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的著作是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的著作是,第1张

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的著作是《陈_农书》。

《陈_农书》(汉语拼音:Chen Fu Nong Shu;英语:Chen Fu's Treatise on Agriculture),宋代综合性农书。作者陈_,号西山隐居全真子,又号如是庵全真子,隐居于真州(今江苏仪征)西山务农,于南宋绍兴十九年(1149)74岁时写成该书。明代收入《永乐大典》,清代收入多种丛书。18世纪时传入日本。

全书3卷,22篇,12万余字。上卷论述农田经营管理和水稻栽培。中卷叙说养牛和牛医。下卷阐述栽桑和养蚕。为第一部反映南方水田农事的专著。

《陈_农书》主要内容

书中特别强调掌握天时地利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指出耕稼是“盗天地之时利”,具有与自然作斗争的精神;提出“法可以为常,而幸不可以为常”的观点,认为法就是自然规律,幸是侥幸、偶然,不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未有能得者”。

书中对开辟肥源、合理施肥和注重追肥等措施,都有精辟见解。在《耕耨之宜篇》中论述当时南方的稻田有早稻田、晚稻田、山区冷水田和平原稻田4种类型,分别阐述了整地和耕作的要领;在《薅耘之宜篇》中讲到稻作中耘田和晒田的技术要求,强调水稻培育壮秧的重要性等,都是中国精耕细作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此外,书中在养牛和蚕桑方面也有详细的论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科学技术到宋代达到了新的水平。由于作者对黄河流域一带北方农业生产并不熟悉,因而把《齐民要术》等农书,讥为“空言”、“迂疏不适用”,则是他认识和实践局限性的反映。

《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1幅插图,描绘了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的名称、形状、工序。

上篇:

乃粒:关于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

乃服:衣服原料的来源和加工方法

彰施:植物染料的染色方法

粹精:谷物的加工过程

作咸:介绍盐的生产方法

甘嗜:种植甘蔗及制糖、养蜂的方法

中篇:

陶埏:砖、瓦、陶瓷的制作

冶铸:金属物件的铸造

舟车:船舶、车辆的结构、制作和用途

锤锻:用锤锻方法制作铁器和铜器

燔石:石灰、煤炭等非金属矿的生产技术

膏液:植物油脂的提取方法

杀青:造纸的方法

下篇:

五金: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佳兵:兵器的制造方法

丹青:墨和颜料的制作

麹蘖:做酒的方法

珠玉:珠宝玉石的来源

评价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技术的百科全书”。它对中国古代的各项技术进行了系统地总结,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技术体系。对农业方面的丰富经验进行了总结,全面反映了工艺技术的成就。书中记述的许多生产技术,一直沿用到近代。

天工开物先后被翻译成多种文字,但是在国内却由于清朝的文字狱长期失传。在1920年代才从日本传回来。后来在浙江宁波发现了初刻本。农具

1627年 绞关犁(又名代耕架)的形制和结构见于《新制诸器图说》记载。

农田水利

1657年 徐光启作《旱田用水疏》,总结了中国古代对各种水源的利用经验。

大田作物

1500年-1550年 水稻品种志《理生玉镜稻品》问世。

肥料 17世纪前 或花草(紫云英)作绿肥见于记载。大力提倡饲养猪羊积肥。

17世纪-18世纪 创造出「窖式熏土」、「堆积煨制」、「堆架熏烧」、「拌粪熏烧」,「闷烧」等多种形式的熏土追肥方法。

耕作栽培

1487年 《大学衍义补》明确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

1502年 《便民图纂》问世。油菜打苔摘心见于记载。

提出「九寸为深、三寸为浅的深耕标准。

马一龙作《农说》,是中国最早用传统阴阳

五行学说解释农事技术的农书。

1621年 王象晋作《群芳谱》。

《沈氏农书》问世。

1636年 中国古代最大的综合性农书《农政全书》问世。

1637年 中国古代重要的科技著作《天工开物》问世,其中「乃粒」(粮食)、「乃服」(蚕桑)、「粹精」(粮食加工)、「甘嗜」(种蔗、制糖、养蜂)、「膏液」(榨油)、「曲糵」(酿酒)等都和农业生产有直接关系。

