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纣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古籍记载是否可靠?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武王伐纣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古籍记载是否可靠?,第1张

据他们的意思是说,武王伐纣其实是一场谋逆行为,并不是纣王真的残暴,而是武王想要当皇帝,所以自己策划的。至于古籍记载可不可靠的,要怎么说呢,在看历史古籍的时候,不要完完全全相信他们的记载,要学会多翻阅一些古籍,对比着去看,这样才能最大程度还原历史的“真相”。我们要明白一点,书写古籍的都是人,既然是人,就会有自己的好恶。

打个比方吧,三国时期,曹魏、东吴和蜀汉三国鼎立,如果东吴有这样一个人,他想要记录下三国时期发生的大事情,所以就开始动笔写了一部史书。但是因为东吴和曹魏是敌人,那么,在写关于曹魏和东吴之间的战争的时候,他不可避免的就会偏向东吴,而非曹魏。而且,说不定还会在一定程度上抹黑曹魏。而且我们都知道,那些所谓的《宋史》、《明史》之类的史书,都是下一个朝代的人书写的,比如说《宋史》是元朝的人写的,而《明史》则是在清朝成书。那么这些书中,到底有没有刻意抹黑的成分在,我们谁都不好说。

而且,就连司马迁那么赫赫有名的人物,还不是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不喜儒家而更注重法家,所以司马迁也跟随当时文人的大潮流,一起去抹黑人家秦始皇。而且,根据司马迁记载,说是上古时期,尧舜禹三位圣人实行的其实是禅让制,但是根据考古出土的竹简,和当时其他人的记录来看,尧舜禹之间的所谓退位,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的。

而武王伐纣,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说是当初武王伐纣的时候提出来六大罪状:

1用贵戚,重用奴隶。2不敬鬼神,不重祭祀。3登用小人。4刚愎自用,穷兵黩武。5听信妇言。6酗酒。

有些人认为,这六大罪状并不足以说明纣王是个昏庸无能残暴的人,加上纣王年轻的时候的表现,就有人“合理”怀疑武王伐纣的合理性,说是武王不过是打着一个正义的旗号,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至于这个大家要怎么理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吧。

《山海经》记载了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志怪古籍,大体是战国中后期到汉代初中期的楚国或巴蜀人所作。 也记载了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等。是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古人认为该书是「 ”战国好奇之士取《穆王传》, 杂录《庄》 、 《列》 、 《离骚》 、 《周书》 、 《晋乘》以成者” 。 说到《山海经》里面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女娲补天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 但事实上,多年来,涉及山海经的研究并不多,更多人认为这本书就是一部神话故事,很多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没有研究价值,更不能看做是历史资料,因为所记载的东西与历史很多地方是完全不吻合的。更不要说存在的问题了。 疑点一:书中所记载的奇珍异兽为何现在一点痕迹都没有。 《山海经》里记载了很多奇珍异兽,描绘得栩栩如生,但是很奇怪的是,书中的这些奇珍异兽几乎无一类还存活在地球上,这些奇珍异兽是否真的存在过?有学者称,这些东西都是远古时候的,后来因为地球板块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导致这些物种灭绝掉。或者是后来生物的进化,这些动物与我们现在的动物有几分相像。 这些推测似乎也站不住脚,原因很简单,虽然恐龙我们并未见过,但是后来是发现了他的化石的,根据化石还原了恐龙的本来面目和种类。但《山海经》里所记载的奇珍异兽至今未发现有相似的化石存在。 疑点二:书中记载的地理位置与现在的位置有一些完全不一样 《山海经》记载的昆仑山是这样的:《山海经·海内西经》:「 ”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 而现在的昆仑山整体地形与位置与记载的存在很大差异。即使是地球板块运动或是受自然灾害影响发生了变化,但是大体的位置和地形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所以司马迁称:「 ”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矣”司马迁既不否定《山海经》,也不肯定《山海经》,后来有传言称司马迁曾断言,《山海经》曾被人篡改过,因为它在当时被列为jin书,所以有被篡改也不足为其。即使被篡改,主要应该是删减内容,而不会做原文的篡改。也就是现在所看到还是被删减后的,如果是完整版的,很多东西更难说清楚。 《山海经》里到底有什么秘密,为何与历史地理等均不吻合? 有一种很离奇的说法,就是:在《山海经》中记载的那个世界应该是上古时期的另一个维度空间世界,夸父、黄帝、大禹这些人都是那个世界的人,那是一个科技远远领先于现在的世界,那个世界有很多我们这个世界没有的物种。 后来黄帝、大禹这些人来到了现在的空间,他们告诉了先人们那个世界的事情,于是口口相传,《山海经》横空出世。所以说《山海经》真正记载的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那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无人再知道而《山海经》也许被看做一本神话故事书,也许是一部记载着另一文明世界的百科全书,也许有一天会被人类解开这个秘,也许永远无法解开,只是人们枕头底下的一本神话故事书而已。

