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苏轼的《赤壁怀古》中是“樯橹灰飞烟灭”还是“强虏灰飞烟灭”?
所谓樯橹,物也;所谓强虏,人也。自古便有樯橹与强虏之争,记得上此课时,老师也曾对这两个词进行了分析,出于不同的版本,要看编者的喜好以及个人的理解,并没有所谓的对错,这两个词用于此处皆对,所以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用,不过考试时最好根据课本。鄙人认为,有争论的东西出在考试卷上需要慎重。
目录 1 拼音 2 《中医大辞典》·灰藋 21 灰藋的别名 22 来源及产地 23 性味 24 功能主治 25 灰藋的用法用量 3 《辞典》·灰藋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灰藋的别名 34 来源 35 原形态 36 生境分布 37 性味 38 功能主治 39 灰藋的用法用量 310 附方 311 摘录 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灰藋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灰藋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灰藋 1 拼音
huī dí
2 《中医大辞典》·灰藋灰藋为中药名,出自《雷公炮炙论》[1]。
21 灰藋的别名灰涤菜、金锁夭[1]。
22 来源及产地藜科植物小藜Chenopodium serotinum L.的全草[1]。分布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湖北、台湾、广东、云南等地[1]。
23 性味甘,平[1]。
24 功能主治
功在清热,去湿,解毒[1]。主治疗疮肿毒,疥癣风瘙,毒虫咬伤[1]。
25 灰藋的用法用量煎水洗或捣敷[1]。
3 《辞典》·灰藋 31 出处《雷公炮炙论》
32 拼音名Huī Diào
33 灰藋的别名金锁天(《雷公炮炙论》),灰藜、水落藜(《救荒本草》),灰条(《野菜谱》),灰涤菜(《纲目》),灰蒴、灰苋(《医林纂要》),灰苋菜(《草木便方》),灰灰菜(《四川中药志》)。
34 来源为藜科植物小藜的全草。3~4月采,鲜用或晒干。
35 原形态一年生草本,高20~450厘米。茎直立,分枝,有角棱及条纹。叶互生;下部的叶片3裂,近基部的2裂片短,椭圆形或三角形,各裂片的下方通常有一小齿;中部的叶片椭圆形,边缘具波状牙齿,先端钝,基部楔形;上部的叶片渐小,狭长,有浅齿或近于全缘;叶片两面略被粉粒;叶柄细长而弱。花序腋生或顶生,花簇细而疏,被粉粒;花被片5,浅绿色,边缘白色,背面不具隆脊,向内弯曲;雄蕊5,伸出于花被外;柱头2,线状。胞果全体包于花被内。种子扁圆,黑色。果熟期6~7月。
36 生境分布野生于荒地或田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
37 性味甘、苦,凉。
①《本草拾遗》:"味甘,平,无毒。"
②《救荒本草》:"味微苦涩,性凉。"
③《医林纂要》:"甘,寒;赤灰者,有小毒。"
38 功能主治功在去湿,解毒。主治疮疡肿毒,疥癣风瘙。
①《本草拾遗》:"主恶疮,虫、蚕、蜘蛛等咬,捣碎和油敷之;亦可煮食,亦作浴汤,去疥癣风瘙;烧为灰,口含及内齿孔中,杀齿匿甘疮。取灰三、四度淋取汁,蚀息肉,除白癜风,黑子面酐,箸肉作疮。子:炊为饭,香滑,杀三虫。"
②《医林纂要》:"去湿热。"
③《四川中药志》:"能清热退烧。"
39 灰藋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两。外用:煎水洗或捣敷。
