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介绍蒙古摔跤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写介绍蒙古摔跤手?,第1张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搏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搏克庆”。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搏克手是蒙古人的骄傲,你胜利了,你就成了草原上的英雄。

  “那达慕”是蒙古语,“慕”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

  那达慕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为期5天,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它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适应蒙古族人民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有着悠久的历史。

  "搏克"是蒙古族男儿“三艺”"之一,属蒙古族传统的体育项目。搏克,是结实的意思,攻不破、摔不烂、持久永恒"。

  它绝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体育运动、而确确实实是曾在13世纪在我国建立举世闻名的大元帝国的蒙古族先进文化的结晶。

  比赛时,摔跤手要穿专门的摔跤服:上身着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短袖背心,蒙古族亲切的称其为""昭德格""。上面钉满了银质的"大号图钉",后背中央还有代表着"吉祥"类的字样,背罩红、黄、蓝三色做成的"布条披肩"。

  下身穿肥大的摔跤裤,外面在套一条绣有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脚蹬蒙古靴。

  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将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这身"行头"一亮相,就"震"住了在场的所有观众,赛手出场前要唱摔跤歌、跳鹰步舞。裁判员发令后,双方握手致意,各施展扑、拉、甩、绊等技巧以制胜。

  比赛要求不得抱腿,不得搞危险动作,除脚掌外,其他膝盖以上的任何部位着地即为失败。与其他民族式摔跤不同的是,搏克比赛不受年龄和体重的限制,也无时间限制。

  搏克自始至终努力确立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和谐的平等关系:对人体而言,搏克追求无比强壮和健美;对社会生活而言,搏克追求人与人之间互敬互爱、和平团结、和谐友爱、持久永恒的平等和无限博爱的美好关系。

  这种文化内涵始终贯穿着搏克的整个发展过程。搏克运动体现了对生活的大彻大悟、超凡洒脱。

世界上有1000多万蒙古人,中国约600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三省、新疆、青海等地,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占大多数。生活在内蒙古的蒙古族主要以畜牧业为主,骑马和放牧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冬天我来内蒙古锡林郭勒,那里的牧民有空闲时间,喜欢在冰雪中摔跤。在内蒙古摔跤不叫摔跤,叫“博克庆”,是草原上蒙古族男人喜欢的运动,经常出现在一些活动和比赛中。听说吃牛羊肉长大的人力气大,内蒙古摔跤场证明了这一点。蒙古男人不仅威风凛凛,普通人也不能参加摔跤比赛。我见过一个汉族年轻人为了考验实力而玩的时候,一个50多岁的蒙古人一只手拿着扔在地上,不让旁边的人再往前走。

每年冬天,罗达舞台会都是蒙古人最热闹的时候,也是非常盛大的节日。牧民们聚集在节日现场展示自己的18种武艺,其中马术、摔跤、射箭最少,最有趣的是蒙古摔跤,也就是他们说的拳击。蒙古摔跤没有年龄和性别限制,有时妇女和儿童也可以参加。在内蒙古各城市中,锡林郭勒的那达慕最具代表性,这里的摔跤手也最多。很多人在世界摔跤大赛中获得过冠军和亚军,所以提起蒙古摔跤手,锡林郭勒会觉得自己像大师一样。蒙古人之所以这么喜欢摔跤,不仅仅是因为身体强壮,还有一个叫成吉思汗的人,他们非常崇拜和尊敬。

成吉思汗时代出现了很多摔跤手。据说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选为蒙古汗时,他就召集各部落首领参加射箭、赛马、摔跤比赛,增强部队战斗力。后来,这三个项目合并为一个被称为的项目。元朝时期,那达慕在蒙古草原广泛流行,被称为“勇士哲人三种”。当时,蒙古族男子规定要具备摔跤、骑马、射箭等三项基本技能,其中摔跤是精髓。如果蒙古男人不知道这三件事,他会笑,女孩也不会爱他们。

随着现代生活的融合,蒙古族摔跤越来越不成熟和衰老。年轻草原上的大部分孩子已经离开草原打工或在其他地方打工。勇士有三大技能,他们也面临着几乎没有人继承传统的尴尬。但是对年龄大的蒙古男人来说,只要摔跤就浑身充满力量,冬天摔跤越勇敢。有些人经常在零下20多度的极端天气里赤身裸体出战。一方面,他们表现出凶恶。另一方面,他们说只要他们吵架,他们的全身就会出汗。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博克偶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博克庆”。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因此也叫蒙古式摔跤。

