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面瘫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名·面瘫 41 症状 42 面瘫的病因病机 43 面瘫的治疗 431 辨证治疗 4311 风寒外袭 43111 症状 43112 治疗 431121 刺灸法 431122 电针法 431123 穴位注射法 431124 穴位贴敷法 431125 皮肤针 431126 艾灸疗法 431127 推拿疗法 4312 风热阻络 43121 症状 43122 艾灸治疗 4313 气虚血瘀 43131 症状 43132 艾灸治疗 4314 痰浊内阻 43141 症状 43142 艾灸治疗 432 对症治疗 433 医案 434 注意事项 44 面瘫患者日常保健 5 症名·面瘫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面瘫的穴位 2 治疗面瘫的方剂 3 治疗面瘫的中成药 4 面瘫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面瘫 1 拼音

miàn tān

2 英文参考

facial paralys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ell’s palsy

facial paralysis

facioplegia

mimetic paralysesprosopoplegia [朗道汉英字典]

3 概述

面瘫俗称口眼斜。1.病名;2症名。[1]

4 病名·面瘫

面瘫为病名[1]。俗称口眼斜[1]。是指单纯性的一侧面部肌肉瘫痪[1],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面瘫为风寒、风热之邪乘虚侵袭面部筋脉,经气阻滞,肌肉纵缓不收而成[1]。面瘫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

面瘫分为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本病起病急骤,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作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

面瘫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1](面神经麻痹症)和面神经炎[1]。

41 症状

面瘫起病急骤,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部分病人初起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2]

面瘫通常急性发作,突然一侧面部表情肌麻痹,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作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和噘嘴等动作;

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耳下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延久,可因瘫痪肌肉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形成“倒错”现象。

42 面瘫的病因病机

面瘫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经络,导致气血痹阻,面部少阳脉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

现代医学认为面瘫可因风寒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而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

至于脑中风引起的中枢性面瘫与本病病理虽然不同,但可参照本治法进行治疗。

43 面瘫的治疗 431 辨证治疗

面瘫一般分为风寒外袭和痰浊内阻两型。

4311 风寒外袭 43111 症状

起病急,多在晨起起床后发现一侧口角歪斜、流口水,不能自止,眼睑不能完全闭合,进食后易造成食物残留,不能鼓腮、吹口哨等,可伴有恶寒发热,颈项不舒,多在吹风、吹空调后犯病,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2]

43112 治疗

431121 刺灸法

治则:祛风散寒,通经活络

处方:太阳 阳白 地仓透颊车 翳风 合谷

方义:风中经络,气血痹阻,经脉失养,纵缓不收所致,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疏调局部经气,温经散寒,濡润筋肉,翳风疏解风寒;合谷循经远取,亦有“面口合谷收”之意。

随证配穴:人中沟歪斜加地仓透水沟,体弱加足三里。不能蹙眉加攒竹;鼻唇沟平坦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乳突痛加完骨;舌麻、味觉减退加廉泉、海泉[1]。中枢性的则加太冲、风府[1]。

操作:毫针刺,平补平泻,亦可温灸,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合谷穴可取健侧穴位,10次为一疗程。注意初起时针刺量不宜过强。

431122 电针法

选穴:太阳 阳白 地仓透颊车 翳风 合谷。

方法:面部穴针剌后,通电10~15分钟,通电量以患者感到舒适,面部肌肉微见收缩为宜[1]。每2穴为一组,每次选1~2组,得气后分别接通电极,通电15~20min;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量以患者耐受为宜,早期患者不宜电针法。

431123 穴位注射法

选穴:太阳 阳白 地仓透颊车 翳风 合谷。

方法:维生素B1或维生素B12或加兰他敏,或胞二磷胆堿注射液,每穴注射05ml,每次3~4穴,每日或隔日1次。

431124 穴位贴敷法

选穴:太阳 阳白 地仓透颊车 翳风 合谷。

方法:将马钱子锉成粉末03~05g,撒于胶布上,贴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蓖麻仁捣烂加少许麝香,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白附子研细末,加少许冰片作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431125 皮肤针