310 附方治紫癜风:灰藋(不拘多少,烧灰,用纸衬淋取汁,炼令如膏约两匙许)、雄黄、丹砂、腻粉、麝香、虾蟆灰、石硫黄、矾石灰各一钱。上八味,将七味同研如粉,与炼了灰藋浓汁捣煎如膏涂之,干即易,膏硬以醋润之。(《圣济总录》灰藋涂方)
311 摘录中国式的植物纤维纸,一般都要经过剪切、沤煮、打浆、悬浮、抄造、定型干燥等基本操作,其中沤煮是将麻、树皮等造纸原料浸在石灰水、草木灰水等碱性溶液中,然后再放到锅里煮将麻、树皮中的木素、果胶、蛋白质等除去,木素果胶蛋白质在碱性环境和蒸煮时会分解,是化学反应
此外,有一些纸张还会用硫磺熏蒸漂白,是其中的有色物质与二氧化硫反应生成不稳定的白色物质,这种纸张长时间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返黄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制法 4 功能主治 5 灰皂散的用法用量 6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灰皂散 1 拼音
huī zào sǎn
2 处方新出窑石灰、楠皂自然水(楠皂又名石堿或土丙药)、黄丹。
3 制法楠皂不拘量,放在房内通风的地方,使其自行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慢慢溶化出液体,即叫自然水,溶多少倒多少,用玻璃瓶装好备用。黄丹原是粉末,不须再加配制,随时可用。
4 功能主治有腐蚀性作用,能使痔核发生干性坏死。主中、后期能脱出肛外的内痔。
5 灰皂散的用法用量用时先取石灰粉(不拘量)放于小杯中,加上黄丹少许,调匀后加入楠皂自然水,调成糊状,不宜过硬,也不宜过稀,调成后稍等几秒钟将药涂于痔核面上。因此药调成糊状后,会很快变成干硬,如发现过于干硬时,可即刻加入一些楠皂水调匀,使保持一定的稀度,所以必须随调随用,如果调好后10分钟以上,便会失去效力。
6 摘录
《中医外科学讲义》
古籍中的灰皂散 《证类本草》:[卷第五]冬灰
微温。主黑子,去疣(音尤)息肉,疽蚀疥瘙。一名藜灰。生方谷川泽。陶隐居云∶此即今浣衣黄灰尔,烧诸蒿
《伤寒舌鉴》:灰色舌总论灰色舌、有阴阳之异。若直中阴经。则实时舌便灰黑而无积苔。若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证罢而苔变灰色也。有
《本草品汇精要》:[卷之五玉石部下品之上]土之木无毒附荻灰桑薪灰青蒿灰柃灰冬灰主黑子去疣(音尤)息肉疽蚀疥瘙(神农本经)名藜灰地(图经曰)
《本草纲目》:[纲目第七卷土之一]冬灰(《本经》下品)释名宗曰∶诸灰一面成,其体轻力劣;唯冬灰则经三、四月方撤炉,其灰既晓夕烧灼,其
《本草纲目》:[石部第九卷金石之三]不灰木
四十年来,冬虫夏草价格飞涨了近万倍。从20世纪60年代,在西藏1千克冬虫夏草可换两包单价3角钱的香烟,到现在动则上十万一千克!而冬虫夏草中的“极品” ——极草5X冬虫夏草价格则更为惊人,其价格每千克超过100万元。
如此天价的中药材,到底是什么呢?又有什么特殊功效呢?解剖“天价”冬虫夏草
我国关于冬虫夏草的记载最早见于清代吴仪洛1757年著就的《本草从新》:“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则复化为虫。”此后,多种中医书籍都记载了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在夏天像草,地上的部分有虫草菌包裹而成。
我们平常看到的冬虫夏草是这样的。
如果我们把虫草放大,就可以明白它为什么叫冬虫夏草了。
“天价” 冬虫夏草, 到底 有什么功效?
