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你们一定看了很多历史名著,向大家推荐一部,并说理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4收藏

这段时间,你们一定看了很多历史名著,向大家推荐一部,并说理由,第1张

《群书治要三六零》: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精要,汇编成书。上始五帝,下迄晋代,自一万四千多部、八万九千多卷古籍中,“采摭群书,剪截*放”,于贞观五年(631年)编辑成书,计六十五部约五十余万言,取名为《群书治要》,“治要”,即治国必须遵循的纲要、理论与方法。该书不仅是魏征向唐太宗进谏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思想源泉和施政参考。 《群书治要360》将《群书治要》的嘉言整理为六个大纲:君道、臣术、贵德、为政、敬慎、明辨,每个大纲中,又归纳了若干条目,对现代人的德行、修养、工作、学习、生活等都有着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中国古代寓言是一本青少年读物。根据思想内容,古寓言可以归纳为三类:第一类是用生动的隐喻来表达深刻的哲学,不仅给人以美好的愉悦,也给人以智慧;第二种是“劝善惩恶”的性质,其中许多给人以积极的救济;第三类是“揭开隐患,揭露其罪恶”,这很讽刺。在中国,许多预言故事已经演变成了白痴故事,如鹬和贻贝打架、渔夫收割水果、螳螂捉蝉和后面的黄麻雀。这些故事告诉人们真相。它们大多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百家争鸣。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我国古代的寓言,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具有用故事来帮助说理文体元素。《揠苗助长》、《自相矛盾》、《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等都是出自先秦散文。

中国寓言的由来 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寓言的起源

  寓言起源于民间,直接反应劳动人民的愿望、要求和理想,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意志,它是从神话传说和动物故事演化而来的一种文体。

中国寓言的由来 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经典寓言故事

  《揠苗助长》

  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道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中国寓言的由来 推荐中国古代寓言故事

  《亡羊补牢》

  从前,有人养了一圈,一天早晨,他发现少了一只羊,仔细一查,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间狼钻进来把羊叼走了一只。邻居劝他说:“赶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

  那个人不肯接受劝告,回答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发现羊又少了一只。原来,狼又从窟窿钻进来,叼走了一只羊。

  他很后悔自己没听从邻居的劝告,便赶快堵上窟窿,修好了羊圈。从此,狼再也不能钻进羊圈叼羊了。

涸辙之鱼

出自: 明·无名氏《四贤记·告贷》:“惊心草木皆兵,举目椿萱何在,累累如丧家之犬,圉圉似涸辙之鱼。” 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

寓意简介

庄子只要借一升半斗粮食,就可以解决家里揭不开锅的问题,监河侯却说等收到租税后可以借给他三百两黄金,就如同鲫鱼只要一升凉水,就可以活命一样,哪里能等到遥远的西江之水,解决问题,要从现实的时间、地点、条件出发。空话、大话、漂亮话,除了勾勒出说话人的嘴脸以外,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

做官的要点

——

孔子故事之七四

子贡要担任信阳令,上路之前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

尽心尽力地去顺应百姓的心意,把握好时机,不要侵夺,也不要居功子傲,不要

采取残暴的的方式,不要**什么东西。

子贡说:

弟子端木赐虽然跟随着夫子学习君子之道的时间很短,但是,既然学君子之道,

怎么还会去做**之事呢?

孔子说:

自己不肖却把贤者的功劳据为己有,这就叫做侵夺;自己虽然贤德,却把不肖者

的功绩据为己有,

这就叫做居功自傲;

号令下得缓慢,

责罚却很急促,

这就叫做用残暴的方

式;

把别人的善事窃为己有,

这就叫做**。

名为君子,

难道一定是**钱财才叫做**吗?

我听说过这样说法:懂得做官之道的人,遵奉法令而求有利于百姓;不懂得做官之道的人,

徇私枉法而侵害百姓。徇私枉法和侵害百姓,这两者都是怨恨产生的原因。

子贡道:

弟子记在心中了。请问还有什么要告诫弟子的吗?

