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奶奶讲昆仑山有个瑶池、我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听奶奶讲昆仑山有个瑶池、我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第1张

浮现出一副琳琅满目,仙气飘飘的画面,瑶池上空矗立尖垂巨乳,名为凌云钟乳,色彩瑰丽,下方池水平静如镜。凌云钟乳吸收天地精华,百年方得凝聚一滴圣水。

圣水经过百年过滤,纯洁无瑕,瑶池之水先有圣水炼化,洁净成云,广布天地之间,成为天地之界。亦视为一重天。

扩展资料

相关传说:

传说三千多年前,西周天子周穆王姬满,曾坐八匹日行三万里的骏马,由京城出发,千里迢迢,沿天山到瑶池与西王母幽会。

当西周天子周穆王和他的卫队来到时,盛装以待的西王母站在瑶池边上,以最隆重的礼节迎接。瑶池如镜,绿草如茵,人们“吹笙鼓簧,中心翱翔”。周穆王将随行带来的大量丝织品和圭、壁等珍贵礼物送给西王母。瑶池“神池浩淼,如天镜浮空”的奇异风光,使周穆王如痴如醉,乐而忘归。

欢乐的日子总是特别短暂,周穆王不得要东归回国了,西王母举行了盛大的告别宴会。

瑶池就是神话传说中昆仑山的天池。那是西王母的地界。

中原之西,阳关之外,是神山昆仑的所在。昆仑山顶有瑶池幻境,是西王母居住的行宫。瑶池本与昆仑山相连,后织女思凡下界,被天庭捉回,王母为阻其与牛郎相会,用金簪划天河为界,自此瑶池与昆仑山便有一河之隔。位于昆仑山顶。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

有的学者认为,西王母是上古时代的一个原始部落的名称,也是中国西部的地域概念,《尔雅·释地》中有“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的记载,吴晗认为:“西王母,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活跃在陕、甘高原一带的戎族或西戎的别名。”

西王母传说产生时间很早,西周金文即有“王母”的记载,《管子·轻重己》也有“出祭王母”的记载。但对西王母原始形象的描绘,见于战国至汉代成书的古籍《山海经》。

《山海经·西山经》云:“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海内北经》云:“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杖,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在昆仑虚北。”[2]

《大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其他传说中的西王母

传说在西晋出土的战国古籍《穆天子传》中记载:周穆王驾着八骏拉的马车,到群玉山拜访了西王母。他献上了许多玉璧、丝绸,西王母大悦,就在瑶池大排宴席,招待周穆王,还饮酒赋诗。

《汉武帝内传》载:汉武帝听说了前辈君王和西王母的事,也特别想见。忽然遇到一个仙女,告诉他斋戒几天,就可以见到。于是汉武帝一连斋戒到七月七日。这一天,他登上延灵台,铺上紫地毯,焚上百和香,挂上云锦帐,点上九光灯,摆上玉门枣,这才看见王母驾着紫云车来了,大概三十岁,美貌绝伦。身后还带着一群仙女。她和汉武帝讲了许多道家修炼之术,还给了汉武帝几颗仙桃吃。

在汉代民间传说中,昆仑山上有只大鸟,名叫“希有”,左翼覆盖着东王公,右翼覆盖着西王母。背上小处没长羽毛,宽一万九千里。西王母一年登上鸟翅膀一次,会见东王公。很长一段时间里,东王公和西王母属于一对配偶神,分掌阴阳二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言勾践以“七术”复国的第一术——“尊天祀鬼神以求福”,即“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曰西王母。”西王母、东王公形象常见于汉代画像石、画像砖乃至石棺、摇钱树上,与汉代神仙方术以及早期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关西王母的传说还散见于各类记载中。

汉《淮南子》谓王母有不死药。

晋《博物志》称:瑶池有桃树,“三千年一生实”。天上天下、三界内外十方,但凡女子得道登仙者,都隶属西王母管辖。

宋《路史》记载:上古之时,黄帝讨伐蚩尤之暴时,蚩尤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王母即遣九天玄女授黄帝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遂克蚩尤于中冀。虞舜即位后,王母又遣使授白玉环、白玉琯及地图,舜即将黄帝的九州扩大为十二州。

