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主要有哪些字体?
说到字体,我们都知道有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周代的大篆书,秦代的小篆书,汉代的隶书,然后是草书。秦始皇统一了国家,“书与文”,整个国家的文字体系不断发展。也就是说,汉字是从甲骨文、金文、草书、李兴凯继承下来的一种系统。汉代到这一时期,仍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字创作时期,书法与文字创作活动并驾齐驱,创新不断。大书法家钟友、王羲之、王先之、王桑谦都参加了。钟游、王羲之、王献之、王松谦等人的创新往往是对旧的加以革新,但当时又增添了一种纯粹的新元素,那就是《四十二章经》和《涅槃经》中的天竺书。实际上有两种,一种是梵文,另一种是魏晋未提及的佛经的汉译。
举个例子,裴松之在《三国志》中作了注解,他在《吴录》中引用并记录了孙休的诏书,说这是为了臣民避讳和方便,所以他创造了这些新的人物。武则天也是如此。《新唐书》说她创造了12个新角色,而《资治通鉴》说这12个角色实际上是她的侄子宗钦科创造的。明代谢肇淛《五杂俎》、郎瑛《七修类稿》、赵与畤《宾退录》等共21部。1982年。嵩山峻极峰的石头缝隙中发现了武瞾金简。63个汉字中,有5个是以前没有发现过的新造汉字,共26个。
清初,洪门天地会奋起反抗清,复兴明。广东三合会也有一个特殊的旗帜,由“虎”等字组成。例如,公、侯、伯、子、男、春、夏、秋、冬、季、寿、同,读音是加字,而这些奇怪的字则绣在旗子上,用来指定部位。这句话曾被徐轲收录在《清稗类钞》的《会党门》中。随着西学东移,洋学和洋教传入中土,佛经汉译的方式非常流行,尤其是化学文字。
创建新字体的例子相对较少,大约只有三种类型,一是少数民族,如水书。作文可以分为三种类型:自制的汉字、借来的汉字和新创造的汉字。其中,自创字所占的比例不是最大的,而是由于自创字是在水族箱中产生的,外界干扰较小,更全面地反映了水族箱字的开头特征,所以我们可以对水书中的自创字和汉字进行对比研究。日语假名、西夏语、辽契丹语属于汉族以外的不同政权,它们参照汉字而形成新的形式。对于满文、蒙文、藏文和徽字来说,整个系统都与汉字无关。韦小宝的56种书中包括了外国的胡书、天竺书,所以我们似乎无法完全为字体和书法画下下划线。
1、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具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象形意义也比较明显。
2、金文
比甲骨文出现稍晚,也叫钟鼎文。在商周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是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末期,下至秦灭六国,约8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 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
3、石鼓文
石鼓文 即刻有籀文的鼓形石,石鼓文为四言诗,为我国最古老的石刻文字。因记述秦皇游猎之事,也称“猎碣”。
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石鼓刻于秦前还是秦后,考古界无定论。郭沫若鉴定认为应是秦襄公(公元前777-766)时期的作品。
4、大小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益所创。小篆又称秦篆,是秦统一后经过丞相李斯整理的一种通行书体。
5、隶书
又称“佐书”、“吏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汉代时期,隶书逐渐成熟,并且占据了主要地位,如《张迁碑》《石门颂》《曹全碑》等风格各异的杰作,至今仍是学习隶书的最好范本。
6、楷书
楷书是现今使用的字体,比隶书更丰富而完备。楷书,字体名,也叫楷体、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书中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7、草书
草书又称“藁书”。广义指不论时代、字体、凡写法潦草者都称为草书;狭义专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大约从东晋时代开始,为了跟当时的新体草书相区别。把汉代的草书称作章草。新体草书相对而言称作今草,其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乱中觉得优美。正如李志敏所说:“临于池,酌于理,师于物,得于心,悟于象,然后始入草书妙境。
