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第1张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大家肯定不陌生,这是两千多年前,西汉甘延寿、陈汤远征郅支匈奴之后上书汉元帝奏书中的一句话,至今读来仍然震人发聩。

《前汉书》记载这次甘延寿、陈汤远征郅支匈奴,遇到了一支奇怪的部队,这就是网络盛传的罗马军团,甚至在甘肃还搞出了一个罗马后裔村。

人们认定此军队是罗马军团的主要依据就是在面对甘延寿、陈汤的汉朝军队时摆出了奇怪的阵法——鱼鳞阵。

我们从好莱坞古代战争大片中可以看到古代欧洲军团作战阵法,多是马其顿方阵、、龟甲阵、楔形阵。其中的龟甲阵和中国的鱼鳞阵毫无相似点,中国的鱼鳞阵是层层设防、步步为营,而欧洲的龟甲阵真的就是一个大王八壳子。

中国最早记载鱼鳞阵的是《左传·桓公五年》(鲁桓公五年乃公元前707年),郑国和东周王室打了一场繻xu葛之战,郑国采用鱼鳞阵,打败周王室,从此王室衰落,春秋开始。

(郑国)曼伯为右拒,祭仲足为左拒,原繁、高渠弥以中军奉公,为鱼丽之陈,先偏后伍,伍承弥缝,战于繻葛……

文中鱼丽阵即为鱼鳞阵,这也是中国有文字记录的第一个阵法。据传是东周时期郑国国君郑子元有天吃鱼,看到鱼鳞排布而受到启发所创。也有传说是孙膑看到天上的鱼鳞云(我们今天说的地震云)有感而创,但此传言不足信,因为时间太晚了。

鱼鳞阵是将步卒队形环绕战车进行疏散配置的一种阵法。虽然是中国记载的第一个阵法,但随着后世战车退出历史舞台,此阵也就变异为其他阵法,例如前面陈汤他们所遇到的匈奴鱼鳞阵。

晋朝杜预在注释古代兵书《司马法》中写到:“《司马法》:‘车战二十五乘为偏。’以车居前,以伍次之,承偏之隙而弥缝阙漏也。五人为伍。此盖鱼丽陈法。”

古代战车乘载军士三名,中间驾车;左面掌弓,主射击;右面持矛握盾,主近战和防御。战车二十五辆为偏,甲士五人为伍。一军五偏,一偏五队,一队五车,五偏五方为一方阵。一队战车跟随五伍,即二十五人。步兵环绕战车疏散对形,可以弥补战车的缝隙,又可以替代车上受伤人员,保持战阵攻击力,有效杀伤敌人。

像上面所说繻葛之战,郑国军队摆出一个倒“品”字形战阵,左、右各一偏两个小方阵居前,担任第一次打击任务,中军五偏五方居后,承担第二次打击任务。

鱼鳞阵的特点就是大将位于阵形中后,主要兵力在中央集结,分作若干鱼鳞状的小方阵,按梯次配置,前端微凸,属于进攻阵形,攻击力高,但是防御偏弱,尤其是后方中军位置。

此阵法随着战车的消亡,慢慢的也发生了变化,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前汉书》中所记陈汤所遇到的鱼鳞阵不过是一种步兵防御阵法,将步兵梯次配置,增加防御纵深,和以前的鱼鳞阵已经不是同一个阵法了。

上古十大阵法分别是:“一字长蛇阵大法,二龙出水阵大法,天地三才阵大法,四门兜底阵大法,五虎群羊阵大法,六丁六甲阵大法,七星北斗阵大法,八门金锁阵大法,九字连环阵大法,十面埋伏阵大法”。

十大阵法是中国古代小说家戏化演绎的中国古代进攻防守的排兵布阵法。根据常年战争总结出来的排兵布阵的策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战争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在古代,阵法最常用在军队中,通过合理排兵布阵发挥最佳效能,克敌制胜;不过阵法究竟是从何时传下来的,不得而知。不过在上古传说中,就已经有阵法的存在了,而现在这里,就盘点上古时期最为强大的四个阵法。

TOP、4 诛仙剑阵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时,三千大道天魔不明天数强行阻挠;大道有感,故而降下诛仙剑阵斩杀三千大道天魔;盘古开辟洪荒世界后,忌惮诛仙四剑与诛仙阵图有伤天和,便将四剑与阵图封印在洪荒世界西方大陆的祖脉须弥山下。后来鸿钧老祖在分宝崖上,将这诛仙剑阵给了自己最疼爱的小弟子通天教主。