古往今来,流传至今的史书大多被视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被视为中华文明源头的河洛两幅图。他们的影响渗透到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但是河洛的两幅图的来历和意义争论了很多年,至今仍是一个谜~ ~河洛书在古籍中也有记载。直到考古学家找到证据,他们才能最终揭开他们的神秘面纱。

河图和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多年的两种神秘图案,是阴阳五行的源头。这两幅图最早见于《尚书》,后见于《易传》,后来百家争鸣中也有不少河洛图的记载。不知道有多少智人和哲学家一直在试图探索河洛两幅图的奥秘,但为了图上的一系列黑白点,花了不少时间。研究书籍和手稿有几千万字。但问题不外乎以下几点:

1河图罗书的产生日期,地点,发明者?

2它的本义和它与宇宙起源的关系?

3它和八卦的关系,阴阳五行,谁先谁后?

4它和天地的关系?

5它与人的关系,对人的影响?

6其“象、数、理”的关系及应用。

在“河图”和“洛书”流传之前,除了神话传说之外,任何文献中都没有关于河图洛书的具体说明。尚书。《顾名篇》记载:周康王即位,从周成王继承八件国宝:“于越吴陈冲宝:赤刀、大荀、洪弼、万艳在西序;玉、余一、天球、河图在东序。”这里第一次提到“河图”。尚书。侯说:“元贵负写与《洛书》有关。”《插曲传》说:“一河出一图,一书出罗,一圣人出”。把孔子的河图和罗的书并排放在一起。在古代文献中,上至伏羲、黄帝、尧、舜、禹,下至商汤、周公、,都与河图、洛书有关。但是没人说河图洛是什么样的。然而,经过不断的迷信渲染和演绎,《河图洛书》成了一个荒诞的神话故事。

《河图》、《洛书》、《太极图》在宋代的流传,不仅未能消除围绕《河图洛书》的迷雾,还引起了彝学界关于《河图》、《洛书》真伪的争议。后来形成的“书”派,尽管有各种解释,却始终没有解开这个永恒的谜。

考古学家在罗布泊进行科学探究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文书古籍。这些古籍中曾记载着一些私人书信、医书等等。但是这些考古学家却并没有把这个书籍中的内容向外公布,因为上面也涉及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并且不少学者也对这种信息有争议。

要知道在罗布泊最有名的就是楼兰古城。楼兰古城在公元前630年的时候就突然之间消失了,在人们的印象中它是非常神秘的古城。在上个世纪探险家发现了他的遗址之后,就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他产生了探索的兴趣。在此之前,中国的考古学家也专门感到了罗布泊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索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文书古籍,里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既有个人书信,也有医书等等。虽然当时发现的这些古籍与平常所见到的竹简并没有太多的差别,但是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却要比其他的竹简多得多。除此之外,还涉及到了一些神秘的信息。

在考古学家进行查看的过程中,发现了永康三的字样。要知道现如今这些学者一直对这个有非常大的争议。有人认为这个名号根本就是不存在,是别人虚构的。还有人认为其实这个名号是当时君主篡改的。至于当时这个名号是否真实存在,现如今也没有学者能给出一个准确的说法。

因为这部古书中记载的内容并没有其他古书中也有相同的记载,所以专家也没有把握判断古书记载的真实性。由于没有一个有利的证据进行佐证,并且上面记录的内容也非常的深奥,所以专家根本就不敢把其中的内容向外界宣布出来。当然除此之外,考古学家还在楼兰遗址中发现了非常多的文物。这些文物也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更加深入的研究楼兰历史。

上古奇书,《山海经》的秘密!