因为虫草最早被发现时人们不明白它产生的原因所以觉得这种生物很神奇,甚至给它赋予了它很多神奇的作用,实际上它只是一味中药。
中医古籍中记载,冬虫夏草可以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对肺虚久咳,气喘,肺结核咯血,盗汗,肾虚腰膝酸痛,阳痿遗精,神经衰弱等有治疗作用。
不过,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吴海云却表示:“在中医古籍中,几乎所有东西都是药,诸如指甲、灶灰、粪便都是药,都能在古籍中找到’功效’。”
被商家吹上天的“虫草酸”
虫草酸是一种核苷类抗生素,被认为是冬虫夏草的功效成分或标志性成分。然而事实上,这只是被商家吹上天的骗局而已。
虫草酸又称甘露醇,是一种非常普通、十几块钱一斤的化工产品。
多项研究表明,冬虫夏草中不含虫草酸。
中科院微生物所真菌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采集了青藏高原不同产地的冬虫夏草,对其标本和液体发酵的菌粉进行检测后发现:“冬虫夏草里虫草算的含量超出了我们的检测范围,我们检测不到它,可以说冬虫夏草里基本不含虫草酸。”
真假难辨的“调节免疫”功效
甚至,备受追捧的“调节免疫功能”,也跟很多保健品一样。含糊其辞表达具有“调节”功效,却没有给出具体是否增强免疫功能,具体增强那一项免疫功能。比方说,艾滋病明确引起免疫功能下降,系统性红斑狼疮却会导致免疫功能过度亢进。
有害物质“砷”,含量超标
此外,冬虫夏草砷含量超标。2016 年国家食药总局在其官网发布了《关于冬虫夏草类产品的消费提示》显示:检验的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产品中,砷含量为44~99 毫克/ 千克。
在我国,中药材并没有砷含量的限量指标,参考保健食品国家安全标准中砷限量值为10 毫克/ 千克,长期食用冬虫夏草、冬虫夏草粉及纯粉片等产品会造成砷过量摄入,存在较高风险。
综上所述,冬虫夏草功效多为古籍记载,多项功效在现代临床医学上未被证实证伪,难以判断其功效价值。了解更多健康资讯,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圳心一康 ahea-health
古代关于磁学的知识相当丰富。我们祖先对磁的认识,最初是从冶铁业开始的。古籍中记载了很多有关磁学知识。磁与电有本质上的联系。古代对于某些静电现象的记载,如摩擦起电、地光与极光的电磁现象等,这恰恰是和磁现象相并列的。在我国古代,大约在春秋末期成书的《管子•地教篇》、战国时期的《鬼谷子》、战国末期的《吕氏春秋》等,都曾记述了天然磁石及其吸铁现象,还记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指南针“司南”。
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自觉功绩可以与三皇五帝相比。他嫌都城咸阳的宫室太小,不足以展现自己君临天下的威仪,就在公元前212年,下令在王家园囿上林苑所在的渭河之南、皂河之西,建造规模庞大的宫殿群落阿房宫。
相传当年秦始皇在建造阿房宫北阙门时,令能工巧匠们“累磁石为之”,故称“磁石门”。磁石门运用了“磁石召铁”的原理,类似现代的安全检查门。
磁石门的作用,一是为了防止行刺者,在入门时以磁石的吸铁性能使隐甲怀刃者不能通过;二是为了向“四夷朝者”显示神奇,使其惊恐却步,不敢有异心,故也称“却胡门”。
磁石门的营造,反映了秦国高超的科学技术水平。这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尚属首创,可以算得上是世界科技史上的一大创举。
其实远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开始同磁打交道。人们在同磁石不断接触中,逐渐了解到它的某些特性,并且利用这些特性来为人类服务。
古人在寻找铁矿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磁铁矿,就是磁石。我国古籍中关于磁石的最早记载,是在《管子•地教篇》中:“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古代人把磁石的吸铁特性比作母子相恋,认为“石,铁之母也。以有慈石,故能引其子;石之不慈者,亦不能引也”。因此,汉代初期,都是把“磁石”写成“慈石”。对于磁石吸铁这一问题,宋代道士陈显微和道教学者俞琰曾经作过探讨,认为磁石所以吸铁,是有它们本身内部的原因,是由铁和磁石之间内在的“气”的联系决定的,是“神与气合”使然。
