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京白梨属于哪里的特产
门头沟区军庄镇东山村是京白梨的原产地。东山村生产的京白梨,呈扁圆形,果皮黄白色,果肉乳白色,皮薄、肉厚、汁多、核小,酸甜适中,七个码起不倒,是北京郊区名优特产之一。自明代在北京建都,白梨一直是宫廷贡品,尤其是清代的慈禧太后,特别喜欢东山村的白梨。这样一来,特种白梨就与百姓无缘了。
1954年,东山村的白梨在北京市梨品品种评比会上,荣获最优产品,并在白梨之前冠以“京”字,便称之为“京白梨”了。
1959年,国庆10周年,党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宴,东山京白梨摆上了国宴餐桌,从而全国知名。
1999年,北京慧明果林业实验农场场长、东山村民李振东,将京白梨注册了“军山牌”商标,参加了北京举行的世博会,一举夺得银奖,又将该梨打入了国际市场,居然25元1斤也还是抢手货。
梨,落叶乔木,白花。因此,古人形容树挂冰凌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梨果可食,又可药用,有润肺、消痰、降火等作用。梨在我国的栽培历史久远,早在先秦的古籍《庄子》、《韩非子》、《尔雅》中都有梨的记载。汉代,我国出现了大规模梨园,并培育出了很多优良品种。2世纪时,梨由我国传入印度、波斯等地,梵文称梨为“秦地王子”,这里说的秦地,就是指中国。
梨,不仅可以生食,而且可以制成梨汁、梨膏。梨膏是疏风清热,宣肺止咳的健身良药。据说还是唐朝宰相魏征发明的呢。魏征不仅忠君爱国,成为唐太宗的一面宝镜,而且孝敬双亲,为人称颂。其母患了伤风,因药味苦而不肯服用,一次他外出,偶尔看到了梨树,想起了0平时最爱吃梨,于是回到家中,将药掺入梨汁煎成膏状物,献给0服用,果然见效。后人相继仿制,医生精心配方,便成了后世流传的“梨膏糖”。
与梨有关的事还有很多。旧时,称戏班为“梨园”,演员称“梨园弟子”戏曲界称“梨园界”,戏曲比赛会标上写“梨园春”,则与唐玄宗李隆基俗称唐明皇有关。他挑选300名乐工,在皇宫的梨园专门演奏《法曲》,并亲临指导,称这些乐工为“皇帝的梨园弟子”。戏剧界拜唐明皇为祖师爷也就不足为奇了。
话说回来,东山村的“军山牌京白梨”,今非昔比。不仅建起了千亩京白梨基地,举办了京白梨采摘节,而且修建了多处农家小院。向着休闲观光产业化道路发展。中国少年儿童手拉手地球村、中国少年报北京少年儿童活动中心基地也都设在了东山梨花园内。东山京白梨基地将成为一个以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环保为目标的现代化果园
鸭梨,一种白梨,为河北省魏县古老地方品种。
因梨梗部突起,状似鸭头而得名。鸭梨适应性强,丰产性好,果实大而美,肉质细脆多汁,香甜,较耐贮。适宜在黄淮海平原沙地栽培。
另外鸭状梨在白梨、沙梨、青梨中均有,但主要指白梨,因此也称白梨。实际“鸭梨”原名为“雅梨”,由于古人的通假字原因与顺口关系等各种因素,才成为了今天的鸭梨。
扩展资料
鸭梨的作用
1、降血压。能保护心脏,减轻疲劳,增强心肌活力,降低血压。清肺止咳。能祛痰止咳,对咽喉有养护作用。
2、开胃护肝。增进食欲,对肝脏具有保护作用。防癌抗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致癌物质亚硝胺的形成,从而防癌抗癌。
3、利尿通便。梨中的果胶含量很高,有助于消化、通利大便。
-鸭梨
人民网-晚上吃梨会胖吗?如何区分雪梨和鸭梨