内容导读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是一本记载着奇诡怪物和神灵的古书,一本“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的荒诞之作。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非常懊恼,因为其中纷繁复杂的山水地理,使人如坠迷雾;几千年来,中国人对其又极其向往,因为其中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使人如临仙境。在成功地穿梭于华夏文明几千年的故纸堆后,《山海经》的神秘,于今,愈加的耐人寻味,引人发思!

“五藏”与“五脏”之间的趣味解读,大陆地球位置与五脏人体的相吻合;按“河”索“山”,拨开山海经地理迷雾,谜一样的黄河,纷繁的昆仑!曾经沧海为桑田,“青海”一名亦源于此;传说中的“泛天之水”,浊浪滔天;“浊”与 “浊”, “浊”与“蜀”,是巧合,还是必然?一张现代电子卫星地图,让我们不得不打破几千年的思维成规;也许,对于大自然,我们还需要更多的想象力。

一、地球的五脏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二、麻烦的黄河源与昆仑山

一直以来,人们都想从《山海经》里按图索骥地找出对应的山水来。可是,结果总是被这些云里雾里的山水搞得稀里糊涂,根本无法对上号。恰好,这些山上又生长或居住着人们根本无法理解的奇形怪状的动植物或神灵。于是,很大一部分人,都把《山海经》斥之为荒诞之作,到了大明朝的时候,就沦落为儿童读物了。可儿童是无法读懂那里边诘奥难懂的文字的,所以,这些文字就仅仅成了看图说话的陪衬。

到了大清朝,由于自身文化素质的低下,出于对知识分子的本能自卑心态,粗野心虚的统治阶层过分地夸大文字的功效,兴起了文字狱。所以,知识分子过分充沛的精力虽然无法在社会管理中发泄,却正好有了整理国故的闲心。训诂考据之学大盛,古老的华夏文化得以完整地绵延。《山海经》的命运也在这时得到了重生的机会。

一些认真的人们相信,这本古书绝不是古代的“三字经”(用于儿童启蒙的简单读物),认为只要努力,一定能考证出与古书实际对应的山水来。但和汉、晋朝的前辈一样,他们依然钻到《淮南子》、《河图》、《尔雅》、《水经注》等故纸堆里寻求解答。于是,也依然落得和前辈一样的下场——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其中,有一条非常令人恼火的“河水”,就是中国人的母亲河——“黄河”。“西山经”“昆仑之丘”条目明明说“河水出焉”,并“南流东注于无达”,可在昆仑之丘西边的“积石之山”,又出现“河水冒以西流”的句子,简直是拿考据学家的神经开玩笑。

这条让无数考据学家头痛的“黄河”,还造成了中国地理学史上的一场混乱,那就是“黄河”的源头——“昆仑之丘”的无法认定。

由于“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那是一个神仙的境地,所以从汉武帝时,就开始了对“昆仑之丘”的确认,随着不同朝代对黄河源头探索的不断深入,“昆仑之丘”也随着改变了许多位置,于是就有了汉武帝时位于新藏边界的“昆仑山”。

元朝忽必烈时的“耳麻不莫刺大雪山”。清朝高宗乾隆《钦定河源纪略》则为星宿海西进三百里的阿勒坦噶达素齐老(蒙古语,“阿勒坦”为黄金,“噶达素”为北极星,“齐老”为石)。后人为了统一昆仑山的概念,遂把从新藏边界汉武帝时的昆仑山直到青海东南清朝时的昆仑山这一长串山统称为“昆仑山脉”。

“昆仑之丘”最大的一个地理特点,就是非常高,方圆也特别大,并且有白、赤、青、黑四条不同颜色的河流从这里发源。可是,无论从上述哪一个“昆仑山”作为立足点来考证“五藏山经”,都无法找到对应良好的山水体系。

那黄河怎么回事?昆仑山又到底在哪里?