17世纪中 使用抗旱、促早熟的「冬月种谷法」。

兽医

1475年 官修《类方马经》问世。

1573年-1620年 喻仁、喻杰撰《无享疗马集》针灸术已有理论总结,针灸穴位已扩大到360个。

诊断学有巨大发展,出现「脉色论」。

中兽医辩证论治有了系统总结,出现「八证论」。

1594年 杨时乔作《马书》。

牛病专著《抱犊集》问世。

水产养殖

1522年-1566年 黄省曾作《种鱼经》,是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养鱼专著。鲻鱼人工饲养,是为中国港养之始。

1596年 张谦德作《朱砂鱼谱》,是为中国最早的金鱼专著。

殷代甲骨文中不仅有蚕、桑、丝、帛等字,而且还有一些和蚕丝生产有关的完整卜辞。据甲骨文学家胡厚宣的研究指出,有的卜辞上记载,叫人察看蚕事,要经过九次占卜。可见蚕桑在当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生产事业。甲骨文中还有关于蚕神和祭礼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为了养好蚕,用牛或羊等丰厚的祭品祭礼蚕神。

考古学家还不是一次在殷墓中发现有形态逼真的玉蚕,例如河南安阳墓和山东苏埠屯都出土的有商代的玉蚕。在殷商的铜器上也常发现有用蚕做装饰花纹的。这些都说明,蚕在当时人们心目中的重要的位置。

到了周代,栽桑养蚕已经在我国南北广大地区蓬勃发展起来。丝绸已经成为当时统治阶级衣着的主要原料。养蚕织丝是妇女的主要生产活动,周代已经大面积栽种桑树。

战国时期的《管子·山权数篇》中说:"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皆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谨听其言,而藏之官,使师旅之事无所与。"这是说,群众中有精通蚕桑技术、能养好蚕、使蚕不遭病害的,请他介绍经验,并给予黄金和免除兵役的奖励。

中国古代有很多记述栽桑养蚕技术的书。汉代曾经提到我国古代有《蚕法》、《蚕书》、《种树藏果相蚕》等有蚕桑着作。可惜,这些古籍都已经失传了。

但是从汉代以来,两千多年中,仍然留下了不少的有关蚕桑的古籍,如《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秦观蚕书》、《豳风广义》、《广蚕桑说》、《蚕桑辑要》、《野蚕录》、《樗茧谱》等等,或是专讲蚕桑的,或是讲到蚕桑的。这些书记下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栽桑养蚕的丰富经验。

要发展养蚕,就必须繁殖桑树,发展桑园。远在西周,人们就利用撒树繁殖桑树。至迟到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期,压条法已经应用在桑树繁殖上。《齐民要要》中讲述了这种方法。压条法用桑树枝条来繁殖新桑树,比用种子播种缩短了好多生长时间。

宋元以来,我国南方蚕农更发明了桑树嫁接技术,这是一种先进的栽桑技术,它对旧桑树的复壮更新,保存桑树的优良性状,加速桑苗繁殖,培育优良品种。都有重要的意义,到现在也还在生产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从明代以来,对某些传染性蚕病,如脓病、软化病和僵病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并且知道采取淘汰或隔离的措施,来防止蚕病的蔓延。

在明清时期的着作中,有关蝇蛆病和防蝇的记述就更多了。

扩展资料:

夏秋养蚕应注意

一、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四、养蚕前要堵塞鼠洞,蚕架与墙壁要保持一定间距,蚕架脚周围要撒上石灰粉或蚕药,以防止老鼠上爬。养地蚕,要做好药物灭鼠。

五、夏、秋养蚕气温较高,要打开门、窗,加强室内通风换气。桑叶喷洒清水,室内用电风扇吹微风,也有利于室内降温。

六、发现病蚕要及时清理,投入盛有漂白粉溶液或石灰浆的消毒盆内,禁用病蚕饲喂畜禽,以防止病原传播扩散,污染环境。

七、蚕沙含有大量病原物,不要在蚕室周围摊晒,应集中到野外堆沤或放入粪坑内沤制,以防止病原扩散。

八、夏秋高温,病原繁殖快,要注意按需采叶、及时运叶,合理贮叶。贮桑池每个龄期要消毒一次,不要喂过夜桑叶。

九、高温多湿天气忌喂湿叶,贮桑叶不能洒水,要勤除沙,多撒新鲜石灰粉、干稻草等材料,抑制病菌滋生繁殖。

十、不是养蚕季节,蚕室不要存放谷物、糠麸等物,以免受潮产生螨类,养蚕时危害蚕儿。

-养蚕

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的著作是

被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总结江南水稻地区栽培技术的一部农书的著作是《陈_农书》。《陈_农书》(汉语拼音:Chen Fu Nong Shu;英语:Chen...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