轻叩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至微出血,然后加拔小火罐,适用于发病初期或面部板滞感等面瘫后遗症[1]。

431126 艾灸疗法

[2]

选穴:风池、翳风、颊车、太阳、合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1127 推拿疗法

[3]

选穴:印堂、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髎、下关、颊车、听宫、承浆、翳风、风池、合谷。

操作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用一指禅推法自印堂穴开始,经阳白、太阳、四白、睛明、迎香、地仓、颧髎、下关至颊车,往返5~6遍。用双手拇指抹法自印堂穴交替向上抹至神庭穴,从印堂向左右抹至两侧太阳穴,从印堂穴向左右抹上下眼眶,自睛明穴沿两侧颧骨抹向耳前听宫穴,从迎香穴沿两侧颧骨抹向耳前听宫穴,治疗约6分钟。指按揉承浆、翳风、每穴约1分钟。用大鱼际揉面部前额及颊部3分钟左右。在患侧颜面部向眼方向用擦法治疗,以透热为度。患者取坐位,用拿法拿风池、合谷各1分钟。

注意事项:推拿治疗时,手法要轻柔,以防止擦破皮肤;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寒冷 ,以便加速康复。

4312 风热阻络 43121 症状

多见于起病初期,多继发于风热感冒、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一侧口角歪斜,流口水不能自止,闭目不全,不能鼓腮、吹口哨等,可伴有恶风、头痛、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2]

43122 艾灸治疗

[2]

选穴:阳白、下关、地仓、曲池、合谷。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13 气虚血瘀 43131 症状

多见于恢复期及病程较长或外伤日久不愈的患者,证见口角歪斜,闭目露睛,伴有肢体困倦乏力,面色淡白或暗,头晕头痛,舌淡有瘀点,舌下络脉瘀黑,脉弦涩。[2]

43132 艾灸治疗

[2]

选穴:听会、阳白、颊车、足三里、血海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14 痰浊内阻 43141 症状

颜面向健侧歪斜,患侧肌肉松弛,可见患侧额纹消失,眼睛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不能做皱眉、露齿、鼓腮等动作,可伴有言语不利、舌强硬、舌歪斜等证,舌淡胖,苔白厚或腻,脉弦滑。[2]

43142 艾灸治疗

[2]

选穴:翳风、阳白、颊车、丰隆、阴陵泉。

灸法:艾条温和灸,每穴15分钟,以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灸至面瘫痊愈后,巩固1~2个疗程。

432 对症治疗

面瘫常伴有感冒症状,临床可以加用以下方法[2]:

选穴:大椎、肺俞。

灸法:艾条雀啄灸,每穴10分钟,灸至局部红晕温热为度,每日1次,病愈即止。

433 医案

罗某,女,18岁,学生。主诉左侧面部不适、口眼歪斜1周,伴左侧面部疼痛及左侧头痛。查体:左侧额纹消失,不能皱眉、闭目,鼓腮漏气,面部潮红、水肿,耳后乳突处压痛强阳性,血象不高。于外院针刺后面部疼痛加重,考虑为 量过大引起之反应,予以颈项部及患侧头部 ,2次后疼痛消失,施以面部轻微针刺同时配合推拿,1周后痊愈。[3]

牛某,男,56岁。1998年6月3日当晚在激烈运动后觉闷热、多汗,便用空调直吹乘凉而睡,第2日醒后觉右耳后跳痛,右口角麻木,漱口流涎,右侧闭目露睛,右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遂到我康复科治疗。考虑其为风寒乘虚而入面部经络,至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㖞僻,遂以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局部取听会、颊车、太阳、下关等穴,经治疗几天,患者病情好转,1周后康复出院。[2]