此阵乃是主宰天道杀伐的无上阵法;一位圣人布阵,非四位圣人联手不破。剑阵之中玄妙诡变、杀机无限、凶险万重。非天道圣人,纵然是大罗金仙,一入此阵顷刻飞灰烟灭。后成为截教的立教至宝、护教大阵;但却终因杀戮之气过重而不能维持长久,这也就注定了截教最后难逃灭教的厄运。在封神之战后期,被太上老君、元始天尊、接引道人、准提道人联手所破。

TOP、3 周天星斗大阵

周天星斗大阵乃是东皇太一从混沌钟所悟出的阵法,这混沌钟乃是至高无上的开天圣器,三大先天至宝之首,东皇太一的伴生与证道至宝;钟体外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环绕其上、钟体内有山川大地、洪荒万族隐现其中。而东皇太一就是根据混沌钟上的种种玄奥创出的这门阵法。

不过布阵也是极为麻烦,需要炼制三百六十五杆大周天星辰幡,对应上天的三百六十五颗主星辰,然后还需要一万四千八百杆小周天星辰幡,对应一万四千八百颗副星辰。再配以亿万神魔之力,一人代表一颗星辰,就可组成威力绝伦的周天星斗大阵。可召唤周天宇宙星力,亿万星辰之威,威力之强,足以毁天灭地。可惜仍是被巫族给破了。

TOP、2 混元河洛大阵

混元河洛大阵乃是上古天庭的天帝帝俊从河图洛书中所悟的无上阵法,河图洛书虽然不如混沌钟,但却也是另有妙用,可以用来推演天道玄机、占星卜卦;这混元河洛大阵便是帝俊悟出后根据后天之数所创,全阵是仿照洪荒上古山川,河流,等的布局而设,里面森罗万象,如果说周天星斗大阵是日月星辰,那河图洛书就是山川地理,包含洪荒时期的大河或大川,海洋天空,鸟兽鱼虫,演化上古洪荒世界的变化。

而且此阵更绝妙的地方是在于其身处其中不知时间流逝,能看到雪山变成海洋,沧海变成桑田,河图之上的幻象,一生千万,一刹那的生灭消长,好似过了亿万年之久,也似过了无量量劫数。可惜在巫妖大战后期,因鲲鹏祖师偷走河图洛书,帝俊分心之下被杀,混元河洛大阵也就此被破。

TOP、1 十二都天神煞大阵

十二都天神煞大阵乃是上古时期巫族的护族大阵,需要十二祖巫联合发动,在布阵成功后可以凝聚盘古大神的真身;盘古大神是何许人也?开天辟地第一大神,也是古往今来以力证道的第一人,实力之强还在大道鸿钧之上;为何巫族可以凝聚盘古大神的真身呢?因为巫族就是盘古陨落时精血所化,按血脉来看,巫族乃是盘古大神的嫡系血脉,而十二祖巫血脉最纯正。

当时东皇太一和天帝帝俊所统御的天庭辉煌与权威笼罩洪荒,洪荒万族皆臣服于天庭,但唯独巫族没有臣服,而且妖族也不敢把巫族怎么样,就是怕这个十二都天神煞大阵。后来在妖族的挑拨下,祝融和共工双双陨落,十二都天神煞大阵残缺不全,妖族这才敢挑衅巫族。但没想到妖族找到了两位实力极强的大巫勉强布出不全的大阵,杀上了天庭。

以上四大阵法才是上古时期最厉害的阵法,之后的如九曲黄河阵、十绝阵等,比起来可不是一个级别;为何诛仙剑阵排第四呢?因为破诛仙剑阵相对来说是最简单的,集齐四位天道圣人就行了;而要破另外三个阵法,都要找到关键处,尤其是十二都天神煞大阵,如果不是祝融和共工提前陨落的话,说不定巫族就赢了,毕竟盘古大神实在太强大了。

  队列不是凭空产生的,队列的出现是有着实战意义的。

如果溯源的话,现代队列的远亲应该是冷兵器战争时代的“阵”。中国古代很讲求阵法,代有传书。   

战国时期《孙膑兵法》集先人之大成,将春秋以前的古阵总结为十阵。这“十阵”分别是方阵、圆阵、疏阵、数阵、锥形阵、雁形阵、钩形阵、玄襄阵、水阵、火阵等。水阵和火阵讲的是水战和火战的战法,不是单纯的战斗队形,所以孙膑十阵实际上只有八种基本的战斗队形。   

