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从宫内带走了什么价值连城的东西?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14浏览:3收藏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从宫内带走了什么价值连城的东西?,第1张

1912年,年仅6岁的清末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代替下,于《清帝逊位诏书》上盖下宝印,从此后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自此终结,溥仪不仅成为了清朝最后一位皇帝,还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最后一位皇帝。

被迫退位后,按理来说清朝王族已经没有权利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内。但是当时袁世凯为了彰显自己的仁慈大度,允许溥仪以及隆裕太后等继续在紫禁城内居住,一应待遇完全比照之前的水准来安排,甚至连溥仪大婚迎娶婉容跟文绣,都是按照古法在紫禁城内举行的婚礼。

但溥仪自己也知道,这个皇宫不可能长久的居住下去,因此从他有意识开始,就经常通过召见自己的兄弟溥杰跟溥任等,借由他们之手偷偷将宫内宝物运送出去,之后大部分都被藏在了长春伪皇宫的“小白楼”内,比如说如今藏于故宫博物馆的《十咏图》等。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等清朝旧人赶出紫禁城,并自己强占了宫中大部分财物。因为突然被赶离皇宫,溥仪很多珍贵的物件都没办法带上,只能带走一些不起眼的小物件,其中有一件叫做田黄石三联章,又叫做田黄石三联玺。

这田黄石三联章算得上是清朝皇室的“家传宝物”,历史可以追溯至乾隆时期。虽然乾隆为了对康熙帝表示尊重,放言道在位时间不会超过康熙的61年,实际上也的确在执掌大权60年的时候就让位给了嘉庆帝,但在嘉庆帝执政的前几年,真正掌权的还是已经成为了太上皇的乾隆。

乾隆酷爱古玩字画,如今故宫博物馆中的很多珍藏的珍宝文物,都是乾隆搜集而来的,尤其是一些书画古籍,乾隆不仅喜欢搜集,还喜欢在上面题字题诗盖印章,这一方田黄石三联章就是在乾隆已成太上皇的时候,底下的人为了讨好这位实际上的大清朝掌权人而献上的。

但是古代宝印那么多,为何这田黄石三联章竟然能够成为无价之宝呢?主要还是跟这材质有关系。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和氏璧所制成的传国玉玺之所以上千年来一直都被各朝各代帝王所抢夺,根本原因在于一个独特,和氏璧是独一无二的。田黄石虽然算不上独一无二,但也的确是非常贵重难寻的印石原材料。

田黄石顾名思义,就是稻田里找出的**石头。这种石头为何只能在稻田中找出至今没有确定,但却只有福州市寿山乡“寿山溪”两旁之水稻田底下才有产出。因为原料稀少,自古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之说,如今更是达到了“一两田黄三斤金”的夸张地步,因此跻身称为“印石三宝”之一。除了田黄石外,另外“两宝”分别为鸡血石和芙蓉石。

田黄石原料得之不易,能够寻到足够大的田黄石刻成连接在一起的三块印章更是构思巧妙,这三块印章自左到右分别印刻着“乾隆宸翰”、“乐天”、“惟精惟一”。1955年在清点溥仪当初带出紫禁城之物时发现此印章,从此后一直珍藏在故宫博物院内,为我国无价之宝。

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等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化遗产被切断。只有中国的古文化留存至今。所以,想到中国文化,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第一印象都应该是历史悠久。的确,中国文化从古代甚至更早就开始传播了。虽然几次面临灭绝的危险,但还是挺过来了。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感到骄傲的事情。在这里,我想挑出三部古代文化的伟大作品,来见证中国文化的魅力。

《山海经》

《山海经》。本书分为《山经》和《海经》。其中《海经》有两个分类,一个是《大漠四经》,另一个是《海四经》和《海外四经》。总的来说,《海四经》记载了中国古代腹地的山川宝藏,保存了大量神话素材和珍稀动物,对后世影响很大。可悲的是,《山海经》写的时候,和文字并存。这本书侧重于各种动物和神的。这段文字只是补充说明。在传递过程中,丢失,只留下文字记录。但由于内容过于神秘,专家称《山海经》是伪书,内容根本不可信。