这个时期当然有香蕉、梨子。
我国在战国时期已有香蕉、梨子种植记录。
香蕉,是芭蕉科芭蕉属植物。
植株丛生,具匐匍茎,矮型的高35米以下,一般高不及2米,高型的高4至5米,假茎均浓绿而带黑斑,被白粉,尤以上部为多。
叶片长圆形,长2至22米,宽60至70厘米,先端钝圆,基部近圆形,两侧对称,叶面深绿色,无白粉,叶背浅绿色,被白粉;叶柄短粗,通常长在30厘米以下,叶翼显著,张开,边缘褐红色或鲜红色。穗状花序下垂,花序轴密被褐色绒毛,苞片外面紫红色,被白粉,内面深红色,但基部略淡,具光泽,雄花苞片不脱落,每苞片内有花2列。花乳白色或略带浅紫色,离生花被片近圆形,全缘,先端有锥状急尖,合生花被片的中间二侧生小裂片长,长约为中间裂片的1/2。
最大的果丛有果360个之多,重可达32千克,一般的果丛有果8至10段,约有果150至200个。果身弯曲,略为浅弓形,幼果向上,直立,成熟后逐渐趋于平伸,长12至30厘米,直径34至38厘米,果棱明显,有4至5棱,先端渐狭,非显著缩小,果柄短,果皮青绿色,在高温下催熟,果皮呈绿色带黄,在低温下催熟,果皮则由青变为**,并且生麻黑点(即“梅花点”),果肉松软,黄白色,味甜,无种子,香味特浓。
剑头芽(即慈姑芽或竹笋芽)假茎高约50厘米,基部粗壮,肉红色,上部细小,呈带灰绿的紫红色,黑斑大而显著,叶片狭长上举,叶背被有厚层的粉。
梨的果实通常用来食用,不仅味美汁多,甜中带酸,而且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不同种类的梨味道和质感都完全不同。梨既可生食,也可蒸煮后食用。在医疗功效上,梨可以通便秘,利消化,对心血管也有好处。在民间,梨还有一种疗效,把梨去核,放入冰糖,蒸煮过后食用还可以止咳;除了作为水果食用以外,梨还可以作观赏之用。
在所有水果中,梨被称为“果宗”,因为在二十四节气(惊蛰)中,梨是唯一占有一席之地的水果。现代社会,我们吃梨有各种各样的吃法。但是在古代,基本是用来保健的时候多。
在《少年杨家将》中,潘仁美和下属说话,旁边的桌子上摆着一盘水果,左边盘子里是黄澄澄的梨。这说明梨在宋朝的权贵圈子里是很有地位的。
梨,一般分为东方与西方两个品种。我国是梨的原产地之一,东方梨大多数原产于我国,如白梨、砂梨、秋子梨等。华北、东北,西北及长江流域各省都是种植梨的好地方。因为梨鲜嫩多汁、酸甜适口,所以又有“天然矿泉水”的说法,保健作用很大。《本草纲目》说梨能够“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解疮毒酒毒”。古人们吃梨,其实并不是专门享用这种汁多味美的果实,而是注重梨良好的润肺降火效果。比较常见的要算是冰糖蒸梨、银耳雪梨羹和秋梨膏,享受美食的同时,顺便还可以滋阴润肺、止咳祛痰。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最初这几道美味是帝王将相才有口福。拿秋梨膏来说,相传是在唐朝诞生的。唐武宗李炎得了疾病,口干舌燥,心热气促,吃了很多药没有效果,这可把御医和满朝文武急得火上了房。这时,一名道士用梨、蜂蜜及各种中草药熬制的蜜膏把李炎的病治好了。随后,这个方子升级成宫廷秘方,只为皇家服务。直到清朝才由御医传出宫廷,流传到民间。
唐朝吃梨,还有一种吃法是流行蒸着吃。那时,梨在市场上很普及,而且各地都有自己的名优品种,是官民最喜欢的水果之一。像长安地区最有名的叫“哀家梨”,洛阳报德寺的梨传说最大的一个重六斤,常山真定梨、青州水梨、郑州鹅梨等也都名扬天下。