三、依经画图,按“河”索“山”

大陆是从哪里来的?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按照古代中国人的习惯,把世界地图倒过来看看。

北上南下的习惯颠倒过来了,是不是有点不太适应?调整过来认真瞧瞧,看出什么名堂来没有?没关系,完整的世界地图绘出以来,在笔者之前,都没一个人看出来。

恰好,中国有一本古书(说是书,其实就是一本小册子),叫《山海经》。其中的《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个部分,“禹曰:天下名山,经五千三百七十山、六万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故被称为“五藏山经”。

普遍的说法,“五藏”的“藏”是“宝藏”的意思。但笔者认为,这个“藏”应该是“五脏六腑”的“脏”。中国古代文字有“通假”一项,这“脏”与“藏”就是属于同音通假。心、肝、脾、肺、肾,叫五脏;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叫六腑。五脏六腑,是中医对人体各内脏的总称。

南极洲和人脑不但外形相似,而且结构也非常相同:西南极洲为大脑,东南极洲为小脑,东南极洲伸出往南美洲的半岛则是脑干。

接下来的就是五脏:澳大利亚是心脏,非洲和南美洲是肺脏,亚欧大陆是肝脏——南亚次大陆则为肝脏下的胆囊、乌拉尔山脉则是分割左右肝叶并使肝脏位置固定的韧带,北美洲大陆本部是脾脏,格陵兰岛是肾脏。除了亚欧大陆和肝脏所处的方向相反之外,所有的大陆在地球上的位置都和五脏在人体的位置相符合。

难道中国古人看地图的习惯是某一种暗示?

四、破解黄河源与昆仑山

《西山经》中的《西次三经》是研究者困惑最多,故而也是争议最多的部分。这不单是因为《西山经》所包含的地域最广、内容最多,也不只是因为它记载着共工所触之不周山、后稷所潜之大泽、黄河之源头、帝之下都之昆仑山、西王母所居之玉山、黄帝所建之轩辕之丘、大禹所导之积石山等一系列衍生中华文化的根源重地。更主要的是,它对黄河的描述太出乎常人的意料、它所描述的环境也很难在我们所处的地理环境中找到对应,而又正因为此才导致了地理学和神话学历史上的“昆仑山千古悬案”。也正因为此,一部《山海经》才被无能解决问题的“文学大儒皆读学以为奇”(引刘秀语),并被这些所谓的正统权威斥之为“荒诞之作”,并进而沦落为儿童读物。

所以,解决了《西次三经》,也就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解决了《五藏山经》的困惑,我们才有可能去发掘出《山海经》其他部分的真相。

《西次三经》中特点最鲜明且最为显眼的,当然就是神话中的核心昆仑山了。昆仑山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四条河流从这里发源,分别是“南流东注于无达”(即北次三经中最末端的无达山)的“河水”,“东南流注于泛天之水”的“赤水”,“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的“黑水”,以及“西流注于大杅”的“黑水”。我们已经知道,“五藏山经”里的“河水”就是我们今天的黄河,这一点,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北山经准确地应证过了,所以无须再有任何怀疑。

然而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一样,上溯黄河的源头,却根本找不到有发源出四条大河流的山。这就需要留意《山海经》作者的叙述习惯了,他在说到泾河源头时,分别有两次“泾水出焉”,一次是在西次四经里:“曰泾谷之山。泾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渭。”另一次是西次二经里:“曰高山,……,泾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可见,他并没有区分干流和支流的源头,只要是源头,都可以说是“某某水出焉”,这就解放了我们禁锢了几千年的脑袋,我们就可以到黄河的支流里去找了。

通过排查,我们不难发现,黄河支流中的源头山脉同时发源有四条不同流向的河流的,只有湟水支流大通河的源头。大通河实际上就是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按照《山海经》作者的习惯,称它为“河水”,是情理之中的。