8、行书
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
象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埃及。不过中国也是。
楔形文字:最早出现于古代西亚,今天已经失传。
字母文字:主要是从腓尼基人那里开始出现的。
象形文字
hieroglyphic
定义
是指纯粹利用图形来作文字使用,而这些文字又与所代表的东西,在形状上很相像。一般而言,象形文字是最早产生的文字。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要表达物体的外形特征,具体地勾画出来。例如“月”字像一弯月亮的形状,“龟”(特别是繁体的[龟])字像一只龟的侧面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艹”(草的本字)是两束草,“门”(繁体的[门]更像)字就是左右两扇门的形状。而“日”字就像一个圆形,中间有一点,很像人们在直视太阳时,所看到的形态。
起源
象形字来自于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性质减弱,象征性质增强,它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发展成表意文字,增加了其他的造字方法,例如六书中的会意、指事、形声。然而,这些新的造字方法,仍须建基在原有的象形字上,以象形字作基础,拼合、减省或增删象征性符号而成。
现时世上最广为人知的象形文字,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圣书体。约5000年前,古埃及人发明了一种图形文字,称为象形文字。这种字写起来既慢又很难看懂,国此大约在3400年前,埃及人又演化一种写得较快并且较易使用的字体。此外,现时中国西南部纳西族所采用的东巴文和水族的水书,是现存世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系统。随着时光的流逝,最终连埃及人自己也忘记了如何释讳早期的那种象形文字了。若不是因为拿破仑大军入侵埃及时,随军的法国古文字学家们的那次发现,极有可能至今考古学家们仍无法辩认这种文字。
距今约5000年,古埃及人创造了一种象形文字——圣书字。相比起来,圣书字还远远不及我国距今约6000年的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等古文化遗址的陶文字来得成熟。但它的特别意义在于——原分布在我国伊犁河流域的闪族(赛种)因大月氏(我国古族)西进而被迫西迁到地中海沿岸,约于公元前15世纪,其中的一支腓尼基借这种象形文字创造了历史上第一批字母文字,共22个,只有辅音,没有元音,这就是著名的腓尼基字母。腓尼基字母较早传入希腊,演变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孳生了拉丁字母和斯拉夫字母,成为欧洲各种字母的共同来源。腓尼基字母在西亚演化成阿拉米字母,成为亚洲许多文字的基础,如阿拉伯、印加、犹太字母等。公元4世纪后,阿拉伯字母在亚洲广为流传。
人类在大约6000年前就已经有了象形文字,后来巴比伦和苏美尔人又发明了楔形文字。这两种文字符号在半坡文化(仰韶文化的一支)的陶器或其他器物上都有所表现。大约4000年前地中海又出现了腓尼基文字,现在一切字母文字,比如阿拉伯语、希腊语、拉丁文、希伯来语、英语等,都可以说是直接或间接从腓尼基文字发展而来的
在下面引用出处的链接中有
中国古代四大著名书法家,一般是指唐代的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元代的赵孟頫。 人们通常说的颜体、柳体、赵体、欧体分别是以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这四位书法家的姓来命名的。
古代四大书法家的字体
(1)欧阳洵:欧体。擅长书体:楷书。书法特点:笔力险劲、瘦硬,意态精密俊逸。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
(2)颜真卿:颜体。擅长书体:楷书,行草。书法特点:楷书规规矩矩,气宇轩昂,行草情溶于艺,艺才生魂。代表作品:楷书——《颜勤礼碑》、《多宝塔碑》;行书——《祭侄文稿》。
(3)柳公权:柳体。擅长字体:楷书。书法特点:字态清瘦,特别是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代表作品:《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4)赵孟頫:赵体。擅长书体:楷书,行书。书法特点:无论楷书还是行书,都很工整,四平八稳,温和、典雅。代表作品:楷书——《胆巴碑》、《妙严寺记》;行书——《赤壁赋》。
古文中的“及”字是什么意思?