摔跤手要身着摔跤服“昭德格”。其坎肩多用香牛皮或鹿皮、驼皮制作,皮坎肩上有镶包,亦称泡钉,以铜或银制作,便于对方抓紧。最引人注目的是,摔跤手的皮坎肩的中央部分饰有精美的图案,图案呈龙形、鸟形、花蔓形、怪兽形,给人以凝重华贵的威严感,摔跤手身着的套裤用十五、六尺长的白绸子或各色绸料做成,宽大多褶,裤套前面双膝部位绣有别致的图案,呈孔雀羽形、火形、吉祥图形,底色鲜艳,图呈五彩。其足蹬马靴,腰缠一宽皮带或绸腰带,著名的摔跤手的脖子上缀有各色彩条--“江嘎”,这是摔跤手在比赛时获奖的标志。

蒙古族的摔跤有其特点:按蒙古族传统习俗,摔跤运动员不受地区、体重的限制,采用淘汰制,一跤定胜负。参加比赛的摔跤手人数必须是2的某次乘方数,如8、16、32、64、128、256、512、1024等。比赛前先推一位族中的长者对参赛运动员进行编排和配对,蒙古长调“摔跤手歌”唱过3遍之后,摔跤手挥舞双臂、跳着鹰舞入场,向主席台行礼,顺时针旋转一圈,然后由裁判员发令,比赛双方握手致意后比赛开始。

摔跤技巧很多,可以用捉、拉、扯、推、压等十三个基本技巧演变出一百多个动作。可互捉对方肩膀,也可互相搂腰,还可以钻入对方的腋下进攻,可抓摔跤衣、腰带、裤带等。蒙古族摔跤的最大特点是不许抱腿。其规则还有不准打脸;不准突然从后背把人拉倒,触及眼睛和耳朵;不许拉头发、踢肚子或膝部以上的任何部位。

《宦海沉浮录》云:“布裤者,专诸角力,胜败以仆地为定”。摔跤选手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者为负。 蒙古高原盛产著名的蒙古马,能跑善战,耐力极强。自古以来,蒙古人对马就有特殊的感情,蒙古人从小就在马背上长大,都以自己有一匹善跑的快马感到自豪。驯练烈马,精骑善射是蒙古族牧民的绝技,通常把是否善于驯马、赛马、射箭、摔跤作为鉴别一个优秀牧民的标准。

赛马为蒙古族男儿三技之一。参加者有时全是少年,有时不分年龄,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赛马项目包括:1、快马赛,主要比马的速度,一般为直线赛跑,赛程一般为20、30、40公里,先达终点为胜;2、走马赛,主要是比赛马步伐的稳健与轻快;3、颠马赛,是蒙古族特有的马上竞技表演项目。

蒙古族赛马是蒙古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之一。旧称赛马、射箭、摔跤为男子三项竞技。蒙古赛马比赛今多在那达慕大会时举行。届时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远近百里以至几百里的牧民驱车乘马赶来聚会,参加赛马活动。赛马场上,彩旗飘飘,鼓角长呜,热闹非凡。

蒙古族赛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起上阵,直线赛跑,其距离40、60、80、华里不等。为了减少马的负荷量,不论老少,大都不备马鞍,不穿靴袜,只着华丽彩衣,配上长长彩带,襟飘带舞,显得格外英武。 射箭是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项”的项目之一,也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在公元800多年以前,蒙古人分为许多不同的部落,他们的经济生活大体可分为游牧经济和狩猎经济两种。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以后,虽然狩猎经济的部落逐渐转向了游牧经济,但狩猎时期长年积累下的拉弓射箭的本领却保留了下来,以防外敌侵略和野兽袭击畜群。没有牲畜的贫苦牧民则仍依赖弓箭捕杀动物维持生活。

蒙古族射箭比赛分近射、骑射、远射三种,有25步、50步、100步之分。近射时,射手立地,待裁判发令后,放箭射向箭靶,优者为胜;骑射时,射手骑马上,在马跑动中发箭,优者为胜。比赛不分男女老少,凡参加者都自备马匹和弓箭,弓箭的样式,弓的拉力以及箭的长度和重量均不限。比赛的规则是三轮九箭,即每人每轮只许射三支箭,以中靶箭数的多少定前三名。