大通河的源头为祁连山脉中的托来山,托来山的东南角,发源出黄河支流大通河;西南角,发源出流往青海湖的布哈河和向西流出消失在沙漠中的疏勒河;西北角,则发源出先东南流向,然后几乎一百八十度大拐弯向西,最后弯弯曲曲往北流注于沙漠中的内流湖。可是,大通河和黑河的流向却似乎与山经所说的并不完全一致。其实,山经说河水“南流东注于无达”,是指黄河中下游的流向来说的,这一点并不难于理解。同样的道理,黑河东南流向的河段都还在山上,在山下即来个大拐弯,此后和山经所说的一样是向西流的,至于再次拐弯往北流的河段,已经不叫做黑河,而称为“弱水”,因而也是说得过去的。

至于“积石之山”,则在天山山脉东部余脉之中,冒出的“河水”,实际上就是塔里木河。

五、曾经沧海为桑田,黄河瀑布水倒流

到现在为止,《西次三经》里关于黄河源头和昆仑山的描述,基本上都在今天的地图上找到了对应的地理位置。然而,我们却留下了个问题,就是西海到底是什么?

它所说的海,当初肯定是海。

根据笔者的考证,中次九经的岷山在四川西北部的阿坝州,西山经首经为秦岭山脉北坡,騩山则在甘肃的陇西地区,崦嵫山为渭水源头之西的临洮地区。由这些地点我们基本可以推断,这个“西海”的位置在甘肃省西边的青海省。如此一来,问题就明了了,因为,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就是从海底隆升起来的。青海有一座叫宗务隆的海虾化石山,那些海虾好比是活生生的成堆地露于地表。扎素湖南三百公里,有一个叫“贝壳梁”的,长达好几公里,全是贝壳和沙砾堆积成的山,说明这一带原来属于大海。

这个时候,我们才明白,为什么老祖宗要把那么高的青藏高原西北部分称之为“青海”,原来它本来就曾经是海。

既然青海省原来是海,当然也就解决了“湟水”由东流变成西流的问题。原来,当初的地理形势是西边更低而东边更高,水往低处流,当然不可能向东流注于黄河了。实际上不但湟水不能流注于黄河,就是今天刘家峡水库以上的黄河上游,在青海还是一片海洋时,它的地理位置也不可能比以下地段的海拔高,也一样不可能流到黄河成为黄河的上游。因此,在那个年代,只有大通河才是唯一的一条黄河的发源地。《山海经》中说黄河发源于昆仑山即今天的托来山,那可是准确而又准确至极的。

所以说,《五藏山经》的作者完全是记实的。

只是沧海桑田,河水倒流,如果没有今天的科学学说和卫星之类的先进工具,后世的人们又如何知道这一层?这也就难怪从汉武帝到王红旗先生都无法找到真正的昆仑山了。

在人生的路上,我们总是忙于汲汲营营地追求满足物质上的欲望,却忘记生而为人的真正意义;我们常常忙着左顾右盼地评断别人,却忘了应先审视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又当,如何获得幸福、成功、圆满的人生?道法的智慧,提供我们认识自己的方向,并为探寻时所升起的疑惑,提出最切实的建议。关注如清闻道,从这里开始遇见你的信仰!

藏密的经典有部分汉传佛教没有,汉传佛教有一些经典藏密也没有。但是,这些经典都是佛或菩萨所说的经典。藏传佛教有两部经集分为《甘珠尔》与《丹珠尔》。

《甘珠尔》(藏语拼音:Ganggyur,威利:bka' 'gyur)是佛陀所说教法之总集。甘珠尔的意思是教敕译典,与丹珠尔(论述译典)相对。

德格藏的《甘珠尔》包括律部、般若部、华严部、宝积部、经部(分大乘经与小乘经)、秘密部(分十万怛特罗部、古怛特罗)及总目录等,凡一百函七百余部。

《丹珠尔》(威利:bstan 'gyur)是藏文大藏经的一部分,意思是论述译典,内容包含诸论师之教语、注释书、密教仪轨、记传、语言、文字等甘珠尔(教敕译典)所未曾网罗者。

