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五福饮,滋补五脏气血,精气神同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2收藏

一碗五福饮,滋补五脏气血,精气神同养,第1张

福气,享福之运气。每个人都想福气多多,那么福气是怎么来的呢?

在大门上贴福字,做善事集福气,都很常见。还有一种内求的办法,缘于五脏调和百病消,故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有一个方子,将五脏动员起来集福,取名 五福饮。

人体是以五脏为核心构成的一个极为复杂的统一体,以五脏为主配六腑,以气血经络为网络联系躯体组织器官。

五脏——心、肝、脾、肺、肾是人体生命的核心。

心主血脉,肺主气,肝主生发,脾主运化,肾主藏精 ,缺一不可,是人体的重要脏器。要想身体 健康 长寿少生病,对于五脏的调理是最重要的,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生化和储藏精、气、血、津液和神,而精气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强五脏就是强正气。

组成:

人参6克(心)熟地黄9克(肾)当归6 9克(肝)白术(炒)45克(肺)炙甘草3克(脾)水400毫升,煎取280毫升。空腹时温服。

本方由补气祖方四君子汤和补血祖方四物汤化裁而来。

四君子汤为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

四物汤为熟地当归白芍川芎。

所以本方是四君子汤采用三味,四物汤采用两味组合而成。达到以熟地当归填补肝肾之精血,人参白术炙甘草补心肺脾之气。我们可以将气设定为推车的人,血设定为车上的物品,气行推动血行,让全身气血活跃起来,让五脏气血流动起来,治五脏气血亏损。

关于炒白术所属的肺之福,容易被置疑,白术不是补脾利湿的安脾胃神品吗,怎么又扯到肺上来了。

实则,白术对肺肝肾心四脏都能有所补益。

比如喘逆为气喘而呼吸不顺畅,与肺相关,《医学衷中参西录》载:

一个二十二岁的年轻人,喘逆严重得不得了,用药不见效。后于方中加白术数钱,将药煎出的时候,其喘促得根本不能服药,强服下之后,一剂喘即见轻,连服数剂全愈。后屡用其方以治喘证之剧者,多有效验。所以白术可谓这个喘逆方中的精华所在。

清代医家洪缉庵所著《虚损启微》盛赞五福饮:

凡五脏气血亏损者,此能兼治之,足称 王道之最

凡治气血俱虚等症,以此为主。宜温者,加姜附。宜散者,加升麻柴葛。 左右逢源 ,无不可也。

看起来好像五福饮是一个通用方,宽泛到可以任意打击但凡五脏气血亏虚的情况,不过若给它对定定位,可以具体到下午3-5点潮热,阴虚盗汗,饮食不香,怔忡心悸,遗精滑脱,甚至痘收而痂不落,昏昏欲睡,胎动不安。等。

比如下午潮热,是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的表现。尤其白天属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阴气渐生,若五脏气血虚弱,便可能使阳明(阳为太阳,明为明亮,包括了胃、大肠经)这个多气多血之经被困,像火焰山一般出现发热,且这个发热如同潮水般潮涨潮退,一会热一会儿不热。

再比如遗精滑脱可和气不固摄相关,故四君子汤亦可用于治遗精滑脱。而精血同源,血虚可造成生精能力不足,日久肾精亏虚,于是精关不固,出现遗精。

其它的就不一一列举啦,无论哪种,还是要回到一个问题:福气。

无论五脏还是气血,正常运营就是自身的福气。 要不怎么会有穷人失去 健康 ,等于雪上加霜。富人失去 健康 ,等于一切白忙的说法呢?

后世以五福饮加味枣仁6g,制远志1-15g,成 七福饮 ,治气血俱虚,而心脾问题更严重,因枣仁养血安神,制远志可让心肾好好交流沟通,故七福饮有补肾益髓,填精养神的作用。临床常用于老年痴呆的治疗。

提醒提醒: 每个人身体情况不同,文章所提供的方子,宜根据情况辨证加减,建议找专业医生指导哦。

《内经》五脏苦欲补泻理论是根据五脏的功能特性来指导处方用药的理论。《素问·藏气法时论》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又说:「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此即后世所谓「五脏苦欲补泻」理论。

 苦、欲、补、泻详解

苦,即病症,病理状态,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其自身收散升降等特性被违逆或者功能降低,其表现形式或太过,或不及。如肝苦急,肝性条达而柔和,若其条达之性被违,出现的病理状态为拘急,是谓苦急;又肝为将军之官,其志怒,其气急,急则自伤,亦反为所苦。故用甘味药来缓其急。心苦缓,心在志为喜,若过喜则心气涣散,功能降低,出现的病理状态为心虚神散,即为缓,是谓苦缓。故用酸味药来收敛。脾苦湿,脾主运化水湿,若湿重则易困脾,使得脾的功能进一步失调,所以出现湿盛的病理状态,是谓苦湿。故用苦味药以燥湿。肺苦气上逆,肺气以肃降为顺,若其肃降之性被违,出现的病理状态为气不能肃降而上逆,是谓苦气上逆。故用苦味药以降逆。肾苦燥,肾主水藏精,若肾虚不能布化津液,则出现津液不足的燥的病理状态,是谓苦燥。故用辛味药以布散津液。