434 注意事项

(1)艾灸治疗的患者应在1周内配合针刺治疗,效果更佳,若超过1个月未进行治疗则极有可能迁延不愈[2]。

(2)面瘫患者若还伴有语言功能下降、一侧或双侧肢体活动能力下降、行动较前迟缓者,应及时送往医院诊治,以避免脑出血或者脑梗死等脑病得不到及时治疗[2]。

(3)治疗期间应避免面部吹风受寒[1]。

(4)眼睑闭合不全者,每日须点眼药水2~3次,以防感染[1]。

44 面瘫患者日常保健

(1)患者尽量避免食用海鲜发物及 性食物[2]。

(2)注意面部的保护,避免感受风寒,导致加重病情[2]。

(3)预防眼部感染,可配合滴眼药水或涂眼膏[3]。

(4)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患者可对镜练习瘫痪面肌的随意运动[3]。

5 症名·面瘫

面瘫为症名。指伴发于他病中的面部肌肉瘫痪。类似于现代医学中的中枢性面瘫。前者临床多表现为病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口角向健侧歪斜,流涎,不能皱眉、蹙额、鼓腮、示齿等,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部分病人有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等症。病程日久,可因患侧面肌挛缩而使嘴角歪向病侧,称“倒错”现象。后者多无眼部症状,常伴有同侧偏瘫或上肢瘫。[1]

6

治疗面瘫的土方法

1、白附子12克,僵参9克,全蝎6克,生地、赤芍各15克,川芎9克,当归15克,桂枝50克,丝瓜络9克,鸡血藤30克。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2、秦艽10克,羌活、防风、白芷各9克,地黄10克,当归9克,川芎10克,白附子、全蝎9克。水煎服,日1剂,但同时宜用西药消炎,配合针灸治疗面神经麻痹。

3、大豆200克,独活50克,白附子10克,米酒1000毫升。先将大豆炒熟,与后两味共捣碎,加入酒内煎数沸,去渣备用。每日早晚饮酒各1次,每次10毫升。

4、当归、川芎各10克,蜈蚣3条,蝉蜕、甘草各6克,地龙10条(焙干),乌附片13克(先煎半小时),防风、钩藤、僵参各13克。水煎服,日1剂,分早晚服。

5、鲜杨树皮60--100克。将树皮加水1000毫升,煎沸后乘热熏患侧面颊部,器皿下煮小炉,文火缓缓加温,使热气持续而均匀,每次40--60分钟。

6、当归、川芎各10克,蜈蚣3条,蝉蜕6克,甘草6克,地龙10条(焙干),乌附片13克(先煎半小时),防风、钩藤、僵蚕各13克。水煎服,日1剂,能治疗面瘫。

7、鲜生姜1块。将生姜剖开,取剖面反复向左向右交替涂擦患侧上下齿龈(指口角、歪向侧的对侧)直到齿龈部有灼热感或发热感时为止,每天2--3次,7天为1疗程。

8、小红参、女金芦、泽兰各150克,白酒2500毫升。先浸泡半日后使用。每次20--40毫升,日服1次。

9、白芍10克,玄参9克,天冬10克,龙骨、牡蛎各9克,皂枝30克,代赭石20克,牛膝15克。水煮,每日1剂。

10、肉桂末(冲)、附子、麻黄、川芎、党参、白芍、杏仁、防风、黄芩、防己、白附子、甘草、细辛、蜈蚣、地龙,水煎服。另用药渣趁热用两层纱布包裹敷患处,烫时可在患部移动。每天热敷数次。

11、陈巴豆(l~2年内药效最好),去壳后将巴豆肉捣烂如泥状(勿放水、油等物)。按患者手心捏成饼状,置患侧手心处,外覆盖玻璃纸或塑料纸亦可,纸上垫团棉球呈凸状,再用绷带固定,一天后将巴豆饼上下翻转,再敷一天。两天后将巴豆取下捣烂,再做成饼状,敷贴于患侧手心一天。能扶正祛风,助阳散寒,温经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12、生地蝎子汤。天麻、全蝎、适量陈皮及生姜、猪肉、生地黄、枸杞子,煲汤。全蝎与一些名食料配合,具有祛风通风、滋养阴血的作用,适合中期和恢复期的患者,特别是肝肾阴虚的患者,孕妇慎用,外风、内风兼见、头晕耳鸣、四肢麻木者可以饮用。

