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公子的爱恨情仇之郑国篇,出了名的四大公子爷是哪些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5收藏

春秋公子的爱恨情仇之郑国篇,出了名的四大公子爷是哪些人?,第1张

 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名魏无忌(前210~前243),是战国时期魏国的魏昭王少子,魏安厘王的异母弟。魏安厘王元年(公元前276年)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县),号信陵君。生年不详,死于安釐王三十四年(公元前243年)。《史记·魏公子列传》载:公子对于士,不论贤不肖,都很谦虚,以礼相待,不敢以富贵而傲人。因此方圆几千里的士都来投奔他,以致食客有三千人。

  孟尝君,名田文(-前279年),是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田文的父亲名叫田婴。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婴曾于齐威王时担任要职,于齐宣王时担任宰相,封于继位于薛,是为孟尝君,以广招宾客,食客三千闻名

  平原君,名赵胜(?-前253年),是战国时期赵国宗室大臣,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之弟,封于平原县[东武(今山东武城)],号平原君。在赵惠文王和赵孝成王时任相,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于养士而闻名,门下食客曾多达数千人

  春申君,名黄歇(前320~前238)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 春申君

  ,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人物生平 楚国来伐

当时,东周王室日益没落。诸侯国中以齐国最为强大,宋、鲁、陈、蔡、卫、郑、许、邾、曹等国皆服从齐国,称齐桓公为盟主。公元前667年(郑文公六年),郑文公与鲁庄公、齐桓公、宋桓公、陈宣公再次会盟。

但是,雄居长江中游的楚国,自持国大兵强,不尊周王室,也不服从齐国,经常出兵中原,和齐国争夺诸侯国,欲称霸中原。

公元前666年(郑文公七年),楚成王以郑国背楚向齐为由,派楚国令尹(相当于执政大臣)公子元为中军元帅,斗御江、斗梧为先锋,公孙游、公孙嘉为后卫,发兵车六百乘讨伐郑国,争夺郑地。

公子元率领楚国兵马已经攻破郑国的梏敉关(今河南郑城南郊的关口),攻入纯门(今河南郑城外城的南门),将到达逵市(今河南郑城纯门通往内城的大道)。

郑国的正卿叔詹正确地估计形势,认为楚国发六百乘兵车伐郑,倾国内全部兵力,国内必空虚,害怕国内生变,不敢久战,便大胆地设空城计以待楚师。公子元害怕,不敢攻郑城,撤兵回楚。

自纯门失守以后,郑文公恐怕楚国兵马再次讨伐,便派大将聃伯率兵马守纯门。

楚成王听说公子元率兵马伐郑不战而回,大怒,乘机杀死公子元, 又派大将斗章领兵车二百乘继续伐郑。斗章领兵马直入郑境,将近纯门,听说郑国大将聃伯把守纯门,心中害怕有失,不敢攻郑城,也撤兵回楚。 楚成王得知斗章领兵伐郑又是不战而回,大怒,又派大夫斗廉(斗章的兄长)督战,和大将斗章再次领兵马伐郑国。斗廉、斗章二将率领兵马,星夜奔袭郑国境内,直奔纯门,乘聃伯无备,攻破纯门,俘虏郑将聃伯,大败郑军,乘胜班师回楚报功。

楚成王得知斗廉、斗章伐郑取胜,大喜,马上又增加兵车二百乘,要斗廉、斗章二将再次伐郑,定要攻破郑城,俘获郑伯,治郑国背楚向齐之罪,使郑国归顺楚国。于是,斗廉、斗章又率领兵车四百乘伐郑,很快包围郑城。