摔跤,蒙古语称为“搏克”,蒙古族的传统体育活动。摔跤手为搏克、巴依勒德呼。早在十三世纪时已经盛行于北方草原。既是体育活动,也是一种娱乐活动。所属在祭敖包和那达慕大会时进行。近代方志记云:“肇自古昔,为蒙古最嗜之游戏,今则盛行于北蒙古,若逢鄂尔博祭日,则必举行此技,角者著皮革之单衣,跨长靴,东西各一人,登场而斗,以推倒对方为胜。族长及王公临而观之,授胜者以奖品,平时则其部之少年,集二、三人而行之。”这说明蒙古人不但在那达慕和祭敖包时进行,而且在平时也三五相聚,搏击为乐。

蒙古式摔跤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摔跤比赛时,身穿铜钉牛皮坎肩“昭达格”,头缠红、黄、蓝三色头巾,脚蹬蒙古花皮靴,腰扎花皮带,下身穿套裤,脖子上挂着五彩飘带。出场时,双方摔跤手挥舞双臂,然后互相搏斗。蒙古式摔跤不分等级,采取淘汰的方式,决赛出冠军手、亚军手和第三名,分别授予荣誉称号和奖品。

1、马奶节

马奶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以喝马奶酒为主。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鄂尔多斯的部分牧区。通常在农历八月下旬举行,日期不固定,为期一天。

蒙古民族牧养五畜和挤取乳汁加工各种奶食品,是他们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的重要内容。奶食品又是牧民的主要饮食来源,所以每年开始挤新奶时都要进行一定的仪式,并进行聚会庆祝,希望获得更多更好的奶食品,其中马奶节古老而具有典型性。

2、白节

白节是蒙古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相当于汉族春节的年节。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男女青年纷纷骑上骏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等,三五成群,挨家挨户给各浩特的亲友、家长拜年。

不过现在,草原上看到的更多的是骑摩托车或开吉普车的男女青年。拜年的路途,是青年男女赛马、追逐、嬉戏的绝好机会。身临其境的人无不感到马背民族不拘一格的生活情趣和粗犷豪迈。

3、那达慕

那达慕是蒙古语,是蒙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今天,那达慕除了进行男子三项竞技外,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球类比赛、乌兰牧骑演出等新的内容,同时举行物资交流会和表彰先进。举行那达慕时,牧区方圆数百里的牧民穿起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或乘坐汽车、勒勒车络绎不绝地前来参观。

4、祭敖包

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节日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

祭祀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

5、点灯节

点灯节蒙古族称之为"祖乐",节期在农历十月二十五日,是一种小规模的宗教节日。据说是为了纪念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

这一天黄昏时,家家户户在一高坡处立起木架,架上自制的灯,这种灯的灯芯是用芨芨草做成的。在每个蒙古包内有用面团攒成的小油灯,整个晚上都亮着,象征着世界永远光明,人们长命百岁。

-马奶节

-白节

-那达慕

-祭敖包

-点灯节

蒙古族银器

早在元朝以前,蒙古族便以使用银器而闻名。蒙古族银器品种有银碗。蒙古刀、蒙古银壶、饮酒器皿、头饰银簪、各种马具鞍花等。其特点是大方淳朴,精巧细致,色彩纹样古雅,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主要有银壶、银碗、银酒具、蒙古族妇女头饰、银配饰等。

皮画

皮画是蒙古族人民发明的一种很有艺术价值的工艺品。皮画用的画纸是用优质的整张牛皮,经过传统工艺精制而成。需要诸如特殊描绘、着色、层染、抛光、定型、浮雕凸凹等几十道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成品立体感强、色彩柔和,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

蒙古刀

蒙古刀是蒙古族牧民们宰畜、吃肉不可缺少的用具,随身携带,既是实用品,又是装饰品。刀身一般采用优质钢打制而成,刀柄和刀鞘有钢制、银制、木制、牛角制、骨头制等,表面有精美花纹,或填烧珐琅、镶嵌宝石。

  

写介绍蒙古摔跤手?

 摔跤是蒙古族特别喜爱的一种体育活动,也是那达慕上必不可少的比赛项目。蒙古语称摔跤为“搏克巴依勒德呼”,称摔跤手为“搏克庆”。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