方阵:方针是冷兵器时代,军队战斗的最基本队形。大的方阵都由小的方阵组成,这就叫“阵中容阵”,孙膑认为方阵应该“薄中厚方”,就是说方阵中央的兵力少,四周的兵力多。中间兵力少,可以虚张声势。四周兵力多,可以更好的防御敌人进攻,方阵是一种攻防比较平衡的阵型。指挥等金鼓旗帜一般部署在方阵的后方。   

圆阵:圆阵是为了进行环形防御的。金鼓旗帜部署在中央,没有明显的弱点。

疏阵:疏阵即疏散的战斗队形,方阵圆阵等均可疏开为疏阵。疏阵加大行列间距,通过多树旌旗、兵器、草人,夜间多点火把,以少数的兵力显示强大的实力。    

数阵:数阵就是密集的战斗队形,集中力量进行防御和进攻。    

锥形阵:就是前锋如锥形的战斗队形,锥形阵必须前锋尖锐迅速,两翼坚强有力,可以通过精锐的前锋在狭窄的正面攻击敌人,突破、割裂敌人的阵型,两翼扩大战果,是一种强调进攻突破的阵型,锥形阵又叫牡阵。

  雁形阵:所谓雁形阵是一种横向展开,左右两翼向前或者向后梯次排列的战斗队形,向前的是“V”字形,就像猿猴的两臂向前伸出一样,是一种用来包抄迂回的阵型,但是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而向后的排列的就是倒”V”字形,则是保护两翼和后方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如果两翼是机动性比较强的骑兵,则在静止时,可获得处于中央步兵的保护与支援,而又可发挥进攻骑兵的威力,增加突然性。亚历山大在印度进行的会战就是近似于这样一种队形。

  钩形阵:钩形阵正面是方阵,两翼向后弯曲成钩形,保护侧翼的安全,防止敌人迂回攻击后方指挥金鼓之所在。

玄襄阵:这是一种迷惑敌人的假阵,队列间距很大,多数旗帜,鼓声不绝,模拟兵车行进的声音,步卒声音嘈杂,好像军队数量巨大,使用各种办法欺骗敌人。    

而令人汗颜的是,在这方面的研究,确是日本人占据领先地位,在许多日本所出的三国游戏和影片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孙膑十阵影子。    

三国时期诸葛亮入蜀主政平定南蛮之后之后,蜀军的主要作战对象主要是曹魏的步骑兵联合部队,作战地域主要为山地,而蜀国缺乏马匹,于是诸葛亮排练“八阵图”。八阵实际上是三国时代以前早已存在的阵法。孙子有八阵,孙膑在《孙膑兵法》中也有《八阵》篇,到了东汉作战训练中普遍使用八阵。诸葛亮从蜀国步兵为主力等实际出发,在原有的古八阵基础上创新真的阵法,绘制阵图,最终形成“八阵图”,用以训练蜀军。

所谓阵图,就是将阵法绘制成图形,画在锦上、纸上、地上或者用砂石堆砌,形成直观的实物,这就是阵图。诸葛亮纪录阵法的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八阵图在唐代就已经失传。但是据说诸葛亮曾经垒石作八阵图,据说鱼腹江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遗迹,就是诸葛亮所遗留的八阵图,结合关于诸葛亮八阵图的只言片语,进行合理模拟,现代兵家认为八阵是一种集团方阵,每个八阵都具有八个小阵分布在中央的中阵四周的八个方向上,八阵的中央是大将,金鼓旗帜,以及直属的兵马,这就是中阵。每个小阵都有天、地、风、云、龙、虎、鸟、蛇等代号。这就是《李唐问对》中的“阵数有九”的说法,所以宋代还有将八阵叫做九军阵。   

而每个方向的阵编组为六小阵,中阵编组为十六小阵,整个大方阵共有六十四小阵,正好符合鱼腹江垒石遗迹的八八六十四堆垒石的数量。大方阵之后可能还有游骑构成的二十四小阵,一共是八十八小阵。这些小方阵可以是骑兵、步兵、车队,由几十到几百不等组成,前排为弓弩手、中间为长兵器手、后排为短兵器手(有时排列顺序也不同)八阵为了迟滞敌人进攻,发挥蜀军弩兵的威力,在防御时还设置冲车、鹿角、铁蒺藜等障碍。   