根据《诗经》《齐民要术》等古籍记载,中国梨树栽培的历史在4000年以上。在梨树长期栽培中,选育了很多优良的品种,仅宋代的《洛阳花木记》中就列举了当时著名的梨树品种27个。看来,梨栽植的技术在宋朝已经很成熟了,大家能够吃到各种口味的梨。由此看来,潘仁美的桌子上摆的梨也是上乘的,不过现在倒也不用眼馋,毕竟我们普通人吃的比他那个时候最高级的梨还要好呢。
我国是梨的原产地,也是世界上栽培梨最早的国家。在我国,梨树的栽培已有3000年的历史。秦汉以后,梨树在全国各地的栽培有了很大发展。正如《史记》中说:“淮北滎南河济之间,千树梨,其人与千户侯等”。《广志》(公元3世纪)中也写道:陕西“弘农、京兆、石扶风郡界诸谷中”,“河南洛阳北邙山”等都盛栽梨树。从这些古籍中的记述,可以窥见当时我国黄河、淮河流域一带,梨树栽培规模之大,产量之多。除此之外,在我国长江流域也有梨的栽植。如《山海经》中说:“洞庭之山……其木多柤、梨、桔、柚”。《湖北荆州土地志》中也记载着:“江陵有名梨”。
在古代,我国不仅东部地区普遍栽培梨树,而且西北地区也栽培着品质优良的梨树,并且作为商品远销国外。据《西京杂记》中说,今日的新疆焉耆和塔里木盆地,原是我国梨树的原产地之一。在那里,梨树的栽培至今也有1500年的历史。又如《大唐西域记》记载,古代我国甘肃一带的部族,经常到印度去经商,把琳琅满目的瓜果也顺便带到印度去,并在那里栽种,繁衍生长,其中,就有盛产我国西北的梨果。梨树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精心培育下,不仅迅速栽遍祖国各地,而且还培育出许多独具风味,各有特色的优良品种。如最早记载我国梨树品种的古籍《广志》中说:“张公夏梨,味甚甜,海内唯有一株”;“上党楟梨,小而甘”;“广都梨重6斤,数人分食之”。又如《魏文帝诏》说:“真定御梨,大如拳,甘如蜜,脆如菱”。到了公元5世纪,我国梨树的优良品种已有:紫梨、芳梨、青梨、大谷梨、细叶梨、金叶梨、缥叶梨、瀚海梨、东王梨和紫条梨等10种。到了唐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梨树的新品种更是层出不穷。正如《洛阳花木记》一书中,记载宋代洛阳栽种梨之别有二十七。公元1061年,苏颂在《图经本草》一书也记载了当时北方盛产的11个梨品种。其中特别提出:鹅梨,出近京州郡及北部,皮薄而浆,味差短于乳梨,香过之”。公元1630年,《群芳谱》一书也说:“梨北地妓处有之,南方惟宣城为胜”。“味色香种种奇绝,未可胜数”。
由上述古籍的引证,可以看出,我国从古代到近代,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都培育出许多优良的梨树品种。这些品种有的一直保留到今天。如秋白梨、蜜梨、香水梨、红肖梨等,目前仍然是我国北方名贵的品种,在生产上仍占有重要地位。
近百年来,我国梨树的生产与其它果树栽培业一样,由于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派的压榨,使许多梨树被砍伐尽殆,梨园荒芜,病虫丛生,产量锐减,生产几乎濒于绝境。以我国主要梨产区之一的辽宁省北镇为例,抗日战争以前,该产区最高年产达100万担,但解放前夕只有25万担,仅为战前的四分之一。又如,河北省平原区的安国、博野一带,战前梨树蔚然成林,而到1949年,梨树则十分零星,数量仅为战前的40%左右,产量也大大下降,直到解放后才得到恢复和发展。
金樱子是一种中药,其俗称也叫刺梨子,导致很多人以为刺梨和金樱子是同一种东西。那么,刺梨是金樱子吗?刺梨是中药吗?