明代末期地理学家刘献廷在他的《广阳杂记》一书中也认为,磁石吸铁是由于它们之间具有“隔碍潜通”的特性。刘献廷还把铁的磁屏蔽作用理解为“自然之理”。
这种力图用自然界本身来解释自然现象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考虑到当时的科学水平,也只能作出这样解释。
我国古代还把磁石吸铁性应用于生产上。清代乾隆年间进士朱琰著的《A说》记有古代烧白瓷器的时候,用磁石过滤釉水中的铁屑。因为素瓷如果沾有铁屑,烧成后就会有黑斑。
磁石也应用于医疗上,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宋代的人用磁石吸铁作用来进行某种外科手术,如在眼里或口里吸收某些细小的铁质异物。这在现代已经发展为一种专门的磁性疗法,对关节炎等疾病显示出良好的疗效。
我国关于地球磁场可以磁化铁物的记载,也见于一些著作中。如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卷8《指南说》的注中引滕揖的话:“铁条长而均者,悬之亦指南。”
磁偏角、磁倾角和地磁场的水平分量称作“地磁三要素”。欧洲人对磁偏角的发现是在哥伦布海上探险途中的1492年,磁倾角的发现还要晚一些。而我国对磁偏角、磁倾角的发现都要早得多。
北宋时期官修军事著作《武经总要》所记述的制指南针法,是包含有一定的地磁学知识的。甚至有关磁倾角的知识也反映在这种磁化法中。既然指南针在磁化过程中要北端向下倾斜,这就隐含着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有个倾角的存在。
至今所发现的有关磁偏角的比较权威的文献记载,是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
沈括在磁学上的贡献有如下3点:一是给出了人工磁化方法,二是在历史上第一次指出了地磁场存在磁偏角,三是讨论了指南针的4种装置方法,为航海用指南针的制造奠定了基础。另外,沈括对大气中的光、电现象也进行了研究。
从后来的地磁学发展知道,磁偏角是随地点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同一地点的磁偏角大小又随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变。这些变化是由于地磁极不断变动所致。
至南宋时期,磁偏角因地而异的情况有了更明确的记载,并且被应用到堪舆罗盘上。
至元明清时期,堪舆罗盘也都设有缝针,而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制的罗盘的缝针方位也都不一致。这可以看成是我国古代关于偏角因时、地而变化的原始记录。
在物理学上,磁与电有着本质上的联系。我国古人把磁现象与静电现象联系在一起,并且统一地归结为“气”,是有意义的。后来人们对于静电吸力的观察更加深入了,发现了一些特别的情况。
比如三国时期,人们已经知道“琥珀不取腐芥”。“琥珀”是一种树脂化石,绝缘性能很好,经过摩擦后就能吸引轻小物品。这个现象,汉代以来就为人们所熟知。
“腐芥”是指腐烂了的芥籽,必定满含水分,因而具有黏性,容易粘着别的物体上,难以吸动。
另外,腐芥上蒸发出水气使周围空气以及和它接触的桌面都潮湿,以致易于导电。当腐芥接近带电体,因感应而产生的电荷,容易为周围的潮湿空气传走,所以静电吸力一定很小。
可见“琥珀不取腐芥”不但是事实,而且是符合电学原理的,也是人们深入观察研究摩擦起电现象所得到的一个结论。
古人认为,琥珀经过人手的摩擦,容易起电,才是真的琥珀。可见,古人已经知道以是否具有明显的静电性质,作为鉴别真假琥珀的标准,这是初步的电学知识的实际应用。
摩擦起电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生火星,并伴随轻微的声响。这种称为“电致发光”的现象,在古代也时有发现与记录。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今人梳头、脱着衣时,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也有咤声。”这里记载了两个现象,一个是梳子和头发摩擦起电,另一个是外衣和不同原料的内衣摩擦起电。
古代的梳子,有漆木、骨质或角质的,它们和头发摩擦是很容易起电的;丝绸、毛皮之类的衣料,互相摩擦也容易起电。当天气干燥,摩擦强烈时,确实能有火星与声响。
当然这火星与声响是十分微弱的,古人能觉察到,说明十分仔细、认真。
古代观察到的电磁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除了雷电以外就是地光与极光。