欲,即顺其脏腑特性,或顺其脏腑功能则为欲。如肝欲散,辛味能散,即顺应肝气升散之性;心欲软,软即柔软之意,咸味为水之味,能使心火上亢之力变柔和,以水火相济;脾欲缓,甘味能补能缓以和中,即顺应脾充和温厚之性;肺欲收,酸主收敛,即顺应肺收之性;肾欲坚,肾主闭藏,苦味坚肾以顺应肾固密之性。补即为顺应五脏之性,或增强功能。泻即为违逆五脏之性,或降低功能。

综上所述,正如李中梓《医宗必读·苦欲补泻论》所云:「违其性则苦,遂其性则欲。本脏所恶,即名为泻;本脏所喜,即名为补。」

 五味的五行特性和临床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五味各有不同的五行特性和性用,《内经》认为分别易入于不同的脏腑。如《素问·宣明五气》曰:「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正所谓五味入五脏理论。不过,这一理论所说的是某一味同某一脏有特殊的亲和力,即其不同味的药食,服用之后,药力可先达到与其相应的脏腑,这一点《灵枢·五味》说的较明白。其云:「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这里的「所喜」、「先走」就是此意,并未涉及是补是泻。可见,它与我们所谈的「五脏苦欲补泻」是有所区别的。

后世许多医家将「五脏苦欲补泻」理论作为临床用药的指导原则,如张元素《医学启源·用药备旨》即引用本篇原文加以具体药物举例,而且他还根据本段的内容,提出同一种药味,入通于不同的脏腑之后,可以发挥不同的补泻作用,如具有酸味的五味子,入心则收敛心气,入肺则补益肺气;而同一酸味的白芍,即能敛肺,又能泻肝。此外,他还提出即使某些药物味相似,但仍不完全相同,临床应加以区别运用,如同是辛味药,既有细辛的辛散,又有知母、黄柏的辛润;同是苦味药,既有白术的苦燥,又有黄连的苦泻。这些论述对临床很有指导意义。其后,王好古《汤液本草》、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李中梓《医宗必读》等,都在张元素论述的基础之上立专篇对这一理论作了更深入的探讨。李中梓甚至有「夫五脏之苦欲补泻,乃用药第一义也,不明乎此,不足以言医」(《医宗必读·苦欲补泻论》)之论。

就五脏苦欲补泻的具体药味而言,今仅摘录王好古《汤液本草》的「五脏苦欲补泻药味」,以供大家参考:「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芍药。」「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泻之,人参、黄芪、甘草。」「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诃子皮,一作黄芩;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辛泻之,桑白皮。以酸补之,五味子。」「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知母、黄柏。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

另外,从《内经》所述的五脏所欲的五味搭配来看,也体现了方剂的组方配伍原则。如「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急食辛以散之」即用辛味药疏散肝气,是顺从肝之所欲,为治肝病的主要部分,即君药;「用辛补之」则是增加疏散气之力,可视为辅助之药,即臣药;「酸泻之」,因酸味主收敛,与肝散之特性相逆,又与君臣辛散之功相逆,故一方面顺从其病之性,另一方面制约君臣药物的辛散太过,故在此用酸味药具有反佐的作用,而为佐药。

当然,临证治病时必须结合脏气的喜恶、病变的表里虚实寒热性质、药物的气味特点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若用之不当,不仅不能治愈该脏病变,还会变生他病,而且由于五味均有自己亲和力强的脏腑,所以还可能或伤所入之脏,或以五行相乘而克伐他脏,故《素问·宣明五气》曰:「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辛味入肺而有宣散之性,故气弱者勿食辛,以防更伤其气;甘走脾,脾主肉,过食则自伤;酸走筋,筋病过食酸亦自伤,这是从过则自伤而言。咸入肾,心主血脉,水胜制火,故血病勿多食咸味;苦为火之味,骨属肾水,是以骨病勿多食苦味,这是从过则伤及所胜、所不胜之脏角度来说的。张仲景亦在《金匮要略》中有「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肾病禁甘」的论述,与《内经》五味所禁理论的过则伤及所胜是一致的。

一、五脏的功能与病症

1 、心

( 1 )心的主要功能

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3)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 2 )中医之心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中医认为心的功能与大脑的思维意识、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症等情况有关。