      面瘫是一种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中医学文献中将其称之为“口眼㖞斜”“口僻”“口㖞”等,现代医学则称其为面神经麻痹,是一种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面瘫在我国的发病率为26 ~ 34/10 万人每年,患病率为258/10万人每年,据此我国每年将至少有335 万人患此病。该病影响了患者容貌,一旦患病,患者非常苦恼,求治心切。针灸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有效方法之一,具有见效快、毒副作用小、经济、简便等优势,一般有效率达95%以上,治愈率约90%( 顽固性面瘫除外)。

治疗:

      我们以“三期五段”的临床分期及分期标准。在辨证及时机上,强调审时循证,分期施治,求因辨性,筋肉合治。在配穴及刺法上,主张远近配伍,善用百会,统调一身之阳气。治疗面瘫后期患者,注重背俞穴的配伍,从脏腑辨证取穴入手,针穴位调脏腑。将面瘫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急性期选穴多以阳明、太阳经为主,针刺宜浅,手法宜轻; 恢复期扶正祛邪,治疗以电针和灸法为主; 后遗症期调补阳明经气、活血通络,治疗以电针和灸法及埋线为主。针刺具有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祛风止痛的功效,闪罐、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消肿止痛等的功效,运用不同的针灸治疗方法配合电针、艾灸、闪罐、推拿等法进行综合治疗,每获良效。

疗程:

    每日1次,急性期和恢复期不分疗程。平均约20天左右可治愈。

    后遗症期7~15天一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

      临渭张乃芳中医诊所是经渭南市临渭区卫生局核准以中医针灸为主的专业性疾病防治机构,成立于2011年8月,面积约350㎡。现有中医针灸专业主治医师1人,执业医师2人,医士3人。设有一门诊和二门诊,一门诊以针灸调节脏腑阴阳平衡,防治各类急慢性病症。二门诊有学行中医面瘫、带状疱疹诊疗中心,推拿艾灸理疗,擅长运用针灸结合多种中医手段治疗以下各类疾病:

内科病症 :中风(脑梗塞、脑出血)、面瘫、不寐、郁证、哮喘、胃痛、便秘、肥胖

妇儿科病症: 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遗尿

皮外伤科疾病: 带状疱疹、湿疹、颈椎病、腰椎病、急性腰扭伤、膝骨关节炎

地址:渭南市临渭区西四路怡泽园小区西二排5号7号

电话:一门诊:18992392828   

        二门诊:18992392436

 随着针灸在全世界的广泛应用,神经科学的研究结果对部分针灸疗效机制科学意义上的肯定,逐渐形成了西方针灸的概念。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中医针灸 毕业 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 范文 一:针灸治疗HZ止痛效应分析

 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简称HZ)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节及皮肤,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及神经痛为特征的一种病毒性皮肤病,其特点是侵害单侧一个或多个皮区,多表现为躯干的环状或条形损害。笔者采用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方法 ,运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观察不同针灸方法的止痛效应,并分析患者满意度与止痛效应的关系,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州市中医医院、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为2007年4月—2009年10月针灸科、皮肤科住院或门诊患者。将101例带状疱疹急性期患者,采用中心随机的方法,分配至A组(电针组)30例、B组(铺棉灸组)23例、C组(火针组)25例、D组(叩刺拔罐组)23例。剔除5例误纳病例及2例脱落病例,结果最后符合方案A组27例、B组23例、C组24例、D组20例,共94例。其中男54例(574%),女40例(426%);年龄最小20岁,最大70岁,平均(4361±159)岁。4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生命体征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患者不适至初诊时间、疱疹情况,经统计计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