诸葛八阵属于防御性阵型,好处是没有部署上的弱点,任何方向遭受攻击,整体大阵不需要做出根本性的改变,一处遭到攻击,两翼相邻的阵可以自动变为两翼,保护支援遭受攻击之阵。但是缺点也是明显的,首先就是,这样复杂的诸葛八阵需要大量时间进行训练,而且机动性较差,为了保持阵型的完整,前进时不允许奔跑,后退时不能猛跑。这就是《李唐问对》中的“以前为后,以后为前,前无速度,退无遽走”。所以说八阵是一种防御性质的十分保守阵型。无大败,取得大胜同样也很困难。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同样多次攻打魏国,无大败也无大胜,不能说和蜀军采用八阵进行作战毫无关系。    

但是个人认为以上仅仅是诸葛八阵的基础或者原型,因为依靠这样一种僵化的阵型,以蜀国薄弱之力与曹魏抗衡几十年无大败,就仿佛并不可能,而与其传颂了千年的诸葛八阵地位也不相称,而且作战地域属于山地环境,而八阵更适合于步兵在平原作战……所以个人认为,诸葛八阵应该有许多变化,当阵地上有沟坎,林木等限制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而且行军时,进攻时应该有各种变阵,不过由于资料所限,更加深入的研究诸葛亮八阵相当的困难……而且个人认为所谓诸葛八阵不仅仅是作战阵型,而是通过“八阵图”的训练,将蜀军作战指导思想、编制、训练等渗透给蜀军……   

中国古代兵书都有对阵法进行一定的阐述,《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克劳塞维茨) ,《五轮书》(宫本武藏)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吴子兵法》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军事典籍。作者:吴起

《司马法》是司马禳苴的一生的总结,是一部军事及政治的巨著。

《尉缭子》一书,对于它的作者、成书年代以及性质归属历代都颇有争议。一说《尉缭子》的作者是梁惠王时的隐士,一说为秦始皇时的大梁人尉缭。一般署名是尉缭子。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书中杂家类著录《尉缭》29篇,兵形势家类著录《尉缭》31篇。

《六韬》一书,相传为周初太公望(即吕吕、姜子牙)所著,全书以太公与文王、武王对话的方式编成,所以又称《太公兵法》。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字与韬同也。”《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但从南宋开始,《六韬》一直被怀疑为伪书,特别是清代,更被确定为伪书。然而,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对它的怀疑与否定也不攻自破了。

《六韬》虽为真书,但作者到底是什么人,它产生于什么年代则是值得研究的。此书旧题姜太公撰,这个说法令人难以苟同,因为《六韬》的思想、语言、名物制度等,均与西周的时代不符。现在,人们一般都认为,此书大概成书在春秋战国时期。

《商君书》也称《商子》,现存24篇,战国时商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

《黄帝阴符经》作者与成书年代不详,黄帝为假托之名。

《太公阴谋》作者姜尚,名望,吕氏,字子牙,或单呼牙。

《范子计然》是春秋时代范蠡所著。

《鬼谷子兵法》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

《孙膑兵法》作者孙膑。

《黄石公三略》作者黄石公,秦朝。

中国古代阵法大全

八阵图:   

    三国时诸葛亮创设的一种阵法。相传诸葛孔明御敌时以乱石堆成石阵,按遁甲分成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八门,变化万端,可当十万精兵。(见《三国演义》)

    及至后代,精通此阵者已十分罕见,却不料出现在明代太湖山庄。太湖山庄庄主澹台仲元化用此阵,训练八人立于八门位置上,攻敌时进退自如,来去如潮,古怪厉害之极,并曾用此阵法困住大内八大身怀绝技的高手。(见梁羽生《萍踪侠影》)

    再如任天吾家的假山树木即按八阵图古法布置,普通人若不熟悉此阵,绝对走不出去。(见梁羽生《鸣镝云录》)

   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亮)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后人考其遗迹绘成图形,见《武备志》。据记载,八阵图遗迹有三处:《水经·沔水注》及《汉中府志》说在陕西沔县(今勉县)东南诸葛亮墓东;《寰宇记》说在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南江边,《明一统志》说在四川新都县北三十里的牟弥镇。

   最近,河南省密县发现一套我国最早的《风后八阵兵法图》。该图共分九幅,一幅为八阵正图,其它八幅为八个阵式,即:天覆阵、地载阵、风扬阵、云垂阵、龙飞阵、虎翼阵、鸟翔阵、蛇蟠阵。图旁附有文字说明,详细介绍了每个阵式在特殊环境下进攻退守的战术应用。据《史记》载,风后为轩辕黄帝的一员将帅。密县云岩官遗存的唐朝军事家、常州刺史独孤及的《云岩官风后八阵图》碑,详细记载了黄帝和风后研创《八阵图》的事迹。此图的发现,把我国八阵兵法的历史向前推进了两千五百年。