动 1、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
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
——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
——《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
——《广雅》 及期。
——《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
——《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
(还来得及。
)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祸且及汝。
——明·魏禧《大铁椎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
——《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及鲁肃过寻阳。
——《资治通鉴汉纪》 及敌枪再击。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
(等到已经登上。
及:等到。
既:已经。
)——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铦短者及乎敌。
(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
)——《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囯策齐策》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
——《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
供应。
然则大囯内款,小囯用尽,何以及之。
——《管子囯蓄》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
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
——《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扣其乡及姓字。
——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
——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
——《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
——《水浒全传》 名 姓。
及姓。
文言文为字的用法
为,1 wéi①做;干。
《为学》:“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
”②发明;制造;制作。
《活板》:“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③作为;当作。
《公输》:“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④成为;变成。
《察今》:“向之寿民,今为殇子矣。
”⑤是。
《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⑥治;治理。
《论积贮疏》:“安天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⑦写;题。
《伤仲永》:“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⑧以为;认为。
《鸿门宴》:“窃为大王不取也。
”⑨叫做;称做。
《陈涉世家》:“号为张楚。
”⑩对待。
《鸿门宴》:“君王为人不忍。
”⑾算作;算是。
《肴之战》:“秦则无礼,何施之为?”⑿担任。
《鸿门宴》:“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
”⒀对付。
《鸿门宴》:“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⒁表示被动。
《韩非子·五蠹》:“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⒂如果;假如。
《战国策·秦策》:“秦为知之,必不救矣。
”⒃用在句中,起提前宾语的用;用药尾,表示感叹或疑问。
《苏武》:“何以汝为见?”《鸿门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2 wèi①给;替。
《庖丁解牛》:“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②向;对。
《桃花源记》:“不足为外人道也。
”③因为。
《答司马谏议书》:“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④为了。
《史记·货殖列传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⑤被。
《过秦论》:“身死人手,为天下,何也。
”⑥在……的时候。
《晏子使楚》:“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
”为寿席间敬酒祝寿。
古文中家的字
这些句子是不同的文章中的,不知你要哪个字的翻译。
下面重点讲“而”字。
缚一人过王(而)行绑了一个人从楚王的面前走过。
“而”,连词,连接两个动词“过”和“行”,表示两个动作依次发生。
可不译。
(而)子敬先忘此句出《世说新语》,原文作:“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子敬指王献之。
“忘”是误字,应作“亡”。
王子猷、王子敬都生了重病,子敬先去世了。
“而”,连词,连接两个分句,表示两件事前后相承。
可译为“就”“于是”“然后”等,也可不译。
拔山倒树(而)来如同拔山倒树般地冲过来。
“而”连接状语和动词。
译法较灵活。
至之市(而)忘操之 等到去集市的时候却忘了拿它(它:指量好的脚的尺码)。
“而”,连词,表示转折,可译为“却”。
