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政四余、三垣四象,该怎么理解古代天文?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6收藏

七政四余、三垣四象,该怎么理解古代天文?,第1张

众所周知,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天文学,有专门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天文学的国家之一,并且天文学在我国古代是最发达的自然科学之一,在天文学方面有着独特的发明和创造,在世界天文学史上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其中在我国古代天文学上,七政四余和三垣四象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根本。

首先,七政四余是古代天文学的基础。七政四余是古代的占星学术,所谓七政指的是太阳星、月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星,按照古代占星学,七政的政指的是匡正,意思是古人们会观测七星的变动来制定国家政策。并且而四余指的是罗睺、紫炁、月孛和计都,其中四余被认为是五行星的余气,因此被当作是虚星,意思是指并不真实存在的星星。按照相关占星学说记载,罗睺、紫炁、月孛和计都分别被认为火星、木星、水星和火星的余气,换句话说四余是五行星在发生天体运动后在星空中留下的余光。并且在古代常常会根据七政四余来算命,也就是用人的出生年月日来观测七政四余所居的命宫,来测得人的吉凶。

然后,三垣四象是古人划分星宫的基础。三垣指的是位于北天极附近的紫微垣、天市垣和太微垣这三个区域,其中紫微垣得名于北天极,因此被称为中宫,而太微垣和天市垣位于其两侧。四象指的是古代观星的四个方位,即东南西北,并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东方为青龙,西方为白虎,南方为朱雀,而北方则为玄武。三垣四象是古人划分星宫的基础,由于我国位于地球的北半球,观星只能看到北天极,因此古人为了观测天象会以三垣四象为基础来划分星宫,即以三垣为中心,四象二十八星宿分别分布在其周围,每个方位分布七个星宿,以产生三十一个大星宫。

最后,七政四余和三垣四象都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基础知识,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广泛使用在生活中不同的领域。

观星是指通过观察天空中的恒星、行星、星系和其他天体来获得知识和享受的活动。这项活动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具有多种意义和目的。

比如说科学研究:观星为天文学家提供了研究宇宙的重要途径。通过观察天体的位置、运动、亮度和光谱等特征,科学家能够了解星系的演化、行星的形成、恒星的生命周期以及宇宙的结构和演化等方面的知识。

还有就是天文导航:观星在导航和定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在过去,人们使用星星的位置和运动来确定方位和航海的方法。现代导航系统中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也依赖于观测卫星的位置和运动来确定地理位置。文化和宗教意义:观星在许多文化和宗教中具有重要地位。许多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仪式与星星和天体有关。观星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和宇宙的奥秘,并在文化和宗教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最后是个人兴趣和享受:对于许多人来说,观星是一种追求知识、寻求美的个人兴趣和爱好。通过观察星星、行星和其他天体,人们可以欣赏宇宙的壮丽之美,感受自然界的奇妙和无限。

《授时历》是由郭守敬主编。

郭守敬一(1231-1316年)字若思,邢州(河北邢台)人是元朝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精通天文、数学和水利,在当时世界上科学成就极为突出。他在天文历法方面最杰出的成就,是根据大量观测的资料,编制出了新历法《授时历》从至元十八年(1281年)起,在全国颁行,使用时间长达三百六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一部历法。《授时历》推算极精,以三六五二四二五天为一回归年,如果以小时计算,是三六五日五时四十九分十二秒,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只差二十六秒,经过三千三百二十年后才相差一日,同目前国际通用的公历(即格里哥里历)的一年周期相同但是却早于格里哥里历三百年《授时历》之所以如此精确,首先是由于郭守敬研制和改进了新的天文仪器近二十种,其中最主要的有简仪、仰仪、玲珑仪、立运仪等,这些仪器的特点,是简单而又精确,便于应用如他所创造的简仪是世界闻名的天文测量仪器,其功用是测量天体的坐标位置它与浑仪的主要区别是取消了黄道环,只留下两套最必要的圆环—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各自独立,可以分别或同时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和地平坐标,扩大了天体观测范围其次,是由刁“郭守敬主持了全国的观测工作。至元十六年(1279年)为了使历法更趋于周密,在他的倡议下,在大都建成了司天台,并在全国设立了二十六个观测点,进行大规模的天文观测,获得许多重要观测资料,至今河南登封的观星台遗址尚完好地保留着

在我国最古老的典籍《尚书》中记载,尧帝命人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根据星辰运转的规律来编订历法,把它颁发给人民以指导农业生产。在以农业为基础的古代中国,一部精确的历法无疑十分重要。所以,制定和颁布历法是历朝历代的头等大事。而历法的编订,离不开精确的天文观测与推算,这便不能不提到意义重大的观星台。

位于河南登封市告成镇周公庙内的观星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建筑之一。

它由元朝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建,至今已有700年的历史。观星台是一座高大的砖石结构建筑,由台身和石圭两部分组成。台身为方形覆斗的形状,四壁用水磨砖砌成,通高1262米,相当于四层楼房的高度。台身的四壁向中心内倾。台身北面设有两个对称的出入口,围绕台身筑有楼梯,以方便上下。

楼梯和台顶的边沿筑有阶栏与女儿墙。为了导泄台顶和踏道上的雨水,在踏道四角各修了一个排水口,水口用石头雕成龙头的形状,十分精巧。台顶北侧的两座小屋中间,从台顶到台基,有一道被称为“高表”的凹槽,高表正下方,便是俗称“量天尺”的石圭。

这座观星台不仅造型端庄浑厚,结构庄重严谨,而且功能强大,不仅可以用来观星,还可以用来观测日影,是一座集观星、测影、计时、计历等功能于一体的天文建筑,实际上相当于现代的天文台。

总结:

元朝统一中国后,元世祖忽必烈任命郭守敬进行全国范围的天文测量。郭守敬在全国二十七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和观测站,登封观星台就是当时的中心观测站。在周边大量文仪器的配合下,登封观星台夜间观测星辰运行,白天观测日影变化,记录着日月星辰的运转规律。

经过多年的观测推算,郭守敬终于编制出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这部历法相对于现代科技推算出的太阳运行周期仅差26秒,比欧洲取得这一成果领先了300年。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学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与观星台这样的天文建筑的修建是分不开的。

七政四余、三垣四象,该怎么理解古代天文?

众所周知,我国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天文学,有专门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天文学的国家之一,并且天文学在我国古代是最发达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