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皮疏肝理论探源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5收藏

陈皮疏肝理论探源,第1张

陈皮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饮片,关于其归经理论,大部分本草专著均认为归脾、肺两经。如《本草纂要》云:「陈橘皮……入太阴经,理气之药也。」《神农本草经疏》云:入手足太阴,足阳明经。《本草纲目》:橘皮……为脾肺二经气分药。

从肝、肺升降看陈皮疏肝

从《黄帝内经》和中医的哲学思维看,东方属木,以肝配木,具有春阳升发之气,故肝从左而升;西方属金,以肺配金,具有肃杀收敛之性,故肺气从右而降。

从病机治法上来看,升降出入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肝藏血,肺藏气,气行则血行,肝肺的升降实际上就是气血的升降。肝升肺降才能使气机条达,血气冲和而运行流畅。

而陈皮是气分之要药,配伍升药则升,配伍降药则降,其发挥升降作用的机理是通过「左肝右肺」、「肝升肺降」的作用实现的,离不开肝脏在人体气机升降出入中的枢纽作用。正所谓,「凡脏腑十二经之气化,皆必籍肝胆之气以鼓舞之,故能调畅而不病。」

从经典治肝法探讨陈皮疏肝

虽然肝气从左而升,肺气从右而降,是生理常态,但临床中,多见左升太过而右降不及者,而陈皮可兼升降之全功。故医者如能深入理解并正确运用此药,治疗多种疑难疾病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张元素《医学启源》记载有「橘杏丸」一方,由橘皮、杏仁等分研末蜜丸而成,「治气闭,老人、虚弱人皆可服」。可见,橘杏丸是通过调理肝肺两脏的气机而达到治疗气闭症的功效,而且药性平和,无攻伐之弊,老人及虚弱的人群都可以服用。

清代王旭高所著《西溪书屋夜话录》,详细记载了今人所称的《治肝三十法》,这是中医界公认的探讨肝病辨证论治文献最为详尽的经典古籍,对现代中医肝病学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王氏将肝病分成肝气、肝风、肝火等不同类型,并提出相应的三十种不同的治法,其中,陈皮疏肝功效广泛地运用在多种治肝大法中。

散肝法

功效主要是疏肝解郁。王氏言:「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陈皮性味辛苦,辛能散,辛散之品,使肝气在得到充足的血液供给后,得以开放、舒展,于是肝气可顺利通达于全身各处,行使其正常的疏泄功能。

泄肝和胃法

治疗肝气乘胃,即肝木乘土之证,方选二陈加左金丸。由于肝气横逆,胃气尚不虚,肝气过亢而上冲于胃,则迫胃气上逆,发为呕逆,乃由肝气之所迫,肝「其味酸」,故呕逆之物必亦味酸。王氏所推崇的二陈汤中陈皮、法半夏、茯苓正是为和胃化饮独设,不仅引胃气下行,并能治呕吐酸水。

培土泄木法

治疗肝气乘脾之证,因脾土虚弱,肝木乘虚而克脾土。由于肝气乘脾的根源并不在肝而在脾,在于脾虚不运而寒湿内阻,故以陈夏六君子健脾运脾以燥湿化湿,另加散寒止痛、温肝柔肝之品,辛散与酸敛相结合,以恢复肝气的正常疏泄,使之不再克制脾土。如此从本治疗,脾气、肝气从左而生,则肺胃之气自然从右而降,脘腹胀痛之症自除。

化肝法

治郁怒伤肝,气逆动火,烦热胁痛,胀满动血等证,方用化肝煎,药用青皮、陈皮、丹皮、山栀、芍药、泽泻、浙贝母以清化肝经之郁火。

虽然热邪郁于营血、郁于三焦、郁于全身各个脏腑,但毕竟原发病位在于肝脏,治疗只有双管齐下,一则调畅气机,理气解郁以散热,即「掀一下」,用陈皮、青皮、浙贝;一则将郁热排出去,采取从里向外、向下「掏」的方法,故曰「掏出来」,用丹皮、山栀子,配伍泽泻。

于是由肝热引起的烦热胁痛、胀满动血诸症自除。「化肝煎」是化除肝热的最典型方剂,陈皮、青皮在其中功不可没。

抑肝法

治疗肝气上冲于肺,猝然胁痛、气喘的证候,用药宜吴萸汁炒桑皮、苏梗、杏仁、橘皮之属。

王氏抑肝法中除用「吴萸汁」外,并用苏梗、橘皮,皆属疏肝治本之意,此二味可看作王氏「疏肝理气」法中「苏梗、青皮、橘叶之属」,而桑皮、杏仁则专降肺气。《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则此二味堪当此任。而深究之,陈皮性味辛苦,入肺经,既有疏肝理气之义,奏宣降肺气之功。

此外,《西溪书屋夜话录》开宗明义即指出,虽然肝病有肝气、肝风、肝火的不同名称,但均能「侮脾」、「乘胃」、「冲心」、「犯肺」。此前「培土泄木」法治肝气「侮脾」; 「泄肝和胃」法治肝气「乘胃」;「泄肝」法治肝气「冲心」;此「抑肝」法,则治肝气「犯肺」。

所谓「肝气」病,即肝气横逆所导致的疾病。其主要特点是肝气疏泄太过,冲击于人体的某一个部位,对其造成伤害。治法不宜封堵,而应疏散,使肝气得以均衡和缓地疏泄于全身各处,则集中一处的冲击力随之减弱而恢复正常。因此,总的治疗原则称作「疏肝理气」。

