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为什么非要杀降40万,而不分散到秦国内各郡县充为秦国壮丁?
白起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被誉为一代战神。他征战一生,大小战斗70余场,未曾一败。据史料记载,比较大的战役如下:
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白起杀死魏韩联军二十四万。
公元前279-278年——鄢郢之战,白起水淹鄢城数十万。
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白起杀死赵魏联军十三万。
公元前264年——陉城之战,白起斩杀韩军五万。
公元前262-260年——长平之战,白起坑杀赵军四十五万。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另外据梁启超考证,整个战国期间共战死两百万人,由此看来,短短30年时间,共有近一百万人死于白起之手,占屠戮总人数的二分之一!
就因这些战事,成就了白起“战神”的功名。
但白起平生的最后一战,却使他蒙羞,被后人冠以“杀神”,“人屠”的恶名。这就是他领导“长平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本应该名垂青史的他,却由于坑杀战俘遭到世人的诟病。
虽然俗话说春秋无义战,那时期各国都在打仗,据史料记载,春秋至战国前期,全国总人口3000万左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全国人口1700万,也就是说战争造成人口减员近一半,可见冷兵器时代的战争是多么惨烈。
战争的本质就是杀人,在战场对阵时,杀敌立功,这无可厚非。
一旦敌军投降,你可以虐待他,可以让他做奴隶做苦役,但不会杀他,因为有个说法叫“杀降不祥”,这对于职业军人是比较忌讳的。
长平之战秦军参战兵力约60万,赵军约45万,此战前后打了四年,等战争结束时,秦军伤亡近20万,赵国伤亡超过25万,最后有20万(《史记》45万存疑)赵军投降。
本来打了这么一个赌国运的空前大胜仗,白起应该高兴才对,可是高兴之余,冷静下来一思考,他倒犯愁了,为何?
这么多的俘虏怎么处理呢?
白起先做了三项部署:
1、他将这些降卒先安置在王报谷,由桓龁率十万秦军,驻屯山口及两侧山岭,居高临下看守,以防不测;
2、从各营分拨部分军粮运进谷口,交给降卒,让他们自己起火;
3、将赵军丢弃的衣物帐篷搜集起来,运进王报谷,做军帐御寒。
王阳明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来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都成王阳明为阳明先生,人人都到王阳明是一个圣人,那么一个圣人自然是思虑周全,不可能犯错误,为何王阳明还要违反杀降不详的古训呢?是因为王阳明心系百姓、所处时代不同、坚持自己的观点等原因。
在那样一个社会中,一个人想要做自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而王阳明真正做到了在那样的社会中做自己心中所想的东西,他将自己的心学发扬光大,也有人评价他为中国封建王朝最后一位圣人。人人都到圣人是没有错误的,可是谁又能一生不犯错误呢?
一、心系百姓所谓杀降不祥的说的就是止戈为武。从古到今,有多少战役都是血流成河,而这样的场面就是文人们最不想看到的,几乎所有的文人创作学术的初衷都是为了天下太平,那自然不动武而能让天下太平的方法是最好的了。王阳明就是这样一个心系天下百姓的人,所以这不算是他违反了古训,是他真真切切在为人民考虑。
二、时代不同因为每一个文人或者是英雄人物所处时代不同,那么社会环境自然也就不同,如果将一个社会环境下的产物套用在另一个社会中,那必然是非常不合适的。因为王阳明所处时代为明朝,所以很多人认为他违反了古训,其实不然,是时代不同罢了。
三、坚持己见从古至今,许多文人雅士的最大特点就是固执,他们博学多才,也非常执拗的坚持己见,也有些人不甘心只遵循于古训,想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做一些事,王阳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圣人并不是一生都不犯错误的人,王阳明被称为圣人是因为在那样一个社会环境下,能够勇敢的做自己,为世人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先说历史上几起大的“杀人投降”事件。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田雷英勇作战,率领秦军攻城,势不可挡。一战,秦军大败赵国军队,下令“坑杀”投降的赵国士兵40万人。