尚有帝尧涉流沙,封独山,西见王母。王母遣二十三女下凡助大禹治水。王母于夏代时献白玉玦的传说。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里的“昆仑山”不是现在的昆仑山。神话中昆仑山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典著作,为中华最早的神山。现实地理上的昆仑山一般指昆仑山脉,位于西藏与新疆的交界。

《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山”即仙主西王母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鸟禽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在昆仑河中穿过的野牛沟,有珍贵的野牛沟岩画,距黑海不远处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

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玉珠峰、玉墟峰均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炼的圣地。不是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

《山海经·西次三经》:“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 《山海经·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这里提到的“昆仑”,非今天新疆、西藏、青海间的那座昆仑山,而是指酒泉市正南的祁连山主峰一带白雪皑皑的高峻群山 祁连主峰一带为古昆仑山,古人对此有明确的断定。

《括地志》说,“昆仑在肃州酒泉县南八十里”。颜师古注释《后汉书·明帝纪》文中的“昆仑塞”说:“昆仑,山名,因以为塞(昆仑山)在今肃州酒泉县西南,山有昆仑之体,故名之。”《晋书·张轨传》载:“永和元年,以世子重华为五。

官中郎将、凉州刺史。酒泉太守马岌上言:‘酒泉南山,即昆仑之体也。周穆王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即谓此山。此山有石室玉堂,珠玑镂饰,焕若神宫。宜立西王母祠,以裨朝廷无疆之福。’骏从之。” 那“昆仑”是如何演化成了“祁连”呢?秦汉之际匈奴侵入河西后,“祁连”词汇才开始出现颜师古云“匈奴谓天为祁连”,匈奴语“祁连”和汉语“昆仑”语义相同。“祁连”当是“昆仑”的匈奴语转音或意译祁连山即古昆仑山,古昆仑山即祁连山有关昆仑的神话,如太帝在下界的都城,西王母的玉山、瑶池、居室,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穆天子会西王母,白娘子盗仙草,等等,皆指的此山,在此亦可明矣。

 “昆仑”和“祁连”的语义都是“天象之大”,所以祁连山还有个名字:“天山”。唐代李白《关山月》诗中有“明月出天山”句,“天山”指的就是祁连山而非新疆那座天山。《淮南子·坠形训》中对古昆仑还有一段大气磅礴的描写:“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这段话径写高峻非同寻常的祁连就是登天之梯祁连主峰名天梯山,是有来由的。

泰山因其气势之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美誉。泰山地区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发祥地,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战国时期,齐国沿泰山山脉直达黄海边修筑了长约500千米的长城,今遗址犹存。进入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政权的象征。泰山实际海拔高度并不太高,在五岳中次于华山、恒山,仅占第三位。但就历史政治及文化的地位而言,全国的许多大山与之相比都不能望其项背。

古人形容“泰山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为五岳之长”。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据《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古代传统文化认为,东方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古代历朝历代不断在泰山封禅和祭祀,并在泰山上下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古代的文人雅士对泰山仰慕备至。泰山宏大的山体上留下了20余处古建筑群,2200余处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与平原、丘陵相对高差1300米,形成强烈的对比,因而在视觉上显得格外高大的节奏感和“一览众山小”的高旷气势;山脉绵亘100余千米,盘卧426平方千米,其基础宽大产生安稳感,形体庞大而集中则产生厚重感,大有“镇坤维而不摇”之威仪。所谓“稳如泰山”、“重如泰山”,正是其自然特征在人们生理、心理上的反映。六朝任昉《述异记》载,秦汉时,民间传说盘古氏(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为东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盘古尸体的头向东方,而且化为东岳,泰山就成了当然的五岳之首了。这显然是根据《五行》、《五德》学说创作的神话故事,反映了泰山独尊五岳的历史背景。[20]

文化底蕴

因为东方是生命之源,希望和吉祥的象征。而古代中国先民又往往把雄伟奇特的东岳视为神灵,把山神作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来崇拜,于是,地处东方的泰山便成了“万物孕育之所”的“吉祥之山”、“神灵之宅”。受天命而帝王的“天子”更把泰山看成是国家统一,权力的象征。为答谢天帝的“授命”之恩,也必到泰山封神祭祀。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商周时期,商王相土在泰山脚下建东都,周天子以泰山为界建齐鲁;传说中秦汉以前,就有72代君王到泰山封神,此后秦始皇(前219年)、秦二世、汉武帝(前110年、前109年、前106年。它是政权的象征,成为一座神圣的山。