德格藏之丹珠尔包括赞颂部、秘密部、般若部、中观部、经疏部、唯识部、俱舍部、律部、佛传部、书翰部、因明部、声明部、医明部、工巧明部、西藏撰述部、补遗经论部及总目录,总计二一三函,三四○○余部。

藏密中得大成就的人无数,即使是末法时代的近代还有八十多人虹化往生的,得舍利子就更多了。按照佛陀在《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中说:「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虹化往生比纯粹的「几粒」舍利子更殊胜,这就更证明了藏密是正法,是即身成佛的证明。

密宗行者泰半都知道,修行至极微细的至高成就,就是大圆满的身化虹光,在这方面,有三大成就。

第一种,藏名「佳鲁却古」,即是「虹霓法身」成就。

第二种,藏名「佳鲁颇清」,即是「虹霓长寿」成就。

第三种,藏名「佳鲁德贝」,即是「全身舍利」成就。

「虹霓法身」是命终之时,自己的整个身子,变成一道虹霓,上升上升,融入法界而不见了,这是化虹光得证法身,与宇宙至上意识合为一体。十六世大宝法王,荼化时,有虹光自荼化炉上升,至空中现出虹霓之光,且其心脏烧不坏,是「心舍利」。「虹霓法身」也有仅留下少许毛发指甲,其他化虹而去。

「虹霓长寿」是因为修习「化虹法」的人,不入涅盘,所以表面上看,仍然是色身,其实身子里面已形神皆妙,可说是内外均透澈了,有如虚空一般,身子能化虹光,但自由自在,能长寿无数劫,能变化任运。我的上师,莲华生大士,住寿无数劫,也不入涅盘,得证的即是「虹霓长寿」。

「全身舍利」这是不化光的,只是身子缩小,荼化的时候,身子变得晶莹有光。也有举身震动不休,而舍利子无数的奔跑出来。这样的成就也是很大的,全身舍利的成就,与身子化为晶莹有光的,都是成就的表征。(佛陀离开人间就是用「全身舍利」示现给我们众生看的,让我们产生信心。)

「虹霓法身」、「虹霓长寿」、「全身舍利」的三大成就,是平等的,没有等级之分,这是誓愿不同的缘故,以「虹霓法身」来说,与至上合一等于是入涅盘,入了涅盘就少来再度众生,至于「虹霓长寿」是不入涅盘,其誓愿是生生世世均度众生,而全身舍利晶珠,是修法上的不同而已。这三种大成就,是平等无差的,均是「虹霓法身变」的大成就。

我们宗派用藏密的密法度亡故之人,还有无数的舍利子呢。鄙人把鄙人宗派里超度得舍利的一些感人故事刊登在自己的博客里,其中还有动物超度得舍利子的。鄙人在本宗参加的一个庙宇中,还见证了舍利子可证明了密法是正法,也可说密法非常殊胜!