 12试验标准

 (1)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中蛇串疮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Cecil Textbook of Medicine》[2]中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2)纳入标准①年龄18~70岁;②出现疱疹1~7天内,未经过抗病毒和止痛治疗者;③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接受本课题组各种治疗方法、服从课题组安排者。(3)排除标准①属于带状疱疹的特殊类型,包括眼、耳带状疱疹、内脏带状疱疹、脑膜带状疱疹、泛发性带状疱疹、无疹型带状疱疹;②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过敏体质及对多种药物过敏者;④瘢痕体质者;⑤合并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全身衰竭者,糖尿病、恶性肿瘤、精神病患者,结缔组织病、血友病患者,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⑥病情危重,难以对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做出确切评价者;⑦1个月内应用过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者。

 13治疗方法

 4组患者疱疹局部均保持皮肤清洁,注意保护皮损。治疗时取卧位,皮肤常规消毒后进行。(1)A组(电针组)取穴:阿是穴(病变皮损处)、夹脊穴(患侧)、支沟穴、后溪穴。操作方法:所有穴位定位均按照《国家标准经穴部位》[3]取穴。阿是穴用平刺法局部围针刺,夹脊穴向脊柱方向斜刺,支沟穴、后溪穴直刺,均进针约08~10寸,针刺得气后,接韩氏穴位刺激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2/100Hz,2~5mA,强度以患者耐受为度,通电30min后出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共计1个疗程。(2)B组(电针+铺棉灸组)铺棉灸操作方法:将脱脂干棉花撕成薄如蝉翼,约3cm×3cm大小棉片,根据皮损的面积决定施灸棉片的数量。铺在阿是穴上,用火柴点燃烧尽棉花,每次施灸3遍。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3)C组(电针+火针组)火针操作方法:术者左手持点燃的酒精灯,右手持中粗火针在外焰加热针体,直至将针尖烧至红白后,迅速准确地刺入疱疹中央约02~03cm,根据疱疹数量的多少,先刺早发的疱疹,每次选择3~5个,每个疱疹针刺2次,术毕挤出疱液,按压约30秒钟,涂上一层万花油。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4)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叩刺拔罐方法:术者以一次性梅花针叩刺阿是穴,以局部微渗血为度,然后选择大小合适的玻璃罐,迅速拔按在叩刺部位及病损两端。留罐5~10min,出血3~5mL,取罐后用活力碘消毒患处,视疱疹面积大小,决定火罐的型号和数量。其余治疗及疗程同A组。

 14观察指标

 (1)疼痛评价指标①疼痛强度(VAS评定法,单位:mm):记录观察点前24h内最痛点。以100mm标识,0表示不痛,100mm表示患者能够想象的最大疼痛强度。②疼痛缓解程度(%):记录观察点前24h内疼痛强度与基线相比的缓解情况。记录范围0~100%,0表示完全没有缓解,100%表示完全缓解。③疼痛开始缓解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缓解程度恒定在30%以上所需的时间。④疼痛持续时间(d):从患者开始感觉有疼痛到疼痛完全消失所需的时间。于观察第1~10天每次治疗前、第11天记录。③④项如在疗程内无法记录(疼痛未缓解或者消失),则在第22、30、60、90天随访时记录。(2)患者满意度:用标尺法,0~100代表患者对其所接受的治疗 措施 的耐受性,100分表示很满意,0分为很不满意,让患者读出最能代表其耐受程度的位置,并记录读数(分)。于第11天记录。

 15统计方法

 数值以(珋x±s)表示,所有数据进行比较前,经过K-S正态分布检验。正态分布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非正态分布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相关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用spss18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患者满意度与VAS疼痛评分的关系