郑文公得知纯门失守,聃伯被俘,心中害怕,急忙派使臣去齐国借兵援助。去齐国借兵的使臣尚未回来,郑文公又得知楚兵再次伐郑,已包围郑城,便再次派使臣去齐国借兵。

齐桓公闻报楚军伐郑甚急,便大会诸侯,于公元前656年(郑文公十七年),带领齐、鲁、宋、卫、陈、郑、许、曹八国兵马先伐蔡国,破蔡后又伐楚,大军直抵召陵(楚邑,今河南郾城东)。楚成王听说八国兵马伐楚,心中害怕,忙派大夫屈完和齐军议和,双方订立盟约,楚国表示尊周服齐,解郑国之危。

首止之会

公元前655年(郑文公十八年),齐桓公得知周惠王有意废掉太子姬郑,改立次子姬带为太子,便传令宋、鲁、郑、卫、许、陈、曹七国国君在首止共同拜会太子姬郑,表示拥戴太子姬郑,借此机会向周惠王表明众诸侯拥戴太子姬郑, 以巩固姬郑的太子地位。

众诸侯在首止输流为太子姬郑设宴招待,一住就是三个月。周惠王本来不喜欢太子,又见太子和众诸侯在首止长期相会,大怒,马上派周公姬宰去首止,私自会见郑文公,挑拨郑国和齐国关系,要郑文公离开首止,背离齐国,和楚国结盟,帮助次子姬带继承周王位,并许诺事成之后, 加封郑文公为王室卿士。郑文公认为从齐不如从周王,又急于得到王室卿士爵位,便不听叔詹的劝告,托言郑国内有大事私自返回郑国,又派大夫申候暗通楚国,准备投靠楚国。

齐桓公对郑文公在首止私自逃盟很不满意,又听说郑文公派人私通楚国,大怒,于公元前645年(郑文公二十八年)率领齐、鲁、宋、陈、卫、曹等国兵马讨伐郑国,包围郑国的新城(今河南新密东南)。楚成王得知齐国伐郑,便亲自率领兵马伐许国,包围许城。齐桓公听说楚兵伐许,便转移伐郑的兵马去救许,郑城才得救。不久,郑文公害怕齐国再次伐郑,便杀死申候,派师叔去齐国讲和。齐桓公准许郑国讲和,让郑文公去宁毋(鲁邑,今山东金乡东南)与众诸侯会盟。

驱杀诸子

郑文公曾在首止私自逃盟,又派人暗通楚国,害怕齐桓公暗害自己, 不敢亲自去宁毋会盟诸侯,便派太子华代替他前往宁毋。

太子华和公子藏都是郑文公的嫡夫人所生。嫡夫人陈妫很得郑文公的宠爱,便立其长子太子华为太子。以后,嫡夫人陈妫年老色退,郑文公先后娶了两位夫人,而且都生了儿子。这样,陈妫便失去郑文公的宠爱,太子华也得不到郑文公的欢喜。

太子华见郑文公如此好色多宠,深感自己的太子地位有被废的危险,心中终日不安。这次乘去宁毋会见齐桓公的机会,便谎言对齐桓公说:“郑国之政,皆出于叔詹、堵叔、师叔。郑伯首止逃盟,背齐向楚,皆‘三大夫’之意。若以君侯之灵,派兵伐郑,灭掉‘三大夫’,夺回政权,我愿让郑国长期服从齐国,比于附庸!”齐桓公听从国相管仲的话,不但不听太子华的意见,反而将太子华的话透露给郑文公。郑文公得齐桓公书信,大怒,将太子华和公子藏杀死,又害怕别的儿子生变夺权,便把儿子全部赶出郑国。

与楚结亲

公元前643年(郑文公三十年),齐桓公去世。不久,齐桓公的几个儿子争夺君位,相互攻打残杀,齐国大乱,政局不稳,国力日落,诸侯纷纷叛离。这时,郑文公见齐国没落,便弃齐国投靠楚国,又娶了楚成王的妹妹芈氏为夫人,和楚国结成姻亲友好。