孔子说:

面对上级官员的时候,没有比心平气和更重要的了;面对财物的时候,没有比廉

洁更重要的了。

能够守住廉洁和平心静气,

就没有什么可被人攻讦的了。

隐藏起别人的善言

善行,

这是遮蔽贤德的人;

宣扬他人的恶事,

这是小人的做法;

不在私下相指正却在公开场

合相攻击,

这是不足以使人亲近的做法。

说出他人的善言善行,

只会有所收获而不会有所伤

害;宣传他人之恶事,不会有什么收获而只会有所伤害。所以,君子言语一定要谨慎。不要

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

话说出口的时候要加以选择,

使自己口中所说的和耳朵听到的他人

的议论相一致。

《说苑

·

政理》

百姓的安危与个人尊严哪个更重要?

——

孔子故事之七五

孔子去拜见季康子,季康子很不愿意听孔子的话,孔子就又一次去拜见。

孔子的弟子子路说:

我听夫子说过:

王公大人如果不按礼仪来询问就不做任何举动。

在您去拜见担任司寇的季康子,是不是稍微频繁了一些?

孔子说:

鲁国人凭借人多势众而互相欺凌,凭借着兵器而相互残害的时间已经很久了,然

而负责的官员却不加以治理,你认为鲁国百姓的安危与按照礼仪来问我,这两方面相比较,

哪一方面更重要呢?

于是,鲁国人听说孔子这个说法以后,说:

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们怎能不先自己根据

法令处罚自己的过错呢?

从此以后,国内没有了互相争夺的事。

孔子对弟子说:

距离山头十里路,仍然能够听到蝼蛄的叫声,从政治国,没有比顺应百姓

的心意更好的办法。

为君之道

——

孔子故事之七六

鲁庄公二十八年,鲁国遭遇了灾荒,大臣臧孙辰提议向齐国买米。

孔子说:

君子治理国家,

一定要准备下三年的积蓄。

遇到灾荒的当年就向别的国家买粮食,

这是国君的失职。

《春秋繁露

·

王道》

孔子说:

国家有道,即使是刑罚增加了,也等于没有刑罚。国家无道,即使把所有犯法的

人都杀掉,也永远杀不尽。

《春秋繁露

·

身之养重于义》

孔子说:

商汤与周武王并非因为一方面的善而兴盛起来的,夏桀、商纣并非因为一方面的

恶而亡国的。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兴亡,

在于平时的所作所为,

平时积聚的善多,

即使有一方

面的恶,这也只算是过失,不足以使它灭亡;积聚的恶多,即使有一方面的善,这也只算是

无意之中碰上的,不足以兴盛。

《潜夫论

·

慎微》

不尊贤、不远不肖都会怨

——

孔子故事之七七

子路向孔子询问道:

治理国家应该怎么办?

孔子说:

在于对贤德的人尊敬,让不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子路说:

范中行氏就是这么做的,为什么结果灭亡了呢?

孔子说:

范中行氏虽然好像是对贤德的人很尊敬,但是,他并不任用贤德的人;虽然让不

肖的人处于卑贱的地位,

却不能让不肖的人远离自己。

贤德的人因为范中行氏不任用自己而

怨恨他,

不肖得人因为范中行氏让他们处于卑贱的地位而仇恨他。

贤德的人怨恨他,

不肖的

人仇恨他,这种怨恨再加上仇恨,范中行氏如果想不灭亡,怎么可能呢?

《说苑

·

尊贤》

无众如何守?

——

孔子故事之七八

鲁哀公向孔子问道:

我想在国力弱小的时候就防守,国力强大的时候就向外攻占扩大,有

什么办法呢?

孔子说:

如果朝廷有礼义,上下能够相互亲近,国内的民众都是您的百姓,您将要攻占谁

的地方呢?

如果朝廷没有礼义,上下之间不相亲近,国内的百姓都会成为您的仇敌,您将

跟谁来防守呢?