古文之字的用法古文中“之”的用法及例子
(1)用作代词,又分为几种情况: 1〉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做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指示代词,表近指。
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3〉活用作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相当于“我”“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1〉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 ,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2〉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
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
可译为“得”。
3〉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4〉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译时也可省去。
5〉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6〉用在表示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意思: 1〉到······去。
2〉第三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3〉指示代词。
这、此。
4〉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含有着急意思的文言文的字
字说 此书为北宋王安石所撰,共二十卷(一说二十四卷)。
《宋史·王安石传》说:“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擢进士上第。
拜右仆射、观文殿大学士。
作《字说》,多穿凿附会,其流入于佛、老,一时学者无敢不传习,主司纯用以取士,士英得自各一说,先儒传注一切废而不用。
”后来新政既罢,此书遭禁而湮没,至今不传。
王安石认为汉字以音、形包含着万事万物之理,“其声之抑扬、开塞、会散、出入,其形之横纵、曲直、邪正、上下、内外、左右,皆本于自然,非人私智新能也。
”他正是以此为出发点来写作《字说》的,因此其中有许多穿凿附会之处。
虽然此书已经佚失,但它曾盛行于当世,具有不少人为之音注训释和引用。
所以从宋人的著述中还可以了解到它的概貌。
如陆佃《埤雅》引用《字说》二十条、叶大庆《考古质疑》引用二十一条、杨时《字说辩》引用二十三条、朱翌《猜觉察杂记》引用二条、袁文《瓮牖闲详》引用4条、黄胡英《靖康缃素杂记》引用一条。
明代著述也有宋人书中转引《字说》文字的,如李时珍《本草纲目》曾引用十条、赵南星《南星全集》、王世贞《苏长公外纪》也有所引用,可能原出宋人笔记,今已失考。
《字说》的许多解释,实属妄为比附,贻人笑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种宋人笔记里,窥其一斑:徐健《漫笑录》载:东坡闻荆公《字说》新成,戏曰:“以竹鞭马为‘笃’,以竹鞭犬,有何可笑?”又曰:“鸠字以‘九’从鸟,亦有证据。
《诗》曰:‘鸬鸠在桑,其子七兮’;和爹和娘,恰是九个。
” 曾敏行《独醒杂志》卷五载:王荆公作《字说》,一日,踌躇徘徊,若有所思而不得。
子妇造侍见,因请其故。
公曰:“解‘飞’字未得。
”妇曰:“鸟爪反面升也。
”公以为然。
邵博《河南邵氏闻见录》卷二十载:王荆公晚喜《字说》。
客曰:“霸字何以从西?”荆公以西在方隅主杀伐,累言数百不休。
或曰:“霸从雨,不从西也。
”荆公随辄曰:“如时雨之化耳。
”其学务凿,无定论类也。
从以上的例子可知,王安石《字说》多违背古文字学“六书”的条例,仅从楷书的点画释字,故不能得其要领。
宋代陆游曾评论道:“王氏见字多有义,遂一概以义取之,……是以每至穿凿附会。
”(《字说跋》)罗大经也曾记:“荆公解‘蔗’字不得其义。
一日行圃,见畦丁莳蔗横瘗之,曰:‘他时节皆生。
’公悟曰:‘蔗,草之蔗生者也’。
”(《鹤林王露》卷三)足以证明王安石于形声字不能辨别,而一概用会意来逞其臆说。
这种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说字方法,与拆字如出一辙。
不过,王安石的变法既为时人所诟病,《字说》便常引为笑料,宋人笔记中溢恶之辞必多。
为了更客观地评价《字说》,我们将王安石的学生陆佃《埤雅》所录《字说》的部分条目移录于次,以供进一步研讨:麇:獐、麋也。
………《字说》曰:“赤与白为章,獐见章而惑者也。
乐以和道而获焉。
麇不可畜,又不健走,可缚者也;故又训‘缚’。
《诗》曰:‘野有死麇,白茅包之’,言昏礼不以死物,故其生挚用雁,而饰羔雁者以绩。
今以死麇,更以白茅包之,则皆非其礼矣。
虽皆非礼,然犹愈于无礼,故序云:‘恶无礼也。
’先曰‘死麇’,后曰‘死鹿’;先曰‘包’,后曰‘束’,言被文王之化,知恶无礼,其俗有隆而无杀。
獐性喜山,麇性喜泽,鹿性喜林。
故林属于山为麓,其字从鹿;麓,鹿之所在故也。
鹿,林曾也;麇,泽兽也”。
(卷三《释兽》) 獭:其字从“赖”,与“豺”从“才”同意。
……《字说》曰:“豺亦兽也,乃能获兽,能胜其类,又知以时祭,可谓‘才’矣。
獭非能胜其类也,然亦知根本反始,非无赖者。
”(同上) 羊:《字说》曰:“羊大则充实而美。
美成矣,则羊有死之道焉。
《老子》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同上) 虺:虺一名蝮。
……《字说》曰:“蛇,螯人也,而亦逃人也,是为有‘它’。
蝮,能之则复;其害人也,人亦复焉。
”(卷十《释虫》) 樱桃:《字说》云:“樱主实,么雅柔泽如‘婴’者;栲主材,成就坚久如‘考’者。
”(卷十四《释木》) 苋:《字说》曰:“■除眩,苋除医;遂逐永,亦逐蛊。
”(卷十七《释草》) 《埤雅》所引,当是《字说》原文,而且每字释义首先完整,由此可见王安石字学的特征:不仅都是依括楷书形体释义,所说的也仍然多见乖违比缪。
牵强附会者俯拾即是,则宋人所说的一些笑话,基本属实。