公元前639年(郑文公三十四年),楚成王和宋襄公在孟邑(今河南睢县西北)会诸侯,争夺盟主。郑文公积极支持楚成王,首先倡仪由楚成王为盟主,又游说许国、陈国、蔡国的国君支持楚成王当上了盟主。宋襄公没有当上盟主,心中恼恨楚成王,但楚国强大,无可奈何楚国,便移恨郑文公,于公元前638年(郑文公三十五年)亲自率领兵马讨伐郑国。

郑文公得知宋国伐郑,急忙派使臣去楚国求援。楚成王说:“郑国是楚国的姻亲,郑伯事楚如父。宋国今日伐郑、实际上是欺我楚国。我们一定要发兵救郑国。”楚令尹成得臣劝楚成王说:“主公发兵救郑,不如直接发兵伐宋。楚伐宋,宋国空虚,必移伐郑之师救宋,郑城可解危急。”于是,楚成王命成得臣为将、斗勃为副将,率兵马伐宋,在泓水(泓水故道在今河南拓城西北)大败宋师,郑国得救。

郑文公得知楚师大败宋兵,郑城得救,非常高兴,准备亲自往柯泽楚营去拜会楚成王。当时,郑文公的夫人芈氏,听说郑文公要去拜会楚成王, 便也带着两个女儿(大女儿伯芈,二女叔芈,已十四、五岁)一起去会见楚成王,又约楚成王次日进郑城赴宴。

次日,郑文公一大早便出郑城亲自迎接楚成王进郑城,在太庙设盛宴,对楚成王九献礼,比如天子。宴席丰盛,食品百种,外加几十种干鲜水果,为列国鲜见。宴席上,郑文公夫妇及其两个女儿都向楚成王行大礼,轮番劝酒。楚成王见两个外甥女长得如花似玉,很有姿色,心中高兴,酒喝得也多了。宴席从中午一直喝到午夜时分,把楚成王喝得酩酊大醉。临别,楚成王对郑文公、芈氏说:“寡人今日领情过盛,酒量已足,今夜要回楚营,妹与两个外甥女送我一程如何!”郑文公、芈氏立即答应。

楚成王起驾回柯泽大营,郑文公送到城外而别。郑文公夫人芈氏及两个女儿则与楚成王并驾而行,一直送到柯泽大营。原来楚成王看中了两个外甥女的美色,到了大营,便让芈氏在驿馆内住下,将伯芈、叔芈拉入营内过夜,成就鱼水之欢,枕席之乐。郑文公、芈氏见状,后悔莫及,在馆舍内急得团团转,直到天亮。次日,直到中午时分,楚成王才派人将泓水战斗中所获之物大半赠给郑文公、芈氏,送郑文公和芈氏回了郑城。另将伯芈、叔芈用车载回楚国,收入后宫为妾。

无礼重耳

公元前637年(郑文公三十六年),晋国的公子重耳逃亡时路过郑国,至郑城。郑文公得知公子重耳将要到郑城,召集群臣商议,说:“晋国公子重耳叛父君而逃亡国外,不忠不孝,到什么地方都不受人欢迎,屡遭饥饿。此不忠不孝的人,我们不必以礼相待!”正卿叔詹劝郑文公说:“晋国公子重耳有‘三助',是天佑的人,将来必得国为君,不可怠慢!”郑文公不信,问有何“三助”。叔詹回答说:“公子重耳是狐氏女所生,狐与姬是同宗,同宗为婚,出类不凡,必成大材。此一助。自从重耳流亡国外十八年,国内一直不安,无人能管理,是天意等待贤人回国为君。此二助。跟从公子重耳的赵衰、狐偃、介子推等人,皆为当代的英雄豪杰。重耳得而用之,必成大业。此三助。公子重耳有此‘三助',将来必得国为君。主公应以礼相待才是。”郑文公不听叔詹的劝言,说:“重耳已在外流亡十八年,将近六十岁了,有何做为!”叔詹见主公将无礼重耳,又说:“主公若不礼公子重耳,请将他杀了,以免留下后患。”郑文公一听大笑,说:“大夫所言是何道理,一会儿让寡人以礼相待他,一会儿又让寡人杀了他。以礼相待有啥好处,杀了他又有啥仇怨!”当即下令,让门吏紧闭城门,不准公子重耳入郑城。晋公子重耳等人听说郑国不让他们进入郑城,怒而改道往楚国去了。

