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肝风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古籍中的肝风简介,第1张

肝风亦称内风。凡不属于外感而导致的眩晕、抽搐、震颤、昏迷、肢麻等多属肝风范畴。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突然引起的抽搐、神志不清、痉挛、昏迷不醒等。治宜熄风为主。

肝受风邪所致的疾患

肝受风邪所致的疾患。《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圣济总录》卷四十一:“若肝藏气虚,不能荣养,则为风邪所侵,搏于筋脉,荣卫凝泣,关节不通,令人筋脉抽掣疼痛,以至眩闷口眼偏斜。”《奇效良方》治风中于肝,用射干汤。《太平圣惠方》治肝风筋脉拘挛,用羚羊角散。

肝风内动的病证

肝风内动的病证。证见眩晕、痉厥、四肢抽搐。《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临证指南医案·肝风》华岫云按:“倘 有亏,肝阴不足,血燥生热,热则风阳上升,窍络阻塞,头目不清,眩晕跌仆,甚则瘈疭痉厥矣。”

详见百科词条:肝风 [ 最后修订于2015/6/10 16:04:21 共841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荷叶散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荷叶散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圣惠》卷八十:荷叶散 41 处方 42 制法 43 功能主治 44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45 注意 46 各家论述 47 摘录 5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经验后方》,名见《医方考》卷三 51 方名 52 组成 53 主治 54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55 制备方法 56 各家论述 6 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八十 61 方名 62 荷叶散的别名 63 组成 64 主治 65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66 制备方法 67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荷叶散 1 拼音

hé yè sǎn

2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荷叶散

21 处方

干荷叶60克 鬼箭羽30克 桃仁15克(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蒲黄30克 刘寄奴30克

22 制法

上药捣筛为散。

23 功能主治

破血逐瘀。治产后恶露不下,腹中疼痛,心神烦闷。

24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9克,以童便300毫升,生姜4克 生地黄75克,拍碎,同煎至180毫升,不计时候,稍热服。

25 摘录

《太平圣惠方》卷八十

3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荷叶散

31 处方

干荷叶(大者)1片,砒霜(研)1分,绿豆半两,甘草1分(炙)。

32 制法

上为散。

33 功能主治

山岚瘴气,痰滞呕逆,时发寒热。

34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半钱匕,冷水调下。吐出痰效。

35 摘录

《圣济总录》卷三十七

4 《圣惠》卷八十:荷叶散

41 处方

荷叶3分,延胡索3分。

42 制法

上为散。

43 功能主治

产后7日内,恶血不散,时时冲心,闷绝不识人。产后烦心,脉涩数者。

44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水1大盏,煎至6分,去滓,入地黄汁2合,更煎23沸,分2次温服,不拘时候。

45 注意

忌肉食1日。

46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产后血滞夹热,心包阳气不舒,故不能滋养心主而发烦不安焉。延胡化血滞以通心;生地滋心血以退热,荷叶升阳散瘀以和中也。为散,米饮煎,使血滞化而热自解,则心包之阳气发舒而心气清和,心神得养,何发烦之不痊哉。

47 摘录

《圣惠》卷八十

5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三引《经验后方》,名见《医方考》卷三 51 方名

荷叶散

52 组成

荷叶(焙干)。

53 主治

吐血、咯血。

54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每服2钱匕,米汤下。

55 制备方法

上为末。

56 各家论述

《医方考》:荷叶有仰盂之形,得震卦之象;有清香之气,得清和之体,故能和阳定咯而运血。

6 方出《外台》卷三十四引《广济方》,名见《圣惠》卷八十 61 方名

荷叶散

62 荷叶散的别名

地黄汤

63 组成

荷叶2枚(炙),蒲黄1两,甘草2两(炙),白蜜1匙,地黄汁半升。

64 主治

产后血晕,心闷不识人,或神言鬼语,气欲绝者。

65 荷叶散的用法用量

以水3升,煮取1升,绞去滓,下蒲黄、蜜、地黄汁,暖服。

66 制备方法

上切。

67 附注

地黄汤(《普济方》卷三四八)。

古籍中的荷叶散 《本草纲目》:[果部第三十三卷果之六]莲藕

厥。但温肌散邪,则热气复行,而斑自出也。宜紫背荷叶散治之。盖荷叶能升发阳气,散瘀血,留好血,僵蚕能

《太平圣惠方》:[卷第八十]治产后恶血冲心诸方

治产后七日内。恶血不散。时时冲心。闷绝不识人。荷叶散方。荷叶(三分)延胡索(三分)上件药。捣筛为散

《圣济总录》:[卷第三十七]瘴气

,吐出黄痰效。治山岚瘴气,痰滞呕逆,时发寒热。荷叶散汤干荷叶(大者一片)砒霜(研一分)绿豆(半两)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九诸疟门]山岚瘴气疟(附论)