当然,《字说》也不是一无是处。
叶大庆《考古质疑》指出:“近也王文公,其说经亦多解字,如曰‘人为之谓伪’,曰‘位者,人之所立’,曰‘讼者,言之于公’,与夫‘五人为伍’、‘十人为什’、‘歃血自明而为盟’、‘二户相合而为门’,与‘邑交曰郊’、‘分贝为贫’……无所穿凿,至理自明,亦何议哉!有如‘中心为忠’,‘如心为恕’,朱晦庵亦或取之。
”说明《字说》并非皆无是取。
我们知道,汉字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产物,它的构造有一定的规则,如果仅仅片面地用会意的方法去解字,就会出现许多笑话。
正如宋人叶造指出的:“凡字不为无义,但古之制字,不专主义,或声或形,其类不一。
”(《石林燕语》)王安石《字说》
古文中哪些字表示 是 的意思
乃:是,为:~大丈夫也。
确:真实,实在:~实。
~凿。
~切。
~数。
~证。
正~。
准~。
的(dí)~。
明~。
精~。
对:正确,跟“ 错 ” 相反:答~了|说得~|数目不~。
善:表示应诺。
对,好 王曰:“善!”然:对,是:~否。
不~。
不以为~。
文言文中“或”字的解释
或 #huò释义 ①表示选择关系:或早或晚|或多或少|星期六逛书店或在家睡觉。
②也许,表示不能肯定:或许|或者。
③相当于“ 有人 ” 、“ 有的 ” :人固有一死,或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④稍微:不可或缺。
或者 #huòzhě ①也许;可能。
②表示选择关系。
〖例句〗你们可以用钢笔或者圆珠笔写作业,可别再用铅笔写了。
或许 #huòxǔ 也许。
〖例句〗这小包硫酸亚铁你带回去,给那盆花上一点儿,或许能起到增绿的作用。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或 (会意。
甲骨文字形从囗(象城形),从戈(以戈守之)。
表示以戈卫国。
本义:国家。
有人,有的――泛指人或事物 或,有也。
――《小尔雅·广言》或跃在渊。
――《易·乾》殷其弗或乱正四方。
――《书·微子》或群或友。
――《诗·小雅·吉日》庶或饷之。
――《礼记·祭义》或赐二小人酒。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或说处杀虎斩蛟。
――《世说新语·自新》或立或卧。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或坐或俯。
或笑或哭。
或饮或博。
又如:或人(某人。
不称名而暗指的人。
有些人);或时(有时);或一,或种(某种或huò⒈也许。
〈表〉不肯定,选择:~许。
~者。
~近~远。
~多~少。
这个~那个。
⒉有人。
有的人:~曰。
人固有一死,~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有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大篆、隶书、楷书等。
甲骨文发现于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
甲骨文,具有对称、稳定的格局。备书法的三个要素,即用笔、结字、章法。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简介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山东大学美术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凤君教授发现并命名,称“骨刻文”,并认定刻画工具为玛瑙等锐角宝石,形成约在4600~3300年之间,是龙山文化时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开始,著名学者、山东省旅游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丁再献研究员将骨刻文成功系统破译,从文字的起源和构造等方面较全面的论述了与甲骨文及现代汉字的传承关系,论证是汉字的源头。
颜体、柳体、赵体、欧体、瘦金体。
1、颜体
颜体是由唐代书法家颜真卿 所创的一种字体,和柳公权合称为“颜柳”,有“颜筋柳骨”的说法。
“颜体”是针对颜真卿的楷书而言的,其楷书结体方正茂密,笔画横轻竖重,笔力雄强圆厚,气势庄严雄浑。
2、柳体
柳体是指唐朝最后一位大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 778-865 )地书法作品字的总称。
柳体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体严紧。“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
3、赵体
赵体是元代初期书法家赵孟頫的字体。字形趋扁方,赵体笔画圆秀,间架则方正。
赵体撇画,捺画,以及横比较舒展,字势横展。借用行书,有的字介于行楷之间,显得流美动人。
4、欧体
欧体,始祖欧阳询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卒于唐太宗贞观十五年(641),字信本,潭州临湘人(今湖南)。
以楷书和行书著称。为书法史上第一大楷书家,其字体被称为"欧体",与颜(真卿)体,柳(公权)体,赵(孟頫)体并驾齐驱。
欧体是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创作的一种楷书字体,其特点是方圆兼施,以方为主,点画劲挺,笔力凝聚。既欹侧险峻,又严谨工整。欹侧中保持稳健,紧凑中不失疏朗。
5、瘦金体
瘦金体是宋徽宗赵佶所创的一种字体,是书法史上极具个性的一种书体,因其与晋楷唐楷等传统书体区别较大,个性极为强烈,故可称作是书法史上的一个独创,代表作有《楷书千字文》、《秾芳诗》等。
瘦金体运笔灵动快捷,笔迹瘦劲,至瘦而不失其肉,其大字尤可见风姿绰约处。因其笔画相对瘦硬,故笔法外露,可明显见到运转提顿等运笔痕迹,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
——颜体
——柳体
——赵体
——欧体
——瘦金体
中国古代主要有哪些字体?
本文2023-10-14 21:45: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2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