山地和海洋动物

《山海经》。中国古代有三部有影响的书,命名为《黄帝内经》。第一个是《经》,第二个是《易经》,第三个是《道德经》,也叫《黄帝内经》。这是中医理论的早期经典。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一是它是中医理论的第一部经典;此外,它还是养生的宝库。最后,它是一部生活百科全书。记载的知识是独立于西医的全新理论体系。成为西方学者学习中医的必读经典,被众多西方医学学者所推崇。

古代圣贤

《内经》。预言未来的三大古籍是《连山》、《归藏》、《周易》,合称“三变”。都是用“卦”的形式来揭示宇宙万物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后来《黄帝内经》和《易经》都丢失了,只剩下《连山》,也就是《归藏》,是周文王吉昌写的,主要分为《易经》和《易经》。就是这么神奇的一本书,秦汉以来没有人能真正读懂。不过《经》既然能写成一本书,肯定是有原因的。我们无法解释这是一个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问题。

易经

以上三部书统称为三部古籍。它们是中国文化的瑰宝,现在很少有年轻人对它们感兴趣,因为它们不实用。这三本珍贵的书虽然不会因为今天的方式而失传,但它们在网络和书籍上尘封已久,并没有出现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和那些已经输了的人有什么区别?中国的传统文化仍然需要我们更多的关注。

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对社会的价值首先取决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动对增进人类利益有多大的作用。”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在多方的庇护之下成长,每个人都如幸运儿一般享受着前呼后拥。只是在万千宠爱的光环之下,还有一份责任叫感恩。

不忘来时路,启程再出发。身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人们对国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有心之人将责任时刻铭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有这样一个人,他是溥仪老师的后代,身为华夏儿女,他本身应该成为中华民族最坚强的后盾。

然而在他捐助给美国183件宝物的前提下,他却用450万美元的价格向中国出售国宝。这样的行为让人迷惑,更让人震惊。这个人就是翁万戈。

伤痛记忆

人生之旅并不是充满坦途,每个时间段都有特定的伤痛记忆,这些伤痛记忆会被忘记,也会让人时刻铭记。从近代以来,中国一直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忍辱负重。西方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的那一刻,没有哪一个华夏儿女甘受凌辱。然而清政府一再的妥协与退让模糊了人们的视野,面对强大的黑暗统治,普通百姓无能为力。

清政府签订了大量的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从前安定的华夏大地成为了侵略者暴虐横行的战场,中国大量的文物与财富付之一炬。困难就像一根弹簧,被压迫的人如果更加强硬,就不会是任人宰割的结局。面对困难迎难而上,成为奔跑道路上的逆行者,这样的人生才不会在悔恨中度过。

新世代的中国站起来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升,综合国力日益强大,我们开始有了足够的号召力。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开始大力发展文物事业,追寻我们我们曾经流逝的宝物成为文物局和文物保护机构的当务之急。

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为了自己心中的期盼而努力,结果一定是令人欣慰的。无数的海外华人在国外的拍卖会与艺术馆奔波,他们高价买下中国曾经的宝物,却无偿捐献给了自己的国家。在中国的努力之下,近代被掠夺的大量国家宝物纷纷回归。尽管身在海外,中华儿女依旧心向祖国。不忘初心,永远记住自己的身份,永远不卸下肩上的重担。

意料之外

2年前,美国的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对外宣布,他们收到了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建馆历史上数量最多、价值最大的一批捐赠物品。这批捐赠物品大多都是中国的书画,总数量达到了183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艺术这个领域注定孤独,真正读懂它的人才有资格拥抱那些人类历史上的财富。130幅绘画、31幅书法、18件拓片……这些中国历史上的文物得到了最好的保护,遗憾的是,他们进入的是美国的博物馆,没有寻找到自己的根。