 见表1和图1。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经治疗后VAS评分均明显减少,且治疗后各组VAS评分存在差异(P<005),A组治疗后VAS评分为(063±162)分,B组(804±1095)分。4组治疗前后差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说明经1疗程的针灸治疗后,针灸各组的总体止痛效应相当。经治疗后,各组带状疱疹患者的满意度有一定的不同(P<005),A组(电针组)、C组(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D组(电针+叩刺拔罐组)(P<005);电针组与电针+火针组患者的满意度相当(P>005);电针+铺棉灸组、电针+叩刺拔罐组患者满意度相当(P>005)。从患者角度分析,较电针+铺棉灸、电针+叩刺拔罐,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病人满意度是指病人凭着自己对健康的理解,权衡自己的经济条件,结合自己对医疗保健的要求,对所接受的医疗服务的综合评价。[4]涉及整个疾病就诊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图1,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之间均无显著的相关性(均P>005)。

 22患者满意度与患者疼痛缓解、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的关系

 见表2和图2。4组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以A组(电针组)较B组(电针+铺棉灸组)疼痛缓解程度更明显(P<001)。四组患者的满意度与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P>05)。

 3讨论

 带状疱疹属中医“蛇串疮”范畴,其发生多因机体正气不足,湿热毒邪循肝胆经络熏蒸肌肤;在病变后期,余毒未清,瘀血阻滞肌肤而发生神经痛。神经痛为带状疱疹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困扰患者的主要原因。止痛是针灸的一大功能,针灸有减轻带状疱疹疼痛、缩短疼痛持续时间等作用[5-6]。本方案取阿是穴、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治疗,本取穴方案从蛇串疮病机出发,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湿止痛的作用。采用电针法、电针+铺棉灸法、电针+火针法、电针+叩刺拔罐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虽治疗后各组的VAS评分、疼痛缓解程度差别有统计学意义,但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疼痛强度、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各止前效应指标,除了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外,余VAS评分治疗前后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组间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考虑与带状疱疹的自然病程一般为2-3周[7]有关,估计到治疗后的观察点,大部分患者自然病程已向痊愈转归,因此无法体现各疗法止痛效应的差别。电针法为阿是穴围针刺加夹脊穴、支沟穴、后溪穴电针治疗,其余三种疗法分别为在此基础上加上铺棉灸法、火针法、叩刺拔罐法,治疗后VAS评分A组(电针组)明显低于B组(电针+铺棉灸组),而疼痛缓解程度A组优于B组,结果说明针灸本身也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疼痛,将电针和铺棉灸重叠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不仅不能减轻患者的疼痛,可能还增加了患者的疼痛。

 本研究中的患者满意度,是患者将其所接受的治疗措施的耐受性用0~100分表示出来,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属病人 报告 的临床结局。病人报告的临床资料已成为临床疗效评价关注的焦点,可用于最佳治疗方案的评价与选择。[8]本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针灸方法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更加认同电针治疗或电针结合火针治疗,但患者满意度与治疗后的VAS评分、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缓解时间、疼痛缓解程度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二:循证医学针灸证据评析

 1针灸研究证据的来源和范畴的确立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 经验 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 总结 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21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 作文 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昆、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22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23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43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针灸临床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因素影响过程,从证据角度评价各类型针灸临床文献是值得被深入探索的新领域,针对针灸理论及实践的特殊性,在考虑现行循证医学评价指标外,本研究加入医家个人资质、水平、单位、载体、学术观点、具体针灸方案、理论解释等多方面因素进行评价指标的探索,并针对各类研究证据提出一套严格的评价方法和质量分级标准,以排除低质量或不合格证据,筛选出高质量的可信性强的证据,为临床应用提供切实可行的有价值证据。

 综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方法、专家访谈方法和共识性方法,结合针灸学科及文献特点,比对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探讨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和特点,初步建立了针灸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和标准,初步建立了针灸临床研究证据体系。但鉴于针灸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特殊性,建立适合针灸诊疗特点和文献形式的证据分级,评价体系还是一项探索性的研究,故还存在研究证据的评价指标的确定可能不够完善,部分评价指标缺乏权威参考标准等不足之处,亟待在今后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补充和完善。