 

八卦两仪阵:

   按先天小八卦乾坤排列,配合以灯光的奇妙作用的一种战阵。此阵以七数为杀着,每一正必有一反。入此阵者,会感觉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仿佛脚下地面尽向一边偏斜。灯光变幻莫测,有化一为七之妙。这七个幻影之中,第三个乃是真身。朱翠曾在不乐岛陷身此阵,得单昆之助破阵而出。(见萧逸《无忧公主》)

七星锤阵:

武林中号称北斗七星座的戈华昌等所用阵法。七人按北斗七星方位排列,各持流星锤攻敌,其妙处是每次发招,皆能一锤化七,串成北斗星座,整齐划一,连绵不绝,无懈要击。白马公子余通纯曾为此阵所困,濒于绝境,幸得情人上官素相助才破阵而去。(见曹若冰《碧血青锋》)

七星飞锤阵:

   参照北斗七星之形布天下的阵法。“沙陀七锤”按天璇星、天玑星、天权星、玉衡星、开阳星、瑶光星、天枢星的方位站定,将敌人围在阵中,各人随意发招,每人飞锤全是一球化七,连绵不绝,产生的雄浑内力使敌人感到运转不灵,时间一长就可困死敌手。此阵暗含天地环宇的生息相克之学,虚实倒置,无本无未,实在难测难防。张定远曾为此阵所困。(见古龙《迷光血影》)

七杀阵:

   全称“天昏地暗七杀大阵”,由武林中独眼跛足的轩辕三缺创造。其特点是诡异、恐怖。该阵由七个黑衣瞎子组成,他们左手提一根明杖,右手持一把折扇,围住所要消灭的目标,在一种带着奇异节奏的琴声伴奏下,凌空起舞。琴声的节奏越来越快,他们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明杖的舞动也越来越急,而七个人包围的圈子,则渐渐缩小,产生的压力,也渐渐加大,就好像一张织好的网,正在逐步收紧。这时他们的目标如同变成了一条网中之鱼,束手待毙。轩辕三缺曾用此阵法活捉女侠萧十一郎,结果反被萧十一良以刈鹿刀攻破。(见古龙《火并箫十一郎》)

 

七星八卦剑阵:

   昆仑派剑阵,为昆仑七子所创,昆仑派仗以成名。这剑阵按八卦的方位而设,又暗合七星变化。临敌时,昆仑七子之首灵虚子站在乾位上,依次灵霞子站定坤位,灵中子立坎位,灵患子守震位,灵云子把离位,灵泉子护兑位,灵玄子防巽位,留出艮位让人进出。七人功力相差无几,声息相通,心心相印,纵横合击,彼此呼应,因此,力道的发挥超出了七个人连合总力之上。昆仑七子曾以此阵困住七煞儒生闵孝和冰魄神君曹钧,二人因得灵空法师出面说项,才没有丧于此剑阵下。(见陈青云《沉剑迷星》)

十二都天门阵:

   道家四十九阵中的第一阵,系参透《易经》秘奥所创。道家高手以十二根小圆棍顺手插在地上,在外行看来,一点规律也没有,东一根,西一根有正的有斜的,仿佛随便乱插上去的一样,但是若开了“死”、“灭”两门,即便是武林高手,若不懂其中奥妙,也会在该阵法中转些时候。该阵用来阴敌,实在神妙至极。(见陈青云《巨掌魅影》)

九宫八卦阵:

    四川唐门掌门唐天生三师弟柳清河所布阵式。此阵将堆堆碎石依九宫八卦方位排列,变化繁多。人被困阵内,只觉四处昏黑如晦,阴气森森,雾气沉沉,不得其门而出。(见东方玉《红线侠侣》)

九宫八卦剑阵:

   最能表现武当剑法威力的剑阵。由九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按着九宫八卦方位而布成。自从明末武当派的黄叶道人创此剑阵之后,百余年只用了三次。武当派的连环剑法本以迅捷绵秘见长,若是几个精通连环夺命剑法的人同使,那就简直没有半点空隙,连苍蝇也难以飞过。(见梁羽生《云海玉弓缘》)有一本书就叫做中国古代阵法,但是没有电子版,你可以在网上进行购买,希望可以帮到你。

   

   

历史上有哪些著名阵法?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大家肯定不陌生,这是两千多年前,西汉甘延寿、陈汤远征郅支匈奴之后上书汉元帝奏书中的一句话,至今读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