泰山宗教发祥久远,佛教于4世纪中期传入泰山。后赵永宁二年(351年)高僧朗公首先到泰山岱阴创建了朗公寺和灵岩寺。魏晋南北朝时期,泰山较大的寺院有谷山玉皇寺、神宝寺、普照寺等。著名的泰山经石峪是北齐人所刻的佛教经典《金刚经》。唐宋时,灵岩寺极为鼎盛,唐宰相李吉甫反把泰山灵岩寺称为天下“四绝”之一。泰山道教早在战国时就有方士隐居岱阴岩洞;秦汉后词庙林立,现存有王母池(群王庵)、老君堂、斗母宫(龙泉观)、碧霞祠、后石坞庙、元始天尊庙等。其中以王母池为最早,创建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220年)以前;以碧霞祠影响最大。泰山是王母娘娘神话传说的发祥地。早在魏晋时期就建有王母池道观。王母池位于泰山南麓环山路东首,古称“群玉庵”,又名“瑶池”。三国魏曹植有“东过王母庐”的诗句,唐李白有“朝饮王母池”的吟咏。诗人王心鉴在《登岳》一诗中亦有:“优游沐清风,骋怀啸岱山。汉柏揖朝华,秦松别暮烟。云海洗心尘,天路褪狂狷。由来访胜境,乾坤此为巅。”的诗句赞之。[21]

古籍记载

《舜典》: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

《诗》:泰山岩岩,鲁邦所瞻。

《管子》:古者封泰山、禅梁父

《孟子》: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

《战国策·苏秦说齐宣王》:齐南有泰山,东有琅邪。

《史记》:昔黄帝东至于海,登岱宗。

《史记·齐世家》: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

《史记·货殖传》:泰山,其阳则鲁,其阴则齐。山之东北址,旧有明堂,为成周时朝会诸侯之处。秦汉以下言封禅者,必于泰山。

《通义》:王者受命易姓,报功告成,必于岱宗。

《白虎通》:王者受命必。禹封泰山,禅会稽。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秦始皇封泰山,禅梁甫。汉武封泰山,禅梁甫、肃然及蒿里、石闾,修封者凡五是也。

《汉官仪》:泰山盘道屈曲而上,凡五十余盘,经小天门、大天门,仰视如从穴中视天窗矣。自下至古封禅处,凡四十里。

历史事件

隋朝大业九年(613年),齐郡丞张须陀大破王薄起义军于泰山下。

唐朝中和四年(884年),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败死泰山狼虎谷。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山海经》里的“昆仑山”不是现在的昆仑山。神话中昆仑山记载于《山海经》《淮南子》等古典著作,为中华最早的神山。现实地理上的昆仑山一般指昆仑山脉,位于西藏与新疆的交界。

《山海经》所记载的“昆仑山”即仙主西王母的“瑶池”,便是昆仑河源头的黑海,这里海拔4300米,湖水清瀛,鸟禽成群,野生动物出没,气象万千,在昆仑河中穿过的野牛沟,有珍贵的野牛沟岩画,距黑海不远处是传说中的姜太公修炼五行大道四十载之地。

昆仑山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有“万山之祖”的显赫地位。是明末道教混元派(昆仑派)道场所在地。是中国第一神山。玉珠峰、玉墟峰均为青海省对外开放的山峰,是朝圣和修炼的圣地。

扩展资料

昆仑山,原名昆仑丘,又名昆仑虚,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山,为万山之祖,亦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文始祖伏羲的王都。

古代典籍中的昆仑山又号昆仑丘,因山体呈碗状又称宛丘;因傲立于群山,像一个柱子通向天空又称天柱;因对应北斗星,又称璇玑玉衡;因传为天帝下都,并盛产玉石又称玉京山。

自古至今,山西阳城人和河南济源人始终称呼析城山圣王坪南北东西四缺口为南门、北门、东门、西门。除四门之外,析城山顶另有五处通路与四门合称“九门”,与《山海经》所记相符,此即“昆仑四门”“昆仑九门”说。

-昆仑山(传说中的昆仑山)

听奶奶讲昆仑山有个瑶池、我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

浮现出一副琳琅满目,仙气飘飘的画面,瑶池上空矗立尖垂巨乳,名为凌云钟乳,色彩瑰丽,下方池水平静如镜。凌云钟乳吸收天地精华,百年方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