中医针灸毕业论文范文相关 文章 :

1 针灸推拿学专业职业规划范文

2 电大护理论文范文

3 中医院实习心得体会3篇

4 临床医学大专生简历范文

面瘫是因为周围性神经炎引起的一种疾病,它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对于反复发作比较严重的面瘫来说,可以使用中药的方法来治疗,能够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说可以用巴豆贴敷法来治疗面瘫,然后再配合中医针灸,取得了很好的治疗作用。平时生活当中也要加强调理,要保持愉悦的心情,要减少外部刺激。

治疗面瘫的中药配方

(1)取巴豆、乳香、没药、蓖麻仁、冰片、麝香制成软膏,贴于患侧太阳穴,三天一次,一般l~5次,有效率达95%。(2)取巴豆1粒(去油),斑蟊1只(去头足),麝香02g、川乌、草鸟、白附子各o5g,白芥子7粒,共研细末,洒于医用胶布上,贴患侧太阳、迎香、颊车和地仓穴,5~7天自行脱落,1~2次可愈。(3)取巴豆(去皮)、斑蟊(去头足)各3个,鲜姜(去皮),共捣成糊状调和均匀,涂于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上,外敷患侧牵正穴3~5小时,病程1月以内者1~2次,2~3月者2~3次4~6月者,3~5次。病程6个月以上者,疗效不佳。

下面提供一些比较实用的内容,可以配合治疗应用:

偏方治面瘫

取活鳝鱼宰杀后取血涂抹瘫面皮肤,24小时后,或至少12小时后洗掉,一周左右可见效。

巴豆酒

[药物组成] 巴豆3—5粒

[功能主治] 温经、祛痰、通络。主治面神经麻痹。

[用法用量] 外熏面瘫之手掌心劳宫穴,每次1-2小时,重者可治疗4小时,每日一次,五次为一疗程。

[制备方法] 巴豆研细,放铝壶或玻璃瓶中,加入75%乙醇(酒精)或好烧酒500ml,炖热外用。

[资料来源]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4,13(4):31

按:共治疗面瘫患者17例,结果治愈13例。4例未愈改用他法。

面瘫的护理方法

1、 心理护理:患者多为突然起病,难免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情绪,有的担心面容改变而羞于见人及治疗效果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这时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特征,耐心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缓解其紧张情绪,使病人情绪稳定,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及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2、 护眼: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瞬目动作及角膜反射消失,角膜长期外露,易导致眼内感染,损害角膜,因此眼睛的保护的非常重要的,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消炎、营养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盖纱块保护。

3、 局部护理:热敷祛风:以生姜末局部敷于面瘫侧,每日1/2小时;温湿毛巾热敷面部,每日2—3次,并于早晚自行按摩患侧,按摩时力度要适宜、部位准确;只要患侧面肌能运动就可自行对镜子做皱额、闭眼、吹口哨、示齿等动作,每个动作做2个八拍或4个八拍,每天2—3次,对于防止麻痹肌肉的萎缩及促进康复是非常重要的。此外,面瘫患者应注意不能用冷水洗脸,避免直接吹风,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

面瘫患者应该注意的护理问题

劝解安慰,稳定患者的情绪

面瘫大多数患者突然起病,主要症状为:表情肌松缓不收,前额及眉间皱纹消失,眼裂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鼻唇沟变平,口角向健侧歪斜,鼓腮时患侧口角漏气,咀嚼咬腮,唇颊沟积食,口角流涎。个别女性患者照镜时,发现自己的面容变丑陋,害怕见人。情绪变化。有的产生焦虑、恐惧、忧郁的情感,有的心情紧张、激动,有的患者担心治不好而留下后遗症而唉声叹气,内心充满苦恼。根据患者不良的心理特征,要对患者耐心解释、安慰、同情、关心,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状态,稳定患者的情绪,克服焦虚、忧郁感。如在患病期间心理上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可以导致体内病理生理的变化,促使病情发展。