刺梨是金樱子吗刺梨
刺梨子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刺梨Rosa:roxburghii:以根及果入药。夏季采果,秋季挖根,晒干或鲜用。
别称:文光果、刺槟榔果、木梨子、糖梨、缫丝花
门:被子植物
门科:蔷薇科
属:蔷薇属
种:刺梨子
分布区域:中国贵州
金樱子
金樱子,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金樱子Rosa:laevigata:Michx的干燥成熟果实。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台湾、福建、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具有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涩肠止泻之功效。常用于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久泻久痢。
科:蔷薇科
属:蔷薇属
种:金樱子
分布区域:陕西、安徽、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台湾:
采收时间:10-11月果实成熟变红时采收
别 称:刺榆子、刺梨子、金罂子、山石榴、山鸡头子、糖罐刺梨不是金樱子,无论是从外观亦或是其植物属性二者皆不相同。
刺梨是中药吗
刺梨其实是一种中药材,药用价值非常的不错,能够治疗非常多种疾病。刺梨全身都是宝,花朵、果实以及果籽都可以服用。
在生病的时候将刺梨泡水喝能够很好的治疗疾病,在身体不生病的时候服用刺梨也能够保健身体健康。刺梨的最佳服用时间是夏天,因为夏天身体容易口干舌燥,所以将刺梨泡水喝服用之后能够解暑止渴。
刺梨什么时候成熟
贵州的毕节、六盘水是刺梨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省会贵阳的周边分布亦广。可以说,刺梨在贵州作为药食两用品种已有很久的历史。人们把它作为水果来吃,或者用于泡酒已成为习惯。到了每年的8—9月产新季节,大街小巷都能看见有刺梨干果和鲜果出售,并且有厂家把它视为“炎黄圣果”进行开发,生产成饮料进入超市。目前,刺梨物美价廉。
四川凉山地区一直都有把刺梨做菜(去刺洗净,去除果籽,舂碎出汁,加盐少许,味道可口),泡酒的历史,西昌及冕宁部分地区已发展起了以刺梨饮品果汁及刺课酒为主的地方特色企业。
可以入药,别名:文光果、刺槟榔果、木梨子、缫丝花 。野刺梨果是野生植物刺梨的果实,它也叫刺石榴或者木梨子,是一种可以直接食用野生水果,味道酸甜可口,营养价值特别高。其实除了可以食用以外,野生刺梨果还可以入药,是一种功效出色的中药材。
1、治疗坏血病
野刺梨果是治疗人类坏血病的常用中药材,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能让人们的坏血病病情得到明显控制,平时人们发病以后,可以把干燥以后的野刺梨果直接煎水服用。平时正常人群,多吃一些新鲜刺梨果,还能有效预防坏血病发生。
2、治疗脚气病
脚气病是人类的高发疾病,它发生以后人们痛痒难耐,特别不舒服。其实这种疾病看似发生在皮肤表层,却是因为身体缺少维生素B1引起的一种疾病,而野生刺梨果就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1能满足人体正常代谢时的需要,人们食用野刺梨果以后也能让脚气病情明显好转。
3、治疗口腔炎
野刺梨果对人类高发的口腔炎也有明显治疗作用,它不但能消除口腔炎症,还能去除口腔异味,另外它还能为人体补充丰富的硫氨酸,它是人体正常代谢,是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人体缺少硫氨酸,以后,口腔炎就会高发,所以平时多吃一些硫氨酸含量高的野刺梨果,就能治疗口腔炎。
4、治疗消化不良
野刺梨果对人类的消化不良还有明显治疗作用,它不但能健脾养胃,还能消除肠胃中的炎症,提高肠胃的消化能力,而且野刺梨果还含有丰富的果酸,能促进胃酸分泌,也能增加食欲,当人们出现胃痛胃胀或食欲不振等多种消化不良症状时,都能用野枣梨果进行治疗,其治疗功效特别明显。
5来源蔷薇科蔷薇属植物刺梨Rosa roxburghii Tratt,以根及果入药。夏季采果,秋季挖根,晒干或鲜用。性味酸、涩,平。功能主治根:消食健脾,收敛止泻。用于食积腹胀,痢疾,肠炎,自汗盗汗,遗精,白带,月经过多,痔疮出血。果:解暑,消食。治维生素C缺乏症。用法用量根05~2两。果3~5个。
我国是梨属植物的中心发源地之一。生产上主要栽培的白梨、沙梨和秋子梨都原产我国。关于梨树在我国的栽培历史,多见于古书记载。根据古代文献《诗经》(周朝)、《夏小正》(春秋,公元前8世纪一前5世纪)记载和近代考古资料分析,梨在我国的栽培至少应在3000年以前。
我国劳动人民在梨树栽培技术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后魏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对梨树嫁接、栽植、采收、贮藏等均有较详尽的记载,充分说明我国古代对栽培技术的重视和达到的水平。在《史记》、《广志》、《三秦记》和《花镜》等古籍中,记载了我国许多地方优良品种,如蜜梨、红梨、白梨、鹅梨等,有的沿用至今。
我国栽培的西洋梨原产于地中海沿岸至小亚细亚的亚热带地区,1870年左右,美国传教士倪氏自美国带入山东烟台之后,在各地得到传播种植,由于我国气候、品种适应性和市场等原因,至今尚未广泛形成规模栽培。
东山京白梨属于哪里的特产
本文2023-10-14 23:10:57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2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