公元前636年(郑文公三十七年)春天,重耳回到了晋国,并继承晋国国君之位,是为晋文公。

攻打滑国

公元前636年(郑文公三十七年)秋天,郑文公派兵攻打滑国,滑国国君害怕,忙派人向郑国求和。郑文公准许滑国求和,和滑国结了盟。可是,郑国兵马刚离开滑国,滑国国君又与卫国和好,不给郑国朝贡。郑文公很恼火,命公子去泄、堵俞弥为大将,再次率军攻打滑国。

滑国国君听说郑国兵马又来侵伐,心中害怕,忙请卫文公帮助。卫文公也没办法,只得派人去周王室,请求周襄王帮忙。

周襄王闻报,派大夫游孙伯和伯服来郑国替滑国说情,让郑国停止讨伐滑国。郑文公一见周襄王的使臣,大怒,说:“周王、卫君、滑伯与郑国同为姬姓,周王为什么偏袒卫国,为滑国说情。先君厉公曾帮助周惠王(周襄王的父亲)回国复位,立了大功,周王室连个卿士爵位都不给先君!”一怒之下便把周王的使臣扣留,不准其离开境地。周襄王听说郑文公不听劝告,又扣留了使臣,盛怒之下,派大夫颓叔、桃子二人去翟国(又称狄国,在今山西、河南交界处)借兵伐郑。翟君领骑兵千人,以打猎为名,突然入侵郑国境内,攻破了栎城。

不纳周王

周襄王以翟国伐郑有功,迎娶了翟国女子叔隗做夫人。不料,叔隗是个浪 子,在宫内与周襄王的庶弟甘昭公(名带)胡混作乐,被周襄王发现,欲杀甘昭公,又将叔隗打入冷宫。公元前636年(郑文公三十七年)冬天,甘昭公带逃往翟国,借来翟兵攻打周襄王。周襄王兵败,逃往郑国的地(今河南襄城东北)避难,传榜各诸侯起义兵勤王。

当时,正卿叔詹劝郑文公说:“周王有难居郑地,是因为周天子和郑伯是姬姓同宗,相信郑国。主公若能效先君厉公的做法,起义兵纳周王,首先树起尊周王大旗,建功于周王室,争得王室卿士爵位,便可以冠冕诸侯,征服列国,称雄中原了。”可是,郑文公不听叔詹的话,仍怨气十足地说:“周王现在才知道翟人不如郑国了。我们的兵力不如晋国和秦国,难以起兵纳王。”叔詹劝文公说:“先君曾联合虢国兵马共同纳王。我们也可以联合晋国兵马共同纳王!”郑文公仍不听,说:“先君起义兵纳王,周王并没有给先君卿士爵位。今日起义兵纳王,我看也不会有啥好处!”

公元前635年(郑文公三十八年),晋文公起义兵打败了甘昭公,帮助周襄王回到了洛阳王城,复了周王位。周襄王为酬谢晋军帮助平乱的功劳,把阳樊(今河南济源东)、温邑(今河南温县西南)、原邑(今河南济源西北)、攒茅(今河南修武西北)给晋,晋国的疆土一下向东拓展到太行山以南。