启发疏导患者,以促进疾病的康复

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患者,对面瘫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表现,有的对治疗充满信心,有的对治疗失去信心而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有的怀疑自己患了此病是中了邪,用针刺不能治好病,甚至想放弃治疗。针对患者不良的心理表现,耐心向病人解释。从中医来讲面瘫是由于筋脉空虚,经脉受阻,血气运行不通畅而致,也是面部经脉失去濡养所致,敷用米氏万应灵膏药,只要患者保持艮好的心理状态,稳定的情绪,坚持治疗,面部的功能会恢复正常,一般不会留下后遗症。并正确运用"语言"对患者进行启发疏导,使患者消除顾虑,克服内心忧郁、苦闷和紧张,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疾病的康复。

鼓励患者提高自护的能力

治疗期间,鼓励患者合理安排好工作、学习、生活、休息,调整饮食,避免情志的激动和不良因素的刺激。患者应掌握一些家庭康复自护的常识。如按摩面部松弛的皮肤,叩齿,鼓腮,皱眉,用中药煎水热敷面部,避免直接吹风,寒冷天气出门带眼镜、口罩,避免感冒,对年龄较小的患者,患者家属还要配合治疗。

在急性期,应注意休息,不可过度劳累。

自我按摩治面瘫

本病治疗除根治原发病外,主要疗法为针灸、理疗、按摩、药物等。自我按摩可提高疗效,缩短病程。现将具体操作方法介绍如下:

1准备。取卧床位者枕好;若坐位者头靠墙壁。患者思想集中排除杂念。按摩前先做热敷或中药煎汤(桂枝9克,防风9克,苏叶9克)浸湿毛巾热敷。谨防药液误入眼内。

2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30转。

3指擦鼻翼。以两手食指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相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2分钟(迎香穴在鼻翼旁开05公分)。指端按压由轻渐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症。

4 点捻四白穴。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瞳孔直下。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分钟。

5掌揉颊车、地仓穴。以同侧手之大鱼肌紧贴病侧颊车穴(咀嚼肌),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 5公分),往返50次。

治疗时注意面部保暖,莫受冷风吹,忌冷水洗脸,不食刺激性食物。每天按摩1-2次,对治愈面瘫大有裨益。

·面瘫及面部神经疾病--绿色食疗

补充钙及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神经疾病都有帮助。

钙不仅能对骨骼和智力有益,还能促进肌肉及神经功能正常,由于面神经疾病患者主要是面神经传导障碍而导致肌肉萎缩,所以补钙很重要,排骨、深绿色蔬菜、蛋黄、海带、芝麻、水果、胡萝卜、西瓜、奶制品等都富含钙质,。

维生素B族元素对面神经疾病也有帮助,如B1、B2、B12等。维生素B族富含于下列食品中:香菜、番茄、冬瓜、黄瓜、木瓜、苹果、菠萝、梨、桃、西瓜、杏、柿子、葡萄。维生素B,能够帮助神经传导物质的合成,所以应该适当进补。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款:菠萝、奶汁炖排骨,做法是这样的:先把排骨用鲜奶泡上一小时,然后爆锅,把排骨稍煎一下,注意不要煎老了,然后加好调料和上汤用中火炖上三十分钟。用排骨、牛奶是因为他们含有丰富的钙,菠萝含有大量的维生素B,此外,排骨中还含有镁,镁可以在钙和钾的新陈代谢中,对神经系统的正常运作起重要作用。绿叶蔬菜、麦芽、红糖、干枣、谷类、排骨等食品中富含镁。在起锅前5分钟要把菠萝放进去。这就是今天为您带来的菠萝奶汁炖排骨。

面瘫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名·面瘫 41 症状 42 面瘫的病因病机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