、韩氏医通、赤水玄珠、医学入门、古今医鉴、万病回春、先醒儒医学广笔记、医宗必读、医门法律、增补病机沙篆、证治汇补、景岳全书、石室秘录、辨证录、张氏医通 、医学心悟、医方一盘珠、医碥、兰台轨范、医林改错 、医宗金鉴、杂病源流犀烛、类证治裁 、医学三字经、理瀹骈文、医理圆通、医理真传、伤寒恒论、医学衷中参西录
哈哈!够全了吧! 上面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中医古籍。你可以从中挑选自己需要的,可以把这些书名抄下来,对以后中医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脉因证治诸说 夫阴阳升降,则荣卫流通;气逆而隔,则留结为痈。胃脘痈者,由寒气隔阳,热聚胃口,寒热不调,故血肉腐坏。以气逆于胃,故胃脉沉细。以阳气不得下通,故颈人迎甚盛,令人寒热如疟,身皮甲错,或咳或呕,或唾脓血。观伏梁之病,亦有侠胃脘内痈者,以其裹大脓血,居肠胃之外故也。(《圣济》)
诸书少论此病,惟孙真人言此(按:《千金》别无其说,盖是误忆),后学以此论乃胃热为邪治之(按:《外科集验方》作治法亦与肠痈颇同),初以疏利为先,以消毒托里退胃热,此为良法。不识病者,误人不浅,可不慎之。(《奇效》)
仲景云: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不言痈之所在而言呕脓者,以其但呕而不咳,知非肺痈而为胃脘痈明矣。《内经》曰:热聚于胃口而不行,胃脘为痈。胃脘属阳明,阳明气逆,故脓不自咳出而从呕出,脓亦不似肺痈之如米粥者,此出自胃脘,从湿化而聚结成脓,有结痰如蚬肉也。谓不可治呕,言不得用辛香温胃止呕之剂,以脓之淤浊,熏蒸谷气故呕,若脓出则呕自愈,夫痈之在胃脘之上者则然。若过乎中,在膈之下,则脓从大便而出,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大黄牡丹汤、凉膈散选用。若脓自上而吐,轻则金匮排脓汤,重则射干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忍冬、连翘,皆因势利导之法也。脓稀呕止后,用太乙膏(宜参《肺痈》)作丸服,虚人宜八珍加黄、忍冬、连翘之类调补之。凡舌胎经久不退,色黑垢腻,口中作甜,臭气秽浊,即是胃脘发痈之候,明眼辨之,毋俟痈成而致莫救也。(《医通》)
胃脘痈则有虚实二种:其实者易消,若作脓,必大吐脓血而愈;惟虚症则多不治。先胃中痛胀,久而心下渐高,其坚如石,或有寒热,饮食不进,按之尤痛,形体枯瘦,此乃思虑伤脾之症,不待痈成即死。故凡腹中有一定痛处,恶寒倦卧,不能食者,皆当审察,防成内痈。甚毋因循求治于不明之人,以至久而脓溃,自伤其生也。(《源流论》)
胃痈,胃阳遏抑病也。(原此下引《圣济》)若脉洪数,脓已成也,急用排脓之剂。脉迟紧,属瘀血也,急当议下。否则毒气内攻,肠胃并腐,其害不小。但此症又不比肺痈之可认,苟不呕脓血,未免他误矣,疡医可不知方脉之理乎。据此则知胃痈之症,端由胃阳之遏。然其所以致遏,实又有因,不但寒也。必其人先有饮食积聚,或好饮醇醪,或喜食煎 ,一种热毒之气,累积于中,又或七情之火,郁结日久,复感风寒,使热毒之气,填塞胃脘。胃中清气下陷,故胃脉沉细,惟为风寒所隔,故人迎紧盛也。若有此二脉,非胃痈而何。然症之成也必以渐,而治之之法亦不可混施。(《尊生书》)
胃痈亦生腹内,痛在心下脐上。其有红肿见于胸下者,此躯廓之伏梁痈,非胃痈也。肠痈痛在下腹左右少腹间,以此为异云云。凡内痈脓未成,皆宜从清导之。已成脓者,必溃脓。胃痈之脓,有呕退场门者,有下溃于肛者。(《医级》)
治验 江应宿治上舍汪中宇,患喉肿不进饮食,腹中不饥,但日饮清茶数盏,召余视之。诊得气口紧数,此胃痈也。脓已成,宜引下行。投以凉膈散,稍稍利一、二度,次早吐脓血,再服射干汤一剂,即知饿索饮食,六剂全愈。(《类案》)
石顽治谈仲安,体肥善饮,初夏患壮热呕逆,胸膈左畔隐痛,手不可拊,便溺涩数,舌上胎滑,食后痛,呕稠痰,渐见血水,脉来涩涩不调。与凉膈散加石斛、连翘,下稠腻颇多。先是疡医作肺痈治不效,予曰:肺痈必咳嗽,吐腥秽痰。此但呕不嗽,洵为胃病无疑。下后四、五日,复呕如前,再以小剂调之,三下而势甫平,复以保元苓橘平调,二十日而痊。先时有李姓者患此,专以清热豁痰解毒为务,直至膈畔溃腐,脓水淋漓,缠绵匝月而毙。良因见机不早,直至败坏,悔无及矣。(《医通》)
治方 治热聚胃脘,留结为痈,连翘升麻汤方。(《圣济》)(按:即五香连翘汤。)
治胃腑实热,留结为痈,阳气不得下,胃脉沉细者,犀角汤方。
犀角(镑) 栀子仁 赤芍药 赤茯苓(去黑皮) 黄芩(去黑心) 射干(去毛) 大黄(锉炒各一两)
上七味粗捣筛,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入蜜一匙搅匀,再煎一两沸,食后温服。(同上)
治荣卫不流,热聚胃口,血肉腐坏,胃脘成痈,射干汤方。
射干(去毛) 栀子仁 赤茯苓(去黑皮) 升麻(各一两) 赤芍药 白术(各一两半)
上六味 咀,如麻豆大,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入生地黄汁一合,蜜半合,再煎三沸,温服不拘时候,日二服。
首先提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的医家是李杲
资料拓展:
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号东垣老人,生于1180年,卒于1251年。他是中国医学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
他十分强调脾胃在人身的重要作用,因为在五行当中,脾胃属于中央土,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作“补土派”。据《元史》记载“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从之学”。
李杲自幼天赋聪颖,沉稳安静,喜爱读书。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父辈们也都是崇文好读之人,与当时的名流雅士有密切的交往。他家是当地的豪门望族,富有钱财,李杲虽生在富贵人家但生活严谨,行为敦厚,令人敬重。
李杲二十岁时,母亲王氏患病卧床不起,后因众医杂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医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学医。当时易水的张元素是燕赵一带的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离乡四百余里,捐千金拜其为师。
凭着他扎实深厚的文学功底,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学,益加阐发”,名声超出老师,成为一代医家大宗。
病人来看病,他总是先诊脉,辨明脉象,而后进行诊断,告诉病人他们患得是什么症,然后从医经里引出经文,加以分析对照,证明自己的诊断与医经的论述完全一致,直到把病人说得心服口服了,才拿起笔处方。
经过多年临证,李杲的医技日益精湛,各科疾病均能诊治,当时的人都把他当作神医来看待。李杲医书,唯《内外伤辨惑论》,为其生前手定。余皆由门人校定。或据其有关资料所整理。
定义鼻渊·脾胃湿热证(sinusitiswithpatternofdampnessheatinspleenandstomach)是指脾胃湿热,以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嗅觉减退,鼻黏膜红肿,尤以中鼻甲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伴头昏头重、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鼻渊证候。鼻渊·脾胃湿热证的症状鼻渊·脾胃湿热证患者鼻塞重而持续,鼻涕黄浊而量多,从鼻腔上方,涓涓流出,嗅觉减退甚至消失,鼻黏膜红肿,并有胀痛,尤以中鼻甲肿胀更甚,中鼻道、嗅沟或鼻底见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全身症状可见头昏头重、头痛较剧,倦怠乏力、胸脘痞闷、纳呆食少、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或脉滑数。证候分析脾胃湿热,循经上蒸,蕴结鼻窍,熏灼鼻窦,腐膜成液,故见鼻涕黄浊,量多不止,涓涓流出。湿热滞鼻,壅阻脉络,湿胜则肿,热盛则红,故鼻内肌膜红肿甚,鼻塞重而持续,嗅觉消失。湿热阻滞,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重头痛。湿困脾胃,运化失健,精微不布,故脘胀纳呆,肢体倦怠。湿热交迫,下趋二便,故尿黄,便溏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或滑数,皆为脾经湿热之证。鼻渊·脾胃湿热证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方药可选用黄芩滑石汤加减治疗:该方以黄芩、滑石、木通清热利湿,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蔻仁化湿祛浊,行气醒脾。若热重者,加黄连、大黄、石膏以助清泄脾胃之热。鼻塞甚者,加白芷、辛夷花、薄荷,以芳香通窍。也可选用加味四苓散或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饮食疗法食疗方法清热利湿,化浊通窍。推荐食材薏苡仁、冬瓜、荷叶等。食疗方1.薏苡冬瓜汤:薏苡仁30g,煎汤去渣,放入切成薄片的冬瓜肉煮汤,加盐少许,一次食用。2.煮全冬瓜:全冬瓜(不去子)半个切碎,加水和蜂蜜煮至烂熟,分2~3次食用。3.薏苡荷叶粥:煮薏苡仁30g,如常法做粥,粥将熟,覆以荷叶1张再煮,至
详见百科词条:鼻渊·脾胃湿热证 [ 最后修订于2019/12/24 15:17:25 共1963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中医名方副作用及危害—补中益气汤《脾胃论》
本文2023-10-14 19:00:2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2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