西汉西王母画像砖 西王母是先秦以来比较广泛流传的一位神话人物。西王母的神话,产生很早,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演变的轨迹也十分显著。殷虚卜辞已有「 ”西母”之辞,学术界有一种意见认为「 ”西母”即西王母。它和以后在《山海经》中出现的有关西王母的记载,是否有联系,很难断定。因为目前还找不到二者有联系的可靠资料。所以,关于西王母的最早文字记录,只能从《山海经》算起。 《山海经》关于西王母神话的记载说:「 ”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山经·西次三经》);「 ”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大荒西经》)。这些记述,指出了西王母的一些基本特征:西王母的形状──半人半兽(人面虎身豹尾等);西王母的处所──穴;西王母的神性──则是掌管瘟疫刑罚的凶神。《山海经》中所描绘的西王母,显然带有野蛮时代的氏族神或部族神的特点,基本上是一位近似野兽的神人。 除《山海经》以外,还有一些先秦古籍。例如《荀子》等记载着西王母是国名、地名或君主名称等,歧义较多。可见最初的西王母,在传说中呈现着比较纷繁的面貌。 关于西王母是君主的说法,在先秦古籍记载中都是一些十分简略的断片文字,但在《穆天子传》一书中却成为一种历史传记性的故事。《穆天子传》是晋代人从战国魏襄王墓中发现的先秦古书(《汲冢书》)之一。作者不详。它有可能是战国时魏国史官对周代历史传说的记载,也有人认为它是晋人的伪托。《穆天子传》比较详细记载着周穆王从洛阳出发,沿着晋、陕、甘、青进入新疆以远,到西王母之邦,与该邦女首领西王母相见的情景。西王母与周穆王互赠礼品,在瑶池的筵宴上相互对歌述志。穆传中的西王母彬彬有礼,对穆天子应酬自如,是一位具有君王气象的妇人。在神格上,她自称是「 ”嘉命不迁”的「 ”帝女”(即上帝的女儿)。 汉以来,随着道教的日益发展,西王母神话进一步出现道教化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淮南子》、《博物志》、《汉武帝内传》等著作中已经十分鲜明。《淮南子》中将西王母说成是长生不老之药的所有者,并且已与嫦娥奔月的神话传说联系起来。除上述著作外。《汉书》等史书中对民间崇信西王母的活动也有所反映。此时,西王母的形象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到了托名班固撰的《汉武帝内传》中出现的西王母,竟成「 ”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的女仙了。她的妆饰和随行仪仗皆酷似人间的帝后。她掌握的不死之药,是3000年结一次果实的仙桃。以后,西王母主持天上的蟠桃盛会,会上用这种食之长生不老的仙桃宴请群仙的神话,广为流传。 在这个神话的流传过程中,西王母的神性进一步扩大,她不但是仙界管理众女仙的领袖,民间祈求长寿和平安的对象,也在民间信仰上成为男女婚配,妇女祈求授子的信仰对象。在嫦娥奔月等神话故事及各地众多的民间故事和地方风物传说中,都有不少关于西王母的情节。从汉代以来的一千多年中,随着道教的传播和口耳相传的民间故事,西王母在民间受到广泛信仰。她不但作为道教的一位大仙为道家所信奉,享受人间的烟火,也以金母、王母娘娘、王母、西姥、瑶池阿母等名称在各类文学作品(古代诗歌、小说等)中出现,在众多的民间传说故事中流传,为人们所乐道,具有广泛的影响。了解全部内容请关注 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 微信公众号

发展历程

密码学(在西欧语文中,源于希腊语kryptós“隐藏的”,和gráphein“书写”)是研究如何隐密地传递信息的学科。在现代特别指对信息以及其传输的数学性研究,常被认为是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分支,和信息论也密切相关。

著名的密码学者Ron Rivest解释道:“密码学是关于如何在敌人存在的环境中通讯”,自工程学的角度,这相当于密码学与纯数学的异同。密码学是信息安全等相关议题,如认证、访问控制的核心。密码学的首要目的是隐藏信息的涵义,并不是隐藏信息的存在。

密码学也促进了计算机科学,特别是在于电脑与网络安全所使用的技术,如访问控制与信息的机密性。密码学已被应用在日常生活:包括自动柜员机的芯片卡、电脑使用者存取密码、电子商务等等。

密码是通信双方按约定的法则进行信息特殊变换的一种重要保密手段。依照这些法则,变明文为密文,称为加密变换;变密文为明文,称为脱密变换。密码在早期仅对文字或数码进行加、脱密变换,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对语音、图像、数据等都可实施加、脱密变换。

密码学是在编码与破译的斗争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并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尖端技术科学。它与语言学、数学、电子学、声学、信息论、计算机科学等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它的现实研究成果,特别是各国政府现用的密码编制及破译手段都具有高度的机密性。

进行明密变换的法则,称为密码的体制。指示这种变换的参数,称为密钥。它们是密码编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密码体制的基本类型可以分为四种:错乱按照规定的图形和线路,改变明文字母或数码等的位置成为密文;代替——用一个或多个代替表将明文字母或数码等代替为密文;密本——用预先编定的字母或数字密码组,代替一定的词组单词等变明文为密文。

加乱——用有限元素组成的一串序列作为乱数,按规定的算法,同明文序列相结合变成密文。以上四种密码体制,既可单独使用,也可混合使用 ,以编制出各种复杂度很高的实用密码。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些学者提出了公开密钥体制,即运用单向函数的数学原理,以实现加、脱密密钥的分离。加密密钥是公开的,脱密密钥是保密的。这种新的密码体制,引起了密码学界的广泛注意和探讨。