我国古代关于地光的记载,以各地方志里为最多,例如:《成都志》记载,293年2月4日,成都发生地震之前,“有火光入地”;《正德实录》记载,1513年12月30日,四川“有火轮见空中,声如雷,次日戊戌地震”;《颍上县志》记载,1652年3月24日,安徽颍上地震发生时,“红光遍邑”等。
所有这些文字里的“火光”、“火轮”、“红光”等都是古人形容地光的名词。
上述这些记载是如此确切、生动,它们是科学史上极其珍贵的资料。它们的意义在于地光能够反映岩层的活动,和地震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尤其是有助于临震预报。
极光分为北极光和南极光。我国地处北半球,故只能看到北极光。高纬度地区看到极光的机会比较多,但在中低纬度地区偶尔也可以看到,不过亮度要弱得多。
一般认为极光的原因在于:太阳发射出来的无数带电粒子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它们沿着地球磁力线降落到南、北磁极附近的高空层,并以高速钻入大气层,这些带电粒子跟大气中的分子、原子碰撞,致使大气处于电离并发光,这就是极光。
各种原子发出不同的色光,所以极光呈现五彩缤纷的颜色,一般为黄绿色,但也有白色、红色、蓝色、灰紫色,或者兼而有之。
我国古代关于极光的记载很早。远在几千年前传说的黄帝时期曾出现过“大电光绕北斗枢星”。
战国时期的《竹书纪年》记录了大约发生在公元前950年的一次极光:“周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年,王南巡不返。”描述了极光的时刻、方位和光色,是我国最早而翔实的极光记载,比西方早了600多年。我国古代关于极光的记载是很丰富的。当时没有极光的名称,而是根据各种极光现象的形状、大小、动静、变化、颜色等分别加以称谓。
这种分类命名法,最早见于《史记•天官书》,可见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极光是研究日地关系的一项重要课题,它跟天体物理学和地球物理学都有密切的关系。古代记载下来的极光史料,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过去太阳活动、地磁、电离层等变动的规律,还可以探讨古地磁极位置的变迁过程。
目录 1 拼音 2 《三因》卷十一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麝香绵灰散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麝香绵灰散 1 拼音
shè xiāng mián huī sǎn
2 《三因》卷十一 21 方名麝香绵灰散
22 组成寒蚕绵(烧灰)半两,麝香半钱(别研)。
23 主治腹虚胀满,朝缓暮急,服诸药不愈,恶风,不能宣泄,彭彭鼓胀。
24 麝香绵灰散的用法用量每服1大钱匕,浓煎薄荷汤调下,酒服尤佳,不拘时候。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令匀。
26 附注一法有干漆,炒大烟出,量虚实用之,虚则不可用。
古籍中的麝香绵灰散 《圣济总录》:[卷第九十八诸淋门]气淋去滓温服不拘时。治气淋结痛不通,绵灰散方好白绵(四两烧灰存性研)麝香(研半分)上二味和匀,每服二钱匕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诸血门]唾血(附论),每服二钱,食后,用白绵灰散治劳伤肺经,咯血吐血,诸方不愈。绵灰(三钱)麝香(少许)青黛(三钱)蛤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八吐血门]吐血米十四粒,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治吐血、咯血。绵灰散方。新绵(一两烧灰)黄明胶(炙令燥)黄柏(去粗
《普济方》:[卷二百十四小便淋秘门]气淋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绵灰散治气淋。结痛不通。好白绵(四两烧灰)麝香(少许)上和匀。每服二钱。
《普济方》:[卷一百八十八诸血门]吐血(附论)请问苏轼的《赤壁怀古》中是“樯橹灰飞烟灭”还是“强虏灰飞烟灭”?
本文2023-10-14 23:51: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32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