托言晋文

公元前632年(郑文公四十一年),郑国帮助楚国攻击晋国。因为晋文公经过郑国时郑国没以礼相待,所以郑国背叛晋国帮助楚国。

晋文公自起义兵纳王后,功高如山,名声大振,便于公元前631年(郑文公四十二年)传榜各路诸侯于十月在温地取齐,共同去河阳(今河南孟县西)朝拜周襄王。是时,齐昭公、宋成公、鲁僖公、蔡庄公、秦穆公、郑文公、陈共公以及邾、莒的国君,皆到河阳朝拜了周襄王,只有卫国和许国的国君没有到。

朝拜了周襄王,晋文公说:“寡人受天子册封为方伯,专事征伐。今日许国一直服事楚国,不通中原,连天子朝驾河阳,许男也不到河阳朝拜天子,真是大逆不道,不尊天子。寡人愿与众位一起发兵讨伐许国,不知大家意见如何?”众诸侯都不敢违抗晋侯命令,皆说:“愿听从君令!”只有郑文公一人内心不服,暗地对叔詹说:“昔时,晋文公为公子时,路过郑地, 寡人曾不礼于他,必怀恨在心。今日晋国伐许,明日必伐郑。我们不如暗地通楚,留条后路,异日若有大难,可以靠楚人保护!”叔詹劝郑文公说:“晋文公有纳周王大功,众诸侯皆依附,兵强势大。晋侯不记前仇,收郑国入了盟。君主千万莫要三心二意。君若怀二心,必得罪晋国,后果不堪设想。”郑文公仍不听叔詹的意见,派人到处传说郑国有疫病发生,托言给晋文公,先行回郑国去了,并暗地派人去楚国,告诉晋将伐许之事。

晋文公见走了郑文公,心怀不满,仍率领晋、齐、宋、鲁、陈、蔡、秦、邾、莒九国兵马伐许国,很快包围了许城。许僖公忽闻九国兵马讨伐,包围了许城,又不见楚兵来援助,只得开了城门,向晋文公投降,出大量金帛慰劳各路大军。晋文公准许许国求和,让许僖公和各位诸侯见面结盟。

逼立太子

公元前630年(郑文公四十三年),晋文公因郑国帮助楚国讨伐晋国,以及晋文公经过郑国时郑文公对他的无礼,便与秦国国君秦穆公一起围攻郑国。

当初,郑文公有三个夫人,有五个宠爱的儿子,都因罪早死。郑文公发怒,把众公子全都赶出郑国。公子兰逃到晋国,随随晋文公围攻郑国。公子兰服侍晋文公很小心谨慎,晋文公宠爱他,公子兰于是在晋国暗中活动,争取回郑国作太子。晋国这时想抓住叔詹把他杀掉。郑文公害怕,不敢对叔詹说。叔詹得知后,对郑文公说:“我曾经对您说过,您不听我的,晋文公终于成为郑国祸患。然而晋国围攻郑国的原因,是为了我,我死而能赦免郑国,是我的心愿。”于是自杀。郑国人将叔詹的尸体交给晋国。晋文公说:“一定要见到郑国国君,侮辱他一番才离开。”郑国人担忧这件事,于是派人暗中对秦国说:“攻破郑国增强了晋国,是对秦国不利的事。”于是秦军撤兵。

晋文公想将公子兰送回郑国立为太子,将此事告诉郑国。郑国大夫石癸说:“我听说姓是后稷的元妃,她的后代应当有兴起的。公子兰的母亲是姓的后代。再说夫人的儿子全都死了,剩下的庶子没有比公子兰更贤德的。今围攻紧急,晋国为公子兰请求,没有比这更大的好处。”郑文公于是答允晋国,与晋国结盟,而终于立公子兰为太子,晋军才罢兵离去。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四十五年),郑文公去世,公子兰即位,是为郑穆公。

为政举措 政治

郑文公继位后,任用其弟叔詹为正卿,执掌国政;任用堵叔、师叔为大夫。叔詹、堵叔、师叔同时被人们称为郑国“三良”。

外交

当时,东周王室日益没落,诸侯国中以齐国最强,郑国与宋、鲁、陈、蔡、卫、、许、邾、曹等国皆服从于齐国,推齐桓公为盟主。公元前667年,郑文公与鲁、齐、宋、陈等国再次会盟。