利用文字和密码的规律,在一定条件下,采取各种技术手段,通过对截取密文的分析,以求得明文,还原密码编制,即破译密码。破译不同强度的密码,对条件的要求也不相同,甚至很不相同。

其实在公元前,秘密书信已用于战争之中。西洋“史学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的《历史》(The Histories)当中记载了一些最早的秘密书信故事。公元前5世纪,希腊城邦为对抗奴役和侵略,与波斯发生多次冲突和战争。

于公元前480年,波斯秘密集结了强大的军队,准备对雅典(Athens)和斯巴达(Sparta)发动一次突袭。

希腊人狄马拉图斯(Demaratus)在波斯的苏萨城(Susa)里看到了这次集结,便利用了一层蜡把木板上的字遮盖住,送往并告知了希腊人波斯的图谋。最后,波斯海军覆没于雅典附近的沙拉米斯湾(Salamis Bay)。

由于古时多数人并不识字,最早的秘密书写的形式只用到纸笔或等同物品,随着识字率提高,就开始需要真正的密码学了。最古典的两个加密技巧是:

置换(Transposition cipher):将字母顺序重新排列,例如‘help me’变成‘ehpl em’。

替代(substitution cipher):有系统地将一组字母换成其他字母或符号,例如‘fly at once’变成‘gmz bu podf’(每个字母用下一个字母取代)。

扩展资料:

研究

作为信息安全的主干学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密码学全国第一。

1959年,受钱学森指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密码学研究,1988年,西电第一个获准设立密码学硕士点,1993年获准设立密码学博士点,是全国首批两个密码学博士点之一,也是唯一的军外博士点,1997年开始设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并成为国家211重点建设学科。

2001年,在密码学基础上建立了信息安全专业,是全国首批开设此专业的高校。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安全专业依托一级国家重点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全国第二)、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密码学”(全国第一)组建,是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

拥有综合业务网理论及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线网络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现代交换与网络编码研究中心(香港中文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子信息对抗攻防与仿真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平台。

在中国密码学会的34个理事中,西电占据了12个,且2个副理事长都是西电毕业的,中国在国际密码学会唯一一个会员也出自西电。毫不夸张地说,西电已成为中国培养密码学和信息安全人才的核心基地。

以下简单列举部分西电信安毕业生:来学嘉,国际密码学会委员,IDEA分组密码算法设计者;陈立东,美国标准局研究员;丁存生,香港科技大学教授;邢超平,新加坡NTU教授;冯登国,中国科学院信息安全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

张焕国,中国密码学会常务理事,武汉大学教授、信安掌门人;何大可,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西南交通大学教授、信安掌门人;何良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首席密码专家;叶季青,中国人民解放军密钥管理中心主任。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拥有中国在信息安全领域的三位领袖:肖国镇、王育民、王新梅。其中肖国镇教授是我国现代密码学研究的主要开拓者之一,他提出的关于组合函数的统计独立性概念,以及进一步提出的组合函数相关免疫性的频谱特征化定理,被国际上通称为肖—Massey定理。

成为密码学研究的基本工具之一,开拓了流密码研究的新领域,他是亚洲密码学会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国密码学会副理事长,还是国际信息安全杂志(IJIS)编委会顾问。

2001年,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主持制定的无线网络安全强制性标准——WAPI震动了全世界,中国拥有该技术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美国IEEE在全世界的垄断,华尔街日报当时曾报道说:“中国无线技术加密标准引发业界慌乱”。

这项技术也是中国在IT领域取得的具少数有世界影响力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信息安全专业连续多年排名全国第一,就是该校在全国信息安全界领袖地位的最好反映。

-密码学

武王伐纣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古籍记载是否可靠?

据他们的意思是说,武王伐纣其实是一场谋逆行为,并不是纣王真的残暴,而是武王想要当皇帝,所以自己策划的。至于古籍记载可不可靠的,要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