方)以香豉一合。水一大盏。煎至半盏。去滓温服。荷叶散治山岚瘴气。痰滞呕逆。时发寒热。干荷叶(大者一

《普济方》:[卷三百四十五产后诸疾门]产后恶露不下

目录 1 拼音 2 注解 附: 1 治疗鬼黄的方剂 2 古籍中的鬼黄 1 拼音

guǐ huáng

2 注解

鬼黄 三十六黄之一。黄疸而见精神恍惚,言语错乱者。 ①《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鬼黄者,面色或青或黑,遍身皆黄,狂语多惊,皮肤枯,舌根謇涩,心中恍惚,常见鬼神,或自强言,诈作惺惺。若鼻中灰色,舌黑,毁裂衣裳者,难治。”治用丹砂散。 ②黄疸兼有妄见鬼物(幻视)者。《圣济总录》卷六十一:“病人汗不出,渐加困重,惙气心胀,唇黑遍身黄,妄见鬼物,道得古人名字,此是鬼黄。”治用龙齿汤。见于慢性或严重肝病所致的肝性脑病。参见黄疸有关各条。

治疗鬼黄的方剂 龙齿汤

末。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六十一方之龙齿汤主治鬼黄,病人汗不出,渐加困重,惙气心胀,唇黑遍身黄,妄

丹砂散

。功能主治:《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方之丹砂散主治鬼黄。用法用量:每服1钱,磨犀角水调下,不拘时候。摘

更多治疗鬼黄的方剂

古籍中的鬼黄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六黄疸门]鬼黄证候

鬼黄者。面色或青或黑。遍身皆黄。狂言多惊。皮肤干枯。舌根謇涩。心中恍惚。恒见神鬼巨关穴、章门二穴。下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一]三十六黄

泥,入新汲水一盏,搅和后,以生绢滤取汁,顿服之。鬼黄第六病患汗不出,渐加困重。气心胀。唇黑遍身黄。妄

《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五]鬼黄证候

鬼黄者,面色或青或黑,遍身皆黄,狂语多惊,皮肤枯,舌根謇涩,心中恍惚,常见鬼神,或自强言,诈作惺惺。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六黄疸门]鬼黄第六

。心胀唇黑。遍身黄。妄见鬼物。道得古人名字。此是鬼黄。宜色龙齿麦门冬(去心)人参(各一两)远志(去心

《普济方》:[卷一百九十六黄疸门]奸黄证候

青风内障(blue wind glaua bluish glaua)为病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病名早见于《太平圣惠方》。又名青风(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青风障症。为五风变内障(又名五风内障)之一。是指以起病无明显不适,瞳色微混如青山笼淡烟之状,视野日渐缩窄,终至失明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青风内障是绿风内障的早期。患者年龄主要分布于20~60岁之间,男性略多。青风内障病程进展缓慢,一般症状不明显,故早期常被忽视,待到晚期就诊,视力已难挽回,终于失明。

详见百科词条:青风内障 [ 最后修订于2018/12/14 15:59:05 共470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古籍中的青风内障如下:

陈昭遇,字归明,广东南海县人,出身医学世家,精通医学,医术尤精验。开宝初年,游于京城汴京(今河南 开封)。时军中士兵患病者甚多,昭遇日治百人,风、劳、气、冷诸疾治疗无不愈者,医名日盛。不久,被推荐入太医院,初为翰林医官,任温水主簿,后升光禄寺丞,皇帝赐以金带、紫袍,世人称之为神医。他潜心研究医术,重视临床实践,医术造诣很高。治病多奇验,长期受到朝廷的眷宠和群众的信赖,誉满京城。他曾对身边的人说:今之医者虽明方书,不会医病,岂胜我哉“。开宝六年(973年),他参加翰林医官院编修《开宝新详定本草》的工作。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有参加编修《太平圣惠方》。《广东通志》、《广州府志》、《南海县志》、《历代名医蒙求》都有陈昭遇传。

古籍中的肝风简介

肝风亦称内风。凡不属于外感而导致的眩晕、抽搐、震颤、昏迷、肢麻等多属肝风范畴。如高血压、心脏病等突然引起的抽搐、神志不清、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