2)常见病症:如胸痛、心慌、心绞痛、心律不齐、神志异常、手指或指甲发青、中风、失眠等。

2 、肝

( 1 )肝的主要功能

1)肝主疏泄、调节情志,促进消化吸收、维持气血、津液的运行的功能。

2)肝主藏血:“人卧血归肝”。

3)肝主筋、在志为怒、在液为泪、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 2 )中医之肝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肝所主的功能与消化系统、精神情志、血液系统、神经系统的功能和病症等情况有关。

2)常见病症:如结节、囊肿、息肉、增生、肌瘤、癌肿等。

3 、脾

( 1 )脾的主要功能

1)脾主运化,运化水湿、运化水谷

2)脾主生血、统血

3)脾主肉、在志为思、在液为涎、开窍于口、在体合肉、其华在唇

( 2 )中医之脾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脾所主的功能与消化系统、免疫系统、血液系统、微循环系统、代谢系统的功能和病症等情况有关。

2)常见病症:如贫血、低血压、出血、营养不良病症等。

4 、肺

( 1 )肺的主要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

2)肺主宣发肃降、肺主行水。

3)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主治节。

4)肺主皮、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 2 )中医之肺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肺所主的功能与呼吸系统、皮肤等的功能和病症等情况有关。

2)常见病症:如呼吸道炎症、哮喘、皮炎、荨麻疹病症等。

5 、肾

( 1 )肾的主要功能

1)肾主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

2)肾主水

3)肾主纳气

4)肾主骨、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开窍于耳及二阴、在体合骨、其华在发

( 2 )中医之肾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肾所主的功能与泌尿系统、生殖系统、骨骼运动系统、内分泌等系统的功能和病症等情况有关。

2)常见病症:如腰酸腰痛、骨关节病、耳鸣、不孕不育、起夜等。

6 、心包络

( 1 )主要功能

由于心包络是心的外围组织,故有保护心脏,代心受邪的作用。脏象学说认为,心为君主之官,邪不能犯,所以外邪侵袭于心时,首先侵犯心包络,故日“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

( 2 )临床表现

主要是心藏神的功能异常。如外感热病中,因温热之邪内陷,出现高热神昏、谵语妄言等心神受扰的病态,称之为“热人心包”。由痰浊引起的神志异常,表现为神昏模糊、意识障碍等心神昏乱的病态,称之为“痰浊蒙蔽心包”。

( 3 )辩证治疗

心包受邪所出现的病变与心是一致的,故在辨证和治疗上也大体相同。

二、六腑的功能与相关病症

1 、胃

( 1 )胃的主要功能

1)主受纳与腐熟水谷

2)主通降

( 2 )中医之胃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胃所主的功能与食胃、十二指肠等消化系统的功能和病相关。

2)常见病症:如胃炎、胃溃疡等;系统病症,膝关节炎等。

2 、大肠

( 1 )大肠的主要功能

1)传导糟粕

2)吸收津液

( 2 )中医之大肠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

大肠所主的功能与排便、大肠(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升结肠、尾)、排毒、内分泌系统的功能和病症等情况有关。

2)常见病症

如便秘、肠炎、高血压、脑供血不足等。

3 、小肠

( 1 )小肠的作用功能

1)主受盛化物

2)主泌别清浊

( 2 )中医之小肠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

小肠所主的功能与消化吸收、排便、消化道病症(肠炎、痢疾、梗阻、息肉)的功能和病症等情况有关。

2)常见病症

如消化道病症(肠炎、痢疾、梗阻、息肉)颈椎病、肩周炎、妇科病、月经病症等情况有关。

4 、膀胱

( 1 )膀胱的主要功能

1)储存尿液

2)排泄尿液

( 2 )中医之膀胱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

膀胱所主的功能与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排毒系统的功能和病症等位置的治疗。

2)常见病症

如小便不通、小便失禁、泌尿系感染、肾功能异常、脊椎疾患、腰肌劳损等。

5 、三焦

( 1 )三焦的主要功能

1)通行诸气

2)运行水液之道

( 2 )三焦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

三焦所主的功能与水液代谢、微循环系统的生理、病理等情况有关。

2)常见病症

临床一般见于身体存在较大、较广泛的失调,如糖尿病、湿疹、肿瘤、抑郁症等病症。

6 、胆

( 1 )胆的主要功能

1)贮藏和排泄

2)主决断,参与精神情志活动

( 2 )胆与现代医学的对应关系

1)相关联系

胆所主的功能与消化、神经系统、精神思维功能和病症等情况有关。

2)常见病症

临床一般见于胆道疾患、眩晕、头疼、平衡功能障碍和脑缺血、脑萎缩、共济失调、颈腰椎的神经压迫病症等情况有关。

更多文章:

北京顺经养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顺经养元疗法技术概要

顺经养元能量罐介绍

一碗五福饮,滋补五脏气血,精气神同养

福气,享福之运气。每个人都想福气多多,那么福气是怎么来的呢? 在大门上贴福字,做善事集福气,都很常见。还有一种内求的办...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