不仅如此,为了恐吓赵国,也为了威慑其他六国与秦国竞争,田雷特意让赵国的200多名年轻士兵回国报信。虽然后人对坑内死亡人数有所怀疑,但这次“杀人投降”事件仍被视为史上最严重。
胜利的秦军杀死了俘虏,战败的秦军遭受了同样的命运。许多年以后,楚霸王项羽因猜忌,将投降楚军的20万秦军士兵全部活埋,又制造了一起骇人听闻的“杀降”事件。
之后,项羽杀了已经沦为阶下囚的秦朝最后一个君主子婴。其实子婴一开始是向刘邦投降的,后者也没有杀子婴的意思。但是刘邦的实力在当时不如项羽。虽然是第一个攻秦城的,但他不能像事先约定的那样称王,甚至不敢久留。他把胜利果实给了后来入城的项羽,项羽匆匆离去。结果倒霉的是子英。
南北朝时期,北魏和后来的燕国竞争。北魏武帝先设埋伏,再出奇袭,大破燕国军队。除少数人逃脱外,燕王等四五万燕人向魏国投降。道武帝听了大臣们的话,除了留下几个燕国的人才,把其他的都杀了,还是用“坑杀”。
到了唐朝,出现了一位名叫薛的骁将。当年一首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龙歌入汉关说的是他领兵平定天山铁勒叛军。据说薛一上阵,三箭射倒了另外三个人,铁勒军吓得下马投降。但薛将军并没有落实名字中的“仁”字,杀死了13万投降的铁勒人。
“杀与降”的动机不同。害怕欺骗和投降,往往是胜利者残忍地“杀人投降”的原因。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可笑的理由。
五代时期,梁太祖率兵攻打一座城池,中途攻击对方援军,俘虏三千多人。这时,突然刮起一阵大风,吹沙遮天蔽日,梁太祖问:“天若怒,我就少杀些恶?”然后“杀死”投降的士兵。然后因为守城之主不肯投降,就杀了被俘的其他将领泄愤。
古往今来,不管是什么原因,杀害堕落者,杀害俘虏,都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古代有识之士对此也有精辟的评论。中国自古就有“杀生不祥”的说法。
春秋时期,齐国的军队打败了北方的山戎部落,杀死了他们的首领山雨。有人主张斩草除根,杀死可汗被俘的儿子。齐国名臣管仲劝释放可汗之子,说“杀降不祥”。上述子婴是真心诚意地骑着白马,开着平车向刘邦投降的。当时刘手下有人想尽快杀了他,但刘邦说“人已投降,杀了他,是不祥之兆”,没有同意。
所谓“不祥”,就是没有好结果。首先,从战争层面来说,将不利于战争未来的发展。北魏武帝“杀降”后后悔不已。当他继续进攻燕的城市时,他遇到了顽强的抵抗。虽然守城的主要指挥官已经逃跑,但他的士兵仍然拼命抵抗。因为投降也是必死之事,不如继续战斗,“听从整个日月天帝的命令”,也就是他们相信抵抗可以活得更久。
裴行健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为唐朝平定北突厥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用巧妙的诡计迫使突厥首领投降,但时任丞相的裴炎杀死了答应保命的投降突厥首领。裴行健问,叹道:“可是怕杀怕降之后,就没人回来了。”后来突厥人再次反叛唐朝,证明“杀降”是不明智的。“战争要杀,军队不敢杀,不敢降兵”。唐代诗人姚合在他的诗塞下曲中这样说。
三国时期,魏人言和有一个更发人深省的观点。他说,“虽然打打杀杀很难,杀很容易,但是杀造成的伤害比剧造成的伤害更大。”这个“灾难”当然是给那些“杀人投降”的人的。还说:“早上骗赵的小卒,太狠了,不过四十万。”很难重拾雄心壮志。“古人不仅认为‘杀降’是‘酷暴’,也看到了行凶者不可能得逞。
他是朱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重要顾问。朱元璋在困难的时候,提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大谋略:“筑高墙,积丰粮,缓称王”,帮助朱元璋积蓄力量,成就霸业。朱升不愧为一个有长远眼光的政治家。站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他明确指出:“杀人是不祥的,只有不喜欢杀人的人,才是天下无敌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民间广泛流传着“杀降不祥”的说法,而且还煞有其事的举例子来说明,比如谁杀降后怎么不幸,但真是如此吗?其实不尽然,比如接下来要说的这五位名将,他们在历史上都是非常有名的武将,但他们也曾做过杀降的事情,或者说经常做,来看看他们都有什么结局吧。
