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帝王房中术的来源 黄帝所写的《皇帝内经》
男女之事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古代那些坐拥后宫三千的帝王们,为了“神奇”一点,为了“持之以恒”一点,尝试了很多招数。
我们的始祖――黄帝,就是这方面的鼻祖。他写了一本书,叫做《皇帝内经》,里面有一个部分叫做“房中术”,讨论的就是这点事儿。黄帝的招数很简单,就四个字:“采阴补阳”。
这个办法管用吗?貌似很管用,按庄子的说法,“御女三千,白日飞升”。不但御女三千,而且还成仙了。这也算养生界的传奇了。
汉成帝刘骜也是热衷此事。但他自己没什么科研能力,他靠的是宠妃赵合德。赵合德算是半个药学家,不但给自己研制出了永葆青春的“息肌丸”,还给成帝开发出了助兴的“慎恤胶”。汉成帝因此日日欢歌,凶猛异常。
可惜,这两种药都有巨大的副作用,息肌丸让赵合德生不出小孩,慎恤胶则干脆让汉成帝送了命。当然,也可能不是药本身的问题,而是用量太大。
明朝的嘉靖皇帝痴迷道教,整天想着炼丹、成仙。结果,长生不老的丹药他没炼出来,壮阳的丹丸倒是炼出了不少。而且这药很邪门,效果过于凶猛。嘉靖就整天变着花样折腾那些近侍宫女。有一天,宫女们实在受不了了,就打算合伙把他弄死。可惜事前走漏了风声。要不,嘉靖皇帝将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死于宫女之手的皇帝。
南明的弘光皇帝朱由崧,另辟蹊径,搞到了一个神秘配方,效果奇崛。这个配方是这样的:用人参喂羊,然后杀了羊喂狗,再杀了狗,将狗肉掺着草料喂驴。等到驴大动凡心的时候,就割下它的那玩意儿,给皇帝吃。
朱由崧吃后,猛到逆天。据记载,竟有妃嫔,丧命在他身下。
到了清朝的咸丰皇帝,在这方面的创意就比较稀松平常了。咸丰也是个荒*无度的皇帝,搞得身体虚空,经常生病。在御医的建议下,他使用的办法是喝鹿血。刚开始,这招挺管用,但咸丰不知节制,靠着鹿血强大的威力,变本加厉,结果,最终死在了女人身上。
一、房中术
中医是一种紧密结合生活、指导生活的医学,它不仅通过针灸、药物等治疗手段治疗各种疾病,还通过饮食、锻炼等生活手段来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例如:食疗、气功等疗法。
中医的养生之道总结起来就是“该做什么的时候,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时候,不做”。它是一种规律,指导人们正确的生活,按照正确的规律生活,就会得到健康;按照错误的规律生活,就会出现疾病。
中医的养生之道遍及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我们最耳熟能详的食疗、气功以外,还有很多我们不太熟悉的疗法,中医房中术就是其中之一。它总结了性生活方面对人体有益的正确方法,列举出对人体有害的错误方法,给人以指导,通过正确的方法可以使人体通过性生活达到补益气血,预防和调理疾病的作用。
二、房中术的记载
房中术有不同的流派,其中流传最广泛的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其著作《千金方》中记载的房中术,总结了房中术的技巧,归纳了房中术的作用,阐述了房中术的重要性。
1房中术的重要
“四十以上,即顿觉气力一时衰退。衰退既至,众病蜂起,久而不治,遂至不救。所以彭祖曰:以人疗人,真得其真。故年至四十,须识房中之述。”——《千金要方·房中补益》
当人到了四十岁以上,就会突然感到血气和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迅速地衰退下来了。一个人的身体开始衰退,许多疾病就像被捅的黄蜂窝里面的黄蜂一样,一齐向你冲过来,将你重重包围起来;如果长久地得不到治疗,这些疾病就会逐渐成为终身的疾病。所以,彭祖说:用人来治疗人,才真正是最真实可行而且有效的好方法。因此,一个人超过了四十岁,必须熟悉和掌握男女性交合的方法和技巧。
2房中术的目的
“在补益以遣疾也。此房中之微旨也。”——《千金要方·房中补益》
房中术的目的在于通过正常的男女性交合,补益身体里必需的元精和血气,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这就是进行男女性交合的基本原则。
房中术是需要长期练习的医术,因为其是以中医导引术为基础的,在性交的同时还要不断清晰准确的冥想,冥想的日月还要准确的沿着经络穴位巡行,这是没有中医经络学基础,没有气功练习基础的寻常百姓难以做到的。
房中术补全——以砭术辅助来降低难度
为了让寻常百姓也能够操作房中术,降低导引术的操作难度,贴针灸团队以同为上古时期“中医六术”中的“砭术”来结合“导引术”,降低房中术的操作难度,研发出了“砭石安全套”。
任脉上有大量的络脉分布于男性的阴茎部位,与女性的阴道部位,砭石安全套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摩擦,激发安全套中砭石的特性,激发砭石每秒3千余次的超声波脉冲振动,激发砭石3摄氏度的远红外热辐射升温作用,通过络脉传导到任脉,起到不断地加速任脉的气血巡行的作用。让男女双方在生生活时,无需冥想也能操作导引术,发挥房中术的作用。
用砭石的作用来辅助冥想的作用,疏通任脉气血,正是砭石房中术的核心所在。
总归来说,古人的房中术还是比较博大精深的,都是古人经过实践得来的经验!
揭秘古代帝王房中术的来源 黄帝所写的《皇帝内经》
本文2023-10-14 20:13:5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2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