趣闻轶事

郑文公有个妾是南燕国女,姓,故称燕。公元前549年(郑文公二十四年),燕梦见天神给她一支兰草,并对她说:“我是伯(伯是南燕国始祖)。我是你的祖先,把兰草作为你的儿子,兰草是国中最香的草。”燕把梦讲给郑文公听,郑文公便与她同房,又给她一支兰草作为凭证,于是生下儿子,取名为兰,即后来的郑穆公。

人物评价

郑文公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君中在位时间较长的一位,执掌郑国政权四十五年(公元前673年前628年)。郑文公在位时郑国的综合国力已经失去郑庄公时代地区小霸的威风,充其量只能算是个二流诸侯,因此郑国常受到像楚、晋这样强国的欺凌。好在郑文公一是能忍,并善于察言观色;二是常常出席大国主持的盟会,寻求“保护伞”,郑国也因此躲过了一次次灭国危机。

史书记载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

参见:郑世家

家庭成员 父祖

祖父:郑庄公

父亲:郑厉公

弟弟

叔詹,公元前530年自杀。

妻妾

陈妫,郑文公嫡夫人,生太子华、公子臧。

燕,南燕国之女,姓,故称燕。

芈氏,楚成王之妹,生伯芈、叔芈。

子孙

儿子

太子华,郑穆公兄,被郑文公所杀。

公子臧,郑穆公兄,被郑文公所杀。

郑穆公,与燕所生。

女儿

伯芈,芈氏长女。

叔芈,芈氏次女。

孙子

郑灵公,郑穆公之子。

郑襄公,郑灵公弟(一说郑灵公兄)。

公子去疾,字子良,郑襄公弟。

公子喜,字子罕,郑襄公弟。

公子,字子驷,郑襄公弟。

公子发,字子国,郑襄公弟。

公子嘉,字子孔,郑襄公弟。

公子偃,字子游,郑襄公弟。

公子舒,字子印,郑襄公弟。

字子丰,郑襄公弟。

字子羽,郑襄公弟。

字子然,郑襄公弟。

公子志,士子孔,郑襄公弟。

通过《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的描写,表现了郑伯是一位决策及时、果断,并且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

人物形象分析

郑伯,这位即将亡国的君主,在文中的表现主要是“一从”、“一曰”。当秦、晋两国气势汹汹地围攻郑国之时,郑国可谓危矣,形势对于郑国实在是差到了极点。郑国的出路,大致来说只有三条:要么抗争到底;要么屈膝投降;要么化解危机。很显然,以郑国目前的实力,与秦、晋两个大国抗争,无疑是以卵击石,郑国势必会因此而走上亡国之路,这是郑伯所不愿看到的;屈膝投降的结果或可保有相当的利益,最差无非是亡国,但这种结果是极不可靠的,郑伯没有主动权,所以他也不会接受;而想办法化解危机,既可避免一场劫难,又可维护国家利益,同时也掌握了事情的主动权,应该是最佳的选择。这样一来,又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谁来化解这一天大的难题?显然郑国大臣之中无人能够负起此重任,所以在秦、晋围攻的危急时刻,郑伯没有任何行动,而当佚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就在事情即将顺利解决的时候,作者利用烛之武的牢骚形成了一次波澜,使文章曲折引人而不呆板。烛之武面对郑伯的重托,却大谈自己至老不能被用,如今更是“无能为力也已”,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尴尬之中的郑伯没有放弃,而是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这番自责,可谓动之以情,令烛之武为之语塞,对其牢骚情绪也是一个至好的抚慰。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郑伯“之曰”,短短二十六个字,终使烛之武“许之”,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也展现了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的君主形象。

作品简介

《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史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烛之武以一己之力,凭借对时局的洞若观火和过人的辩才,终于使郑国免于灭亡,其临危不惧、解除国难的精神以及能言善辩的杰出外交才能,为人赞叹。全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

我必须承认,在读《左传》时,刚刚开篇,就有很多问题没有搞懂。

譬如,写鲁国及国君的史书,突然横进来宋武公。好吧,这也好理解,宋国的公主仲子后来是鲁夫人,生桓公而惠公薨。可是“隐公立而奉之”是什么意思呢?