TOP、5 曾国荃
曾国荃是晚清名臣曾国藩的亲弟弟,也是晚清时期的名将;在平定太平天国期间立下赫赫战功,所统御的乃是湘军的王牌部队——吉字营,攻吉安、克安庆、破天京等等,敢打别人不敢打的硬仗,而且每战皆捷,称他为晚清第一名将也毫不为过。
但曾国荃及他所率的吉字营,在作战期间,却是声名狼藉,为何?因为他们在作战期间,不仅烧杀掳掠,而且还杀俘,光安庆一战就杀了近三万。但曾国荃的晚年如何呢?他后来却成了一个一心为民的好官,在“丁戊奇荒 ”期间,救了数百万山西百姓,去世后谥“忠襄”。
TOP、4 常遇春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时期的名将,而且称他为第一猛将也毫不为过;他是一个习武天才,不仅力大无穷,而且精通各种兵器,在投靠朱元璋之后,主动请求担任前锋大将;而且常遇春每战皆身先士卒,且每战皆捷,自称只要带十万军,便可横行天下,不过常遇春这么狂,的确是有底气的,无人不服。
后来常遇春凭借军功和对朱元璋的忠诚,成为了朱元璋集团军方的二号人物,仅次于徐达。但常遇春有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嗜杀,而且这个是有明确记载的,在《明史·徐达卷》中有说,在九华山之战时,俘虏了陈友谅三千精锐,后常遇春建议将这些降卒全杀了;此外,常遇春还在平时的多次战役中杀俘,那常遇春的结局是什么呢?就是在北伐元朝后,在40岁时莫名其妙的暴毙。
TOP、3 薛仁贵
薛仁贵是唐朝初年的名将,在唐太宗征高句丽时参军,因其勇武善战,屡建奇功,所以很快便得到了唐太宗的赏识,自此便开始平步青云,为大唐征战数十年,为大唐的开拓和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一生的主要战功有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而且还因此留下很多传奇的典故。
但是这薛仁贵可不是一个善人,除了纵容部下劫掠以及收受贿赂外,还极为嗜杀;尤其是在平定九姓铁勒叛乱时,薛仁贵三箭神威降服叛军,十万铁勒军跪降,但薛仁贵觉得这九姓铁勒有反心,虽然现在投降了,但难保将来不会再叛乱,于是就下令将这十万铁勒军给杀光了,此战之后,九姓铁勒几乎被除名。但薛仁贵并没得到恶报,直到七十岁时才去世,死后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
TOP、2 项羽
项羽是秦末时期的名将,但项羽效忠的并不是秦王朝,反而是灭亡秦王朝的关键人物;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天生神力,对兵法有独到的见解,乃是兵家四势中“兵形势”的代表人物;项羽一生战绩极为辉煌,而且多是以少胜多,比如巨鹿之战、彭城之战等。
但是项羽的能力虽然了得,而且差点就灭了刘邦,但是项羽的脾气却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巨鹿之战后,面对二十余万秦军降卒,因怀疑他们会哗变,于是直接让人将这二十余万降卒全给坑杀了,当真是个狠人;但项羽的结局也是很凄惨,威名赫赫的西楚霸王,最终被得民心的刘邦逼得乌江自刎。
TOP、1 白起
白起是战国第一名将,可能也是中国古代第一名将;白起一生战功赫赫,担任秦军主将三十余年,经历大小战事百余场,攻城七十余座,歼敌过百万,这等战绩,纵观古代名将,鲜有人及。但白起人生却有个污点,而且因为这个污点,导致白起后来差点被撤出武庙。
这个污点就是长平之战,原本长平之战是非常经典、非常完美的一战,一战就将赵国精锐几乎全灭,堪称歼灭战的典范;但奈何在战后,白起拿着这四十余万赵国降卒不知道怎么办,养也养不起,放回去又不甘心,最终就将赵国降卒尽数坑杀;这可是四十余万人命啊!难怪赵匡胤要将白起从武庙十哲中除掉的;而白起在被秦昭襄王赐自尽之前,也是对坑杀赵国降卒一事感到后悔。
其实啊,杀降和祥不祥并没有太大的关联,而那些杀降的武将之所以惨死,与杀降也没有太大关联;不过,能不杀降还是尽量别杀降,士兵何错之有?但是对于罪大恶极的士兵,也是不能随便放过,不能因为投降了,就好吃好喝的供着,那是对被他伤害过的人的进行第二次伤害。
白起为什么非要杀降40万,而不分散到秦国内各郡县充为秦国壮丁?
本文2023-10-14 22:37:0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27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