在翁万戈的捐赠物品中,有一幅绘画对中国的意义尤其深远,那就是《万里长江图卷》。它是清代名画,全长16米,中国的大好河山尽收眼底,在我国的文化宝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热爱,所有愿意倾尽所有。

这批中国财富的捐赠者叫翁万戈,是一名美籍华人。翁万戈是波士顿博物馆的长期资助人,在过去的10年间,他总共向美国捐赠了21件中国的艺术品。翁万戈的两次捐赠都被美国载入史册,而他为什么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中国国宝呢?

追本溯源

这就要从翁万戈的特殊身份说起。世界上原本没有绝对的公平,即便后天的努力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拥有显赫的家世就已经赢在了起跑线上。翁万戈这个名字或许大家十分陌生,但是他的祖父翁同龢却被人们熟知。

作为溥仪的老师,翁同龢在晚清受到了极大的尊重,荣华富贵也信手拈来。为官40年,翁同龢收集了大量的文物,就连许多皇宫中特有的奇珍异宝也被他收入囊中。辛亥革命之后,翁同龢的后代为了躲避战乱远走海外,同时带走了翁同龢所有的文物收藏。

善良没有国界,慈善也没有国界,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不仅只是一种责任,更是一项付诸实践的行动。溥仪老师的后代这一特殊的身份让翁万戈拥有了足够多的宝物,也让他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慈善家。

巨大争议

祖国永远是人们心灵的归属地,身份可以改变,地位可以改变,可是身上流淌的血脉却永远不会变化。时光的车轮全速前进,翁同龢的第五代子孙突然意识到,自己对中国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2000年,经过长时间的协商,翁万戈将其家族收藏的宋元明清的古籍给了中国。无数的人欢呼雀跃,这些流亡海外的珍宝的回归是对苦苦追寻宝物的人的最大安慰。然而,翁万戈捐赠的这批宝物并不是无偿的,他以450万美元的价格将它们转让给了上海图书馆。

即便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自己为何出发。将价值连城的183件国宝无偿捐赠给美国,却用450万元的价格将宝物卖给国家,这样的行为引起了文物界的巨大轰动,翁万戈被国内的文物专家联合起来讨伐,普通民众的讨伐声也此起彼伏。真正让人心寒的不是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而是我们原本可以更出色的完成。

世界上的事情永远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翁万戈的行为让太多的中国人伤心,身上流着中华血液的他为什么会做出这种不知感恩的事情?有的人却认为,翁万戈无法选择自己身上的血液,但确实是美国的土地养育了他,他这样恰恰是知恩图报的行为。

真相已然发生,再多的争议都是无谓的,不为模模糊糊的未来而担忧,但要为清清楚楚的现在而努力。在文物保护的路上,背负社会重担的我们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前方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可想而知,愿每个人都满怀感恩、满怀善意,用心感受历史的变迁,用心感受现在的风景。

首先,书籍从文物的角度看应鉴定是否为善本。所谓善本就是精校精注本,同时也是古本和孤本。从这个角度看,你的道经是通行印刷的,应该是经过校注的版本,但是否为名家校注则不得而知,估计不是。至于说光绪年间的铅印本子要卖到200万纯属无稽之谈。如果说这些书要有价值那就是自己收藏保存,算是对祖宗的一种尊重吧。真正值钱的古籍是宋元旧椠,要么至少是汲古阁的抄本和影宋本。就算拜经堂、嘉业堂的印书也不值多少钱了。更何况这种普通的印本呢。

溥仪被赶出紫禁城时,从宫内带走了什么价值连城的东西?

1912年,年仅6岁的清末帝溥仪在隆裕太后的代替下,于《清帝逊位诏书》上盖下宝印,从此后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自此终结,溥仪不仅...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