每一种译本都翻译为“因此隐公摄政,却奉戴桓公为鲁君”。

可是,我仍然没有搞懂。我得实话实说。人家原话里面这个立,是摄政的意思吗?“奉之”的“之”是指桓公吗?

查资料又发现,鲁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这就出现大问题了,惠公死时,有太子,太子名允,于是鲁隐公摄政,掌国君之位。

惠公是鲁国第十三代国君,隐公是鲁国第十四代国君。第一篇就让我们知道,鲁国已经与太子允没有啥关系了。后面会发生什么事儿呢?刚刚开篇,就把这里面复杂的人际关系交代出来了,后面肯定会发生什么的。且看下去吧!

《春秋》,有人说为后世法,这里出现了一个词:薨,诸侯死曰薨。后世封爵的大官之死也叫薨。

接下来,在《隐公元年》里作了说明,《左传》:“不书即位,摄也。”意思是《春秋经》上没有写即位,那就说明隐公是暂代国君。

孔夫子厉害吧?他不写的,你就是贵为国君,也只是摄政的,不能当真的。也就是说,鲁隐公其实只是个假国君。但是,这个假的,后来变成了真的了。那么,他怎么对待年幼的太子的?这里面,一定有很多故事,明的,暗的,阴的,损的……

身居国君之位的人,总会来几手阳谋与阴谋。谁还没有读过几页历史?你懂的!

隐公元年发生了很多事。其中最大的事,可以说是郑伯克段于鄢。问题又来了,郑国发生的事,鲁国的国史要记载得这么详细干什么?莫非当时周天子辖下,郑伯之事非常重要,又连带出了其他很多事?我看到了有些连带事件的发生。但似乎都与鲁国没有直接联系。

所以,还是不懂。

有人能解吗?请为我讲解。谢谢!

380 出居于郑

本年的秋天,宋国和楚国和解。

之前的时候,宋国的国君宋兹父为了和楚国争霸,发动了泓之战,最终以宋国的失败告终,紧接着宋兹父就去世了。本年是宋国的新君宋王臣正式即位,新君即位正好给一个机会能够改变对外的政策,所以宋王臣就决定要和楚国和解,正是在秋天的时候,宋王臣前往楚国。前往楚国干什么?朝见嘛!说白了就是在泓之战打败了,宋兹父在的时候有面子在,不好意思向楚国屈服,可是如今换了新君,他就向楚国屈服了。

宋王臣在回国的时候进入了郑国,当时郑国的国君郑捷就打算宴请他。郑捷之前虽然跟宋国不和,但是如今宋国也投靠了楚国,那大家都是站一边的,郑捷自然要和这位宋国的新君重新修复关系。

郑捷对于宴请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他向皇武子请教席间的礼仪。这个皇武子他是谁呀?现在还真是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说法,但是我们一听武子就知道这不是他的名字,这是他的谥号,也就是他去世之后,为他定了谥号,后人用这个谥号来称呼他。

皇武子回答说:“宋国是殷商的后裔,对周王室来说他是客人,天子举行祭祀的时候会赐宋国祭肉,宋国为王室吊丧的时候天子会回礼,所以宴请宋国的国君,丰厚就可以了没有什么特别的礼节。”