《说苑

·

指武》

打孩子、罚百姓的后患

——

孔子故事之七九

孔子说:

用鞭子打出来的孩子,不会听从父母的教导;用刑罚与杀戮管理出来的民众,不

会听从国君的政令。

这是说用过激的方式是难以行得通的。

所以,君子不急于决断,

不任凭

个人的心意而做事,因为这是祸乱的根源。

《说苑

·

杂言》

后悔莫及

——

孔子故事之八十

高墙上面厚而下面薄,不一定会坍塌

(tan1 ta1)

,但是,下起大雨的时候,大水冲击的时候,

却必然会先坍塌。

草木的根扎得浅,

平时不一定就会歪倒,

但是,

在狂风暴雨袭来的时候,

却必然会先被连根

拔起。

君子在国家之中,不崇尚仁义、尊重贤臣以处理各种事务,不一定会亡国,但是,一旦有了

特殊的事变,遇到诸侯互相争战的时候,人忙着逃跑,车子飞奔,祸患突然降临,才开始产

生忧愁,以至于喊得口干舌燥,仰天长叹,希望着获得安宁,岂不是太晚了吗?

孔子说:

事前不谨慎小心,而过后悔恨,唉!即使悔恨也已经来不及了。

进善关键在于任贤

——

孔子故事之八二

齐国国君向晏子问道:

成立政事最令人忧患的是什么?

晏子回答道:

最令人忧患的是善恶不分。

齐国国君道:

怎么样分别是善还是恶?

晏子回答:

审慎地选择左右大臣。左右大臣能够善,那么,群臣同官就都能各自得到合适

的人选,从而使善恶分明。

孔子听说之后说:

此话丝毫不错。善言能进入朝廷,那么,不善之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

廷;如果没有人进善言,那么,善言也就没有途径进入朝廷了。

《说苑

·

政理》

有法律却用不到才好

——

孔子故事之八三

鲁国有父子两人打官司,季康子说:

杀掉他们。

孔子说:

不可杀。民众不知道儿子状告父亲不是好事,已经很久很久了,这是上级官员的

过错啊。如果上级官员有道义,那么这样的人也就不会有了。

季康子说:

治理百姓以孝道为本,现在杀掉一人而惩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吗?

孔子说:

不先用孝道来教化就采用杀戮的方式,这是暴虐地杀害无辜。三军打了败仗,不

可因此而杀掉军兵;

诉讼之事处理得不正,

不可因此而用刑罚进行惩罚。

上级官员先行教化

而能使百姓服从善政,那么,百姓就会顺风而从。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顺从善道,然

后再设置刑罚来加以惩治,那么,百姓就能知罪了。几尺高的墙,百姓不能越过;几百尺高

的山,

即使是儿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顶。

这是因为循序渐进。如今的情况是,

仁义已经

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会不违背仁义呢?《诗经》中说:

使民不会迷心性。

当初,君子

引导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严暴戾之法,设置了刑罚却可以不使用。

于是,状告父亲的儿子听说了此话之后,就请求放弃状告了。

《说苑

·

政理》

树德与树怨

——

孔子故事之八四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卫国从政期间,曾经对一个人用个砍断脚的刖

(yue4)

刑。

卫国君臣发生动乱的时候,

子羔要逃走,

来到城门,

发现城门已经关闭了。

守门的人就是那

个曾经被子羔砍断脚的那个人。

那人说:

在那边城墙上有个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

君子不能从缺口过去。

那人说:

另外那一边有个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说:

君子不能钻洞逃走。

那人说:

这里有一间房子可以躲避。

于是,子羔进入了那座房子。追兵过去之后,子羔要离开,对那个受刑的人说:

我不能损

害国君制订的法令,

因而用刑砍断了您的脚。

我现在逃难,

这是您报仇报怨的好时候,

您为

什么还会帮助我逃避灾难呢?

那人说:

砍断我的脚,本来就是因为我犯了罪,那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当初您审判臣的时

候,

一开始先根据法律寻找减轻臣刑罚的方法,

是想要让臣免于法律的惩罚,

这是臣很明白

的;在审判完了定罪的时候,要确定刑罚了,您很庄重伤感,都可以从表情上显现出来,这

个也是臣很明白的。

您不是因为私情而要对臣徇私舞弊,

只是因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

才会

自然而然地这样做。这是臣要使您逃避灾难的原因。

孔子听说之后说:

善于做官吏的人,尽力树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于做官的人,总是会多

构成怨敌。用公正之心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说子羔做到了。

这段时间,你们一定看了很多历史名著,向大家推荐一部,并说理由

《群书治要三六零》:唐朝贞观初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令谏官魏征及虞世南等,整理历代帝王治国资政史料,撷取六经、四史、诸子百家中有关修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