从产地看陈皮疏肝功效

化红皮乃广东所产之桔子皮,又称「广皮」,行气解郁之功,远胜他处所产者。

统观青礁石、化红皮,荔枝核三药,皆以广东产者,得东方木气最厚,同气相引,入肝经,散肝气解肝郁之功效显著。

清代汪绂的《医林纂要探源》认为陈皮「上则泻肺邪,降逆气。中则燥脾湿,和中气。下则舒肝木,润肾命,主于顺气消痰 去郁。」说明陈皮的理气功效可以治疗上焦肺、中焦脾胃、下焦肝经的疾病。

临床应用实证

治疗胸胁痛:《神农本草经疏》记载治疗胸胁痛应采用「宜降气,养血,和肝」的治法,药用「苏子,郁金,番降香,川通草,当归,生地黄,橘皮,甘草,白芍药,续断, 鹿角胶。」

治疗肝郁脾虚或肝脾不调的证候,如出现胸胁胀闷不适,胁痛,胃脘胀满或胀闷,恶心,食后腹胀等症状也经常使用陈皮。

治肥气病:明代认为「属气血两虚,肝气不和,逆气与瘀血相并而成。」治法上「宜和肝散结气,兼行气血凝滞。」药用「川芎,当归,沉香,干姜,肉桂,橘皮……」

治肝气不舒:《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有:「橘柚通体皆香,而皮辛肉酸,乃肝胆通气之药也。故凡肝气不舒,克贼脾土之疾,皆能已之。」

治乳痈:《本草纲目》载:用真陈橘皮,汤浸去白、晒,面炒微黄,为末,每服二钱,麝香调酒下……名橘香散。

定义青盲·肝气郁结证(blueblindnesswithliverqistagnationpattern)是指肝郁气滞,以初起视物模糊,视界中央阴影遮挡,其后日渐加重而失明,视 色淡或苍白,头晕目胀,急躁易怒,心烦郁闷,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青盲证候。青盲·肝气郁结证(blueblindnesswithliverqistagnationpattern)是指肝郁气滞,以初起视物模糊,视界中央阴影遮挡,其后日渐加重而失明,视 色淡或苍白,头晕目胀,急躁易怒,心烦郁闷,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数为常见症的青盲证候。症状青盲·肝气郁结证患者目视不明,眼底有视神经萎缩之病变,患者情志不舒,头晕目胀,口苦胁痛,脉弦细数。证候分析郁怒伤肝,气机失调,气滞血瘀,脉道不利,玄府闭阻,神光不得发越,以致目视不明,眼底则见视神经萎缩之病变。肝气上逆,则头晕目胀。肝气失和,经脉不利,故胁痛脉弦。气郁化热则口苦,脉兼细数。青盲·肝气郁结证的治疗治法青盲·肝气郁结证治宜清热疏肝,行气活血。方药治疗青盲·肝气郁结证可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原方清热疏肝,理脾和营,若加香附、郁金、川芎,则可增强行气活血通络的作用。郁热不重者,方中酌减丹皮、栀子。关于青盲青盲(blueblindness;opticatrophy)为病证名。病名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后文献多有记载,但以《证治准绳·七窍门》为详。是指以眼外观端好,而视力渐降至失明为主要表现的眼病。本病可从视瞻昏渺、高风内障、青风内障等瞳神疾病演变而来,亦可由其他全身性疾病或头眼部外伤引起。青盲类似于西医的视神经萎缩。详见青盲条。

详见百科词条:青盲·肝气郁结证 [ 最后修订于2018/12/28 12:32:31 共692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病机十九条指《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对病机的十九条论述。前人从实践中把某些类同的症候,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的范围内,作为辨证求因的依据。其内容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胺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肘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掌握这些病机,对一些症状比较复杂的疾病,具有执简驭繁的作用。但这毕竟还是一种粗略的分类归纳方法,临证时必须联系具体病情,全面分析,力求审因论治的准确性。病在下者高取之取穴法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终始》。意谓病在下半身的,可取刺于上部的穴位治疗。参见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下取之上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即病的主要证候在人体的下部,治疗用药或进行针灸应从上部着手。如脱肛取百会;腿脚有病取风府等。《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愿闻病机如何?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详见百科词条:病机十九条 [ 最后修订于2015/6/26 17:43:41 共747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古籍中的寒滞肝脉 1 拼音

hán zhì gān mài

2 注解

寒滞肝脉 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凝滞肝脉的病机。肝的经脉络于外 ,经过小腹,分布两胁,寒邪凝滞于肝脉,可使经脉挛急,症见下腹胀痛,牵引睾丸坠痛,并见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脉沉弦或迟等。治宜温肝散寒。

古籍中的寒滞肝脉 《诊脉三十二辨》:二十八·辨风食气脉

之。无过风食气三者。最宜辨晰。男女左关洪为感风。肝脉沉伏亦感风。以风邪外束。故沉伏也。亦有中气不清。

《女科指要》:[卷一经候门]经闭

肾脉微涩为不月,肝脉紧涩为经闭,滑数热壅,细涩寒疵。《女科指要》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三十九螈候]脉候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螈,其色白。《脉经》曰∶寒热螈,其脉代绝者,死。《古今医统大全》明徐春甫公

《伤寒悬解》:[卷二脉法下编]脉法四十四

问曰东方肝脉其形何似师曰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

《医宗金鉴》:[卷二]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

陈皮疏肝理论探源

陈皮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味饮片,关于其归经理论,大部分本草专著均认为归脾、肺两经。如《本草纂要》云:「陈橘皮……入太阴经,理气之药也...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