郑捷听从了皇武子的意见,宴请宋王臣的时候,特别在正餐之外有加菜,这是符合当时的礼仪的。

到了本年的冬天,天王姬郑派人到鲁国去告难:“哎呀,我又被自己的弟弟给逼出来了。”当时他说:“不谷不德,得罪了同母的弟弟姬带,现在在郑国的汜地避难,不敢不将这个消息告诉叔父。”

这里面的不谷我们之前讲过,当天王遭遇灾难的时候要凶服,要降低名号,也就是从本来称余一人要降低变成不谷。至于叔父当然指的就是鲁国的国君鲁申了,因为鲁国它是同姓的小国,所以以叔来称呼。

鲁国这边的大夫臧孙辰就回答说:“天子蒙尘于外,不敢不询问随从人员的情况。”这个话说的都非常的客气,实际上意思呢就是说,我要询问一下,哎,您在那边吃住如何,但是作为诸侯怎么能够询问天王的吃住情况呢?所以他说,我是询问您手下人吃住的情况,哎这么个意思,但实际上还是询问天王在外的情况。

姬郑除了向鲁国告难之外,他还派出简师父向晋国告难,派出左鄢父向秦国告难。哎,就是遍撒英雄帖,因为他之前说了嘛,姬带的问题要交给诸侯去解决。那自然光告诉鲁国,鲁国又解决不了,所以要遍撒英雄帖呀,看谁能帮助天王解决姬带的问题。

姬郑在郑国的地方待着,郑国的国君郑捷不可能没有所表示啊。郑捷就和他郑国的大夫孔将鉏、石甲父、侯宣多,到汜这个地方去视察天子的起居,以及人员安排的状况。看过了之后才回国听取政务,这个是符合礼节的。

这个也应了召穆公所作的《棠棣》:“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你想想啊,姬郑落到现在的地步,是因为什么呀?不就是他对郑国有怨气,所以借用狄人的力量攻打郑国。可是一旦出了事之后,姬郑首先想的是什么?就是跑到郑国去避难。同样对于郑国来说,对于郑捷来说,郑捷不只是对姬郑不满,他对上任天王姬阆也非常的不满,但是当姬郑跑到郑国来投靠的时候,诶,他还是以礼相待,先要处理好姬郑的这些周边事务,然后才处理郑国的事务。就是说,虽然两个兄弟在墙内这么着天天吵天天斗,可是一旦说,外人把某一个兄弟给打了,哇,那全家都受不了了,都要出来去对付这个外人,这就是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的意思。

当然这一件事情呢,《春秋》把它记录为天王出居于郑。说起来呀,普天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都是天王的,所以天子没有什么出和入的概念。可是《春秋》记‘出居于郑’就是为了避讳姬带的政变。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于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他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 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灵公非常高兴,便令厨子烹煮作羹。正巧公子宋与子家来到殿前。公子宋食指大动,于是悄声对大家说:“我每次食指大动都能尝到珍奇美味,这次君王一定把美味分与大家。”

及至入殿见厨师正解割大鼋,便相视而笑。灵公很奇怪,便问,大家据实相告。灵公听后不悦,暗想:我不赐予你,无论你食指怎么动,也是没用。

鼋羹煮好后,灵公招来许多大臣,赐予他们鼋羹。最后宋灵公才召见公子宋,却没有赐食鼋羹。公子宋大怒,不顾一切地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鼋羹后拂袖而去,灵公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公子宋不可。

公子宋回家后也怒气难消,又听说灵公要杀他,便先杀死灵公,报了未赐鼋羹之恨。郑国在经历了一场混乱之后又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公子宋亦由于谋杀国君而被诛。后人将此事浓缩为成语“染指于鼎”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此事虽起于口腹之欲,然而最终则导致一个国家陷于水火之中。由这个小故事便可知道古圣人的“去人欲,存天理”,“克己复礼”实在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呀!虽口腹之欲,纵容它,也会成为日后杀身的隐患!

春秋公子的爱恨情仇之郑国篇,出了名的四大公子爷是哪些人?

 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时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